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高效栽培技術

          高效栽培技術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6-13 09:25:50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高效栽培技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高效栽培技術

          篇1

          中圖分類號 S562.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055-02

          基于幾十年的工作經(jīng)驗,筆者探索總結(jié)出棉花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增強了示范戶的科技意識,減少了技術部門對農(nóng)戶的組織、協(xié)調(diào)環(huán)節(jié);從播種、防蟲、整枝、施肥、中耕等方面提高了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減輕了繁瑣的人力勞動;提高了棉花栽培技術的科技含量,減少了棉農(nóng)施肥、防蟲的盲目性?,F(xiàn)將該技術總結(jié)如下。

          1 深翻改土,輪作倒茬

          棉花是主根作物,一般要求耕層至少在30 cm左右。但現(xiàn)實中一些棉農(nóng)圖省工、省事、節(jié)省投資,多年對棉田不深翻,旋耕后直接播種,造成犁底層上移,耕層只有15 cm左右,棉花主根難以下扎,棉花根系吸收養(yǎng)分的體積變小。因此,在棉花高產(chǎn)創(chuàng)建活動中應大力提倡“三冬”工作,認真做好冬季深翻、施肥、灌水。在上一年12月進行棉桿還田,吸納冬季雨雪或冬灌,翌年3月上旬進行春灌溉,等待口墑合適才進行播種。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耕層厚度,改變棉田水、肥、氣、熱的供應條件。同時做好輪作倒茬,降低病毒、病菌、蟲卵、雜草的繁殖機會,為棉花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提供基礎保障[1]。

          2 機械化播種

          根據(jù)當?shù)貧夂蛱攸c,結(jié)合近年試驗示范結(jié)果,選用中棉41提高系、中植棉8號、鑫秋一號為骨干品種,中棉所60為示范推廣種,并堅持選用包衣種。在棉花播種前15 d左右進行播前造墑,遵循“墑到不等時,時到不等墑”的原則。因地制宜,靈活掌握。一般播期在5 cm地溫5 d穩(wěn)定通過14 ℃,在4月5—15日,最遲不超過4月20日播種,確保4月苗。鹽堿地、下濕地可適當推遲5 d左右播種。提倡機械化足墑播種,其優(yōu)點是:開溝、播種、覆膜一次性完成,且覆土均勻一致,有利于培育壯苗;同時深開溝,淺覆土,使棉苗出土后離地膜還有一段空間,遇到低溫凍害和高溫天氣時,可減輕或防止其對棉苗的傷害,提高播種質(zhì)量[2]。

          3 合理密植

          渭南市各縣棉花種植模式以寬窄行為主,為播種、除草、施肥、防蟲等機械化操作奠定了基礎。根據(jù)棉花的品種特征特性和渭南市各縣地力水肥條件,確定中等肥力的田塊緊湊型品種留苗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的田塊留苗6.0萬株/hm2,旱地瘠薄地留苗9.0萬株/hm2。大株型品種中等肥力的田塊留苗6.0萬株/hm2,水肥條件好的田塊留苗4.5萬株/hm2,旱地瘠薄地留苗7.5萬株/hm2左右。提倡寬窄行種植,寬行100~110 cm,窄行40~45 cm,合理調(diào)節(jié)行、株距,增強棉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由于2011年棉花中后期連續(xù)降雨,棉田蔭蔽,霉爛鈴單株達到了10個左右。2012年把寬行由2011年的90 cm擴大到100~110 cm,增加了棉田通透性,減少了霉爛,增加了單株成鈴率。近年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稀植條件下,葉枝對產(chǎn)量的貢獻可達1/3~1/2。放寬行距降低密度。行距放寬到90~100 cm,密度降到4.5萬株/hm2左右甚至更低,相應地減少了播量、育苗量、移栽量、用藥量,可以節(jié)約物化投入和勞力1/4~1/3。由于放寬了行距,相對推遲了棉花的封行期,使每行棉株都處于邊行相對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棉株個體發(fā)育健壯,為多結(jié)桃、結(jié)優(yōu)質(zhì)大桃、少爛桃奠定了基礎。

          4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即配方施肥,是依據(jù)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特性與肥料效應,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并采用相應的科學施肥技術。按照棉花整個生育期吸收氮、磷、鉀的比例1.0∶0.3∶1.0,平衡施肥的指導思想是:增施有機肥,穩(wěn)氮磷增鉀補微肥(硼、鋅)。平衡施肥的原則是做到“4個結(jié)合”:一是有機肥與化肥結(jié)合;二是氮磷鉀肥結(jié)合;三是基肥與追肥結(jié)合;四是土壤根際施肥與葉面噴肥結(jié)合[3]。

          基肥施農(nóng)家肥37.5~75.0 t/hm2(或餅肥3 750~1 500 kg/hm2,或干雞糞1 50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銨300~375 kg/hm2、氯化鉀或硫酸鉀150~225 kg/hm2。追肥種類一般以速效氮肥為主,方法以開溝施入為好,施尿素300~450 kg/hm2。追肥時間以見花為準,一般正常年份花鈴肥應分3次施入,見花和見花后10 d分別施第1次及第2次,均施尿素150 kg/hm2;第3次在7月底至8月初,追施尿素75~105 kg/hm2。過晚或追肥量過大,都容易使棉花貪青晚熟。但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早衰趨勢的棉田可適當增加施肥量,以追施尿素105~150 kg/hm2為宜。遇到干旱年份,7月上中旬干旱少雨,可適當加大施肥量,以實現(xiàn)以肥濟水,將第2次追肥量增大到施尿素225 kg/hm2,并強調(diào)肥水結(jié)合,以水調(diào)肥,充分發(fā)揮肥效。當遇到多雨年份時,則應適當減少施肥數(shù)量,并適當增加施肥次數(shù),實現(xiàn)以肥控水。具體方法是:見花后每隔7~10 d追肥1次,每次追施尿素75~105 kg/hm2,共追肥4~5次。棉花中后期生長所需的氮、磷、鉀肥料和微肥都要靠葉面噴肥來補充。一般從7月下旬開始至9月上旬結(jié)束,正常的棉田以磷、鉀肥為主,可與硼、鋅(如0.3%磷酸二氫鉀、0.1%硼砂、0.1%硫酸鋅水溶液)等微肥結(jié)合,每隔7~10 d噴1次,連噴4~5次,噴上述濃度的肥料水溶液750~1 125 kg/hm2。對有早衰趨勢的棉田要加1%~3%的尿素,可單噴,也可結(jié)合防治病蟲噴藥(注意不能與堿性農(nóng)藥混噴)噴肥同時進行。

          5 田間管理

          合理化控,棉株主莖葉齡8葉時進行第1次化調(diào)。目的是控上促下,實現(xiàn)棉花穩(wěn)長早發(fā),節(jié)間緊湊,協(xié)調(diào)水肥,增強抗旱能力,定向整形,壯蕾早花,搭好豐產(chǎn)架子。用縮節(jié)胺4.5~15.0 g/hm2,平年10.5~12.0 g/hm2,對水225 kg進行只噴頂尖的定向噴霧。主莖葉齡12片時進行第2次化調(diào)。目的是初花期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達到伏桃墜底、塑造株型、優(yōu)化冠層結(jié)構(gòu)、調(diào)節(jié)果枝和果節(jié)長度的目的。用縮節(jié)胺22.5~45.0 g/hm2,對水300~450 kg對主莖頂尖和果枝頂尖噴霧。主莖葉齡16片時進行第3次化調(diào)。目的基本同12片葉齡,另外有推遲封行時間和減少贅芽的作用,用縮節(jié)胺30~60 g/hm2,對水450~600 kg進行噴霧。主莖葉齡20片時進行第4次化調(diào)。目的是促成伏桃滿腰,秋桃蓋頂,增鈴重大,減少蕾鈴脫落,抑制贅芽生長,簡化整枝,抑制上部果枝和贅芽生長,增結(jié)秋桃,防貪青晚熟。用縮節(jié)胺45~60 g/hm2,對水600 kg進行噴霧[4]。特別注意按標準劑量用藥,不能與噴農(nóng)藥和葉面肥混噴,堅持前輕后重、寧輕勿重、少量多次、噴高不噴低、噴壯不噴瘦的原則。最好在施肥后、灌水前進行,同時要因地、品種和棉株長勢長相和天氣情況靈活掌握使用。調(diào)整棉株下部的營養(yǎng)枝,并加強管理,積極促進葉枝茁壯成長,讓其萌生出可以利用的果枝,并在果枝上現(xiàn)蕾、開花、結(jié)果。

          6 病蟲害綜合防治

          棉花病蟲害防治原則是:安全、高效、低毒、環(huán)保。在項目區(qū)實施了農(nóng)業(yè)措施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加大生物農(nóng)藥和植物源農(nóng)藥等高效低毒新型農(nóng)藥的示范推廣力度。注意選擇抗病性好的品種,在實行合理輪作倒茬和深翻改土的基礎上,大力推行種衣劑包衣技術和殺菌劑、殺蟲劑拌種等隱蔽用藥技術,達到滅害保益的目的。化學防治:一是選擇高效低毒的農(nóng)藥;二是根據(jù)防治指標進行防治,避免盲目用藥;三是采用局部用藥和挑治技術,想方設法保護天敵。防治枯黃萎病用苦參堿、棉枯凈、腐殖酸鉀等。防治棉鈴蟲可用辛硫磷、甲維鹽等生物農(nóng)藥,防治盲蝽象可用馬拉硫磷,紅蜘蛛、蚜蟲進行點片挑治。

          7 參考文獻

          [1] 袁文先,張東勤,郭志華,等.鄲城縣棉花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關鍵技術措施[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55-56.

          篇2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1-02-69-02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達到467萬hm2,在我國油料作物中種植面積僅次于油菜,具有生產(chǎn)規(guī)模大、種植效益好、產(chǎn)油率高、油脂品質(zhì)優(yōu)、國際競爭力強等五大優(yōu)勢,是發(fā)展?jié)摿ψ畲蟮挠土献魑?,也是花生產(chǎn)區(qū)農(nóng)民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于膠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雨水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700mm左右,無霜期200d,日照時數(shù)2 600h,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花生生長。煙臺市作為山東乃至全國花生重點區(qū)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花生已成為本市主要的油料作物、經(jīng)濟作物和傳統(tǒng)的大宗出口創(chuàng)匯農(nóng)產(chǎn)品,常年種植面積12萬hm2左右,總產(chǎn)量40萬t以上,產(chǎn)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全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來,煙臺市結(jié)合當?shù)氐锰飒毢竦淖匀粭l件,引進多項花生高產(chǎn)栽培技術,通過篩選、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集成適合煙臺地區(qū)推廣應用的花生高效栽培技術,為促進煙臺地區(qū)花生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F(xiàn)將該栽培模式介紹如下:

          1 選地深耕

          一般宜選耕作層深厚、疏松、肥力較高的砂壤土種植,以利果針入土、莢果發(fā)育和收獲。秋末冬初進行深耕翻,耕深25~30cm。冬深耕后要耙平耙細,以防風蝕,并注意早春頂凌耙地保墑。

          2 精準施肥

          冬耕前鋪施肥料,肥料以農(nóng)家肥為主,每667m2施農(nóng)家肥2 000~3 000kg。采用控釋肥代替普通復合肥料,延緩肥效,可以控制前期旺長,防止后期脫肥早衰,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對環(huán)境的污染,實現(xiàn)節(jié)肥增效。每667m2可施用N、P、K比例為14∶13∶15的控釋肥40kg,配合整地時一次施入。

          3 合理選種

          選擇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優(yōu)、抗病性強、抗逆性強的大花生品種,如花育22號、山花7號、花育25號等。

          4 種子處理

          花生莢果在播前貯藏期間,容易吸濕回潮,影響種子的萌發(fā)和出苗。剝殼前曬果,能增強種皮的透水透氣性,進一步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種子的生活力和發(fā)芽率。剝殼前3~4d曬果,將花生莢果攤成約5~6cm的薄層,從上午9∶00曬至下午4∶00,中間翻動2~3次,連曬2~3d,然后剝殼,剝殼后將種子和殼混合存放,播種時再把種子分離出來,有利于保持種子的活力?;ㄉ荒軙穹N仁,以免種皮脫落損失種芽或種子“走油”導致活力下降,影響發(fā)芽出苗。選用大而飽滿的仁果作種子,播種時每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300mL進行拌種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

          5 適期晚播

          5月8日左右搶墑播種,如墑情不好,則要根據(jù)情況無墑造墑、水多晾墑,為花生出苗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基礎條件。通過適當延后播種期,使花生收獲期延后,可有效避開降雨,減少花生發(fā)芽、腐爛,降低感染黃曲霉的幾率,還可為花生生長后期提供充足的光照,增強光合作用,從而提高花生產(chǎn)量。

          6 精細播種

          采用機械起壟覆膜播種,可以做到“平地起壟、足墑淺播、集中施肥、合理密植、均勻噴藥、嚴實覆膜、順壟壓土”等七條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一次完成。要求一壟雙行,壟距85cm,壟面寬60cm,壟上小行距40cm,每667m2播種9 000~10 000穴,每穴2粒,播種深度為3~5cm。

          7 精細管理

          7.1 適時清棵 幼苗出土后,兩片葉展時,要及時進行清棵蹲苗,清除播種孔周圍的雜草;把未長出膜的分枝用手扒出以促進第一側(cè)枝生長,使之早開花、早結(jié)果。清棵要選擇在上午9∶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進行。清棵時要注意引苗孔不宜過大,能將花生苗引出即可,且要將花生下側(cè)枝引出。

          7.2 合理排灌 苗期要控水煉苗,達到苗壯;花針期大量果針入土時是花生的需水臨界期,對水分要求最為敏感,盡量保持正常的水分供應,澆水方式可采用溝灌,有條件的可采用滴灌或噴灌,切忌大水漫灌;結(jié)莢期要使土壤處于相對干爽的環(huán)境,避免因水分過多,造成莖葉徒長而倒伏,土壤通氣不良,甚至爛莢,產(chǎn)量下降,品質(zhì)降低。在花生封壟前,地表絕大部分在陽光下,土壤失墑嚴重,在此期間雨后待地表稍干時進行淺中耕,利于保墑。

          7.3 促控結(jié)合 若盛花期出現(xiàn)徒長,即植株超過35cm,可每667m2噴施20g壯飽安,防止植株郁蔽倒伏,控制植株營養(yǎng)生長,促進生殖生長,增加單位面積產(chǎn)量。

          花生生長后期有早衰現(xiàn)象的田塊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噴施葉面1~2次,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強光合作用,防止早衰。

          7.4 雜草防治 花生田雜草種類較多,危害時間較長,影響花生產(chǎn)量并且滋生病蟲害,必須及時防治。防治方法除人工除草外,可用除草劑進行防治。除草劑最好選用“金都爾”在花生播種后出苗前地面噴施,每667m2用藥200mL,防治效果較好且安全無藥殘。

          7.5 病害防治 煙臺地區(qū)花生的主要病害為葉斑病及花生根莖腐病。開花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均勻噴霧1次、下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0d噴施1次,連噴3次,可有效防治花生葉斑病等葉部病害;防治花生根莖腐病,可在花生苗期,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800~1 000倍液噴霧,或用30%氫氧化銅+70%代森錳鋅,按1∶1混勻,配成1 000倍液于花生齊苗后、開花前各噴1次,在發(fā)病初期噴藥2次,著重噴淋花生植株莖基部。

          7.6 蟲害防治 花生田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螻蛄、金針蟲,危害花生最嚴重的害蟲為蠐螬。對于蠐螬,除播種期進行拌種防治外,還需要在花生生長過程中進行幼蟲防治和成蟲防治,可于花生花針期每667m2用15%毒死蜱顆粒0.6~0.7kg或用200mL 48%毒死蜱乳油在花生行間順壟撒施,隨之與中耕除草配套把毒土翻壓土中,也可撒施后結(jié)合進行澆灌,有效防治蠐螬的幼蟲;于7月中下旬蠐螬成蟲高發(fā)期,在田埂、附近荒坡和非耕地上噴灑2.5%敵百蟲粉劑1~2kg/667m2,有效殺滅蠐螬的成蟲。

          花生葉部蟲害主要有蚜蟲、棉鈴蟲、斜紋夜蛾和甜菜夜蛾等,要選用高效無公害農(nóng)藥噴施防治。當田間蚜量達防治指標時,用10%吡蟲啉3 000~4 000倍液或用20%阿維?辛乳油2 500倍液田間噴霧,可兼治棉鈴蟲、斜紋夜蛾和甜菜夜蛾等食葉害蟲。

          篇3

          目前鄒城市種植的山藥品種主要有濟寧米山藥、河南淮山藥和日本“大和芋”山藥等。其中,日本山藥品種適應性強、品質(zhì)好、抗逆性強、產(chǎn)量高,與當?shù)仄贩N相比具有植株長勢中等但產(chǎn)量高的優(yōu)勢,目前已占到該地區(qū)山藥種植面積的70%以上。

          2 選地、開溝、整畦

          山藥忌重茬,應選擇向陽、地勢平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壤土種植,低洼積水地塊不宜種植。選好地塊后,于秋后將土壤翻深60 cm,結(jié)合耕翻每667 m2施入優(yōu)質(zhì)腐熟農(nóng)家肥3 000 kg、高鉀復合肥(氮、磷、鉀含量的比例為15∶5∶20)40~60 kg、有機無機復混肥150 kg,然后再翻耕1次,使土壤疏松勻細。栽前整成高壟,以南北方向為宜,可采用雙行種植或單行種植模式。雙行種植時,大行距1.7~1.8 m,小行距(溝內(nèi)兩趟山藥的行距)40 cm,株距20~25 cm,溝深85~100 cm,溝寬70 cm;單行種植時,行距80~100 cm,株距20~25 cm,溝寬30 cm,溝深90~100 cm。兩邊開好排水溝。

          3 適期播種

          鄒城市栽培山藥一般在清明前后開始種植,要求5 cm處地溫穩(wěn)定通過10 ℃。播種前將山藥種進行晾曬,可以起到活化種薯、殺滅細菌、提高出芽率的作用,山藥栽子作種約晾曬25 d,山藥段作種需晾曬25~30 d。若用山藥莖塊切斷作種,應在切口處及時蘸取石灰粉進行消毒,然后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2%百菌清1 000倍液浸種3~5 min,晾干后即可播種。

          4 田間管理

          4.1 追肥

          如果基肥施用較多,則可少追肥或者不追肥。為確保山藥高產(chǎn),一般追施2~3次,在地上部植株長到1 m左右時追施1次復合肥,間隔10 d后可再追施1次。山藥膨大期以磷鉀含量較高的多元素復合肥為主(山藥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是1.5∶2∶5),每667 m2追施20 kg,最好采用沖施法。生長后期可向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0.5%尿素溶液,防止植株早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山藥的吸收根系分布淺、發(fā)生早,且呈水平方向伸展,因此施肥時應施入淺土層,以利吸收。

          4.2 搭架

          山藥播種后覆土6~10 cm,澆水后用山藥田專用除草劑150 g對水100 kg均勻噴灑,然后再覆蓋地膜。苗高30 cm時及時搭架,架高2 m左右,正面呈“人”字型,側(cè)面斜向交叉,隔7~8 m用粗竹竿或木棒加固,以防歪倒。

          4.3 澆水

          山藥怕澇,但也不宜太旱,特別是在塊莖膨大期,如果缺水會嚴重影響山藥膨大,生長期過干或過濕都易造成根分叉,因此雨季要注意排水,高溫旱季要注意適時澆水,以早晚澆水為好,澆水深度不宜超過根生長的深度,保持土壤不干裂。

          5 病蟲害防治

          山藥病蟲害在重茬地塊上發(fā)生較重,生茬地塊發(fā)生較輕,一般在山藥蔓上架后開始噴藥預防。

          5.1 炭疽病

          主要為害莖葉,受害莖葉產(chǎn)生褐色下陷小斑,有不規(guī)則輪紋,上生小黑點,高溫雨季發(fā)生嚴重。防治方法為:栽前用1∶1∶150倍的波爾多液浸種10 min;發(fā)病期間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7 d噴1次,連續(xù)2~3次;合理輪作。

          5.2 褐斑病

          篇4

          選用生長勢強、耐熱、抗病、適應性強、果實商品性好、耐貯運、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品種。目前,永嘉縣選用的品種有都椒1號、東方神劍1號、杭椒1號、海豐7號、海豐8號、采豐1號等。

          2播種育苗

          應推廣應用營養(yǎng)土塊、塑料營養(yǎng)缽及穴盤育苗的方法,確保苗齊、全、壯。高山辣椒上市期主要在7~10月。根據(jù)永嘉高山地區(qū)9月下旬后氣溫下降快的氣候特點,播種期宜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選擇避風向陽、地勢高燥、排水良好、2~3年未種過茄科作物的地塊,制作成深溝高畦。大田辣椒需種子量300~450g/hm2。采用溫湯浸種法,操作方便,殺菌效果好。先把種子放在太陽下曬1~2d,再把種子放入55~60℃的熱水中,不斷攪拌,保持恒溫15min,然后讓水溫自然冷卻到25℃左右再浸種6~8h。苗床澆足底水(水透至土面以下8~10cm為度),按每1m2種子6~8g的用量,將種子均勻撒播于床面上,覆蓋1cm左右厚的焦泥灰,隨即覆蓋稻草和地膜,架起小拱棚或中棚保濕、保溫,以促快速出苗。當70%的苗出土后要及時揭去稻草和地膜,讓苗見光,防止徒長。當辣椒苗長到2葉1心時,選擇晴天分苗到營養(yǎng)缽中。辣椒幼苗出土后,要視天氣情況,在塑料小拱棚畦兩頭或畦中間卷膜通風與降溫,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夜間15~20℃。在分苗前2~3d要增強通風時間降溫煉苗。在分苗后要悶棚5~6d,提高溫度,促進早緩苗。在緩苗后,白天要增強通風,降低苗床內(nèi)溫度與濕度,防止高溫傷苗,在下雨天,要進行小拱棚薄膜覆蓋,防止雨淋與寒害。在定植前7d開始,要逐漸降溫煉苗,并在定植前2~3d,晚上可不進行塑料小拱棚覆蓋。肥水管理要注意不宜勤澆水,防止苗床內(nèi)土壤水分過多,引發(fā)病害,當營養(yǎng)缽或苗床表土見白時,才可澆水。當秧苗缺肥時,可結(jié)合澆水,追施復合肥或腐熟的稀人糞尿或噴施葉面肥等。

          3定植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zhì)豐富、保肥保水力好,排水良好,2~3年未種過茄科作物,海拔高度在600~800m的旱地或水田。因辣椒生長期長,根系發(fā)達,需肥量大,要求施足基肥。施農(nóng)家有機肥37.5~45.0t/hm2,復合肥和鈣鎂磷肥各450~600kg/hm2,石灰1050~2250kg/hm2。有機肥需在畦中間開溝深施,化肥和石灰撒施于畦面,再與土拌勻。再做成1.4~1.5m寬(含溝)的種植畦,溝深在20~30cm。定植時間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起苗前3~5d,辣椒苗宜噴1次藥,施1次肥,選擇晴天做到帶肥、帶藥、帶土塊移植。移植后隨即澆施稀薄糞尿水或0.1%~0.2%的尿素水。每畦種2行,株距35cm,栽苗3.9萬株/hm2左右。

          4田間管理

          定植后10~15d,選擇晴天進行第1次較深中耕除草和培土,在植株搭架前,進行第2次淺中耕除草。植株搭架的同時,用青草覆蓋畦面。鋪草覆蓋畦面,具有降低地溫、保水保肥和保持土壤疏松、防止草害的作用。選擇晴天及時剪除門椒以下的各葉節(jié)側(cè)技,每株辣椒用長50cm左右的小竹竿或小木棍,以“∞”型把植株主干綁在支架上。定植后至第1個果膨大時,結(jié)合中耕追肥2~3次,每次施20%~30%腐熟人糞尿12~15t/hm2或復合肥150~180kg/hm2。結(jié)果期每隔10~15d追肥1次,施復合肥150~225kg/hm2;同時,可結(jié)合病蟲害防治加0.2%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保墑是水分管理重要內(nèi)容,除了畦面鋪草外,可在田邊地頭挖掘坑穴,干旱時可及時澆水,但雨后要及時排水。

          5病蟲害防治

          篇5

          黃皮屬蕓香科黃皮屬,為我國南方特產(chǎn)的常綠果樹,其果肉嫩滑,酸甜可口,香味濃郁,又有祛暑、消食、化氣、健脾等功效,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黃皮樹植株較矮小,喜在陰涼濕潤、排水良好和較肥沃的土壤生長[1,2]。要實現(xiàn)黃皮果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連年豐產(chǎn),必須適當密植,科學肥水管理,營造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一定規(guī)模生產(chǎn),以提高其商品率和經(jīng)濟效益[3,4]?,F(xiàn)將其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技術總結(jié)如下。

          1生態(tài)建園

          選擇在海拔450m以下、坡度不超過15°、土層厚度不少于60cm、水源充足、無凍害的地方建園,挖穴直徑100cm、深80~100cm,用表土回填,施足基肥。在相對缺水的地方要配置75m3/hm2以上的蓄水池,用作抗旱和配藥。在地勢低洼處或水田建園,要注重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確保80cm厚的表土層不積水,田間道路合理布局,以利果園的日常管理。

          2育苗定植

          選用無核雞心黃皮和興寧市水果技術推廣中心選育成的本地生黃皮,這些品種具有果大味甜、果肉嫩滑、市場價值好、適于興寧地區(qū)種植和發(fā)展的優(yōu)點。苗木是黃皮樹體的基礎,培育植株健壯、根系發(fā)達、葉片濃綠、高15~20cm、有分枝、無病蟲的優(yōu)良壯苗。興寧地區(qū)種植黃皮果時間為2月底至3月初,或9~10月。為達到依期栽植,必須完成備耕開穴埋肥、回土等工作,做到細致種植。定植要在土溫高于15℃時進行,定植時做到種苗根系舒展,分層覆土壓實,深淺適度,根頸部位與地表齊平,淋足定根水,保持土壤濕潤,植后加蓋稻草覆蓋,確保移栽后成活率高。黃皮植株較矮小,適當密植既能充分利用光照條件,提高光合效能,又能增強樹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改善園內(nèi)局部自然小氣候,提早結(jié)果。種植密度平地株行距3m×4m,植1~2株/穴,約栽1 500株/hm2;山地開梯田種植,株行距2.5m×4.0m,植1 800株/hm2左右。密植園種植2周年開始投產(chǎn),第3 年進入豐產(chǎn)期,比常規(guī)種植1 株/穴的果園提早1年進入豐產(chǎn)期。

          3肥水管理

          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最好是腐熟花生麩肥,其他單元素肥料主要是氮、磷、鉀肥,按比例補充,如果出現(xiàn)微量元素缺乏癥,應及時補施矯治。施肥量依樹齡而定,樹齡小應勤施薄施,樹齡大應定時施,做到及時施肥,促進生長發(fā)育。黃皮樹施肥應在根系活動期間進行,以利于根系吸收。廣東興寧地區(qū)冬季較冷,11月至翌年2月根系處于休眠狀況,此時期不宜施肥,應深翻改土,增施腐熟有機肥為主,3~10月為根系最活躍時期,此期應適時追肥。幼樹一般每月施肥1次,施氮肥尿素100g/株或復合肥250g/株,成年樹可每年施肥3~4次,施尿素150g/株或復合肥500g/株、豆麩500g/株,掛果樹需肥量大,應適當增加施肥量。有機肥以深施為主,其他肥料穴施或土表撒施,施后覆土。黃皮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土壤0~30cm,一般化肥養(yǎng)分速效、易流失,可采取地面撒施,然后進行淺中耕與土壤混合,輕培土。如遇干旱天氣,應及時淋水,促進肥料分解,有利養(yǎng)分吸收。

          4整形修剪

          果樹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生長的能力,讓其地上部的樹葉和地下部的根系自主平衡生長。枝、葉、根都是吸收和制造養(yǎng)分的重要器官,盡可能保護其不受損傷,才能最大限度地生長和結(jié)果,特別是幼樹的枝葉數(shù)量有限,切忌隨意剪除,否則會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及其產(chǎn)物,延緩樹體的生長和迅速擴大,從而延遲結(jié)果和降低早期產(chǎn)量。幼苗定植成活后,距地面30~40cm處摘心,選留3~4條生長健壯、分布均勻的枝條培養(yǎng)為主枝,以后每次側(cè)枝老熟后進行摘心、抽梢后選留2~3個分枝角度好的壯枝。結(jié)果樹修剪主要在采果后進行,結(jié)果母枝采果時不帶葉剪,只剪全部果穗部分,短截落花落果枝,剪除病蟲枝、枯枝和影響光合作用的交叉枝,避免過度修剪,導致樹體早衰和生產(chǎn)能力的喪失。

          5花果管理

          黃皮易成花、花量多,消耗樹體大量營養(yǎng),易造成大小年結(jié)果現(xiàn)象。因此,抽生花穗時,應先疏除主干上的無葉枝和衰弱花枝,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開花時,疏除花穗基部1~2個發(fā)育不良的側(cè)穗,保留中間2~3個側(cè)穗并短截,使花穗大小適中,著果均勻。疏果一般在果實黃豆大小時進行,每穗保留大小一致的果實15~20個,并噴1次藥防治病蟲害,然后套袋。用牛皮紙?zhí)状男Ч詈?其果實著色均勻,成熟期較一致,裂果少,商品果率比對照提高30%以上,并達到無公害鮮黃皮果實的食用安全標準要求。

          6生草栽培

          黃皮樹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地表層,采用行內(nèi)化學清耕、行間生草的方法,保護吸收根不因機械除草而受到損傷,同時防止水土流失,創(chuàng)造良好的根際生長環(huán)境和降低勞力成本。行內(nèi)化學清耕多采用對黃皮根系和動物無毒害、廣譜性、分解快的草甘膦類除草劑,1年只需噴2次即可有效控制雜草,枯死的雜草還可以肥土,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

          7病蟲害防治

          一般情況下,黃皮果病蟲害較少,可以不用藥防治,但對連片種植密植園較易發(fā)生病蟲為害。提倡無病蟲栽培,強調(diào)監(jiān)測及局部防治,盡可能保護天敵以及采用生物農(nóng)藥,加強病蟲情的的監(jiān)測。一旦發(fā)生病蟲害,盡可能先行點治,將其控制在經(jīng)濟允許范圍內(nèi),一般不全園噴藥,所用農(nóng)藥必須經(jīng)過注冊登記且允許用于果樹,對黃皮低毒、低殘留和安全。防治黃皮炭疽病可用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或波爾多液300~5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2.5%魚酮藤乳油75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防治潛葉蛾有特效。此外,還可適時修剪,通風透光,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條件。

          8參考文獻

          [1] 周碧容,易干軍,曾繼吾,等.黃皮早結(jié)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技術[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9(5):182-183.

          篇6

          1 品種選擇

          草莓品種選擇需要根據(jù)市場需求、栽培地區(qū)氣候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品質(zhì)優(yōu)良、性狀穩(wěn)定、抗病能力強,以及市場商品性好的品種。不同地區(qū),氣候不同,不同的設施栽培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品種類型。在華北地區(qū)可選用明寶、靜寶等品種,華南地區(qū)可選擇早中熟半冬性品種如日本1號、豐香、寶交、冬花和女峰等品種,華東地區(qū)可選擇選擇對低溫要求不嚴格(即低溫需求量少)的品種,如豐香、新屯1號等品種,東北地區(qū)可選用幸香、櫪乙女、章姬等品種。

          2 栽培技術

          2.1 整地施肥

          溫室草莓結(jié)果時間長,為防止脫肥早衰,應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pH值為5.5~6.5[1]的壤土做育苗田。一般每667m2施入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雞糞最佳),過磷酸鈣50kg,餅肥100~150kg,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kg,均勻撒施后,土壤深翻30cm,灌水,待地面稍干后整地,整細耙平,然后起壟,溫室內(nèi)栽培做成南北走向的高壟,溝與壟面總寬度100cm,即溝寬40cm,壟面寬60cm[2]。

          2.2 定植技術

          日光溫室草莓定植時間一般在9月上旬~10月上旬,下午定植成活率高。栽植時要選擇植株健壯,無病蟲害,苗體大小均一,有4~5片以上展開的健壯葉,葉色正常,葉柄較短粗,根莖粗度在1cm以上,根系發(fā)達并伸展良好,須根多的健壯苗為宜。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根”為宜。定植時應把弓背向外,將來花序抽向畦兩側(cè),有利于通風透光和果實著色,也便于采摘。栽苗后立即澆透水并做好遮蔭工作。

          2.3 田間管理

          2.3.1 適時扣棚與控溫控濕。當外界最低溫度達到15℃左右時,扣棚為好。北方地區(qū)一般在10月下旬,南方地區(qū)在11月中旬左右。及時覆膜使溫室內(nèi)白天升溫、夜間保溫,促進草莓生長,防止進入休眠。當夜間溫室內(nèi)溫度下降至12℃左右時,進行外層覆蓋。

          草莓果實發(fā)育的適溫為18~25℃,必要時可以在室內(nèi)扣中棚套小棚加地膜,使棚溫白天達到25~28℃,夜間5℃以上,最低溫度0℃以上。如出現(xiàn)32℃以上高溫時,要及時通風降溫。土壤濕度以保持70%~80%為宜,花芽分化期適當控水,防止徒長。果實膨大期土壤濕度要稍大。整個生育期,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50%左右為宜。

          2.3.2 澆水追肥。溫室草莓需要小水勤澆,冬季5~7 d需澆1次水,春季3~5 d澆1次。溫室內(nèi)空氣濕度應控制在65%以下,尤其是開花期應控制在45%左右。每批次花后和每批次果實采收后都應及時追肥。追肥最好為有機肥配合化肥使用。每次每棚追肥用尿素2.5 kg、復合肥5 kg。此外,也可根據(jù)苗木長勢適時適量追施葉面肥。

          2.3.3 植株管理。植株管理主要是疏花、疏果、摘除匍匐莖、枯葉、弱芽以及墊果。適時適量地摘除老葉,及時摘除病葉、殘葉,帶出園外銷毀或深埋。適度疏蕾有利于增加單果重,提高果實產(chǎn)量,果個大小均勻,成熟期提早,采收期集中,采收次數(shù)減少,從而增產(chǎn)增值。草莓以先開放的低級次花結(jié)果好,故應在花蕾分離至一級或二級花序開放時,根據(jù)限定的留果量疏花,促使單果重增加。墊果最好采用地膜覆蓋栽培。也可以在現(xiàn)蕾后鋪上切碎的稻草或麥秸墊果。

          2.3.4 花期輔助授粉。設施內(nèi)由于高溫高濕、風量小、昆蟲少等多種原因不利草莓授粉和受精。通過輔助授粉可增大果實體積,提高產(chǎn)量,使果形整齊一致。輔助授粉可以采取兩種方式:①溫室內(nèi)放蜂由昆蟲授粉,具有節(jié)省人工和授粉均勻的特點。一般每667m2溫室放蜂2箱即可。在草莓開花前3~4天把蜂箱放入溫室,放在離地面15cm高處,蜂箱出口應朝向陽光射入的方向。放蜂期內(nèi)加強溫室內(nèi)通風換氣,嚴禁施用殺蟲農(nóng)藥。②人工輔助授粉:草莓開花期間,于每天上午12時左右用軟毛筆蘸上授粉品種的花粉在開放的花中心輕輕進行涂抹,或用細毛撣子在花序上面輕輕掉拂,但要注意不要操作過重碰傷柱頭。

          3 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盡量減少藥劑防治,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首先,應選用抗病蟲品種,使用脫毒種苗,及時清除并燒毀病株、病葉、病果;深耕后利用陽光照射進行土壤消毒;合理輪作和間作;開花和果實生長期加大放風量,避免高濕。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黃板、銀灰色地膜防蟲網(wǎng)等工具誘驅(qū)害蟲;藥劑防治應避開花期,以免影響授粉;采果期盡量少用藥,必須用藥時應選擇低毒農(nóng)藥,并且嚴格執(zhí)行在采收間隔期后才能采收的規(guī)定。

          4 適時采收

          采收時間根據(jù)氣溫變化及運輸距離遠近而定,一天之中選擇比較涼爽的時段為好。采摘時注意輕摘輕放,不要帶梗,以免在運輸過程中破損。按照大小和成熟度分級包裝,亦可現(xiàn)采現(xiàn)賣。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1-0147-01

          最近幾年,安波鎮(zhèn)鎮(zhèn)政府積極動員農(nóng)村群眾充分利用當?shù)氐耐恋刭Y源,大力發(fā)展馬鈴薯種植產(chǎn)業(yè)。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技術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經(jīng)常深入田間地頭查看馬鈴薯生長情況、當?shù)卣块T要求農(nóng)技部門要精心指導農(nóng)戶及時查苗補苗、間苗定苗、除草培土、肥水管理等田間管理,確保技術指導到位。上茬作物種植馬鈴薯,下茬作物種植油葵,實現(xiàn)了對地區(qū)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解決長期以來地區(qū)兩茬作物不足,一茬作物有余的難題,從而實現(xiàn)了增產(chǎn)增收的目的。

          1 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1 科學整地

          馬鈴薯對土地要求較高,因此要選擇土壤層深厚,土壤層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豐富的種植地。前茬作物不要種植過茄科類作物。在馬鈴薯播種前需要需要科學整地工作,精細整地,整地深度維持在25cm左右,確保土壤層細碎,無明顯土塊。結(jié)合整地還要做好科學施肥工作。一般情況下,每畝地施入完全腐熟的農(nóng)家肥3000~3500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硫酸鉀15公斤。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由于對肥料的需求量大,同時又采用覆膜栽培,因此,一定要施入充足底肥。

          1.2 科學選擇馬鈴薯品種

          因為采用薯葵復種栽培,因此,馬鈴薯品種應該選擇早熟的優(yōu)良脫種。如荷蘭7號、津引8號和荷蘭806號等品種。品種選擇好后要做好種薯處理工作。在播種前20天左右,將種薯放置于太陽光下暴曬2~3天,及時將病蟲害種薯和腐爛種薯去除,等到馬鈴薯芽生長到3cm左右后進行切塊處理,保證每個薯塊上存在2~3個健壯芽眼。將切好的種薯用200倍液40%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消毒,將其堆放悶種2~3小時。然后使用50%的撲海因懸浮劑50ml和60%的高巧懸浮種衣劑20ml兌水10000ml混合均勻后噴施100公斤,預防地下害蟲和病害。

          1.3 科學播種

          定植密度結(jié)合土壤肥力條件,定植時間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進行,每畝定植5000株左右,采用大壟雙行栽植,壟寬1m,兩行之間行距為25cm,株距維持在25~30cm之間。播種時將頂芽薯塊和側(cè)芽薯塊分開播種,確保馬鈴薯出苗一致生長均勻。播種完畢后將壟面整平,使用相應的除草劑進行地面封閉除草,然后及時覆膜。覆膜時保證地面和壟面緊密貼合,將兩側(cè)地面壓嚴,避免大風將地膜掀起。

          1.4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幼苗出苗后要及時查苗,將幼苗從地膜中放出,并用細土將放苗孔密封,為出全苗和壯苗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要做好補苗工作,針對斷壟的區(qū)域,使用催芽過的種薯播種到相應位置,并做好覆土工作。在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內(nèi)病病蟲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蚜蟲、瓢蟲等病蟲害。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nóng)業(yè)防治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藥物防治。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使用10%呲蟲啉可濕性粉劑40~50克兌水進行噴霧,或用殺滅菊酯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使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瓢蟲。

          2 油葵復種高產(chǎn)栽培技g

          2.1 整地施肥

          6月下旬,馬鈴薯植株枯黃之后,選擇晴朗天氣收獲,并及時整地起壟,利用馬鈴薯田間墑情及時搶種,預防雨季對油葵播種產(chǎn)生影響。起壟過程中每畝施入磷酸二銨15公斤,硫酸鉀10公斤。油葵品種要結(jié)合地區(qū)的種植制度、氣候環(huán)境和田間生產(chǎn)能力選擇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抗病性能優(yōu)異優(yōu)良雜交品種,如DY777、美國矮大頭品種等,禁止使用雜交后代種子,避免造成減產(chǎn)。

          2.2 適時播種

          播種前要要將種子晾曬2~3天,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殺死種子表面的致病菌,曬種要結(jié)合精選種子,將病蟲害粒、癟粒和機械損傷粒及時去除。6月下旬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播種,最晚不能超過7月上旬,確保油葵開花季節(jié)能夠錯開地區(qū)高溫多雨時期,提高油葵產(chǎn)量。每穴播種2~3粒種子,株距維持在33~36cm之間,每畝定植3000株。播種過程中要求播種深度一直,做好覆土工作,為出全苗奠定堅實基礎。

          2.3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苗,生長到一定階段后做好間苗和定苗工作,要求留苗均勻,留壯苗,去除孱弱苗。出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工作,結(jié)合定苗將植株周圍的雜草去除。油葵生長到現(xiàn)蕾期前后,每株追施尿素5~10公斤,進入開花期之后有條件的種植戶可以采用蜜蜂授粉或者人工授粉,提高油葵的結(jié)實率,增加千粒重。

          2.4 實施收獲

          當油葵花盤背面呈現(xiàn)金黃色,莖干開始枯萎變黃,中上部葉子退綠之后,說明油葵已經(jīng)成熟,此時就需要及時進行人工收割,避免因為收割較晚導致籽粒脫落和鳥害發(fā)生。油葵收獲回來后及時晾曬,避免發(fā)霉變質(zhì),然后使用機械脫粒,貯藏或者等待銷售。

          參考文獻

          [1] 楊蕓,侯宇,閆潔. 藍田縣馬鈴薯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機遇與思考[J]. 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 2016(07)

          [2] 屈玉玲,侯宇. 藍田縣馬鈴薯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機遇探討[J]. 農(nóng)技服務. 2015(11)

          篇8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176-01

          一、安徽阜南縣水稻栽培現(xiàn)狀

          由于安徽省阜南縣地區(qū)的陽光充足且水量豐富,因此水稻的種植范圍比很廣,種植面積大,水稻種植技術全國知名,我縣的水稻規(guī)模也將逐年擴大。在產(chǎn)量上也是相當可觀的。據(jù)統(tǒng)計水稻種植產(chǎn)量占全國產(chǎn)量的很大的一個比重,安徽省水稻種植的總產(chǎn)值占全省總產(chǎn)值的17%,由此可見,水稻種植將會成為安徽省農(nóng)民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但是從目前安徽省水稻種植情況來看,由于其栽培技術存在一定的難題,所以尋求水稻高效栽培的技術成為當務之急。

          二、限制水稻產(chǎn)量的主要因素

          1.秧苗質(zhì)量差

          水稻的幼苗要進行脫毒培養(yǎng),才能培育出健康耐生存的品種。但是由于阜南縣地區(qū)保留舊的栽培模式,沒有專業(yè)的人員對種植水稻的農(nóng)民進行指導。以致選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種植后容易死亡。再加上當?shù)氐霓r(nóng)民為了實現(xiàn)高產(chǎn),不顧播種的合理性,于是加大對秧苗的播種密度。這種較為激進的栽培方式,使得在播種時許多秧苗受到較大程度上的傷害,導致水稻秧苗的死亡。秧苗質(zhì)量沒有保證,產(chǎn)量自然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農(nóng)民的效益也會大打折扣。

          2.水稻移栽密度較小

          目前水稻栽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動插秧,但是由于勞動強度過大,并且愿意從事手動插秧的勞動力又相當緊缺。于是在高強度下的手動插秧,其栽培密度達不到應該有的標準。秧苗的密度不夠,為了提高水稻的穗數(shù),水稻種植戶只能通過加大施肥從而保證穗數(shù)。二是機器代替手工插秧,但是操作機器的農(nóng)民為了加快速度,將機器插秧的行距調(diào)節(jié)的過大,這樣插出來的秧苗密度也會過小。水稻移栽密度不夠一直是我縣水稻種植的一個常見問題,想要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首先就是要解決好水稻栽培密度過小的問題。

          3.氮肥使用量過大

          對水稻的施肥工作也是田間管理的一部分,水稻種植戶為了獲得高產(chǎn)量的水稻,就出現(xiàn)了施肥不科學的現(xiàn)象。尤其是氮肥的使用率過大,其主要是受到產(chǎn)量目標定的過高的影響。我縣地區(qū)所用的施肥量是按照豐產(chǎn)田的標準制定的,但是實際水稻田的產(chǎn)量并不能夠達到豐產(chǎn)田的標準。所以這就導致了水稻氮肥使用比例過大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做好氮肥的使用顯得至關重要。

          4.大水漫灌或斷水過早

          由于水稻生長期對水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很多種植戶在種植水稻時,為了減少灌溉的次數(shù),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式,將水稻田里灌滿了水。而這種漫灌水稻的方式,不僅沒能夠幫助水稻吸收到足夠的水分,還極有可能對水稻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同時大水漫灌將土壤里的許多養(yǎng)分和肥料,隨著大水的沖刷而減少,這也是十分不利于水稻的生長的。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大多種植戶就對水稻田斷水處理,斷水過早會導致水稻的產(chǎn)量降低。

          三、實現(xiàn)水稻高效栽培的技術

          1.培育壯秧

          為了解決水稻秧苗質(zhì)量較差的問題,我縣采取了培育壯秧的手段,大大改善了水稻秧苗的質(zhì)量,提高了水稻的產(chǎn)量。要想培育出產(chǎn)量較高的水稻秧苗,首先就要加大對水稻種子的處理,主要處理方法:為用稀釋了一百倍的多菌靈進行浸種,時間為一到兩天。之后要進行催芽工作,在將浸種后的水稻種子進行處理,將其放入清水中10個小時左右并且將種子洗干凈,避免殘留在水稻種上的多菌靈對催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水稻種子催芽一般是在溫度為27~38攝氏度下進行的。以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秧苗,其抗性和耐性都會比一般的秧苗要強。

          2.合理使用肥料

          前面提到水稻在氮肥的使用上缺乏節(jié)制,導致水稻的產(chǎn)量不高,并且造成了氮肥的浪費??梢姡侠淼氖褂玫适鞘种匾?。不同的水稻種類,其在氮肥的使用上和配比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按照科學的配比進行氮肥的施用。一般來說是采用人或牲畜的糞便、餅肥、草塘泥混合后作為底肥。輔以有機肥,應該注意的是有機肥要在充分腐熟之后再施用。同時要采用尿素、硫酸銨或是人糞尿作為面肥。這種肥料相結(jié)合方法給水稻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

          3.輕干濕交替灌溉

          在灌溉問題上,水稻在7月25號之前都要生活在水中,對于水溫的要求,一般來說18攝氏度左右最佳。過早或過晚的灌溉都會對水稻的產(chǎn)量有影響,所以在灌溉上要慎重。目前我縣在水稻灌溉的方式中采取的是輕干濕交替灌溉,通過這種灌溉方式可以增加測量土壤水分含量的精確性,而且受到土壤類型的影響較小。通過張力計監(jiān)測土壤水勢,在水稻的各個生育期內(nèi)按照水勢的指標和要求來進行灌溉。

          4.在適當?shù)臅r期進行收獲

          水稻的收獲時期需要按照水稻的種類和當?shù)氐姆N植經(jīng)驗來判定,但一般來說,水稻的收獲為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這段期間收獲最佳。種植戶應加大對水稻收獲的重視,水稻的收割時間決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產(chǎn)量。在水稻出穗后50天進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因為這個時期段可以提高水稻是整米率。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對水稻的收割,避免對水稻的產(chǎn)量產(chǎn)生危害。

          四、總結(jié)

          通過對阜南縣種植水稻的情況作了一番了解和介紹后,我們從中了解到水稻種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提高當?shù)厮镜馁|(zhì)量和產(chǎn)量一直是種植戶思考的問題,文章針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給予剖析,并給出了解決措施。通過這些措施,我縣水稻種植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完善和改進。若要實現(xiàn)水稻高效栽培,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其他水稻種植地區(qū)也要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水稻栽培技術,因地適宜地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努力實現(xiàn)水稻的高產(chǎn)。

          篇9

          中圖分類號 S6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198-01

          結(jié)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別名山(三)椏、黃瑞香,是瑞香科結(jié)香屬落葉小灌木,不僅是重要的經(jīng)濟樹種,而且是名優(yōu)花卉,可供觀花或觀葉栽培,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開發(fā)利用前景十分廣闊[1-2]。浙江省遂昌縣高坪鄉(xiāng)是結(jié)香主產(chǎn)區(qū),全鄉(xiāng)總面積4 574 hm2,人口僅0.59萬人,現(xiàn)有結(jié)香栽培面積約1 100 hm2,已成為浙江省結(jié)香干皮、干花集散中心。其中干花產(chǎn)量約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85%,成為當?shù)匾淮筇厣a(chǎn)業(yè)。多年來遂昌縣通過苗木無性系繁殖、采用平衡施肥、合理砍伐利用等措施,取得了豐產(chǎn)高效的栽培經(jīng)驗,可為結(jié)香生產(chǎn)提供技術參考。

          1 培育種苗

          1.1 萌蘗分株繁殖

          結(jié)香萌蘗力極強,母株周圍萌蘗常成叢狀,數(shù)量多,是分株繁殖的有利條件。分株宜在春季萌動之前進行,方法是:選擇生長健壯、萌蘗條多的母株,在其選取高30 cm以上粗壯的萌蘗枝條,截斷與母株相連的根即可,注意新分出的植株上都要帶少量根系,一般選擇一年生的萌蘗條移植為最佳,二年生的也可移植。取出后栽于事先做好的苗床上,栽植株行距為10 cm×20 cm。也可直接用于造林。

          1.2 扦插育苗

          選擇土壤肥沃、疏松、微酸至酸性的土地制作扦插苗床。將土塊均勻耕耙打成細碎,做成寬度1.0~1.2 m的苗床,長度視田塊而定,苗床間開設25 cm寬的步道,用于作業(yè)及排水灌溉等。苗床應于扦插前準備好。扦插一般在2—3月進行,在結(jié)香母株上選取健壯的枝條,剪成長度為10~15 cm的段,上部剪平,下部用利刀削成馬耳形,扦插時先用竹簽引洞,然后將插穗長的1/2左右插入土中,壓實、澆透水、遮蔭并保持土壤濕潤。扦插的株行距為5 cm×15 cm,40~50 d即可發(fā)根,成活率達90%以上,產(chǎn)苗量可達75萬~90萬株/hm2。翌年可用于移植或造林。

          1.3 壓條繁殖

          精選粗壯的萌蘗叢枝條,將其中下部下壓的正面進行半環(huán)狀剝皮,深度達木質(zhì)部,埋入土中讓枝梢露出土面,并保持濕潤,待翌年再截斷母枝,讓其分離,另行培育。

          2 苗木栽植

          為促進結(jié)香高產(chǎn),山地造林時應選擇土層厚度30 cm以上,土壤較疏松肥沃、坡度較平緩、排水良好的山坡中下部,尤以海拔600~1 000 m,空氣濕度較大、較陰涼的山坡為佳。結(jié)香在土壤過于黏重、瘠薄的紅黃壤中會生長不良,不適于成片造林。對規(guī)劃造林的山片,秋、冬季進行全面劈山,伐除林地內(nèi)的樹木,劈除灌木、雜草,并將樹木枝干、灌木等清理出林地。林地內(nèi)的石塊、樹根等也要進行適當?shù)那謇?,于造林前進行。坡度小于15°的平緩山地,在山頂、山腰、山腳等處做好環(huán)保措施后,可進行全面整地;坡度大于15°的山地,進行小塊狀或帶狀整地,深度為20 cm。之后進行挖穴,規(guī)格為50 cm×50 cm×40 cm(長×寬×深),呈“品”字形分布。挖穴時將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回穴時先將表土放入穴底。種植前施入基肥,在交通方便、條件許可的地方每穴施農(nóng)家肥25 kg。結(jié)香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但以冬末、春季枝葉萌發(fā)前種植最佳。將表土、心土回穴至略高于地面后進行種植。采用一至二年生、高50 cm以上健壯的苗木造林,株行距1 m×1 m,每穴種植2~3株,栽植密度為1.80萬~3.15萬株/hm2。適當加大造林密度,可限制萌芽條萌發(fā),提高單株主枝條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最大栽植密度可達4.5萬~7.5萬株/hm2 [3]。

          3 林分管理

          結(jié)香抗旱能力較弱,定植后,如遇連續(xù)天晴干旱,應每隔3~4 d澆1次水。并在植株四周地面上鋪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保持土壤濕潤疏松。多雨季節(jié),注意排水。

          在4—5月、8—9月進行松土、施肥、除草,三者相結(jié)合。春季以復合肥、秋后以施磷鉀肥為主,施肥量可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酌情掌握,一般為300~375 kg/hm2。施肥方法是結(jié)合松土除草時,在幼樹周圍開溝施入,并覆土。鏟除的雜草覆蓋于幼樹周圍,以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濕潤度[4]。

          4 采收

          結(jié)香花蕾于10月左右開始形成,常40~50朵聚成下垂的假頭狀花序?;ū煌查L瓶狀,花萼筒狀,外被絹狀長柔毛。之后逐漸膨大,至11月左右?guī)缀跬V股L,此時可采收花蕾。也可結(jié)合采割莖皮的同時進行采收花蕾。因結(jié)香以扦插、分株繁殖為主,在不作觀賞花卉及不留果的情況下,可將花蕾全部摘除,以提高經(jīng)濟效益。采收的花蕾采用攤曬、烘焙等方法制成干花,一般2~3 kg的新鮮花蕾可制成干花1 kg。干花產(chǎn)量可達600~900 kg/hm2。

          5 參考文獻

          [1] 華文禮.優(yōu)良經(jīng)濟植物結(jié)香的栽培和效益分析[J].經(jīng)濟林研究,2000(18):45-46.

          篇10

          1育苗

          1.1種子處理

          播種前種子應先行處理,即在20℃-30℃的溫水中浸泡2-3天,每天早晚各換一次水,然后將多菌靈、種子、水按1:1000:2500的比例進行泡種消毒24小時,再撈出催芽,當種子有10%露白時即可播種。

          1.2播種

          選土壤肥沃,排灌條件好的壤土整平,開3-4cm深的小溝,行距30cm,粒距5cm,覆土2cm,輕輕踏實,澆次透水,此后干燥需澆水時,一般可在早、晚采用灑水或小水滲透,直至出苗。

          2栽植

          一般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均可定植。方法是:選土層深厚肥沃,澆灌方便的砂質(zhì)壤土,每畝施農(nóng)家肥3000-5000公斤,然后深翻耙耱,整碎、整平,按180-200cm的寬度定點劃線確定栽植行位,沿定植行間挖寬50-60cm,深40-50cm的定植溝,回填表土20cm厚,澆水滲實,然后在溝行上開深15cm的小溝,將蘆筍按30cm或25cm的株距分放于溝內(nèi),扶直幼苗,使根系舒展,讓地下莖著生鱗芽群的一側(cè)與行向平行,然后復土7-10cm,踏實,立即澆水,當苗成活并長出新芽時,再復土與地面相平。

          3栽后管理

          3.1定植當年的筍田管理

          由于剛定植的蘆筍苗子低小,應及地中耕除草,松土保墑,當筍莖枝葉展開后,為防止莖株倒伏,應在莖根培土5-7cm,確保莖株健壯生長,干旱澆水時要隔行溝灌,切不可大水漫灌;6-8月份應分批分期施入鉀肥、氮肥及復合肥。新莖伸出地面15cm到葉展開期間,每周噴一次殺菌劑,7-9月份注意噴灑敵敵畏等藥劑以防治葉甲、蝽象等的危害。

          3.2蘆筍初產(chǎn)年的管理

          蘆筍在初產(chǎn)年,由于叢株小,地下莖少,根系不發(fā)達,同時又要進行采收,消耗大量養(yǎng)分,所以,加強這一時期的水肥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春季采收前,應事先澆足底水,施足催芽肥,在采筍的中后期,應根據(jù)土壤墑情,隔行澆水1-2次,并每畝施入10-15公斤復合肥,采筍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25-30天。同時,采取以預防為主的措施,注意防治各個生育時期的病蟲害。

          3.3成齡筍田的管理

          成齡筍田管理基本與初產(chǎn)田相同,此時期,蘆筍正處于旺盛生育周期,此時期應注意科學施肥,合理采收。根據(jù)蘆筍年生長發(fā)育時期的特點,全年應進行三次施肥。第一次催芽肥,在培土起壟之后和采筍中進行,N:P:K比例為5:3:5;第二次復壯肥,在采筍結(jié)束與撤壟之前進行,N:P:K比例為5:4:4;第三次秋發(fā)肥,即在立秋前后進行,N:P:K比例為5:6:5,此期間,應結(jié)合中耕除草,打疏枯株,并采取綜合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

          4蘆筍的采收

          采筍季節(jié)一般在春、夏兩季,若采用不留母莖采收法,時間一般從4月上旬開始,到6月下旬結(jié)束;若采用留母莖采收法,可以一直采收到7月下旬,采收白蘆筍時,應以壟面出現(xiàn)“龜裂”、“頂瓦”現(xiàn)象為準,先輕輕抓開土面,使嫩莖露出5cm左右,然后用刀切斷并取出嫩莖,然后將坑取土填平拍實;采收綠蘆筍一般比白蘆筍早7-10天,一般每天采收兩次,早上宜在8-10時采收,下午宜在4時以后進行。

          參考文獻

          [1]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33(2):33~45

          篇11

          關鍵詞小麥;煙葉;紅薯;栽培技術

          小麥—煙葉—紅薯高效栽培技術,是豫東農(nóng)民通過長期生產(chǎn)實踐探索出來的一種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能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及土地資源,增加了復種指數(sh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產(chǎn)小麥6 000kg/hm2、紅薯22.5t/hm2、煙葉2 250 kg/hm2,其中上等好煙占1 500kg/hm2,經(jīng)濟效益達9萬元/hm2。現(xiàn)將該模式栽培要點介紹如下。

          1規(guī)格配置及套種方式

          小麥—煙葉—紅薯栽培模式帶寬1.3m,4行小麥占地70cm,包括中間紅薯預留空檔30cm。煙葉空檔占地60cm。小麥10月上中旬播種,煙葉3月底育苗,5月上旬移入大田,栽植2.25萬株/hm2,紅薯5月下旬栽入預留行,栽植3.00萬株/hm2。

          2小麥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擇早熟、優(yōu)質(zhì)、低稈品種,如“矮抗58”、“豫麥18”等。

          2.2合理施肥

          小麥播種前,施尿素600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硫酸鉀600kg/hm2,由于煙葉為忌氯作物,不能用氯化鉀作底肥。

          2.3田間管理

          小麥整個生育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冬季(從出苗到越冬)、春季(從返青到抽穗)、后期(從揚花到成熟),根據(jù)每一階段生育特點制定管理方法。依據(jù)“冬前促,返青控,拔節(jié)以后攻穗重”的原則,冬前管理主要措施為:追好分蘗肥,為防止小麥旺長,追肥時間應選在大雪前后,追施尿素150~225kg/hm2,追后澆水(日平均溫度3℃以上),澆后中耕,此期群體在750萬個/hm2以上的麥田應深中耕10~13cm,可抑制分蘗過多,防止消耗地力,也可避免麥田郁閉,造成后期倒伏。小麥返青后,進行中耕除草,消除板結(jié),控制水肥,抑制小蘗滋生,促大蘗增長。在小麥抽穗后,葉面噴施2%~4%過磷酸鈣浸出液或3kg/hm2磷酸二氫鉀溶液對水1 125kg/hm2噴霧1次,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提高產(chǎn)量[1]。

          2.4病蟲害防治

          紋枯病、銹病和白粉病是造成小麥減產(chǎn)的重要病害。防治紋枯病,可在小麥返青期用12.5%禾果利225~300g/hm2對水450kg/hm2,或5%井岡霉素1 500~2 250mL/hm2對水1 500~2 250kg/hm2對小麥基部噴霧。防止銹病、白粉病可在發(fā)病初期用12.5%禾果利225~300g/hm2或15%三銼銅可濕性粉劑750g/hm2對水450~600kg/hm2均勻噴霧。蚜蟲、紅蜘蛛是小麥生產(chǎn)的重要蟲害。防治蚜蟲可用25%輝豐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紅蜘蛛用40%氧化樂果乳油2 000倍液噴霧,也可用40%樂果乳油1 125g/hm2加300kg/hm2細土混拌后撒入田間[2]。

          3煙葉栽培技術

          3.1品種選擇

          選用早熟、優(yōu)質(zhì)的品種,如“NC89”、“K326”等。

          3.2田間管理

          在煙葉移栽大田后,要及時澆水保證全苗成活。煙葉伸根到團棵期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應根據(jù)煙田長相確定是否追肥,如果煙葉從上到下整株顏色發(fā)黃,則應適量追施氮肥,施碳酸氫銨150~225kg/hm2或0.5%~1.0%尿素對水750~900kg/hm2葉面噴施。如果發(fā)現(xiàn)葉片濃綠發(fā)黑有“黑暴”跡象,則應深鋤斷根,每隔10d左右澆1次透水,促使氮素下沉,煙株“伸勁”。從團棵到現(xiàn)蕾為煙葉旺長期,應根據(jù)天氣情況酌情澆水,土壤水分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地面見干見濕。成熟期管理,煙葉在煙株長到13片葉時打頂,打頂宜小不宜大。打頂后養(yǎng)分迅速向葉芽轉(zhuǎn)移,應及時抹去葉芽,促使葉片生長。

          3.3病蟲害防治

          煙葉的主要病害有黑徑病、赤星病、普通花葉病。黑徑病、赤星病均為真菌性病害,可用80%多菌靈750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750~1 050g/hm2對水900kg/hm2噴霧。普通花葉病屬病毒性病害,自苗期至大田期可連續(xù)發(fā)生,感病越早對煙葉產(chǎn)量影響越大。育苗時,用磷酸三鈉溶液浸種,發(fā)病初期用克毒寶500倍液或菌毒殺星2 000倍液進行噴霧均能有效防治。煙葉蟲害主要有蚜蟲、煙青蟲。防治蚜蟲能減少煙葉花葉病毒病的發(fā)生,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或四季紅150~300g/hm2對水750~900kg/hm2噴霧。防治煙青蟲可用25%輝豐菊酯2 000倍液噴霧[3]。

          4紅薯栽培技術

          4.1品種選擇

          選擇短蔓、高產(chǎn)品種,如“蘇薯8號”、“豫薯13”等。

          4.2田間管理

          紅薯栽培后與小麥、煙葉有一段共生期,在小麥收割后應立即進行查苗補種,以防缺苗斷壟。由于煙葉為高桿作物,紅薯為低桿作物,加之二者共生期長,因此要及時清理和采摘煙葉下部葉片,避免二者互相遮擋,影響生長。紅薯前期生長階段,要進行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結(jié)。煙葉采收階段,恰是紅薯營養(yǎng)生長旺盛階段,人為踐踏可以防止紅薯旺長,也可人工摘芯,減少營養(yǎng)消耗。煙葉采收結(jié)束,紅薯生長進入薯塊膨大期,可用7 500g/hm2磷酸二氫鉀溶液對水1 125kg/hm2葉面噴霧1次,以提高產(chǎn)量。

          4.3病蟲害防治

          紅薯生長階段基本沒有大的病害,主要是黑斑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害蟲有甘薯天蛾、煙青蟲等,可用25%輝豐菊酯2 000倍液噴霧[4]。

          5參考文獻

          [1] 王振興.皖北地區(qū)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小麥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8(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