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2-05-11 03:43:11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積極心理學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積極心理學

          篇1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47-02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于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來的?!胺e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1]

          二、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

          1.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意義

          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生產(chǎn)力大發(fā)展,人均GDP翻了幾番,物質財富也極大豐富。但人們的幸福程度相對較低。這固然同社會上出現(xiàn)的諸如腐敗、社會分配不公等社會負性事件有關,但也同國人缺乏幸福教育,缺乏正確的幸福認知、幸福體驗和幸福能力或者采取不良的社會比較等不無關系。在我國,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結合中國的國情,積極宣傳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并對有關的理論進行實證研究,從而使國人在心理上覺得更加幸福。這對振奮國人精神,提高國人生活質量,乃至社會穩(wěn)定均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2.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存在的困難

          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差異,為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帶來一定困難。東方集體主義取向下的研究主題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與西方個人主義有很大不同。同時,一些積極心理學的英文單詞,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確切的漢譯。如筆者在讀Seligman教授的《真實的快樂》時,就發(fā)現(xiàn)happiness一詞,它既可譯為快樂,也可譯為幸福。而我們約定俗成的“幸福感”,是well-being的漢譯,實際應該譯為“良好的狀態(tài)”。

          3.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借鑒的方法

          臺灣心理學家楊國樞教授提出的本土化研究的四個層次與方向,對于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有重要借鑒意義:①重新驗證國外的重要發(fā)現(xiàn);②研究中國人特有的與社會文化因素有關的行為特征;③修正或創(chuàng)立新的理論;④修正與設計出適合中國人特有的測量工具。[2]

          四、積極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

          1.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強調(diào)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fā)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一個人的缺點也是一個人的優(yōu)點,當一個缺點被改造時與之伴隨的優(yōu)點也消失了。要看教育者如何去認識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就是要創(chuàng)建一種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fā)揮,而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控制,因為這樣只會造就一批沒有自己思想而盲目服從地接受者。另外,積極教育的目標是把所有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盡可能地建設到一個他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而這一理想狀態(tài)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客觀標準,而是依每個人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各自可能達到的動態(tài)的理想狀態(tài),不求一致,但求盡力。

          2.積極心理治療

          Seligman(2002)在《積極心理治療手冊》中提到“積極心理治療”主要是指積極心理學思想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的運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療法。是一種反對過去,以問題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療,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進和培養(yǎng)人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上。積極心理治療吸收了東方佛教、道家和禪宗等思想,著眼于沖突、煩惱和苦惱的積極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認識,接納自己,從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3]

          五、對積極心理學的評價

          1.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意義

          (1)從理論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最大的意義在于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空檔。心理學長期以來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一面,限制了心理學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心理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研究的思維模式,促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大和深化。

          (2)從導向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引導人們實現(xiàn)自我、幸福生活和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心理學。傳統(tǒng)心理學作出了許多相當有價值的研究,但它在導向上卻出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正彌補了這一不足。

          (3)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批判了傳統(tǒng)心理學把人喻為動物和機器,認為人要么有本能驅使要么由環(huán)境決定的消極、被動的人性觀,繼承和發(fā)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高揚人性的積極性、建設性,從而使心理學回歸其本來的意義。

          2.積極心理學存在的不足

          (1)由于積極心理學興起不久,盡管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tǒng)消極心理學中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和人本主義的人文關懷,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還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2)研究領域有待拓展和深化。積極心理治療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目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只涉及關于積極心理治療的一些概括和籠統(tǒng)的理論,對于具體的操作和實證研究還有待更多的探索。[4]

          (3)研究方法如何整合的問題以及如何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研究技術。心理學學科由于本身興起歷史的相對短暫性和復雜性以及人類心理的多變性,從它誕生就注定是一門內(nèi)容豐富多彩、流派眾多的學科。因而如何吸取已獲得的成果來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4)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很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結果,因此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研究還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Sheldon KM,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 Psycho, 2001, 56(3), 56~671

          篇2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1-0023-04

          近幾年來,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即與僅僅關注減少冒險與問題相反,部分學校開始嘗試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進一些能對他們的發(fā)展以及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有長遠的、積極的影響的品質。如在俄勒岡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百年老校以及其他美國的中小學校,教師以及父母都在關注合作的方式,以便為青少年提供一種積極的觀點,指引他們走向安全與成功。這種新的發(fā)展趨勢是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實施方式都進行了新的闡釋,對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對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Assets)框架

          1998年以來,美國發(fā)生了幾起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社會各界開始集中關注學校的暴力現(xiàn)象,并廣泛探討如何來終止這些可怕的悲劇,其中如何打造一個安全與成功的校園成為研究的關注點。為打造一個安全與成功的校園,在美國教育、心理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已經(jīng)在探究一些關注青少年積極品質發(fā)展的模型。其中一個模型是由明尼蘇達州的米尼亞波尼斯研究所――一個獨立的、非贏利的、無派別的機構――研發(fā)的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框架,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支持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

          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框架(見24頁表)確定了40個兒童與青少年成為一個健康、負責任以及有愛心的個體所需要的關鍵因素。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是“所有兒童與青少年走向成功所必需的積極‘建構模塊’(如關系、經(jīng)驗、價值觀、態(tài)度以及特性)。發(fā)展性指的是這些模塊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有利因素指的是這些模塊是積極的、為青少年提供力量的?!?/p>

          根據(jù)Starkman等人(1999年)的觀點,40個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外部的與內(nèi)部的。外部的有利因素關注青少年從他們生活當中的人與組織中獲得積極經(jīng)歷,為青少年提供:(1)支持,(2)認同,(3)邊界與期望,(4)建設性地利用時間。內(nèi)部因素關注明智的判斷、有責任的選擇以及真誠的同情,分為:(1)喜歡學習,(2)積極的價值觀,(3)社會能力,(4)積極的自我認同感。這些組群被認為是幫助青少年更加安全、實現(xiàn)自我認同以及成功的有利因素。

          為了發(fā)展強有力的外部有利因素,青少年需要獲得以下經(jīng)歷:

          A.支持,是一種來自父母的愛及來自其他人(如朋友、鄰居、教師等)的尊重與關心的形式。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一種能夠提供積極的、支持性環(huán)境的家庭生活、社會聯(lián)系及組織經(jīng)歷。

          B.認同,是來自社區(qū)的尊重與認同。青少年需要有機會為他人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有助于他們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C.邊界與期望,指的是告之對青少年的期望,以及他們的行動與行為是否在邊界內(nèi)或在邊界外。

          D.建設性利用時間,指的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活動(如藝術與音樂)、體育活動(包括運動)、青少年活動項目、參與聚會、與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有效時間等為青少年提供的發(fā)展機會。

          為了發(fā)展強有力的內(nèi)部有利因素,青少年需要具備以下特征:

          E.喜歡學習,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自身提高與終身學習的理念。

          F.積極的價值觀,包括諸如誠實、真誠以及責任心等信念與性格特性。這些特性將有助于他們的性格的形成,并指引他們的人生選擇。

          G.社會能力,指的是對他人的態(tài)度與方式,將幫助青少年作出積極的選擇,建立友誼,對他人顯示容忍與尊重。

          H.積極的自我認同感,對自我力量、目標與價值觀的強烈感知,這種觀念使得他們有別于他人。

          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更多的有利因素除了能保護青少年免于消極的行為外,也增加了青少年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與行為的機會。那些具有最多有利因素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形成如助人及獲得成功等積極的行為與品質,更有可能在學校里取得成功,價值更加多元,能夠保持健康,并且不會過分自滿。(Scales,Leffert,1999)

          二、發(fā)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在校內(nèi)培育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

          基于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所提供的強有力的、積極的影響,最近20年以來,美國中小學開始在學校管理以及學校心理學中運用多種策略來培育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通過建立并增進外部的與內(nèi)部的有利因素,在學生身上發(fā)展積極心理品質,減少學生的消極行為,并幫助學生在學校中取得成功。

          (一)增進并關注外部有利因素

          目前,美國一些中小學已成功地在校園內(nèi)運用一些策略增進外部有利因素的發(fā)展,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社會環(huán)境――一個增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fā)展并促進他們安全與成功的環(huán)境。

          1.支持:支持的策略在于通過增進校園文化與氛圍并提供培訓或有組織的項目,提高父母或其他成人在學生教育活動中的參與性,使學生在學校里能體驗到支持。

          一是增進校園文化與氛圍,確保學校文化與學校氛圍對所有學生能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力,通過教師的行動讓學生建立起在學校里的安全與成功的感覺。

          二是父母及其他成人直接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體驗到支持。最常見的參與形式是作為志愿者參與父母組織,諸如“父母―教師聯(lián)合會”及有關的輔助協(xié)會。

          三是提供父母訓練課程或工作坊,使父母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支持。目前已開展的一個幫助父母預防子女步入困境的訓練是“第二步父母項目”(The Second Step Parent Program),該項目是一個有效的發(fā)展社會技能及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徑。

          2.認同:認同的策略在于讓青少年在參與社區(qū)或學校的活動中獲得一種尊重、認可與價值感。

          (1)讓青少年感到社區(qū)成年人的支持、尊重及認可。通過社區(qū)成員向當?shù)貙W校提供時間或資金資源,包括社區(qū)成員贊助球隊或活動,并參與年輕人的項目(如運動、音樂會、球賽等),以及通過貢獻社區(qū)成員的時間或才干支持有利于青少年發(fā)展的設施及教育性或創(chuàng)造性的項目,來展示他們對青少年的關心。

          (2)讓青少年相信他們是作為資源而不是作為資源的利用者。為增進青少年的價值感,美國中小學往往將青少年視為資源,讓他們在學校及社區(qū)里被賦予有用的地位,或在重要活動中公開發(fā)言并承擔一定的角色,允許并鼓勵青少年在對于他們而言的重要的主題活動中扮演領導者及倡議人的角色。

          目前,美國許多高中將學生承擔一定的社區(qū)服務作為一個基本的畢業(yè)條件。許多大學在授予學位時也會考慮社區(qū)服務,甚至小學生也被鼓勵做些事情或幫助他人。這些社區(qū)服務有助于青少年發(fā)展積極的價值觀、堅強的性格以及超越自我的承諾。

          3.邊界與期望:邊界與期望即父母與學校對青少年的行為有明確的邊界,并且有高期望。

          學校作為父母對青少年的行為設置界限,并且在青少年偏離界限時提供及時反饋的重要合作者,將為父母應對子女的行為偏差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同時,學校會及時告之父母他們的子女在學校的成績,給父母一個表揚子女成功的好機會。此外,美國中小學通過建立全校性的行為計劃(如有效行為支持項目),并通過活動教學告之學生所期望的行為規(guī)范,通過明確的規(guī)則與結果建立邊界。學校將對違反這些期望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公正的處理,同時對那些遵循這些期望并有助于建立安全、平靜的學習環(huán)境的行為提供及時的、積極的反饋。

          為提高學生對自身的期望,父母與學校將向學生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對青少年內(nèi)在的美德和能力抱有高期望與信念。如在校內(nèi),通過“最棒小伙子運動”,通過橫幅、生日卡、授予證書,甚至是校歌等形式向小伙子傳遞一種積極的信息:“我相信你”、“你能做好”,從而使得青少年努力做好。

          4.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時間: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時間就是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有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社團,以幫助他們充實自己的時間,遠離麻煩。同樣,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模型也會引導青少年在藝術、體育或服務團體中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時間。

          為向青少年提供個性化課程與校外的實踐活動,美國學校與社區(qū)機構廣泛合作,為培育青少年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與藝術性空間提供機會,在各種藝術活動中發(fā)展青少年的興趣與潛能。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中小學開始為青少年提供放學后或暑期項目。這些項目既包括學術性的,也包括娛樂性的活動,如提高閱讀能力小作家俱樂部、數(shù)學家俱樂部等。

          外部的有利因素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是必要的,但僅僅只是一部分――一個提供外部支持的部分,青少年積極的心理品質的發(fā)展還應增進形成內(nèi)心圖式以及促進道德品性的內(nèi)部有利因素的發(fā)展。

          (二)建立并增進內(nèi)部有利因素

          內(nèi)部的有利因素是指那些被視為“內(nèi)在羅盤”的、能指引青少年作出明智的判斷、負責任的選擇以及對他人顯示真誠的關心與關注的品性。這些品性可以分為:樂于學習、積極的價值觀、社會能力和積極的自我概念。

          1.樂于學習。為了使學生樂于學習,美國的學校往往會設置較高的但又可以達到的成績期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學業(yè)支持,幫助學生取得學業(yè)成功。對于那些努力取得成功的學生,學校將通過諸如課后家庭作業(yè)俱樂部、閱讀發(fā)展項目以及年長學生或成人指導者等項目,創(chuàng)造一個“學業(yè)保障網(wǎng)”,為學生的成功提供保障。

          2.積極的價值觀。在一連串的校園槍擊事件之后,美國中小學開始關注培育學生積極的價值觀與良好的個性,一些學校發(fā)起“草根運動”來促進個性的發(fā)展。

          在俄勒崗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中心小學,一個五年級的班級開始嘗試領導全校性的性格運動。他們確定了36種常見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種性格的兒童用語,并制作英語與西班牙語的張貼畫,掛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內(nèi)的通訊網(wǎng)絡中宣講每周一個的性格單詞及其確切含義。教師與學生討論這些性格特征,以及怎樣在學校里運用這些性格特征。同時,教師觀察學生在生活過程中如何運用性格特征,并且在學校每月的頒獎大會上通過向學生頒發(fā)獎狀的方式來認可學生的性格表現(xiàn)。

          3.社會能力。美國中小學非常關注學生以下幾方面社會能力的發(fā)展:交往能力,文化能力,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決沖突的能力。

          一是通過班會或者晨會發(fā)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班會或者晨會對于在班級內(nèi)建立一種社區(qū)的感覺、對于在班級成員之間教授社會技能、對于解決班級成員間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對于策劃班級事件而言,是一種自然與有效的方式。

          二是通過學校文化發(fā)展學生的文化能力。一些學校將他們的學校建筑以及場地建設成“無種族”、“無歧視”或者“無煩擾”的區(qū)域,通過一些如何在學校中對待不同背景學生的宣言或者標語的張貼與復述,最終被整合進學校文化之中。

          三是通過抵制教育項目發(fā)展學生的抵制技能,即抵制消極同伴壓力以及危險情境的能力。那些希望發(fā)展學生對消極影響抵制能力的學校通常會采用一個抵制教育項目,諸如DARE(藥物濫用抵制教育)項目,幫助學生發(fā)展拒絕藥物與暴力的知識與技能。

          四是通過和平計劃讓學生學會和平?jīng)_突的解決技巧。在俄勒崗的斯普林菲爾德、科羅拉多等地學生自發(fā)開展了一個和平計劃,在地方學校之間形成了一個和平同盟,通過網(wǎng)站向遠近的學校傳播和平的信息,讓更多的學生學會和平?jīng)_突的解決技巧。

          4.積極的自我認同。積極的自我認同就是讓青少年能將他們自己視為積極的個體――認為他們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扮演有用的角色。

          學校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取得學業(yè)成功,來提升學生的自我評價。俄勒崗州斯普林菲爾德市中心學校持續(xù)進行的“棒小孩”運動,以許多方式并在許多場合提醒學生“他們是地球上最棒的小孩之一”。通過懸掛在高處的旗幟、校園通訊網(wǎng)內(nèi)的宣講以及與學生的坐談,使這一觀念得以增強。

          三、評論與建議

          研究已經(jīng)證明:青少年經(jīng)歷更多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更有可能形成如助人及獲得成功等積極的行為與品質;經(jīng)歷更少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則他們更有可能形成諸如酗酒、吸毒、及暴力等危險。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能有效提高學業(yè)成就并提供一個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績的安全的與健康的環(huán)境,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一個強有力的、積極的影響,減少了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率,并增進學生的心理復原力與積極的心理品質。

          因此,在學校內(nèi)發(fā)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需要密切關注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的培育,建立并增進外部與內(nèi)部的有利因素。當然,要在校內(nèi)培育發(fā)展性的有利因素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學校領導者、學校心理咨詢師、學校心理學家以及家庭的共同參與,他們的領導地位以及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將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以及學校氛圍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美國中小學對增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成功的關注與實踐,及其所折射出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定位與實施方式的轉型,對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定位上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功

          美國中小學將心理健康視為學生學業(yè)與人生成功的基礎與關鍵,并認為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能夠保證學生學業(yè)與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上是以成功為導向的,更多地關注學生內(nèi)在力量的增加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關注為學生的成功提供恰當?shù)闹敢?,確保每一位學生的成功。

          與此相應,雖然我國教育部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定位為“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但在具體實踐中,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以問題導向為主的現(xiàn)象,較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以及對學生成功的指引。這種問題導向為主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與工作范圍,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

          我們認為,進一步推進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在目標定位上突出對成功的關注:在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成功與幸福,并為他們的成功與幸福提供指引,從而讓令人“敬而遠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一種增進個體成功與幸福的工作。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方式上應更多關注“加法”策略

          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引下,近幾年來美國中小學應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不僅僅關注心理問題的減少,而開始關注一些積極心理品質的增加。目前,在美國中小學,大多數(shù)的學校心理學家更多地是從事“加法”式的心理工作,即營造一種安全與成功的校園環(huán)境,幫助學生設計適合自身的發(fā)展計劃,為學生的成功提供準備技能,促使每一位學生取得成功,而不是較多地關注心理問題的減少。

          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方式上更多地倚重“減法”式的心理輔導,即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與干預,較多地關注心理問題的減少?!皽p法”式的心理輔導固然可以幫助部分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但由于過多地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減少,而忽視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增加,其結果實際上是將大部分的學生排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之外,其效果也令人懷疑。

          我們認為,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需要在調(diào)整目標定位的同時,實現(xiàn)實施方式的轉變:在關注面向部分學生的“減法”策略的同時,應更多地關注面向全體學生的“加法”策略,也就是為全體學生的成功提供準備技能,為每一位學生走向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

          注釋及參考文獻:

          [1]Hill M.Walker,Mark R.Shinn.Structuring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s to Achieve Integrated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Prevention Goals for Safe and Effective Schools[A].Mark R.Shinn,Hill M.Walker,Gary Stoner.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 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6.1-21.

          [2][3]Stan Paine and Cathy Kennedy Paine.Promoting Safety and Success in School by Developing Student’s Stengths[A]. Mark R.Shinn, Hill M.Walker, Gary Stoner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4][5] [6]Stan Paine and Cathy Kennedy Paine.Promoting Safety and Success in School by Developing Student’s Stengths[A].Mark R.Shinn,Hill M.Walker,Gary Stoner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篇3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力量;幸福感;積極心理治療理論

          1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戰(zhàn)行為主義,在狗的電擊實驗基礎上提出習得無助理論。之后,受5歲女兒的啟發(fā),從習得無助轉向習得樂觀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僅無助可以習得,樂觀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樂觀研究推動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論和實踐發(fā)展。1996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Seligman把建立積極心理學作為學會的一大任務,認為在關注個體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時,心理學更應強調(diào)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積極方面的現(xiàn)象世界背后的規(guī)律。具體來講,積極心理學關注人性積極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主要研究內(nèi)容有三個層面:首先,在主觀層面上,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和其產(chǎn)生發(fā)展的機制,目的是促進人的積極體驗,提高幸福感。其次,在個人層面上,研究愛、勇氣、創(chuàng)新、理想等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其中重點探究個體產(chǎn)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最后,在群體層面上,既研究國家法律法規(guī)等積極的社會大系統(tǒng),也研究家庭、學校等積極的小系統(tǒng)。例如,探究怎樣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諧的社區(qū)環(huán)境,又怎樣為個體創(chuàng)建自由成長的良好社會資源和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積極心理學主要采用傳統(tǒng)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一些實證主義方法,如調(diào)查研究法、比較法、實驗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體應用上,積極心理學的態(tài)度更寬容、更靈活,只要對研究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有用,不管是非實證主義研究方法還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繹推理研究人的“積極”的進化及發(fā)展,用文化解釋學法來論述個體的發(fā)展歷程。

          2三種重要的積極品質

          2.1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是一種主觀體驗,是個體根據(jù)自設標準對其生活質量和身處社會狀況評價的綜合性指標之一,它包括人們常說的幸福、安寧和生活滿意度等。主觀幸福感具有主觀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三個特點,包括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兩種基本成分,以及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維度(孫虎林,2012)。目前,國外研究者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描述主觀幸福感相關的人口統(tǒng)計項目;第二階段是探究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跨文化研究及其理論;第三階段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我們國內(nèi)21世紀以來也掀起一股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熱潮,尹華站等人(2012)通過對國內(nèi)十年主觀幸福感的文獻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其研究內(nèi)容也不斷深化和貼近實踐運用,主要內(nèi)容包括介紹主觀幸福感、編制測驗、分析影響因素和應用實踐等四個方面,研究重心逐漸由介紹轉向影響因素分析和實踐應用。

          2.2性格優(yōu)點

          性格優(yōu)點(CharacterStrengths)是指通過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而反映出來的一組積極人格特質。性格優(yōu)點的測量一般采用量表,早先研究者有開發(fā)性格優(yōu)點量表(VIA-IS)和青少年的性格優(yōu)點量表(VIA-Youth)。由于年齡較小的兒童無法使用這些自陳量表,后來研究者又提出一種新的方法,主試讓父母先自由描述孩子的人格特點,再通過分析父母的描述內(nèi)容來了解兒童的性格特點。Seligman和Peterson(2004,2005)在跨文化研究中,把24種性格優(yōu)點歸類為六種核心美德:智慧、勇氣、人性、正義、節(jié)制和超越。此后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文化中性格優(yōu)點存在普遍性,并且與優(yōu)良表現(xiàn)、主觀幸福感以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具有顯著正相關。此外,個體性格優(yōu)點的發(fā)展和表現(xiàn)也可能受遺傳、年齡、性別以及個體的的影響(張寧,張雨青,2010)。但是目前關于性格優(yōu)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響因素和關系的探討,而對其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的研究仍處在萌芽階段,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揭示遺傳所賦予個體的積極特質,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樣本的代表性,例如把測驗、觀察和訪談等方法結合使用。

          2.3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的文獻中。2004年Luthans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觀點為框架,在分析經(jīng)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特點和區(qū)別后,提出了以強調(diào)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資本”概念,使人們開始關注心理資本及其對企業(yè)和個人的影響。總的來說,心理資本是指個體所擁有的積極心理資源,它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四個方面,這些成分都類似于狀態(tài)的積極心理力量(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構成了個體所擁有的可以客觀測量、投資開發(fā)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資源(閻巍,2009),只是相對個人而言,心理資本表現(xiàn)得更為內(nèi)隱。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心理資本,經(jīng)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對領導和員工的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等具有積極影響,對離職意向和曠工等具有消極影響。心理資本給組織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啟示,對于員工自己,應該通過參加拓展訓練等活動,不斷認識和提升自我,激發(fā)自我潛能,做自信、樂觀、堅韌、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對于領導者,應該從心理學角度拓寬管理視野,掌握幫助員工提升心理素質的方法,引導員工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工作,激發(fā)團隊活力,提升工作績效;對于企業(yè),需要擁有出色的企業(yè)精神、團隊文化,培養(yǎng)擁有優(yōu)秀心理資本的領導和員工。

          3積極心理學的評價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它因批判傳統(tǒng)心理學強調(diào)消極病態(tài)心理而產(chǎn)生,其研究方法又積極接納傳統(tǒng)心理學中的實證方法。它體現(xiàn)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首先,心理學的功能在積極心理學中較傳統(tǒng)心理學更為完善。在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上,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對人性積極面和價值的研究,將研究范圍從對病態(tài)人群的治療拓展至對大多數(shù)健康的普通人心理的積極建設,從關注個人層面的良好發(fā)展拓寬至群體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構建;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寬容,整合了所有促進積極力量研究的方法。其次,積極心理學在其他領域的積極應用。在臨床心理學領域,運用積極心理學原理進行臨床心理干預稱為“積極心理學療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PPT能夠有效改善抑郁障礙,提升幸福感,尤其是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效果更佳;相比普通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個體PPT對重度抑郁患者的癥狀消除有更多療效,而團體PPT對輕中度抑郁患者有顯著的效果。在教育領域,積極心理學被運用于戶外教育和輔導心理學中,對挖掘學生潛能和提升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外,心理資本是積極心理學與組織管理相結合的最好的管理理念,是組織最強有力的競爭力。然而,積極心理學在其短暫的發(fā)展歷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

          (1)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夠完整;

          (2)表現(xiàn)出一定的話語權,即否認消極的價值和功能;

          (3)研究對象不夠全面,抽樣主要集中在成人,缺少有說服力的縱向研究;

          (4)和早期心理學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

          (5)目前在中國本土化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必須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4結語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tǒng)心理學的完善,更是一門新思潮的科學。盡管近幾年對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的研究越來越熱,但完善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發(fā)展積極心理學技術,以及拓展和深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劉翔平.當代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崔麗娟,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8(2):402—405.

          [3]孫虎林.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情緒智力的關系[J].中國電力教育,2012,(25):137—138.

          [4]尹華站,蘇琴,黃希庭.國內(nèi)十年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內(nèi)容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5):100—105.

          [5]張寧,張雨青.性格優(yōu)點: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資本[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1161—1167.

          [6]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82—487.

          [7]閻巍.心理資本的界定與特點[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9):90—91.

          篇4

          積極心理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智力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5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心理學研究分支所關注的是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huán)境。研究結論認為積極情緒來源于個體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的認知,包括滿足、幸??鞓返捏w驗以及希望;積極的人格特質研究則以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適應性為前提,培養(yǎng)積極情緒體驗是獲得積極人格特質的最佳方法;積極環(huán)境則包含了個體積極情緒體驗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觀的人際關系,也包括了客觀的物質環(huán)境。

          1.2積極心理學在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積極心理學倡導現(xiàn)在的企業(yè)應該是以相互欣賞、合作、充滿活力為特征的,強調(diào)員工的自主管理和積極敬業(yè),希望企業(yè)的成員處在信任、關愛、謙遜和積極的高水平狀態(tài)中,組織人際關系以友好忠實、誠實、尊重和寬容為特點,這樣就可以充分發(fā)揮企業(yè)與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這是積極心理學在企業(yè)管理中應用的最明顯作用,也是積極心理學應用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企業(yè)管理是一個連續(xù)性的、相互作用的整體,一項管理行為或者管理模式的應用必然會帶動企業(yè)管理整體的變革,應用于企業(yè)員工管理中的積極心理學,必然會帶動企業(yè)管理的整體發(fā)展,從而使整個企業(yè)管理呈現(xiàn)出更加強大的管理效力。

          2.在企業(yè)管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實踐

          2.1在員工激勵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積極性理學研究的第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關于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的來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使人的主觀意識更加積極,更能夠發(fā)揮自身的潛力,在企業(yè)管理中,員工的主觀意識積極,在工作中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必然能夠使企業(yè)運營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最能夠使員工體驗到積極情緒的,是員工激勵工作。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中的員工激勵是以工作報酬的形式來鼓勵員工并以各種獎勵式行為來對員工的積極工作行為進行強化;而積極心理學則重視員工需要的滿足、目前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對未來工作能夠獲得的報酬的希望。在這樣的管理理論指導下,員工激勵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應實現(xiàn)多種激勵方式并存,實現(xiàn)激勵機制的多樣性與層次性。員工的需要與他們的年齡、個人生活實際有很大的相關性,企業(yè)應針對不同年齡層或者不同職位部門的員工選用不同的激勵機制。在企業(yè)中可以采用物質激勵、獎金激勵、提成激勵、職位晉升等多種激勵方式,以員工投票的方式對激勵方式進行選擇;其次,對員工進行職業(yè)滿意度管理,管理者應該實施個性化的員工溝通,通過心理量表測量和日常工作總結,了解員工的個性,分析最適合與員工進行有益交流、能夠使交流的內(nèi)容真正被員工認可的方式,例如,對內(nèi)控型員工進行積極自我的鼓勵,幫助外控型員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為員工提供促進他們職業(yè)成熟度發(fā)展以及與職業(yè)規(guī)劃發(fā)展相關的幫助,企業(yè)管理者可以收集全體員工的職業(yè)規(guī)劃書,分析其中與職業(yè)報酬相關的內(nèi)容如晉升、漲薪水、獲得休假等,在員工的實際工作與其對自身的價值希望相符合的時候,給予他們所希望的報酬,使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情緒能夠得以鞏固。

          2.2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心理品質的獲得,并重視積極的環(huán)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在企業(yè)管理過程中,要求企業(yè)上下?lián)碛薪y(tǒng)一的價值觀,試圖通過共同的企業(yè)心理模式的建立來鞏固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增強企業(yè)的凝聚力,提高企業(yè)的綜合競爭力并展示企業(yè)在行業(yè)中的地位,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業(yè)文化建設才能夠達成,在實際工作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能夠使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過程更加順利。按照企業(yè)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來看,企業(yè)文化是小部分員工的積極品質擴大到整個員工群體,進而成為企業(yè)心理特征的一個過程。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使員工的工作情緒保持在最佳的狀態(tài),使企業(yè)環(huán)境對員工的情緒能夠產(chǎn)生影響,許多企業(yè)領導者在進行事務處理的過程中傾向于主動調(diào)整自身的生理喚醒節(jié)奏,在處理危急事務時,保持語言的語調(diào)和語速,進行深呼吸,以免情緒化表現(xiàn)造成矛盾激化,這些都是通過個人情緒影響他人情緒的過程,不僅是企業(yè)領導個人積極人格發(fā)展的必須,也是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的必須;第二,重視企業(yè)環(huán)境的建設,照顧員工在工作中的細節(jié)需要,如設立單獨的吸煙室和飲水機、美化辦公室環(huán)境,不使員工在擁擠和潮濕、陰暗的環(huán)境中一些能夠刺激負面情緒的情景出現(xiàn),如此,員工的身心舒暢,對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各種工作也能夠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應該擁有積極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會支持感的員工團體建立為管理目標,這些特點能夠導致較高的員工士氣和工作幸福感,促進無障礙的多向交流氛圍,也可增加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在企業(yè)風險管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在企業(yè)管理中,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建設以及經(jīng)營管理受到普遍重視,而與風險有關的管理被作為每個管理分項目中的管理要點而進行處理,例如,企業(yè)營銷中的風險管理、企業(yè)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控制以及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員工流失風險應對等。對企業(yè)管理各項內(nèi)容中的風險管理行為進行總結不難發(fā)現(xiàn),企業(yè)管理各項內(nèi)容中的風險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風險通常來源于管理能力與需要處理的管理事務之間的不平衡,換言之,企業(yè)在管理過程中缺乏應對困難的能力,使管理問題惡化,從而形成風險。實際上,企業(yè)風險可以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的管理項目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積極心理學研究為企業(yè)的系統(tǒng)性的風險管理提供相關的建議。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困境中發(fā)掘個體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過程,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有助于進行風險防御的積極品質,一旦能夠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夠達到較好的風險預防效果。這意味著,無論在企業(yè)管理的哪一個管理項目中,要進行風險管理就不能單純地關注管理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而是要從管理工作實際出發(fā)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優(yōu)勢,將這些優(yōu)勢加以強化,使企業(yè)整體的風險防御能力提高。對于企業(yè)營銷來說,加強營銷工作人員的能力,努力擴大市場、掌握競爭對手的信息并進行客戶分析,較之“堵漏”型的風險規(guī)避更能夠保證企業(yè)營銷的效果;而對于企業(yè)財務管理來講,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責任心的工作人員,能夠有效降低財務管理風險;以企業(yè)文化建設為主的員工忠誠度管理,比“繳納違約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夠留住員工。

          3.對積極心理學應用于企業(yè)管理的總結

          3.1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解決企業(yè)管理中的難題

          積極心理學從正面的角度看待企業(yè)管理,并非無限制地分析企業(yè)管理的缺點和漏洞,因而,更能夠潛移默化地、從宏觀的角度解決企業(yè)管理中的難題。一旦整個企業(yè)都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成長,即便是存在管理問題,也能夠得以迅速解決。

          3.2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能夠提升企業(yè)競爭力

          較之其他管理模式,積極心理學在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能夠迅速提升企業(yè)的競爭力。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企業(yè)員工整體都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員工與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其他的企業(yè)管理策略也能夠有效地推行開來,企業(yè)的日常運營更科學有效,這實際上就是企業(yè)競爭力提升的一種表現(xiàn)。

          3.3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需要企業(yè)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斷提高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應用與企業(yè)管理中較為新穎的一種理論,與其說它是一種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稱之為一種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業(yè)中應用積極心理學進行管理,其具體方法是不一樣的,管理者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程度、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管理行為的能動力,都影響著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價值發(fā)揮,因此,企業(yè)管理者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這種先進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動企業(yè)管理活動的發(fā)展。

          篇6

          和瘋人院的許多人的基礎上,把人的顱骨劃分為37個區(qū)域,并對每一個區(qū)域的特征與人心理的關系進行了分類,如,加爾認為頭骨隆起的人具有扒手的人格特征。當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之后,心理學家們又在人格研究中出現(xiàn)了新的爭論,主要是遺傳論和學習論的爭論。遺傳論者—女一高爾敦(Galton)、格達德(Goddard)、推孟(Terman)等人認為:人格主要是遺傳的,只不過這種遺傳是以一種回歸的方式出現(xiàn),人們不易從現(xiàn)象中直接發(fā)現(xiàn),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統(tǒng)計測量手段。他們拿出了許多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名人的后代更可能成為名人”的統(tǒng)計資料,高爾敦甚至還寫了一本書來說明他的這種觀點,書名就叫《遺傳的天才》H(erdeitaryGenius)?,F(xiàn)在看來,高爾敦的心理遺傳理論雖然有失偏頗,但它的真實性也許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荒唐。至少目前的許多事實(如利用家族圖譜分析法、雙生子比較法等獲得的事實)己經(jīng)能夠證明人心理的很多方面都是來自于遺傳,只不過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學習論者—如巴甫洛夫(Pavlov)、華生(watson)、斯金(skinner)等人(主要是一些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人格是由后天的學習而來,后天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發(fā)展狀況,這-部分心理學家用了很多的實證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到目前為止,這種爭論仍在人格心理學研究中繼續(xù)著,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不過這種遺傳論與學習論在今天己演化成為另外兩種相對立的人格理論,一種是實體論(entitytheory),另一種是漸變論(inerementaltheory)。實體論(Mueller,&Dweck,1998)認為人格特性是固定不變的,它華本上不受人后天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一個人的努力程度、行為動機和特定的情景等。實體論者相信人格是由人格特質構成的,人格特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個人的行為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特質的外顯過程,人格特質和行為之間存在著簡單的對應關系。因此,實體論相信一個人的行為具跨情景性、跨文化性和跨時間性,也就是說只要具有了某種人格特質,那么他不管在什么條件卜都會具有和這個特質相對應的行為。當然實體論也承認外界環(huán)境和情景的影響作用,但他們認為外界的環(huán)境和情景條件只是起著一種表層裝飾作用,它只能影響人格特質活動的具體方式,而不能改變其所導致的行為的性質。因此,環(huán)境和情景條件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附加在心理系統(tǒng)上的隨機千擾,受環(huán)境和情景條件干擾的行為也一定最終可以還原為個體所具有的潛在特質。在實體論者的心月中,人的行為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和較低的可變性,心理學學家只要考察行為本身就能準確地把握到一個人的真實的人格特質。實體論的這種關于人格特質的不變性信念因其比較符合科學主義的精神而受到許多心理學家的推崇,在許多人看來,心理學的根本日的就是要尋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觀規(guī)律,并希望最好還能把這種規(guī)律還原到個休的生理機制上。和實體論相對的另一種人格理論是漸變論。漸變論者堅信人格是可塑的,在不同的情景條件一人的行為與人格是可以分離的。在這里漸變論主要有兩個觀點:首先,盡管人先天的神經(jīng)構造對個體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人格主要還是受一個人后天的努力、動機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人格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同時又會隨著這些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其次,人的許多行為盡管受到人格的影響,但也可能隨環(huán)境或情景條件的變化而顯示一定的意義變化,人格與行為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漸變論堅信個體人格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動態(tài)中的平衡,因此對人格的認識過程也應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只有對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如需要、動機、認知、情緒等動態(tài)性的研究(盡可能多的了解對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的心理過程與行為表現(xiàn)之的關系),才能真正準確把握或解釋個體的人格。不過,漸變論者也經(jīng)常使用人格特質這個心理學專業(yè)術語,但他們在使用這個術語時和實體論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漸變論者主要把特質當作是個體行為的一種社會性概括,也就是說,漸變論在使用特質這個詞時更主要是突出其在一定時間、一定情景一F的社會意義,而實體論者則更強調(diào)特質的生物屬性意義,強調(diào)其跨時間、跨情景的一致性。關于實體論和漸變論的心理模型的具體比較我們可以參閱下面的。 第二節(jié)積極心理學關于人格的基本觀點

          積極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傳統(tǒng)心理學關于人格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來進行的。積極心理學認為傳統(tǒng)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不管是實質論還是漸變論,它們都存在二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過分強調(diào)了人格的獨特性而忽視了人格的共同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世界土也似乎不存在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二是傳統(tǒng)的人格心理學有著消極的特性,即過分關注了問題人格,從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到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特質人格理論,它們的最終歸屬點都無一例外地落實到了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上.

          一、積極心理學人格理論的主要觀點

          積極心理學主要是在個體水平上對人格進行了研究,從目前來看,積極心理學的人格理論還不盡完善,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但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積極心理學的人格理論主張主要有以下三個突出的觀點:

          (一)提倡研究積極人格特質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最大的心愿是試圖以少數(shù)荃本類型來對整個人類進行分類,這當然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是一個可作為的嘗試,現(xiàn)代心理學流行的方法是通過特質緯度來對人格進行分類.所謂特質“是指個人的遺傳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刺激發(fā)生反應的一種內(nèi)在傾向;不作嚴格區(qū)分,也可以將特質理解為性格特征?!?黃希庭,1991,p.672)也就是說,一種特質可以歸結為一個人以相對長久和一貫的方式而表現(xiàn)出與別人的不同(有文化的差異),是個體的一種持久性的性格特征,它和具體的生活情景共同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或他人進行描述時,我們常會使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詞,如“好爭斗的”、“聰明的”、“易激動的”、“少耐心的”、“謹慎的”等,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特質術語的使用過程。特質是從一個人具體的行為過程中抽象出來的,但我們又不能簡單地把特質作為原因而回到這個人的行為本身。如我們說某人是一個好爭斗的人,但如果這個人在一次活動中無故地毆打了他人,我們不能說這是因為他有好爭斗的特質使他這樣爭斗。積極心理學同樣也采用特質緯度來對人格進行研究,在這方面,積極心理學秉承了它的一貫做法,主張人格研究不僅要研究問題人格和影響人格形成的消極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良好人格以及影響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是·種積極的人格理論.人格心理學中最著名的特質理論是“大五”人格理論,所謂“大五”是指形容人格的五大因素(關于到底是幾大因素,目前心理學界還有爭論,如艾森克認為只要三個因素就行了,而卡特爾則認為要有16個囚素等),這瓦人因素是從所有描寫人格的形容詞「!,運川囚素分析法而抽取出來的,它們分別是神經(jīng)質(neuroti。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盡責性(eonseientiousness)。這五個詞本身都是川來描寫人面對外部事件時的表現(xiàn),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價值意義,是一種中性詞,如神經(jīng)質指人在面對外部事件時的表現(xiàn)是有勇氣還是焦慮、是平靜還是生氣、是快樂還是消沉、是自我控制還是沖動等;外傾性指人在面對外部事件時的表現(xiàn)是好交際的還是自我封閉的、待人熱情的還是冷淡的、是活躍的還是保守的等;開放性指人在面對審美、情感、價值觀、行為等時是好幻想的還是墨守成規(guī)的;宜人性指人在面對外部事件時的表現(xiàn)是信任的還是懷疑的、樂于助人的還是不合作的;盡責性指人在而對外部事件時的表現(xiàn)是自我約束的還是放任的、是講秩序還是混亂的、是精心計劃還是一時沖動等。所以從“大五”人格特質理論的本質來看,人格心理學相信在協(xié)·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最。一股力最是消極的—它代表壓抑、侵犯、恐懼、生氣、悲傷、悔恨、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說謊等;另一股力量是積極的—它代表喜悅、快、福樂、和平、愛、希望、負責任、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貞和幸福等。這兩股力量誰都可能戰(zhàn)勝誰,關鍵是看每一個個體自身到底在給哪一股力量不斷注入新的能量,在給哪一股力量創(chuàng)造更適宜的生存心理環(huán)境。在第只章中我們曾經(jīng)把積極體驗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官偷悅,主要由感覺器官的滿足而帶來的體驗;另一種是心理享受,它是由于個體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并在活動中能充分發(fā)揮

          自我的積極力量時(大多數(shù)情況「伴隨著取得某種實現(xiàn)或成就)而產(chǎn)生的一種體驗。個體自我的積極力量具有性格類特征,它在促使人獲得積極驗的同時,也對人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Peterson和Seli叨an(petesron&seli腳an,2001)曾做過一個積極)]量的行為分類評價(theValuesinAetionClassifieationofStrengths)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里,良好品德(智慧、勇氣等)是核心,而培養(yǎng)性格類積極力量則是確保個體能獲得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具體見表5一1),表5一l中所列的24種性格類積極力量就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24種主要積極人格特質。如果一項性格類特征是積極人格特質(也就是性格類積極力量)的話,它一般要滿足二個方面的標準:第一,“是特質類的、和幸福生活的實現(xiàn)相聯(lián)系、滿足道德價值、不會損害其它人的利益、受到公眾社會的肯定、在社會角色中有較高的價值意義、可以被有杰出成就的人作為自己之所以成才的例證。(AlnaCarr,2004,p.51)”第二,除了以上這些標準之外,積極人格特質還有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即和每一條積極人格特質涵義相反的性格類力量不應同樣具有的積極價值意義。如“靈活性”的反義詞是“堅定性”,堅定性在社會生活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靈活性就不屬于積極人格特質。后來Peterson和Selimgan又把這兩條標準細化為12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普遍存在性(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滿足感(有助于自我實現(xiàn)感、滿意感、幸福感的產(chǎn)生)、道德性價值(有自己的社會價值意義)、不影響他人的成長(能被他從敬仰或崇敬)、對立面具有消極意義、特質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可測量、獨特性(和其它積極力量沒有共同的地方)、個體性(和個體的生活相聯(lián)系)、驚奇性(可成為年輕人或孩子學習的榜樣)、選擇性缺少(不是姆個人身上都能表現(xiàn)出來)、社會性(是社會行為或各種儀式要培養(yǎng)的目標)(Selimgna,etl,2005,p.411)。當然一個人要想獲得良好的品德,并不是說就一定要具有一項美德所包含的全部積極人格特質,許多時候一個人只要具有其中的一項或二項也許就夠了。同時這也少補不表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這24條積極人格特質,就·定能形成這6大美德。事實上,個體良好品德的最終形成還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如教育、社會環(huán)境、家庭文化等。順便說明一卜,表5一l中所列的6大美德被認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生存價值意義的心理機制,它們己經(jīng)具有了某些生物性特征。人格心理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nèi)過分關注了問題人格或人格的問題方面,這使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種不平衡:即一方面解決各種人格問題的技能、技巧日益成熟,而另一方而卻對良好人格的形成或發(fā)展一無所知。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人格心理學必須研人內(nèi)心所存在的積極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積極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長,人性的消極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人格心理學僅僅只是以幫助人們消除問題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極方面為中心,那么,即使當人所有的問題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積極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長,

          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完善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當然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積極人格并不意

          味著人格心理學就是要忽視或放棄對人格問題的研究,它只不過是強調(diào)人格心理學要成為一

          種平衡的人格心理學,要在既研究消除各種人格問題的同時,也要致力于研究助長良好人格

          的積極方面。

          (二)強調(diào)人格形成過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積極心理學承認個體特定的生理機制會產(chǎn)生與它相應的行為模式,但這種生理機制對行為模式的影響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也就是說,“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圖譜規(guī)定的固定路徑來發(fā)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復雜的因果活動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內(nèi)在因素、外部行為、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CPaaarr&Cevrone,2003,p.62)如Magnusson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生理成熟較早的女孩子,其發(fā)育早期常常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行為,從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典型的生理因素所導致的結果.但對這一現(xiàn)象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其實并不完全是由先天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同一年齡組的女孩實際上生理成熟相差很大,這就意味著那些成熟早的女孩和其他同年齡的女孩有著完全不同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動機和需要(Mganusosn,1992,PP.119一138).這種動機和需要使得她們會去追求和同齡人比起來有明顯不同的人際交往關系(這種人際交往關系主要是由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決定的),但社會卻不考慮這個問題,仍然把她們和其他女孩一樣對待,這就導致了她們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問題行為。也就是說,正是這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關系決定了她們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從而導致了她們的不良行為方式—問題行為。事實上,當這些女孩子在后期改變了她們早先的人際關系后,她們和其他一般孩子的行為也就沒有什么差異了。Mganusson等人的這一研究說明生理機制既對人格產(chǎn)生著重大影響,但又不完全決定著人格的發(fā)展模式,人格應是生理機制、外在行為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共同影響的一個合金。其次,積極心理學認為外在的行為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人的生理機制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nèi)说哪承┥頇C制的功能、結構等。積極心理學的這一觀點己被最新的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證實,Gott11eb(1998,P.79一802)等人在一項研究中就發(fā)現(xiàn),當人面臨一個全新的行為方式時,人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顯示出相應的可塑性和變化性,期間人的荷爾蒙水平和細胞質均會發(fā)生·定的變化。而日.敏新的REP實驗研究也表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條件「學習的個體,其同一種知識在大腦中的腦定位也可能不同,如北京師范大學舒華教授等人的研究就顯示,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在學習英語時,他們的英語知識在大腦中的定位位置是不同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個體現(xiàn)有的生理機制既是生物體屬性本身進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個體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起作用的結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在人格研究中雖然也不忽視先天生理因素的影響,但更強調(diào)后天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人格的影響。在個體的生理機制、外部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只者的交互作用中,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人格首先是一種外在的社會活動,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機制的作用「而內(nèi)化為個體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因此,人格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體內(nèi)化其外在活動的結果,正如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htamJmaes,1842一1910)所說的,如果你播一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個性格;播下一個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而在外在的社會活動內(nèi)化為個體內(nèi)部的心理活動過程中,積極體驗則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關于這一問題的論述請參閱本章后面部分的相關內(nèi)容)。

          轉貼于 (三)強調(diào)人的能力及潛力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目前流行的人格心理學是在過分強調(diào)人的局限性而忽視了人的潛力的框架內(nèi)進行的,在一些觀點看來,人格由一些在不同生活情景中較少發(fā)生變化的先天遺傳特質傾向所構成;另外一些觀點則認為,即使環(huán)境影響能改變?nèi)思河猩頇C制的激活闌限,但人格總是由那些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結構和功能都不變的、主要由進化而形成的特定領域的機制所組成.”(叩arar&Cevrnoe,2003,.P62)其實,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的畢因力量早已和人的某些行為功能相結合而成為了一種受主體控制的能力(或者是潛在能力)。因此,忽視了人的能力和人的潛力在個體人格建構過程中的作用也就是忽視了人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主動性(或說是忽視了人的主體性)。積極心理學之所以強調(diào)人格是由人的內(nèi)部生理機制、人的外部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說明自己的理論觀點:即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人格心理學在研究人的各種心理問題時也應研究人的積極力量,也就是研究影響人積極人格的成長因素。因為,既然良好的行為和外部環(huán)境是積極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構過程中又具有主動性,那么我們就能通過發(fā)展人的良好的行為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來達到建構或改善個體的格。而要發(fā)展人的良好行為和建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則又可以通過發(fā)展人的主動的積極行為能力,因為當個體具有了主動的積極行為能力之

          后.他就可以對自己的心理體驗、行為方式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有意識地施加一定的積極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人格建構.這樣,一個人的現(xiàn)實能力(包括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能力、制定日標的能力、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為形成的能力)就被納入到了人格的建構之中,并且成為了影響人格的一個重要力量。不僅如此,這種交互作用的觀點也使人的潛力也被納入到了個體的人格建成構之中,因為潛力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和其它事物發(fā)生關聯(lián)時就能被人意識到(也即上述三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必定使個體的內(nèi)在潛力得到表現(xiàn)),而個體的潛力一旦被意識到后,它就會表現(xiàn)出與現(xiàn)實能力同等的作用。正如Kagan在1998年時曾講到,一塊躺在湖底的大石頭被人稱為潛在的危險,但這一危險的意義并不是它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在它孤立時所能表現(xiàn)出來的,但當它在和其它具有社會意義的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時,它就開始顯示其危險的意義。因此人類在積極人格的建設過程中就不僅要關注人的外在能力,也要關注人的內(nèi)在潛力。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眼中的人格心理學已不僅僅只是對個體的差異做出描述,或者利用其理論來對某些人的人格問題進行糾正,更主要的是要通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心理學對積極力量的關注,并以這種積極力量來幫助所有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就是一種積極的人格觀。

          二、積極心理學對人格的分類

          積極心理學是以解釋風格為標準來分類人格的,這種分類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是第·次所謂解釋風格就是指人們對發(fā)生于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外在的刺激)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種持續(xù)一貫性的解釋方式。具體地說,就是不同的人喜歡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外在刺激事件的理由,而這種解釋又是相對穩(wěn)定的或持續(xù)一貫的。解釋風格這一概念首先是由塞里格曼提出的,它是從60年代的“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發(fā)展而來的.

          (一)習得性無助理論和歸因控制點理論

          前面第二章中我們曾提到塞里格曼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的一次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習得性助”現(xiàn)象,在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之后,塞里格曼隨后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的“習得性無助”實驗。他們先把一些狗一只只輪流拴在有電擊的籠子里,讓它們分別受到多次電擊(讓它們學會習得性無助)。然后,再把這些狗和其它幾只沒有受過先前電擊的正常狗關進同·個籠子,裝狗的籠子里有一只電燈不時打開,電燈亮后10秒鐘給予一次電擊。這樣幾次之后,籠子里所有的狗都形成了把燈光和電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這時突然打開電燈,所有沒有經(jīng)過前面單獨處理的狗在籠子里擠作·團,到處亂竄,它們很快跑到籠子的另·端而逃避電擊。而所有經(jīng)過前面單獨處理過的狗則呆在原地,不知道做出任何努力去逃避。依據(jù)這個發(fā)現(xiàn),塞里格曼對人類做出了大膽的假設,他認為許多人存在的諸如壓抑等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具有了“習得性無助”—對現(xiàn)實有了一種無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們真的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但這個理論一提出來就遭到了許多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師們的反對,他們用許多的生活事實和臨實證明了這種推論的不可靠。在這種情況「,塞里格曼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尋找另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解釋人類的這種心理壓抑,他們于是把“習得性無助”理論和羅推爾(Rotte)r的歸因控制點理論相結合。羅推爾在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既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又是一位實驗主義心理學家。盡管總的來說他是一位行為主義者,但他長期的心理治療實踐經(jīng)驗卻讓他特別重視人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他發(fā)現(xiàn),許多病人的生活態(tài)度通常是由、些關鍵性的生活經(jīng)歷所造成的,而一旦形成了某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則會泛化到他其它的一切行為上。羅推爾和他的研究生做’f一個實驗,他拿出一些卡片,這些卡片上有正方形或圓形圖案,但他只是把沒有圖案的一面呈現(xiàn)出,他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些本科生猜測卡片上的圖案到底是什么?他告訴這些本科生說這是一個超感覺實驗,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個幌子,用來掩蓋實驗的真正日的。當這些被試猜測之后,由實驗者來說是對或錯,也就是說不管被試猜測的真實狀況如何,實驗者才真正決定著被試的對或錯。當他進行了一組10次之后(分別根據(jù)需要給被試以不同的強化,目的是讓其中的有些人具有相信自己真的有某種超感覺的信念),他讓被試自己估計他在后面的一組中會猜對幾個,并說明理由。這時就出現(xiàn)了差異,有些學生會認為自己在后面會做得很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完全是憑運氣猜中的;而另·此學生則認為自己下次會做得更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猜中是由于自己有超感方面的技巧,而且這種技巧會隨著練習而更加熟練。在對這個實驗進行分析整理的同時,羅推爾還發(fā)現(xiàn)他督導培訓的一個名叫費里的心理治療師有一個病人很有趣。這位病人是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他總是抱怨自己沒有社交能力,但在費里的敦促一「,他參加了一個免費的校園舞會,在舞會上,這位病人和好幾位女孩子跳了舞??僧斮M里事后跟他談論這些時,他卻說:“這完全是運氣,這樣的事以后再也不會發(fā)生了?!碑斄_推爾把以上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后,他一下子就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想法,這種新想法就是我們今天社會心理學上所講的“歸因控制點理論”。歸因控制點理論認為,人在血臨·定的生活事件時時,要么把其原因歸咎一J幾外部川段,如運氣、機遇、命運或者其它人的力量等,要么把其原因歸咎于自己的內(nèi)部力量,如智力勤奮或者其它一些個人的特征等.前一種人的歸因控制點在外部,具有外部控制點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對外在事件無能為力;后一種人的歸因控制點在內(nèi)部,具有內(nèi)部控制點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能控制事件的發(fā)生或發(fā)展。依據(jù)這一思想,羅推爾還編制了一個歸因控制點的測驗量表,這個量表共有29條項目,每項題目都有2個不同的答案可供選擇,我們選擇其中的幾條作一個說明。如:

          2、()a人生不幸多是運氣不好所致;

          ()b人生不幸多是人自己所犯錯誤的結果。

          4、()a天長日久,人總會得到他應該得到的尊敬:

          ()b很不幸的是一個人的價值經(jīng)常會被埋沒,不管你自己多么的努力。

          11、()a成功是努力工作的必然結果,它與運氣無關;

          ()b得到一份好工作主要取決于合適的時間與合適的地點。

          25、()a我經(jīng)常感到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無能為力;

          ()b我?guī)缀醪幌嘈胚\氣會在我的生活中起什么重要的作用。

          在以上項目中,如果你選擇2a、b4、1b1和25a時,你就是一個外部控制點的人,你就傾向于把自己的失敗或成功歸因于運氣、命運或其它人的力量,這些都不是個人自己所能控制的;反之,你就是一個內(nèi)部控制點的人,人就傾向于會把自己的失敗或成功歸因于自己的智力、勤奮或其它個人的特質,這些都是個人自己所能控制的。 (二)“樂觀型解釋風格”與“悲觀型解釋風格”

          塞里格曼發(fā)現(xiàn)自己的“習得性無助”理論和歸因控制點理論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就說,個體在不同的外界條件的作用’一F,會習得不同的歸因控制點,個體的心理壓抑等問題的出現(xiàn)更主要是由于習得了歸因外部控制點。這一理論在土世紀七十年代未提出以后,受到了許多心理學研究(包括心理學調(diào)查和心理學實驗)的確認。到了八十年代,塞里格曼在大量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將其理論進行了修改和擴展,他把修改和擴展后的理論命名為“解釋風格”理論。他把人格分為“樂觀型解釋風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這一理論莫定了積極心理學人格理論的基礎,同時它還直接導致了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技術的產(chǎn)生—認知療法(通過歸因的改變來改變一個人的解釋風格)。塞里格曼認為,在面臨失敗和挫折時,所有人都會自我去尋找其原因。“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暫時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失敗和挫折只限于此時此地: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則會把失敗和挫折歸咎于長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內(nèi)在原因引起的,并認為這種失敗和挫折會影響到自己所做的其它事。而在面臨成功和成就時,人們也會去自我尋找原因,但“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這時會認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內(nèi)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長期的,并會泛化到自己的其它活動中去;反之,“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外在的原因,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它只限于此情此景.因此,具有“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就容易形成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隨后的一些心理學家(Peterosnet!a.,2002)做了許多的調(diào)查研究,結果都證實了塞里格曼的這一觀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塞里格曼的這些觀點和他的積極心理學主張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積極心理學的人格理論.不過,盡管賽里格曼是由習得性無助而提出其“樂觀型解釋風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理論的,但有調(diào)查顯示,有些孩子雖然生活在惡劣的消極環(huán)境下,但他們也會形成樂觀型的解釋風格。這說明個體所具有的解釋風格不僅僅只是學習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個體的一些先天因素的影響.Schulman、keiht和Selinglan等人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但同卵雙生子解釋風格之間的相關要遠遠大于異卵雙生子,前者之間的相關最低為0.48,而后者之l’de的最低相關則為0(S。hulman,keith&Seligman,1993)。但這二情況也并不意味著人就有一種解釋風格的叢因存在,事實上墓因也許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說,畢因很可能首先影響到一個人的外表長相或智力狀況,而相貌和智力等因素則在一個人后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也許才是真正影響·個人解釋風格的直接因素。從人生活的實際來看,一個人解釋風格的形成應該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叢因囚素之外,其它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老師的教育風格、個體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社會媒體等。父母的歸因風格—尤其是母親的歸因風格和的歸因風格有著一定的相關,但己有的研究表明,母親的歸因風格絕不是一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而且在這方面研究還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一部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母親的歸因風格和其子女的歸因風格有影響,如No1en一Hoeksema、ParsonS、Adler和Seli叨an等人的研究而另一部分的心理學家的研究則認為母親的歸因風格和其子女的歸因風格沒有影響,如Holloway、Hess、Kaslow、Turk和Ymaauehi等人的研究(Pet。r、on&St。en,。對于父親的歸因風格,一般認為它對孩子的歸因風格基本沒有影響,但這個結論有可能是不完全的,因為現(xiàn)在心理學尚沒有就子女與父親、子女與母親的接觸時間長度、談話內(nèi)容等方面的差異性做出進一步的研究。教師作為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態(tài)度、風格等對兒童解釋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形響。如有研究農(nóng)明,老師的教育方式一一特別是反饋方式對兒童的解釋風格影響很大,老師經(jīng)常性的表揚對兒童樂觀型解釋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即使是表揚,如果其針對兒童的不同方面,這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當兒童在面臨困難或挫折時,那些經(jīng)常被老師在智力緯度方面表揚的兒童要比那些經(jīng)常被老師在努力緯度方面表揚的兒童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習得性無助的態(tài)度(Dweck,一999,p,78一79)。隨著科學技術的越來越發(fā)展,社會媒體己日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紀的70年代,心理學家(Gerbner&Gross,一976)就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電視節(jié)目老是播放有關暴力事件的節(jié)日,而且不管這些事件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這都會引起兒童產(chǎn)生強烈的不安全情緒體驗,這些情緒體驗將嚴重影響兒童產(chǎn)生穩(wěn)定的自信心。中國的媒體目前正出現(xiàn)一股不好的風氣:熱播涉案性暴力電視劇,許多電視臺是一播再播。而月.制作人在這方面毫不吝尚自己的才華,大肆渲染夸張,想象出的細節(jié)比真實的細節(jié)更“真實”,以致一個涉案電視劇要連續(xù)播上好幾天,有些甚至要連續(xù)播上幾周的時問。同樣些報刊雜志也熱衷于刊登一些暴力案件的細節(jié),記者們?yōu)榱怂^的更全面的報導,常常從各個角度來全方位地展示案件的全過程,其中一些專業(yè)人士也參與到其中。要知道從解釋風格的角度來看,展示暴力的過程比展示暴力的結果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更深刻,因為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觀看人心理活動的暗示,甚至是一種“榜樣”。個體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無疑是影響個體解釋風格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參閱本章“積極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徑”方面的有關內(nèi)容),其中尤以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創(chuàng)傷對其解釋風格的影響最大。有人(Bunce、Laerne&Peetsrno,1995)曾以大學生為被試做過一個相關的調(diào)查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和那些正常的大學生比,那些經(jīng)歷過重大心理創(chuàng)傷(如父母的死亡、被或家庭)的大學生的解釋風格更具有悲觀型的特點。對女性進行性暴力侵害一直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從人格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犯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身體傷害,它更主要的是一種心理傷害,如Gold(1986,pp.471并75)就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受到犯的女性在生活中更容易形成悲觀型的解釋風格。除了上述這些程度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之外,其它一些程度較小的消極生活體驗也會影響到個體的解釋風格,如父母的離婚、家長的長期責罵、老師長期的故意冷落等都會使對象形成悲觀型解釋風格。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老師的教育風格和社會媒體等都是外在因素,而個體的先天生理因素和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等則是內(nèi)在因素,那么這些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因素又是怎樣被個體整合成為自己的看法和態(tài)度呢?這一整合或轉化過程的主要動力又是什么呢?對于這些問題,自我決定理論(se一-rdetemrination由eo砂,簡稱snT)進行了很好的回答。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和人的其它各方面的發(fā)展一樣,人格的發(fā)展也需要某種動力,這種動力主要來自于個體的動機—內(nèi)在動機和外部動機。我們都知道,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個體做出某種活動、并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特定目標的心理向或動力,而這種動力的荃礎就是需要。從嚴格意義上說,自我決定理論是根據(jù)有機體元理論(。grnasimcimetahtocyr)的觀點,利用傳統(tǒng)的實證方法來研究人行為或活動過程中動機所起的作用。有機體元理論是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墓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假設人類是一種天生就具有 積極傾向的生物(為了保持自己或所在種族的存在),具有將自我的生活和實踐經(jīng)驗整合為一個整體并進而促進心理的成長和發(fā)展的心理功能。但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這一積極傾向并不是自動的,它需要外在社會條件的支持,外在社會條件既可能助長、也可能抑制這種傾向的成長和發(fā)展。這正如語言能力是人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天生的傾向,但人的這種天生傾向如果沒有外在條件的支持的話,它就不會得到任何的發(fā)展。有機體元理論比較注重研究人類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先天內(nèi)部資源在人格發(fā)展和行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中的作用.它常常要進行大量的數(shù)據(jù)調(diào)查,特別是對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類的各種行為及心理進行廣泛的調(diào)查,然后對調(diào)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和概括,并最終從有機體進化的角度來形成某種結論。從一定程度上說,有機體元理論既是一種心理學觀點,也是一種心理學研究方法,它在當代進化心理學研究中運用得比較多。如嫉妒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被看作為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但有機體元理論認為,嫉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這種機制最初是為了保持個體具有良好和穩(wěn)定的伴侶關系,也即是為了保持伴侶的忠誠而形成的,因此,嫉妒是保持良好婚姻關系的原動力。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是強調(diào)人固有的發(fā)展傾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的重要性,它假定每個人都有爭取自由和不受壓制并在自己的行為中體現(xiàn)力量和能力的愿望,主張通過研究人心理需要的滿足來說明各種動機在人格發(fā)展中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關注個體為什么會在某一時刻選擇某些信息而不選擇另外一些信息作為自己人格材料的一部分。在這方面,SDT理論首先研究了內(nèi)在動機在個體積極人格發(fā)展中的作用。 轉貼于 一、內(nèi)在動機

          所謂內(nèi)在動機,就是指活動的動機是出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滿足活動者的需要。狄賽(Dec)i和雷揚(Ryna)曾概括了內(nèi)在動機的四個特征:沒有任何明顯的外在獎勵、由個體自身的興趣引起、滿足個體內(nèi)在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由于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和其先天的需要和積極的傾向緊密聯(lián)系,因此,人的內(nèi)在動機就能反映出人本性中一些積極的潛力,如好問、好奇和好動等,這樣,由內(nèi)在動機支配的行為不僅容易成為個體人格的組成部分,同時它也能增進主體的幸福感。有機體元理論認為,人固有的發(fā)展傾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是個體自我動機、人格整合以及促進這些積極心理加工過程的外在條件。一些心理學家在實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三種先天心理需要,它們分別是勝任的需要(hteneedsofreo娜etenee)、自主的需要(theneedsofrautonomy)和交往的需要(hteneedsofrerlatendes)s.這三種需要的滿足既是個體內(nèi)在動形成的荃礎,也是自尊人格形成的直接動力,同時它更是建構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為了更好地說明和解釋一些外在相關因素在個體內(nèi)部動機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狄賽(Deci)和雷揚(砌陰)在1955年提出了一個認知評價理論(co即itiveevaluationtheo叮)作為自我決定理論的亞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是從認知的角度來說明外在的相關條件、人先天的內(nèi)在需要滿足程度與人內(nèi)在動機之間的關系。認知評價理論主要涉及到人的兩種最基本需要:勝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這一理論認為,在某一個行為過程中,如果社會情景事件或外在行為方式(如反饋、交流和報酬等外在條件)能導致行為者產(chǎn)生勝任感,則這些情景事件就能增強個體在這一行為過程中的內(nèi)在動機,因此,快樂的挑戰(zhàn)、讓人愉快的反饋等都被發(fā)現(xiàn)有助于增強人的內(nèi)在動機。但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的勝任感都有助于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只有那些和行為者內(nèi)在的認知歸因點相一致的勝任感才能真正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這也就是說,行為者一方面必須要有勝任的體驗,但同時另一方面,行為者又必須從內(nèi)心深處堅信這種勝任完全是因為自己個人的自主決定而不是由于其它外力的幫助或脅迫,這時候的勝任感才能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而反過來,如果勝任的體驗被行為者歸咎于外在的認知歸因點時,則這種勝任的體驗非但不會增強、反而會減弱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比如: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績,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所取得的這些成績完全是由于他個人的能力所致,則他在學習過程中的內(nèi)在動機就會被進一步的增強;但如果他總認為自己的這些成績主要是在家長的幫助下或在其它同學的幫助下才取得的,那么,這個學生的這種學習勝任感就會降低—至少不會增強—他在學習過程中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由此可見,認知評價的全過程主要有二個子過程組成:首先,個體在行為上必須被認知評價為勝任,只有被認知評價為勝任的行為,才能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其次,個體的行為應被評價為是自主的(自己能夠主宰的)而不是受控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總是受控的(受他人、外在事件的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如獎勵等),那么即使這種行為是勝任的,它也不能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在行為動機。根據(jù)認知評價理論的這種特點,心理學家們在研究環(huán)境事件對人的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時,更多地從環(huán)境事件本身的特性來分析其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也即是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環(huán)境事件本身的特性上—是自主性還是受控性。一般說來,凡是在具體的外在物質獎勵條下或在外界的威脅、期限限制或壓力性評價條件下完成的行為,都有另外強加的行為目的,不論這些外在行為目的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它們都能促使行為者把自己的行為勝任歸咎于外在認知歸因點,因而,這些行為大多減弱了行為者的內(nèi)在動機。與此相對的是,自由選擇、給予充分的自主機會、對活動本身的興趣等這些因素大多有利于增強行為者的內(nèi)部動機,這些因素不僅僅使行為者體驗到了自主的需要,而且它還能促使行為者把自己的行為勝任歸咎于內(nèi)在認知歸因控制點。根據(jù)以上這一原理,一些心理學家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假設:如果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支持條件(如讓學生根據(jù)興趣自由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nèi)容等),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內(nèi)在動機、好奇心和接受挑戰(zhàn)的愿望:而如果只給學生提供控制性支持條件(如嚴格規(guī)定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nèi)容等),則學生不但會失去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其學習的效率也不會高,尤其是在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方面的表現(xiàn)會更差。釗‘對這一‘假設,狄賽(Deei)、內(nèi)扎萊克(Nezlek)、謝爾曼(sheimnan)、,di’揚(助an)、格洛爾尼克(Gornlikc)和猶它曼(Utmna)等許多心理學家都做了相應的4沂究,他們的研究結果最終都證實了這種假設(助na&Deci,2000)。盡管勝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對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而且人們也通常認為,一個具有強烈內(nèi)在動機的人,他會更偏愛獨處的環(huán)境,更愿意單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但也有研究表明,交往的需要也對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如美國研究幼兒依戀理論的心理學家波爾比(Bowbl,yJ.)在197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幼兒在和其母親的交往過程中會獲得一種安全的心態(tài),在這種安全的心態(tài)條件下,幼兒就會產(chǎn)生去探索外在世界的內(nèi)在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需要就促進了兒童探索環(huán)境的內(nèi)在愿望?!皩Ω鱾€年齡的孩子來說,一旦他們感到安全,他們就會離開所依戀的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但當遭到警告,感到焦慮、疲倦或者不情愿的時候,他們就有一種渴望親近的愿望。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安全的叢礎上探索構成了兒童和父母間典型的交往方式。只要父母在身邊并月.能夠對孩子的需要做反應,每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去探索?!珺(。wbl,y1979,.P3)弗洛第等人(Fordietal.,1985)在一個相關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如果母親在早期幼兒的撫養(yǎng)中能給一予幼兒較多的自主性母愛支持,則幼兒不僅會具有安全的心態(tài),而且其行為方式也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主動性和拓性,表現(xiàn)出更多的內(nèi)在行為動機傾向。所謂自主性母愛支持是指母親對幼兒的愛是根據(jù)幼兒的實際狀況而確定,幼兒在具體的生活過程中可以任意有自己的行為自由,母親只是對幼兒的自主行為給予母愛支持。這種母愛不是刻板性的和固定模式的,更不是用某種愛的方式來誘導或限制幼兒的行為。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sron)等人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幼兒在做著自己很喜歡的活動時,這時候如果一個故意用非友好方式和該幼兒進行交流的陌生人出現(xiàn)在旁時,則該幼兒的內(nèi)在動機就立即會呈現(xiàn)顯著下降。許多教師(包括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哪些內(nèi)在學機較低的學生總是會把教師與他們的交往方式作為一項重要的抱怨內(nèi)容,如這些學生經(jīng)常會抱怨教師對待他們太冷淡或不關心等。也許以上的這些研究并不足以說明交往需要能像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那樣直接導致個體內(nèi)在動機的形成,但這些研究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交往本身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態(tài),而不同的心態(tài)則能助長或削弱個體己有在內(nèi)在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良好的交往關系會給內(nèi)在動機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安全而寧靜的心態(tài)條件下人的內(nèi)在動機會得到增強,人在這種心態(tài)條件「也會產(chǎn)生更多、更大的幸福感;反之,緊張而惱人的心態(tài)條件則能降低人的內(nèi)在動機,并能使人產(chǎn)生孤獨感和煩躁感。

          二、外在動機

          盡管內(nèi)在動機在積極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積極人格形成的唯一動力源,人在做出某種自我決定時,他還經(jīng)常受到另外一種形式的動機的影響,這就是外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由活動的外在因素或追求活動之外的某種日標所引起的動機,這種動機在成年人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這是因為當個體成年以后,他的許多行為都是迫于外在的社會壓力和社會責任感。許多人常把內(nèi)在動機行為和外在動機行為完全對立起來,把前者看作是自主性行為,把后者看作是非自主性行為。其實不然,外在動機性行為有時也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主性。如:一個孩子在理解了他現(xiàn)在的學習和他將來的工作的意義后,他的學習就可能是自主性的,這種學習行為在表現(xiàn)形式上幾乎和內(nèi)在動機行為沒有任何區(qū)別。為了具體地說明不同的外在動機行為的性質特點,狄賽(Deci)和雷揚(Ryna)在sDT理論框架內(nèi)提出了一個sTD的子理論—有機整合理論(Ryna&Dec,2000)。有機整合理論根據(jù)自我在外在動機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或說是調(diào)節(jié)風格的不同)而把外在動機行為分成了四種:外部調(diào)節(jié)行為、內(nèi)攝調(diào)節(jié)行為、認同調(diào)節(jié)行為、整合調(diào)節(jié)行為(具體參見附圖5一1)。在這些外在動機行為中,自我投入得越多,行為的自主性就越高。有機整合理論還特別引入了兩個重要概念—內(nèi)化和整合來具體說明自我在這些行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內(nèi)化是指個體接受了某種外在價值觀或某種外在調(diào)節(jié)意義,整合是指個體己把某種外部價值觀或某種外在調(diào)節(jié)的意義轉化為了個體自我的一部分,它有時也常被稱為同化。外在調(diào)節(jié)是第一種外在動機行為,這是一種明顯缺乏自主性特征的行為。它和內(nèi)在動機行為完全相對立,其歸因認知點在外部。個體的外在調(diào)節(jié)行為完全是為了滿足外在需要和外在獎勵,受外在壓力和外部因素的嚴格控制和調(diào)節(jié).如: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主要就是屬于此類。

          篇7

          [分類號]G252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世界著名作家博爾赫斯如是說??梢娙藗儗D書館期望之高,因為天堂可以理解為幸福的代名詞。圖書館是這樣的地方嗎?圖書館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 積極心理學概述

          1.1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幸福是一種主觀精神層面的情緒體驗――一種稱心如意的主觀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給幸福下的定義。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它通過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樂、滿意等人類一切積極情緒體驗產(chǎn)生的生理機制及人類積極品質和社會制度的形成過程,來探索人類獲得幸福的途徑,最終目的是幫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獲得幸福。

          在20世紀,許多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中忽視了對個人的積極品質的研究,其研究的焦點過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故而被稱為消極心理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心理學家開始探索人的積極層面。繼之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幸福、發(fā)展、快樂的追求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叭祟惖姆e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學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優(yōu)點與價值,發(fā)展人性的優(yōu)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為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把這門學科命名為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

          1.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并著力研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方面,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①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xiàn)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樂(flow)和身體愉悅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則主要研究了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②主張心理學研究積極人格。人格研究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積極心理學重點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積極方面和積極特質,并對它們的形成過程作了具體的實證研究。③主張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tǒng),提出這些系統(tǒng)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雖然積極心理學的歷史極其短暫,但科學家卻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開始被應用到管理、教育、臨床醫(yī)療等多個領域,而且效果顯著,潛力巨大。筆者通過學習和研究,欣喜地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2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心理學

          圖書館有自己的心理學,眾所周知的是讀者心理學。讀者心理學作為圖書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80年代成為研究熱點,90年代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但至今沒有重大突破,已處在邊緣化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讀者心理學的發(fā)展之所以停頓,原因有三:①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尚處在初級階段,工作的重點主要放在圖書館硬件及圖書館技術的建設上,對人的作用重視不夠,因而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心理學便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②讀者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被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較少,致使人們覺得用處不大,所以漸漸被淡忘,這是宣傳問題;③從事讀者心理學研究的人員數(shù)量太少,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讀者心理學的研究不夠深入,較難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來人們的目光轉向了對圖書館員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館員心理現(xiàn)象、闡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動、心理發(fā)展對圖書館工作的依存關系,引導館員在心理上與圖書館工作在更高層次上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然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體系,但在圖書館領域,讀者心理學卻因此擴展成為了圖書館心理學。

          2.1 圖書館心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與進展

          圖書館心理學是研究圖書館文獻資料交流中人們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讀者閱讀需求心理的研究、館員的心理對策研究、領導者心理研究和圖書館環(huán)境與心理研究4個方面。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館員的心理與圖書館環(huán)境心理兩個方向上,特別是圖書館員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開大學徐建華教授的“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shù)’研究”。這是近年來圖書館界第一次從實證角度,運用心理測量手段,大樣本量地探究圖書館員主觀生活質量,測算我國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shù)”的嘗試,得出了一系列極具說服力的調(diào)查結論,科學而準確的描畫出當代圖書館從業(yè)人員的心理狀態(tài)。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圖書館心理學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圖書館心理學擺脫了純感性推導的初級階段,對圖書館心理學今后的研究方法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2.2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心理學的啟示

          圖書館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急待發(fā)展與壯大。而積極心理學作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重要力量,既反映著時代的要求,又代表著心理學發(fā)展的方向,通過研究與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圖書館心理學可以從中獲得以下啟示: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的觀點,相信每一個人天生便具有許多優(yōu)秀品質。著力研究每一個圖書館員和讀者所具有的積極方面。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是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自己獲得積極意義的觀點,因為積極的理解能充分調(diào)動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會更有助于問題本身的解決。

          ?圖書館心理學應加強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心理學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深度,并關注現(xiàn)代心理學的最新成果,并及時的運用到自己的研究領域,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驗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并把積極心理學的具體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圖書館工作中,從而形成圖書館心理學自己的理論,使圖書館心理學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徐建華教授的“圖書館員快樂指數(shù)研究”,正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實際上是在圖書館領域驗證著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觀點,即通過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來發(fā)現(xiàn)影響主觀幸福感一即快樂指數(shù)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影響權重與形成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目的是使圖書館從業(yè)人員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隨著整個社會對“人”的作用的認識與關注,心理學越來越多的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圖書館心理學也將迎來黃金的

          發(fā)展時期。只要我們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研究出發(fā)點,以為人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為最終目的,圖書館心理學將擁有美好的明天。

          3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制度建設

          在開篇提到的名言中,博爾赫斯為什么愿意把圖書館比做“天堂”呢?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圖書館有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可以自由獲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適的環(huán)境可以安坐;有熱情周到的服務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權利得到有力的保護,身臨這樣的“仙境”,怎么會沒有“一種稱心如意的主觀體驗”呢?所以圖書館應該成為天堂,必須成為天堂,否則就會在網(wǎng)絡時代遭受淘汰的命運。

          3.1圖書館員的從業(yè)狀態(tài)

          讀者的需求我們已經(jīng)了解,圖書館員的感覺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圖書館的工作是否發(fā)揮了館員們的才干,圖書館的收入是否令館員滿意,圖書館的同事關系是否溫暖團結,一句話――圖書館員們是否體驗到了幸福感?這對提高圖書館的工作質量,實現(xiàn)圖書館的即定目標,保持圖書館員隊伍的穩(wěn)定性方面意義重大。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200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網(wǎng)在全國開展了一次“工作滿意度指數(shù)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人認為自己所在單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過50%的人對直接上級不滿意,超過50%的人對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對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關系不滿意。圖書館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徐建華教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代圖書館從業(yè)人員快樂總指數(shù)為7.34,這表明當今圖書館從業(yè)人員的整體快樂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調(diào)查者自我評測的結果卻只有7.07,自評結果低于客觀測量結果,這表明整個圖書館行業(yè)人員的自我評價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這與圖書館行業(yè)公眾關注度不高,行業(yè)形象不明晰,社會評價偏低的行業(yè)特征密切相關

          3.2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制度建設的啟示

          那么圖書館應該怎樣做才能既達到讀者對圖書館的期望,又使員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與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積極的圖書館制度。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社會制度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產(chǎn)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的來源。積極的社會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國家、工作單位、家庭、學校等是幾個重要的方面。

          圖書館本來就是一種制度產(chǎn)品,即國家及其政府為了保障公民平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而提供的制度產(chǎn)品。圖書館制度又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國家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宏觀制度),是國家及其各級政府的圖書館制度安排;行業(yè)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中觀制度),是圖書館行業(yè)制定的有關規(guī)則;機構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微觀制度),就是各實體圖書館自己制定的管理與服務規(guī)則。我國圖書館界對微觀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較完備的成果,但對宏觀和中觀制度的研究卻很少,而目前圖書館在這兩個方面的缺位卻比較嚴重,表現(xiàn)在圖書館立法缺位、職業(yè)自律制度缺位、職業(yè)權益保障制度缺位、職業(yè)準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經(jīng)嚴重制約著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因為制度缺位必然帶來職責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積極心理學認為,國家層面的積極社會制度的建立,需要國家在各種方針政策的制定、社會輿論的營造、在國家發(fā)展計劃等方面體現(xiàn)出積極的意義,即要以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為核心。然而我國長期存在的“GDP崇拜”現(xiàn)象,把國家發(fā)展理解為一種物質的堆砌,造成了國家公共事業(yè)投入不足,與廣大民眾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福利保障等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緩慢。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其發(fā)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嚴峻現(xiàn)實。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政府必須加強對圖書館行業(yè)的重視,繼續(xù)增強對圖書館事業(yè)的投入,從根本上提高整個行業(yè)的社會地位。在行業(yè)層面,主管部門與行業(yè)學會應該加強責任感與凝聚力,完善行業(yè)的制度建設,加強公共關系意識,展現(xiàn)當代圖書館的明晰形象,爭取更多的社會關注與認同。在機構層面,一個單位或團隊的工作制度是否積極,則是通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來反映的。首先,員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與工作有關的物質設備的需要是否滿足;其次,員工在團體中的重要性是否滿足,第三是員工的歸屬或參與的需要是否滿足;最后是員工進步和發(fā)展的需要是否滿足。當員工有了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工作任務的目標也就自然地達到了,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圖書館只有在宏觀、中觀、微觀都建立了積極的制度,圖書館的事業(yè)才會走上健康發(fā)展的快車道。所以加強制度研究已是圖書館界時不我待的任務,而在這個領域蔣永福老師提出了制度圖書館學的概念,韓繼章先生呼吁建設包括技術圖書館學、人文圖書館學和制度圖書館學內(nèi)容在內(nèi)的完整的新圖書館學理論體系。這充分反映了圖書館人的使命感和時代感。然而,現(xiàn)實情況不容樂觀,圖書館人在制度建設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4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質量的生活不僅僅只是指健康的身體和豐富的物質,還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體會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圍內(nèi),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以美國為例,20世紀末美國患抑郁癥的人數(shù)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齡化的趨勢,國內(nèi)調(diào)查顯示,大學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比率約為10-40%,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強迫、恐怖、抑郁、神經(jīng)衰弱等癥狀。這些消極情緒在心中久居不散,勢必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4.1積極心理學的主觀幸福感研究

          積極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是相互獨立的,也即快樂情緒的增加并不意味著不快樂情緒的減少,快樂情緒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不快樂情緒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傳統(tǒng)的診療性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問題的研究上,期望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幸福,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人類不能借助去除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來建設一個幸福社會,同樣,人類也不能通過消除人類自身存在的問題而獲得幸福,幸福的獲得必須踏上獲得幸福的正確途徑。只有通過培養(yǎng)積極力量才能真正阻礙和預防個體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

          篇8

          積極心理學汲取了中西方文化中關于美德思想的精華,尤其是秉承了亞里士多德“福德一致”的哲學思想,肯定了“幸?!痹诿赖麦w系中的核心地位,將幸福理解為是美德的實現(xiàn),甚至是美德的極致,并用系統(tǒng)分類法從經(jīng)典和現(xiàn)代思想中歸納出具有人類共性的六類美德,然后把美德分解成可以實踐的24種品格優(yōu)勢,最后對每一個品格優(yōu)勢的概念給予相應的情景主題,即它們會在什么樣具體的情境中展現(xiàn)出來。這樣就帶來了學校教育實踐的深刻變革:當?shù)赖陆逃c心理健康教育在追求的目標一致、方法共通時,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學生達至積極的人生幸福中就形成了合力,從而使得道德教育開始從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學生的德性成長,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重視了道德對于一個人的幸福與繁盛中所起到的力量。從而,積極心理學就在最高的人類生活幸福的層面使得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合為一體了。作為具有豐富道德意蘊和心理學內(nèi)涵的積極心理學中的“美德”概念系統(tǒng),其優(yōu)勢不僅在于其對人類身上存在的優(yōu)勢力量的解釋力度超越了以往哲學領域的美德體系,而且它們有著可供評估的一整套標準。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可結合不同地區(qū)的資源,用如下的方式實現(xiàn)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

          首先,將積極心理學的“美德”體系作為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課程內(nèi)容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美德”包含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公正、節(jié)制和超越性”等六大內(nèi)容。其下又包含24種品格優(yōu)勢,用于描述美德的心理構成,或者說美德實現(xiàn)的過程或機制。圍繞這些內(nèi)容,可以開發(fā)出以“美德的培養(yǎng)”作為主題的綜合課程。其中,對于這些美德的闡述、理解、討論和體驗均可以分別從道德和心理的角度去設置。比如“勇氣”,在道德層面上可以是指冒著失去朋友、職業(yè)、隱私或者聲望而保持道德的誠實和真實性的勇氣。在心理的層面上也可以是勇敢地面對使人痛苦的疾病或者毀滅性的壞習慣或狀況的勇氣。又如“節(jié)制”,在道德意義上可能表現(xiàn)為某種形式的自我犧牲,最終對自己和別人都是慷慨的,“謹慎”和“謙遜”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心理意義上,“節(jié)制”這個專門術語則變成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即在沒有外部力量的情況下去檢測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動機和行為能力。這種融合了道德特質和心理品質的新型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心理體驗與道德情感的雙重維度上,理解并發(fā)掘自身具有的美好品質以及與他人共同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常規(guī)活動中增加“美德”主題活動,強化學生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不論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還是心理品質的培育,都是在學生具體而生動的切身實踐中才能獲得。而最好的強化劑便是學生的主觀幸福的感受,能夠幸福地感受“美德”帶來的心靈愉悅和自我力量的個體,對于“真、善、美”的接納和生活的價值與意義會有更為樂觀的態(tài)度和深度的認同。因此,以“幸福感”為基調(diào),以“美德”為體驗的對象,設計各種整合性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心靈的整體提升和積極品質的開發(fā)。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可以借助各種活動形式,如團輔活動、情景劇、拓展訓練、班會活動、節(jié)日活動等開展。

          再次,在學校中建設以培養(yǎng)“美德”為目標的團體或組織系統(tǒng),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對“美德”的體認。美德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人的素質和行為必須納入整個組織系統(tǒng)中來考察。建設富有美德的組織機構或團體,利用環(huán)境的浸染功能實現(xiàn)對學生美德的教化與提升,無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個群體層面的組織系統(tǒng)功能的發(fā)揮,主要是靠組織內(nèi)部所倡導的價值觀念、文化氛圍與人際互動而使其成員形成對“美德”的實踐經(jīng)驗的。

          篇9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nèi)绾巫非笮腋I?。它利用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

          (一)積極心理學的出現(xiàn)

          毫無疑問,積極心理學的源頭起自哲學。因為哲學的終極問題是追問人的意義,而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學的道路太顯深奧,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為研究人心理問題的心理學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個重任。許多傳統(tǒng)心理學,對人類積極經(jīng)驗的理解都有貢獻,特別是人本心理學更是主要研究人類的積極精神。1958年,Jahoda寫了一本在當時頗具爭議的書《積極心理健康的當代概念》,開啟了對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發(fā)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們在方法論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提出了自我報告法使后來的研究者能科學地探究這個領域。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開發(fā)與培養(yǎng)人性的優(yōu)點,促進人的健康成長等,成為當代心理學知識的新的增長點與興奮點。在這種思想與觀念影響下,積極心理學思潮終于在新世紀伊始爆發(fā)出來,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發(fā)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既是對前期積極心理學發(fā)展的總結,同時又吹響了向積極心理學進軍的號角。從此,揭開心理學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轉折的歷史序幕,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積極心理學時代的來臨 [1]。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nèi)涵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心理學的研究不同,要求心理學以一種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和動機,要更加注重人類的健康、勇氣和愛等方面的研究。縱觀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與干預,通過開發(fā)人的潛力、激發(fā)人的活動和創(chuàng)造力來促進個人、社會及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在這一程度上有別于以治療為主的消極心理學。從研究目的上開來,消極心理學以治療為主,而積極心理學則注重干預研究,同時兼顧治療;從研究對象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對象是普通大眾,而消極心理學主要面對心理異常者。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但主要聚集以下的研究:第一,關于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即試圖理解人們?nèi)绾卧u價其生活狀態(tài)心理學的研究;第二,關于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它主要從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的意義及如何實現(xiàn)等研究入手;第三,關于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以及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認知方向(如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積極心理學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積極方面,即勇氣、樂觀、希望、忠誠、堅韌以及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人際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幫助人們不斷地發(fā)展自己,而且其更具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2]。

          (三)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討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撃埽粩嗟匕l(fā)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這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從理論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空檔。心理學長期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的一面,例如病態(tài)心理的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學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拓寬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為心理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現(xiàn)實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引導人們實現(xiàn)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心理學。它強調(diào)人性的優(yōu)點和價值,探索人類的美德,把研究重點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生活、發(fā)展、發(fā)揮潛能和實現(xiàn)價值[3]。積極心理學不僅在人性觀上實現(xiàn)了從消極到積極的飛躍;在研究內(nèi)容與主題上也實現(xiàn)了從聚焦人的消極面到積極面的跨越;在研究方法上堅持運用客觀實證的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療上實現(xiàn)了從事后的治療模式到積極的預防思想的轉變;在研究目的上更是實現(xiàn)了從控制人到追尋幸福人生的提升[4]。

          二、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目標,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xiàn)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幸福是可以通過途徑獲取的。積極心理學讓人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認識自我、認知社會、追求幸福,在不斷地摸索和探尋中取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

          (一)揭密幸福感

          作為心理學術語,幸福感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xiàn)時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多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它實質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誘發(fā)的一種具有動力性和依賴性的積極情緒體驗。對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理論界對之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西方倫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都對幸福感作了大量的探討。但是,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對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幸福感是人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它既與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xiàn)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脫離幸福的生活事件而存在,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一種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個體感知時,才有意義,所以,它又是主觀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5]。幸福感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積極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與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探求幸福之源

          Seligman編制了一個幸福公式:H(幸福)=S(遺傳)+C(景況)+V(個體可控行為),從遺傳因素、生活景況、可控行為三個方面幫助人們更為深入地探求幸福源泉。

          一、遺傳因素。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大約50%的幸福感是由遺傳決定的。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幸福的“基準點”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的基準點,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暫地改變?nèi)说那楦畜w驗,但人們會很快回到遺傳所決定的幸?;鶞庶c[6]。

          二、生活景況。積極心理學研究認為大約8%的幸福程度是由環(huán)境因素決定的,如收入、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教育程度、智力、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財富對人的幸福程度影響較小。就群體而言,富裕程度確實對生活的滿意度呈正相關。但是,當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8000美元后,這一相關性就不明顯了。就個體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幸福也是短暫的。研究表明,重大的個人財務狀況變動對幸福程度的影響持續(xù)不到三個月。研究者總結,在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金錢并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們的幸福體驗能隨著他們的成就和財產(chǎn)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隨之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個新水平,而這個新水平不再給他們帶來幸福。其他因素如婚姻、社會支持等對人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6]。

          三、可控行為。個體的可控行為包括自我決定、積極防御、解釋風格等。Ryan和Deci從人的本質出發(fā)研究了自我決定理論(SDT),他們探討了人類三種相關的需要: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歸屬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他們認為,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發(fā)展將是樂觀的。這些需要的滿足能帶給人們幸福感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而阻礙需要的滿足,則會引起消極的心理結果。在對積極防御的研究方面,心理學家Vailliant總結了利他主義升華、壓抑、幽默、預期等積極的防御機制對成功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Medvedova L研究還發(fā)現(xiàn),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地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 [6]。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和景況兩個因素留給人們有所作為的空間很小,因而獲得幸福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第三個因素—人的可控行為變量上,通過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質,使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三)尋找幸福之路

          積極心理學追求幸福的理念使其研究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培養(yǎng)與造就幸福的人。Seligman將幸福分為三類:1、美好的生活:有些人不要求有很高的享受,但他們非常專注、投入,能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很大樂趣。2、愉快的生活:這類人愛笑,喜歡享受,如美餐一頓,好像生活在滿足、愉快和希望中。3、有意義的生活:這類人能發(fā)揮他們最大力量和品質,如通過慈善活動、志愿活動、宗教或政治活動來達到盡善盡美[7]。Seligman通過大量研究區(qū)分出幸福感的三個核心要素:快樂、充實和意義。

          獲得幸福的第一個途徑是快樂地生活,增加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既往、當下和將來的積極情緒。既往的積極情緒包括滿足、滿意和平靜;當下的積極情緒包括肉體的愉悅以及復雜的愉悅;有關未來積極情緒則包括樂觀、希望和信念。積極心理學對積極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認為幸福感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思考,是個體主觀感受顯現(xiàn)、心理機能展現(xiàn)、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它包括三個層面的涵義:第一,主觀幸福感:(1)幸福與快樂;(2)興趣:使人主動探索世界,追求新經(jīng)驗;(3)滿意感:使人享受過去與現(xiàn)在。第二,心理幸福感:(1)自我接納:對自己擁有積極的態(tài)度、承認和接受多樣化的自己、積極面對過去的生活;(2)機能自主: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自我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行為、用個人標準評價自己;(3)生活目標:感覺現(xiàn)在和過去的生活意義、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4)個人成長:敢于嘗試新鮮經(jīng)驗、有實現(xiàn)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斷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5)積極關系:與他人關系親密、有較強同情心,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huán)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應付復雜的環(huán)境、選擇和創(chuàng)造適合個人的環(huán)境。第三,社會幸福感:(1)社會整合:相信自己屬于某一團體并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將團體看做是幸福的來源;(2)社會貢獻: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會成員,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3)社會和諧:對社會充滿興趣并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4)社會認同:積極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5)社會實現(xiàn):對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潛力具有信心。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快樂生活就是這種主觀與客觀、享受與發(fā)展、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6]。

          獲得幸福的第二個途徑是投入地生活,發(fā)揮積極的人格特性。指的是一個人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特性去面對挑戰(zhàn),這些積極的特性包括力量與才能。積極心理學所指的性格力量是在歷史沿革中始終如一的優(yōu)秀的道德品德,涉及所有文化都認同的6種美德和24種人類力量,這些性格力量被歸納為: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而24種人格力量則是: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開明、好學、洞察力、誠實、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善于交際、公平、領導才能、合作、寬恕、謙虛、謹慎、自律、鑒賞、感恩、希望、幽默、篤信。投入的生活,不僅與以上的積極品質有關,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8]。力量和才能的正確明智使用會導致更加的投入、專注和沉浸,投入與沉浸是發(fā)揮力量與才能通??梢垣@得的回報。投入雖然從享樂方面并不直接產(chǎn)生快樂,但投入時一種不同種類的滿足感。沉浸則是一個人在竭盡全力投入自己力量與才能去面對力所能及的挑戰(zhàn)時所伴隨的一種特殊體驗[9]。

          獲得幸福第三個途徑需要綜合運用各種人格力量,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指的是個體需要歸屬和服務比自己更強大的一些東西。個體所選擇的與之發(fā)生關聯(lián)的這些東西是多種多樣的:一些人在與家人或朋友的關系中尋找到意義,另一些人則在他們的工作中或是在業(yè)余愛好中尋找到意義,每個個體總是從多方面重疊交叉的依戀關系中尋找意義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皟?nèi)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為生物體的存活;內(nèi)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亦即單位時間里經(jīng)歷的事情越多,內(nèi)涵生命就越豐富,就等于延長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則是人對生理生命的超越,即人尋找永恒與不朽的沖動與努力[6]。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達,世界范圍內(nèi)的絕望、失落,對精神家園的尋找同物質文明空前高度的發(fā)展雙峰對峙,更需要全人類理性地正視幸福與人生的聯(lián)系,幸福能為人生抹上一層意義,擁有幸福就擁有了生命的意義。幸??偸窃跔恳巳ミ^有意義的生活,只有在合理價值目的的引導下,人對幸福追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才能有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及真實的幸福感受。

          三、總結

          幸福不等同于減輕了痛苦,幸福是超越?jīng)]有抑郁、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之上的一個過程。21世紀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和物質。讓人們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感覺,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是公眾稱心如意,是積極心理學的任務。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綜合的、均衡的、關于幸福心理學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正式基于這種理念:人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更期望充實和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重新將人的價值與幸福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倡導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統(tǒng)一,是心理學的價值目標轉入促進人類美好的發(fā)展,指導人們轉入幸福的生活軌道。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行動正在讓科學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學為人類謀取幸福時刻的來臨。

          【參考文獻】

          [1]王瑩,熊良斌.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簡述[J].工會博覽(下旬),2009(5):154-154.

          [2]余娟.積極心理學及其人格觀《河西學院學報》,2009(1):76-78.

          [3]曾文雄.關注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4]辛勇,王艷雅.從情感研究視角看積極心理學思潮[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8-31.

          [5]賀喜秀,馮周卓.價值論視野中的積極心理學[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0-42.

          [6]陳浩彬,苗元江.積極心理學: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導刊,2008(11):14-16.

          篇10

          換言之,就算是“中國人壓力全球第一”,因為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社會客觀態(tài)勢,我們要在較短時間內(nèi)趕超世界大國,完成經(jīng)濟轉軌,成為經(jīng)濟大國,成為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每個國人作為“經(jīng)濟和發(fā)展齒輪”,自然會成為分擔者。每個渴望發(fā)展的人,渴望國家強大的人,都應該接受、承受這種壓力。凡事,多看積極的一面,多欣賞光彩、積極貢獻。你看到的,其實也就是你所要的,心態(tài)積極了,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慷慨、陽光和積極能量,很多壓力也就能在平和心態(tài)下,轉化為積極的工作能量,讓自我和工作都能得到和諧發(fā)展。如果滿腹牢騷,一味抱怨,這種消極心態(tài)不但不能減少壓力,反而會讓自己的情緒和生存環(huán)境更糟糕。

          篇11

          一、品味的概念

          1.國外品味概念的起源和發(fā)展品味的概念最早來自拉丁語,其不僅僅包括對認知反應的知覺,并與審美、美味和博學相區(qū)別,是一種超越愉快的體驗,包涵個人較高的規(guī)則意識和洞察力。完整版牛津字典(Simpson&Weiner,1989)從兩個方面定義品味:第一,欣賞品嘗食物時的樂趣;第二,欣賞任何體驗的樂趣。品味早期作為一個過程的概念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領域中。本瑟姆和馬歇爾((Bentham&Marshall,1789)認為主觀效用決定因素包括愉,其通常源于期待未來滿足感。杰文斯(Jovens,1905)提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引起愉快和痛苦的情緒:(1)回憶過去;(2)對當下事件的知覺;(3)期待未來事件。他把第三種方法叫做期待愉快,這是經(jīng)濟行為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勒文施泰因(Loewen-stein,1987)提出,品味是“源于未來消費期待的積極效用”。蘭格(Langer,1989)首先從心理學的視角解釋品味,他認為品味是人們專注的知覺和歸類體驗的新方法。凱斯(Keyes)認為積極情緒狀態(tài)中的滿足感來自品味過去和現(xiàn)在。布萊恩特(Bryant,2003)認為品味至少包括四方面的含義:(1)留意快樂和欣賞積極體驗;(2)發(fā)生在當下的即興感覺;(3)從主要的社會和自尊的需要中解放出來;(4)關注和留心一些體驗,而不局限于關注享受愉和各種自我滿足感的體驗。具體而言,品味是積極主動地對任何經(jīng)驗的欣賞性享受過程。國外學者對品味概念進行了嚴謹?shù)难芯?,其中布萊恩特提出的品味概念最詳細最全面。

          2.國內(nèi)品味概念的古今變遷品味的內(nèi)涵在我國有一個變遷的過程。古人把品味解釋為各種肴饌。如:在《禮記•少儀》中,“問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在唐代白行簡所著的《李娃傳》中:“乃張燭進饌,品味甚盛?!痹谒未显纤摹稏|京夢華錄•大內(nèi)》中:“其品味若數(shù)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彪S著我國消費社會的勃興和中間階層的崛起,“品味”一詞在現(xiàn)代社會逐漸流行。我國學者劉欣認為,品味的內(nèi)涵和外延正緊隨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品味的理解不再從經(jīng)濟意義出發(fā),而是從更深層次上把品味與心理、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緊密聯(lián)系。學者李志培認為,在社會理論發(fā)展的中國語境下,品味有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品味不僅是一種狀態(tài),而且也是一種過程。根據(jù)最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品味的內(nèi)涵包括四個方面:(1)嘗試滋味;(2)仔細體會;(3)物品的品質和風味;(4)格調(diào)和趣味。由此可見,從古至今,品味的內(nèi)涵得到了擴展和豐富。

          二、品味的研究

          1.品味理論的探索研究(1)最優(yōu)化水平理論貝爾納(Berlyne,1960)在進行有關嬰兒注意實驗時發(fā)現(xiàn):如果一些視覺刺激不夠新奇,嬰兒不會去主動注意;如果刺激過于新奇,他們就會回避這類刺激。因此,貝爾納提出人類傾向于關注中等水平新奇的刺激。這種中等水平的新奇刺激特別容易引起人們?nèi)バ蕾p和品味。個體注意到這種中等水平的新奇刺激,只要這個刺激保持適度水平的新奇性,個體就會處于品味這類刺激的狀態(tài)。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刺激也會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它給人們帶來的特殊愉也會逐漸消失。依據(jù)這些研究,赫爾森(Helson,1964)提出對知覺反應的“適應水平”概念,認為人經(jīng)常會適應和習慣品味的愉快過程。赫爾森(Helson)定義“適應”為:對重復出現(xiàn)的刺激反應不斷減弱,并重新建構有關刺激的認知以及刺激對生活影響的認識。之后,布里克曼、柯茨和加諾夫-布爾曼(Brickman,Coates&Janoff-Bulman,1978)等學者擴展了這個概念,提出對愉快刺激的適應速度受到刺激物的質量和多種知覺維度的影響。如果令人沉浸于品味的體驗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刺激,我們不希望品味它太久。如果這個刺激是復雜的,包括感知覺的維度,在適應這些事情直到品味過程消失之前,我們自然會主動去關注刺激的各個維度。最優(yōu)化水平理論作為一個基本的品味理論典范,是一個啟發(fā)式的理論觀點,有助于我們由淺入深地理解品味的內(nèi)涵。(2)期待價值理論期望價值理論源于對動機的認知方式研究,描述人內(nèi)在的心理力量對人作出重要決定的影響。這個理論相當關注期待和價值對個人可獲得的選擇范圍內(nèi)每個可能的行動影響。價值通常意指目標,即人們在給定的條件下進行可定義性和可決定性的行為,包括環(huán)境因素———刺激和個性因素———動機(Veroff&Veroff,1980)。期待意指對在一定條件下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的感知,包括個人的性格特征,如個人的樂觀和悲觀的特征水平(Scheier&Carver,1985,1992)和富有期待的個性(Snyder,1994,2002)。有三個因素決定人們?nèi)プ⒁馄肺叮?1)個人關注的動機強度和性質;(2)個人對獲得快樂的一般動機;(3)個人對成功獲得品味體驗的期望。期待價值理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理論觀點,為個人選定一個特定的品味方式的動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2.品味的影響因素研究品味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品味在心理學領域的核心研究主題。品味過程主要受到引起品味的情景因素、享受體驗的強度和對享受體驗的關注程度三個方面的影響。(1)引起品味的情景因素古德曼(Goodman,1990)把引起品味的環(huán)境因素歸為兩類:生活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生活情景包括:飲食、、親近自然、體育運動、工作休閑、接觸藝術和閱讀著作等。這些享受體驗有些是自發(fā)性的,有些則是計劃性的。這些多樣化的情景都能夠引起個體的品味體驗。心理情景主要指個人在品味過程中沒有滿足社會和自尊需要的心態(tài),特別是這種需要不會喚起社會責任意識。因此,這些普通的心理情景能夠使人們用品味的方式去獲得和欣賞他們的快樂體驗。(2)享受體驗的強度享受體驗的強度對品味的影響包括6個方面:體驗的持續(xù)時間、壓力緩解、體驗的復雜性、注意力集中程度、自我監(jiān)控的平衡程度和社會互動。第一,體驗的持續(xù)時間。布萊恩特(Bryant)認為,積極體驗持續(xù)的時間越長,人們獲得品味這些體驗的機會越多。處于品味中,人們會想讓時間減速或者延長他們的體驗。品味與時間變慢體驗有密切相關,慢下來是為了人們用自己的時間去品味。第二,壓力緩解。布里克曼和凱貝爾(Brickman&Campbell,1971)提出,品味的發(fā)生和壓力的緩解有密切聯(lián)系。在壓力緩解之時,品味有可能增強。積極體驗發(fā)生在持續(xù)的壓力和困境之后有助于盡情品味。一個長時間的壓力實際上會降低個人的享樂基線,相對而言,一個快樂的體驗會讓人感到更加快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積極體驗更容易被品味。第三,體驗的復雜性。體驗越復雜,包涵的各種刺激越多,因此品味的強度與體驗維度的數(shù)量和復雜性相關。國外學者提出體驗的復雜性對品味有三個不同意義。首先,大量不同的知覺元素同時被品味,可以增加和促進品味的發(fā)生。其次,復雜的關系網(wǎng)有助于人們對快樂情景的品味。最后在一個情景中包括不同品味過程的數(shù)量和類型,也有助于提高品味體驗的質量。第四,注意力集中程度。林維爾和費希爾(Linville&Fischer,1991)的研究表明,人的注意越完全集中于特定的積極體驗,人對積極體驗的感覺將會越清晰和生動,因此,人就能夠越容易和充分地品味積極體驗。第五,自我監(jiān)控的平衡程度。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個體過度關注自身的感覺會干擾享受,即高度內(nèi)省的關注事實上會抑制積極體驗的主觀質量。塞繆爾•約翰遜(SamuelJohnson,1999)認為,在積極體驗過程中,人們過多監(jiān)控自己的反應和情緒會減弱潛在的快樂。威爾遜、林賽和斯庫勒(Wilson,Lindsey&Schooler,2000)的實證研究表明,強迫人們快速作出享樂的判斷會恢復他們獲得內(nèi)在感覺的能力,同時也不會破壞整體的快樂感。因此,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2001)認為適度自我監(jiān)控對積極體驗的關注,不會抑制或減少快樂感,能夠延長和增強品味體驗。第六,社會聯(lián)系:人際互動的作用。加貝爾德(Gabeld,2004)等心理學家提出,在品味的時刻,同重要的人互動可以實質性地提高品味的情感作用。社會互動對人的生存有重要的意義。與他人分享品味體驗可以加強社會聯(lián)系。相互分享品味時刻是一個功效強大的體驗,可以讓人們更好地沉浸在品味過程中。因此,相互性能夠培養(yǎng)長時間的品味,即與別人分享美好時光可以提高人們品味體驗的質量。(3)對享受體驗的關注第一,性格差異。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至少有兩個性格特征因素會影響品味體驗:個體的專注力和個人習慣的時間取向。朱克曼(Zuckerman,1979)等學者研究表明,有些人喜歡留心新奇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和不確定的情境,這些性格特征會促使人們在生活中獲得較多的品味體驗。同時,人們在時間取向上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人們的積極體驗。津巴羅和博伊德(Zimbaro&Boyd,1999)提出時間取向上的性格差異與個人在情感、行為和認知上的差異密切相關。持有當下時間取向的人,更傾向于直接關注此時此刻被品味的事件。相反,其他喜歡計劃和思考行為的長遠結果的人,他們通過從期待未來的美夢中獲得品味體驗,而忽略當下的品味體驗。另外,有些人持過去時間取向,喜歡從回憶過去的事件中獲得品味體驗,但是通常會失去獲得目前生活中快樂體驗的機會。第二,苦樂參半的體驗??鄻穮氲捏w驗對引出品味也起到很特別的作用。當人們預測會有積極的結果,這種苦樂參半的體驗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他們會感到很快樂。當人們預測好事情在長時間內(nèi)不會再發(fā)生,可能再也不發(fā)生或者在他們的生命中從來不會發(fā)生,這種苦樂參半的體驗可能是最強有力的。這種苦樂參半的體驗同時帶有快樂和悲傷的感覺,這種感覺提醒人們注意到積極體驗的瞬時本質,促使人們?nèi)ププ〈藭r此刻的積極體驗。因此,苦樂參半的體驗有助于提高人們欣賞積極體驗的能力。但是,威爾遜(Wilson,2000)等學者提出,人們反復思考苦樂參半體驗中的痛苦體驗會阻礙人們品味快樂體驗。

          3.品味的跨文化研究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品味的差異。蘭達布瑞(Lindbery,2004)對品味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歐美人相比,日本人從人際關系的事件中獲得的品味體驗較高,而在個人休閑活動的事件中獲得的品味體驗相對較低。鄧肯和格拉扎尼(Duncan&Grazzani,2004)對品味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意大利人更容易在社會互動中獲得品味,如人際溝通、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感覺。蘇格蘭人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更多的品味來自于休息和獨處的時候。綜上所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獲得品味的事件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相同的歐美文化背景下,各個國家的人們對獲得品味的事件的認識也有很大的差異。文化心理學研究興起沖擊了跨文化的普同主義,其強調(diào)多元取向(pluralism),所謂一種心靈、多種心態(tài)。品味是一種文化,因此不同文化對品味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4.品味的測量研究品味作為一種積極的主觀體驗過程,是可測量的。但品味本身極其抽象、缺乏具體效標的特性和方法學上的種種問題都為其有效評定造成了困難。國外學者對品味的內(nèi)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布萊恩特和約瑟夫.沃爾夫等人編制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品味測量工具,即品味信念量表(SBI)、品味方式量表(WOSC)和兒童品味信念量表(CSBI)。(1)品味信念量表(SBI)該量表適用于成人,共有24個項目,以時間取向為基礎分為三個分量表:期待分量表、品味當下分量表和回憶往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8道題目。本量表采用7級評分,要求被試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七個等級上評價自己,奇數(shù)題采用正向計分,偶數(shù)題采用負向計分,分數(shù)越高品味信念越強。本量表在老年群體中,a系數(shù)在0.83-0.89之間變動。(2)品味方式量表(WOSC)該量表適用于成人,共有68個項目,分為10個分維度:分享、記憶建構、自我滿足感、比較、感知敏銳、全神貫注、行為表達、時間意識、祝福次數(shù)和掃興次數(shù)。其中分享6題,記憶建構7題,自我滿足感7題,比較7題,感知敏銳4題,全神貫注4題,行為表達6題,時間意識5題,祝福次數(shù)3題,掃興次數(shù)7題。本量表前8題采用10級評分,每題提問方式不一致,后60題采用7級評分,要求被試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七個等級上評價自己,每題采用正向計分,依據(jù)各分量表的平均分推測被試的品味方式特征。(3)兒童品味信念量表(CSBI)該量表適用于兒童,共有24個項目,以時間取向為基礎分為三個分量表:期待分量表、品味當下分量表和回憶往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8道題目。本量表采用7級評分,要求被試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七個等級上評價自己,1、4、7、9、11、13、14、16、18、20、23、24題采用正向計分,其余題目采用負向計分,分數(shù)越高品味信念越強。本量表在學齡前兒童群體中,克倫巴赫a系數(shù)在0.84-0.93之間變動。

          三、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