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愛情心理學論文

          愛情心理學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3-21 17:13:09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愛情心理學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愛情心理學論文

          篇1

           

          近年來,心理類訪談節(jié)目不斷出現(xiàn)并漸成一種態(tài)勢。央視的《心理訪談》是此類節(jié)目的開拓者和運營成功的典范,繼2004年推出以來吸引著社會關注的目光。

          一、傳播內容分析

          《心理訪談》是一檔心理健康類欄目。它運用現(xiàn)場個案訪談的形式,嘉賓呈現(xiàn)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間銜接溝通,心理專家進行現(xiàn)場心理分析和指導,解除心理困惑,幫助嘉賓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心靈的困擾。而由于中國的心理學和心理學界還不夠成熟,大眾的需求卻在增加?!缎睦碓L談》節(jié)目的出現(xiàn)正好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

          從《心理訪談》的節(jié)目內容上看,多數(shù)當事人都因遇到的問題無法化解和解決,而尋

          求心理的援助。節(jié)目的選題多樣,內容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愛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筆者列舉部分節(jié)目話題如下:

          節(jié)目名稱

          話題內容

          面試秘笈

          大學生就業(yè)面試心理指導

          性的漩渦

          青春期發(fā)育、成長

          難了初戀情

          婚姻生活里的溝通

          女碩士之戀

          家庭里的爭吵

          我被貼上了“傻”標簽

          成長煩惱

          分手了請別再找我

          戀愛矛盾

          優(yōu)秀教師人緣

          社會交往

          瞞著爸爸厭學

          子女教育

          我要加薪

          篇2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guī)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guī)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tǒng)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xiàn)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xù)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chuàng)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chuàng)、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tài)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tài)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shù)。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tài)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xiàn)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tài)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xiàn)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篇3

          健康的心理是人類在21世紀生存與發(fā)展的資本。高職院校大學生是新時代我國社會建設高級技術人才的主力軍,成長中的高職生正處于我國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急劇變化、競爭壓力劇增、社會寬松度增加及生活需求層次的進一步提高,加劇了家庭教育缺失、艱苦磨煉缺失和青春期壓力、學習壓力、社會壓力等引發(fā)的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以我校為例,2006~2008級新生的UPI測試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狀況需要“重點關注”和“關注”的學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的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2008級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差于2006、2007級。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生源外向、直率、情緒易緊張焦慮、倔強、孤獨、不善于與人相處的比例較高;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生源處于內外向之間,情緒控制能力較強,比較隨和友好,掩飾傾向的比例較高;欠發(fā)達地區(qū)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比例最高,咨詢愿望最強烈,但是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比例最低。因此,進入高職院校后,發(fā)達地區(qū)生源的人際交往問題、情緒問題可能較多,欠發(fā)達地區(qū)生源的壓力問題和長期積壓在心底的其他心理問題較多。對于如此令人擔憂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如此強烈、龐大的心理咨詢需求,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主動適應時代的要求,打破“一次普查、全部建檔、幾次講座、做好咨詢”的服務形式,而應以課堂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001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關鍵任務,在普通高校開展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11年3月召開的“廣東省社會轉型期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討會”上,省教育廳領導指出,社會轉型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xiàn)由主要面向少數(shù)學生的心理咨詢,向主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型教育模式轉變,由以補救和矯治為主的咨詢及危機干預模式,轉變?yōu)橐园l(fā)展性、預防性為主的發(fā)展性教育模式,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專業(yè)人員的單兵作戰(zhàn)模式,轉變?yōu)樾睦斫】到逃龑I(yè)人員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隊伍全面整合的全員性教育模式。在現(xiàn)實中,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需求迫切。據袁小平等人的調查,超過7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使在期末迎考階段,仍有約60%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正常開課。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模式的推行,學生的實訓實習增加,很多課程都作了調整,開設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有較大難度。

          為了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育面,更全面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我院接受校內外的心理學教師和有教學經驗的心理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申請,利用晚自修和周末,針對全院學生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一般為18~26學時,1~1.5學分。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當前形勢下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補充。在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中,我院這種做法受到了評估專家的一致肯定,認為是“值得推廣的一大亮點”。筆者擬結合我院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的經驗和以往的研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形式等進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促進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程的管理。

          課程的定位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目前,存在兩種認識:一種意見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心理健康知識的“灌輸課”,由于課時少,內容多,有些教師采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希望盡可能在有限的課時內給學生灌輸較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另一種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看作是心理活動課,主張把氣氛搞得熱熱鬧鬧的。前者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tǒng)地講授更多的知識,但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結果往往導致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買賬。后者的課堂氣氛比較熱烈,學生也比較喜歡,但往往過度追求課堂氣氛,而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難以達到理性思考、認知提高與行為改善的目的。多數(shù)高職生在高中階段都有遠大的理想,對自己的未來有較高的期望,但心理發(fā)展不成熟、不穩(wěn)定,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較弱。進入高職后,發(fā)現(xiàn)與想象中的大學存在較大的差距,遂對高職院校缺乏信任感與認可度,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中,高職生面臨的經濟、學業(yè)、就業(yè)、情感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應只停留在心理知識的傳授、調節(jié)技巧的學習或熱烈的課堂活動上,而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針對性、實效性、發(fā)展性的原則,同時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yōu)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處理好環(huán)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yè)、人格發(fā)展及情緒調節(jié)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篇4

          1.引言

          愛情是復雜多變的,它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愛情心理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叢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逐步開展起來,并在理論和實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愛情心理的探討與分析,愛情心理的結構及其測量、影響因素等方面。本文擬從這幾個方面,總結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愛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愛情的概念

          關于愛情的心理學定義,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學家從自己的理念基礎出發(fā),對愛情給出了很多的定義。Wstson(1924)認為愛情是由一種性帶感引發(fā)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認為,對性結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當這種欲望被限制的時候,作為對這種挫折的補償,人們對就會將其他人理想化并墜入愛河。Frommn(1956)認為愛是一種工具,用來減少人的分離感和孤獨感。Rubin(1970)將愛情定義為一種指向他人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Swenson(1972)認為愛情就是行動,例贈送禮物、共同活動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認為愛情是人們在與他人的互動被回報時引起的反應。Skolnick(1978)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來的建構的體驗。這些定義有的關注的是愛情的起源,有的關注愛情的功能,有的則關注對愛情的描述??傊?,愛情是一個復雜的東西,每個人對它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學生愛情心理的探討

          愛情是人生的重大課題,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于處在青春妙齡、充滿著幻想與浪漫色彩的大學生更是有著獨特的魅力。

          3.1大學生愛情觀所存在的問題

          身處大學校園的愛情,由于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愛情觀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常泓,侯贊華(2008)認為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對愛情真諦缺乏理解。2.戀愛動機的偏差。3.戀愛道德觀念的弱化。4.戀愛行為的非理性化。而對于大學生的愛情心理問題,王素珍(2003)認為主要有:1.愛情價值觀錯位;在其對1005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愛情價值觀方面,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處理好愛情與事業(yè)、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但調查同時顯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問題:①看重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為了愛情影響學業(yè)。③推崇“愛情至上”。④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排他性”認識錯位。2.愛情挫折。3.戀愛行為不當。。讓人關注的是:如今的大學生“戀愛族”中,真正為愛情而相愛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據一項對11所大學近千名大學生的關于“你戀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的依次順序是:滿足生理和發(fā)展的需要、充實課余生活、雙方接觸產生愛情、作為一種消遣、尋求一種刺激、孤獨、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對一行的好奇心、積累經驗、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選擇伴侶。這一結果應該說是令人擔憂的,。黃家兵(2005)認為有必要結合當前大學生戀愛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探討其中的心理問題:1、戀愛普遍化與焦慮感并存。2.戀愛“過程體驗”的空虛感。3.戀愛輕率而導致的無聊感。

          3.2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面對如今大學生愛情觀所存在的問題。常泓、侯贊華(2008)認為應該采取如下對策:1.深化對愛情本質的理解,增強戀愛道德觀念。2.培養(yǎng)健康的戀愛行為。3.正確處理好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4.加強校園思想文化建設。王素珍(2004)則從愛情價值觀、愛情挫折和戀愛行為不當方面闡述了調適方法,認為在愛情價值觀方面應該做到以下自我調適:1.要學會思考。2.要學會處理好愛情與學業(yè)、愛情與成才的關系。3.提高愛情的道德修養(yǎng)。在愛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愛情認識。2.要分析失戀的原因。3.要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愛是道德的表現(xiàn),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大學生的愛情必須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進身心發(fā)展。

          4.愛情的測量

          綜觀國內外有關愛情的測量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愛情觀念的測量、愛情成分的測量、愛情類型的測量。

          4.1愛情觀念的測量

          Rubin最早開始對愛情進行科學的測量。Rubin(1970)認為愛情是可以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tài)度,它是親密關系的最深層次,不僅包括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還包含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愿望等復雜的因素。Rubin通過項目分析、信效度考驗建立了13個項目的愛情心理量表和13個項目的喜歡量表,這是第一個區(qū)分喜歡和愛的研究;并確定了戀愛中人們思想的三個主題:依戀、關心和信任。這三個主題創(chuàng)造的愛情心理量表可用來測量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愛情思想強度的大小。研究者們常在問卷研究和實驗室實驗中評估RLS的有效性。

          4.2愛情成分的測量

          1)Davis(1985)曾對愛情和友誼進行了比較和區(qū)分,認為友誼之中的喜歡包括8個主要元素: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和交心;而愛情除這些因素外還包括集束:激情和關懷。研究發(fā)現(xiàn)這可以讓人覺察到什么時候友誼已經轉化為愛情關系,或愛情關系正在逐漸降格為普通的友誼。Davis和Todd在此論基礎上設計出了關系評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個分量表組成,它被用來區(qū)分各種類型的友誼,并能預測不同關系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屬于哪種類型的友誼。2) Sternberg(1997)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愛情的三角形理論,他認為人類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過比較愛情類型的結構模型和評價這些模型中對多種親密關系的有效性發(fā)展了36個項目、3個分量表的三因素愛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為指導,對其進行實證研究證實了最常使用的愛情維度:關愛、、激情、親密、尊重、承諾和依戀這些維度可以被合成為只有四個成分:激情、浪漫激情、親密和承諾,并編制了相應的愛情測驗量表。量表包含55個項目用來測量愛情模型的四個因素,每個因素分別用15個項目來評價,每個項目均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則依據激活擴散模型,采用“愛情”一詞為刺激,讓278名大學生被試進行自由聯(lián)想,再基于親疏程度實施系統(tǒng)聚類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內隱愛情理論包含以下5個方面:①倫理與責任;②浪漫體驗;③沖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關愛。5) 王娟(2006)采用問卷法,以中國五個地區(qū)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為被試,通過開放式問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了中國人愛情心理的結構,包括接納、關愛、激情、愛情價值觀和浪漫5個維度。編制了包含26個項目的中國人愛情心理正式問卷,采用6點計分,4個項目設為反向計分。

          4.3愛情類型的測量

          關于愛情類型的測量主要是愛情態(tài)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國心理學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據 Lee(1977)愛情類型理論,編制了包含42個項目,每個類型7項目的愛情態(tài)度量表,包括浪漫愛、游戲愛、伴侶愛、現(xiàn)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6個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愛情的影響因素

          愛情心理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本文在對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愛情心理的影響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因素

          David(2003)的一項涉及52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個主要地區(qū)中的人們,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變化和多樣性。Roy,Jean(2002)認同在多種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壓抑的。國內關于大學生戀愛觀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例如李志和彭建國(2000)在對婚前性容許程度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們對不同性別的人常常使用“雙重標準”,即男女標準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開放些。

          5.2家庭氛圍和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縱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點如何預測成年早期的愛情關系。結果顯示,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家庭關系狀況會導致愛情關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沖突對青少年的戀愛中的認知和情感都有影響。并且,早期的家庭關系能預測人們戀愛關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編制的家庭親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個項目,后由我國研究者費立鵬等(1991)對該量表進行了三次修訂,使其適用中國的家庭環(huán)境狀況。該量表為5點計分,根據被試得分的高低,家庭親密度量表將被試的家庭親密度分成四種類型:松散、自由、親密和纏結。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愛情心理的結構包括5個維度:接納、關愛、激情、愛情價值觀和浪漫,來自于親密度過高家庭的被試在愛情心理上更傾向于對各個維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一些因素也對愛情心理產生影響,比如戀愛狀況、戀愛目的和動機、家庭收入等。根據王素珍(2004)對1005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發(fā)現(xiàn)大學生談戀愛的目的、動機大多是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學生認為,談戀愛是情感的依戀,他們重視戀愛的情感體驗,注重戀愛的過程,對戀愛以后有什么結果并沒有太多的思考。

          6.愛情心理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關于愛情心理的研究在國外已較為普遍,而國內愛情心理研究也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我國愛情心理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因而研究就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6.1研究對象有待擴展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大多以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而研究中學生和研究生的愛情心理的較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發(fā)育成熟較早,中學校園頻頻出現(xiàn)學生早戀現(xiàn)象,有關其對愛情的認識,因此,有待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而研究生雖然在年齡和心智上都比較成熟,但現(xiàn)有很多研究生處于單身,并從而有過戀愛關系,其原因和對策的研究也有現(xiàn)實意義。

          6.2研究內容有待豐富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對于愛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存在問題和教育對策的理論研究和與其他變量的關系研究上,對于愛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機制的分析較少,也沒有具體探討不同社會人群中的愛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以當今中國人的愛情戀愛觀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提高中國人幸福滿意度應該是研究的最終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單一

          從研究方法來看,現(xiàn)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較少。質的研究雖然能夠發(fā)現(xiàn)和說明一些問題,但要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還需要做出大量的實證研究。從研究工具來看,還沒有統(tǒng)一的、權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測量工具要么借鑒國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編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帶來研究結論上的差異,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結論。

          針對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關于愛情心理的理論問題,如戀愛觀、愛情心理教育、結構模式、影響因素等問題的研究將一如既往地受到關注,但是更應該關注中國人的愛情心理原因機制。同時,對愛情心理的教育對策的效果評估也同步展開。

          第二、探索并編制出結構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國人愛情心理量表,為有效地診斷和預測不正確的愛情觀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

          第三、結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將量表法、實驗法、訪談法、觀察法結合起來,相互驗證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王娟.(2006).中國人愛情的心理結構及其影響因素.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張于.(2009).愛情心理及其與人際關系滿意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武漢:化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常泓,侯贊華.(2008).當代大學生的愛情心理:問題與對策.中國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學生愛情心理調查與思考.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14-17.

          篇5

          一、學生的認同感是心理學教學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基礎課,也是培養(yǎng)未來優(yōu)秀教師良好素質的重要基礎課,它既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一般只是,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發(fā)展的基本事實;同時通過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也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發(fā)展,以便為未來的教師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學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為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心理學教學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尊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意志自由,把學生看成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交往和對話中,發(fā)展個體的智慧和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最佳發(fā)展水平的活動。[1]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學生的認同感就成為了教學成功的關鍵。所謂認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影響,是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認同感越強烈就容易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認同感越強烈就越容易影響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讓學生接受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應的價值觀;認同感越強烈在困難面前就越能表現(xiàn)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大學生的特點

          從心理發(fā)展的一般特點看,大學生正處于成年初期。從成年期開始,伴隨著邏輯思維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個體逐漸表現(xiàn)出一種相對的、實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維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開始出現(xiàn)在大學階段。

          在自我意識上表現(xiàn)出了對自我的關心日益強烈,促進了對“本來”的“我”的追求意識。在人格的發(fā)展上處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的時期。由于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續(xù)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大學時代正處于這一時期。

          成年初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穩(wěn)固時期,也是最為迫切、最為認真的關心人生態(tài)度、生活方式、生存價值等一系列問題的時期。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是一定的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看法。價值觀是指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它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發(fā)的對性、對異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漸發(fā)展為一種強烈的愿望,由此開始將對某一異性的情思發(fā)展為愛情,并導向戀愛的軌道。

          三、90后大學生的特點

          作為90后的一代大學生,他們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點外,也表現(xiàn)除了他們這一代人獨有的特點。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實用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體不高,學習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利用學習資源的意識差。性格鮮明張揚,自主自信,樂于表現(xiàn)自我。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大多數(shù)90后習慣于把自己當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圍著自己轉而且要按著自己的想法來滿足自己。他們早熟干練而又叛逆,關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閡顯現(xiàn),代溝矛盾沖突加劇,追捧火星語言,保護個人隱私,推崇民主平等,積極維護權益,珍惜發(fā)展機遇,向往美好未來,努力適應校園,職業(yè)目標務實,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2]

          四、培養(yǎng)學生認同感的策略

          根據心理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內容更具有實用性。心理學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學生對這一門課充滿著好奇,但是作為一個學科體系,它本身的內容顯得有點基礎性、理論性和平淡性,慢慢讓學生喪失了原有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總增加更加實用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個體對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積極的態(tài)度。

          2、形式更具有參與性。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喚起學生的體驗,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顒拥脑O計,滿足了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中,學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師的引導下,也使他們認識到記憶是有技巧的。通過參與活動,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認同,更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記憶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勵性。曾經有學生在課下問我“老師:我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你為什么不表揚我?”也曾經有學生在課上問我:“老師:為什么要讓我回答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使我認識到了建立課堂管理規(guī)則的必要性。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睕]有規(guī)則的課堂也是不被學生認可的課。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有課堂管理的規(guī)則,約束學生的行為,同時在制定規(guī)則時,要使規(guī)則具有激勵性。具有激勵性的規(guī)則可以極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4、教師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學教師的特征也是影響學生對心理學課認同感的一個重要因素?,F(xiàn)如今學生的知識豐富,知識來源廣泛,他們會不時提出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比如講到聯(lián)覺,有學生舉手問“殺人音樂”的現(xiàn)象怎么解釋。講到性格時,學生會問樂嘉的色彩性格說等等。因此老師要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學識,增加學生對自己的認同。

          影響學生對老師認同的第二個方面是老師的人格特征。心理學課是大學的公共基礎課,老師和學生接觸比較少,關系有點疏遠,老師用各種辦法增加與學生的溝通,比如電話、qq號碼等。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要認真批改,有可能的話給學生一個回話,這一切都會贏得學生的信任,也會贏得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

          五、結束語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課,它不但教給了學生心理學知識,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學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仔細研究心理學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找到有效的辦法,贏得學生的認同。

          參考文獻

          篇6

          在信息時代,注意力越來越不夠用,注意力經濟被廣泛地關注。信息的廣泛傳播,公眾的注意力已成為接受和篩選各種信息的關鍵,注意力已成為稀缺資源,具有經濟學價值。因此,如何研究注意力的屬性和特點,在眾多泛濫的信息中贏得人們的注意力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影視廣告處在當今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不再是影視選擇觀眾,而是觀眾選擇影視。所以,我國影視廣告業(yè)應重視注意力經濟的研究,針對性地做好影視廣告的設計。

          一、精選語言,恰如其分

          影視語言不僅是電視廣告的信息傳達手段,也是電視廣告形象得以形成、體現(xiàn)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因而它是電視廣告的基礎和生命。

          影視廣告策劃和設計中,要首先分析研究相關資料,明確廣告定位,確定廣告主題。在主題的統(tǒng)帥下,構思廣告形象,確定表現(xiàn)形式和技巧;另外,運用蒙太奇思維,用鏡頭進行敘事,語言要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容易化為視覺形象:按鏡頭段落為序,運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一個個廣告畫面,必須時時考慮時間的限制。鏡頭不能太多,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播出所要傳達的內容;影視廣告是以視覺形象為主,通過視聽結合來傳播信息內容的。因此影視廣告文案(腳本)的寫作必須做到聲音與畫面的和諧,即廣告解說詞與電視畫面的“聲畫對位”。

          如榮獲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廣告作品的“100年潤發(fā),重慶奧妮”就是通過一系列悲歡離合的情節(jié),講述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從而升華了“百年潤發(fā)”的品位。同樣,孔府家酒以其主題曲“千萬里,千萬里,我回到了家……”和《北京人在紐約》主演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廣告語深深打動了的觀眾。

          二、出奇不意,巧妙構思

          “科學的廣告術是遵循心理學法則的”?,F(xiàn)代廣告心理學認為廣告活動最終是為消費者服務的,所以打動和征服消費者是廣告成功的關鍵。遵循心理學法則,加強廣告創(chuàng)意,力求構思巧妙,從而做到出奇不意,是影視廣告設計的心理策略之一。

          廣告創(chuàng)意是指廣告為達到廣告目的創(chuàng)造性的主意。廣告活動中的“創(chuàng)意”其實質是根據產品的情況、市場情況、目標消費者的情況,來制訂廣告策略,尋找一個說服目標消費者的理由,并根據這個理由,通過媒介傳達產品的信息,來影響目標消費者。因此,廣告創(chuàng)意的核心是提出理由,然后說服大眾。

          香港電視臺曾經播放過一則漢堡包的廣告:一個小孩胖胖的兩條小腿在沙灘上走,留下兩行腳印,連續(xù)15天,都是同一畫面,沒任何文字和聲音,到了16天仍是這個小孩的兩條腿在沙灘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個腳印,便從腳印中跳出一只漢堡包。這則廣告,利用懸念,可謂巧妙構思,出奇不意。

          三、重點突出,簡明易記

          從廣告心理學中的“過濾器的注意理論”的角度看,影視廣告“重點突出”符合消費者的注意習慣和記憶心理。消費者的注意過程是對外界的各種刺激進行篩選,即把無關緊要的信息過濾掉。

          所以訴求點往往要單一,傳達對消費者最有用的信息。如德國的設計家伯哈特為伯拉斯特火柴公司設計的廣告,他的第一個方案是一張圓桌上有方格桌布,上面的煙灰缸里有一支點燃的雪茄,還有一盒火柴。伯哈特感到形象太孤單,在背景上畫了一些跳舞的女孩,但其后他發(fā)現(xiàn)形象太復雜,把女孩們蓋了。但一位朋友問是不是為雪茄做的廣告時,伯哈特涂掉了雪茄,考慮到臺布和煙灰缸太突出,又把它們蓋住,只剩下了一對火柴,結果伯哈特的這個廣告非常成功。

          盡量減少廣告記憶材料數(shù)量也是增強廣告記憶的策略。在同樣的時間內,需要記憶的材料越少,記住材料就越容易。比如“媽媽,請洗腳!”充分利用廣告有限的時間,做到了廣告標題、文稿的短小精悍、簡明扼要,在突出產品特性的同時,讓人們記住最重要的內容。

          四、以情動人,投其所好

          篇7

          可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確實存在問題,學生的滿意度較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傳授心理學知識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貫徹情感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及課程的實用性。

          情感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激發(fā)、調動和滿足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而達到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目的的過程。情感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學效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學習行為中伴隨著產生的情感與學習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情感態(tài)度上對課程認可,就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給學生減負,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因此只有學生情感上認可,態(tài)度上接受,才會把學習心理健康看成樂趣,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一、情感教學模式應用原則

          要保證情感教學有效應用到實際,需要設置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更需要貼近現(xiàn)實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因此,教學中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fā)揮情感的積極因素。

          情緒情感對學習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是顯著的,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情感能有效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而傳統(tǒng)傳輸式教學模式,將知識死記硬背式灌輸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違情感教學模式的初衷。另外,傳統(tǒng)課堂環(huán)境嚴肅而生硬,學生的天性受到壓制,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中,教師應當調動課堂內的有利因素,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正面情緒。

          (二)建立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減少學生功利學習。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前傳統(tǒng)課程考核模式如考試、論文反而加深學生學業(yè)負擔。學生的學習具有強迫性和功利性,使學生對此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樣化、更輕松、更實用的課程考核體系應當被積極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

          (三)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體驗知識獲得的愉悅。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應用,要突出這個特點才能使得學生內心真正接納和喜愛這門課程。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有調查研究顯示,學生更傾向實用、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喜歡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筆者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學生更喜歡情景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擬實際應用的教學方法。

          (四)轉化教師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授教材上的知識。而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豐富,傳授方法不當教師容易成為機械的灌輸者,從心理上被學生排斥,引起消極的情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加強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做學生人生的導師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具體操作建議

          現(xiàn)有對情感教學應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籠統(tǒng)的而非具體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情感教學應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發(fā)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將情感教學應用到實際中,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就必須將理論轉化為操作,將操作量化,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巨大價值。筆者通過一個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初步嘗試,總結出以下幾種實際操作方法,旨在為后繼研究提供參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案例引發(fā)討論與思考。

          設置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完成知識的講解。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第四講――情緒控制,以本校學生劉某某(化名)為例,介紹其面臨的兩難困境(學業(yè)壓力與異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終于爆發(fā)出情緒問題,提問引發(fā)思考“假如你是小劉,應當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小劉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

          問題情境討論平均每兩個課時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優(yōu)點在于引發(fā)主動思考,學生積極性高。

          (二)巧用課堂內外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情緒。

          靈活多變地利用課堂內外因素引發(fā)學生積極情緒,例如:在緒論部分,介紹心理學之前提問學生是哪個星座,講出這個星座的種種特性,再提問同學們相信不相信,最后將星座與科學做對比;第十一講挫折應對中,引入肯德基創(chuàng)始人的案例,講述挫折應對的重要性。平均每節(jié)課一次,課前充分準備,學生反應較明顯。

          (三)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現(xiàn)實案例,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案例,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積極情緒的效果更加明顯。另外,以自身為例可以避免學生出現(xiàn)投射反應,清晰地認識到人格的界限。

          篇8

          何其芳的作品大體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作品以絢麗的文采表現(xiàn)象征的詩意,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抒情散文體;后期作品質樸,明朗,樂觀,展現(xiàn)了一個曾在夢中尋路的知識者思想那個情感發(fā)生變化的詩性歷程。作為何其芳早期的代表作,《畫夢錄》以獨特的“獨語”體式在“五四”時期散文更多的駐足于現(xiàn)實情景的描繪,客觀現(xiàn)象的評價中脫穎而出,書寫了自己靈魂的最深處,將自己最真誠的情緒、心理、表現(xiàn)出來,正因為面對的“讀者”是自己的內心,所以情感最真摯,不需要偽裝,作者的憂傷之情也浸潤筆尖。也正因為面對的是自我,所以文字朦朧含糊,人們常常把這種散文名為“朦朧詩”。

          在這本《畫夢錄》中:夢,愛情,死亡是三個不可繞開的話題,整部《畫夢錄》可看作是作者一個夢的表達,在這個夢中,又有著對愛的幻想,對死亡的描述。下面我就針對其中一點――愛的闡釋,進行自我的分析。剛才也談到了,整部《畫夢錄》可謂是作者的一個夢,是一種幻想,這個“夢”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所以在下面談到的現(xiàn)實愛情就可以當作是作者對現(xiàn)實愛情的真實想法。

          一、表層意義上:對現(xiàn)實愛情的悲觀逃避

          《畫夢錄》的創(chuàng)作,按照何其芳的話說,是一種偶然性的創(chuàng)作。但在這種偶然的背后一定存在著必然的原因,何其芳由浪漫主義的詩歌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的寫作是一種內心情感的宣泄。何其芳在《夢中道路》這篇文章中說道:“不分行的書寫更適宜于表達我的郁結和頹喪”。[1]在《畫夢錄》收集的十七篇散文中,處處流露著一種孤獨和寂寞之情。我主要從主題表達和意境、色彩兩個方面論述我的觀點。

          第一:主題上的哀傷

          《墓》中,一個美麗純潔的十六歲的農家少女鈴鈴在靜靜的度過十六載后,還沒嘗到愛情帶來的幸福的滋味時,便郁郁而死。在死后的一個初秋的薄暮,一個從外面世界歸來的陌生男子――雪麟,在看到冷冰冰的墳墓,望著小墓碑上“鈴鈴”二字,開始編制自己與鈴鈴的夢。在夢中,他們散布在黃昏中,散布在夜晚中,他給她講《小女人魚》的故事……

          本是一個美麗感人的愛情,卻與死亡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只有美麗開始,沒有完美結局的愛情。這一切都是在雪麟的夢中,在這里,雪麟是隱含作者的傳聲筒,隱含作者借雪麟的想象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作者的筆下,完美的愛情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實現(xiàn)。而死亡才能讓一切得以實現(xiàn)。這種把死亡當做靈魂救贖的觀點是“渴求死亡”的表現(xiàn),“她期待的畢竟來了,那偉大的力,那黑暗的手遮到他眼前,冷的呼吸透過她的心,那無聲的靈語吩咐她睡下安息”。[2]她渴望的是死亡,但是作者又寫道“不是你,期待的不是你”,[2]她期待是一種愛情,這又是一種對現(xiàn)世的眷戀。她所期待愛情在死后得以實現(xiàn),愛情與死亡相結合,這意味著作者對現(xiàn)實愛情的悲觀,他認為在現(xiàn)實中,完美的愛情最終會淹沒在死亡之中。

          《黃昏》一文,描寫了失戀的我獨自矗立在街頭,看到馬車的經過,感到了自己的孤獨和寂寞。對于愛情的感受,作者寫道:“我曾有一些帶傷感之黃色的歡樂”,[2]擁有愛情時,我們曾經約言:選一個有陽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巔去。但這美麗的誓言卻在“不經意間”被廢棄了,留下“我”一個人孤獨憂郁的佇立在黃昏的街頭。這是一種對愛情的悲觀,再美好的誓言只是一剎那的感動。

          第二:顏色和意境的描寫渲染憂郁之情。

          作者選擇不完美的愛情作為表現(xiàn)對象,暗含著作者對現(xiàn)實愛情的一種悲觀,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愛情本身的絕望。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總結叔本華與尼采的理論之一是“藝術反應人生,即具體形象表現(xiàn)內心不可捉摸的感情和情緒”,[3]所以作者除了通過表現(xiàn)對象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愛情的悲觀,作者在文中也采用了很多意象和顏色來表達對愛情的態(tài)度。這些意象和顏色作為一種可觸摸或者可感覺的具體形象也同樣表現(xiàn)了作者內心中對愛情的悲觀之情。

          在意象的選擇上,“墓”“初秋”“黃昏”“黑夜”是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有機的結合,蘊造出一種悲傷,孤獨的氣氛,從而為作者的觀念表達做鋪墊。如,“墓”這一意象,不僅是一種死亡和結束的象征,更有一種現(xiàn)實與理想的分割點的意味,用佛家用語就是,現(xiàn)世與彼岸的分界點。它不僅代表著小鈴鈴的死亡,也意味著愛情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死亡。小鈴鈴與雪麟的愛情只有在彼岸中才能實現(xiàn),所以,墓碑既是現(xiàn)實愛情的終結,也是幸福愛情的開始?!俺跚铩边@個表時令的詞,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便常被引用,“傷春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一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這種情節(jié),基本上影響了中國所有的文人,劉禹錫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將悲秋寫入了中國的詩壇。

          另外,作者也喜歡一些冷色調的顏色來映襯自己的觀念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對色彩的經驗和他對情感的體驗之間,實際上有類似的地方”。所以顏色就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和對事物的態(tài)度。例如:在《墓》中,“初秋的薄暮。翠巖的橫屏環(huán)擁出曠大草地,有常綠的柏樹作天幕。曲曲的清溪流瀉著幽冷……”[2]翠巖的橫屏、常綠的柏樹、曲曲的清溪使整個畫面“流瀉著幽冷”,“白色的石碑”為作品打上了感傷基調。

          何其芳這種對現(xiàn)實愛情的悲觀和逃避在其詩歌中也看到,在一首《愛情》中,他寫道“南方的愛情是沉沉地睡著的,它醒來的撲翅聲也催人入睡?!薄氨狈降膼矍槭蔷阎茫矣休p的殘忍的腳步”。[4]這首詩作于1932年春夏之際,正值作者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根據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對于身處北方的作者而言,南方的愛情是作者幻想中的愛情,北方的愛情是現(xiàn)實愛情的代表,“白色的隕星”“一滴清淚”這就是作者對現(xiàn)實愛情的感受和認識。

          二、深層結構中:對甜蜜愛情的向往追求

          在何其芳的腦海中一直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出現(xiàn)在文學書籍里和我的幻想的世界。哪個世界是閃耀著光亮的,是充滿著純真的歡樂。高尚的行為和善良可愛的心靈的。另外一個是環(huán)繞在我周圍的現(xiàn)實世界,這個世界卻是灰色的,是缺乏同情的,而且到處伸張著墮落的道路的。我總是依戀和流連于前一個世界而忽視和逃避后一個世界?!盵5]

          作者筆下的愛情的之所以不完美,是因為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阻礙,而不是愛情本身的原因。疾病導致的死亡,距離導致的相思,傳統(tǒng)習俗,都是引起愛情不完美的外部因素。但他并沒有對愛情絕望,他依然相信真摯愛情的存在;沒有放棄愛情,也沒有對愛情絕望,文本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他始終相信愛情,并且在不斷地追逐愛情。正如張龍福在《心理批評:》中提到:“孤獨,并不意味著何其芳的內心世界萬年俱灰,一無所求。實際上,真正深刻強烈的人生孤獨,必然產生出對愛和死的雙重追求。因為只有經歷了愛與死的雙重體驗,才能領略人生孤獨的真諦。”[6]

          《墓》中,小鈴鈴死了,但在雪麟的幻想之中,他和小鈴鈴有了一段美妙的約會,他們的愛是那么的真實,是那么令人向往。雖然現(xiàn)實的愛情沒有了,但在未來的世界里依然有愛情的存在?!肚锖L摹分兴紜D的惆悵,就在秋海棠生長的那刻,是不是已經有了化解?!熬驮谶@鋪滿了綠苔,不見砌痕的階下,秋海棠茁長出來了。兩瓣圓圓的鼓著如玫瑰頰間的酒窩,兩瓣長長的伸展著如羨慕昆蟲們飛游的翅,葉面是綠的,葉背是紅的,附生著茸茸的淺毛,朱色的莖斜斜的從石闌干的礎下擎出,如同擎出一個古代得甜美的故事?!盵2]這是作者對愛情報有希望的表現(xiàn),在作者的眼中,未來的一天這種思念會被愛情的長相廝守所代替的。

          為什么作者會有對甜蜜愛情的渴望呢?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潛意識之中是一個對愛情報有積極態(tài)度的人,那進一步講,有什么可以判定作者是有積極的愛情觀呢?這將是下面討論的重點。

          三、積極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的確,在《畫夢錄》所創(chuàng)造的夢幻世界中“充滿憂郁與頹廢的情調”[7],給讀者一種壓抑之情,帶有一種消極悲觀之情,“是孤獨者靈魂獨語,內心的夢想,心靈的蘊藉”[8],但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憂郁悲觀之情,并不代表作者現(xiàn)實生活中對愛情,對人生的悲觀和絕望,相反,作者對理想中愛情的甜蜜想象,正說明了作者積極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正是作何積極的愛情觀導致作者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換句話說何其芳是一個對愛情充滿希望的人,他對現(xiàn)實愛情的悲觀只是暫時的,他實際上是一個擁有積極的愛情觀和人生觀的人?!拔绎嬛恍业膼矍榻o我的苦淚,日夜等待熟悉的夢來復著我睡,不管外面的呼喚草一樣青青蔓延,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4]這是早期詩歌《慨嘆》中的幾句詩,最能代表了作者對愛情的真實看法。

          弗洛伊德說過:“心靈內也許同時容納兩種互相反對或矛盾傾向的地方;也許一個傾向的優(yōu)越而使相反傾向降落到潛意識之內。”[9]現(xiàn)實中,何其芳對愛情感到悲觀,卻在幻想中對愛情充滿了向往與追求,認為愛情是甜蜜的,顯而易見,這種對甜蜜愛情的追求是作者潛意識中的,也是作者內心中對愛情的最真實的想法,這也是作者自己也沒有認識到的。

          凱貝爾談到“詩的治愈力”時說道“毫無疑問,詩的最終一個原因就是:對許許多多人來說,它可以書法怨憤,使他們不致瘋狂?!盵10]這句話雖然對象是指詩歌,但我認為這同樣也適用于所有的文學樣式。換句話而言,文學寫作可以讓人們書寫怨憤,避免因怨恨而發(fā)狂,作家通過寫作來得到“凈化”或者說“情緒的緩和”,所謂情緒的緩和其實就是指本能的潛在能量得到了適當?shù)男埂_@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只有潛在能量急需并得到引動或刺激時才會進行表現(xiàn),這主要是指文藝的表現(xiàn);二是:主題只有感覺到這種能量存在時才會主動去表現(xiàn),也就是說對于主體而言必須有兩個相對的能量同時存在,并且有一方要相對大于另一方時,處于弱勢的一方才會被感覺到。一個精神病患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病進行精神病方面的寫作。一個真正對生活悲觀絕望的人不會靜下心來去書寫自己的悲觀憂郁。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論證何其芳的《畫夢錄》中愛情觀,可以得出何其芳并不是一個對生活,對愛情悲觀絕望的人,而是一個擁有積極熱情和對愛情充滿向往的人。

          這種積極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在文本中也有體現(xiàn)。《巖》中:“還是向前好了,人生譬如走路”,[2]爐邊夜話中“我們以為幸福在東方,向之奔逐,卻也許在西方、然而錯誤的奔逐也是幸福的,因為有些希望伴著它。”[2]這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除去思考的內容,單就于一個樂于思考之人,怎能是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之人?同樣,一個對人生充滿希望之人,怎能因為經歷過一時的挫折而對愛情絕望呢?

          盡管孤獨,寂寞,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希望,也沒有悲觀絕望,而是對人生依然充滿了熱情,這不正如石縫中的小草嗎?雖然要獨自去品嘗孤獨和苦楚,但并不因此對生命絕望反而更加堅強。

          注釋:

          [1]何其芳.夢中的道路[J]....

          [2]何其芳.畫夢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4]何其芳.預言[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5]何其芳.寫詩的經過[M]//易明善.何其芳研究專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6]張龍福. 心理批評[J].文學評論1994(2).

          [7]格非.現(xiàn)代散文六十家[M.天津..文藝出版社.1980.

          [8]余元桂.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M].

          [10]約翰.凱貝爾.歷史和批評論文集[M].

          參考文獻:

          [1]何其芳.寫詩的經過[M]//易明善.何其芳研究專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2]何其芳.夢中的道路[J]....

          [3]何其芳.畫夢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5]何其芳.預言[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6]張龍福. 心理批評[J].文學評論1994(2).

          [7]格非.現(xiàn)代散文六十家[M.天津..文藝出版社.1980.

          [8]余元桂.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

          篇9

          關鍵詞:大學生;依戀方式;孤獨感;戀愛經歷;獨生子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懶道礪鄞60年代Bowlby創(chuàng)立以來,已成為西方兒童社會性和個性發(fā)展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Bowlby把依戀定義為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它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將成人依戀分為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依戀回避以害怕親密關系和對他人親密和依賴感到不適為特征,依戀焦慮定義為害怕被別人拒絕和遺棄。如果嬰兒期的依戀是與撫養(yǎng)者母親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聯(lián)系,則成人的依戀方式則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欄惺塹備鎏甯械餃狽α釗寺意的人際關系時,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有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感在成人依戀和孤獨感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2]。

          ゴ笱生處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論認為青年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xiàn)。馬素紅[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安全型依戀的碩士孤獨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戀的碩士要高。以往關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關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280份,收回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飼酌芄叵稻歷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李同歸和日本九州大學加藤和生共同修訂的中國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個項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編制的UCLA孤獨問卷,共20個題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數(shù)據處理

          ソ測評數(shù)據運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3 結果

          3.1 大學生依戀方式在有無戀愛經歷上的差異

          ザ雜形蘗蛋經歷以及是否獨生子被試在依戀方式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有無戀愛經歷大學生在依戀回避得分上差異顯著,t = -5.679,P

          3.2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

          ネ1表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維度都與孤獨感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得分越高,孤獨感越強。

          ね1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 **表示p

          3.3孤獨感對依戀方式的影響

          ソ大學生的一般孤獨感總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組成孤獨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各66人)。以孤獨感(高/低)、戀愛經歷(有/無)和獨生子(是/否)為組間變量,分別以“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為因變量,進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孤獨感主效應顯著,F(xiàn) (1,132) = 9.18,p

          4 討論

          ケ狙芯勘礱魑蘗蛋經歷大學生在回避維度上得分高于曾戀愛過的大學生,有戀愛經歷的個體能夠適當?shù)谋磉_自己并尋求心理支持,對有人可依賴的這種親密體驗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適應與他人的親密相處。有研究發(fā)現(xiàn)依戀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預測個體的戀愛行為,低依戀回避組戀愛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戀回避組[6],說明依戀回避與戀愛經歷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依戀方式特別是依戀回避。

          パ芯勘礱鞅礱鞴露欄性角浚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體驗越強。本研究中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者屬于安全依戀,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更少的孤獨感。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呈負相關[7],說明家庭親密程度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執(zhí)笱生產生孤獨感時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8],這種應對策略可能激活了個體的依戀模式。Bowlby認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是人們形成關于自我和他人的內化表征,當人們遇到困難或危機時,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會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戀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個體體驗到高的孤獨感,采取回避策略的個體可能不會向他人尋求幫助。有研究發(fā)現(xiàn)[9]羞怯內向的個體可能社交能力較差,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上有困難,從而產生回避的傾向;另一方面,高孤獨感大學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絕而對于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產生焦慮。但孤獨感是否之直接影響和激活依戀工作模式,應對策略是否也會產生影響等需要進一步研究。

          5 結論

          ノ蘗蛋經歷大學生依戀回避得分高于有戀愛經歷大學生,孤獨感和依戀方式呈正相關。高孤獨感組大學生依戀回避分數(shù)顯著高于低孤獨感組。結果表明孤獨感、戀愛經歷會對大學生依戀方式產生影響。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馬素紅. 在校碩士研究生孤獨感狀況及其依戀類型、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4]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學報,2006,38(3):399-406.

          [5]劉 平. 孤獨的評定.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學生成人依戀與戀愛行為關系研究 [J]. 思想理論教育,2008,3:65-70.

          篇10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規(guī)律,違反了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進行不恰當?shù)母缮妫瑢⑹艿桨l(fā)展規(guī)律的懲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開辦,是一例違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而拔苗助長的典型例子,本論文將通過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觀來簡要探討其違反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體表現(xiàn)。

          一、高校少年班已有研究

          自197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辦少年班以來,對高校少年班的研究已經有不少。這些研究有只基于理論探討的,也有結合一些簡單的實證進行研究的。如朱源等人先后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大學生十六項個性特征初探,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7級少年班學生心理因素綜合探討,對中國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學生追蹤研究概況,對少年班——高等教育早出人才的一種新方式等研究;武金渭等人對培養(yǎng)優(yōu)秀理工科人才的探索——我校少年班、提高班教改試驗的研究;張端明對培養(yǎng)拔尖人才的初步探索與試驗一一華中理工大學教改(少年)班綜合改革的實踐與思考的研究;司有和對從科技大學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發(fā)現(xiàn)和早期培養(yǎng)等。這些研究有如下特點:

          第一,主要來自于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中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的研究。

          第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少年班和大學同年級學生、比較少年班與高一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

          第三,評估少年班的績效主要是考上碩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少年班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少年班本來就是根據其智商的高低的指標進行選拔,考上碩士生、博士生較多,還有其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較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梢?,用來評估少年班績效的指標缺乏有效性。

          第四,研究最突出特點周期短。青少年心理發(fā)展和其他各個方面發(fā)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用一年或者七年的時間來說明少年班辦的如何為時尚早。著名的心理學家特曼研究天才兒童用了40多年的時間,研究結果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可見對未成年人的研究,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縱向研究方法,缺少這種方法的研究很難有說服力。研究周期短,可能也是寧鉑(中科大78屆少年班學生)2003年出家而引起社會對少年班辦學質量懷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有必要從發(fā)展心理的角度對中科大少年班開辦的合理性進行簡要的探討,以尋找其在心理學上的理論支持。本論文將主要通過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觀來簡要探討中科大少年班開辦是否具有合理性。

          二、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理論觀及對中科大少年班的評價

          (一)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理論觀

          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中把人一生的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具有各自的發(fā)展任務和主要矛盾。這八個階段的發(fā)展任務和主要矛盾如下:

          階段一:嬰兒期(0-2歲),主要發(fā)展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fā)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xiàn)。

          階段二:兒童早期(2-4歲),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xiàn)。

          階段三:游戲期(4-7歲),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xiàn)。

          階段四:學年期(7-12歲),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xiàn)。

          階段五:青少年期(12-18歲),主要發(fā)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忠實的實現(xiàn)。

          階段六:成年初期(18-25歲),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xiàn)。

          階段七:成年中期(25-50歲),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xiàn)。

          階段八:成年晚期(50-死亡),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xiàn)。

          從以上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觀的八個階段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都伴隨著各自的發(fā)展任務和主要矛盾,而發(fā)展任務的實現(xiàn)需要通過克服主要矛盾來得以實現(xiàn)。

          (二)用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觀對中科大少年班開辦合理性進行評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3到17歲之間,平均年齡16歲左右,跟正常初三或高一學生的年齡差不多。少年班的學生普遍沒有經過完整的初高中學習經歷,很多在小學和初中存在跳級的情況。而少年班的大一學生,基本上處于13、14歲的少年期。

          由此可見,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基本屬于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階段的青少年期,此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發(fā)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目標是體驗忠實的實現(xiàn),這個階段從12歲到18歲,約為6年的時間,這個階段在人一生的發(fā)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埃里克森認為要是沒有在這個階段建立同一感,而造成同一感混亂,將對其以后的人生產生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

          很明顯,處于青少年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在該讀初高中的時候,卻要和成年初期的同學一起讀大學,不免在完成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與處理青少年期的主要矛盾外,也要承擔起完成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務與處理成年初期的主要矛盾。青少年時期的“延緩償付期”對成人初期不在有效,成人初期必須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必須為自己將來的工作做準備。中科大的少年班,不僅缺少應有的初高中學習階段,也往往造成了像成人初期那樣面臨找工作的壓力。

          三、結語

          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屬于青少年期(12-18歲)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通過上面的討論表明,他們需要兼具起完成和處理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階段兩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與主要矛盾,因此對他們心理發(fā)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所以從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觀來看,中科大少年班的辦學不符合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開辦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不具有合理性。所以,中國高校的辦學要引以為戒。

          篇11

          ――導師談導師――

          導師對我說:幸虧沒有更糟

          最讓我難忘的職場導師,或者更應該說是人生導師,是我的博導。他是美國的統(tǒng)計學方面的重量級教授,因為他講課太高深了,大家經常聽不懂,所以他真正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在課堂外。當我寫論文遇到瓶頸、很抓狂的時候,我的導師就會說:“不急,我們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說!” 他在教我, 凡事應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一次他太太出了車禍,我們都很著急,打電話去問候,他卻不疾不徐地說:“她撞斷了一條腿,幸運的是, 還有一條腿沒事” “幸虧沒有更糟!”,就是他的口頭禪。

          這個超級樂觀的博導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生活態(tài)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況,我都會想到他的那句口頭禪。我后來還編了一首《樂觀之歌》,歌詞第一句就是“幸虧沒有更糟”。

          還有一位難忘的導師,是我在美國工作時的上司。這位四十歲左右的男士非常尊重每一位員工,如果員工找他談話,他會關掉電話和電腦,全神貫注地聽員工講話,讓人覺得備受尊重。我當時就想,怎么會有這么好的領導?他讓我明白了溝通的秘訣,就在于“讓對方感到備受尊重”。

          知己知彼,方能打動導師

          我最愿意提攜有良好的心態(tài)的人,包括不急功近利,謙虛學習,有很好的情商和應對進退的能力;專業(yè)知識、技能其實中上就可以了。理由是情商比知識、技能重要,心態(tài)比成績、經歷重要。

          想邀請他人做自己的導師,最好的方式是誠懇、謙虛。第一要展現(xiàn)自己愿意學習的誠意;第二個要明確告訴對方,最希望從他身上學到哪些閃光點,講得越明確,越能打動對方,也讓他感覺自己能勝任導師這個角色。第三是主動提出, 你在學習后, 愿意為他分擔工作, 對方就更有動力收你為徒了。

          帶徒弟四步曲

          首先,我會做高情商職場溝通技巧的培訓,告訴他們如何與別人互動才是尊敬而有禮貌的。第二,我會告訴他們怎么做事,并說明為什么應這么做,我的考量點是什么,讓他們從中學到做事的方法,以后舉一反三,能獨立作業(yè)。第三,我很強調SOP,即作業(yè)標準流程,我希望他們每個人都建立一個標準做事的流程。第四,我常常會問他們:想一想如何可以優(yōu)化你的工作、你的流程?只要他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我就會給予大大的表揚。

          我會教你從生命的角度來回答職業(yè)的問題

          作為導師,我最想告訴職場人的是,請試著從生命的角度來回答職業(yè)上的問題,想一想你生命的意義,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有自我實現(xiàn)的感覺?很多困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我當時是第一志愿選念心理學,旁人都不解, 而我認為,能完善自己幫助他人會讓我很開心, 所以義無反顧, 多年后仍樂此不疲。所以,作為職場導師,我認為不能囿于職場之中, 最好的導師還要會分享生活意義和生命方向,教會徒弟用經營生命的態(tài)度來經營工作。

          ――導師談徒弟――

          徒弟與導師如何有效溝通?

          徒弟與導師之間不總是和風細雨,分歧免不了,矛盾也逃不掉,那么徒弟如何與導師有效溝通,當出現(xiàn)不同意見時,又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