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分子生物學的意義

          分子生物學的意義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12-31 10:49:18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分子生物學的意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分子生物學的意義

          篇1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發(fā)展迅速,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尤其是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發(fā)展更快,深度和廣度均迅速增加,學習的難度較大。本學科內容抽象、復雜,頭緒繁多、不易歸納,需要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多,學生普遍反映難懂、難記,有畏難情緒[3]。鑒于此,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本教學團隊開展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為本校本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教學方法改革

          1.1 理論教學方法改革

          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目的,采用啟發(fā)式、辯論式、互動式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例如,課堂上教師應經常列舉一些經典的臨床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積極倡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也不應該廢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通過試講、聽課、集體備課等形式,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從口授到板書等各個方面進行扎實訓練,提高其講課質量。此外,通過鼓勵年輕教師積極參加各級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可以進一步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更新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而教材建設則是教學內容更新的關鍵。本室目前所用的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yī)學類專業(yè)的第八版《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十二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新增了若干內容,并且依據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對部分內容的編排較前版進行了較大調整。針對這種情況,本室組織力量,根據五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教學大綱、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大綱,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體會,參考國內醫(yī)藥院校使用的其他教材,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教學內容為指導思想,編寫了八版教材的配套教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精講與同步練習》。

          教師需結合自身的科研實際,以便更生動地講授這門課程[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支撐的學科,其中任何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實驗為依據,因此,教師要想搞好教學必須重視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這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的。教師不但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更要在本學科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以便在教學中結合多年來科研實踐中的體會講授現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原理,使學生在掌握現論的同時領悟到一切正確的理論均來自于實踐。

          1.2 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時期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技術和實驗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室在本科生中開設了電泳、質粒DNA抽提、酶切、PCR及重組質粒轉化等分子生物學實驗,為學生以后工作或繼續(xù)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本室還采取了以下方法改善實驗教學。

          編寫適用于本校學生的實驗指導,并在實驗步驟中添加了一些小問題,達到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的目的,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5-7]。為了能更客觀地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進行考核,本室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完善的實驗課考核制度,包括考勤、提問、動手能力、實驗報告等方面。學生出勤、實驗報告只占實驗成績的50%,另外的50%包括課堂提問、實驗操作過程中的能力展現。

          課堂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講授實驗操作,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要一味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學生互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授離心機使用前需配平這一注意事項時,舉的實例是家里洗衣機甩干衣服時,如果擺放不對稱,就會出現“咣當咣當”不平衡的聲音。通過事例聯系,學生就掌握了離心機的使用要領。實驗完成后,使學生不要通過實驗結果判斷實驗成功與否,而是結合實驗數據,讓學生進行分析與討論,對實驗過程深思,總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同時布置與實驗相關的思考題,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為學生以后做畢業(yè)論文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篇2

          作為醫(yī)學檢驗中的一項重要方面,對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分子生物學應用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途徑,進一步優(yōu)醫(yī)學檢驗相關工作的最終整體效果。

          2.概述

          當蛋白質和核酸成為科學家科研工具下的研究對象時,可能不會有人會預料到幾十年后的今天,臨床醫(yī)學有多種重要檢驗手段來為患者提供治療疾病的科學依據。比如,分子蛋白組比對分析為遺傳學的親子鑒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如今,它是唯一主要的檢驗手段;再如,分子芯片技術被廣泛應用到醫(yī)療器械上,為醫(yī)務人員提供便捷而且準確的檢驗結果。當然,歷史的足跡是向前走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的僅僅以此為這就是最完美的檢驗技術,在全面發(fā)展的分子生物技術領域橫向擴張,推動博大精深的分子生物學邁向輝煌。

          3.分子生物學技術存在問題

          3.1 技術復雜以及儀器要求過高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新興發(fā)展的醫(yī)學檢測技術,目前在發(fā)展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還有待完善。其中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技術過于復雜,此外,對檢測的儀器的質量要求也頗高,檢測時所用到的藥品和反應器皿十分昂貴,這些條件的限制都嚴格的限制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

          處理以上的問題需要合理的檢測醫(yī)學項目,分子生物學醫(yī)學檢測技術的靈敏度需得到極高的提升,但是目前醫(yī)學檢測的實際標準仍有待提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結核菌在培養(yǎng)時,沒有必要挑選昂貴的培養(yǎng)器皿,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器皿即可。此外,臨床疾病檢查不可過度依賴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臨床檢測,此技術雖然可以提高醫(yī)生的診治效率,但是也存在技術紕漏,所以應該結合臨床檢查一并再得出結論。

          3.2 監(jiān)測管理力度不夠

          分子生物學技術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部門之間的檢測管理力度明顯不夠,監(jiān)管部門的責任十分重大,按照國際上的醫(yī)學檢驗程序規(guī)定,醫(yī)院應該制定較為嚴格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監(jiān)管制度。確保醫(yī)學檢驗中不會出現重大的檢測故障,此外,雖然分子生物學技術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其發(fā)展的速度確是不容忽視。與此同時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大管理力度積極推動分子實驗室的建設,設定專門的管理監(jiān)督人員,并完善監(jiān)督管理機制,保障分子生物學技術臨床試驗的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

          4.分子生物學在醫(yī)學檢驗中的應用探討

          4.1 分子生物傳感器

          所謂分子生物傳感器就是指利用生物或化學技術,將生物識別元件固定在能量轉換器上,當遭遇到特定待測物時,換能器上固化的識別元件就會通過換能器輸出光、電信號,并以此進行待測物質的定性分析,達到分析檢測的目的。這些生物識別原件包括各種抗原、酶、核酸、抗體、蛋白質等等,因此這種分子傳感器可以被廣泛的應用于小分子有機物、微量蛋白、核酸等物質的檢測中,而這些檢測資料往往都是臨床診斷以及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據?,F如今,這種分子生物傳感器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臨床檢驗中,比如重癥病人生命體征監(jiān)護儀,手術用的精密醫(yī)療設備,丙型肝炎病毒DNA轉錄及聚合酶鏈式擴增過程監(jiān)控裝置,血清中破骨細胞生成抑制因子的壓電免疫傳感器等等,都是分子傳感器技術在臨床醫(yī)學領域的常見應用手段。

          4.2 分子生物納米技術

          隨著納米技術研究的逐步加深,在臨床醫(yī)學領域也逐漸出現了許多運用了納米技術的新型藥物,新型的納米裝置也正在被廣泛的應用于疾病控制和監(jiān)測。人們將特異性抗體固定到磁性納米球表面,然后用酶、熒光染劑、放射性同位素等為基礎得出檢測結果,并將之與傳統(tǒng)檢測技術相比較,發(fā)現這種新型檢測技術具有靈敏高效、簡單快捷的特點,因此這種年輕的檢測技術被快速的引入到了臨床醫(yī)學的實際應用之中。人們利用分子納米技術檢測人體內各種生化成分的狀態(tài),以此判斷機體是否獲得了足夠且恰當數量的微量元素供應;這種技術還同時被應用于病變基因的修整,并被報以了深厚的期望,人們希望借助這種技術手段提前將癌癥消除。

          4.3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是分子生物學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在學術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F在的很多新興技術,例如實時定量PCR、原位PCR技術等都是由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衍生而來的。這些新興技術不但能夠節(jié)約大量成本和時間,還具有可控性強、針對性強等優(yōu)點。除此之外,PCR技術還被應用于基因分離、DNA/RNA病理診斷等臨床檢測中。在現代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下,僅需要10分鐘左右就能夠檢測到樣本中的DNA轉錄,而這些都是由PCR技術衍生實現的。說起這些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分子生物芯片技術。這種技術是通過固定于特定支持物上的大量分子探針與樣品反應,在通過檢測儀器觀察反應信號強度來對樣品中的靶分子數量進行判斷。

          4.4 分子蛋白組

          篇3

          【中圖分類號】R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38-02

          現代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基礎扎實、多學科、適應性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確提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建立開放型實驗室并向廣大學生開放成為評估學校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平臺。課題組依托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通過借鑒其豐富的實驗室建設管理經驗,進行了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建設并應用到了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教學?,F將相關經驗介紹如下:

          一 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醫(yī)學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學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觀察,僅有課堂理論教學不能給予學生形象直觀的認識。且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在理論課教學中涉及大量先進分子生物學技術,學生需要通過具體操作才能掌握這些技術,所以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傳統(tǒng)的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由于教學時間和實驗室場地的局限,大部分實驗內容由教師與實驗員事先準備好,學生按照書本內容機械模仿或者由老師示教。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建立開放型實驗室是實現資源共享、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實行開放型實驗教學是實驗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課內實驗內容補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已有的實驗室資源實行開放式使用,利于設備資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組織和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開展課外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能夠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實踐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建設要點

          1.場地規(guī)劃

          開放型實驗室不同于普通實驗教學實驗室,需要全工作日開放,學生科研實驗也需要一個相對集中的場地完成。為了便于管理、統(tǒng)籌安排,本實驗室從已有的場地中專門劃分了一間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在該實驗室中劃分如下區(qū)域,中間放置實驗臺和試劑架作為公共實驗區(qū),四周邊臺劃分為常規(guī)儀器使用區(qū)、精密儀器使用區(qū)以及污染實驗隔離區(qū)。學生在該實驗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大多數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場地,又方便了人員和設備的管理。

          2.儀器配置

          在開放型實驗室中,儀器使用頻率高,常規(guī)儀器設備需求量大。因此實驗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規(guī)耗材如EP管、玻璃試管、離心管等,對于經常使用的普通設備如電泳儀、電泳槽、普通離心機等基本配置為2~3臺,對于一些較為貴重設備,如電子天平、轉膜儀、PCR等至少配置一臺。上述儀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數常規(guī)分子生物學科研實驗。

          3.人員配備

          開放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的合理配置,對于培養(yǎng)合格人才,提高教學質量,合理規(guī)范使用儀器設備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員配備包括管理人員、專職指導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其中,管理人員主要進行實驗室設備、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入室本科生的統(tǒng)籌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經驗、責任心強且具有較強統(tǒng)籌協調能力的高級職稱專職科研人員擔當。指導教師負責帶領入室本科實驗小組設計并完成分子生物學科研實驗,需由具有較豐富的理論和實驗教學經驗,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學或科研人員擔任。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常規(guī)儀器的使用指導和日常維護,應由具有多年儀器使用經驗且具有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的實驗技術人員擔任。各成員明確分工,各盡其職,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養(yǎng)工作。

          4.制度建設

          一個實驗室的正常安全運行,離不開合理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作為一個面向本科生的開放型實驗室,制度建設更是重中之重。開放型實驗室人員流動大、開放時間長,學生科研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儀器數量多,儀器使用頻率高,這些都加大了實驗室管理的難度。因此,本實驗室制定了實驗室入室管理制度和儀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請及承諾書》《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開放管理規(guī)程》《儀器使用及管理制度》《儀器使用申請及預約申請制度》等。對于常用儀器均編寫了標準操作規(guī)程,高級貴重儀器采取專人專管制度。通過制度的制定、試行和進一步修改,使實驗室的各項管理機制逐步完善,形成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體系。

          三 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成立之后,通過在課堂上大力宣傳,學生入室進行科研實驗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學生首先填寫《入室申請書和承諾書》,提交實驗室主任審查批準后,組織學生學習實驗室管理制度和儀器使用制度,對常規(guī)儀器的使用進行統(tǒng)一培訓,按學生需求將他們分為多個興趣小組,每個興趣小組安排一名專職指導教師進行指導,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并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實驗課題。目前,本實驗室已接納本科興趣小組十余組,本科入室學生56人次,其中由興趣小組設計并申請的“香樟揮發(fā)油對人胚肺細胞基因表達的影響”課題獲學院院級課題立項資助,相關文章也在正式省級刊物上發(fā)表。

          綜上所述,通過本科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開放型實驗室的建設和開放,為本科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和本科生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場地,通過入室進行實驗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寶林.提高軍隊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水平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1)

          [2]王朋.高校開放型實驗室建設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yè),2009(1)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187-02

          全球醫(y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標準均要求建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體系。我們在醫(y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托于教研教改重點項目、精品課程和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探索提高學生對設置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對今后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思路。

          一、PBL是提高SDL能力的重要途徑

          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已成為醫(yī)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在事物是學習的客體,學生有意識、有計劃地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培養(yǎng)自己理解和掌握客體的意識和能力,最終對學習各個方面自覺做出選擇和控制?;趩栴}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所設置的問題進行學習的過程。PBL更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所以如何設置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尤為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或者案例有助于學生們學到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基于PBL的自主學習程序

          自2008年起至今,我們在五年制醫(yī)學本科生約4000人中探索基于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PBL教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其實施的程序為:①教師設置問題②以小班為單位(9~11人)選定所要探索問題③分小組收集資料并討論已達成共識④討論、制作并修訂PPT⑤自主學習報告會上匯報小組成果PPT⑥教師點評⑦收集反饋信息,評價教學效果。整個過程的完成即是SDL七要素的組合與應用。

          三、PBL的問題設置及其目的

          表1中列舉了一部分我們所設置的PBL問題,所設置的問題力求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興趣,使學生愿學和樂學(如從電影《阿凡達》),積極去自我探索,同時可讓學生選擇內容、方式和學習方法,由學習的主體即學生進行自我選擇;問題設置還要有利于學習主體的新知識形成和構建;此外,問題設置還要有助于學習主體的自我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和展示(如優(yōu)良品質和高智能物種的創(chuàng)造)。Woltering等人認為,有效PBL的啟動是使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和方向,促進小組中個人的有效協作。因此,我們認為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PBL問題本身就應該含有自我探索性學習、自我選擇性學習、自我建構性學習和自我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元素。

          四、學習效果分析及對教學改革的提示

          分析表1中四個PBL問題的學習成果,我們欣喜看到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也很有創(chuàng)意,而且學生有能力從參考書、文獻、網絡等途經獲取課外信息,如“基因工程之狂想曲——《阿凡達》”;同時,學生對臨床相關的問題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然而,我們也看到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綜合應用能力較差,如對操縱子調控機制的理解與應用;也有部分學生主動參與不夠。

          近幾年的PBL教學結果表明: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必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成績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力求體現自主學習的效果。其次,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應該有機結合,教師應有更大自,這要求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有較大可塑性。第三,隨著課堂教學學時減少,教師因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指導并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力度,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第四,教師應該主動接受自主學習的挑戰(zhàn),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研究自主學習的要素、方法、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切實通過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想學”、“會學”和“堅持學”,提高其終身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Murad MH,Varkey P.Self-didrect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Ann Acad Med, 2008,37(7):580-590.

          篇5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4(a)-0157-0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簡稱生化)是當代醫(yī)學和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語”[1],其理論和技術已滲透至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成為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醫(yī)學生化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即研究人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jié)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是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主干課程。由于其內容多抽象,學科發(fā)展更新快,因此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公認的“兩多兩難”的現實性問題[2],即教學內容多,生物化學反應與機制多;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難,理論知識理解和記憶難,一度被學生稱為“四大名捕”之首。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與學習,更不利于實現“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綜合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且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對生物化學的記憶更加所剩無幾,以至于只知道機械的看化驗單而并不能將各種疾病與其癥狀及各項診斷指標進行聯系。在新形勢下如何改善老師教學難,學生學習難的困境,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化難為易,更新理念,較好地掌握新知識、新內容;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提高教學效果是值得每位生化教師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本校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供交流。

          1 整合教學內容,重點突出

          本校是一所少數民族醫(yī)學院校,除普通醫(yī)學專業(yè)外,還設有蒙醫(yī)學、蒙藥學等特色專業(yè)。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在結合教學大綱、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我們?yōu)椴煌瑢哟巍⒉煌瑢I(yè)的學生量身定制了自己的授課計劃和學時安排,在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與教學方式也各有方案。我們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各種國家統(tǒng)一性考試的固定內容,也兼顧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和進展。我們把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1)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2)物質代謝及其調節(jié);(3)遺傳信息傳遞及其調節(jié);(4)專題部分包括肝膽生化、血液生化、維生素、生物轉化、細胞信息轉導等。不同專業(yè)根據學時數在內容上做一些增減和調整。如:蒙醫(yī)學專業(yè)細胞信息轉導不作為講述內容,增加了水鹽代謝酸堿平衡這部分內容。各版本教科書中通常生物氧化這部分內容在糖代謝、脂代謝之前。生物氧化這章內容抽象難懂,在教學中我們在順序上做了調整,先介紹糖代謝,再給學生講授生物氧化,然后講述脂代謝。如此以來,不僅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生物氧化這部分內容,而且在講糖代謝時給同學們留下了疑念,維持生命活動的ATP如何生成的?糖進入體內經過化學反應后分子逐漸減小如何轉變成了ATP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進入脂代謝學習后對生物氧化的理解會更加深入,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使學生更易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緊扣大綱,將教學任務中的重點、難點轉化為授課時的中心思想,并注意歸納總結各章節(jié)的縱橫向聯系。對于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來說,教材較厚,信息量大,在有限學時數內不可能把所有內容介紹給同學,有些內容我們點到為止,給同學留下一些思考題,圍繞這些題自學整理。同時我們利用節(jié)約下的時間,通過互聯網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把生物化學的前沿動態(tài)、研究熱點、發(fā)展新趨勢和新成果,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內容新穎實用,既能開拓學生視野,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符合當前加強素質教育的教學改革方向。另外,凡是各種考試涉及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上我們都要結合相應的題突出強調,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益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

          2 嘗試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2.1 總結歸納式教學

          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在緊密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及知識點進行課堂總結歸納教學。醫(yī)學生化研究的對象是人體,人體各組織器官間、各代謝途徑間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通過總結,既可以進行縱向聯系,又可以進行橫向比較??蓭椭鷮W生分清概念,記住要點,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如講授完的遺傳信息傳遞及其調節(jié)相關內容后,從模板、原料、產物、合成方向、合成方式及參與的酶幾方面列表比較復制、轉錄、翻譯和逆轉錄,通過總結比較幫助學生找出規(guī)律,抓住重點,提煉了內容。使學生對各章節(jié)所學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鞏固和提高。學完物質代謝后,學生總是稀里糊涂,甚至有些畏懼,因為這部分化學反應式太多,且各條代謝途徑交叉聯系,使其更為復雜,學生學習起來有無從下手感。幫助同學總結三羧酸循環(huán)、丙氨酸-葡萄糖循環(huán)、檸檬酸-丙酮酸循環(huán)、鳥氨酸循環(huán)、嘌呤核苷酸循環(huán)過程和生理意義,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更加清晰易學,利于溝通各部分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并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所學知識??偨Y歸納的意義在于把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簡單化、條理化,便于理解記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平鋪直敘的講授方式進行教學,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理解,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在每次上課開始利用簡短的時間回顧上次課的內容,然后開始講述新內容,每次課在即將結束前將本次課的內容串聯一遍,這樣更益于學生溫故而知新。

          2.2 案例式教學,加強與臨床課程的聯系

          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吸引學生聽課時的注意力,啟發(fā)他們的思維。生化學科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學中引入具體臨床病例會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生物化學理論與臨床問題相聯系,使他們既意識到人類的很多疾病發(fā)生與生化過程有關,又能發(fā)現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能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記硬背的空洞知識,也為日后臨床課程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如臨床常用的辛伐他汀類藥降血脂的機制是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活性而發(fā)揮作用的,這樣學生就會記住了HMGCoA還原酶。2型糖尿病患者為什么依賴胰島素,從而引入血糖調節(jié)的學習。肝功能障礙為什么發(fā)生昏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鐮刀形紅細胞性貧血的發(fā)病機制;基因工程藥物基因工程疫苗,結合臨床開展的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讓學生輕松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同時,也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關系以及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在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并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學科新進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教與學最大程度地融合,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3 多媒體結合板書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大的知識信息,同時借助動畫的生動性、直觀性和形象性來幫助師生共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3]。我們在七版教材課件的基礎上,利用平時積累的教學素材對課件內容、圖表和動畫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之變得條理清晰簡明、有趣易懂。我們建立了豐富的課件資源:把豐富的生物化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及與生物化學有關的圖片、動畫、科普小電影、習題集等掛在了校園網上,供學生自學,充分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化、個性化學習。但是有些內容在教學中單用多媒體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適時結合板書的使用會事半功倍。如介紹糖代謝途徑時,對于步驟繁多的化學反應,在黑板上寫出關鍵步驟的反應,會引起學生特別的關注,認真做筆記,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結合實際情況經常是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3 完善實踐教學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編寫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實驗指導,并在每個實驗的實驗步驟中設計了一些小問題,讓同學們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操作的目的,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4-5]。不斷地更新實驗內容,實驗內容涉及電泳、層析、PCR、質粒提取等,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比例逐漸增大,跟上了學科的發(fā)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且我們建立了嚴格的實驗課考核制度,包括考勤、提問、實際動手能力、實驗報告等方面。期末考試時實驗分總分為10分,理論卷面分為90分。我們還向學生開放實驗室,結合教師的科研,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我們?yōu)楦纳平虒W效果還定期舉辦講座,達到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增加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并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中每年開展知識競賽,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課的學習熱情,發(fā)揮他們的主體地位。當然,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的成敗往往由教師和學生兩個因素共同決定。教師要從一而終地認真對待教學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鉆研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習,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模式,使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姚富麗. 記憶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14):2210-2212.

          [2] 吳琦,王宏蘭,王淑英. 問題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4):2309.

          [3] 蘆曉晶,徐俊杰,呂士杰. 醫(yī)學院校本、專科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8):120-121.

          篇6

          技術和遺傳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一些與猝死有關的發(fā)現不斷報道,有希望用于法醫(yī)學實踐,用于將此類猝死進

          一步分型,并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關鍵詞】猝死綜合癥;長qt綜合征;分子生物學檢查

          【中文圖書號】d91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3—0229—04

          the role of bio-molecular analysis in unexplained sudden cardiac deatilcu1 li-juanl, y1 xu-ful, chen ∞一

          gangl,xu tong-lil,shen dan-hal, wang qing2.school ofpreclinic and forensic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2.pi-xian’s people poscrate 611730

          【abtract】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 is a sudden death without any fatal disease after routine autopsy. e

          cause of most sudden death is presu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unknown cardiac abnormality. some of ab normity

          can be test by bio-molecular techniques. is methods should be conceme>:請記住我站域名/

          心源性猝死是引起死亡最常見原因,大多數案

          例中通過全面的法醫(yī)學檢查都可以明確死亡原因。

          然而仍有大約30%的青少年猝死前沒有任何癥狀

          且尸體解剖也沒有明顯的形態(tài)學變化,通常把這種

          尸體解剖結果陰性的猝死稱為不明原因的猝死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以下簡寫為sud)。一些

          具有遺傳性的潛在致命性心臟病變如qt間期延長

          綜合征(1ong qt syndrome,以下簡寫為lqts),多形

          性室性心動過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e yen.

          tricular tachycardia,以下簡寫為cpvt)等,引起的猝

          死尸體解剖陰性,法醫(yī)病理學鑒定不能明確死因,但

          是隨著分子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在法醫(yī)病理學的應用,

          為這類sud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機制的確定提供了

          分子學檢驗的基礎。

          、青少年中sud的比例

          1996年,maron[1等對134名平均年齡為17歲

          的運動員猝死資料尸體解剖陰性的sud占3%。

          20__年,意大利學者corradot21調查了273例平均

          年齡為24歲的猝死者,尸體解剖陰性的sud占

          6%。puranikt~20__年對澳大利亞241例尸體解剖

          陰性的sud則占29%。eckartf~等調查美國6 300

          000名18—35歲126名在軍役軍人猝死案例,平均

          年齡19歲,其中108名士兵猝死發(fā)生在訓練中.尸

          體解剖陰性率高達4o%。

          二、幾種遺傳性心臟病與sud

          潛在的致命性、遺傳性心臟離子通道疾病如

          lqts,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和brugada綜合征(bru.

          gada syndrome)等引起的猝死,法醫(yī)學尸體解剖沒有

          任何異常發(fā)現,法醫(yī)病理工作者對這些尸體檢查陰性

          的猝死案例無法確定死因。然而隨著分子學的進步,

          [作者簡介]崔麗娟(1982一),女,漢族,山西省侯馬人,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醫(yī)病理學。

          teh+86-13980726035;e—maihsmileclj@126.corn

          [通訊作者]易旭夫,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副教授,tel:+86—28—85501553;e—maihyixufu@tom.corn

          · 230 ·

          可以通過對猝死者心臟離子通道的分子學檢查,闡明

          了這些引起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的潛在致病機制。

          先天性lqts是一種以心肌細胞復極化延遲、

          qt間期延長為特征的心臟離子通道病變。qt間期

          的延長增加了發(fā)生暈厥、驚厥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險

          性。一般情況下心肌細胞復極化延遲引起的qt間

          期延長并不引起嚴重后果,但當患者在重體力活動、

          游泳、情緒激動或突然刺激等情況下心臟正常電活

          動節(jié)律失去控制.導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大多數患者

          在短暫的暈厥后心律可自動恢復正常,但有5%的

          患者可轉變成致命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猝死。

          由于lqts的患者心電圖表現正常或僅見qt

          間期延長.尸體解剖結果陰性,阻礙了對此病變的流

          行病學調查和尸檢診斷。近年來一些學者發(fā)現lqts

          是由于編碼心肌細胞電活動的離子通道蛋白的基因

          變異引起的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lqts存在的

          基因變異主要是kcnq1(lqt1)閥,kcnh2(lqt2)

          ,scn5a (lot3)闡,kcne1 (lqt5)[91和kcne2

          (lqt6)[-01五個基因。尸體檢材的相關基因變異的檢

          驗可以解釋一部分的猝死綜合癥.并對死者的近親

          屬采取相應的預防性干預措施。

          cpvt是另一種具有遺傳性且可發(fā)生暈厥和猝

          死的心律失常綜合癥。主要發(fā)生在青少年男性。

          cpvt患者的心電圖和心肌電生理檢查可完全正

          常.猝死者尸體解剖沒有任何陽性發(fā)現。laitinen

          【“】通過對尸檢提取標本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查,發(fā)現

          存在rvr2基因的變異,臨床確診的cpvt案例

          5o%檢出rvr2基因變異(cpvt1型),少部分檢出

          casq2基因變異(cpvt2型)。40歲以下有家族遺

          傳史的cpvt發(fā)生猝死的危險性比沒有家族遺傳史

          的cpvt發(fā)生猝死的危險性大33%。而且其中6o%

          是ryr2基因的變異。

          三、尸體分子學檢查在法醫(yī)病理學中的應用和

          前景

          1999年ackerman mj【 2】報道了第一例應用分

          子生物學檢查對陰性尸檢做出死亡原因診斷案例。

          該案例中死者為一19歲 女性在游泳時發(fā)生猝死.生

          前身體健康,尸體解剖沒有任何異常發(fā)現。家族中各

          成員均沒有暈厥、驚厥、心悸和猝死等癥狀。尸體解剖

          為陰性結果。尸檢提取檢材分子生物學檢查檢出

          kcnq1(lqt1)基因變異,證實死者患有遺傳性

          lqts,并以次確定死亡原因。20__年ackerman mj

          【 3]對一名17歲男性猝死者發(fā)現kcnq1基因變異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進行報道。尸體解剖和常規(guī)毒物檢測結果陰性,其近

          親屬心電圖檢查正常。心臟組織pcr檢測,發(fā)現

          kcnq1基因735—739gcgct堿基缺失。kcnq1基

          因編碼心臟鉀離子通道蛋白,該蛋白由676個氨基

          酸組成,堿基缺失使通道蛋白第191~282個氨基酸

          改變.該離子通道失去六個重要的跨膜結構域中的

          四個結構域和離子孔道。進一步證實lqts導致的

          猝死是由于kcnq1基因變異導致鉀離子通道結構

          異常從而發(fā)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對死者家

          族中其他成員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其弟弟、母親、姨

          媽和外婆均為變異基因攜帶者但沒有任何臨床癥

          狀.心電圖檢查正常。自從該案例報道后對不明原因

          死亡的尸體進行心臟離子通道的分子病理學檢查逐

          漸受到法醫(yī)工作者重視。

          20__年.marco[ 41報道了一名22歲女性在睡眠

          中發(fā)生猝死的案例?,F場勘驗未發(fā)現搏斗痕跡,尸體

          解剖無陽性發(fā)現.死前六月曾陰道分娩一健康嬰兒,

          產前心電圖檢查示qt間期延長。心臟組織分子生

          物學檢查發(fā)現第1 1號染色體長臂15.5區(qū)帶上kc.

          nq1基因變異.證實死者患有遺傳性lqts。家族史

          調查發(fā)現家族中曾有一人14歲時發(fā)生睡眠中猝死。

          一級親屬無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均正常?;驒z

          測發(fā)現其中3名為攜帶者。該案例表明對于青少年

          猝死不能僅限于尸體解剖、病理組織學和毒理學檢

          查.尸體分子學檢查在明確死因上起著非常重要的

          作用。20__年,chugh[ 5】等對1990—20__年年齡在

          2o歲以上的270名心源性猝死者調查,結果顯示其

          中有12例為不明原因的猝死,其中17%尸體解剖

          陰性的心源性猝死案例臨床資料高度提示疑為

          lqts致死。回顧性分子生物學研究發(fā)現存在kc.

          nh2基因的變異,進一步明確死亡原因為lqts。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發(fā)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以下簡寫為arvc)是以右

          心室肌進行性被纖維或脂肪組織取代為特征的一種

          心肌病變。由于本病可以引起猝死,特別是在青少年

          中,目前已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kalliopi[-61等學者

          研究證明該病具有家族性特點,屬常染色體顯性遺

          傳。病變與ryr2,tgfi32,盤狀球蛋白基因,DSP和

          pkp2五種基因變異有關。通過抽查8o名arvc患

          者。其中10%存在dsg2基因變異。pcr基因檢測發(fā)

          現dsg2基因的變異主要表現為堿基替換、缺失、插

          入和無意義突變。堿基替換表現在五個堿基26oa—

          g,298g-÷c,797a-÷c,877a g,991g-_+a;缺失表

          現在2036delg:插入為1253到1257insatga;無意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義突變表現為1672c>t。臨床表現有:持續(xù)性室速,

          心悸.心前區(qū)疼痛但冠狀動脈造影正常,也有的患者

          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或僅表現為毛發(fā)和皮膚異常;心

          電圖特征有: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不完全性右束

          支阻滯,t波倒置,qrs波低電壓,st段抬高,pq間

          期延長(>200 ms),持續(xù)性室速合并左束支傳導阻

          滯。非持續(xù)性室速,孤立性單態(tài)性室性早搏等。顯微

          鏡下觀察:心內膜活檢光鏡下觀察正常心肌的范圍

          47±8%。脂肪組織范圍為20±13%,纖維組織的范

          圍為24±11% 。心肌細胞胞漿呈空泡化改變,超微

          結構示閏盤問橋粒減少。通過對其中兩個患者家庭

          成員的調查發(fā)現.家庭1中患者的四個子女中有兩

          個存在dsg2基因(797a>g)變異,其中只有一個

          臨床檢查陽性表現為: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律失常,心電

          圖v1一v2t波倒置。二維超聲心動圖示右心室腔擴

          大。家庭2中患者的母親有dsg2基因變異但沒有

          臨床癥狀?;颊吆推涿妹糜谢蜃儺?988g>a/

          1881—2a>g)且臨床表現陽性。心電圖v1一v4t波

          倒置。二維超聲心動圖示右心室腔擴大。左束之傳導

          阻滯,家庭中其他成員臨床檢查陰性。由于arvc

          導致的猝死。在判斷死因上法醫(yī)學鑒定尚沒有特異

          的方法。有時通過尸體解剖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并不

          能確定為arvc。應用尸體分子學檢查基因的變異

          情況可以區(qū)別于其他心肌病引起的死亡。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猝死案例中通過系統(tǒng)的全

          面的尸體解剖可以明確死亡原因和死亡機制.但是

          也有一些猝死沒有明顯的發(fā)病誘因和任何征兆而突

          發(fā)死亡,且通過現場勘察、毒理學分析和尸體解剖等

          均沒有任何陽性發(fā)現。給法醫(yī)病理工作者確定死因

          帶來很多困難。隨著尸體分子學檢查的發(fā)展和應用。

          對尸體解剖陰性的不明原因死亡的尸體進行分子學

          檢查,一定程度上為法醫(yī)工作者明確死亡原因和死

          亡機制在基因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而且通過

          對猝死者尸體分子學檢查還可以避免其家族中其他

          可能患有同樣疾病的成員發(fā)生猝死,20__年 behrt17/

          等人調查了32例不明原因猝死者的一級親屬共

          109名,檢查發(fā)現其中22%的人患有l(wèi)qts。20__

          年,tan 也發(fā)現因lqts和cpvt引起的猝死者中

          28%的一級親屬患有相同的疾病??梢娤裼蒷qts

          和cpvt引起猝死的病變,死者死前沒有任何明顯

          的癥狀且通過現場勘查、尸體解剖和毒理學分均沒

          有明顯的致命性損害。通過尸體分子學檢查可以在

          基因水平上明確診斷從而確定死亡原因。同時還可

          以通過對尸體分子學檢查在基因水平上對家族中其

          · 231 ·

          他可能患有l(wèi)qts和cpvt的成員做出早期診斷和

          早期治療,從而降低其發(fā)生猝死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marton bj,shirani j.sudden death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clinical,demographic,and pathological profile[see

          comment][j].jama,1996,276:649-654

          [2]corrado d,basso c.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people

          with apparently normal heart[j].cardiovasc res,20__,50:

          399-408

          [3】puranik r,chow ck.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j1.heart

          rhythm 20__;2:1277-1282.

          [4】eckart re,scoville sl.sudden death in young adults:a

          25-year review of autopsies in military recruits[j].ann in tern

          med,20__,141:829-834

          [5】morentin b,suarez-mier mp.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among

          persons 1-35 years old[j].forensic sci int 20__;135:

          213—217.

          [6】wang q,cuban me.positional cloning of a novel potassium

          channel gene: kvlqt1 mutations cause cardiac arrhythmias[

          j].nat genet 1996;12:17-23

          [7】curran me,splawski i.a molecular basis for cardiac arrhythmia:

          herg mutations cause long qt syndrome[j1.

          cell,1995,80:805-81 1

          [8】splawski i,tristani fm,lehmann mh,et a1.mutations in

          the hmink gene cause long qt syndrome and suppress iks

          function[j].nat genet,1997,17:338~340

          [9】abbott gw,sesti f,splawski i,et a1.mirp1 forms ikr

          potassium channels with herg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ar*

          diac arrhythmia[j].cell,1999,97:175~187

          [10】marco dp,duccil l.postmortem molecular analysis in

          victims of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j1. 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5):182~184

          [1 1】laitinen pj,brown km,et a1.mutations of the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gene in familial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circulation,20__,103:2822~2827

          [12】ackerman mj,tester dj.molecular diagnosis of the inherited

          long-qt syndrome in a woman who died after neardrown

          ing[j].n engl j med,1999,341:1121~1125

          [13】ackerman mj,tester dj.molecular autopsy of sudden anexplained

          death in the young~].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2):105-111

          [14】marco dp,duccio l.postmortem molecular analysis in vicrims

          of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j].am j forensic med

          and pathol,20__,2(25):182~184

          [15】chugh ss,senashova o.postmortem molecular screening

          in unexplained sudden death[j1.j am coll cardiol,20__;

          43:1625—1629

          [16】kalliopi p,andrea nava,cristina basso,et a1.mutations

          · 232 ·

          in desmoglein一2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arrhythmogenic

          f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20__,1 13:

          1171—1179

          [17】behr e,wood da.car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first-degree

          relative in 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j】.lancet,

          20__。362:1457

          ·";-x-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18】tan hl,hofinan n.sudden unexplained death:heritabilit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ardiological and genetic examina‘

          篇7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和蛋白質脂質體系。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1 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和總結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抽象復雜的學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這門課主要講哪些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我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是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專業(yè)的核心課,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該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分子生物學課程是以遺傳的中心法則為主線,由DNA RNA 蛋白質這條主線貫穿整本教材(見圖1),DNA作為第一主要層次,包括DNA的結構、DNA的復制等內容,每個層次都有相關章節(jié)內容?;虮磉_內容是以前面知識內容為基礎,進一步拓寬和深化知識內容。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是前后相互貫通、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到深,每個章節(jié)內容不是獨立存在的,前一章節(jié)是后一章節(jié)內容的鋪墊。所以要想學好分子生物學,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

          2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知識形象化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來研究生物的生命現象和規(guī)律,研究對象是核酸和蛋白質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遺傳規(guī)律。它涉及的概念、基礎理論、實驗方法和應用實踐,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因此,學生對這些抽象復雜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很容易產生犯難或畏懼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明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多媒體教學以其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內容形象等優(yōu)點已在教學中廣泛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抽象復雜的內容和規(guī)律通過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圖像形象地展示出來,使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且易理解的知識。不僅軟化了學生的疑惑和不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DNA的結構、DNA的復制、RNA轉錄、蛋白質的合成等內容,光憑語言描述很難讓學生理解,但是通過多媒體方式以動畫來演示這些過程,給學生以真實感,讓學生很容易掌握和接收所學的知識難點。所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使用,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思維,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實驗教學與理論結合,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學教學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我們在實驗教學的內容上安排最基本、最常用、最基礎的實驗內容,如基因組DNA的提取、PCR擴增、瓊脂糖凝膠電泳、總RNA的提取、感受態(tài)細胞的制備及轉化等實驗技術。每個實驗要讓學生明白實驗原理,在操作過程中給學生詳盡的解釋具體步驟的用途,同時解釋實驗現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說明、如何配置溶液,而且能夠獨立完成整個實驗操作步驟。并且將實驗內容和所學的理論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把課本的基礎知識加深理解得以掌握。還要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技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校有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項目,這項措施就是為了滿足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提出新的創(chuàng)新項目,在老師輔導下,親自寫項目申報書,親自設計項目內容,并且親自操作,來完成項目。這些實踐培養(yǎng)方案有力地推動了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研能力,從而有利于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學風意識,為將來培育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做準備。

          4理論知識與現實事件相結合,加深學生理解內容

          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舉一些現實事例或日常發(fā)生的話題,和理論知識相結合,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的興趣。例如,在講解基因突變會引起編碼蛋白功能的變化時,血紅蛋白基因的一個堿基突變,引起相對應的氨基酸序列發(fā)生變化,使血紅蛋白由正常球形變?yōu)殓牭缎停M而失去或降低運載氧的能力,出現貧血癥狀。再如DNA的超螺旋結構,如果DNA處于伸展狀態(tài),那么人的DNA長度可以繞地球旋轉一周,而實際上DNA處于超螺旋壓縮狀態(tài)位于小小的細胞核內。所以用形象的實例和比喻學生就容易理解難懂苦澀的理論知識。

          老師可以將自身科研內容和權威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到所講的知識點上,讓學生懂得這些枯燥的理論知識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我們的身邊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的興趣。

          篇9

          組織工程技術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修復組織和制造器官的手段,發(fā)展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支架材料是組織工程與骨修復技術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以聚吡咯、聚苯胺為代表的導電高分子材料具有電刺激響應性,不但可以存儲信息和能量,而且可調控細胞增值和分化,表現出多種智能功能,因此在神經和心肌組織工程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目前聚吡咯在組織工程領域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而針對聚苯胺的研究工作則相對進展較慢,主要原因在于單純的聚苯胺材料不可降解,長期存在體內會造成炎癥反應。因此聚苯胺在體內的生物相容性是組織工程中研究的重點。Li用明膠改性聚苯胺以增強其生物相容性,并在復合材料表面培養(yǎng)小鼠心肌細胞H9c2,發(fā)現改性后的復合材料有利于細胞的黏附和增值。Molamma等利用電紡絲技術合成聚苯胺/聚乳酸納米纖維,用于培養(yǎng)神經干細胞,結果顯示該復合材料具有神經軸突生長活性,從而定向誘導組織器官的再生修復。Fryczkowski等采用同樣的方法合成了聚苯胺/聚羥基丁酸鹽納米纖維,該材料在組織工程中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在國內,陳學思課題組利用苯胺五聚體與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備嵌段共聚物,在無需外加電刺激的條件下能顯著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極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引入的苯胺低聚體在材料中的可降解部分消失之后,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真正達到達了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要求。目前,聚苯胺在電刺激響應性細胞培養(yǎng)和電活性組織工程支架應用方面已經顯示出很好的應用前景,這對于未來生物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篇10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態(tài)結構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規(guī)律性的科學,是人類從分子水平真正揭開生物世界的奧秘,由被動地適應自然界轉向主動地改造和重組自然界的基礎學科[1]。分子生物學技術被認為是20世紀生物學一項最偉大的成就,也是當今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這項新技術已經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醫(yī)學科學中已廣泛應用于基礎研究、疾病診斷與臨床治療中。一位醫(yī)學相關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學好、學通、學精分子生物學,是作為碩士研究生必須走好的一個階段,才能把本科階段學習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研究和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聯系好[2]。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實驗而言,分子生物學實驗復雜而理論難以理解,技術性很強,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典型課程,而且要求學生在實驗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3]。這就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將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帶進課堂,激發(fā)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及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潛能,并可提高學生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研究生實際操作能力,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生的培養(yǎng)更應側重于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為使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盡快轉換角色,逐漸順利地進入真正的研究領域,并為了與現代技術接軌,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我們結合本實驗室的實驗條件、實驗設備以及實驗教學人員的素質能力,對分子生物學實驗進行了改革與探索。

          (一)結合實驗內容編寫相關的實驗教材

          我們對醫(yī)學碩士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學理論部分選用的教材是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三版),本版教材有二章介紹分子生物學技術,但不能作為實驗教材。我們根據實驗課教學目的進行合理組合,力求使該實驗體系內容新穎、實用、注重創(chuàng)新、體現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編寫教材的主要參考書為薩姆布魯克《分子克隆實驗指南》,是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比較好的教材和參考書[4]。我們在教材中主要介紹常見的各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原理, 并精心挑選了相關實驗。其中重點介紹了基因工程技術的常用到的質粒提取、核酸電泳、技術、酶切、轉化、重組體的篩選、蛋白電泳等實驗。

          (二)合理按排分子生物學理論與實驗課教學

          我們將分子生物學分為理論和實驗,分別采用的教材為《現代分子生物學》和自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學時都為36學時。理論課在實驗課之前進行,讓學生先了解部分基礎理論。在上實驗課時,還須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這部分知識尤其重要。它是實驗內容的理論基礎,有利于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內容、了解實驗目的,有助于增加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實驗思維。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理論中抽象的知識。 靈活按排實驗課時間,并控制班級規(guī)模。

          我們將2010級180名碩士研究分為6個班,每班30個學生。根據分子生物學實驗的特點將實驗集中安排在一段時間里,保證實驗的連續(xù)性,將實驗課全部按排在周末2天時內。這樣,改變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時間安排過于死板,時間過少且不連貫的現象。我們在實驗授課上主要是以基因工程的內容為主線,順序是基因分離克隆,載體選擇、酶切,片段與載體的連接,重組質粒的轉化,重組子的鑒定、表達。這樣的安排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思維。課程周期為3個星期,每周完成一項實驗內容,在這3個星期里,學生剛好能完成一個基因工程的流程,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驗概念,同時又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加深了對實驗的印象。

          充分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以二人為1小組,精心準備每組使用的器材,如槍頭、離心管、鑷子、一次性手套,微量離心機、電泳儀、電泳槽、染色缸等。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真實穩(wěn)定,實驗課老師和實驗人員反復對實驗進行了多次預實驗,并取得較理想的實驗結果。

          錄像是良好的視聽媒體,其直觀性好,不受實驗條件和實驗材料的限制。在學生進行實驗之前,觀看我們實驗教師親自錄制的實驗演示。演示的內容不僅所有的同學都能看清楚,而且能給同學們實驗過程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三)雙語教學

          在實際科研中,由于目前商品化的試劑盒應用廣泛以及大部分使用的儀器、藥品、試劑都是進口的,其說明書以英文多見,實驗步驟也多是采用英文。而剛入學的研究生們掌握的專業(yè)詞匯少,不能準確翻譯與實驗相關的英文資料和說明書,更不用說閱讀專業(yè)文獻。我們精心組織備課,用英文制作課件、書寫教案和講稿,同時要求學生用英文寫實驗報告。

          (四)實踐總結

          本次實驗課改革探索,使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全部操作由學生自己完成,每一部分實驗都承上啟下,要求學生態(tài)度認真、思路清楚、操作仔細、相互協作才能完成。這樣的實驗課過程完整、結果明顯、教學效果良好。不僅使學生得到了分子生物學技術操作的訓練,也提高了教師的實驗技術能力,對相關技術和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參 考 文 獻

          [1]朱玉賢,李毅,鄭曉峰.現代分子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11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抽取分校教學點的3~6年級的每班15個人(總共6個班級90個人包括男43名,女47名),并對我校的2個兼職體育老師進行調查。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fā)放問卷92份,回收有效問卷87份(男44份,女41份,男體育老師2份),回收有效率94.6%。

          數據處理法:采用計算器計算后進行有效率的假設檢驗。

          二、調查結果分析與研究

          1.調查結果

          在體育新課標的引領下突出以“健康第一”宗旨深入人心,不僅讓體育教師認識到醫(yī)務監(jiān)督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而且也要加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對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

          表1 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n(%)]

          從上表可以看出,體育教師的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都是比較強,這是個可喜的地方。有65.9%的男生與58.5%的女生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一般,還有31.8%的男生與41.5%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不強。經過這次的調查,我認識到學生比較缺乏醫(yī)務監(jiān)督意識,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或指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意識。

          2.分析原因

          我主要把醫(yī)務監(jiān)督分成學生在體育活動的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和教師組織活動的醫(yī)務監(jiān)督。學生的自我醫(yī)務監(jiān)督主要從運動心情、排汗量、精神狀態(tài)、不良感覺等來分析的,而教師組織活動的醫(yī)務監(jiān)督是從學生做準備活動、器材的安排以及進行體育活動時有沒有安排保護措施等來進行分析的,在教學操作中教師主要從主觀感覺來處理,由于時間的關系很少用到客觀指標來進行醫(yī)務監(jiān)督,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表2 教師組織方法是否適當[n(%)]

          通過問卷調查:從表2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認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組織方法還是比較適當的,男生認為適當的占79.5%,一般的占15.9%,不是很適當的占4.6%,女生認為適當的占68.3%,一般的占24.4%,不是很適當的占7.3%,通過對一些認為教師方法組織不適當的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到那幾個學生的體質普遍都比較差。

          三、建議與對策

          1.加強監(jiān)督體育教學的組織和運動條件

          教師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認真組織教學。做到教學組織結構有序,安排課程內容及教法手段既能全面增強學生素質,又能照顧不同生理特點和個體差異,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要指導學生學會掌握練習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運動量大小與影響鍛煉效果的關系,當觀察學生運動量過大時,要及時調控,避免因此造成學生過度疲勞,既影響健康,也會因恢復過程延長而影響下節(jié)課的學習。

          2.加強學生的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把安全教育和預防措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提高學生守紀自覺性和安全防范意識,把安全防范貫穿于每次活動始終。教師發(fā)現有學生急于求成等傾向時要及時提醒制止,預防事故發(fā)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