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09:29:15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幼兒教育理論知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何謂“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苯逃母疽饬x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吧罱逃且陨顬橹行牡慕逃?。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何謂“社會即學?!??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敖虒W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敖虒W做合一”的中心是“做”,無論是“學”還是“教”,都不能離開“做”這一核心。那么如何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進行幼兒教育實踐工作呢?
一、教育與生活結合,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并不是環(huán)境對個體的簡單塑造,兒童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規(guī)律的作用,即“學習是建構知識,而不是傳遞知識”。教育和環(huán)境要積極支持兒童的自主建構過程。現(xiàn)代教育觀念提倡教育的開放性,那么,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如何體現(xiàn)開放性這一教育觀念呢?要讓幼兒走出教室,置身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豐富的社會生活將成為幼兒自主學習、健康成長的一片肥田沃土。例如我們可以帶幼兒到草地上放風箏;到花園里捕蝴蝶;到田野里觀賞油菜花、撿麥穗……他們在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中,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自發(fā)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可在不知不覺中收獲很多。與此同時,要讓孩子融入社會生活,發(fā)展幼兒的潛在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活動“垃圾分類”中,孩子們在垃圾分類、討論交流、制作標記等過程中,環(huán)保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每周的自然角記錄中,小小記錄員仔細觀察自然角的植物,然后認真地把植物生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再到全班小朋友面前描述植物生長的過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每周周五的周小結論壇,幼兒都會結合本周內(nèi)在學?;蚣彝ブ邪l(fā)生的一些大事件和現(xiàn)象開展的匯報與交流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國精神分析家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痹谟變簣@教育活動中,只有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引導幼兒與教師、同伴、社會和自然積極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的區(qū)域活動和有趣的各種游戲中積極探索、充分體驗、自由表達,才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學習欲望和內(nèi)在動機,增強自主性,從而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與生活結合,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生活教育理論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創(chuàng)造宣言》中提出“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和“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幾乎所有幼兒在游戲中都能找到無窮的樂趣,并樂此不疲。只要我們善于利用游戲,便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鍛煉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游戲應始終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當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比绾卫糜螒?qū)τ變哼M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呢?
1.充分利用結構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為幼兒提供開放的游戲時間、空間、材料等,讓幼兒有充分選擇的機會進行無拘無束的游戲,幼兒能依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游戲主題、內(nèi)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激發(fā)游戲的愿望和興趣,有利于在玩的過程中手腦并用,積極思考,增加感性經(jīng)驗,促進游戲發(fā)展,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2.選擇合理的表演。表演游戲是幼兒以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為基礎,對其情節(jié)中的角色、道具等進行自主選擇的游戲形式。我園以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趣味性和靈活性、有鮮明語言特點的各類繪本為表演藍本,讓小朋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活動。
3.有效運用角色游戲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角色游戲是幼兒創(chuàng)造性反映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游戲。它是建立在幼兒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以周圍的生活為游戲內(nèi)容的。充分利用幼兒園的游戲室和游戲長廊,為角色游戲提供良好的物質(zhì)和心理條件。在角色游戲中,根據(jù)游戲的不同內(nèi)容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老師在角色游戲中要進行適當滲透。
三、教育與生活結合,培養(yǎng)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
教育來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認為:“以前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要把孩子從鳥籠中解放出來。”幼兒教育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如:在一次秋游活動中,我們讓孩子們在秋游活動中收集了各種樹葉,利用收集的資源,進行了有趣的樹葉拼貼活動,并討論秋天的特征。我們還在春、秋游中對幼兒進行了環(huán)保知識的教育,不亂扔垃圾,學會廢物利用,把用完的飲料瓶收集起來制作體育器械,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低碳生活,節(jié)約資源。我們還開展了“關愛生命、消防演練”的社會實踐活動,特邀消防官兵來園進行實戰(zhàn)演習,讓幼兒親身體驗,觀看滅火的情景。通過參觀各種消防器材,聽消防官兵講解各種器材裝備的使用和操作。孩子能從安全教育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消防知識互動中,強化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獲得自我體驗的真實感受。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一種體驗,體驗越深刻,悟得越透徹,最終將體驗內(nèi)化為素質(zhì)。在生活教育中,我們要讓孩子通過親身經(jīng)歷,學習做事、思考的基本道理,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寶貴的教育財富。他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的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笨梢娚罱逃嵌嗝粗匾?。我們應該“以陶為師”,認真學習和借鑒“生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銳意教育改革,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幼兒教師是否具備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幼兒教育的前提,具備健康的心理能夠保證幼兒教師的教學出發(fā)點積極向上,能夠引領幼兒在啟蒙教育的階段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保證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近年來,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網(wǎng)絡或其他媒體看到幼兒教師虐待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對兒童拳打腳踢,給兒童造成極其嚴重的心理陰影,很多孩子因此而變得沉默寡言,嚴重的違背了我國幼兒教育的目標,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的活動中,應時刻不忘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始終維護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證幼兒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2.具有職業(yè)道德情操
在幼兒早期的成長過程中,成人的呵護與關懷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具備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情操,也就是所謂的“愛心”,幼兒具有一顆比較脆弱,好奇以及上進的心靈,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這就難免會受到傷害或給老師帶來“麻煩”,這時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幼兒教師的關懷和鼓勵,而不是幼兒教師的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孩子的上進心也會被打擊掉,”教師的愛是無私的,純潔的,要針對每個兒童自身的優(yōu)點,因材施教,愛心育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孩子的潛能,達到幼兒教育的目的。
3.具有廣博的知識
作為幼兒啟蒙教師的幼兒教師,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在一個人一生求學過程中,幼兒教育起著基礎教育的作用,接受幼兒教育程度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后續(xù)教育的發(fā)展,同時我們的幼兒在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時候,天生就具有好學多問的習慣,在看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經(jīng)常會問“為什么”,如看到奔跑的汽車排放的尾氣,會問“汽車為什么會排放尾氣”“排放的尾氣有毒嗎”,看到“天上的星星”會問“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星星為什么會發(fā)光”等,這時就需我們的幼兒教師用自己廣博的知識轉(zhuǎn)換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答,如果我們在面對幼兒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不知如何回答,同時看到孩子一張張充滿求知欲的臉龐,我們心里又作何感想?加強自身的知識的學習,廣覽群書,才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堅實的后盾。
二、禮儀教育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在國際上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教育開始抓起,而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參與者和實施者,針對幼兒教師的禮儀教育就更不可缺了。
1.行為服飾穿戴要大方、得體
現(xiàn)在的幼兒教師大多是90后的女孩子,性格較活潑,思想較前衛(wèi),追求時尚是每個女孩子的心靈需求,但是這并不代表幼兒教師可以身著奇裝異服,穿著性感露骨的服裝,戴著金手鐲,大耳環(huán)出現(xiàn)在幼兒教育的環(huán)境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求學道路上的領航者,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幼兒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認為老師那樣的穿戴“很好看”,一有機會就會效仿,同時幼兒教師的行為舉止要規(guī)范,不能在幼兒園里追逐游戲,大吵大鬧,更不能對別人大聲批評,指指點點,長此下去,這種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幼兒教師在幼兒教育的活動中,遵守幼兒教師服飾穿戴規(guī)范,行為舉止規(guī)范,服飾穿戴要大方,整潔,行為舉止得體,從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儀容要適度
愛美是每個女孩的天性,對于很多時尚的女孩來說,化妝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適當?shù)幕瘖y可以讓女孩看起來更加美麗,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情,對于我們的幼兒教師來說,淡妝是最合適不過的,或是不化妝亦可,切忌濃妝,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紅指甲,紅腳趾,紅嘴唇,白白的臉蛋,遠看像“妖怪”,近看像“”,與幼兒教師的身份格格不入,這樣的妝容即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貶低,適度儀容,妝容得體才是我們所提倡的。
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發(fā)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其《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觀點。這一理論打破了將人類的智力看作是以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傳統(tǒng)認識,強調(diào)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等。這些智能之間既彼此獨立,又可相互組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組合。在適宜的教育環(huán)境中,個體的優(yōu)勢智能可以牽引、促進弱勢智能實現(xiàn)轉(zhuǎn)化。各項智能的發(fā)展又能彼此引發(fā)、相互影響、共同作用,這樣,每個人都有可能把自身的多種智力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因而每個人都有著潛在的發(fā)展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論也為幼兒教育提供了可觸摸的操作平臺,有關這一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正不斷融入幼兒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發(fā)揮出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
一、幼兒教育應關注生本:“創(chuàng)造適合幼兒的教育”
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讓幼兒園變成展示幼兒多種智能的“博物館”,讓幼兒園變成幼兒彰顯個性的繽紛舞臺
這絕不是浪漫主義的教育構想,而是教育走向生本的現(xiàn)實訴求。把幼兒當成真正的、完整的、獨特的個體來看待,觀察和鑒別他們的智能特點,幫助他們尋找、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智能特長,在具體實踐中,努力創(chuàng)設適合幼兒的教育,發(fā)展個性,強化優(yōu)勢,不斷完善他們的整體智能結構。這既是多元智能理論帶給人們的啟迪,也是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
二、幼兒教育應體現(xiàn)教育公平:“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
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我們形成積極樂觀的幼兒觀: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聰明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幼兒園里沒有所謂的“差生”,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生動的個體,都有著潛在的發(fā)展可能,只要教育得法、得當,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各自的發(fā)展,獲得成功。這樣的幼兒觀一旦確立,就使教師樂于對每一位幼兒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幼兒,總是能夠找到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幼兒的潛能。有了這樣的認知,作為教育者,我們會用寬容、博愛的教育精神,不斷修正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價值標準,使每個孩子能夠“因賞識而努力”“因評價而美麗”。
三、幼兒教育要倡導因材施教:“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由于智能的多樣性,個體差異的存在成為必然。給予每個幼兒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fā)展空間,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fā)光。認識和理解幼兒的智能組合和獨特的學習方式,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給幼兒充分的選擇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自由,是因材施教得以落實的重要保障。
研究表明,目前“學前兒童中,心理壓力較大的孩子約占10%”。正是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心理行為問題。焦慮癥在兒童心理疾病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隨著兒童壓力的增大,兒童焦慮出現(xiàn)的比例也相應增加,這些焦慮種類繁多,表現(xiàn)形式多樣,并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
一、幼兒焦慮的表現(xiàn)形式
幼兒焦慮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通常幾種行為問題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幼兒身上。主要表現(xiàn)為:無緣無故哭泣、注意力難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離園、念叨、跟人等,還有一些幼兒存在生理上的反應,如遺尿、無大便、肚子痛、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兒焦慮的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人的情緒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由各種各樣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慮情緒的刺激多數(shù)是外在的,但有時也是內(nèi)在的,幼兒園幼兒焦慮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更是多種多樣。下面,筆者主要從家庭因素、幼兒園教育教養(yǎng)因素、幼兒自身因素三方面來分析幼兒焦慮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
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對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yǎng)中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xiàn)?!辈煌募彝ソ逃绞綍a(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果?,F(xiàn)在有很多家庭對孩子非常的溺愛,他們對孩子一味遷就、一味滿足、百依百順,但是,他們往往只是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任性、依賴性強,他們的情緒極易不穩(wěn)、過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際困難以及軟弱無能。
2、幼兒教師焦慮情緒的影響
幼兒教師的焦慮問題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果幼兒教師焦慮水平過高,她們對幼兒可能表現(xiàn)出不耐煩、攻擊性強,如諷刺、謾罵幼兒、缺乏寬容等等。教師的焦慮水平還容易傳染給幼兒,使幼兒同樣也出現(xiàn)高焦慮水平。
三、防范和減少幼兒的焦慮
1、 建立高質(zhì)量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影響兒童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應迅速,能夠給兒童一種“無條件的愛”,就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安全感,幼兒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擾或危險,父母一定會及時的給予幫助。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賴關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戀。對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兒,大多不會懼怕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須和父母分離的情況,他們會出現(xiàn)適度的、短暫的分離焦慮,經(jīng)過旁人的安撫,他們很快就會安靜下來,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對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環(huán)境會顯得很膽怯、畏縮。這些孩子在必須和媽媽分離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過度的焦慮不安和氣惱,長時間大哭大鬧,膽小或攻擊,自殘等。
2、 積極評價和悅納幼兒
兒童有積極關注的需要,即兒童有對諸如溫暖、愛、同情、關懷、尊重以及被人承認、接納的需要[4]。只有在給予兒童積極關注的基礎上,兒童才會產(chǎn)生安全感,才會產(chǎn)生“自我關注”,也就是說,兒童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會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師的關愛和親近,小朋友的主動交往,都會讓幼兒感到溫暖和支持。其中比較實用的一種方式是用體態(tài)語言向孩子提供積極的信息支持。比如,時常對幼兒進行擁抱、,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歡這種身體的接觸,這樣的接觸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交流,在成人的擁抱中感受到愛和力量。因此,作為父母和教師,必須要注意,在評價孩子的時候多用肯定語句,比如,“小寶真行”“小寶真能干”“我相信你”之類的話,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與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愛他的,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變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會從容應對。
“如果人們知道了我的國王的宮殿在哪里,它就會消失在空氣中的。”
……
“它就在我們陽臺的角上,在那栽著杜爾茜花的花盆放著的地方?!?/p>
在偉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筆下,童心是那么的美麗,宛若一朵沐浴著上帝光輝的璀璨的花朵。關注兒童的教育發(fā)展,意味著關注人類的未來。
瑞典教育家愛倫?凱就曾預測20世紀初的新教育運動將是“兒童世紀”的開始。關注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已成為全世界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積極的幼兒美術教育對于促進幼兒感知覺的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促進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意識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并以此推動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幼兒美術教育應成為推動兒童早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那么,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
1 幼兒美術教育與幼兒感知覺的發(fā)展
感知覺是人類所有的認知能力的基礎。幼兒通過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對客觀事物的接觸與體驗等,形成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應,并從客觀世界中得到一些感覺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并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例如,就視覺來說,幼兒階段的小朋友們比較喜歡鮮艷的顏色,他們能叫出它們的名稱――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只屬于光譜上的基本顏色,對于較復雜的色相,小朋友們則難以理解。在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上,小朋友們也顯得不是非常敏感。在空間知覺上,幼兒階段的小朋友們能夠辨別上下位置,4歲開始有了“前”“后”知覺,然后又能辨別左右方位,但這種知覺能力是建立在具體事物聯(lián)系基礎上的,比較抽象的空間觀還未能建立。在時間知覺上,幼兒還不能充分理解邏輯性時間概念。對運動的理解也僅停留在具體物體的運動上,對于運動的持續(xù)性和連貫性還未成熟,對于運動的細微變化也顯得觀察力不夠。
積極的幼兒美術教育可以推動幼兒階段的小朋友的感知覺發(fā)展。大千世界的色彩豐富多彩,生動而微妙,通過引導小朋友們進行細致的觀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色相的變化,并由從對色彩的被動感知逐步向主觀感知發(fā)展。例如通過色彩引起小朋友們對溫度的感覺、用視覺形象來表現(xiàn)聽覺經(jīng)驗等等。在繪畫練習中,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辨認不同的顏色,并學會涂鴉。在對形體的認識上,幼兒美術教育可以引導小朋友們從模糊的意識逐漸到開始有意注意事物的形體與空間關系,觀察能力將獲得提高,對于細節(jié)的注意也會得到加強。在時間與運動等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幼兒美術教育要根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培養(yǎng)小朋友們的直觀記憶,小朋友們的有意記憶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對某些抽象化的概念會慢慢理解。
感知覺的發(fā)展將有助于小朋友們想象能力的提高。幼兒階段的美術教育,要尊重小朋友們美術活動中體現(xiàn)出的個性化的特點,不必強調(diào)他們?nèi)プ非蟊憩F(xiàn)的深入,只需去關注他們想象力的瑰麗,例如可利用抽象繪畫來喚起小朋友們的種種聯(lián)想與想象,在教學中注重游戲性與隨意性,并鼓勵小朋友們發(fā)揮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這種聯(lián)想與記憶的發(fā)展是緩慢的,但孩子們天真奇異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將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知識世界的窗,從而促進其早期智力開發(fā)。
2 幼兒美術教育與幼兒情感的發(fā)展
情感教育伴隨幼兒的成長,是人類啟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對情緒的調(diào)控能力、與人交往、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積極的情緒體驗等都構成了現(xiàn)代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情感教育開啟智慧之門,促進幼兒早期智力開發(fā)。
通過幼兒美術教育,小朋友們的行為、意志、情緒、需要以及注意都可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其內(nèi)在品格更加健全。那么幼兒美術教育需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能運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過程來交流觀念、經(jīng)驗和簡單的情節(jié);能輕松愉快地畫畫、制作東西,并體驗表現(xiàn)的喜悅;能關心周圍的事物,并表現(xiàn)出熱愛美好事物的興趣。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開展應力求生動活潑,對學生不穩(wěn)定的情緒要善于運用變化的方式作正面引導。例如鼓勵小朋友們用線自由描繪形象,用色來進行涂鴉,運用材料進行空間造型游戲等,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的精神與不依賴他人的思考能力;鼓勵小朋友們相互觀看作品,能留意生活中美的事物,能相互交流、相互欣賞作品,并能相互交談簡單的感受,能觀察描述自然環(huán)境中美的事物與場景,并有進行獨立表達的能力。事實證明,幼兒美術教育,能培養(yǎng)小朋友們直覺思維能力、審美感知能力,并隨著美育過程的實施,其內(nèi)在的品格將逐步得到發(fā)展、完善,并具有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此外,還能使他們積極關注周圍的事物,并表現(xiàn)出樂觀、積極進取的性格傾向。
在情感教育中,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將會通過某種心理暗示傳達給小朋友們,教師作為情感的化身,能激發(fā)小朋友們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的體驗,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知識。因此,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實施積極健康的情感教育,將引導幼兒更主動地學習,并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真、善、美的熱愛,將為他們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3 幼兒美術教育與幼兒智力發(fā)展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边@是史斯克蘭?吉利蘭在《閱讀的媽媽》中說的話,研究顯示,給孩子朗讀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同樣的,教會孩子畫畫,讓孩子熱愛畫畫,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幼兒美術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更能使幼兒的智力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世界學前教育形成了重要的影響,而反思我國的學前教育,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在我國許多幼教機構尚是一項空白,并且在已具規(guī)?;驇熧Y力量和教育基礎設施已趨于成熟的幼教機構也涉獵不多。因此,探析如何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開展學前教育,是我國幼兒教師在新時期所面臨著的重要課題。
一、對幼教理念的啟示
加德納認為,幼兒所獲得智能潛質(zhì)的機遇是平等的,進而,他們的智能潛質(zhì)也是極為平均的。以多元智能理論反思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公平和具有多元文化的成長環(huán)境”,讓所有幼兒都接受同等待遇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進而,幼兒也才能獲得智能潛質(zhì)發(fā)展的均能機遇。首先,這種理念的樹立應建立在深入發(fā)掘多元智能理論內(nèi)涵的基礎上,從多元智能視角關注幼兒的智能潛質(zhì)和優(yōu)勢智能傾向,并將其與教學方案相結合,注重通過發(fā)掘幼兒的智能潛力,給予幼兒自信和成功的體驗。其次,這種理念還建立在教師的幼教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基礎上。因此,教師必須注重通過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踐讓自己獲得成功體驗,并將成功體驗轉(zhuǎn)化為動力,從而在不斷地突破中推動幼兒教育全面發(fā)展。
二、對幼教方式的啟示
1.重構多元的“智力觀” 開發(fā)幼兒的智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而并非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的一個工作。所以我們不可以僅僅靠以前那種非常單一的、平面的智力觀就認為已經(jīng)開發(fā)了幼兒的智能,我們要用多元化、立體化的方式去引導幼兒并且真正去開發(fā)他們的智力,不能局限了他們的思維發(fā)展空間。所以我們幼兒教師一定要給幼兒更多的想象空間,讓他們不只是單一的、片面的去發(fā)展智力,應該從各個方面全方位的、立體的、更加深層次的去發(fā)展幼兒的智力。所以給予他們大膽的想象空間、發(fā)言權,幼兒教師更多地去鼓勵幼兒發(fā)揮更好的想象,那么,將來幼兒的智力發(fā)展將會越來越好,真正做到“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八種智力全方面的發(fā)展。
2.形成積極樂觀的“兒童觀” 幼兒教師要真正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孩子,用欣賞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而不能夠有任何不平等的眼光。作為幼兒教師對待每一個孩子的時候要做到心里有一桿秤,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的思想非常單純,都想得到老師的關心,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作為幼兒教師,我們一定要平等地去對待每一位孩子,不能夠去偏袒誰,有錯誤要批評,有進步就應該得到表揚,這樣,每一位孩子都會覺得只要自己進步了老師就會來表揚我,那么他們就會努力地去學習去表現(xiàn),進步給老師看,一旦得到表揚,這會讓他們以后更加努力去得到更多的表揚,這樣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進而形成積極樂觀的“兒童觀”。
3.樹立靈活多樣的“能力評價觀” 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對于兒童的智力和潛能的評價,大多數(shù)都采用“智力測驗”的方式,但是這樣的測驗是有很多缺陷的,因為這樣的測驗具有局限性的,有了局限性那么幼兒就不能夠全方面地展示出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大多數(shù)人采取的這樣一種做測驗的方法,他們就把幼兒局限在了語言和數(shù)學邏輯這樣的兩種智力和潛能里面了。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多種領域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和智力,這樣的結果遠遠要比那種局限性的結果更加可靠,更加的確切、真實。所以,幼兒教師應在尊重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從多維度多層次評價幼兒的智能,而不是看表面,看某一項活動就得出結論。而不是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某處方面的智力和潛能就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面的優(yōu)點,只有全面地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潛能才能夠樹立靈活多樣的“能力評價觀”。
二、多元智力理論引導幼兒教師真正成為教育實踐的反思者
G612
幼兒是人類成長的起始階段,幼兒期的良好教育為以后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隨著幼兒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幼兒教育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對于幼兒教育我們也從多個角度有了一些有益探索。
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方法就是用狹隘的智力觀去衡量和教導孩子,很多幼兒園的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從教科書、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到教學目的和要求都是標準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束縛了幼兒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應用,就是破解這一難題的利刃。由于各地基本情況的差異性,我們在借鑒的時候也應注意其合理性,切不可盲目效仿。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含義
多元智能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豐富并確立的,每一個人都要有語言智力、邏輯數(shù)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和內(nèi)省智力,后來,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加德納又增添了自然智力。一共是8個維度。
加德納對智力結構也有他自己的解釋,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一是智力是多元化的。上文已述,每一個正常人都包含這8個維度的治理結構。二是智力組合是多樣的,所以每個人的智力結構肯定是不相同的。結合這兩個原因,因此每一個成熟個體的智力就有了其獨特性。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特點
(一)實踐操作性
人們由于不同的文化生長背景,或者是不同工作領域內(nèi)需要的生產(chǎn)能力不同,人們所擁有的能力也不相同。但是這些能力擁有共同的一個特征,那就是這些能力具有實踐操作性,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生產(chǎn)有效產(chǎn)品,服務生活。從這一點來講,智力就具有了文化公平性的屬性,這也是揭示智力本質(zhì)的前提。智力就是解決問題,生產(chǎn)有效產(chǎn)品的能力。
(二)后天選擇性
多元智能理論是加德從研究大腦創(chuàng)傷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衍生理論,通過對大腦損傷的病人進行生物神經(jīng)學分析,發(fā)現(xiàn)了受傷大腦區(qū)域與某種特定能力具有相關聯(lián)性。智力雖然是一種先天的機能,但需要神經(jīng)生物學作為基礎,并且影響后天人的發(fā)展趨勢。智力的潛能對后天的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選擇作用。
(三)個體差異性
通過對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我們確定了智力具有多種差異性的特點。如上所述,智力是具有實踐操作性,它是可以解決一線生產(chǎn)問題,創(chuàng)造產(chǎn)品。因此智力就具有個體差異性這個特點,它不應是一個普遍共同的能力。簡言之,不同行業(yè)的不同人群因工種不同而對智力的依存度不同,因此智力是具有個體差異性、多元化的特點。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很多學校在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過程中有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幼兒教學的特殊性,很多探索都處于啟發(fā)性階段。
(一)不能忽視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雖然對于是重視教育過程還是教育結果,到現(xiàn)在還是有爭議的。但是筆者認為學習過程既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確切的說二者是有機融合,相互影響的。既然智力是具有實踐操作性的特點,因此幼兒教育就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良好心態(tài)。
(二)全面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
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模式很顯然有一些是不能匹配多元智能理論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又不能很偏激的把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全盤否定。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對待和處置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因為幼兒多元智能理論不是一個萬能理論,雖然有更能調(diào)動學生自主性、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等特點,但是它也有準備時間較長的不利因素。因此,就要結合教學知識和幼兒學生的接受程度,遵循多元智能理論的特征進行分類調(diào)整。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有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nèi)容,同時該內(nèi)容又要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
(三)搭建幼兒使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平臺
現(xiàn)代的幼兒教學過程是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和發(fā)揮,但是教師在提問題的過程中基本以觀察和設置問題情景的方式。這些方法對自然觀察能力強的同學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對于觀察不敏感的同學卻是不好的。因為多元智能理論已經(jīng)告訴我們,當幼兒處于自己擅長的智力領域時,他們不僅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還能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幼兒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情景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快的代入情景。
(四)發(fā)揮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現(xiàn)在需要更改這種模式,并且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即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教師處于輔助地位。智力需要經(jīng)過兒童的主動構建才能起到作用。幼兒先天潛能的開發(fā)都必須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相互影響而提高。所以,我們需要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幼兒教師需要給幼兒提供更加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和更加寬廣的教學平臺。
三、學術意義與展望
關于把多元智力作為幼兒教學的手段和載體這方面,則需要幼兒教師的踴躍參與。截止到目前,多元智力教學理論已經(jīng)在很多教育領域都得到應用,并且根據(jù)八種智力維度形成不同的每一種智力傾向教學模式。在幼兒課堂上針對不同智力傾向的教學活動模式多達三十六種。但是,這個統(tǒng)計并不完全準備,新的教學活動模式會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變化而在不斷出現(xiàn),它的種類遠遠超過了以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四、Y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學中使用多元智力理論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豐富教學知識,擴大教學成果。但是,在該理論的應用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克服普遍具有的內(nèi)向特征,特別是幼兒在生產(chǎn)階段初期膽小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目標,靈活選用教學活動類型,巧妙運用多元智力理論,使我國的幼兒教學取得更顯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海燕.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才智,2011,(20):106.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學校教育離開不了生活,一味的將學生圈定在學校中死讀書只會教出來書呆子,同樣作為學校教育的載體,教材的編排也離不開生活。如何更好的進行教育,我們必須更好的對待生活。在今天看來我們的教育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模式過于單一,基本的生活教育嚴重缺失,教育的靈活性缺失。陶行知先生反對脫離生活實際和生產(chǎn)實踐的一味的讀書寫字和單純的知識教育,提倡教育的本質(zhì)是讓人學會生活,更好的生活和做人。他認為真正的教育來源于生活,文字、教材、書本只不過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是我們在掌握了文字和書本之后學習它們以外的東西,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的是生活中到處都有教育,整個社會以及只要有人生活的場所都存在教育。
(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理論是針對杜威“學校即社會”的理論提出來的,是在對其合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批判,他認為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少,不如在社會中學習的多,這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也是緊密結合的,因為所謂的生活就是社會生活。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理論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做”,在這三者中必須要分清主次和順序,并完成統(tǒng)一。在做之前弄清楚學,在學習之前弄清楚教學的問題,第二就是指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目標都是落腳于做事之上,教育不是為了教與學,而是做事,并且都是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實事。
二、對幼兒藝術教育的啟示
(一)不帶功利性的心態(tài)
現(xiàn)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就給他們上各種藝術培訓班,從鋼琴到繪畫再到小提琴,這種情況變得流行甚至火熱。對于幼兒的藝術教育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它并不能決定孩子今后的道路,也不會就此前程似錦,而我們往往不應該忽略的是藝術教育對于兒童的塑造功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到的都是對于孩子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而教育最終都是落實到生活之上的,不應該強加給它更多的功利?,F(xiàn)在這種盲目跟風的藝術教育模式事一種揠苗助長式的畸形教育,也是一種不良的攀比之風,我們更應該關心教育的本質(zhì)和本身的目的。
(二)幼兒藝術教育需要寓教于樂
幼兒的藝術教育需要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不要用應試教育的那一套運用到幼兒藝術教育之中,要學會在一些與兒童的互動中解放他們的大腦、雙手、眼睛,為他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教與學之后還是要落實到做之上,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從生活之中去體會到藝術的魅力,獲取正確的審美和感知。
(三)從課堂上學,到生活中去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一直主張做中學,也就是要積極地在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習慣,鍛煉自己的能力。幼兒的藝術教育不能和成人的藝術教育相等同,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理論上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說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也不可能產(chǎn)生相應的學習行為。正是如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對孩子習慣的引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相關的行為模擬,如可以進行一些模擬的少兒比賽進行相應的獎勵和引導,激發(fā)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動力,調(diào)動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239-01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教育理論最重要的命題是: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先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豐富經(jīng)驗的總結,是對人類幾千年的“小眾教育”思想與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與否定,生活教育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學說,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術教育尤其是幼兒園的美術教育與活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當今教育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兒童感受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兒童情操,開啟兒童智力,促進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從而提高兒童的素質(zhì),實現(xiàn)個性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只是取其一瓢,用心體會,獲得了一些啟示。下面說說我是如何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實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的。
一、讓幼兒在走進生活中學習美術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光。”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欣賞、感受和發(fā)現(xiàn),我們不能讓孩子們成為“美盲”。是的,美術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存在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是墻上掛著的一幅畫,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藝品,也可以是一件玩具,更可以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肴,等等。比如,鋼琴上的一個水晶球,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海底世界景觀,它就存在于我們的每日生活中。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水晶球,引導幼兒來觀察欣賞,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美術。首先,我讓幼兒觀察并了解到這個水晶球大約有一個拳頭那么大,里面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氣泡,它們像剛從海底躥出來,在這片小天地中游蕩,不停地發(fā)出“嘟嚕?!钡穆曇?。在水晶球的正上方,有一大一小兩只海豚,它們有著晶藍色的身體,海藍色的鰭和尾巴,還有墨綠色的、細長的眼睛,顏色非常的協(xié)調(diào)。它們高高躍起,試圖沖出水晶球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非常動感。在水晶球底部,生長著許多千姿百態(tài)的珊瑚,礁石,他們有的長成了螺旋狀,有的長成了大山的樣子,還有的婷婷玉立,相對相依,宛如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珊瑚的造型別致。在這些珊瑚,礁石身上,嵌著亮麗的色彩,有血一般的紅色,玉一樣的綠色,如雪的白色,色彩豐富。再如:幼兒園的玩具,它們與幼兒朝夕相處,也是生活成員,而這些餐具上,有著各式的造型,上面有著不同的花紋。就可以利用這一生活材料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美術,鼓勵幼兒觀察了解大碗、小碗、盤子等不同造型,知道造型美;認識卡通圖案、花卉圖案,甚至了解環(huán)周裝飾、底部裝飾、周邊裝飾等不同美術表現(xiàn)形式……生活的中的美術又何止這些,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帶領幼兒走進生活學習美術,樂趣無窮。
二、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
生活教育理論是具有實踐性的,陶行知先生批評唯書本是從、不重社會實踐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提倡教育向活生生的生活世界開放,社會生活實踐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可以讓生活走進我們幼兒園美術教育的課堂,讓幼兒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拓展繪畫經(jīng)驗,習得必要的美術技能,形成積極的審美情趣。如:“傘”是幼兒在生活中能夠經(jīng)常見到的,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皞愕膫忝嫔嫌忻利惖膱D案,為下雨天、大晴天的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麗的色彩?!边@是一個很好的活動素材,因此可以設計美術活動《美麗的傘》,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實踐經(jīng)驗來裝飾“傘面”。先請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傘的顏色、花紋等等,也體現(xiàn)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接著讓幼兒觀察課件中不同小花傘面上的美麗圖案,說一說有什么樣的花紋。然后,幼兒創(chuàng)作。幼兒有了之前的經(jīng)驗,創(chuàng)作時就表現(xiàn)得比較淋漓盡致。最后,展示欣賞。整個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讓生活的一個小內(nèi)容走進了美術的課堂。再如:把馬路上的汽車帶進課堂,請幼兒收集汽車的圖片、書籍等資料,還建議家長帶幼兒到馬路邊上一起來認識汽車。這些教育措施很好的豐富了幼兒對于汽車的生活經(jīng)驗,然后在美術課堂中很好的表現(xiàn)出了汽車,在造型方面、色彩方面都各有進步。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各種各樣的生活內(nèi)容、生活用品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美術活動的內(nèi)容,讓生活走進我們的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Effective Mode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Yi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beneficial supplements to classroom English learning. They were widely carried out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activities is far from satisfy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for efficiency, effect and benefit. The effective activities should reduce teaching inpu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output, should help students make progress and achiev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hould give students useful and practical skills that are needed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effective teaching
1 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研究背景
課堂教學因為受時間、場地和對象等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困難。例如,班級學生人數(shù)多、教學課時有限、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高職學生多數(shù)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課后自主學習習慣,學生課下不進行練習鞏固,教師僅憑課堂教學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各高職院校都在開展各種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以期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理論上說,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應該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所開展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是否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卻鮮有研究的議題。
2 有效教學理論
在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中,人們提出了“有效教學”這一理念。此后這一概念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①西方英語教育界的學者們針對英語教學展開了大量的有效教學研究。②③④如今,這一議題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也備受關注。⑤⑥⑦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學應該是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的。第一,有效率指的是教學活動的產(chǎn)出(即教學效果)與教學投入的比值。教學投入包括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投入。這需要我們的教學能夠花費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產(chǎn)出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第二,有效果指的是教學活動的結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得到的收獲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學習并得到了進步和發(fā)展。第三,有效益指的是教學的效果符合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也符合學生對教育的需求。⑧
3 關于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調(diào)查
目前,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正在各高職院?;馃衢_展,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也在廣泛進行,但是卻很少有人思考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性。英語第二課堂活動雖然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有別于第一課堂的課堂,但它仍然是一種在學校情境中由教師為學生組織的“隱性課堂”(hidden curriculum),仍然需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并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 “課堂性”仍應是其本質(zhì)屬性。因此,第二課堂活動也應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為了了解目前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現(xiàn)狀,我們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高職學院的8個自然班296名學生中開展了一項“關于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第一,多數(shù)學生對于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滿意度一般,31.8%的學生認為在第二課堂中的收獲不及第一課堂大。第二,雖然多數(shù)學生認為目前開展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認可第二課堂活動的效果。33.4%的學生認為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對于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基本沒有效果或者完全沒有效果,而對于聽說讀寫譯這5個單項語言能力的提高,認為基本沒有效果或完全沒有效果的學生分別占30.4%、31.1%、43.9%、45.3%和39.5%。
4 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模式探索
調(diào)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不盡如人意。為了改善現(xiàn)狀,提高第二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jù)效教學的理論,從效率、效果和效益三因素考慮,探索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有效模式。
4.1 提高效率需要減少教學投入并增加教學產(chǎn)出
學校在規(guī)劃和設計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充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教師只是起引導和輔助作用。在高職院??梢蚤_展的這類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有:晨讀、晚自習、英語學習講座、英文電影欣賞、英語廣播站、英語類的校報???、校園英語學習網(wǎng)站、微博及微信平臺以及各類英語競賽活動。
(1)晨讀和晚自習。高職學生多數(shù)都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如果不加引導,要他們一開始就能夠自主地進行晨讀和晚自習,這不現(xiàn)實。教師可以在開始階段向?qū)W生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督促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并在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和幫助他們。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應逐漸淡化角色,最終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2)英語學習講座。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提高英語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應當是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開設英語學習講座的目的正是為了向?qū)W生介紹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現(xiàn)狀為學生規(guī)劃系列英語學習方法講座,例如英語發(fā)音訓練方法、口語訓練方法、聽力訓練方法、詞匯學習方法和寫作訓練方法等。教師規(guī)劃好講座的主題之后,可以將學習講座的組織任務交給學生會等學生社團組織,讓學生自己組織和開展,而教師只是起輔助作用。
(3)英文電影欣賞。英語學習興趣是影響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一項重要因素。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為學生們精選一些難度適當?shù)碾娪埃纭读_馬假日》、《魂斷藍橋》、《海底總動員》和《風中奇緣》等。教師只需做出要求或安排,其余事務由學生組建的英文電影社團負責,如張貼電影海報、組織放映等。
(4)多種媒體的英語第二課堂。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滲入多種媒體,深入學生的各種群體之中。例如,學??梢越M建校園英語廣播站、英語類的各種校報???、校園英語學習網(wǎng)站以及微博及微信平臺等。這些也可以借助學生自己的力量,組建學生社團,由學生自己籌劃、組織、開展、宣傳和維護。由學生自主開展的這類第二課堂往往更具生機和活力,更能吸引其他學生的關注,也更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這類第二課堂中,教師也只需要做指導和引導的工作。
(5)各類英語競賽活動。在高職院校,各類英語競賽活動一直是英語第二課堂的傳統(tǒng)項目。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吸引到有專項特長的學生,可以提高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為學生們提供一些英語實踐機會。這些活動通??梢苑譃閮深悺R活悶楦偧碱?,如英語百詞大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書法比賽、英語寫作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另一類為表演類,如英文歌曲比賽、英語朗讀比賽、英文電影配音比賽和英語戲劇比賽等。這類活動也可以交給學生社團,由學生自己進行策劃、籌備、組織和匯報演出。
4.2 提高效果需要切實讓學生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并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第一,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不能盲目開展,需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并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師在設計第二課堂活動的內(nèi)容和項目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前英語課堂教學的任務,使第二課堂活動能對課堂教學起到鞏固和補充的作用。例如晨讀和晚自習,就應當引導學生就當天或第二天的課堂學習內(nèi)容進行復習或預習,而不能漫無目的、隨意地開展。在多種媒體的英語第二課堂中,例如微博和微信平臺中,應當就當前的課堂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信息。第二,學校在規(guī)劃第二課堂活動時,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需求,設計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學習動機是為了就業(yè)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一般集中在提高聽說能力上。適合為他們開展口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戲劇比賽等以聽說為主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果學習動機是為了考試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往往是提高詞匯量和讀寫能力,那么這部分學生則適合參加英語學習講座、英語詞匯比賽、英文寫作比賽、英語校園廣播、英文校報??⑿@英語學習網(wǎng)站等活動。第三,學校應為第二課堂活動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在開展每一項第二課堂活動時,應當對于參與的學生有考勤記錄和成績評價。對于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取得成績的學生要進行獎勵,對于努力參與的學生要進行鼓勵,對于較少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則要及時進行督促。
4.3 提高效益需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實用”能力
有效果是指學生學到了東西,有結果。而有效益則指學生學到的東西能夠有用,有益處。如果學生在第二課堂上學到了東西,但這些知識或本領本身對于學生將來工作是無用的,那么這種第二課堂活動即使有教學效果,但依然談不上有教學效益。要做到提高第二課堂的教學效益,就需要使第二課堂活動的內(nèi)容和結果符合社會的需求,具有社會應用價值。也就是說,學校進行的第二課堂活動,需要符合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需要滿足學生未來就業(yè)、成長和發(fā)展的要求。具體來說,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教師在規(guī)劃和設計第二課堂活動時,應當參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第二,學校應當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方式,了解每年用人單位對于畢業(yè)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反饋,了解社會的需要,并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不斷地調(diào)整第二課堂方案,從而培養(yǎng)出能夠?qū)W以致用、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基金項目: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1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英語第二課堂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1142)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 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6).
② Brown, A. V.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ideal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9(93).
③ Facella, M. A.; Rampino, K. M. & Shea, E. K.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05(29).
④ Murray, H. 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J. C.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Agathon Press,1991.
⑤ 胡信華.高職英語課堂有效教學問題分析.職教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