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

          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7-13 09:24:37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

          篇1

          一、內涵存在差異

          茶作為一種超越飲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內涵體現(xiàn)。分析日本茶道會發(fā)現(xiàn),它的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體內容簡單,其次是出現(xiàn)不平衡的審美要求,也稱之為情趣不對稱??梢赃@樣解釋,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國禪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個茶道的進行也是有著主次表現(xiàn)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為常態(tài),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顏色圖案不對稱也不均勻。日本茶道非常重視形式,以及蘊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時,近似于宮廷禮節(jié)式的苛刻要求,包括著裝儀態(tài),行為舉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層面表現(xiàn)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個側面表現(xiàn)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間的和睦,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飲具的清潔透亮以及飲茶的氛圍營造等。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涵,它包容著儒學、道學和佛學,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產(chǎn)生排斥或者對立的現(xiàn)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納百川。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發(fā)揮空間。中國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風格迥異,它不注重形式但是關注精神元素。其內涵特征可概括為“廉”“美”“和”“敬”等,這其中也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國人的生活行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中國人喝茶非常隨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格式,更適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構成要素存在差異

          首先先探討一下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

          面,分別是茶具、點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對應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湯,分別是燉菜、烤魚、拌涼菜以及大醬湯。

          點茶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當年11月持續(xù)到來年4月份

          使用的地爐,另一個是剩余時間使用的風爐。

          茶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jù)不同的月份煮茶時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則是指提供飲茶以及做茶的空間和環(huán)境,這也是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構建。道具是整個茶道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總稱,其中包括著燒水、壁龕、添炭、點茶、茶事等。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茶人、茶藝、程序、環(huán)境以及主題,這也是整個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構成。茶人是飲茶人和煮茶人,茶藝是制茶的技術,主題是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個品茶的流程,環(huán)境是品茶的空間元素體現(xiàn)。

          三、制作工藝存在差異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藝,并從中找出差異化表象,中國制茶工藝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藝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是不容忽視的。并且同一個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給飲用者帶來很多意境的體現(xiàn)。相比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細節(jié)化的處理,禮儀的過程化,也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藝,同時常常是以煎茶法為主,所以通過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對于茶的理解和差異。

          四、流派存在差異

          如果從廣義的層面進行分析,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流派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的探討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內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傳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師,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禪宗茶道為思想內涵。最后以死捍衛(wèi)茶道尊嚴,被后世敬仰。

          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四個重要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階層、雅士團體、禪宗領域以及世俗市井。這也更加的說明了我國茶文化是全社會的文化景象特征,因為各個階層皆愛茶道,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時也能夠尋獲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華燦爛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圈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受大眾喜歡的飲品文化,并已經(jīng)超越了飲料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其中最為馳名的兩個代表分別是中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從歷史發(fā)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國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備自身的特點。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現(xiàn)在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間的特征和差別,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化表現(xiàn),這是毋庸置疑的。

          篇2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日本因其獨特的民族心理機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精髓,同時,又結合本國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徹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認為,日本茶道是一種藝術,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徹三認為,茶道是以人的身體動作作為媒介進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相互關聯(lián)、互為一體的,藝術因素凌駕于其他三個因素之上,并通過滲透到其他三個因素之中來體現(xiàn)它的職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則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對他們所尊崇的茶湯道禮儀的簡稱,是極其富有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征的飲茶藝術。

          千宗室和邢黎,對茶文化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進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經(jīng)歷了一個從貴族、僧侶茶到書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過程。邢黎指出,在經(jīng)過諸多演變后的茶文化中,無論從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內在精神追求上來看,可以說日本茶文化與其宗源即中國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楊炳菁、滕軍和馮薌則是從茶與宗教的關系入手,對日本茶道進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tǒng)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藝術、道德、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滕軍指出,中國茶文化是從實用品層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卻是從精神文化層面普及到實用品層面;中國茶文化與講究養(yǎng)生思想的道家文化關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則起源于佛教禪宗思想。馮薌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等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它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講,茶道已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它的這一標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來越凸顯。筆者通過梳理日本茶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進一步詮釋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內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內涵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guī)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暗馈笔潜驹础⑹瞧瘘c、是終點、是過程、是規(guī)則,萬事萬物皆有其道;“道”是無、是虛空、是無為、是戒律,從戒律開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氣、到力、到恒,最后回歸“道”?!暗馈睙o為而無不為;“道”是客觀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種精神,而“茶”則是這種精神的載體,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茶道”。

          2.中國純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有這樣的詩句:“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庇纱丝芍?,至少從唐朝開始,飲茶就已經(jīng)是中國人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了。唐朝《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是全世界現(xiàn)存文獻對茶道的最早記載,這再一次說明茶道起源于中國。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點在于“道”,即通過茶藝修身養(yǎng)性,參悟大道。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響。吳覺農(nóng)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認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話,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靈悟道時產(chǎn)生的玄妙的感覺。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為意境“茶圣”的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是公認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經(jīng)典著作。榮西禪師的《吃茶養(yǎng)生記》則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書。該書書中記載,日本的茶葉種子,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國。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禪僧,由日本的禪僧將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還將中國的茶種、飲茶之道進行傳播,并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

          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天目山的徑山寺求學取經(jīng)。他在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后,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的《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比毡镜摹侗境呱畟鳌芬灿小澳掀终衙饔伤螝w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而且中國文人、僧侶于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以及文人、僧侶們的那種對幽寂、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精神內涵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種茶、品茶之風的形成

          平安時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園。此時,日本將茶看做是藥物,飲茶方法基本上是學習和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尚未出現(xiàn)現(xiàn)今的抹茶飲法。到了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興起品茶之風,代表人物就是曾經(jīng)留學中國的禪師榮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親自種茶,還把茶種送給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榮西還研究陸羽的《茶經(jīng)》,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為日本茶文化的誕生開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從鐮倉時代開始的。到了室町時代(公元1392―1573年),茶樹的栽種在日本已普及起來。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村田珠光、武野紹路、千利休三大茶師,他們對茶道的完善和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稱為“茶道的開山鼻祖”,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村田珠光把飲茶從一種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和一種宗教,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層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礎。被后人稱為“茶道的中興之祖”的武野紹鷗(公元1502―1555年),他將日本和歌中表現(xiàn)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對珠光茶道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進一步規(guī)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貢獻。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陳學習茶道,19歲時又拜武野紹歐為師,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歐茶道的基礎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將其還原為淡波、尋常的本來面目。他還在茶事中增添了傳統(tǒng)的“石料理”的審美意識,使人們在進行茶事的同時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茶道從上層社會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內涵歸納為和、敬、清、寂,豐富了茶道的精神內涵,開創(chuàng)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體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東方獨樹一幟,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紀末,日本茶道完全脫離了宗教形式,成為獨立的禮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孫和其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體系。這一時期是日本茶道的輝煌時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茶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xiàn)為其文化內涵的加深、時代感的增強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這為日本現(xiàn)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日本荼道的形成過程

          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興之祖武野紹鷗都是通過拜禪師學禪,將禪宗的哲學內涵與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一步步將日本茶道發(fā)揚光大的。禪宗無疑是影響日本茶道精神內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視實物性能的養(yǎng)生型和升華為宗教審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綜合,把對茶的他界觀念型幻想和對茶的具體實物性認識綜合起來,乃是日本茶道之本義所在。從文化交流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從一味仿效中國,到逐漸消化外來文化,再到創(chuàng)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過程。日本茶道雖然源于中國,但又絕非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簡單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禪僧吧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中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點茶、飲茶的活動升華為茶道,形成一種綜合的文化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風格,這對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又發(fā)揚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特長。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將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概括為和、敬、清、寂?!昂汀保馕吨伺c人之間的心的調和,“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而且強調客人對主人以及茶事活動也要和諧?!熬础保硎鞠嗷コ姓J、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jié)?!扒濉?,借用千利休的話說,也就該是“拂去浮世俗塵”之意了。這里的所謂“浮世俗塵”,除了我們所講的一般意義上的塵埃之外,應當還有心靈的塵埃之意。當年,禪宗南宗慧能與北宗神秀在禪宗五祖弘忍處修道時,曾奉師命各作過如下偈語,神秀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被勰茏鞯馁收Z是:“菩提本無樹,美景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蘊涵了這兩位得道高僧充滿禪機的偈語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靜之“悟”的境地,“寂”倡導人們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日本茶道從“露地”、“茶室”環(huán)境、“床の同”、“天井”、“晝”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選擇;從茶道儀式過程,到人的心境,都貫穿著這種精神,從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藝術體系。

          日本茶道所創(chuàng)造的時空是一種非日常的時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世外桃源?!奥兜亍笨梢哉f是這種世外桃源的~部分?!奥兜亍币辉~出自《法華經(jīng)?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導人們潛修山林、脫離世俗、專心學法的途徑。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寫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稱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茶道乃是引導人們擺脫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設置成花、草、樹、木、水、石相間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間,其中竹、石環(huán)繞,流水潺潺。進入“露地”,你可以悠閑地漫步在山野林間幽靜曲折的小徑,聞天籟之音,賞朝夕雨露風霜,觀四季飛花?!奥兜亍彼鶚嬛氖且粋€“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的凈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曠神怡,從“無”境界中發(fā)現(xiàn)完全的、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從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實。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樹木叢生的幽靜之處,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說是日本古建筑技藝的結晶。“茶室”的門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須蹲下或彎下腰才能進去?!安枋摇辈贾脴O為素雅,通常不設窗戶,燈光幽暗,氣氛肅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這充分體現(xiàn)了日本人熱愛自然的心境?!安枋摇敝性O置了賦有各種意義的“床の間”、“天井”、“晝”等,無一不在顯示“茶室”是茶人實施茶道、進行修行的一個主要場所;是切斷了與俗世的一切聯(lián)系,以茶為中心的人茶共樂的空間;是一個人神交會的神圣空間。

          在煎茶出現(xiàn)之前的“石料理”,要求與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準備“懾石料理”時,按照季節(jié)的變化精心選擇新鮮海產(chǎn)和蔬菜。環(huán)境的幽靜、菜肴的簡單、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遠,使茶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清靜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氣盡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撫。由此可見,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滲透在茶道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茶道活動的始終。

          四、茶禪一味的本質內涵

          自佛教傳人后,由于佛教教義的規(guī)定及僧侶的生活需要,使禪學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坡有詩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青燈孤寂,明心見性,這就是茶中有禪,茶禪一味的奧妙。弟子曾問千利休:“何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薄安璧乐局徊贿^是:燒水、點茶、喝茶?!笨磥砬Ю葜Z“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諦――茶道就是要解決人們的“心靈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過程中的“頓悟”,即“禪”。岡倉天心在《說茶》中把茶道概括為;“茶道是在細小的生活瑣事中悟出偉大這一禪的精神的產(chǎn)物”。

          原日本京都大學久松真一教授以禪宗的理論為基礎,將日本茶道藝術的本質歸納為:自然、空寂、簡約、樸素、自然、脫俗、寂靜;物、人、場所三要素,構成了茶道的主題思想。茶禪一味,關鍵在于“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達到一種涅境界。茶在于飲,禪在于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種恬淡、清靜的茶禪境界,一種古樸、典雅、淡泊的審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義就是要對日常生活加以藝術化,即強調對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說的那樣:“日本茶道有宗教氣,超越矣,其源蓋本出于禪僧?!比毡静璧乐v究茶禪一體,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恬靜悠閑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開始就與禪密切相關。日本禪僧不僅是中國茶的引種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大多數(shù)都對禪宗有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個禪僧,他將禪的精神與飲茶方式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四疊半茶室”,確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論。武野紹鷗不僅學習禪宗,而且在禪宗的教義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為后人的典范。武野紹鷗的“茶禪一體”、千利休的和、靜、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發(fā)展?!安瓒U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紹鷗的這一座右銘證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與禪的世界觀、人生觀是相通的。如此看來,茶道一開始就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禪宗的“禪”,原意為“靜慮”,可見“靜”是禪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靜的深山,禪僧們過著幽閑自在的生活。禪宗主張生活清靜寂寥,避塵世之喧囂,求叢林之寧靜,除人間之煩惱,得心靈之靜謐。茶道也汲取了禪宗的這種追求恬靜幽閑的性情。茶道的創(chuàng)立者們,無論是武野紹鷗還是千利休,他們都要求在茶會中貫穿幽閑、恬靜的意境,要求人們在茶道的儀式過程中尋找和體驗禪的那種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僅茶室的設置應鬧中取靜、典雅靜謐,而且茶會的氣氛也要肅穆安適。人們在百忙之余,悠閑地坐在與塵世相隔絕的茶室中,聽著爐子上水沸騰的聲音,看著茶師們優(yōu)雅的點茶姿態(tài),體味著奔波的人生中難得的片刻寧靜與休閑,簡直是一種高雅的享受。“禪與茶道的相通之處,在于對事物的純化。這種純化,在禪那里是靠對終極實在的把握來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則是靠以茶室內的吃茶為代表的生活藝術而實現(xiàn)的”。日本著名的禪學家鈴木大拙的話簡潔明了地指出了禪與茶道、生活之間的關系。

          日本茶道是一門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在寂靜的氛圍中,茶人靜靜地點茶品茗時,茶禪一味,茶禪一體,天地無限之禪機即涌動于茶人的體內。隨著茶事的進行,茶道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嶄露其本來面目。這種在時空中進行,并一直流動著的藝術,就如舞蹈一般。

          結語

          篇3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總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xiàn)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jīng)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chuàng)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chuàng)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p>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chuàng)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中將茶人精神規(guī)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jīng)》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蔷哂袃€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chuàng)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從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華出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沖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笨梢?,宋徽宗趙佶將茶對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飲茶的心境概括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八個字,這也就是茶道精神。

          篇4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中國是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各國的茶樹種子、茶葉名稱和有關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2004年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上,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茶文化學者、茶葉專家共同簽署并發(fā)表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識:“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比毡旧駪舸髮W教授、文學博士倉澤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的序中寫道:“茶道一詞初見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脫離日常飲啜范圍而成為一種優(yōu)雅的精神文化。陸羽的《茶經(jīng)》就是其光輝的足跡。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國的,它的母親就是中國茶道。”中國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這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中國茶道。

          茶葉起源于五千年前,神農(nóng)氏發(fā)現(xiàn)茶可以解毒療疾,百姓便把茶當“靈藥”用于治療疾病。中國茶道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從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歷史文獻《禮記?地官》記載,西周宮廷里已設置了“掌茶官”,同掌宮廷茶事與以茶祭祀宗廟等禮儀活動?!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在武王伐紂時(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領將“丹漆茶蜜”作為貢品晉獻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潔的靈物”?!抖Y記?地官》中有“聚茶”的記載?!熬鄄琛敝傅酆髠兓驅m廷官員以一定的禮儀方式品茶或舉行隆重的茶宴。西漢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上種下七株茶樹,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飲”家家飲茶了。如今,茶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三大無醇飲料中飲用價值最高的天然飲料。

          觀茶道之問題

          目前,作為我國精神文化遺產(chǎn)的中國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亂的現(xiàn)象,對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藝,茶道和茶藝的關系等問題都存在認知上的誤區(qū)。

          理論上講,茶文化包括四個層次:物態(tài)文化。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chǎn)的活動方式和產(chǎn)品的總和,包括有關茶樹的栽培、茶葉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如隨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mào)……

          行為文化。指人們在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思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日“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tài)文化,即茶道。人們在用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在品飲茶湯時所獲得的心理愉悅,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fā)的豐富聯(lián)想;反映茶葉生產(chǎn)、茶區(qū)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國茶道。如今在中國各地如春筍出土般的茶藝館正說明了以茶道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為世人重新認識。

          品茶道之精神

          中國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圣。他在名垂史冊的《茶經(jīng)》里講述了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二是思想內涵。他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恫杞?jīng)》不論從思想性,還是從茶具造型式樣以及茶事活動的嚴謹性、邏輯性、科學性來說,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縱觀我國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來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貴族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fā)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館林立,茶香濃濃,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專家劉女士:由貢茶而演化為的貴族茶道,是古代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xiāng)紳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權力和富有。貴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巴蜀所產(chǎn)的茶葉成為朝廷貢品。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chǎn)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貴族茶道的茶藝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趙估的《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fā)展情況和特點。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湯瓶,然后沖入茶碗,再用一種竹制“茶筅”攪拌均勻,稱為“點茶”。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清朝乾隆皇帝還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后來,貴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今日已漸大眾化。

          成都作家楊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識分子,還包括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名門閨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劉伶“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識界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fā)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盧仝和陸羽是唐代茶壇的兩顆耀眼的明星。陸羽被尊稱茶圣。盧仝被人們尊稱茶仙,其《七碗茶歌》流傳千古?!耙煌牒砦菨櫍肫乒聬?。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這首詩對唐代飲茶的普及和茶文化傳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了人們吟誦茶的經(jīng)典。唐

          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陸羽等;宋茶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軾、陸游等。如蘇軾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等。對于飲茶,古時文人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于閑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么。茶助文思,從中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它們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進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專家蔣先生:中國茶道的精髓在于歷史悠久的禪宗茶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實與升華。茶之所以自唐代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與佛教有極大的關聯(lián)。佛教認為茶可提神醒腦、幫助消化。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學的發(fā)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勞。其一,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如唐代的皎然、齊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懷讓,清代的石濤、弘一等大師均有茶詩傳世。其二,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韻。其三,佛門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并為發(fā)展茶道的表現(xiàn)形式提供了參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歸屬并吸收了中國禪宗茶道的精華。

          成都市大慈寺禪茶歷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按蟠榷U茶”由唐代大慈寺無相禪師(新羅國王子)發(fā)明,取蒙頂山茶芽精制而成。無相禪茶的傳播分為三條路線:一是經(jīng)過1200多年,從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傳承到現(xiàn)代的“大慈禪茶”。二是通過無相禪師在古新羅國的崇高地位和影響,由其信徒和茶人傳播到韓國的“無相禪茶茶藝”。三是由其再傳弟子直接或間接傳播到日本的“無相茶道”。而“茶禪一味”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覺寺的圓悟克勤禪師正式提出的。據(jù)《新選昭覺寺志》記載:有日本僧珠光,參禮佛果克勤禪師,師受以《正法眼藏》,并書贈“茶禪一味”的墨寶。珠光回國時,所乘海船遭臺風襲擊而沉沒,而此墨寶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飄流至日本本州岸邊,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見此墨寶而省悟,發(fā)揮祖師奧旨,而后闡揚日本茶道,盛傳至今不絕。

          “茶禪一味”就是把佛法禪理、清凈心、平常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飲茶只是個契機。禪者:心也、佛心、覺心、佛性也。要用清凈心飲茶,將茶之性與禪之心相融一體,以茶悟禪,以禪悟心,以至“明心見性”。通過飲茶應明白:人活在當下,過去、將來都不離當下,行住坐臥不離當下,只有把握當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師無相禪師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靈草,堪為入道媒,

          樵人采其葉,美味入流杯。

          靜慮成虛識,明心照會臺,

          不勞人氣力,直聳法門開。

          禪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飲茶由俗到雅也是一個持久修養(yǎng)的過程。如今的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yǎng)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xiàn)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人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緣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國自古以來的茶道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下去呢?茶道專家李教授認為,首先,要在我國建立專門研究茶道的機構,帶動與國際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國成都大慈禪茶研究會成立,并在蒙頂山設大慈禪茶基地。如今,它的禪茶堂已成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團組織的聚會之所,同時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討、交流的重要場所,曾多次與韓國、日本、東南亞茶道界進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每年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杭州還建立了兩個國家級茶葉研究機構――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

          其次,要培養(yǎng)專門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國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剛剛起步三五年的中國現(xiàn)代茶藝業(yè)要發(fā)展到理想的水平還需要時間。對茶藝師的要求要不斷提高,不僅是外貌、形態(tài)的要求,還要對茶的知識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達到孔子提出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的要求,更要從精神層次上悟到茶道的內涵,如此,才能帶動和影響大眾。

          篇5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樣源遠流長,其精髓體現(xiàn)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內容涉及藝術、社交、禮儀、修行等因素,其獨特內涵使其成為現(xiàn)代人提高氣質、內涵、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一、“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華茶文化的核心

          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也就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傳統(tǒng)哲學理念、傳統(tǒng)的倫理與道德標準,并形成“和”(謙和之儀、中庸之美)、“靜”(空靈清靜)、“怡”(和悅愉快)、“真”(返樸歸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諧、重人格修養(yǎng),認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潔的品性,可以協(xié)調人際關系,茶可交友、可養(yǎng)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飲茶可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這就從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來被認為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是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茶敬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

          崇尚自然的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無為、寧靜、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間、汲取天地之精華的茶及它高潔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歸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質載體。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樂生,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性,尊崇快樂生存的理念。他們不消極處世,提倡主動適應自然規(guī)律,自己主宰命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快樂生存”的理念無形中影響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悅愉快的態(tài)度待人處世。

          儒、釋、道三家都主張修行。正如中國茶葉博物館郭丹英在《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中所說:“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禪宗也主張通過修行來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同時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此禪宗主張圓通的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協(xié)調,禪宗主張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憋嫴栌兄谒麄儏⒍U悟道。因此,中國茶道修習注重寧靜的氛圍、空靈虛靜的心境。道家與佛家不謀而合,他們也認為茶為清靈之物,飲茶可使靜修得到提高。受此影響,中國茶道認為,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就是“靜”。“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濃縮了中國儒道佛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二、學習茶文化有助于豐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獨特內涵,即蘊含其中的傳統(tǒng)道德標準與修生養(yǎng)性的價值觀念與現(xiàn)代人關注養(yǎng)生,講究氣質修養(yǎng)的目標極為契合,通曉茶文化有利于豐富現(xiàn)代女性人文內涵,提升形象氣質。很多茶文化前輩對茶道的理解,無不體現(xiàn)這一點。浙江大學莊曉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林治先生將茶道解釋為: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yǎng)和教化的手段。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和諧安樂之道??梢姡璧朗且圆铻槊浇?,通過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動來感悟傳統(tǒng)文化、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學習禮儀、體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進而使人生達到一種和諧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徑。

          流傳至今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讀來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圖》中題詩曰,“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聯(lián)自嘉”;以嗜茶聞名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留下的不少茶詩中有很多是描寫戶外煮茶的,像“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边€有的是描述飲茶品茶后的感受與感悟的。如盧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惫湃嗽啤案褂性姇鴼庾匀A”,常讀這些令人神清氣爽的詩文,會令人氣度不凡、口齒生香,再結合氤氳茶香,豈不美哉樂哉!

          通過學習茶文化,領悟“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完善人格、提升氣質。通過一系列茶事活動,可以讓人心存和睦、心胸豁達、沉靜歡喜、返樸歸真,而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個中真諦。尤其是女子,“女兒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潤、得天地之精華,女子與茶天生就是合而為一的。因此,學茶很容易使女性與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氣質脫俗、舉止優(yōu)雅、內涵豐富。

          三、茶藝修習有利于提升女性綜合素養(yǎng)

          作為茶事活動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飲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倫理、道德,注重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個泡茶過程上升到藝術層面,強調藝術表演性、觀賞性,并且講究飲茶的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就是所謂的茶藝了。茶藝可以理解為茶道的表現(xiàn)形式與載體,是“茶”與“藝”的融合,茶藝的修習有利于女性綜合修養(yǎng)的提升。茶藝其實“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從茶葉的沏泡要領——諍器、置茶、潤茶、沖水、敬茶、品茶到中國各類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藝表演技藝,不僅需要茶藝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論知識,而且對表演者的舉止言行、身姿神態(tài)也有較高的要求。如具備一定的禮儀常識,如端莊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態(tài)以及相應的奉茶禮與請茶禮等、和諧得體的著裝、和悅愉快的神態(tài)、清雅脫俗的氣質、清晰婉轉的解說等等。

          總之,茶藝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展現(xiàn)美與和諧的藝術,茶藝修習對女性身姿、心態(tài)、品性的修行有積極的意義。正像日本學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學》中所說,茶藝是“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通過流暢與和諧的肢體語言與聲音藝術,引導品茗者進入“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并通過品茶感悟人生真諦,得到精神的享受,為生活增添無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壓下的現(xiàn)代女性,可以通過習茶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學會更加豁達、安然的面對工作與生活。

          另外,圍繞茶藝表演,還可以引導不同群體的愛茶女性進行一系列與茶有關的活動,如以不同茶葉為主題的茶席設計活動、茶詩茶詞朗誦會、茶文化征文比賽等,不僅能豐富現(xiàn)代女性的業(yè)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還可以以茶會友、以茶聯(lián)誼,促進女性之間及女性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為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頁.

          [2]湯鳴紹.發(fā)展茶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與舉措.福建茶葉,1999年第4期.

          篇6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國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xiàn)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mào)易發(fā)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xiàn)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yōu)楦髅褡宓亩Y俗,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一)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xiàn)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現(xiàn)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jīng)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xiàn)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xiàn)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jīng)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我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jīng)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xù)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jié),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四)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lián)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jīng)貿(mào)洽談。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促進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lián)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jīng)貿(mào)洽談。民族團結、表現(xiàn)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經(jīng)濟貿(mào)易等。

          二、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茶文化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國際性等特點,確實是博大精深,意蘊深厚,留給我們后人無窮的財富,我們應當繼承和發(fā)揚中國茶文化。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價值

          眼下國內外經(jīng)濟發(fā)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他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不具備理性的自我判斷意識和較強的約束力,如此一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這種情況。茶文化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體現(xiàn)出鮮明的教育與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經(jīng)受了歷史和實踐的驗證。所以可以將茶文化運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中,以獨特的茶道浸潤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為該領域帶來較多的裨益和啟迪。這樣一來,茶文化能夠被運用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內涵使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強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修養(yǎng)。高校學生應該在此基礎上端正人生態(tài)度,穩(wěn)步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的人格與較強的專業(yè)技能的現(xiàn)代化人才。

          1茶文化內涵的解讀

          1.1茶藝

          一般來看,茶藝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況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飲茶、喝茶與品茶。品茶讓食茶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性,乃是真正的茶藝。品茶成為了藝術行為,蛻去其本意,影響到品茶者的心理層面和精神,演變?yōu)樯鐣F(xiàn)象或者文化現(xiàn)象,如茶館、茶道、茶藝等,凸顯了茶藝存在的價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習和操作茶藝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藝之魂,是我國茶文化之核心。源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茶文化體現(xiàn)出厚德載物的秉性,道與器二者緊密融為一體,茶之內涵同時升華了茶與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jīng)_擊。茶道追求對現(xiàn)實生活和對人生的超越,為人們持續(xù)尋求擺脫身心與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提供了可行路徑,進而解放身心與釋放情感。雅與靜是它的關鍵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屬性,契合品茶藝術的文化特性。茶圣陸羽首創(chuàng)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質,此乃茶文化之雛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礎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藝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傳統(tǒng)茶文化持續(xù)演變的過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并對其推崇備至。“精行儉德”一詞反映出,茶德的具體標準是將茶本身的優(yōu)良品質和具有優(yōu)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謂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們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續(xù)實現(xiàn)自我奮斗目標。茶品意味著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種品貌,它不激揚、不喧囂。茶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由此浮現(xiàn)出人們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腦、除垢防疾、緩解心理壓力的功效,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與茶德讓我們欣賞茶藝與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過程中,人們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穩(wěn)的心態(tài),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儉樸素、善于自制、寧靜致遠、和衷共濟、清正廉明。人們可以在此過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進而修身養(yǎng)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導思想。在飲茶時將自我、大自然和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在品茗中體味到世間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關注道德、思想和人類心靈層面的覺悟和進步。提倡在參禪禮佛時感受世間道理,在品茗時釋放心靈[4]。以身心強烈的直觀性感受,參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諦,領悟茶道與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實現(xiàn)

          2.1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

          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為了呈現(xiàn)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豐富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專題講桌與茶藝表演等。也可以錄制相應的視頻文件,讓學生自主掌握和學習這些資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闡述和講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傳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內容,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迪他們的思想、疏解他們的緊張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讓學生掌握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育茶文化、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茶藝實踐活動的熱忱。學生主動參與泡茶、辨茶、泡茶、品茶與敬茶的過程,體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專題輔助中積極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規(guī)范引導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茶文化得以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豐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在這其中,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實踐中所需要的諸多行為和價值觀念,都蘊含于其中。茶文化涵蓋了寧靜致遠、淡泊名利、平淡地對待生活狀態(tài)的精神,恰恰是當代社會成員迫切需要的。當前社會物欲橫流,不少學生非??粗孛@會對其形成不正確的觀點和看法,會采取各種手段來得到這些東西。引入茶文化,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思想文化,對他們的行為舉止進行規(guī)范。讓他們平淡地看待這些事物,以積極樂觀、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這些事物,這也有助于實現(xiàn)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

          2.3啟迪高校德育教育,培養(yǎng)奉獻堅韌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夠有效地啟迪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長于各種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發(fā)散出不可抵御的獨特香氣,然而卻不會因此而妖嬈。茶的用途和功能較多,卻能夠自甘低調。這些都可以啟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讓高校學生獲得下列啟示:在當今物欲橫流的背景下,自己應該為家庭、為社會、為學校做出應有的努力和奉獻。絕不可將自己培養(yǎng)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可只關注所得到的回報??梢孕麚P茶固有的屬性:奉獻而不浮夸、低調而不在乎索取,這些高貴的茶性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茶葉可以生長在極為貧瘠、崎嶇之地,本身具備了堅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質,具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優(yōu)良茶性,它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啟迪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質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販賣和種植茶葉為生的群體。隨著社會進步和時展,“茶人”概念進一步延伸開來,它包括茶葉生產(chǎn)、銷售、茶文化科研與教學等方面的人員。他們的身上展示出了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優(yōu)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內涵涵蓋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過褒揚茶樹的優(yōu)良品質,頌贊他們的無私奉獻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過茶葉的品質和茶道,表明志向,傳達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精神要義。第三,以茶喻理。借助這種“茶人”精神,培育人們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獻精神、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確健全理性的觀念

          眼下我國不少教育機構中存在著顯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確的價值導向,比如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導向和趨利導向等。如果過分關注這些內容,就會漠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還會越來越淡化學生之間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確而充足的價值觀念引領。在此過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講解和宣揚其蘊藏的知書達理、修身養(yǎng)性等多種價值內涵。有效地彌補過分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的錯誤做法。這樣一來,可以讓廣大高校學生循序漸進地樹立和健全自身的價值觀念,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路徑和人生價值選擇。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鮮明地確定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提高他們自身的價值。

          2.6在對比中掌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經(jīng)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fā)展,網(wǎng)絡化趨勢不可逆轉,不少學生面臨著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很多學生既接觸到傳統(tǒng)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國文化,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不少學生覺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進,將傳統(tǒng)文化給比下去了。但是“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讓學生充分注意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廣泛適用性,摒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也應該以同樣的方法來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讓學生們了解和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慢慢地產(chǎn)生興趣,并愛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3結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對我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課有強烈的現(xiàn)實價值和指導意義,它能夠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起來,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人們對茶的偏好極大地超越了對普通飲品的喜歡程度。將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顧理論性和現(xiàn)實性,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形象化的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繼承和光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蔣艷.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227-228.

          [2]安建良,邊宇璇.校園茶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175.

          [3]周慶,羅孝友,李菊順.論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2):166-167.

          篇8

          從心態(tài)文化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fā)的豐富聯(lián)想,反映茶葉生產(chǎn)、茶區(qū)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的茶德、茶道,等等,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體現(xiàn)在“理、敬、清、融”的中國茶德上,講究中和之美,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歷史悠久、形式完美、內涵厚重的中國茶文化,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tài)到精神的結合體系,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特殊創(chuàng)造和中華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蘊含著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相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jīng)過茶事、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后,對于文化所帶來的意境的感受。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體驗茶的精神,并把它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

          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yǎng)德,有利于人的心態(tài)平衡,可解決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zhàn)的益友。在社會競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使人們承受的壓力加大,而品味茶文化,可以使人的精神和身心放松,以應付人生的挑戰(zhàn)。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相適應。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弘揚茶道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通過飲茶、研習茶道、學習茶文化,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tǒng)一。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

          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現(xiàn)代人的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xiàn)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的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和心靈的“安定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篇9

          學校是培養(yǎng)新一代人才的搖籃,而其校園文化是只有在學校這種環(huán)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內,專門以全體師生為中心制定的相關規(guī)章、活動實踐乃至其所承載的精神財富。而茶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通過茶這一載體進行各種文化的傳播,不但可以促進我國茶企向世界各國銷售茶產(chǎn)品,而且可以促進我國茶文化及其它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茶文化的內容豐富,涉及了藝術審美、社交禮儀、哲學宗教等多個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釋三家的思想精華,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內涵于一體,不但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現(xiàn)了我國飲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風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傳播及發(fā)揚傳統(tǒng)、修養(yǎng)身心的作用。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而在學校課程中合理的開展心理教育課程是現(xiàn)階段我國開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的各項技能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心理教育的獨特內涵與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義,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充分的應用茶文化進行教學具有重大價值。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整體及內涵概述,茶文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響及心理健康課程中融入茶文化的價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統(tǒng)的分析探索。

          1中國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國古代人民以茶為載體,融合多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千年發(fā)展積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豐富內容,但仍是以茶為核心。我國古代具有高度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正是以此為基礎的,以至現(xiàn)代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于高品質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對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為了人們對于生活品質追求的重要體現(xiàn)。從文化的視角來看,茶文化是與茶相關的、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來的、系統(tǒng)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統(tǒng)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屬范疇之一,并且在歷經(jīng)了千年的歷史積淀之后,其內容與內涵的整個體系更加趨向于健全與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發(fā)展歷史、生長環(huán)境、地域風俗、茶業(yè)發(fā)展科技乃至茶的種類、茶具、茶藝、茶詩、茶畫、茶舞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再由茶這一具體物質發(fā)展延伸至人們的社會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總體上來講,茶文化在結構體系上共分為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層次。從行為文化的角度來看,在茶葉的生產(chǎn)、制作與消費發(fā)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形成了多種約定俗成的茶事活動,通過茶禮茶俗及茶藝表演等形式進行演繹。我國在古代即已經(jīng)形成了敬茶的習俗,茶被應用于多種禮儀風俗中,如客來敬茶、以茶敬佛、婚禮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區(qū)、社會地位及不同的茶葉種類等有著不同的茶禮習慣,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心態(tài)文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茶客飲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審美意趣及價值觀念等幾方面,是在長期的茶事活動中逐漸的積累表現(xiàn)出來的,從而體現(xiàn)出茶葉的生產(chǎn)過程及茶區(qū)茶農(nóng)們的生活常態(tài),將茶藝文化與人生哲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學的高度,進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時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國茶文化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影響

          2.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世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xiàn)又與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關,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備的面貌、風范、氣質與素質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樸素的精神表達是從茶樹的風格品性中引申出來的人的社會精神,即“無私奉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為人類謀?!薄τ诟咝-h(huán)境中學習的學生來說,從豐富的優(yōu)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蘊含的營養(yǎng),并充分的吸收應用,學習茶事活動及茶藝心態(tài)所代表的茶人精神,從而掌握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向與原則,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為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載體,通過學生對茶道精神的深刻領會體悟,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強化,從而幫助學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態(tài)認識自己,以平穩(wěn)和悅的心態(tài)調整自己的社會人際關系,平和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2.2幫助學生更好地修身養(yǎng)性

          茶文化與人類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關,其本質就是從泡茶、品茶過程中領會其所蘊含的各種文化韻味。在這種文化本質的促使下,人們通常可以通過細微的視覺、聽覺、味覺等來感受茶道精神,從而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有效的細致探索,使學生能夠在茶文化引導的心理教育中達到自我認知層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蘊含了我國傳統(tǒng)美德中的仁義與誠信,而這兩種美德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心理發(fā)展,是學生素質修養(yǎng)表現(xiàn)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學生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將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品茶與學習兩者互促,領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養(yǎng)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更加注重人與人交往的仁義與誠信,改變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勢,重新在修身養(yǎng)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利人利己。

          2.3提升整體素質,實現(xiàn)全面綜合發(fā)展

          學生的高校學習時期是學生的“三觀”正確保證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各方面技能素質都在逐漸的成長完善,所以,將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茶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沉淀之后,已經(jīng)具有了比較完善健全的文化體系,且其精神內涵意蘊博大精深,對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包容了美學藝術、禮儀風俗、哲學思想等理論精髓。學生在心理教育課程中接觸茶文化,不但可以體會到華夏千年豐富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原則、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與價值觀,了解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的發(fā)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對學生未來走入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有效指導,并結合自己的發(fā)展目標,以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升華自我。

          3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價值研究

          3.1思想引導價值———行為規(guī)范的豐富

          茶文化對于茶客的行為、禮儀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價值觀念也是淡泊悠遠、積極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囂社會的有效補充。教學活動盡管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則會對學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價值觀念引導,不利于其長遠發(fā)展,而通過融入茶文化,使學生的心態(tài)保持積極、清新的狀態(tài),樂觀豁達地看待將來會遇到的社會問題,從根本上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幫助完成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3.2文化學習價值———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茶文化作為一個完善的知識文化體系,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容,在之前傳統(tǒng)的心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的依賴于心理教材,僅僅是傳授理論內容,不僅增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很難幫助學生理解心理課程的內涵與魅力,從而促使學生的心理課程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強。將茶文化與心理思想課程的教學知識有效的結合,不但直接豐富了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茶文化歷經(jīng)千年的發(fā)展淵源與知識體系,加深高校學生對于心理知識內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學習價值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3.3人才培養(yǎng)價值———理性、健全價值觀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以知識內容的講解作為教學重點,而相對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心理,忽略了學生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導向等的片面錯誤的觀念,從而無法有效的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與同學、集體、社會中的情感友誼。茶文化的精神蘊含包括了修身養(yǎng)性、與人為善和淡泊寧靜等思想價值內涵,而這正是學生的人生成長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過高效心理教育課程對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理性、健全的價值觀念體系,從而達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學目的,最終培養(yǎng)出適合我國未來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結語茶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涉及到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知識領域,包含了寧靜致遠、仁義誠信、社交禮儀等多方面的哲學思想及處世原則,將其應用于心理教育課程,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極為有益,可以幫助他們保持正確的自我認知方向,從而實現(xiàn)綜合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桂華,高旭暉,金哲.茶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10(3):46-48.

          [2]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技文匯,2009(15):58-58.

          [3]黃曉琴,張麗霞,向勤锃,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茶葉加工,2010(1):40-42.

          [4]蘭嵐.中國禮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xiàn)[J].長春大學學報,2014(10):1431-1434.

          篇10

          [基金項目] 遼寧省教育廳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關于在外經(jīng)貿(mào)類院校開設《外國文學與文化》課程的嘗試與研究”,項目編號396。

          【中圖分類號】 G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它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強的審美特征,是一種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湯道禮儀。從古至今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的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習茶道的人們和組織越來越多,遍及全國。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飲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記載。在唐代,飲茶習俗不僅流行于我國國內,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來到中國進行訪問,經(jīng)過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潛心學習,他們掌握了中國的飲茶文化和習俗,回國時帶回了大量中國的佛經(jīng)和茶種,并把中國的飲茶知識在國內傳播開。從此,日本開始種茶。到了中國宋代,日本僧人榮西來華,回國時同樣帶回了大量的茶種,再次使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日本民間流傳,此后,種茶和飲茶的風氣逐漸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還是武士茶,都有著濃厚的中國飲茶文化的烙印,這段歷史通常被稱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產(chǎn)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日人的飲茶文化來源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有著較深的淵源,中國茶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對日本有著長期的影響,日本茶道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的。15世紀末16世紀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飲茶行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tǒng)的規(guī)范,諸如厘定了茶會的種類,規(guī)范了茶器具的種類,確定了茶室、茶庭園的格局,制定了主人點茶和客人飲茶的基本動作流程等等,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將學習茶道和開展茶道活動作為一種以茶會友、修身養(yǎng)性和對藝術的高雅追求。愛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組織,彼此選擇日期互相邀請。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飲食禮儀

          日本茶道有一套嚴格規(guī)矩,頗為講究。茶道儀式可分為慶賀、迎送、敘事、敘景等不同的內容,流派頗多?,F(xiàn)代的日本茶道舉行的場所有一套特殊的規(guī)定,通常,茶道舉行的的場所都是有茶的庭園和茶的建筑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與主要用于眺望的禪宗枯山水庭園不同,它重在近距離體驗,使客人在其間經(jīng)一條露濕的小徑,被沿引至茶道儀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舉行茶道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十分講究,一般要求簡樸而優(yōu)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動的矮門,客人宜躬身入內,表示謙遜,而主人則跪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一般懸掛名人字畫,陳設古玩,還放置青瓷茶花瓶,供賓客欣賞。茶室正中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放著茶碗和各種飲茶用具。另外,茶道飲茶也有很多講究,使用的茶碗也多為歷史珍品,點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都有一定的方式,主賓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雙手捧碗,喝茶時一定要三口喝盡,最后一口一定要發(fā)出聲響,以示對茶的贊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澤碧綠,略帶澀味,飲茶時常備有點心,糕點之類食品,以調和口味。所以,茶道對于日本民眾來說,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動,而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族習俗和傳統(tǒng)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實質

          日本茶道的內容不僅局限于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各種藝術方面內容,在內涵方面還具有其獨特的一套哲學思想,因而不能將其簡單的歸為藝術活動一類。對于這種不同的觀點,日本著名文化學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觀點獲得了為數(shù)眾多茶道研究者的認同。他從宗教的角度出發(fā)將茶道定義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動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他認為茶道文化體系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統(tǒng)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復雜內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從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這四個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凈化心靈、提高品行、磨練意志、學茶上茶,將人們克服困難信心以及道義感進行增強,進而達到升華思想境界這一最終目標。

          “和”是表示整個茶事進行過程中具體形式的和諧以及人們內心情感的平和、寧靜,意思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相互禮讓、謙卑友好、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狀、寬窄、長短以及大小都應該保持協(xié)調和完整,給人一種和諧之美,使整個茶事活動在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中進行,從而實現(xiàn)一種參與茶事的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甚至是人與所涉及到的器具、環(huán)境之間的理想關系。這個“和”字不僅僅源于佛教的教義,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日本整個國家內部所極力追求和保持的一個完美理想狀態(tài)。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這一基礎之上,共同實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貴賤,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溝通感情和品茶暢飲。茶席上雖然設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這決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內設定的座位而已。這體現(xiàn)了禪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參與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與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專注與歸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學派的主一無適,即是專注、專一、沒有雜念。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茶道文化在禪宗教義之中還蘊含了日本神道“萬物皆有靈”的精神。而且這種通過茶事追求人們貴賤無差別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極為難得。

          “清”是純潔、幽靜,即要求和茶事相關的人和物必須要潔凈,這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凈茶庭里的樹葉和石頭,茶室里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凈的。 當每個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純潔無暇的內心時候,才能夠領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輕松愉快地生活。達到了這種意境才是茶道內涵“清”的實質意義,即茶道的本來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體現(xiàn)了日本民族的獨特民族習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潔,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層的含義。茶道重要典籍《南方錄》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xiàn)無垢的凈土,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可見這條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貪圖奢侈生活、謙恭以及樸素,倡導人們不管世俗有多紛亂,都要具有一顆平常心,做到謙虛做人,擁有無私和坦蕩的內心。它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寂”一語,也是佛語的“寂滅為樂”,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煩惱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雜念,達到無年無想的境界。如果說前三個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徑,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wěn)”,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無”的意思。茶人與客人通過茶事進行修行,在茶事的過程中領悟到對世間萬物的否定,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里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導人們無論世俗如何紛亂都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做茶事時,要嚴格做到心靜如水。假如你心有雜念,就不會做得圓滿,其境界也達不到閑寂的標準。

          四、結語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它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茶文化經(jīng)過不斷的改變發(fā)展,逐漸構成獨特而系統(tǒng)的茶道體系,不僅在形式上內容及其豐富,而且在思想層面上也有著豐富的內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導的人文文化是推動茶道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jīng)驗,需要飲茶者用心方可領悟。

          參考文獻:

          [1]滕軍.論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03):145-149.

          [2]張曉光.論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審美文化觀念[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悅.中國茶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譯林出版社,1989.

          [5]張忠良等.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篇11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xiàn)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chǎn)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chǎn)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xiàn),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lián)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tài),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xiàn)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jīng)》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nóng),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nóng)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zhí)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fā)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xié)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敝赋隽恕昂汀迸c“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jié)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傊?,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guī)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jié),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tài)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jīng)》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jù)“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guī)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yōu)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huán)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xiàn)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guī)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xiàn)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lián)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yǎng)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jié)。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jié)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fā),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體現(xiàn)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yǎng)廉、雅志、勵節(jié)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jīng)》中追述了自神農(nóng)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笢匾圆枋緝€,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jīng)》。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班鄤钪荆矢蕡髧贝砹瞬枞艘詯蹏髁x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jīng)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jīng)》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碧拼娙隧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xiàn)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碧烊t是指自然天成的環(huán)境?!缎煳拈L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