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債務危機論文

          債務危機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4-06 18:48:54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債務危機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債務危機論文

          篇1

          一、引論

          以2009年末的希臘債務危機為導火線的歐洲債務危機如今燒遍了整個歐元區(qū)國家,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關于這次的債務危機的爆發(fā)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筆者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這一缺陷早在歐洲貨幣一體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筆。要理清歐洲債務危機的前因后果,需要從歐洲貨幣一體化這場持久的制度變遷開始研究。

          二、歐洲貨幣一體化

          歐洲貨幣一體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歐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在馬德里召開會議,提交了“德洛爾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一個分三個階段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計劃,旨在建立一個歐洲統(tǒng)一的金融市場和中央銀行,最終實現歐洲貨幣一體化。1991 年 12 月,歐共體理事會首腦會議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舉行,會議正式通過了“德洛爾報告”,決定分 3 個階段建立歐洲經濟與貨聯盟,歐洲貨幣一體化的構想終于正式啟動。

          1、“德洛爾報告”第一階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與歐洲內部大統(tǒng)一市場的建設節(jié)奏保持一致,協調經濟發(fā)展與貨幣政策,使成員國的經濟發(fā)展接近。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對成員國家的貨幣進行匯率聯合干預,限制成員國家貨幣之間的波動幅度,促進資本自由流動。

          2、“德洛爾報告”第二階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這是一個過渡階段,為第三階段實施單一貨幣準備條件。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加強地區(qū)政策與結構政策,協調經濟政策。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建立在貨幣政策制定和金融監(jiān)管有一定權力的歐洲貨幣局,為實行統(tǒng)一貨幣、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銀行奠定基礎;縮小各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幅度,避免法定匯率的調整。這樣一來,各成員國必須逐步放棄貨幣政策制定權,移交給歐盟的中央銀行體系,由其來制定整個歐盟的貨幣政策。

          3、“德洛爾報告”第三階段:1999年1月1日——這是建立歐洲貨幣同盟的實質性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推進各成員國的財政協調,限制各國對財政政策的使用,擴大歐共體委員會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在貨幣一體化方面,建立歐洲中央銀行,統(tǒng)一貨幣政策;推進貨幣統(tǒng)一,以歐共體貨幣取代各成員國貨幣;進一步統(tǒng)一管理各國外匯儲備。

          2002年1月1日歐元發(fā)行,歐元在歐盟12國成為唯一合法貨幣,這是歐洲貨幣一體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標志著新的貨幣制度對舊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斷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必然產生更多的新興利益集團,在第二個階段很多利益集團已經成型。

          三、歐洲債務危機

          在歐洲貨幣一體化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從2009年末開始的歐洲債務危機。2009年末,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的陰霾尚未退去,雖然全球經濟有復蘇的跡象,但是歐洲債務危機已初見端倪。這導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債務危機,整個歐盟內部都受到了債務危機的困擾。關于本次歐洲債務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2008年金融海嘯的對歐元區(qū)的沖擊。由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fā)的美國次貸危機,是世界金融市場產生震動,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美國采取美元貶值來專家危機,導致歐元區(qū)外部的金融環(huán)境惡化,歐洲中央銀行也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企圖刺激經濟增長,這就為歐洲各國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而進行債務融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第二,歐元區(qū)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歐洲債務危機真正的原因。這主要就是我們所說的在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整個制度變遷過程才會不斷延續(xù),也才能夠依次為新的激勵繼續(xù)發(fā)展。這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這場貨幣制度的變遷過程中,由于歷史局限性,這種新的制度設計中存在種種問題,產生了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之間的矛盾。根據傳統(tǒng)經濟理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歐元區(qū)的內部經濟失衡。歐洲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但是在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中,為盡快推行新的制度,實現單一貨幣,在有些國家部分指標尚未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的規(guī)定時就加入了歐元區(qū)。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部分國家經濟發(fā)展尚未達標,實行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必然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國際評級機構對希臘等國信用評級降低,對這場債務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分析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最本質和主要的還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為制度缺陷而產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債務危機擴散的因素而已。

          四、結論

          2009年末開始的歐洲債務危機,至今仍在發(fā)展,沒有人知道這場債務危機接下來的發(fā)展究竟會到什么程度,是在歐盟成員國及世界組織的行動下得到妥善解決,還是最終導致歐元區(qū)的崩潰。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這關鍵還是要看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由于引發(fā)這場債務危機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這場還在進行的制度變遷過程中,需要從制度上來解決這一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危機之下,新的制度創(chuàng)新才會開始,歐洲貨幣一體化這一制度變遷過程也才會不斷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張茉楠. 警惕債務危機引發(fā)系統(tǒng)風險 [R]. 國家發(fā)改委綜合司經濟預警辦工作論文,2009(12).

          篇2

              過去的2011年,是內憂外患多種因素繁雜交織的一年。 歐洲債務危機持續(xù)發(fā)酵,主權信用危機惡化,歐美各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經濟再度衰退的憂慮充斥市場。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怎么應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探究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之前,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將債務杠桿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全球政府聯手利用公共財政的“再杠桿化”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但是這種掩蓋是暫時性的,自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以來,人們最常想起的詞語就是“高赤字”。

              2、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歐元區(qū)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

              歐元區(qū)現階段實行的是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直指主權債務危機。盡管貨幣一體化為歐元區(qū)成員國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資平臺和競爭優(yōu)勢,但是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對稱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yōu)勢。另一方面,歐元區(qū)簽訂的《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并沒有完全遵循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要求,各國的實體經濟結構不盡相同,這樣更容易遭遇“不對稱沖擊”的影響。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周期不同步,歐元的誕生也未能顯著縮小這種差異。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無法也不可能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從而增加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

              3、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歷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著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隨的則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歐洲各國在經濟發(fā)展上缺乏一種活力,并且在財政支出上遠高于非高福利國家。不得不說,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個重要源頭。

              二、歐債危機給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歐美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導致人民幣“升值”

              最近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

              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yè)如果用歐元和英鎊收匯,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此外,由于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余還可能會繼續(xù)下滑。

              (三)外匯儲備縮水

              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我國防范外匯資產的縮水問題,必須采取動態(tài)的資產管理模式,即不僅需要關注投資的收益,也要關注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以保證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

              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范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五)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已經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步伐,同時還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xù)承壓。

              三、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財政刺激計劃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不能太樂觀。因為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觀”,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舉債搞發(fā)展,財政入不敷出;其次,當面臨經濟下行是,政府刺激計劃會使財政負擔加大,可能造成通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所以中國必須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債務負擔,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二)注重轉方式、調結構,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希臘的局面警示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出口是我國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殺手锏,但是這種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長期來看,出口導向型模式是不可維持的,中國應該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消費是拉動經濟更好更長效的動力。此外,在出口戰(zhàn)略上,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

              (三)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較低,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國應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調,縮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的差距。

          篇3

          2007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了針對2007—2008年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在2007年至2008年,世界經濟仍然看好并能繼續(xù)強勁增長”,“未來的總體風險看來要比6個月前來得低”(IMF,2007)。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經濟未來的發(fā)展是相當的樂觀。然而,緊隨而來的一系列危機似乎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使得世界經濟遭受空前的沖擊。Mundell(2011)認為這一系列危機包括四個階段:(1)美國次級債券危機;(2)美元的升值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3)美國和全球經濟衰退;(4)歐洲債務危機。

          從2001年開始,美國的低稅率、低利率和低匯率使得美國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本市場過度繁榮。信用評級低于正常水平的高風險次級債券被大量發(fā)行。這些高風險債券也成為追求高回報的投資銀行看好的投資產品。2007年夏,美國住宅抵押市場轉向,房價下跌。銀行業(yè)持有的大量以房產為抵押的證券(包括次級債券)價格下跌。按照會計準則中的市場定價(mark-to-market)規(guī)則以及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巴塞爾協議,銀行業(yè)開始大量舉債來填補銀行資本的折損。美國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出現巨額虧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由次級債券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繼續(xù)蔓延。在此期間,由于全球范圍內美元的融資渠道被打破,出現對美元需求的全球性短缺,美元升值(徐以升,2011)。強勢美元使得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房地產市場價格進一步下跌,美國經濟衰退并直接或間接通過投資、國際貿易等渠道傳遞到全球。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Mundell,2011)。目前整個危機仍然繼續(xù)著,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危機顯露的重點會不同。

          本文分為三部分。首先,著重分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的各種原因。其次,分析歐元可能增加的波動性風險。最后,提出我國企業(yè)如何規(guī)避歐元匯率波動風險。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次級債券危機造成全球經濟發(fā)展趨緩,進而使得原本經濟發(fā)展不暢的部分歐洲國家,尤其是希臘等國家出現國家主權債券違約的可能。這些國家包括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和西班牙(Spain)等國家(簡稱PIIGS歐債危機五國)。希臘等歐債危機國家出現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不僅僅是個別國家經濟出現問題,而是有更深更廣的原因。這涉及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在最初制度設計上的缺陷,高福利經濟制度的局限性,歐盟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力有限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貿易和金融方面的外部沖擊等因素。

          1.歐元區(qū)財政制度上的缺陷。1961年Mundell在他的論文中提出著名的“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理論,在由幾個國家或地區(qū)整合的市場區(qū)域中,生產要素(比如:勞動力、資本)可以自由流動,使用同一種貨幣或是有緊密聯系匯率的幾種貨幣,能減少參與成員國或地區(qū)之間的匯率波動,從而使得貨幣區(qū)社會總財富最優(yōu)化。該理論在Mundell提出后,Mckinnon(1963) 進一步提出:越開放的經濟體,國際商品價格的波動會直接或間接傳遞到國內商品價格上,結果使得匯率作為調節(jié)國際收支平衡工具的作用越小。Kenen(1969)又提出:進出口中,生產和消費多樣化能減少外部對特定行業(yè)的沖擊。因而,含有多樣化生產和消費的伙伴國家,能夠用更少的成本應對外部的沖擊。這樣的伙伴國家能更好獲得單一貨幣區(qū)的好處。

          正是在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理論指引下,歐洲經濟一體化得到逐步的發(fā)展。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確定簽約國統(tǒng)一采用歐元。歐元在2002年1月1日開始起用歐元貨幣,成為歐元區(qū)法定貨幣。使用歐元的各個成員國,放棄發(fā)行本國貨幣的權利,而統(tǒng)一使用歐元。歐元的貨幣政策由位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負責。按照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各個成員國對內使用同一貨幣,對外實施浮動匯率制度。歐洲中央銀行采取盯住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目標。從法律層面上,要求歐元幣值穩(wěn)定。歐元區(qū)成員國采用同一貨幣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減少成員國之間的結算成本,增加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但是,歐元的先天不足之處是:各個成員國仍然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政策的制定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不統(tǒng)一,為目前的歐債危機發(fā)生埋下伏筆。由于各國無法應用貨幣政策(使得貨幣升值或貶值)來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各國只能使用財政政策來調節(jié)。一些歐元區(qū)成員國政府為擴張財政,過度運用債務杠桿,使得公共和私人債務比率上升,甚至面臨國家財政有可能出現經濟意義上的破產情況。 轉貼于   2.高福利經濟制度的局限性。希臘等債務纏身國家,失業(yè)率高,經濟發(fā)展停滯。在加入歐盟之前,這些國家的融資成本很高,本國貨幣幣值低。在加入歐盟以后,由于采用統(tǒng)一的貨幣歐元,幣值升值(實際上是幣值高估),同時采取和其他歐元核心國家相同的利率,極大地降低了融資成本,使得希臘等歐債危機國家的公共和私人債務激增。同時,這些國家在福利政策上采取與德、法等歐元核心國家相同的福利水準,使得政府的公共開支增加;在歐債危機國家,歐元的幣值所內涵的實際匯率高,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因為幣值高而下降,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失業(yè)率增加。按照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歐債危機國家富余的勞動力如果能轉移到其他國家就業(yè),也能維持經濟均衡。但實際上,由于文化、語言等現實因素,理論上期望的移民大潮并沒有出現(余永定,2010)。對待增加的失業(yè)人員,政府按照高福利的水平要支付昂貴的失業(yè)救濟,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由于貨幣政策的喪失,政府要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只能通過增加債務的方法。

          3.“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約束力有限。1997年歐盟通過“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其目的是保持歐元區(qū)的穩(wěn)定。該公約規(guī)定歐元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公共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如果超過規(guī)定,歐盟委員會會要求成員國在一定時間框架內減少過量的財政赤字{1}。按照該公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如果連續(xù)3年超過該國GDP的3%,該國將被處以最高相當于其GDP的0.5%的罰款。但是事實上,該公約出臺不久,德、法等歐洲大國即超過公約提出的限制比率,但并沒有遭到懲罰。使得該公約的信譽造到極大損害。其他歐洲小國政府更是不斷增加財政赤字來應對經濟衰退。如何增加財政政策實施的紀律性,已經是成為擺在歐盟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4.經濟體的外部沖擊。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客觀上為PIIGS歐債危機國家受到區(qū)域外的經濟危機的沖擊提供了條件。始于美國的次級債券危機,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使得原本經濟脆弱的PIIGS等國家,首先暴露出其主權債務超出歐盟“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規(guī)定的趨同標準。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連續(xù)下調危機各國的主權債務評級。國際投機機構大肆看空歐元的炒作,進一步加劇了歐元債務危機。

          二、歐元匯率波動的可能因素

          從經濟理論角度分析,影響匯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通貨膨脹、利率、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等。

          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對貨幣匯率有影響。但由于歐洲中央銀行從法律上要求以通貨膨脹目標制(年通貨膨脹率2%)為貨幣政策目標,歐洲中央銀行不可能實施讓歐元對內貶值的通貨膨脹政策。這樣,歐元區(qū)是否能保持經濟增長并改善國際收支平衡,成為長遠來看影響歐元匯率的主要因素。盡管歐元區(qū)有各種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歐元區(qū)解體的可能性不大,歐元區(qū)更有可能通過解決這次歐債危機而加速歐洲成員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整合進程。Eichengreen(2010)指出,如果歐元區(qū)解體,各個成員國在經濟、政治、程序和法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障礙。如果各國重新啟用本國自己的貨幣,會對各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比如,德國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國家。如果重新啟用德國馬克,德國經濟會因新馬克升值而致出口競爭力下降;而PIIGS等歐債危機國家會出現本國貨幣貶值,資產縮水,資本外逃,融資成本增加,債務負擔惡化。同時,歐元也是歐洲經濟一體化,進而政治一體化的重要基石。任何國家退出歐元區(qū),意味著在與歐洲其他國進行政治、經濟以及外交領域的博弈中,將因缺失主導權而被邊緣化。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各國簽訂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里面并沒包含成員國退出歐元區(qū)的規(guī)定。事實上,從歐債危機爆發(fā)以來,歐盟以及各成員國政府積極籌集資金拯救危機各國,也表現出各國政府維護歐元區(qū)統(tǒng)一的政治決心。這些努力也增加了市場對歐元長期遠景看好的信心。

          篇4

          資助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自選項目(L11DJL04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90196)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我國債務規(guī)??沙掷m(xù)性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收錄日期:2012年11月8日

          一、引言

          財政可持續(xù)性重點關注政府的償債能力。償債能力就是指在不發(fā)生違約的情況下,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如果政府無法償還債務,則存在引發(fā)債務危機的債務風險問題。如果某國以自己的為擔保向外借債,當其債務無法償還時就會引發(fā)債務違約,并逐步升級為信用危機而迅速擴散蔓延。目前,整個歐元區(qū)正遭受債務危機的困擾,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而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債務危機也瀕臨引爆。國家債務問題也由此成為后危機時期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困擾,引起了廣泛關注。

          Bulter(1985)首先提出了財政可持續(xù)的概念,他認為財政可持續(xù)性是指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財政的存續(xù)狀態(tài)或能力。 Hamilton and Flavin(1986)利用美國戰(zhàn)后的數據提出了檢驗公共借貸的實證分析框架,他們得出可持續(xù)性要求政府債務具有平穩(wěn)性。Mendoza and Oviedo(2006)得出了在政府維持可接受范圍內的開支和支付債務利息條件下的最大債務水平。

          近年來,有很多文獻研究了我國財政的可持續(xù)性問題,周茂榮、駱傳朋(2006)從實證角度利用協整檢驗的方法對我國的財政收支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財政在1%的顯著性水平是可持續(xù)的,同時也提出應該注意到當前我國累積債務高速增長的這種趨勢;楊宇、沈坤榮(2010)采用1978~2009年的數據,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在考慮了財政體制改革對中國財政收入影響和鑄幣稅的情況下評估中國的財政可持續(xù)性,研究表明僅僅依靠稅收收入不足以保證可持續(xù)性,考慮非稅收入后呈弱可持續(xù)性,進一步考慮了鑄幣稅后呈強可持續(xù)性。顧寧(2011)通過對我國地方債務的特征和傳導路徑進行分析,指出債務風險不但會在地方層面積聚,還會沿著財政鏈條縱向傳導至中央政府,沿著金融鏈條橫向傳導至金融體系,威脅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進而提出有必要遵循調節(jié)總量——控制增量——削減存量的路徑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進行有效防控。

          二、債務可持續(xù)性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

          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存在經濟周期,需要國家運用適當的宏觀調控來調節(jié)和引導經濟,特別是在經濟蕭條的時候,需要主動運用擴張性需求管理政策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擴大社會經濟總量,進而確保經濟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但是長期使用擴張性政策會產生負面的累積效果,比如高通貨膨脹、高赤字等,從而對經濟社會運行產生不利的影響。早在1923年Keynes就指出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過高可能會導致財政可持續(xù)性缺失,國家財政將面臨財政可持續(xù)性問題。因此,在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時,應當盡量避免由此產生的累積效果,從而確保財政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中國家債務經濟起步的較晚,主要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通過發(fā)債的方式進行融資,由于缺乏國債管理方面的經驗,發(fā)展中國家對債券市場的監(jiān)管還不完善,近年來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基本上都是關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如20世紀八十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20世紀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也是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金融穩(wěn)定報告》中指出,債務危機導致一些國家的債務不斷增加,從而使得國家債務風險不斷提高。一個國家的債務風險過高,會導致國家的信用系統(tǒng)遭受嚴重損失,引起金融風險的惡性循環(huán)。英國、美國等發(fā)達經濟體都面臨著債務風險過高的評價。圖1給出的2011年部分發(fā)達國家的債務水平均在60%以上,其中日本的債務率高達200%以上。(圖1)

          三、債務可持續(xù)性理論分析

          對赤字率、債務負擔率、債務依存度等一些指標的分析表明目前我國的債務風險水平較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發(fā)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這些指標只能提供一些參考作用,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如歐元區(qū)在債務負擔率不超過60%的約束下仍然爆發(fā)了歐洲債務危機,而日本的債務負擔率高達200%卻沒有形成財政危機,因此有必要將債務負擔率與基本盈余率聯系起來考察政府償付能力,通過債務可持續(xù)性檢驗以獲得政府債務風險狀況的可靠結論。債務可持續(xù)性是與政府償付能力相聯系的一個概念,如果在一定的預算盈余和公共債務路徑下政府保持有足夠的償付能力,那么財政是可持續(xù)的。

          1、非龐奇博弈條件。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利率為常數r,那么在連續(xù)的時間里,債務的累積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B(t)=rB(t)-S(t) (1)

          (1)式中,B(t)表示債務,S(t)表示不包括利息支出的基本盈余,當存在基本赤字時,S(t)用負數表示。解這個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時間t的債務水平:

          B(t)=ert[B(0)-■er?子S(?子)d?子■] (2)

          其中,B(0)表示在時間t=0時的債務水平。在方程(2)的兩邊同時乘以e-rt,可得:

          e-rtB(t)+■er?子S(?子)d?子■=B(0) (3)

          政府的償債能力要求初始債務應該至多等于基本盈余的貼現值,即:

          B(0)≤E■ertS(?子)d?子■ (4)

          其中,E為期望。方程(4)是借貸的現值約束條件,當滿足這個條件時財政政策是可持續(xù)的。因此,在保持償債能力的前提下,為滿足方程(3),且B(t)不為零,則必須有:

          limt∞Ee-r?子B(t)=0 (5)

          方程(5)通常被稱為非龐奇博弈條件,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未來的某個時點一個理性的政府必須還清所有債務。Hamilton and Flavin (1986)用該方程作為一系列單位根檢驗的起點以建立服從該方程的債務存量給定時間序列。

          2、債務有界理論。Bohn(1998)提出如果基本盈余占GDP的比與債務占GDP的比成正相關關系,那么該財政政策是可持續(xù)的。因為此時如果公共債務增加,政府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其基本盈余,這就意味著最初債務占GDP的比的上升已經獲得補償,最終債務占GDP的比仍然有界。Alfred Greiner,Uwe Ko¨llery,Willi Semmlerz(2007)在Bohn提出的理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展。假設基本盈余占GDP的比與債務占GDP的比有如下的關系:

          ■=?琢+?茁■ (6)

          其中,α、β為常數,β稱為反饋系數;T(t)、G(t)、Y(t)、B(t)分別為稅收收入、政府支出、GDP和公共債務。由這個假設可以得到:

          b(t)=■+e■ (7)

          其中,r為利率,g為經濟增長率,b(t)=■,C1=b(0)-■,且假設b(0)>0嚴格成立。則由(7)式可知,為使債務占GDP的比有界,需滿足r-g-β

          (1)β>0時,若r>g,則必須滿足r-g

          (2)β

          3、政府跨期預算約束?,F有的財政可持續(xù)性相關研究的起點是對政府跨期預算約束的檢驗,如果財政路徑能夠滿足這一約束,那么財政是可持續(xù)的。

          基于方程(6),公共債務的微分方程可寫為:

          B(t)=rB(t)+G(t)-T(t)=(r-β)B(t)-αY(t) (8)

          由上述方程可解得:

          e-rtB(r)=■Y(0)e(g-r)t+e-βtC2 (9)

          其中,C2=B(0)-Y(0)■。政府跨期預算約束要求政府債務的貼現值收斂于0,即■e-rtB(t)=0。為使政府預算約束成立,也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β>0時,則須滿足r>g或α=0

          (2)βg且C2=0

          如果利率大于GDP增長率,則該經濟是動態(tài)有效的,否則是動態(tài)無效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經濟是動態(tài)有效的,即r>g,β>0可以保證債務的現值收斂于0,但只是其充分條件。而在動態(tài)非有效的經濟中,即r0也不能滿足跨期預算約束,除非α=0。

          四、我國債務可持續(xù)性實證分析

          1、我國經濟有效性檢驗。Zilcha(1991)提出經濟動態(tài)有效的充要條件是:

          E{Eln[1+r(t)]}≥E{ln[1+g(t)]}(10)

          所以,判斷經濟是否動態(tài)有效等價于判斷利率的均值與經濟增長率均值的大小。基于我國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本文選用兩種利率指標: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分別與經濟增長率進行比較,表1給出了1981~2011年我國一年期存、貸款利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數據情況。可以看出兩種利率的均值都小于經濟增長率的均值,因此我國的經濟為動態(tài)無效。(表1)

          2、債務規(guī)模可持續(xù)性檢驗。通常把債務負擔率對基本盈余的影響用財政反應函數來表示,它主要反映的是政府對債務余額所做出的財政收支上的調整,以更好地應對債務風險。在判斷我國經濟處于動態(tài)無效之后,根據前述方法,我們引入財政反應函數來分析我國債務的可持續(xù)性。由方程式(1)并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構建財政反應函數,進行最小二乘估計結果如下(樣本區(qū)間1981~2011年):

          St=-0.019+0.06bt-1+0.16iflt-0.18eflt

          t=(6.97)(2.4)(7.34)(-7.98)

          R2=0.74 ■2=0.69

          其中,ifl、efl是通過H-P濾波方法,分別對財政收入、財政支出進行趨勢分解得到的波動部分占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比,代表臨時性財政收支沖擊,s表示不包括債務付息支出的中央財政基本盈余,b表示債務負擔率。由于b是非平穩(wěn)序列,s、ivar和evar都是平穩(wěn)序列,為了保證財政反應函數的OLS估計結果是有效的,采用ADF檢驗對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為在5%水平下拒絕存在單位根過程,因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所建立的回歸方程是合理的。

          由估計結果可知,財政反應函數的反饋系數為0.06。由于我國經濟是動態(tài)無效的,正的反饋系數能夠滿足債務有界理論,但不能滿足政府跨期預算約束條件,因此我國債務不一定是可持續(xù)的。但是陳建奇(2006)證明在動態(tài)無效的經濟中,如果初始債務與GDP比率不超過可持續(xù)債務與GDP比率上限,不會破壞債務的可持續(xù)性,由此可見我國的債務仍然是可持續(xù)的。

          另外,反饋系數為正,并且與現有文獻對很多其他國家的估計結果相比偏高,說明我國基本盈余率隨著債務負擔率的增加而增加,中央政府充分考慮到債務負擔率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存在較強的財政調整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Buiter,Willem H.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and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1985.1.

          篇5

          關鍵詞: 貸款損失準備;信息披露;歐洲債務危機;歐洲銀行

          Key words: loan loss provision;information disclosure;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European banks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5-0008-05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歐洲債務危機對歐洲的金融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歐洲銀行業(yè)這種以信用為經營基礎的行業(yè)而言。一方面,銀行作為債券持有者而遭受直接損失,也可能因為傳染相應而間接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讓投資者對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產生質疑,從而使得投資者尋求獲得銀行的風險屬性等更多財務信息,例如貸款損失準備,甚至要求當前銀行提高信息的精確度等。但銀行會選擇何種方式增加信息披露,會有一定的靈活度。與此同時,銀行增加信息披露也是需要承擔成本的,那么就會結合其利潤以及盈利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一方面銀行可能會增加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部分的披露,同時為了銀行的利潤考慮不變或者減少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另一方面銀行也可能會增加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向外界傳遞自身良好的風險抵抗能力,而不再增加年報和風險管理部分的披露。

          由于歐洲債務危機發(fā)展越來越劇烈,影響的范圍、領域越來越來廣,歐洲的金融市場在此危機中也受到波及,且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從而動蕩不已。而歐洲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核心,其受到的沖擊自然不言而喻。歐洲債務爆發(fā)之前,由于對國家債券具有傳統(tǒng)的偏好,歐洲各個銀行都持有一定的債券,隨著債務風險的發(fā)展,不管希臘等國是否真的違約,還是變相違約,都會造成持有債券的歐洲銀行的損失。在此情況下,歐洲銀行出于各種考慮可能會改變其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比率。此外,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投資者對歐洲金融市場的信心收到了打擊,并對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產生質疑,尋求獲得銀行風險屬性等更多的信息。而銀行為了打消投資者的顧慮和懷疑,必然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銀行的信息披露有所改變等。因此本文以歐洲債務危機為論文的研究背景來研究歐洲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與信息披露之間的關系,分析在此次債務危機爆發(fā)前后歐洲貸款損失準備變動情況,歐洲銀行信息披露的變動情況,以及銀行信息披露變動和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的相關關系,具有以下意義:

          ①揭示此次歐洲債務危機對歐洲銀行產生的影響,對銀行防范類似危機具有長遠的意義。

          ②揭示信息披露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的關系,為利益相關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顧客、政府、監(jiān)管機構等)更充分了解歐洲債務危機下銀行的所采取措施的動機。

          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yè)信息披露以及貸款損失準備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的探討,而對銀行信息披露與貸款損失準備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甚少,本文將信息披露變動以及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認為在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之下,信息披露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可能存在依存關系。本文將信息披露與貸款損失準備兩者聯系起來,而不是單獨研究信息披露或者是單獨研究貸款損失準備,這可能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2 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銀行經營管理者有動機通過財務會計信息向市場傳遞其未來業(yè)績表現良好的信號,信號傳遞可能是銀行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影響因素之一。張瑞穩(wěn)和張靖曼(2013)實證研究研究了中國商業(yè)銀行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與信號傳遞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發(fā)現,銀行的管理者會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比例對外傳遞信號:當管理者預測到銀行未來將會有持續(xù)較高盈利時以及銀行的利潤未來將會大幅增加時,他們會提高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水平,以此向外界傳遞企業(yè)盈利穩(wěn)定以及前景良好的信號。蔡逸軒(2009)以存貸比率為信號傳遞動機的替代變量,構造了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動因模型,結果發(fā)現我國上市銀行在計提貸款損失準備時存在明顯的信號傳遞動機。陳許東和何艷軍等(2014)研究發(fā)現貸款損失準備作為銀行重要的管理指標,銀行在考慮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比率時首先以其財務穩(wěn)定為主要目標,并借助貸款損失準備的比率向外界投資界傳遞信號。

          Leuz&Schrand(2009)以安然事件會研究背景來研究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隨著安然事件的披露,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增加了,同時這些增加的公司信息反過來又減少了公司的資本成本。Verrecchia (2001)研究發(fā)現當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投資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評價公司,從而會有效改善公司未來流動性從而達到降低公司的資本成本的效果。李明(2001)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認為信息披露會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降低公司的資本成本。Diamond&Verrecchia(1991)認為,現在資本市場是不完善的,公司和外界投資者之間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的,而信息披露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有效地降低公司的資本成本。Healy&Palepu(1993)提出,公司向外部投資者披露信息的程度對公司發(fā)行股票和債券等有重大影響。并且在2001年他們研究又發(fā)現,財務報告和信息披露是公司向外部投資者提供公司治理和績效情況的有效手段,并且公司有一定主動披露公司信息的動機。周慧(2005)認為信息披露表現了管理者的真正動機,公司管理者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會主動與投資者進行信息交流。Botosan(1997)認為公司進行信息披露有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在對資本成本和自愿性披露的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事,發(fā)現兩者之間成顯著的負相關系。Piotroski(1999)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認為每個公司的管理者都會想要增加公司的資本價值,而增加額外的風險披露可以此種效果。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都對貸款損失準備和信息披露進行了研究。在貸款損失準備研究方面,國內外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是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貸款損失準備與盈余管理的關系、貸款損失準備與信號傳遞的關系。而關于信息披露的研究,國內研究的成果較少,而國外的研究成果相對而言就較為豐富。通過前文的介紹可以發(fā)現關于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以及信息披露的積極后果。影響信息披露的因素主要為:銀行規(guī)模(Chow &Wong- Boren,1987)、財務杠桿(Jensen,1986)、盈利能力等。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有兩個方面:一是降低資本成本,一方面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可以改善公司未來的流動性,從而降低公司的資本成本,另一方面,公司披露更多信息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達到降低資本成本的效果;二是向外界傳遞良好信號。信息披露是公司向外界傳遞的一個信號,當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多,即向外界傳遞這樣的一個信號:公司的業(yè)績很好,具有很強的競爭優(yōu)勢。所以公司會選擇披露更多的信息。

          雖然很多學者都研究了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影響因素、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以及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但很少有學者將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直接研究。本文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為背景下,將銀行信息披露和貸款損失準備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本文研究了銀行信息披露和貸款損失準備的變化情況,以及銀行信息披露變動和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的相關關系。

          3 研究假設

          歐債危機的爆發(fā)對銀行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一方面銀行作為歐洲債券的主要持有者會遭受直接損失;另一方面?zhèn)鶆瘴C的迅速爆發(fā)與蔓延,使得投資者對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產生質疑,開始尋求獲得銀行的風險屬性等更多的財務信息,例如貸款損失準備,甚至要求當前銀行提高信息的信息的精確度等。在此情況下,銀行的信息披露會如何變化,其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比率會如何變化,以及這兩者的變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依存關系。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在此之前已有學者研究表明影響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因素有兩個:其一是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即公司出于其自身利潤的考慮,為了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讓公司的利潤不會顯得那么糟糕,會更傾向于降低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比率。其二是信號傳遞。此外,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fā),外界對銀行信息披露的關注度增加,對銀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增加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根據委托理論,銀行外部的投資者有權通過銀行的信息披露來了解其經營情況,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銀行必然會向經歷歐洲債務危機打擊的投資者傳遞信號好。由此可見,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由于市場投資者對銀行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透明度產生質疑,作為歐洲國債首要持有者的歐洲銀行可能會考慮選擇增加其貸款損失準備。同時銀行也可能選擇增加其年報(或風險管理報告)的內容,以增加透明度。

          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假設:

          信息披露變動和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可能存在一定依存關系。即,如果銀行已經選擇增加貸款損失準備,那么,它可能就不愿意再通過年報(或風險管理報告)來反映其財務狀況;反之,如果銀行減少貸款損失準備了,那么,它可能就會選擇通過年報(或風險管理報告)來反映其財務狀況。

          4 實證分析

          4.1 數據采集與描述

          本文以2009-2011年間的歐洲銀行為基礎,從中提除了那些未采用IFRS會計準則和會計年度不是結束于12月底的銀行。在此基礎上,選取2009-2011年均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的銀行為研究對象,共計164家,樣本選擇共涉及到34個歐洲國家,基本覆蓋整個歐洲地區(qū)。銀行的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均來自于各個銀行的的官方網站。其它財務數據來自于Thomonson Reuters數據庫。本文選取銀行2009-2011年的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手工采集了2009年和2011年各個銀行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的頁數數據,相應的手工收集了各個銀行在年度報告中所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數據。在統(tǒng)計貸款損失準備的數據時,重點關注了其貸款損失準備中具體是針對那些風險資產而計提,以及不同的風險資產其計提比率之間大小的比較。同時也重點關注年度報告中對貸款損失準備的政策以及對其變化的解釋與說明,同時側重分析了各個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主要是針對那些類別的資產所計提的,以及各類資產計提的比率多少以及其變化方向以及其變化程度。各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對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銀行信息披露與貸款損失準備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多元回歸模型如下:?駐AR1109(?駐RISK1109)=?琢0+?琢1?駐LLP1109+?琢2LASSETS09+?琢3MTB09+?琢4ROA09+?琢5LEV09+?琢6?駐LASSETS1109+?琢7?駐MTB1109+?琢8?駐ROA1109+?琢9?駐LEV1109+?著

          其中?琢0為常數項,?琢1,?琢2,?琢3……?琢9為各自變量系數,?著為誤差項。

          本文對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具體結果見表2所示。

          從表2中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部分的披露均大幅增加。年度報告的平均長度從2009年到2011年增加了10.9%,而風險管理部分的平均長度增加了17.7%。鑒于年度報告的增加可能只是由于風險管理部分增加而引起的,但結果并非如此。當從年度報告長度統(tǒng)計中剔除風險管理部分的頁面數量時,結果仍然顯示年度報告增加了10%的頁數。這些統(tǒng)計結果表明,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fā)所帶來的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問題,引起了歐洲銀行年度報告的頁數增加,同時也引起了風險管理部分的頁數增加。

          從表3統(tǒng)計數據也表明,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銀行計提的貸款順勢準備減少了。貸款損失準備的平均值從2009到2011年改變了13.4%。同時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從2009-2011年期間有111家銀行減少了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而且貸款損失準備減少了30%-60%的最多,同時在0-30%和60-90%的銀行個數相當,占比也加大,相比之下,只有53家銀行在此期間增加了貸款損失準備。

          4.2 回歸分析

          在表4的多元回歸結果中,分別檢驗了因變量%ΔAR1109、%ΔRISK1109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A)列的檢驗結果顯示,未加入控制變量變化量時以及在加入控制變量變化量時,貸款損失準備百分比變化(ΔLLP1109)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在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銀行年度報告頁數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成負相關關系,即銀行的年度報告頁數增加了,同時貸款損失準備反而減少了。(B)列得檢驗結果顯示,不管是否加入控制變量的變化量,貸款損失準備百分比變化(ΔLLP1109)都與貸款損失準備(ΔLLP1109)負相關,在加入控制變量的變動百分比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銀行風險管理報告頁數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程負相關關系,即銀行風險管理報告頁數增加同時貸款損失準備減少了。從而,我們可以看出,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銀行出于盈余管理的考慮會更傾向于減少貸款損失準備,以方便進行利潤平滑,修飾自身的營業(yè)利潤。但由于外界對銀行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的增加,以及為了向外界傳遞良好的信號,銀行會增加信息披露。可見在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銀行信息披露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成負相關系,與預期一致,假設得到驗證。

          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顯示:

          銀行規(guī)模(LAAETS)與信息披露變動負相關,但顯著水平很低。表明在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銀行規(guī)模的大小是否與銀行信息披露有關還有待檢驗。所以,規(guī)模越大的銀行,信息披露變動不一定減少或增加。

          成長性(MTB)與風險管理報告頁數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負相關,但其與銀行年度報告頁數變化并不顯著,表明成長性更好的公司可能更傾向于向外界增加風險報告,消除外界對其風險管理能力的質疑。

          盈利能力(ROA)與銀行年度報告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正相關,同時與風險管理報告也分別在5%,10%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表明盈利能力越好的銀行越愿意增加信息披露,一方面由于盈利能力好的公司可能有能力負擔的起由于信息披露而產生的成本,另一方面盈利能力好的公司這樣做更容易獲得外界及投資者的信任,便于企業(yè)的發(fā)展。

          財務杠桿(LEV)與信息披露變動負相關,但顯著性水平較低,可能是銀行作為特殊的公司,其經營業(yè)務主要為存貸活動,資產負債率比其他業(yè)務的公司的普遍高,因而資產負債率與銀行信息披露變動還有待檢驗。

          其中銀行規(guī)模和財務杠桿與信息披露變動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受到歐洲債務的沖擊,銀行出于動蕩之中,所以其回歸結果可能和以前學者的結果存在不同的地方。此外,由于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yè),其主要的業(yè)務為存貸款,相比較一般的公司而言,其資產負債率都會很高,因而也可能導致財務杠桿在其中的回歸結果并不顯著。此外我們沒有發(fā)現Lasset09、LEv09和因變量存在顯著關系,可能的原因是在歐債危機這段動蕩期,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他們改變披露政策主要是來自于外部市場的沖擊,而自身的一些財務特征(如債務、銀行大小)并不能對其信息披露有顯著的影響。

          5 結論

          本文選取2009-2011年164個歐洲銀行為研究樣本,使用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來是的百分比變化來衡量銀行信息披露的變化,使用多元回歸模型研究了在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銀行信息披露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的關系。在對164家銀行樣本進行統(tǒng)計性描述時發(fā)現,在2009年至2011年期間,銀行的年度報告和風險管理報告都出現大幅增加,同時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則呈現減少趨勢。實證檢驗了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銀行信息披露變動與貸款損失準備變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銀行的經營業(yè)績受到銀行,出于利潤的考慮,銀行更傾向于降低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但面對外界對銀行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向外界傳遞一個良好的信號,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吸引投資者的投資,銀行普遍傾向于增加信息披露,相繼增加了他們的年度報告長度以及風險管理報告的長度。同時本文通多對控制變量的分析也發(fā)現成長性更好以及盈利能力更好地銀行更傾向于增加信息披露,以此來展示企業(yè)良好的實力,向外界傳遞良好的信號,吸引投資準則投資。而銀行的規(guī)模以及財務杠桿與信息披露的變動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即銀行無論規(guī)模是大還是小,財務杠桿是大還是小,其對信息披露的變動的影響都不大。

          參考文獻:

          [1]周慧.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有效嗎?[J]經濟學(季刊),2005(1).

          [2]蔡逸軒.商業(yè)銀行貸款損失準備會計政策選擇動因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09(11):59-60.

          [3]陳許東,何艷軍,張鎮(zhèn)疆.商業(yè)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動機――基于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實證研究[J].投資研究,2014(10):4-16.

          [4]張瑞穩(wěn),張靖曼.關于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8):53-55.

          [5]Botosan, C.A. 1997.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2(3): 323-350.

          [6]Chow,Chee W. and Adrian Wong- Boren.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 Corporations[J]. Accounting Review,1987(7):533- 541.

          [7]Diamond, D., and R. Verrecchia. 1991. Disclosure, liquidity,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The ournal of Finance 46:1325-1359.

          [8]Jensen.Michael C.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39.

          [9]Healy, P.M., K.G. Palepu, and A.H. Sweeney. 1999.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sustained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6: 485-520.

          篇6

          當曾經雄踞中國益生菌酸奶行業(yè)霸主地位的奶業(yè)巨頭——太子奶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時,株洲市政府主動注資一億元,組建高科奶業(yè)(國有企業(yè))對其進行保護性的托管經營,以幫助太子奶走出困境。姑且不論政府托管經營最終的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當企業(yè)陷入債務危機瀕臨破產時,政府通過托管形式介入、干涉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行為在破產法上是否有其合法性值得我們思考。

          一、政府托管經營的基本分析

          在市場實踐中,托管經營多用于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是指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通過法律形式(如協議)將某一企業(yè)中的國有資產委托給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并能承擔相應經營風險的法人有償經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一種產權運營方式。

          政府機構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對企業(yè)進行托管經營,本文所指的政府托管經營,除了少數政府機構直接進行托管經營的情形之外(以下稱政府直接托管經營),主要指政府為了挽救企業(yè),避免企業(yè)進入破產程序,而單獨出資建立國有企業(yè),由國有企業(yè)負責被托管企業(yè)的經營管理的產權運營方式(以下稱政府間接托管經營)。在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的情況下,托管人雖然不是政府機構而是國有企業(yè),但它代表了政府,在實際中擁有政府公權力的支持,能基本達到與政府直接托管經營相同的效果。

          政府直接托管經營是破產法中的一種危機救助形式,破產法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形是用于金融機構瀕臨破產時。當金融機構出現重大經營風險時,國務院金融監(jiān)督管理機構可以依法對其進行接管、托管,以避免金融機構破產。除此之外,企業(yè)破產法并未規(guī)定其他情況下的政府直接托管經營。國務院金融監(jiān)管機構對金融機構進行直接托管經營有一定的合理性,金融監(jiān)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有相關的金融專業(yè)知識,能夠較好地預測和防范風險,承擔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職責。而政府間接托管經營,在破產法中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下文將以太子奶集團破產案為例,來分析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的合法性基礎。

          二、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目的的合法性分析

          破產法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公平保護各權利義務主體的相關利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它側重保護的利益主體發(fā)生變化。破產法最初著眼于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隨后認識到破產是一種自然的經濟現象,不應強加給債務人過多責任,此時破產法的利益平衡機制從債權人本位轉變?yōu)閭鶛嗳伺c債務人利益平衡本位,之后由于時代的發(fā)展,破產法要求企業(yè)在市場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職工利益,維護公共權益和經濟秩序,因此現代的企業(yè)破產法體現了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利益平衡機制。

          根據破產制度實踐的一般規(guī)律,企業(yè)破產程序的總體目標包括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社會公正和財富最大化。為了保證破產法宗旨及其總體目標的實現,政府權力的介入成為必然。就如在太子奶集團破產案中,由于職工的一些不理性行為時有發(fā)生,對政治和經濟秩序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株洲市政府才注資一億元,對太子奶進行保護性經營,其初衷是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同時促進就業(yè),這在整體上是企業(yè)處于嚴重債務危機瀕臨破產狀態(tài)時各方利益主體的共同需求,此時政府對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是適當并且是滿足破產法的總體需求的。

          此外,政府也承擔著平衡破產法中各利益主體利益的職責。所謂利益平衡,即按照一定的準則對利益沖突進行調和,以達到公平合理的結果。在破產法利益平衡問題的研究中,學者多注重債權人、債務人以及職工的利益保護,對于政府利益的研究比較少。破產程序當中的利益主體包括債權人、債務人、職工、財產權利人、政府機構以及其他利益相關人,這些主體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利益,且這些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沖突,需要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對其進行調和。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主要屬于私益性的沖突,集中于是否進行破產清算,在破產和解、破產重整之間作何種決策,如何有秩序并且公正的進行財產的分配以及如何在破產程序中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等等。而本文中的政府利益主要指社會公共利益(即不考慮政府機構作為債權人對破產企業(yè)享有稅收等公債權的情況),也就是政府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與債權人、債務人進行博弈,最終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社會總體福利等。政府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簡單來說屬于公益與私益之間的沖突,協調的總原則總目標也應該如前文所提到的:在保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前提下,實現公正的分配,促進社會財富的最大化。

          無論從維護破產法的宗旨和目標的角度,還是從平衡破產法各方利益主體利益的角度,政府對企業(yè)進行間接托管經營,都有其目的的合法性。政府在意圖對企業(yè)進行間接托管的時候,所代表的是社會整體利益,社會整體利益實際上與債權人、債務人的私人利益并不矛盾,對債權人、債務人利益的保護,也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有學者認為:“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本質上是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保護債權人利益實際上是尊重現行的制度、現行的產權基礎、現行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在承認現行制度合法性的前提下,唯一的選擇就是促進社會總福利的增加。債權人利益保護隱含的維護秩序利益、社會合法性等價值應是破產制度構建中必須首先承認的基礎?!币簿褪钦f,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建立在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合法公正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之上。同理,對債務人利益的保護本質上也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是破產制度的主要參與方和博弈方,雙方之間通過制度調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結構進而保證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以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為前提,利益合法公正的在債權人和債權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進行分配,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尊重和保護債務人的利益,最終實現社會福利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最大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對企業(yè)進行間接托管經營,在目的上有其破產法上的合法性基礎。但政府間接托管經營這種方式是否同樣合法需要進一步討論。

          三、政府間接托管經營方式的合法性分析

          在政府對企業(yè)進行間接托管經營的目的是合法的前提下,政府應該以何種方式來托管經營企業(yè)呢?破產制度,尤其是破產重整、破產和解制度,主要功能之一是挽救陷入困境的企業(yè),促進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最終避免破產清算、被市場無情淘汰的厄運。有學者指出,實施破產制度不僅僅是解決個別企業(yè)資不抵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借助法律手段促進企業(yè)銳意改革、增強活力的一種積極措施,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經濟體制自我完善的一種有效途徑。依據破產制度的功能可以推知,政府介入幫助改善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以求企業(yè)能夠提高經濟效益,這個初衷并沒有錯,但是政府作為托管經營方應當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能夠承擔相應的經營風險。政府不是萬能的,尤其是讓由政府官員擔任領導的國有企業(yè)來托管經營陷入危機瀕臨破產的企業(yè),存在很大的不足。

          篇7

          經濟長期增長中社會保障作用的理論探討

          (一)政治經濟學角度的理論分析

          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水平,反過來社會保障對經濟長期增長也具有重大影響,其本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保障在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情況下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和改善社會福利,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配置相應的經濟資源,并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目標,有利于促進經濟長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則將阻礙經濟長期增長,損害經濟增長的持續(xù)性和乃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二)西方經濟學角度的理論分析

          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它通過減少不確定性降低生產和勞動力市場調整進程中的交易成本,并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勞動報酬的相關風險,改善人力資本投資的條件。同時,缺乏再分配體制的完全競爭市場體系無法保證收入和消費在理性經濟人之間的公平分配,通過社會保障再分配機制可以熨平市場機制在公平方面的短板。社會保障如果過度,市場經濟效率就會受到因承受過多社會風險的損害。另外,從哈羅德-多馬模型來看,積累是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社會保障可以影響到資本積累,并改變勞動者收入配置、影響社會消費和儲蓄,從而對經濟長期增長產生促進或阻礙作用。

          (三)社會保障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機理

          一是通過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經濟長期增長,促進經濟社會調整和結構變革,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市場機制發(fā)揮功能的良好環(huán)境,特別在社會危機期間發(fā)揮“自動穩(wěn)定器”的作用。二是通過社會保障收支規(guī)模變化調節(jié)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三是通過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發(fā)揮宏觀調控功能。四是從長期來看社會保障有利于擴大內需,從而有利于發(fā)展經濟和擴大就業(yè),并起到平抑經濟增長周期的作用,形成經濟長期增長的良性循環(huán)。

          德國與希臘經濟增長表現的比較分析

          (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較

          圖1顯示,新世紀以來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經歷了兩個周期,并分別在2003年和2009年達到最低谷,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0.2%和-5.1%,雖然增長率不高但總體上優(yōu)于歐元區(qū)指標,昔日因為經濟增長緩慢而被稱為歐洲“病人”的德國反而成為歐洲經濟發(fā)展的支柱和引擎;同時期的希臘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2007年之前均保持在4%左右這一相對較高的增長水平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一直處于下滑狀態(tài),并從2009年起進入負增長區(qū)間并深陷其中。希臘國內生產總值在2009年之前均超過德國,但2009年之后這一形勢發(fā)生逆轉,不但遠遠低于世界整體增長水平,還大幅度低于歐元區(qū)增長水平。從波動幅度的比較情況來看,德國除2009年之外基本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增長率,其穩(wěn)定性總體上高于歐元區(qū);希臘則整體處于下降趨勢,從2004年開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2010年開始低于歐元區(qū)平均水平且差距較大。

          (二)失業(yè)率的比較

          由表1可知,德國失業(yè)率整體波動不大,除在2003-2005年經歷經濟衰退時高于10%以外,其余各年度失業(yè)率均在10%以下,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德國失業(yè)率不升反降,2011年甚至達到5.9%的最低水平。希臘大部分年度失業(yè)率在10%以上,特別2009年爆發(fā)債務危機以來失業(yè)率更是直線飆升,2012年達到22.6%的高水平,2013年8月更高達27.6%,是歐元區(qū)平均失業(yè)率的兩倍多。比較德國與希臘數據,德國除在經濟衰退時期失業(yè)率略高于希臘外,大部分年份的就業(yè)數據均大大優(yōu)于希臘。

          (三)希臘債務危機基本情況

          2009希臘債務危機爆發(fā)以來,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希臘進行了大規(guī)模援助,迄今希臘已經獲得了大約2150億歐元的信貸援助,第二輪希臘救助計劃應于2014年底結束,這是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歷史上對一個國家成本最高的財務援助。為了滿足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援助條件,希臘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緊縮計劃,但激進的緊縮政策和經濟改革使希臘走到社會瓦解的邊緣,希臘在接受救助的同時還發(fā)生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債務違約,最后不得不通過債務重組抹去1000億歐元以上的政府債務。2013年7月統(tǒng)計的希臘政府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接近180%,經過兩輪救助后的希臘財政仍然需要救助貸款才可能勉強維持。前兩輪希臘救助計劃實行效果欠佳,需要新的經濟援助已在國際社會的意料之中。

          德國、希臘社會保障與經濟長期增長的關系

          (一)社會保障與經濟長期增長的關系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是一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斷地修正和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必須隨著一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所處的階段而改革和調整,以消除弊端及其對經濟的負面作用,才能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推動力。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是否正相關,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是否合理與適度,而改革是使社會保障制度趨向合理的惟一途徑和發(fā)展方向。其中最關鍵的是“適度”問題,衡量是否符合恰當的“度”的標準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國家福利在實踐上是為了更有效調節(jié)、調控經濟,而不是為了最大限度實現社會福利經濟。社會保障改革的合理性,不僅影響社會保障體系的運轉,而且還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的長期發(fā)展。

          (二)德國社會保障與經濟長期增長的關系

          隨著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涉及到各個階層,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成為一個廣保障、高福利的國家。2003年初施羅德政府開始醞釀“2010年議程”的改革計劃,并于2004年全面啟動該項計劃,大幅度地改革德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削減社會福利保障,包括對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政策進行改革,構建完善多層次養(yǎng)老保障體系,在醫(yī)療領域引入更多的競爭機制,增強公民個人醫(yī)療的自我責任感意識,規(guī)定只有領過失業(yè)保險津貼者方能領取失業(yè)救濟金。二是改革僵化的勞動力市場,包括調整解雇保護政策,設立個人服務代辦處和職業(yè)介紹中心,鼓勵自主創(chuàng)業(yè),允許從事“微型”工作、重點關注長期失業(yè)者等。此后的默克爾政府基本延續(xù)了上述政策,并且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根據形勢需要適時推出“短時工作制”,不僅保障了私人消費能力,而且在經濟好轉、訂單重新出現時企業(yè)能有足夠的高技能工人。

          德國上述被稱為“經濟節(jié)制主義”的社會保障改革強調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個人責任,在分配制度上通過政府的干預克服收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改善了勞動力市場,促進了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德國安定的經濟建設環(huán)境,重新激活了德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不管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還是近年來歐洲債務危機,德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wěn)運行態(tài)勢,經濟層面受的消極影響比其他福利國家要小得多。不可否認,德國在經濟發(fā)展表現逆勢而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動推進和全方位實施的社會保障改革。

          (三)希臘社會保障與經濟長期增長的關系

          希臘實行的全面福利制度對于維持社會和平和政局相對穩(wěn)定,為經濟長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經濟增長放慢和公共稅收減少,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遇到困難;由于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口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尤其是養(yǎng)老保險的現收現付籌資模式出現了問題;較高的福利保障影響到勞動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客觀上形成“養(yǎng)懶罰勤”的逆向激勵效果,主動失業(yè)群體也日益龐大,社會保障的高福利性對希臘經濟長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但由于社會保障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且希臘沒有相對有效的民主制度集中控制社會進程,因此希臘政府推行社會保障改革舉步維艱。為了維持超越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的高福利制度,希臘不得不負債運轉,最終導致積重難返,長期積聚的高赤字、高債務風險迅速演變?yōu)閭鶆瘴C。希臘自爆發(fā)債務危機以來不斷地發(fā)生以反對削減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改革為訴求的全國性。希臘當前的經濟社會形勢可以概括為:社會保障隱形債務逐步顯性化拖垮經濟發(fā)展,理應作為“危機減震器”和“社會穩(wěn)定器”的社會保障改革反而成為觸發(fā)經濟社會危機的導火線。

          兩國實踐對我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啟示

          從德國、希臘社會保障與經濟長期發(fā)展關系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是否健康、增長潛力是否強勁,不僅要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狀況等經濟發(fā)展指標情況,還要分析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及運行情況、社會福利開支及增長趨勢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社會保障體系大體均衡或總體上平衡,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方有可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否則發(fā)展就缺乏后勁或者說是不可持續(xù)的,過度的社會保障反而不利于經濟增長。建立與一國的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能夠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正處于建立完善期,將社會保障框架建立與改革完善一并進行,其目標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因此,要發(fā)揮社會保障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積極作用。社會保障與個體消費及總體消費、短期經濟增長率及長期經濟增長率密切相關,我國經濟發(fā)展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這一社會“穩(wěn)定器”和“安全網”,從而有效疏通社會保障刺激消費、內需的機制。要加強對提高居民預期未來收入、當期實際收入以及居民消費傾向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投入,有重點地選擇提高預期未來收入保障措施,提高居民總體消費的民生保障支出。要加大對醫(yī)療衛(wèi)生、廉租房、教育、人力資源配置、扶貧開發(fā)等的投入,發(fā)揮社會保障的消費乘數效應。

          處理好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最重要的是保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程度較低、社會承受力較差、企業(yè)競爭力較弱,社會保障水平不能過高,要在重視社會保障對經濟長期增長積極作用的同時,充分考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性,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社會保障的剛性和不可逆性決定社會保障要慎重,特別要處理好福利水平與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的關系?,F階段我國更適合走循序漸進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之路,即根據國家經濟發(fā)展實力和政府財政收支狀況靈活調整福利支出,積極穩(wěn)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和水平,在兼顧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提下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特點;成因分析

          Abstract:For the reason that the economic system for our country hasn''t been building up completed, coupled with plans to pull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the 4 trillion investment, local debt surged.These huge debts are Lack of supervision, the government, banks, businesses, the public will be affected once the debt risk change into the fact of debt crisis.

          一、地方政府債務的特點分析

          1.規(guī)模巨大。

          由于現在的預算體制中很多應該列入的項目沒有列入,各級地方政府抓住這一漏洞巧立名目舉債。再加上地方缺乏行息披露機制,同時財政狀況屬于機密問題,政府一般不愿意公布因此誰都無法準確的測算出地方政府的負債到底有多少。這些制度上的缺陷為顯性、隱性債務的發(fā)展提供了溫床,特別是隱性債務。

          2.形式多樣。

          有據可查的地方政府債務,其形式呈現了多樣化的特點,既有糧食企業(yè)的虧空,公益企業(yè)救助,還有和政府有直接隸屬關系的國企虧損,下級政府財政缺口等。同級政府間存在債務,甚至跨區(qū)域政府間也存在債務,涉及的主體也是多個層面的,政府、金融機構、企業(yè)、人民大眾都有所涉及。這其中有顯性可統(tǒng)計的債務,也有隱性債務。這些債務成因也不盡相同,有市場淘汰而形成的債務,也有政府擔保形成的債務,還有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社會福利和救助等等。

          3.擴散性強。

          不同級別間政府在債務的規(guī)模和內容上都不一樣,越是級別低的政府債務問題越是突出,特別是市縣兩級。由于現行的體制是,上級政府對下級負責,一旦低層次的債務發(fā)生危機,上級政府必然要承擔起下級政府的債務清償責任,從而產生蝴蝶效應,最終引發(fā)債務危機。或者由于高層政府大量的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養(yǎng)老金、扶貧資金支出任務安排到下級,負債也就隨之轉移到了下一級政府。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市場化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引發(fā)危機后處理危機的能力也不一樣,越是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償債能力越弱,引發(fā)危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地方政府債務的成因

          1.體制成因。

          (1)《預算法》規(guī)定地方財政不準許發(fā)行公債,地方政府融資受阻[1]。在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各個渠道融資。例如通過設立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變相融資,利用政府擔保融資,利用地方信用融資,還有通過向國際間組織借款融資的。這些融資渠道大部分都具有很高的風險,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需要自行承擔這些或有負債。

          (2)自從90年代我國實行分稅制度改革以來,國稅收入不斷增加,相比之下地方稅收比例不斷減少。中央財權大于事權,而地方事權大于財權,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有大量的經濟任務,卻存在大量的資金缺口的問題,因此地方政府才會通過各種渠道舉債[2]。

          表2.2 中央與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系數[3]

          年份 中央財政 地方財政

          1979-1993 0.773 1.060

          1994-2002 1.508 0.606

          1995 1.630 0.620

          1996 1.700 0.650

          1997 1.670 0.660

          1998 1.506 0.649

          1999 1.396 0.617

          2000 1.267 0.617

          2001 1.491 0.595

          2002 1.566 0.542

          (3)目前我國的融資體制不健全,雖然按照區(qū)分了不同的主體,范圍,渠道,對融資進行了一定規(guī)范,但是我國現在的融資資主體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多元化,很多有政府背景的企業(yè)實際上在為政府部門融資,而后資金被政府部門挪用。對于哪些融資主體可以進行哪些范圍的融資,相關的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同時,在融資過程中各方風險意識淡薄,責任沒有在合同中明確。

          (4)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仍存在很多問題,政府與國有銀行、國企之間的關系比較曖昧,國有銀行、國企在很多方面有政策的優(yōu)惠。政府也利用國有銀行和國企的優(yōu)勢進行融資。國有銀行尚未完全市場化,其運營諸多方面受到了政府的干預,同時,國有銀行也存在內控不完善,風險意識淡薄,操作不規(guī)范,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政府負債。另一個方面我國農村金融也缺乏必要的監(jiān)管,市縣級政府的舉債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的約束。

          2.歷史和現實原因。

          (1)計劃經濟時代,社保的支付方式以收付實現制為準。收付實現制的問題在于:只計算了當前會計年度實際發(fā)生額,由于年限短,很難對中長期的債務進行計量,對于長期的項目投資,還有社會保障金制度,都無法形成有效的監(jiān)管,從而增加了這部分負債的風險,而中長期債務一般數額巨大,一旦發(fā)生危機,很難有效的進行控制。

          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造之后,社保采取建立社?;鸬姆绞剑绫;鸬睦U納方式采用個人繳納、企業(yè)繳納、政府繳納相結合的方式,對于政府來說,需要從財政中拿出一部分自己投入到社?;鹬腥?,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所需的保費資金數量非常龐大,按我國目前的財政狀況來看無法完全滿足。資金的大量缺口客觀上刺激了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

          (2)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市場受到影響,為了抵御金融危機以及經濟危機,國家提出了4萬個億的投資項目,其中1/4左右的資金需要地方政府自籌,這樣也加速了地方政府的賣地和舉債行為。

          參考文獻:

          [1]地方政府或有負債的形成原因與治理對策;安秀梅;當代財經 2002(5)

          篇9

          歐洲債務和歐債引起的銀行危機主導了歐盟近兩年的發(fā)展,這些問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一、制度設計缺陷

          在南歐國家陸續(xù)爆發(fā)債務危機以來,各方檢討聲浪不斷。多數學者將矛頭指向歐元區(qū)組織的結構性缺陷:一是歐元誕生植基于“貨幣聯盟”而無“財政聯盟”。馬約制訂之四項“趨合標準”中,匯率、通貨膨脹、與長期利率由歐洲央行統(tǒng)籌處理,政府預算赤字與負債則保留各會員國政府自行處理,因而歐元區(qū)迄今尚無政治力可約束會員國的財政與稅收;二是歐元區(qū)總體經濟的失衡。“貨幣聯盟”的先決條件,為所有會員國的經濟體系已有相當整合,始可共同適用相同的利率與匯率。歐盟是采取one size fits all作法,以馬約規(guī)定的四項趨合標準作為能否加入歐盟區(qū)的審核依據。因為歐盟會員國間的經濟體系與之差距仍大,總體經濟不平衡。1999年歐元成立后,歐元會員國經濟就呈現雙重分離的情況,例如德國和荷蘭等為貿易順差的國家,南歐國家卻逐漸喪失其競爭力,需盡力削減成本,強化競爭。根據歐盟統(tǒng)計局資料,從2001至2010年間德國單位勞動成本僅增加18.6%,但法國卻增加39.4%,包含荷蘭、奧地利以及比利時等北方國家也增加36.4%,顯示共同貨幣對歐元區(qū)會員國好壞不一。這種經濟結構性問題因金融危機而引爆。歐洲央行(ECB)在執(zhí)行貨幣政策時,無法兼顧到各會員國的狀況與需要,如德國與法國等因歐元對美元貶值使得出口競爭力大增,帶動歐元區(qū)的經濟復蘇,相對卻無法舒緩南歐國家債務問題,而陷入兩難地步。歐債危機反映出歐元區(qū)體制的深層問題、歐元區(qū)貨幣與財政各自為政的脫節(jié)、歐盟協商與決策機制的效率、歐洲高福利政策帶來的弊端等。

          二、財政改革草案

          上述歐元區(qū)體制的結構問題需尋求政治途徑解決。早在2011年12月09日歐盟冬季峰會中會員國就達成修改里斯本條約的初步共識。2012年1月30日歐盟國家元首再度聚會,在制訂歐盟新財政協議(fiscal compact)獲得初步共識。歐盟會員國(除英國與捷克之外)同意在里斯本條約架構下增加“經濟暨貨幣聯盟穩(wěn)定、協調與治理條約”(The Treaty on Stability,Coordination and Governance i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以及“建立歐洲穩(wěn)定機制條約”(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這兩項條約。草案將賦予歐盟對歐元區(qū)國家以及愿意加入條約的其他會員國更嚴格的財政紀律監(jiān)管。該草案預計在3月正式簽署后就可進入會員國批準程序。有關此次峰會達成決議如下:

          1.財政監(jiān)管

          各國政府承諾平衡財政預算,規(guī)定各國結構性赤字不得超過GDP的0.5%,以及政府財政赤字超目標自動懲罰機制(Excessive Deficit Procedure)。若會員國財政赤字超過規(guī)定,該國必須向歐盟提交減赤和改革方案,并需經歐盟監(jiān)督和財政紀律的執(zhí)行情況,歐洲法院也擁有強制執(zhí)法權,如有違背,該國將遭受相當于GDP0.1%的罰金給予“歐洲穩(wěn)定機制”。此外,歐盟國家需將預算平衡和自動懲罰的機制納入具有強制性與永久性的國內法或是憲法。

          2.“歐洲穩(wěn)定機制”

          時間已從2013年7月提前到2012年7月運作,規(guī)定只要代表90%資本承諾會員國完成國內法律批準程序就開始生效。并于2012年3月前評估“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EFSF)與ESM兩者合并,規(guī)模將達5,000億歐元。同時依照歐盟2011年12月峰會共識,在歐盟條約修改前歐盟向會員國提供機制性援助的法律限制,峰會通過以雙邊貸款形式,允許歐洲各國央行向IMF提供2,000億歐元貸款以加強其援助資源。

          3.施行新的金融交易稅

          此點尚須經由歐盟理事會一致同意,但會員國之間尚無共識。法國表示將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稅,計劃在2012年8月起單方面課征0.1%的金融交易稅,10月調高加值稅1.6%。而德國、意大利都支持征收金融交易稅,但反對由各國片面推行金融交易稅措施。英國反對按照目前的方案課金融交易稅,堅持應全球范圍內統(tǒng)一征收。目前歐元區(qū)9國(法、德、奧、比、芬、西、希、葡、義)已聯名致函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要求歐盟加快對金融交易稅提案的審議進程,爭取在2012年上半年能提交歐洲議會審議。1月峰會重點在于長期性財政結構的改革、建立永久性救援機制、新權威機構介入處理等問題。專家學者仍認為難以處理各國間競爭力差距過大與經常帳失衡的結構性問題,且為滿足嚴苛的財政紀律,恐會拉大歐債諸國與核心國家競爭力的差距。

          但若長期觀察歐盟近幾次峰會結論,歐盟現今發(fā)展出一種多邊救援機制,為解決歐債危機帶來契機:

          一是將歐元區(qū)國家分類。一是“償債能力不足”國家,對無力償債國家,則需通過債務重整機制(像希臘),德法連手推動讓希臘債務重整的計劃,內容包括讓債券持有人金融機構“自愿”將債務折減50%以及更嚴厲的新預算措施。

          二是針對“資金流動不足”國家,給予完全資金需求(像愛、葡)。而義、西兩國仍有償債能力,目前看起來僅是資金流動性不佳。

          二是監(jiān)管歐洲銀行。因歐洲銀行擁有高比例債務,尤其法、德兩國,會影響銀行業(yè)導致信貸緊縮,避免從歐債危機衍生為銀行危機,影響國際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

          三、歐債后續(xù)發(fā)展

          歐洲高峰會對于短期內如何化解希臘、意大利債務危機以及衍生成歐洲銀行業(yè)危機并無解決方案,歐洲央行又受限于條約約束,拒絕直接介入,買入歐債國公債。根據以往的經驗,無法指望一場歐盟峰會解決歐債面臨的困境。就目前形勢觀察,歐債的后續(xù)發(fā)展,有兩種可能或選擇:two Europe走向one Europe,或two speed Europe變成two Europe。

          一種是歐元區(qū)的經濟統(tǒng)一。除貨幣自外,各國也一并交出財政自。意即從這次危機中,認知到無進一步財政整合難以解決歐債的警訊。會員國下定決心,從“一個共同市場”及”一個共同貨幣”走向建立”一個共同財政”,最終制訂”一部憲法”,完成徹底的全面整合。歐盟執(zhí)委會主席巴洛索認為歐盟的本質應該是其成員屬于歐元區(qū),或努力走向歐元區(qū),而非走向一個分裂的歐盟。這是歐盟至今強烈主張,2011年12月召開的歐盟冬季高峰會與2012年1月底峰會的走向傾向如此。德法兩國一再強調希臘應留在歐元區(qū),本意也在此。歐盟試圖通過財政協議,解決貨幣統(tǒng)一與財政分散之間的結構性缺陷,并在各國憲法框架中來規(guī)范。但歐元區(qū)的長期穩(wěn)定與均衡,需要中央政府協調運作。目前歐盟所做的其實只是統(tǒng)一的財政紀律,根本沒有涉及政治上的統(tǒng)一,也未涉及資金上的互通有無。另一種可能發(fā)展是有問題的國家退出歐元區(qū)。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葡、愛逐步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其他歐元區(qū)邊緣國家,進而威脅到歐元區(qū)整體經濟穩(wěn)定,已讓兩大金主德國、法國無力負荷。德國總理梅克爾面臨國內拒絕救援的強大反彈聲浪下,已有德國民眾高喊退出歐元區(qū)、或將實力不足的國家踢出歐元區(qū)。法國和德國討論大幅翻修歐元區(qū),包括把歐元區(qū)變小但內部整合更緊密等各方說法。同時有學者提出,若希臘、意大利等歐債國家,有秩序地逐步退出歐元區(qū),通過自身貨幣貶值解決經濟難題,或許對歐洲經濟有幫助。種種跡象透露歐元區(qū)仍面臨部分裂解的疑慮,其實希臘的經濟規(guī)模并不大,2009年其GDP占歐元區(qū)全體GDP之2.5%,在16國中僅排行第八,而希臘政府債務余額3,530億歐元(約4,762億美元,是2001年阿根廷950億美元違約金額的五倍),僅為歐元區(qū)全體政府債務余額的3.87%。所以無論就經濟規(guī)?;蛘畟鶆沼囝~而言,希臘的比重都很低,希臘問題卻影響全歐洲并擴及于全球。究其原因,歐元區(qū)不只是希臘問題,希臘僅是冰山一角,現一一反映在南歐國家中。歐債五國中,葡萄牙、愛爾蘭(各占歐元區(qū)全體GDP的1.8%)、與希臘(2.5%)經濟體小。這些國家倒債不會成為歐元區(qū)的末日,應不至于動搖歐洲統(tǒng)合基礎。如今西班牙(占歐元區(qū)GDP的12%)與意大利(17%)相繼出現問題,已非德、法兩國意愿的問題,而是兩國能不能或是否有能力背負歐元體系沉重負擔的問題。希臘現在面對進退維谷的困境,歐元區(qū)債權人已愈來愈不愿意在希臘不遵守承諾的狀況下提供支持。換言之,希臘必須在刪減更多開支以交換歐盟以及IMF紓困款與債務違約并退出歐元區(qū)之間做出抉擇。希臘與歐元區(qū)財長會議在2012年2月歷經馬拉松式談判后,希臘終于可獲得1,300億歐元紓困基金。此外,民間債權人同意將持有希臘公債的面額減計53.5%,共1,070億歐元,這意味著希臘危機暫時得到舒緩。在希臘問題暫時獲得舒緩之際,葡萄牙卻又傳出要求歐盟紓困。

          上述兩種選項中,財政統(tǒng)一是一個舉步維艱的過程,高峰會又凸顯出歐盟內部矛盾尚存,不僅特立獨行的英國合作意愿有限,德法之間矛盾分歧,在發(fā)行歐洲公債與金融交易稅立場不一。財政聯盟的成立引起是否會分化歐元會員國與非會員國疑慮?政策是否會向歐元區(qū)的核心傾斜,從而影響到非歐元區(qū)的利益?第二選項讓有問題國家單方面脫離歐元區(qū)。歐元區(qū)既沒有整合到有一個權威性組織能介入、有效的采取脫困行動,又不是松散到能夠承擔解體的成本。然而,希臘失序倒債、退出歐元、換回使用本國貨幣,對歐洲乃至國際金融與經濟動蕩風險難以評估,也許這種恐懼本身就足以讓歐元區(qū)各國想盡辦法維持歐元區(qū)完整。盡管希臘國債一直有違約的疑慮,但在歐洲統(tǒng)合大前提下,卻是歐盟會員國始終不愿面對的選項。由于這場危機已暴露出歐元區(qū)各國內部政治沖突和經濟歧異,這恐怕才是歐盟最需要擔憂的問題。然而危機就是轉機,歐盟這種由外而內的壓力,或可成為歐洲國家在國內進行必要改革的力量,由此化解國內反彈的力量,甚至進一步促成會員國之間的團結。

          四、結論

          若歐債風暴擴大,危及到歐元區(qū)的完整性,就會重創(chuàng)全球金融市場,甚至波及到亞洲區(qū)域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歐債危機影響層面就會由金融市場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第二層面影響是自由貿易(FTA)效應。

          參考文獻

          [1]http:///19/114951.Retrieved on 1 February 2012.

          篇10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金融自由化、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金融危機不斷爆發(fā)并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動蕩只發(fā)生在相對封閉的金融領域內,金融風波發(fā)生前宏觀經濟狀況良好,金融動蕩與實際經濟的聯系甚微。傳統(tǒng)的從外部宏觀經濟角度來解釋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原因越來越缺乏說服力,這迫使人們放棄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從內因的角度即從金融制度自身來解釋新形勢下金融危機發(fā)生的根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應運而生,金融脆弱性一種趨于高風險的金融狀態(tài),泛指一切融資領域中的風險積聚,包括信貸融資和金融市場融資風險。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現為:短期債務與外匯儲備比例失調、巨額經常項目逆差、預算赤字大、資本流入的組成中短期資本比例過高、匯率定值過高、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通貨膨脹率持續(xù)顯著高于歷史平均水平、M2對官方儲備比率變動異常、高利率等等。

          金融脆弱性累積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將其化解掉,最終將演變?yōu)榻鹑谖C。為了消除金融系統(tǒng)既有脆弱性,防止其累積到過高的水平,從而將金融脆弱性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正常狀態(tài),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的穩(wěn)健運行是事關一國金融發(fā)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

          二、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貨幣市場上的脆弱性

          明斯基從企業(yè)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說”,認為由于存在經濟周期,繁榮時的利好現象使得貸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場中高風險性貸款企業(yè)比重越來越大,繁榮之后的衰退引起違約和破產迅速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導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終爆發(fā)金融危機,明斯基運用代際遺忘和競爭壓力來解釋金融危機頻繁發(fā)生的根源,這種解釋顯然很難讓人滿意。格瑞克從銀行角度提出了“安全邊際說”,提出銀行不恰當的評估方法——借款人的過去信用記錄和其他銀行的行為—來估價安全邊界,是信貸市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經濟擴張使得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fā)現,借款人和銀行家都變得很自信,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產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邊界說”告誡銀行家不僅應該看過去,還應該慎重的考慮未來預見事情的影響,如貨幣政策的變化等;這種學說也解釋了現實生活中,出于經濟危機之中的各金融機構受災程度也不同。

          (二)信息經濟角度的研究

          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成為金融脆弱性之源。盡管金融機構的產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根源----信息不對稱,但進一步分析表明,儲戶的信心以及金融機構資產選擇過程中的內在問題也會使得金融風險不斷產生和積累,最終可能依法金融危機,而這些問題也是由信息不對稱產生從內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機構管理者在經營業(yè)績上獲得獎勵和受到處罰得不對稱性也將導致其不能有篩選客戶的原因。

          (三)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

          認為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是導致經融資產價格尤其是股市價格過度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愈脫節(jié)的背景下,資產價格并不完全依賴實物經濟,而是由市場中的眾多因素相互決定,并這些因素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因而金融資產價格會出現過度波動性,是金融市場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對金融脆弱性的影響金融脆弱性問題在一國由金融壓制狀態(tài)轉向金融自由狀態(tài)更加突出,可以說金融自由化在相當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歸根結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點和缺陷決定的,是內因和外因同綜合作用的結果。

          1.金融制度主客體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動中,金融活動主體的有限理論,結果是金融行為異化。突出表現在金融機構過度借貸沖動和過度競爭;金融市場上的過度投機和盲目惶恐;金融監(jiān)管行為的扭曲和不規(guī)范;金融當局貨幣政策得失誤和過度的貨幣供給;金融活動中大量存在的內部控制問題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滋生,從而使金融制度功能異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個方面,作為金融合約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體缺陷主要表現為金融合同的復雜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資產市場競爭程度高,參與者眾多,從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金融風險發(fā)生和擴散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

          2.金融制度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和結構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許多復雜的子系統(tǒng)構成的有機體。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統(tǒng)發(fā)展的不平衡,往往導致系統(tǒng)內部失去均衡,內部調節(jié)失靈。金融機構和市場創(chuàng)新不斷進行,使原來的金融監(jiān)管制度滯后甚至失靈,出現“管不住的無奈”,從而使用權子系統(tǒng)功能耦合和互相適應的穩(wěn)定狀態(tài)遭到破壞,使金融機構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變化了的金融形勢,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動又是在金融結構框架中進行的,金融制度總是對一定的金融活動的控制或者管理,當新的金融活動不斷發(fā)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納它并對之進行有效的控制的時候,盲區(qū)就出現了,盲區(qū)的不斷擴大是原來的金融制度變得越來越脆弱。因此,金融創(chuàng)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劑,舊有的制度安排不適應新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四、中國金融脆弱性的表現

          (一)我國潛在貨幣危機

          從我國現今的實際匯率上看,人民幣一直存在一定空間的升值壓力。而且通過與美國的對比,發(fā)現我國現今的通貨膨脹率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從經常賬戶上看,我國一直維持貿易順差,因此經常賬戶保持盈余,說明國家具有一定抵抗風險的能力。從資本和金融賬戶上看,因為從2005年開始我國放緩了對外國投資資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債資本流入中短期外債比重不斷攀升,所以應該引起對這一方面的高度重視,以防引發(fā)短期投機資金帶來的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從外匯儲備上看,我國外匯儲備很充裕,是現今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大的國家,這是我國一種金融保險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不會爆發(fā)貨幣危機。(二)我國潛在資本市場危機

          在資本市場發(fā)生危機的關鍵原因是投資者的投資信心,隨著我國證券市場逐漸的規(guī)范化,上市公司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證券市場投資環(huán)境不斷完善,投資者的信心在不斷提高。因此,我國證券市場應該在不斷上升中,向“牛市”進發(fā)。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也不會爆發(fā)資本市場危機。

          (三)我國潛在債務危機

          我國現在的對外債務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狀態(tài)下,連續(xù)7年我國外債負擔率、外債償債率和外債債務率均低于國際警戒線。但近幾年,我國對外債務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變化,短期外債比例從2003年開始超出25%的國際警戒線。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要,但我國現今發(fā)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也很小。

          五、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強金融監(jiān)管

          從世界各國發(fā)展態(tài)勢上看,金融監(jiān)管正在發(fā)生質的變化,從分業(yè)監(jiān)管向混業(yè)監(jiān)管發(fā)展,從機構監(jiān)管向功能監(jiān)管發(fā)展。因此,我國應該設立專門的監(jiān)管機構進行金融業(yè)的全面監(jiān)管。我國可以考慮參照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模式,成立一個專門的領導機構——國家金融協調發(fā)展與風險管理委員會,協調金融行業(yè)的風險管理,彌補現有金融監(jiān)管的不足與缺陷。

          (二)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能

          現在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銀行作為最后的貸款人來維護金融穩(wěn)定,我國一般是由中央銀行通過提供再貸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動性危機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在救助危機銀行機構時,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貸款人職責。

          篇11

          2008年發(fā)生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緊隨其后,2009年末,始于希臘的國家債務危機逐漸演變?yōu)檎麄€歐元區(qū)的債務危機,進而發(fā)展成為制約并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場“債務颶風”。在這些接二連三的世界性危機中,這些“大而不能倒”的系統(tǒng)性重要金融機構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危機的發(fā)展。

          一、含義

          2008年,由美國引發(fā)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各國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各大金融機構的表現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詞匯――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但其實質卻是金融界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大而不能倒”問題。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更是引起了人們對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熱烈討論。連續(xù)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使得這個問題在橫面與縱面都有了較大程度的加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和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的闡述,全球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銀行被定義為,在全球范圍內居于重要地位并承擔了關鍵功能,其倒閉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損害并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關鍵性銀行。簡而言之,全球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就是“大而不能倒”的銀行。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主要由于其規(guī)模、復雜性、系統(tǒng)性關聯等因素,如果無序倒閉,無論在整個金融體系還是實體經濟運行都將帶來顯著性的破壞

          2011年11月,G20首腦峰會正式公布了由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FSB)制定的《處理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方法》。幾乎同一時間,巴塞爾委員會(BCBS)也了《全球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及附加資本要求》,并公布了首批29家全球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名單。巴塞爾委員會稱其會對全球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加強監(jiān)管,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機風險,國際金融治理措施也將在隨后的八年內逐步走向全面實施。

          二、指標評估方法文獻綜述

          由于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在全球范圍的重要地位,銀行系統(tǒng)重要性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外學者采用設置指標、運用金融網絡模型、協同風險模型、尾部函數相關模型等評估銀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評估標準和方法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指標評估法具有獨特的評估優(yōu)勢,不僅可以對銀行現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來源進行追蹤,也可以對銀行系統(tǒng)重要性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正確識別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以實現對其的差別監(jiān)管。因此,大多數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將其不斷優(yōu)化。

          2009年,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頒布了“評估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的系統(tǒng)重要性指引:初步考慮”,認為識別單個銀行系統(tǒng)重要性的三個關鍵準則:代表表內外風險暴露頭寸,即規(guī)模;代表其他銀行提供相同服務的困難,即不可替代性;代表該銀行倒閉時對金融系統(tǒng)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即關聯性。

          根據2011年7月19日巴塞爾委員會的公告,巴塞爾委員會擬使用指數法來衡量銀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指數由反映銀行規(guī)模、相互關聯性、替代性、全球活躍性和復雜度五方面12個指標構成。這種方法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更加突出單一金融機構對金融體系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更加反映金融機構之間的連接程度,更能找出具有系統(tǒng)重要性的銀行。(見表1)

          中國銀監(jiān)會頒布了《中國銀行業(yè)實施新監(jiān)管標準的指導意見》,認為中國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的評估主要考慮復雜性、關聯性、規(guī)模、可替代性等指標。

          張強和吳敏(2011)認為我國商業(yè)銀行國際業(yè)務有限,因此暫不考慮全球關聯性指標。他們根據《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評估指引 》和《中國銀行業(yè)實施新監(jiān)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僅從上市銀行關聯性、可替代性、規(guī)模、復雜性4項指標評估我國銀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見表2)

          巴曙松和高江?。?012)結合中國銀行業(yè)的實際情況,利用可觀察的銀行指標,對G-SIBs 評估方法進行了修改,去除跨境業(yè)務指標,建立了識別中國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的指標法。文中還指出,若對金融機構的系統(tǒng)重要性不能進行有效評估,則會產生識別不足或過度識別前者會降低監(jiān)管的有效性,后者則會增加金融體系的成本。(見表3)

          龔明華、宋彤(2010)綜合分析了目前全球識別系統(tǒng)性風險的方法論和技術手段,并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就逐步健全我國有效識別和評估系統(tǒng)性風險的方法和建立指標評估體系提出了相應的措施與建議。

          三、結語

          當前并不能精準地對銀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進行評估,因此監(jiān)管當局應結合各方面信息對其進行識別。FSB曾在《評估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系統(tǒng)重要性的指引》中指出,監(jiān)管當局對銀行的系統(tǒng)重要性進行評估時,應以指標法為主,同時結合各種方法、信息進行相應的監(jiān)管判斷,從而精準識別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

          參考文獻:

          [1]BCBS,2011.“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the Additional Loss Absorbency Requirement.”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彭鋒.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風險度量與監(jiān)管[J].中國金融,2012(3).

          [3]巴曙松,高江健.基于指標法評估中國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J].財經問題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