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藥療法論文

          藥療法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3-22 17:45:46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藥療法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藥療法論文

          篇1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是壯醫(yī)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壯藥液加熱特制之竹罐,再將竹罐趁熱吸拔于治療部位上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廣泛用于風濕免疫病的治療,療效與內治法有異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風毒、除濕毒、散寒毒、消腫痛、通調龍路火路的常用壯藥,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錢三、五爪風、三角風、八角楓、寬筋藤等。將上述適量的藥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備用,趁熱迅速扣于選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鋒利的三棱針在罐印部位重刺3~4針,迅速取熱藥罐再在針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復拔2~3次。拔罐完畢擦凈后再用藥巾熱敷于拔罐部位。其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yǎng)、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發(fā)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可作為多種風濕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發(fā)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一、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可作為多種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方法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操作規(guī)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錢三、五爪風、三角風、八角楓、寬筋藤等,將上述適量的藥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備用,邊拔邊撈,甩凈水珠,趁熱迅速扣于選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時間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鋒利的三棱針在罐印部位重刺3~4針,迅速取熱藥罐在針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復拔2~3次。竹罐上出現(xiàn)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幾次,直至無白泡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衛(wèi)生紙擦凈后再吸再拔。拔罐完畢擦凈后再用藥巾熱敷于拔罐部位,藥巾冷了再換熱的藥巾(藥巾為干凈的毛巾浸于上述藥液,撈出擰半干即成)。療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藥液熏洗患處。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3個療程。適用于:滾克(類風濕關節(jié)炎)、隆芡(痛風)、令扎(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風濕免疫病的治療。壯族民間早已將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用于風濕免疫病的治療中。

          二、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yǎng)、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發(fā)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的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yǎng)、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過經(jīng)絡傳導,調整氣血歸于平衡,使人體各部恢復正常功能。《中國壯醫(yī)學》指出: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能“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腫、通龍路火路氣機”[1]。即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可發(fā)揮祛風毒、除濕毒、散寒毒、消腫痛、通調龍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具有“對患者機體雙向調節(jié)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而發(fā)揮治療作用”、“可以改善痹證患者和血液流變學狀況,提示本法治療痹證的療效機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對甲襞微循環(huán)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環(huán)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證患者某些異常物質及代謝產(chǎn)物,如滲出液、致痛物質、免疫沉著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溫熱效應、經(jīng)絡傳導、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調節(jié)免疫、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甲襞微循環(huán)對上述作用的發(fā)揮具有重要意義。藥罐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進入體內,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同時溫熱刺激擴張局部血管,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也有利于藥液中的有效成分通過局部作用于全身,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三、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處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則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則處方。如治療滾克(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藥物竹罐療法處方,多用寬筋藤、山霸王、鐵包金、海風藤、大風艾、血風藤、雞血藤、藤當歸、藤杜仲、飛龍掌血、半楓荷、了刁竹、輪葉木姜子、腫節(jié)風、銀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療隆芡(痛風)的藥物竹罐療法處方,多用腫節(jié)風、陰陽蓮、山霸王、紅魚眼、半楓荷、兩面針、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雞膠骨、過江龍、雞血藤、鉤藤、桑葉、生大黃、黑山梔、桂枝、青蒿等;治療令扎(強直性脊柱炎)的藥物竹罐療法處方,多用九龍?zhí)?、過江龍、麻骨風、寬筋藤、腫節(jié)風、山霸王、紅魚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補、藤杜仲、川斷、牛大力、藤杜仲、飛龍掌血、雞血藤、川芎、牛膝等。

          四、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的用藥特點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為外治法,用藥量較大,一般為口服煎劑的4~5倍。在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辨病用藥外,在藥性及常用藥物上也有自身的特點。一方面,藥物竹罐療法方劑中多合用辛性藥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細辛、防風、麻黃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證候中,辛性藥物的使用尤為必要。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辛味藥多含有揮發(fā)性物質,易于被皮膚吸收,適合于皮膚給藥[2];二是祛風毒藥在藥物竹罐療法方劑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荊芥、防風、古羊藤、雞骨香、八角楓、鉆地風、半楓荷、雷公藤、寬筋藤、伸筋草、海風藤、絡石藤、青風藤、吹風散、九龍?zhí)?、麻骨風等;三是除濕毒藥在藥物竹罐療法方劑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錢草、車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腎蕨等;四是散寒毒藥在藥物竹罐療法方劑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風藤、大風艾、血風藤、雞血藤、藤當歸、藤杜仲、飛龍掌血、半楓荷、桂枝、良姜。這與藥物竹罐療法促進代謝、改善營養(yǎng)、拔毒消腫、通調龍路火路的作用優(yōu)勢是相輔相成的。:

          五、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應用及研究評析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在風濕免疫病的治療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和可喜的的進步,但治療標準不統(tǒng)一,特別是療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療結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壯醫(yī)理論為指導,對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風濕免疫病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規(guī)范化研究,通過臨床和實驗研究規(guī)范一些有效的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方劑,通過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風濕免疫病文獻資料、臨床資料分析,從臨床角度、生活質量及患者評價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統(tǒng)一其分型標準及療效評價標準,達到治療及用藥規(guī)范化、評價客觀化的目的。從而制定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風濕免疫病的規(guī)范技術,為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客觀依據(jù)。

          篇2

          1.2診斷標準:空腹血清中總膽固醇超過5.72mmol/L,甘油三酯超過1.70mmol/L,

          1.3方法阿托伐他汀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20mg,每天一次口服,睡前服,2個月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2個月抽空腹血測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及肌酸磷酸肌酶CPK,伴有高壓、冠心病、糖尿病者繼續(xù)服用降壓藥、硝酸脂類藥及降糖藥。

          1.4療效判定 按衛(wèi)生部心血管藥物實驗指導原則評定療效:①顯效:TG下降≥40%,TC下降≥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TG下降0—40%,TC下降≥10%—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上升0.10—0.26mmol/L;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2結果

          2.1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

          與治療前相比P<0.01,P<0.05

          2.2治療1月后降血脂的療效

          2.3治療2個月后降血脂的療效

          2.4不良反應

          有1例出現(xiàn)輕微的ATL升高,占2.33%;2例出現(xiàn)便秘,占4.65%,均在停藥后1周恢復正常。治療前后CPK、肌酐、尿素氮均無顯著變化。

          3討論

          高脂血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倍受關注和嚴重影響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高脂血癥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原發(fā)性與先天性和遺傳有關,是由于單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參與脂蛋白轉運和代謝的受體、酶或載脂蛋白異常所致,或由于環(huán)境因素和通過未知的機制而致。繼發(fā)性多繼發(fā)于代謝性紊亂疾病或與其他因素有關。

          篇3

          原發(fā)性痛經(jīng)(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經(jīng)前后或行經(jīng)期出現(xiàn)腹痛、腰酸、下腹墜痛或其他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無盆腔器質性病變者[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原發(fā)性痛經(jīng)是目前婦科最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在20%~90%[23],據(jù)國內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婦女痛經(jīng)發(fā)生率為33.1%[4],其中原發(fā)性者占36.06%[5],主要發(fā)生群體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輕婦女,是影響婦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原因。西藥對本病主要給予鎮(zhèn)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宮縮甚或手術治療,副作用較大;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獨特的優(yōu)勢,概述如下。

          1內治法

          1.1辨證論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認為痛經(jīng)的基本病機為瘀結胞宮,經(jīng)血流通阻礙,以致“不通則痛”,故治療以通為主。經(jīng)前5d開始用四物湯合失笑散加減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持續(xù)7d,5個月為1個療程。藥用:當歸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黃10g,熟地黃12g,五靈脂10g;偏氣滯血瘀加桃仁6g,紅花6g,烏藥6g,木香3g,澤蘭10g;偏寒濕凝滯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沒藥6g,茯苓12g;偏陽虛內寒者加吳茱萸6g,黨參6g,桂枝6g,附子6g,艾葉3g;偏氣虛血弱加黃芪15g,黨參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腎虛損加杜仲10g,續(xù)斷6g,巴戟天10g。結果:總有效率為98%。齊津麗[7]治療60例原發(fā)性痛經(jīng):寒凝血瘀型予以溫經(jīng)湯加減(桂枝6g,吳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當歸10g,白芍10g,半夏10g,黨參10g,香附10g,烏藥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溫、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葉10g;嘔吐、腹瀉嚴重者加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氣滯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2g,生地黃15g,牛膝15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墜脹或痛連者加川楝子15g,烏藥10g;脹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參15g。總有效率為91.67%。

          1.1.2自擬方加減王冬梅等[8]依據(jù)“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素問·至真要大論》)“止痛務求從宮治心”,認為原發(fā)性痛經(jīng)除腎虛肝郁、氣滯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視。運用自擬寧心緩痛方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惡心嘔吐者加竹茹;腹瀉者加砂仁、白術;腰痛明顯者加杜仲、菟絲子。每于經(jīng)前1周口服,連服3個療程,效果顯著。張樹琴等[9]將此分為氣滯血瘀型,寒濕凝滯型,氣血虛弱型,分別用自擬痛經(jīng)方艾附暖宮湯;八珍益母湯加減治療本病96例,總有效率為95.83%。秦嬋娟[10]用理氣止痛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80例,經(jīng)前胸脅脹痛加柴胡10g,青皮、陳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熱則減加烏藥10g,吳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續(xù)斷20g,羊藿30g;惡心嘔吐加姜半夏10g,陳皮10g;腹痛劇烈,服上藥5劑仍不緩解,加血竭3g。經(jīng)前7d,連服7劑,治療3個月經(jīng)周期。總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證論治夏桂成[11]教授認為,對于本病的治療,控制疼痛僅是治標之法,加強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絕瘀濁的產(chǎn)生,預防痛經(jīng)的發(fā)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強調治療重在經(jīng)間排卵期,此期使用補腎調氣血的方法,常用驗方補腎促排卵湯(當歸、赤芍、白芍、山藥、山茱萸、熟地黃、茯苓、續(xù)斷、菟絲子、鹿角片等)。經(jīng)前陽長時的治療尤為重要,要養(yǎng)血補腎,扶助陽長,常用右歸丸加減服至經(jīng)潮時停服。經(jīng)期立專方痛經(jīng)湯(鉤藤、牡丹皮、丹參、赤芍、五靈脂、肉桂、廣木香、延胡索、續(xù)斷、杜仲、益母草、茯苓),臨床獲效顯著。

          1.2專方驗方劉書婷[12]用婦樂湯口服治療60例原發(fā)性痛經(jīng),于經(jīng)前3d開始,每日1劑,分2次服用,6d為1個療程,連服3個月經(jīng)周期,總有效率90%。李來平等[13]用補腎法治療痛經(jīng)191例,主方益腎調經(jīng)湯,腎虛肝郁者加牡丹皮、梔子、柴胡;腎虛血瘀型加山楂,總有效率81.2%。潘彩萍[14]認為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是痛經(jīng)的主要病機,予自擬調經(jīng)止痛方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126例,總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療葉玲玲[15]用女金膠囊(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肉桂等23味中藥)治療痛經(jīng)30例,總有效率96.67%。趙薇[16]用歸芍合劑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68例,總有效率97.06%。陳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50例,每次1支,2次/d,連續(xù)服至月經(jīng)來潮第1或第2d,3個月經(jīng)周期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92%。

          2外治法

          趙寧社[18]以痛經(jīng)散敷臍,月經(jīng)前3d敷用,治療痛經(jīng)150例,總有效率100%。孫立虹等[19]取神闕隔鹽灸,取關元隔姜灸,治療辨證屬寒凝氣滯或腎陽虛者36例,痊愈9例,總有效率97.23%。鄭玉敏等[20]以針刺配合艾灸,取關元、中極、氣海、血海、三陰交、合谷等穴,于經(jīng)前1周開始治療,經(jīng)至時停止,36例共治療3個周期,總有效率94.44%。信妙鸞[21]以耳穴貼壓治療痛經(jīng)1000例,氣滯血瘀型取交感、子宮、皮下、卵巢,配肝,氣血虧虛者取子宮、肝、腎、內分泌,配交感、神門,以王不留行粒貼壓,總有效率99.66%。張琴明等[22]于沖、任、督三脈及膀胱經(jīng)施推拿手法,使滯于胞宮的瘀血消散,氣血通暢,氣血運行恢復正常。鐘文元[23]用足部反射療法,采用全足施術,重點加強子宮、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經(jīng)叢、胸、上下身淋巴結、腹股溝、脾及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反射區(qū),治療痛經(jīng)83例,痊愈15例,總有效率100%。

          3結語

          對于本病,中醫(yī)治法眾多,臨床療效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機復雜,有虛有實,虛有肝、脾、腎虛之別,亦有氣虛血弱之分,實有寒凝、血瘀、氣滯、濕阻之異,且常因實致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相互為患。臨癥之時,應詳察病因,謹守病機,辨證論治,以期進一步提高療效,緩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豐有吉,沈鏗.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45.

          [2]JamiesonDJ,SteegeJF.Theprevalenceofdysmenorrhea,dyspareunia,pelvicpain,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primarycarepracticesJ[J].ObstetGynecol,1996(87):55.

          [3]DavisAR,WesthoffCL.PrimarydysmenorrheainadolescentgirlsandtreatmentwithoralcontraceptivesJ[J].JPediatrAdolescGynecol,2001,14(1):3.

          [4]全國婦女月經(jīng)生理常數(shù)協(xié)作組.中國婦女月經(jīng)生理常數(shù)的調查分析[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1998,5(4):21922194.

          [5]劉馨.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病因病機研究和中醫(yī)藥治療進展[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19(4):65.

          [6]王萍,張?zhí)m柱.四物湯合失笑散加減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66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17):2287.

          [7]齊津麗.辨證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60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3):323.

          [8]王冬梅,閆宏宇.寧心緩痛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體會[J].新疆中醫(yī)藥,2007,25(6):6566.

          [9]張樹琴,李津鵬,安崢嶸.辨證治療痛經(jīng)96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5):396397.

          [10]秦嬋娟.理氣止痛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80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6,26(10):28.

          [11]夏桂城.中醫(yī)臨床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73.

          [12]劉書婷.婦樂湯治療痛經(jīng)患者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5):430.

          [13]李來平,孫家榮,高云.益腎調經(jīng)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19例療效分析[J].現(xiàn)代中醫(yī),1996,9(2):73.

          [14]潘彩萍.調經(jīng)止痛方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76例[J].廣西中醫(yī)藥,2003,26(3):47.

          [15]葉玲玲.女金膠囊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30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4,20(3):3.

          [16]趙薇.歸芍合劑經(jīng)前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68例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1995,15(6):23.

          [17]陳磊,潘碧琦,陸強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2006,26(5):2223.

          [18]趙寧社.痛經(jīng)散敷臍治療痛經(jīng)15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2):43.

          [19]孫立虹,楊繼軍,佘延芳.神闕隔鹽灸為主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36例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3,3(16):689.

          [20]鄭玉敏,王曉濱,王東巖.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36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2,18(7):23.

          篇4

          化療藥物能有效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已成為血液腫瘤病人治療的首選方法。但治療中引起的惡心嘔吐副作用,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嘔吐引起脫水、代謝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反應,嚴重者不得不終止治療,造成化療不能順利進行。目前,雖然臨床有新的止吐藥,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療病人仍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惡心嘔吐。因此如何減輕病人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對改善血液病人生活質量,提高療效具有積極的作用。下面本人根據(jù)臨床實踐圍繞化療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惡心嘔吐的預防和護理與護理同仁共同探討。

          1化療前期護理

          1.1作好護理評估當病人被確定需化療時,化療之前護理人員應對病人的性別、年齡、心理狀態(tài)、體質狀況及疾病史作初步的分析評估。一般來講,男性病人較女性病人少發(fā)生惡心嘔吐,這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女性病人較易產(chǎn)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降低了機體對惡心嘔吐的耐受力,尤其是曾有妊娠劇吐的病人化療時較易惡心嘔吐。老年患者嘔吐率高,這是因為老年人胃蠕動和食管下段括約肌緊張度減低,胃排空慢,胃內殘留量增加,胃內壓增高所致①。另外,體質虛弱和前次化療后恢復欠佳以及有胃腸疾病的病人均較易發(fā)生嘔吐。因此,針對情緒化的女病人應盡可能住單獨病房或安排在小病房內,且病房內其他病員惡心嘔吐癥狀較輕,以防相互影響,加重癥狀。

          1.2了解化療經(jīng)歷護理人員對病人是初次化療還是曾經(jīng)接受過化療,用過何種止吐藥,化療后胃腸道反應情況,惡心嘔吐發(fā)生的頻率、持續(xù)時間、嚴重程度均應有所了解。通常在化療中曾經(jīng)有惡心嘔吐經(jīng)歷的病人,對當時機體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感受流下深刻的印象,在化療未開始前已有惡心嘔吐前期癥狀而畏懼化療。而初次接受化療病人此癥狀較少出現(xiàn)。所以,對曾經(jīng)接受過化療的病人,要強調化療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熟悉化療方案不同化療方案、不同劑量、不同藥物,導致病人嘔吐的程度也不相同。聯(lián)合化療與單一化療、大劑量與小劑量、高度致吐藥與低度致吐藥相比較,前者較后者更易發(fā)生惡心嘔吐?;熕幹峦率怯捎谒幬锎碳つX部嘔吐中樞,產(chǎn)生5-羥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神經(jīng)遞質而導致嘔吐。其次,化療藥引起的胃暢道反應刺激髓質的嘔吐中樞也可引發(fā)嘔吐。臨床上聯(lián)合化療方案中:大劑量阿糖胞苷、柔紅霉素、蒽環(huán)類抗腫瘤抗生素及鉑類藥物等,病人的嘔吐癥狀均較明顯,因此,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化療期間的嘔吐反應,及時作好相應的護理。

          1.4掌握心理護理對首次接受化療的病人,護理人員應解釋化療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療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關知識,但不必過于強調對待惡心嘔吐的方法處理,以免人為造成病人緊張心理,產(chǎn)生不良效果。曾經(jīng)化療但嘔吐較劇烈的病人,往往在未化療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這時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疏導,幫助病人分析致吐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初次復發(fā)的病人再次接受化療時,會對化療藥物治療疾病信心不足,護士要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化療,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多次復發(fā)的病人情緒相當不穩(wěn)定,化療方案也可能會改變,護士應告訴患者,穩(wěn)定的情緒可增加機體對化療的耐受力,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可產(chǎn)生較好的治療效果。

          1.5適當飲食指導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同樣有殺傷作用。因此,化療后對機體的損害是較大,病人在接受化療前可適當?shù)难a充營養(yǎng),鼓勵多進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選擇適合病人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膩、辛辣的食物。為化療打下較好的身體基礎。

          2化療期間護理

          2.1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保持病室內的整潔安靜,為病人營造舒適、輕松的環(huán)境。對一些愛好音樂的病人,化療時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病人聽音樂時植物神經(jīng)興奮性下降,會影響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應,可分散注意力,減輕化療中的惡心嘔吐。同時要減少各種不良的刺激如:污物、藥物、氣味等,尤其是與化療藥稀釋后的顏色相同的食物,應盡量避免,以防產(chǎn)生不良的條件反射。護士在施行化療時,要態(tài)度和藹、語言恰當、操作規(guī)范、準確無誤。當病人出現(xiàn)嘔吐時,要給予安慰,協(xié)助病人坐起,嘔吐后幫助患者用溫水漱口,及時清理嘔吐物。

          2.2掌握用藥時間在睡眠中給藥可預防化療所致的嘔吐②。這是因為胃酸分泌隨迷走神經(jīng)的控制而周期性變化,睡眠時胃腸蠕動慢,括約肌反射改變,吞咽活動弱,唾液分泌近乎于停止,所以睡眠中嘔吐反射會減弱。因此對嘔吐頻繁者可采取午睡時給藥。靜脈化療于餐后3-4小時用藥較適宜,此時胃充盈度小,胃內壓力低,發(fā)生嘔吐癥狀少。

          2.3正確使用止吐藥目前白血病化療最有效控制惡心嘔吐的方法是使用止吐劑,止吐劑的作用機理是通過作用于致吐的神經(jīng)遞質結合點,使其拮抗機體的神經(jīng)受體對細胞毒性化療藥的反應,從而抑制嘔吐。臨床上常用的止吐藥物有:嘔必停、樞復寧、樞丹、胃復安等。樞復寧等藥物高選擇地阻斷5-羥色胺受體來達到止吐目的,它能有效的預防急性嘔吐,靜脈推注后30分鐘產(chǎn)生作用,此時應注意止吐藥起效后方可用化療藥③。胃復安也是臨床常用的止吐藥,效果不如樞復寧,且反復多次應用易發(fā)生錐體外系癥狀和直立性低血壓。超級秘書網(wǎng)

          2.4飲食清淡少量化療時惡心嘔吐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腸平滑肌的蠕動,直接抑制了消化機能,這時患者常無進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護士不必強求病人多進食,飲食給予流質或半流質如:稀飯、清湯、粥等,少量多餐。并根據(jù)病人進食和嘔吐的情況給予適當補充水分如:果汁、糖水、鹽水等。

          2.5觀察藥物付反應化療藥引起惡心嘔吐時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動過速、出冷汗、頭暈眼花等癥狀,劇烈嘔吐可導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黃、極度口渴等脫水癥狀。同時止吐藥也會產(chǎn)生頭痛、嗜睡、肌肉強直等副作用。因此用藥期間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上述癥狀,做好詳細記錄,對癥狀嚴重者應匯報醫(yī)生,以便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和給藥間隔時間。對脫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3化療后期護理

          通?;熞化煶探Y束后,惡心嘔吐癥狀也隨之消失。但也有個別病人惡心嘔吐會延遲發(fā)生在化療后24小時,甚至持續(xù)幾天。因此護士仍應關心病人,多與病人交談,勸其適當起床活動,擺脫化療時不適的陰影,使機體在化療后能盡快的康復。

          參考文獻

          篇5

          吾師黨中勤教授,是河南省名中醫(yī),河南中醫(y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黨中勤教授熟讀中醫(yī)經(jīng)典,精研現(xiàn)代醫(yī)學,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擅長肝膽、脾胃病的診治,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工作近30載,其中對膽囊息肉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F(xiàn)就黨教授治療膽囊息肉(直徑<5mm)的經(jīng)驗加以整理,以供同道參閱。

          1 對膽囊息肉的認識

          祖國醫(yī)學對膽囊息肉沒有病名記載,黨中勤教授認為,膽囊息肉屬中醫(yī)學“脅痛”、“膽脹”、“積證”之范疇,病位在膽,涉及肝脾。其病因多與情志郁結、飲食所傷、體質肥胖、肝膽宿疾(如病毒性肝炎、膽囊炎伴結石) 等有關。。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膽腑郁滯,日久氣滯血瘀,發(fā)為有形之物。膽囊息肉臨床表現(xiàn)以脅痛最為多見,《諸病源侯論》有“邪氣乘于胸脅,故傷其經(jīng)脈,邪氣與正氣交搏故令胸脅相引而急痛也”。提出該病的發(fā)生于肝膽經(jīng)有關。膽液為肝之生化聚成,生理功能以同行下降為順,膽汁的儲藏排泄為肝的疏泄功能加以調節(jié),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膽的疏通暢泄。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膽汁排泄不暢亦會影響肝的疏泄,所以本病病位在膽,病源在肝,膽病應從肝論治。中焦脾胃為氣機之樞,但脾胃的升降運動亦有賴于肝膽之氣的疏泄,脾無肝膽不能升清,胃無肝膽不能降濁。因此脾胃有病可以影響肝膽,肝膽功能失調亦可以影響到脾胃,所以臨床上膽囊息肉的病人常出現(xiàn)食少,腹脹,這都是影響了脾的運化功能,脾失健運所引起的。

          2 治療原則以疏肝利膽健脾為主

          對本病的治療,黨教授常強調中醫(yī)藥療法,膽附于肝,肝膽因經(jīng)脈絡屬,功能相輔相成,互為表里。膽脹在發(fā)病過程中,往往肝病及膽或膽病及肝,形成肝膽同病。因此,膽病須治肝,治膽須調肝。一是疏肝理氣以利膽,若肝郁氣滯,癥見脅肋脹痛,善太息,曖氣不止,納差胸悶,舌淡,脈弦或沉弦者,此類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焦慮癥狀。治應疏肝理氣以利膽,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藥用柴胡15g枳實12g赤芍15g青皮10g姜黃9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佛手12g。二是疏肝清熱以利膽,若肝膽郁熱,癥見右脅灼熱而痛,口苦而干,心煩少寐,面赤,頭暈目眩,胃院滿悶或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應以疏肝清熱以利膽,常用左金丸、丹梔逍遙散、四逆散等加減,藥用:黃連6g吳茱萸3g牡丹皮10g梔子12g柴胡15g黃芩12g郁金15g川楝子9g白芍15g等。

          3 靈活辨證 隨癥加減

          膽腑以通為用,治兼和胃通腑,膽氣以通降為宜,胃則受納、腐熟水谷。膽與胃在生理上存在著“膽隨胃降”的關系,能共同調暢脾胃肝膽之氣機,協(xié)同胃腑受納、腐熟水谷雜志網(wǎng)。胃失和降,則影響膽之和降。反之,膽的病變亦影響胃之和降。在膽脹病變過程中,常出現(xiàn)胃失和降的癥狀。治療本病時,應注意降胃通腑,通過恢復胃之通降,達到疏利肝膽氣機之目的。臨床上,很多患者是以胃脘不適癥狀反復不愈前來就診,常伴口苦、納呆、痞滿等癥。

          若燥熱內結陽明,癥見脅肋灼熱脹痛,腹脹便秘,口苦口臭面赤,午后潮熱,舌紅、苔黃而干燥,脈弦滑數(shù)者,可用大柴胡湯、清膽湯等瀉熱導滯,通腑利膽,藥用大黃6g枳實12g柴胡15g郁金15g萊服子18g延胡索15g白芍15g等。若濕熱郁滯腸腑,癥見右脅脹滿而痛,胸悶納呆,惡心欲吐,腹部脹滿不適,大便粘滯不爽,或身目俱黃,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濡數(shù)者,方用茵陳蒿湯、枳實導滯丸等加味以清熱利濕,通腑利膽。藥用茵陳12g大黃3g梔子9g金錢草15g茯苓15g柴胡12g姜半夏12g郁金15g枳實10g木香10g檳榔15g等。若肝膽氣逆,胃腸氣滯,癥見脅部脹痛,腹脹脘痞,矢氣頻頻,噯氣不止,舌淡,脈弦者,方用六磨湯加減。

          4 注重身心調護,與藥物治療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患者常伴有明顯的精神癥狀中醫(yī)藥療法,這種來自于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擔憂,日久成抑郁狀態(tài)。進而這種情志的失調又不利于疾病的康復甚或導致病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臨床上,黨教授很重視對病人的精神疏導,使病人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如有嚴重精神焦慮患者,可適當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期間囑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宜吃清淡少渣飲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和刺激性食物,宜適寒溫,避免勞累;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適當?shù)纳眢w鍛煉能輔助本病的康復。

          篇6

          要做到

          “五個注重”:

          一要注重循序漸進。

          小學階段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

          小學生的思想既存在單純、可塑性強的特點,又存在注意力難以集中、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弱點。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內外部因素相結合,

          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日常教學之中,

          逐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二要注重班風建設。班級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意識。

          要注重因人施教,營造溫馨班級,

          充分發(fā)揮學生各自長處,

          為班集體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要引導學生自覺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學習當中,促動孩子們在積累個人學識的同時,積極投身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培樹自覺主動為大家、為班集體、為社會服務意識。

          三要注重言傳身教?!皫熣撸瑐鞯朗跇I(yè)解惑也?!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堅持傳播正能量,

          做學生的榜樣,

          這是師者的天職,更是教師的畢生追求。教師要增強責任意識,

          以良好的師德影響學生,要把管理與育人、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接受教育,以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四要注重正面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任重而道遠,

          需要體現(xiàn)于日常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工作之中。

          教師要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

          使小學生堅定愛黨愛國的信念,

          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開放、創(chuàng)新、競爭意識。

          工作中要“偏愛”后進生、嚴愛優(yōu)等生、博愛中等生,

          引導學生一起成長進步。

          五要注重實踐活動。

          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培養(yǎng),離不開廣泛的實踐活動。通過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堂內外系列實踐教育活動,

          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互動機緣”,讓學生汲取更多的“優(yōu)良養(yǎng)分”。

          諸如開展文明服務、敬老愛幼、助人為樂等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興趣愛好,

          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淬煉學生的品格情操,從而促其不斷自我成長,培養(yǎng)出新一代

          “四有”新人。

          總之,

          篇7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95-02

          蕁麻疹中醫(yī)稱為“癮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蕁麻疹病因復雜,可能與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藥物、物理因素、昆蟲叮咬、精神因素及內分泌改變、內科疾病、遺傳因素等有關,約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其臨床表現(xiàn)為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xiàn)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少數(shù)病例僅有水腫性紅斑。風團發(fā)作時間不定,風團持續(xù)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少數(shù)可長至數(shù)天后消退,不留痕跡。慢性蕁麻疹治療較為棘手,其瘙癢劇烈,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

          目前蕁麻疹的治療主要為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藥物、抗生素等。治療期間癥狀得以控制,停藥后病情復發(fā),長期服藥,患者容易耐藥。穴位埋線屬于中醫(yī)外治法,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療效滿意,副作用小,被臨床上越來越多地應用,現(xiàn)綜述如下。

          1單獨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是在消毒條件下用針具把羊腸線埋藏于穴位皮下組織肌層,羊腸線作為異性蛋白可以提高機體應激、抗炎能力,其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產(chǎn)生對穴位的持久刺激,從而達到對疾病的治療。姚尚萍等[2]用穴位埋治療蕁麻疹患者,取穴以脊椎旁開2寸,自第7頸椎至第2骶椎,分為5等份,兩側共10個埋線點,并配合雙曲池、雙足三里穴,根據(jù)癥狀隨癥加減配穴,治療總有效率為90%。陳峰等[3]采用肺俞穴位埋線治療5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治愈率為96%。柏樹祥[4]采用足三里、曲池、肺俞、肝俞、脾俞,進行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蕁麻疹54例,總有效率為100%。楊素清等[5]以穴位埋線治療重度慢性蕁麻疹,取穴雙側天樞、足三里、血海、曲池、風市、百蟲窩、關元、中脘,3周治療1次,3次為1療程,治療第63 d,愈顯率為88.3%,觀察顯示,穴位埋線的遠期療效要優(yōu)于近期療效,且以埋線治療63 d為宜。

          2穴位埋線聯(lián)合內服藥物療法

          2.1穴位埋線聯(lián)合中藥療法穴位埋線聯(lián)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通過調和氣血、營衛(wèi)、經(jīng)絡,使人體陰陽平衡,從而治療疾病。譚克平等[6]用穴位埋線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對照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觀察組采用埋線結合自擬中藥方治療4周,觀察組總有效率93.3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9.66%,治療8周后,觀察組的復發(fā)率為10.34%,對照組的復發(fā)率為27.59%。呂妮娜等[7]以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yǎng)血消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yǎng)血消蕁湯,對照組口服依匹斯汀,10 mg/次,2次/d,2周為1療程,2組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隨訪8周,治療組復發(fā)率為20.0%,對照組復發(fā)率為75.0%。王軍等[8]用中藥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寒冷性蕁麻疹患者50例,予內服中藥加味四君子湯及穴位埋線常用取穴: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肺俞、脾俞、氣海、大腸俞、腎俞、三陰交、膻中、委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6.2%。劉艷等[9]用自擬中藥益氣固表湯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予自擬益氣固表湯加減,同時予穴位埋線:取雙側足三里、血海、膈俞、三陰交加減,對照組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每日1次,祛風止癢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1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4%,隨訪治療組復發(fā)率為16.1%,對照組復發(fā)率為43.8%。

          2.2穴位埋線聯(lián)合西藥療法穴位埋線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可以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減輕變態(tài)反應,從而可以有效治療慢性蕁麻疹。楊新利等[10]以咪唑斯汀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方法:A組口服咪唑斯汀,B組穴位埋線,C組穴位埋線+口服咪唑斯汀,A、C組中咪唑斯汀緩釋片,每次10 mg,每日1次。B、C組中穴位埋線均選取曲池、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等穴位,總療程均為60 d,A、B、C組總有效率分別為53.33%,64.29%,89.66%,隨訪A、B、C組復發(fā)率分別為50%,42.86%,22.22%。祝露露等[11]以穴位埋線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穴位埋線+口服氯雷他定;對照組 1:口服氯雷他定;對照組 2:穴位埋線,療程結束后治療組與對照組 1、對照組 2 總有效率分別為87.0%、60.0%、64.5 %。劉俐伶等[12]用鹽酸西替利嗪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對照組予鹽酸西替利嗪 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療組口服鹽酸西替利嗪基礎上配合穴位埋線,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1.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8.78%,并且治療組明顯降低了患者血清總IgE水平。

          3穴位埋線聯(lián)合外治療法

          神闕位居任脈上,任脈為“陰脈之海”,有總任全身陰經(jīng)脈氣之作用,既有回陽救逆、培元固本、益氣固脫之功,又有滋腎陰、調沖任、益精血之功。它既與十二經(jīng)脈相聯(lián),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刺激神闕穴對全身可起調節(jié)作用[13]。潘文宇等[14]以穴位埋線取穴天樞、水分、陰交、肺俞、胃俞、血海;滑肉門、外陵、脾俞、大腸俞、肩k,中脘、關元、大橫、肝俞、膈俞、曲池(以上穴位均雙側)。配合電針臍周八穴-天樞、水分、陰交、滑肉門、外陵(均雙側)為主穴,配穴:足三里、合谷、太沖(均雙側),血海、曲池(均雙側),隔鹽灸神闕穴治療慢性蕁麻疹,4周為 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效果顯著,通過調理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了慢性蕁麻疹的反復發(fā)作。趙詛韉[15]以神闕穴拔罐結合背俞穴取肺俞、膈俞、肝俞、脾俞埋線治療8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總有效率為95.0%。

          4穴位埋線聯(lián)合自血療法

          自血療法集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的針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體,刺激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促使免疫應答,促進細胞吞噬作用及抗體的產(chǎn)生,以抵御外來過敏原的干擾,加速疾病治愈[16]。程孝頂?shù)萚17]用穴位埋線聯(lián)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9例,治療組給予穴位埋線15天1次,每次10個穴位聯(lián)合自血療法,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 qd及氯雷他定片10 mg qd,均連續(xù)治療45天,療程結束后治療組、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87.64%、55.05%,復發(fā)率分別為19.23%、77.55%,不良反應率分別為1.78%、17.88%。崔文惠等[18]以穴位埋線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予穴位埋線結合自血療法,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選穴同治療組,治療組痊愈率加顯效率為89.2%,對照組為63.3%。張晨等[19]用自血療法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取穴曲池、血海、肺俞、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在上述穴位施以自血療法及穴位埋線,總有效率為90%。

          5綜合療法

          李紅文等[20]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使用西替利嗪片、介苗素針、神道穴埋線,對照組僅使用西替利嗪,用法同治療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0%。毛虎等[21]以穴位理線聯(lián)合中西醫(yī)藥物綜合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用穴位埋線聯(lián)合咪唑斯汀緩釋片及中醫(yī)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慢性蕁麻疹,第2組為咪唑斯汀緩釋片,第3組為咪峻斯汀聯(lián)合中醫(yī)中藥辨證論治,療程均為4周,總有效率分別為77.5,45.0,60.0%。

          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聯(lián)合藥物、外治等方法可以加強療效。尤其是可以通過辨證選穴,調和臟腑、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標本兼顧,并且刺激持久,療效持續(xù)時間較長,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善,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742-748.

          [2]姚尚萍,韓曉冰,劉紅霞.穴位埋線療法治療蕁麻疹探討[J].新疆中醫(yī)藥,2013,31(4):43-44.

          [3]陳峰,黃懿.肺俞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1,25(2):152.

          [4]柏樹祥.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蕁麻疹[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0):16-17.

          [5]楊素清,劉江嬌.穴位埋線治療重度慢性蕁麻疹60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31(3):237-238.

          [6]譚克平,李新偉,吳欣.穴位埋線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4):991-993.

          [7]呂妮娜,易海連,張琦霞.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yǎng)血消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14(3):38-40.

          [8]王軍,祁原婷,肖 云.中藥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6(2):30-31.

          [9]劉艷,耿立東.內服中藥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15(2):17-18.

          [10]楊新利,高成業(yè),翟菊敏,等.咪唑斯汀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2009,31(1):49-50.

          [11]祝露露,萬兆新,蘇同生,等.穴位埋線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92例[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4,4:75-76.

          [12]劉俐伶,麻繼臣,王憲靈,等.鹽酸西替利嗪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及對血清總IgE的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10):67-69.

          [13]黃瓊.神闕穴的臨床運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7):63-65.

          [14]潘文宇,劉醒如.埋線加隔鹽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2):291-292.

          [15]趙詛鰨劉璇.神闕穴拔罐結合背俞穴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80例[J].中國針灸,2012,32(7):634.

          [16]曾裕宏,韋懷籍,祝秀文.自血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7):63-65.

          [17]程孝頂,路永紅,吳波,等.穴位埋線聯(lián)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9例療效觀察[C].2014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66-167.

          [18]崔文惠,容波.穴位埋線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7例[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1):1115-1116.

          [19]張晨,李柄楠,唐迪.自血療法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6):38.

          篇8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Headache Syndrome. Li Ying.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ingnan 615400, Liangshan,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headach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may occur alone, or in a variety of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On the clinical headaches are divided into: yin asthenia yang resist headaches、congestion headache、upward invasion of liver headache、asthenic yin causing excessive pyrexia headache。Us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n the different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Headache,Differential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Prescription Treatment

          1 陰虛陽亢頭痛

          主要表現(xiàn):頭痛且脹,多頭頂痛為著,眩暈。伴有腰膝酸軟,心煩、急躁易怒、夜寐不寧、甚或則惡心欲嘔,或兼有脅肋脹。舌質正常或偏紅,舌苔薄黃,脈弦或弦細。

          治宜滋陰潛陽,平肝熄風,佐以止痛。

          藥用生赭石30克,懷牛膝30克,生杭芍20克,生龜板25克,生石決25克,生龍骨25克,生牡蠣25克(以上先煎),寄生20克,杜仲炭20克,天麻1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腎母子相生,且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腎陰不足,木少滋榮,風陽升動、循經(jīng)上擾清空所致是證。故以龜板、寄生、懷牛膝、白芍、杜仲炭、滋補肝腎以潛陽;生石決、生龍牡、生赭石、天麻,重鎮(zhèn)平陽以熄風;、牛蒡子止頭痛。諸藥合用,肝腎陰復,肝

          陽潛藏,頭痛得愈。

          2 瘀血頭痛

          主要表現(xiàn):頭痛有定處,經(jīng)久不愈,舌質正?;虬登啵嘞孪祹嘧?,脈澀。

          治宜活血通絡止痛。方用川芎丹參飲加減。

          藥用:川芎15克,丹參20克,全蝎5克,蜈蚣2條,益母草15克,玄胡2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遵久病入絡之古訓,宗王清任通竅活血湯旨意,自擬丹參飲。其中,川芎、丹參、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川芎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血循環(huán)及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且能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干分布較多,丹參對改善微循環(huán)、加快微循環(huán)血流量有明顯而肯定的效果,故為主藥而命其方;全蝎、蜈蚣通止痛,尤對頑固性頭痛有良好的通絡止痛功效;益母草活血祛瘀;玄胡活血行氣止痛,尤其止痛效果顯著,作用部位較廣泛;、牛蒡子止頭痛。諸藥相伍,則瘀血得化,脈絡得通,頭痛可止。

          3 肝氣上逆頭痛

          主要表現(xiàn):頭痛略脹,疼痛每因氣郁惱怒等情志變化而增減。伴有胸脅脹悶,時太息,性情急燥易怒,舌苔薄黃,脈弦。

          治宜疏肝理氣,降逆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湯化裁。

          藥用:柴胡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殼15克,川芎10克,生赭石25克,懷牛膝2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0克,15克,牛蒡子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為風木之臟,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主升主動,情志調節(jié)功能與肝氣關系密切,且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氣為血之帥。肝脈貫膈,布脅肋,上達巔頂。暴怒傷肝,疏泄失常,肝氣上逆,血隨于上,而發(fā)頭痛。故以柴胡疏肝湯疏肝理氣,加生赭石、懷牛膝重鎮(zhèn)降逆,引血下行;苔薄微黃,是氣郁化火之象,故加川楝子以清肝熱;青皮疏肝理氣;、牛蒡子止頭痛。合之,使氣血調達,歸于和平而痛即止。

          4 陰虛火旺頭痛

          主要表現(xiàn):頭痛且暈,面紅是而烘熱。伴有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口干不欲飲,舌偏紅,苔薄微黃,脈弦細數(shù)。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08-03

          背景:目前抗腫瘤治療有腫瘤切除、化學療法、放射療法和基因療法。外科切除腫瘤組織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腫瘤治療手段?;瘜W療法是另一種有效的腫瘤治療手段,但是化學療法選擇的藥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常常在高劑量高細胞毒性和低劑量低效率之間進退兩難[1],因此靶向性給藥系統(tǒng)成為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腫瘤耐藥性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腫瘤細胞染色體的改變致使基因故障。嘗試修復失活基因的抗腫瘤的基因遞送已見報道,且能達成腫瘤細胞對抗腫瘤細胞的致敏性[2],這就是目前的基因治療方法。綜述將就同時給予抗腫瘤藥物和基因的抗腫瘤給藥系統(tǒng)的載體構建,藥物和基因的遞送及遞送效果。

          一、納米載體的構建

          一個優(yōu)良的納米給藥載體應具有:(1)修正藥物的不良藥學性能比如低水溶、對生物屏障的低滲透性或在體液中不穩(wěn)定;(2)提供達到最大藥效的合適的藥物釋放速率;(3)避免在非靶向位點的暴露與相互作用;(4)靶向位點甚至是細胞內靶點的最大化給藥。通過組裝合成的兩親共聚物(ABC)用于實驗藥品和制藥學上的納米遞送系統(tǒng)經(jīng)歷了快速的發(fā)展,合適的納米共聚物載體的結構靈活性與膠體相比有著不可否認的優(yōu)勢[3]。納米給藥系統(tǒng)包括脂質體(liposomes)、膠團(micelles)、納米球(nanospheres)、類脂質體(niosomes)、納米膠囊(nanocapsules)、固體脂肪納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微乳劑(microemulsions)和碳納米管(carbon nanotubes)[4]。核殼模型是同時給予抗腫瘤藥物和基因給藥載體的主要模型,兩親的陽離子外殼包裹疏水或親水的核心,共同組成給藥載體。Lu X等用β環(huán)糊精聚乙醇胺共軛阿霉素形成陽離子外殼,含野生型p53基因的質粒形成核心包裹在內,組成同時給藥載體[5],是典型的設計給藥載體的模式。這種多功能載體在給予阿霉素和pDNA的療法應用方面有很大前景。Wiradharma N等利用含有3個氨基酸區(qū)的兩性寡肽(FA32)作為給藥載體,同時給予阿霉素和p53的工作,同樣也采用核殼模型,得到的FA32載體可作為疏水性的抗腫瘤藥物和基因的同時給藥載體[6]。Xu Z等構建了一種新型的修飾過的葉酸納米組裝載體FNA,包括pDNA和硫酸魚精蛋白、多烯紫杉醇的濃縮核心,基于DOPE的聚乙二醇硫化物和聚乙二醇硬脂酰葉酸組成脂質包膜[7],更是典型的核殼模型。

          二、載體的靶向

          載體的靶向包括被動靶向和主動靶向。腫瘤組織因具有附近的靜脈高滲透率導致大分子在腫瘤組織累計的EPR效應,與非共軛的藥物相比,與聚合物共軛的抗腫瘤藥物在腫瘤塊附近達到10~100倍[8],這是抗腫瘤載體的被動靶向的主要方式。Fan H.等設計的同時給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載體就是靠載體的納米量級在腫瘤組織富集的。

          主動靶向較之被動靶向更為有意義,能更加提高載體的靶向性,提高給藥效率。腫瘤細胞是快速增殖細胞,會過表達增強營養(yǎng)攝入的受體,包括維生素、糖類、生長因子等[9,10]。當納米載體表面修飾上這些受體的配體。Kaneshiro T.等利用3代多聚L-賴氨酸聚合物構建了一個靶向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阿霉素和siRNA的共給藥平臺,可有效靶向過表達整合蛋白的惡性膠質瘤細胞[11]。Patil Y等利用生物素作為靶向受體共軛在載體表面,提高載體對過表達生物素受體的腫瘤細胞的靶向性[12]。

          三、藥物和基因的遞送

          在載體的構建中,為了避免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的相互影響,在載體構建時往往將基因和藥物的裝載分離開來,基因和配合物形成核心,而抗腫瘤藥物常常選擇和包膜共軛的形式來完成載體的構建。大多數(shù)的同時給藥載體都選擇了這種方式來隔離基因與抗腫瘤藥物。Fan H.等構建的同時給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載體就選擇了由pTRAIL基因形成載體核心,而阿霉素與包膜上兩性分子共軛[13]。Lu X.等設計的載體也是將阿霉素和包膜組分共軛,然后p53質粒單獨作為核心[5]。所有的基因(pDNA、siRNA)都是核心的組成部分,但是藥物的身份就不是那么固定了。有研究者在構建載體時同時將基因和藥物作為核心,而不采用藥物與包膜共軛的方式。比如Xu Z.等構建的FNA載體,先將pDNA和硫酸魚精蛋白形成共聚物,然后再與多烯紫杉醇共同形成濃縮核心,最后核心與包膜組成完整的共給藥載體[7]。目前這類載體并不多,但是這類載體的前景卻是非常好的,因為一個載體就可以靈活地遞送不同的藥物,而不用考慮藥物的親疏水性。

          四、遞送效果和療效

          篇10

          出診時間:東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每周一、四、五上午;西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每周二全天

          地址:廣西南寧市雙擁路6號

          郵編:530021

          個人簡介:從事內分泌代謝病的醫(yī)療、教學研究工作已50年,主要專業(yè)是內分泌代謝病,對糖尿病有較深造詣,對熱帶地區(qū)糖尿病流行分型診治有較深臨床研究及豐富臨床經(jīng)驗,是廣西內分泌代謝專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任廣西醫(yī)科大學內科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曾擔任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分會1、2、3、4、5屆委員,糖尿病分會1、2屆委員,廣西醫(yī)學分會理事,廣西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西內分泌學會第1、2屆主任委員,第3屆榮譽主任委員,廣西糖尿病學會榮譽主任委員,廣西糖尿病康復促進會會長,兼任《中華醫(yī)學會內科雜志》7、8屆編委,《中華中西醫(yī)結合雜志》、《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中華實踐醫(yī)學雜志》、《實用糖尿病雜志》編委及常務編委工作。半個世紀親自帶隊到基層防病治病和調查研究,多次到歐洲、印度、日本及香港地區(qū)講學及學術交流。專期擔任干保工作,對老年保健有獨到見解。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方向:甲狀腺腫流行區(qū)與非流行區(qū)的甲狀腺功能研究;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發(fā)掘和開發(fā)中成藥的研究――番石榴葉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使之成為我國第一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證明有降糖作用的中草藥;人胚胰島細胞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研究;中國亞熱帶地區(qū)的流行和分型研究,藥物對IGT專期干預治療等。1980年以后先后承擔衛(wèi)生部“八五”“九五”攻關課題及區(qū)科委、衛(wèi)生廳、區(qū)教委下達的多項課題,先后十次獲省部級“三等”科技成果獎。對糖尿病、甲狀腺病防治及老年保健工作有較豐富經(jīng)驗。退休后曾擔任第一附屬醫(yī)院臨床醫(yī)學學術顧問,至今仍堅持在第一及第二附屬醫(yī)院專家門診工作。

          潘時中,64歲。教授、研究生導師。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

          出診時間:每周一、三、六上午專家門診,每周一下午特殊專家門診。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qū)茶中路20號

          郵編:350005

          個人簡介:1966年畢業(yè)于福建醫(yī)學院醫(yī)療系本科,長期從事醫(yī)療、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40多年,歷任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住院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內分泌科科主任、福建醫(yī)大第一臨床學院內分泌教研組主任、福建醫(yī)大代謝病研究室主任,中華醫(yī)學會福建省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學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現(xiàn)任福建省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生導師,福建省糖尿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會理事、福建省老年學會副會長、福建省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學會第二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骨質疏松雜志》、《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臨床與基礎雜志》、《國外醫(yī)學雜志內分泌分冊》、《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等雜志編委、審稿專家。近年來,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中華糖尿病雜志》等及國內外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4次獲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獎,2001年,在人民軍醫(yī)出版社發(fā)表《內分泌代謝病藥物治療學》專著一本(編委、著者)。

          專業(yè)特長:內分泌代謝病的診療(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垂體病、肥胖癥、糖尿病、骨質疏松、代謝性骨?。?/p>

          于智敏,43歲。副研究員,主任醫(yī)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研究理論研究所病因病機研究室主任。

          出診時間:預約

          地址:北京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

          篇11

          一、病因

          1、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牛宮內膜炎的主要原因,分娩時或產(chǎn)后,微生物可以通過各種感染途徑侵入,主要是環(huán)境中的非特異性細菌引起,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還有某些特異性病原微生物,其中有布氏桿菌、沙門氏菌、結核桿菌、牛鼻氣管炎病毒等。這些細菌可短期或長期存在于子宮內。在發(fā)生難產(chǎn)、胎衣不下、子宮脫出、流產(chǎn)時,使子宮弛緩、復舊延遲,均易引起子宮內膜炎。

          2、衛(wèi)生環(huán)境不良。牛臥下時牛體被糞尿污染,產(chǎn)房不打掃,造成產(chǎn)房不干凈,牛舍不清潔,牛床潮濕,產(chǎn)前牛舍未進行消毒,墊草未及時更換,使墊草發(fā)霉。因此要搞好畜舍環(huán)境衛(wèi)生,牛場全面消毒,夏季加強通風,冬季注意保暖。

          3、操作不規(guī)范。人工授精過程操作不規(guī)范,如輸精器械對子宮造成損傷,輸精次數(shù)頻繁。人工授精或陰道檢查時輸精器,牛外,剝離胎衣、整復子宮時術者手臂消毒不嚴致使病原體進入子宮內引起炎癥。

          4、繼發(fā)因素。分娩時各種應激可誘發(fā)子宮內膜炎,產(chǎn)后子宮弛緩,惡露滯留,難產(chǎn),子宮脫出,陰道脫出,胎衣不下等。

          二、臨床癥狀

          1、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fā)生于產(chǎn)后感染、胎衣不下及流產(chǎn)等,病牛體溫升高,脈搏和呼吸數(shù)增加,精神沉郁,食欲及產(chǎn)奶量顯著下降,反芻減弱或停止,有輕度臌氣,拱背,努責,有排尿姿勢,從陰道排出乳白色、灰白色粘液性或粘液膿性分泌物,臥地時流出的量更多,伴有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反芻次數(shù)減少。子宮角增大變粗,收縮反應減弱,偶有波動感,子宮頸外口粘膜充血,腫脹。

          2、慢性子宮內膜炎。包括慢性粘液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粘液性膿性子宮內膜炎。

          慢性粘液性子宮內膜炎。牛周期不正常或雖然正常但屢配不孕、隱性流產(chǎn)。病牛臥下或時,從陰道排出混濁帶有絮狀物粘液,含有少量白色絮狀物。陰道及子宮頸外口粘膜充血,腫脹,在宮頸口稍張開,陰道底部積聚分泌物,子宮角增大變粗,子宮壁變厚,子宮收縮反應弱。

          慢性粘液性膿性子宮內膜炎。主要是分泌物內有多量灰白色或黃褐色較稀薄的膿液。時排出較多,周期紊亂。陰道粘膜和子宮頸內壁充血,子宮頸稍開張,子宮角增大,變厚,收縮反應弱,有分泌物積聚時,有輕微波動感。

          3、隱性子宮內膜炎。臨床上無癥狀,周期、排卵正常,但率配不孕或配種受孕后發(fā)生流產(chǎn),時陰道流出的粘液中含有氣泡或后流出紫紅色液體。

          三、治療

          1、子宮沖洗法 用0.1%高錳酸鉀或0.1%新潔爾滅等沖洗液150-200ml,注入子宮內,將其導出,再灌注,再導出直到排出液體清亮為止。沖洗后向子宮內投入藥物,常用的藥物有土霉素、恩諾沙星、青霉素、鏈霉素、頭孢類等,同時肌肉注射氯前列醇,可以加快排出子宮內容物。

          2、全身療法 如果病牛出現(xiàn)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及產(chǎn)奶量顯著下降,反芻減弱或停止等全身癥狀,尤其是惡露嚴重化膿和子宮內膿性分泌物較多時,要應用大劑量抗生素,配合強心、補液、糾正酸堿平衡,防止發(fā)生敗血癥,可用5%或10%的葡萄糖1000-1500ml加維生素C、安鈉咖,10%氯化鈉1000ml、頭孢或青霉素鏈霉素靜脈注射。

          3、中藥療法 (1)馬鞭草100克,紅花40克,益母草130克,生地60克,敗醬草120克,用水煎汁內服;

          (2)桃仁30克,紅花40克,益母草75克,枳實60克,厚樸40克,木香60克,用水煎汁內服;

          (3)益母草、野各40克,白扁豆、蒲公英、白雞冠花、玉米須各25克,加水煎汁,去渣加紅糖500克為引,1次灌服;

          (4)雙花、黃連、知母、黃柏、車前草、豬苓、澤瀉、甘草各40克,水煎內服,每日1次,連用3-5天。

          相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