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3:04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林業(yè)造林技術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2林業(yè)資源培育技術
當前,為加快資源培育,及時供應林業(yè)產品市場,發(fā)展林業(yè)經濟,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方法是其中較為理想的技術措施之一。由于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和林木生長周期較長等,這就決定了造林地種類的多樣化,整地任務艱巨,且整地質量和效果要求較高等。首先要對造林地土壤結構、養(yǎng)分和水分等方面進行改善,清除有雜草和灌木的林地,深翻土壤,經過這樣整地后改善了土壤水熱條件,肥力增加,使得人工栽植省力又省工,有利于播種后種子發(fā)芽和幼苗期根系生長及成活,避免林間植被與林木相互競爭林地營養(yǎng)空間,提高了造林質量。要根據栽植林木的不同進行林地整理,并因地制宜開展全面、帶狀或塊狀整地,一般平原和沙荒及水土流失較輕的坡地適用于全面整地,在整地帶之間存留一定寬度的不墾帶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時,依據苗木特性確定整地面積大小,面積大的林地山地要留有穴狀、魚鱗坑等,平原留有坑狀、高臺等,這樣既可提高土地使用率,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翻理林地前,要將整地清理的雜草、灌木以及采伐過的倒樹、枝丫、伐根等處理干凈,可利用人工、機具割除,然后,歸堆鋪平用火燒清除,還可以采用化學農藥噴灑,以殺死雜草和灌木植物。
3造林方法
3.1造林樹種選擇
現代造林遵循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因地而異等種植理念,常常合理搭配樹種選擇和塊狀套種,這樣既改善了土壤結構和質量,有效增加土壤保濕能力和土壤肥力,也提高了闊葉林面積和造林質量,同時,還有效改變了林業(yè)面貌和多樣性,營造了多樣化自然環(huán)境,減少了病蟲害的發(fā)生。使生態(tài)趨于平衡,對安化縣地理環(huán)境、自然氣候及生態(tài)平衡都有很好的改善。
3.2林木繁殖方法
3.1.1直播造林
這種方法施工簡單,省去了育苗工序,適用于大面積林地造林,但是直播造林只適合種粒大、易發(fā)芽、種源充足的樹種,在撒播時林地土壤必須水分充足,才有利于種子發(fā)芽生長;而且對于后期幼林撫育管理要求也較高。因此直播造林常選擇偏遠、人煙稀少、自然災害較輕的地區(qū),有撒播、穴播、條插、縫插和塊狀播種等。
3.1.2分殖造林
安化縣竹子繁殖造林可采用利用竹子地下莖直接造林,該技術簡單,易操作,不但節(jié)省了育苗時間和費用,而且成活率高,幼林扎根后生長較快,可充分保持母本優(yōu)良性狀。這種方法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分殖材料受母本數量和分布狀況限制較大,適用于竹子、楊樹、柳樹等營養(yǎng)繁殖樹種。
3.1.3植苗造林
除了直播和分殖造林外,還可采用植苗造林法,通常利用一年生實生苗進行育林。
3.2造林最佳時間
傳統(tǒng)造林時間以春季為主,隨著造林技術推廣和樹木引種成效,植樹造林工作均有所提前,通??稍诿磕甑?2月到翌年2月完成,最晚不超過3月,冬季和初春季節(jié)溫度偏低,苗木大都處于休眠狀態(tài),起苗和栽苗時水土流失較小,苗木栽植后更易于成活,有利于苗木根莖生長,提高抗逆性。這個時節(jié)造林第一年生長量可遠超秋季造林20.00%,陰雨天和雨過天晴時候最為適宜。
2套簍造林技術控制風蝕沙埋的效果
為了解套簍造林技術對防風固沙能力的影響,對風蝕沙埋造成的主要后果進行了觀察、測定和統(tǒng)計。結果顯示:(1)套簍造林的平均風蝕率為8.0%、平均風蝕深度1.0cm、最大風蝕深度3.0cm,不套簍造林的平均風蝕率為20.0%、平均風蝕深度4.0cm、最大風蝕深度7.0cm。(2)套簍造林的平均沙埋率8.0%、平均沙埋深度1.0cm、最大沙埋深度3.0cm,不套簍造林的平均沙埋率70.0%、平均沙埋深度4.5cm、最大沙埋深度7.5cm。(3)套簍造林的樹干通直個體占95.0%、彎曲個體占5.0%,不套簍造林的樹干通直個體占70.0%、樹干彎曲個體占30.0%。由此表明:套簍造林技術可以有效地減輕風蝕沙埋現象,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3套簍造林技術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
由表2可見:套簍處理的土壤含水率達到4.18%,土壤水分儲量高達7.09t/hm2;而不套簍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僅為2.71%,土壤水分儲量為4.60t/hm2;套簍的土壤儲水量高出不套簍2.49t/hm2,提高幅度為54.13%。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套簍處理的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儲量極顯著高于不套簍處理的林地土壤,即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儲量差異由是否套簍而造成。究其原因,套簍通過減小光照強度、降低風速減少土壤和樹體水分的無效蒸散;沒有套簍的土壤和樹體全部暴露在強烈的日照之下,土壤和樹體水分蒸散較快。由此表明:防護簍通過減小光照強度、降低風速有效減少土壤和樹體水分的無效蒸散,有利于土壤和樹體的水分保持,從而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儲水量。
4套簍造林技術改善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效果
由表3可見:除了土壤pH值和土壤全鉀儲量外,套簍造林的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儲量極顯著高于不套簍林地的土壤,水解氮、速效鉀顯著高于不套簍林地的土壤。與不套簍造林相比,套簍造林可使林地土壤有機質、全磷、全氮分別增加366.96kg/hm2、19.63kg/hm2、19.62kg/hm2,相應的提高幅度分別為83.86%、100.05%、49.99%;可使林地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分別增加0.98kg/hm2、0.60kg/hm2、2.13kg/hm2,相應的提高幅度為27.84%、60.61%、20.02%。根據觀察發(fā)現:套簍造林之所以能夠改善林地土壤的養(yǎng)分儲量,原因在于套簍能夠減輕風蝕將枯枝落物吹出樹穴的現象,并可將枯枝落物聚集在防護簍內外,通過分解向土壤提供養(yǎng)分。由此表明:套簍可以減輕風蝕將枯枝落物移出林地并將其聚集在防護簍內外,從而提高林地土壤的養(yǎng)分含量。
5套簍造林技術對林地其他特性的改善作用
為了解套簍造林技術的其他作用,對林地動物危害程度、物種多樣性、生物結皮等特征進行了統(tǒng)計和比較。結果表明:套簍林地的動物危害率在5.0%以下,不套簍林地的動物危害率大于20.0%;套簍林地擁有天然灌木4種~6種、蓋度15%~20%以及草本植物2種~4種、蓋度5%~10%,不套簍林地擁有天然灌木2種~4種、蓋度小于5%以及草本植物1種、蓋度小于5%;套簍林地的生物結皮厚度在1cm~3cm之間,生物結皮的蓋度在5%~10%之間,不套簍林地未發(fā)現生物結皮現象。由此表明:防護簍不僅能通過阻擋作用減輕動物危害,而且可通過改善林地水分和養(yǎng)分作用提高林地物種多樣性、促進林地生物結皮的形成。
6套簍造林技術提高造林效果的作用
由表4可見:套簍的造林保存率高達96.67%,不套簍的造林保存率僅66.67%,套簍比不套簍的造林保存率提高30.0%。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套簍林地的造林保存率極顯著高于不套簍林地,即造林保存率的高低由是否套簍決定。由表5可見:套簍造林的樹高、地徑、冠幅生長量比不套簍造林分別提高36.70%、42.37%、48.33%,而樹冠覆蓋率、生產力增加幅度則高達223.87%、303.70%。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套簍林地的生長量、林冠覆蓋率、林地生產力極顯著高于不套簍林地,即生長量、樹冠覆蓋率、生產力高低由是否套簍決定。上述結果表明:套簍造林技術不僅可以提高保存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林木生長量、樹冠覆蓋率及林地生產力。
7套簍造林技術提高造林效果的生物量調節(jié)機制
根據表6計算可知:套簍造林的總生物量投資(積累)比不套簍造林提高168.02%,樹干、枝條、葉片、根系的生物量投資(積累)分別比不套簍提高128.93%、205.36%、236.11%、102.22%。由此表明:采用套簍造林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種群總生物量及各個構件的生物量投資,為其生長奠定物質基礎。由表6還可看出:在生物量的分配中,套簍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90.79%、地下生物量占9.21%,不套簍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87.69%、地下生物量占12.31%。在地上生物量的再分配過程中,套簍造林的樹干占36.84%、枝條和葉片占53.95%,不套簍造林的樹干占43.21%、枝條和葉片占44.49%。由此表明:采用套簍造林的情況下,種群將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樹冠的生長發(fā)育,從而減少了種群對根系的生物量分配;不采用套簍造林技術的情況下,種群將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從而減少了種群對樹冠的生物量分配。
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論文參考。我縣目前和周邊地市在林業(yè)上競爭的焦點是如何拉長林產品產業(yè)鏈條,而關鍵在于森林資源。
一、造林方法
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論文參考。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fā)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qū)的造林更為適宜。
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2、植苗造林法: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wěn)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jié)省種子??傊裁缭炝址ㄊ軜浞N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應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種苗(又稱原生苗)、營養(yǎng)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時在采伐跡地上進行人工更新時,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來,有些地區(qū)發(fā)展營養(yǎng)器苗造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關鍵是苗木本身能否維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過程中,從苗圃起苗、選苗、分級、包裝到運輸、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過程都要保護苗木不致失水過多。最好是隨起苗隨栽植,盡量縮短時間,各環(huán)節(jié)要保持苗根濕潤。
3、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yǎng)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jié)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yōu)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yǎng)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二、植樹造林的程序
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qū)。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
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3、人工播種方法
(1)播前的種子處理
目的:完成種子發(fā)芽準備,加速種子發(fā)芽,縮短留土時間,保證出苗整齊,預防動物及病蟲害的危害。
措施:消毒、拌種、浸種、催芽。春播時深休眠種子要催芽。
春播時逼迫休眠種子應浸種,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較干旱、晚霜與低溫危害嚴重不宜浸種。論文參考。雨季一般播種干種子,如果能準確掌握雨情時也可浸種。
秋季播種時一般都不浸種、催芽。病蟲害危害嚴重的地方應進行消毒液浸種、悶種或拌種
(2)播種方法
撒播:均勻地撒播種子到造林地的方法。
一般不整地、播種后不覆土,種子在裸露條件下發(fā)芽。工效高,成本低。作業(yè)粗放,種子易被植物截留、風吹或水流沖走、鳥獸吃掉,發(fā)芽的幼苗根系很難穿透地被層。
適用條件:勞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qū),皆伐跡地、火燒跡地,急需綠化的地方,中小粒樹種。
條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種,可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xù)或間斷。
播后要覆土鎮(zhèn)壓??蛇M行機械化作業(yè)。種子消耗量比較大
適用條件:跡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為灌木樹種和個別喬木樹種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種的方法。
根據樹種的種粒大小,每穴均勻地播入數粒到數十粒種子。播后覆土鎮(zhèn)壓。操作簡單、靈活、用工量少。
適用條件:適用各種立地條件。大、中、小粒徑的種子都適用。
塊播:在大塊狀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種大量種子的方法。塊狀面積一般在1m2以上??尚纬芍采M。施工比較復雜。
適用條件:已有闊葉樹種的天然更新跡地引入針葉樹種,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huán)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fā)生變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yōu)良速生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yōu)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yōu)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qū)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qū)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fā)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yè)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qū)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yè)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2.1采種及種子處理
選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壯母樹,于4月底及時觀察種子的成熟度,光皮樺種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當果序由綠轉為黃褐色時,為最佳采種時間。種子不耐貯藏,采后隨即用1%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min,取出后密閉2h,然后陰干,處理后應及時播種。因光皮樺播種季節(jié)較遲,當年苗木生長期較短,幼苗期大多處在晴熱高溫天氣中,所以應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條件好的陰濕圃地作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當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據土壤情況施足基肥和進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復合肥1000kg/hm2,撒硫酸亞鐵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種及管理
采用條播法,播種后覆上細沙土,覆土厚度以剛好蓋住種子為宜,然后覆蓋稻草,蓋上遮蔭網并澆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齊,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間根據需要,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陰天、晴天夜晚揭開遮蔭網,讓苗木滋潤露水,早上8~9時蓋上遮蔭網。6月下旬揭去遮蔭網煉苗,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8月底施復合肥。當幼苗長出7~8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為30萬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墾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規(guī)格為0.6m×0.6m×0.4m,株行距為2m×3m,栽植密度1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機肥和復合肥作為基肥,并用呋喃丹進行土壤消毒。選擇二年生壯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間進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壓實”,栽后澆透水。
2.4撫育
第1年要加強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別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復合肥1次;塊狀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鋤草1次,干旱時需灌溉,雨季要及時排水,冬季要進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鋤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撫育,并進行1次間伐,保留密度為500~600株/hm2。
2.5病蟲害防治
光皮樺病害發(fā)生較少,蟲害主要為癤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葉層或以幼蟲在樹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成蟲期。幼蟲鉆蛀枝干,在韌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樹勢衰弱、斷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滅幼蟲于棲息場地;化學防治可用氧化樂果3000倍液注入蟲孔內,或于幼蟲剛蛀入樹干基部出現糞屑時,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顆粒劑。
參考文獻
[1]馮建民,何貴平,駱文堅,等.光皮樺采種育苗技術[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6,26(1):59-61.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yōu)良速生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yōu)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yōu)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qū)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qū)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fā)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yè)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qū)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yè)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2.1采種及種子處理
選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壯母樹,于4月底及時觀察種子的成熟度,光皮樺種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當果序由綠轉為黃褐色時,為最佳采種時間。種子不耐貯藏,采后隨即用1%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min,取出后密閉2h,然后陰干,處理后應及時播種。因光皮樺播種季節(jié)較遲,當年苗木生長期較短,幼苗期大多處在晴熱高溫天氣中,所以應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條件好的陰濕圃地作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當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據土壤情況施足基肥和進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復合肥1 000kg/hm2,撒硫酸亞鐵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種及管理
采用條播法,播種后覆上細沙土,覆土厚度以剛好蓋住種子為宜,然后覆蓋稻草,蓋上遮蔭網并澆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齊,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間根據需要,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陰天、晴天夜晚揭開遮蔭網,讓苗木滋潤露水,早上8~9時蓋上遮蔭網。6月下旬揭去遮蔭網煉苗,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8月底施復合肥。當幼苗長出7~8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為30萬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墾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規(guī)格為0.6m×0.6m×0.4m,株行距為2m×3m,栽植密度1 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機肥和復合肥作為基肥,并用呋喃丹進行土壤消毒。選擇二年生壯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間進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壓實”,栽后澆透水。
2.4撫育
第1年要加強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別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復合肥1次;塊狀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鋤草1次,干旱時需灌溉,雨季要及時排水,冬季要進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鋤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撫育,并進行1次間伐,保留密度為500~600株/hm2。
2.5病蟲害防治
光皮樺病害發(fā)生較少,蟲害主要為癤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葉層或以幼蟲在樹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成蟲期。幼蟲鉆蛀枝干,在韌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樹勢衰弱、斷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滅幼蟲于棲息場地;化學防治可用氧化樂果3 000倍液注入蟲孔內,或于幼蟲剛蛀入樹干基部出現糞屑時,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顆粒劑。
參考文獻
[1] 馮建民,何貴平,駱文堅,等.光皮樺采種育苗技術[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6,26(1):59-61.
1我國林業(yè)資源發(fā)展的現狀
1.1森林資源發(fā)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hm2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fā)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yè),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yè)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hm2,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t。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資源。
1.3盛產松香和林副特產品我國松香每年產量在40萬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應國內市場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國脂松香在國際市場上有很高的聲譽,占據重要地位。近幾年出口量均在20萬t左右,年創(chuàng)匯均在1億美元以上。我國芳香油年產量2~3萬t,其中桉樹芳香油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
我國林副特產品資源豐富,其中不少是名特優(yōu)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信譽,具有較強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基本壟斷了港澳市場,在東南亞、日本、德國市場上占有很大份額。
1.4國內市場需求旺盛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對林產品市場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來我國在建筑業(yè)、室內裝飾、家具等方面以及對紙產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紙產品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這就為我國林產工業(yè)企業(yè)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
1.5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
2、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huán)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fā)生變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qū)。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
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2.3造林方法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fā)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qū)的造林更為適宜。
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wěn)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jié)省種子??傊裁缭炝址ㄊ軜浞N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中圖分類號:F3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及少量的熱帶氣候,如此,為各樹木的生長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因素,從總體而言,我國的森林資源相對較為豐富,擁有各種價值的商品林建設產業(yè)帶,各種林業(yè)產品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對各種林業(yè)林木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杉木,楊樹等各種樹種的造林面積在總體而言不斷擴大,很多單一樹種的純林逐漸顯露出其各種缺陷和弱點,比如各種病蟲害嚴重,森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惡化等,在林木建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造林難以成林,樹木難以成材等,不僅僅很大程度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加劇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純林在造林建設過程中,沒有能夠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沒有采用比較科學合理的林木樹種混交技術,其效果機理不明顯。為促進林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加強對混交技術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林木樹種混交技術分析
1.要綜合考慮到林木對各種生物特性的需求,合理樹種搭配
(一)樹木對光照的需求
一般而言,向陽性的樹種都需要有比較豐富的陽光,有充足的日照,如此才可以獲得更好的發(fā)育和漲勢。這種林木類型不耐庇蔭,當成林之后將會自然整枝,諸如此類的樹種在混交林木技術貫徹落實過程中,要將這種類型的樹種作為主要樹種,最后不好作為伴生樹種。而針對一些陰性的樹種,這種樹種類型對陽光和光照的要求不高,在強烈的光照下很難獲得較好的漲勢,甚至可能會發(fā)生樹木的死亡,如此,這種林木需要創(chuàng)造出比較陰涼的生長環(huán)境。在林木混交技術落實過程中,可以將林木劃分比較清晰的層次,上層一般都以樹冠稀疏且喜歡光照的林木,作為主體樹種,在下層可以種植一些喜陰,而且具有較為濃密的樹冠的樹種類型,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的讓林分光能利用效率達到最大。比如,可以讓馬尾松位置于林木的上層,可以將強烈的光照吸收,而下層可以種植杉木,當馬尾松的樹冠將強烈的光照吸收很大一部分后,剩下的光照可以很好的滿足杉木的生長需求。
(二)樹木對水分的需求
充分考慮到樹種對水分的需求,對樹種的混交技術貫徹落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樹種對水分的差異性性需求,當遇到水分不足的情況時候,加強樹種混交的合理性選擇,可以更好的實現林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筆者的林業(yè)工作經驗中,一般而言,針葉樹種需要的水分相對較小,而一些闊葉林木對水分的要求較高,除卻水分之外,對土壤的可適應性有必須有著比較嚴格的選擇,可以據不同的地質地貌情況,將一些耐寒,耐旱,中生,濕生等類型的樹種進行合理的混交。比如一些耐旱的樹種諸如馬尾松,柏樹等,這些樹種可以在一些比較干旱的環(huán)境下進行較好的生長。
(三)樹木根系的差別
在林木造林過程中,每種樹種的根系接結構都有著較大的差別,根系的分布狀況,根系的分布深度,根系的數量大小以及根系的穿透力,再生能力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在混交過程中,可以將一些根系較深的樹種和根系較淺的樹種互相搭配,如此,可以讓土壤不同層次的肥力都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比如,可以將馬尾松和木荷實施混交,將會具有較好的效果。
(四)樹木改良土壤的能力
在林木管理過程中,一般而言,針葉林落葉之后很容易形成酸性的腐殖質,這樣很容易讓土壤的性質發(fā)生惡化,且容易讓肥力衰退,因而,可以將一些落葉總量很大,且落葉形成的腐殖質可以改善土壤質量的闊葉林進行混交,這樣可以實施針闊混交,不僅僅可以讓土壤能力得到改良,也可以很大程度的讓林木對一些火災和風害的抗性大為增強。
2.混交比例的確定
確定混交樹種的比例時,要考慮有利于主要樹種或目的樹種的生長。因樹種、林種、立地條件、混交方法不同,具體比例會有不同。競爭力強的混交樹種比例不宜過大,以免壓抑主要樹種,反之可適當增大;立地條件優(yōu)越時,混交樹種比例不宜過大,而伴生樹種要多用灌木;通常群團狀混交時伴生樹種所占比例較小,而行間或株間混交時比例較大;營造用材林時,喬木型主要樹種和伴生樹種的比例要占絕對優(yōu)勢,兩在營造坡面防護林時要依據具體立地條件適當加大灌木比例。
3.混交方式
混交方式指混交林內不同樹種栽植點的配置,是調節(jié)混交林種間關系、保證混交效果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組成混交林的樹種分為主要樹種和混交樹種。主要樹種一般為高大喬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或生態(tài)效益,同一混交林內可以有1個或2—3個主要樹種。在水肥條件較差的地方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yǎng)林,所選樹種不能僅局限于喬木和灌木,還要提倡喬灌草混交,利用自然植被和天然更新進行封山育林。造林后封育是形成穩(wěn)定高效的喬灌草混交類型的理想方法。常用的混交方式有:插花混交(星狀混交)、株間混交、行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簇狀混交。
三.樹木混交效果機理分析
1.充分利用土壤養(yǎng)分
杉木主根不明顯,側須根發(fā)達而密集,多分布于0—50 cm;馬尾松主根發(fā)達深達150 cm,主要分布于50—100cm土層中。而且兩者根系相互穿插、交錯分布,充分利用土壤養(yǎng)分。18年生的杉木馬尾松混交林中吸收根系(根徑小于2mm),其干重比杉木純林大2.0—5.7倍,說明混交林的根系更能合理地利用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
2.有效地利用光能
杉木純林內光照強度為林外全光照的15.1%。28.8%,與馬尾松混交的林內光照強度僅為10.1%~11.9%,其葉片截獲的光能比純林多4.0%一16.9%。兩樹種需光特性也不同,馬尾松喜光,而杉木在強光下光合強度較低。
3.改善了林分內的小氣候
由于杉檫混交林具有復層林冠結構的特點,與杉木純林相比,白天能更多地截獲太陽輻射能,反映在杉檫混交林14時的林內氣溫32.5℃,杉木純林為33.8℃,而此時林外的氣溫達35.5℃。在高溫的夏季混交林內的相對低溫,對于林木的生長是有利的。
四.結束語
農林牧副漁是我國幾種最為重要的產出行業(yè),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造林過程中,要結合各種林木的具體用途,綜合考慮到不同種類的林木的生物特性,有針對性,有選擇性的實施混交,在林木混交技術貫徹落實過程中,要從林木當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政策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肥力,實現這幾個方面的綜合互補,此外,還要考慮到不同數目根系之間的差異特點,實施生物手段和化學手段進行土壤的改良,為林木的生長創(chuàng)造出更為優(yōu)良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此,可以更好的實現各種林木的社會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徐清乾 許忠坤 林世發(fā) 林木樹種混交技術及效果機理 [期刊論文] 《湖南林業(yè)科技》 -2005年5期
[2]湯景明 鄂西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恢復研究 [學位論文]2008 - 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培育
[3]趙陽 余新曉 信忠保 黃枝英 鄧文平 王賀年 北京市西山地區(qū)栓皮櫟林空間結構特征研究 [期刊論文] 《水土保持通報》 ISTIC PKU -2011年4期
中圖分類號: S78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一般而言,珍貴樹種多指一些樹種比較珍稀,樹種資源短缺,且具有比較優(yōu)良的材質,具有十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樹種或者是一些用作藥物的樹種,這些珍貴樹種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資源。隨著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逐漸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為了促進生態(tài)和諧,很多地區(qū)和國家已經加大了對各種珍貴樹種的保護力度,先后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法律規(guī)范和政策限制或者是禁止對一些珍貴樹種的采伐,如此,很大程度的加劇了世界對各種珍貴樹種的供需矛盾,在新的時期下,林業(yè)行業(yè)的競爭將很大程度的集中在對各種珍貴木材的培育和使用上,展開對珍貴樹種培育,探究珍貴樹種的培育技術措施,對于在激烈的木材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人工培育珍貴樹種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研究力度不夠
一般而言,珍貴的樹種生長的周期很長,生長的速度較慢,因此,獲得經濟效益和投資收益的周期很長,一些珍貴樹種的經營人員和研究機構對人工培育重視力度也不夠,甚至是缺乏重視,而更多的重視一些生長速度快,投資回收期較短的樹種培育。但是,在事實上,如果加強對一些珍貴樹種的研究,探究基因遺傳改良技術,或者是進行定向的集約型經營管理,如此,可以讓一些珍貴樹種的生長周期縮短,比如,對南樺,或者是柚木等,可以通過基因遺傳改良技術,進行集約型的經營管理,便可以更短時間的進行投資的利益回收。
2.缺乏對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政策支持
對于一些珍貴樹種,都具有很長的培育周期,同時,對育苗基地等都會長時間的占用,投資之后,短時間內無法將資金進行回收,并且,很多地區(qū)都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范,對一些保護類型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采伐等都有著十分繁瑣的程序,其審批也有著比較長的周期,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珍貴樹種的培育。珍貴樹種在我國而言是一種戰(zhàn)略性資源,雖然有著漫長的生長周期,但是,卻也因此帶來了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比如很多珍貴樹種培育過程中,可以作為景觀欣賞,既可以美化環(huán)境,也能夠帶動周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國的對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政策支持力度遠遠不夠。
3.沒有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基地
在我國,雖然對各種珍貴樹木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依然只是一些科研機構或者是一些與林業(yè)相關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一些了人工培育的實驗,不僅僅規(guī)模很小,也難以產生規(guī)模效益。從全國范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基地,不僅僅讓很多珍貴的樹種培育規(guī)模受到限制,也影響了各種珍貴樹種的生產和全國范圍之內的推廣。
4. 珍貴樹種人工林培育技術落后
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也依然還是停留在實驗階段,因而,關于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缺乏核心技術,而且其技術理論不夠系統(tǒng)完善,核心技術的落后,培育理論的不夠成熟,都讓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研究比較落后,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推廣的力度,在現階段,關于我國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在良種預選,遺傳改良等各種核心技術上,不僅僅不夠成熟,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處于一個空白階段。
三.加強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途徑策略
1.據樹種特點選擇珍貴樹種的生長立地
不同樹種對生產立地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要依據造林樹種的林學特性對造林區(qū)域進行細致規(guī)劃,從操作層面上貫徹適地、適樹原則,對珍貴樹種培育尤為重要。立地決定著森林樹種組成、結構和森林生產力的高低,例如在同樣經營管理水平之下,樹種培育生長優(yōu)劣、生產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生長的立地質量.研究結果表明,楠木對立地的要求較為嚴格,適宜在I,Ⅱ級立地條件,并且下坡比中坡、上坡生長好.因而楠木的推廣造林要選擇較好的立地,尤以下坡較為合適。
2.加強遺傳改良技術的研究
我國對珍貴樹種的培育工作依然還處在起步階段.培育人工林所用的樹種,也像農作物一樣,要通過遺傳改良來提高其遺傳品質,包括速生性、豐產性、優(yōu)質性、抗逆性等,以便于在培育中推廣應用.目前,在速生桉方面通過遺傳改良已獲得顯著成果.因此,要加強對珍貴樹種的良種選育和遺傳改進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珍貴樹種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
3..建立合理的林分結構
建立合理科學的林分結構包括樹種組成和林分密度的調控兩方面。從樹種組成來說,應提倡采用多樹種混交,樹種不能太單調,要把速生樹種和珍貴樹種、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對立地條件要求嚴格的樹種和廣域性樹種適當地搭配起來,確定各樹種適宜的發(fā)展比例,使樹種選擇方案既能發(fā)揮多種立地條件的綜合生產潛力,又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多方蒸的要求.營造珍貴藥用樹種與其他樹種的混交林,在早期就可以產生經濟收益,實現以林養(yǎng)林。降低營造混交林的成本,從而提高林農造林的積極性,混交林成功與否受很多因素影響,諸如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樹種各自的生物學特性等,因而不能因一種造林模式失敗就籠統(tǒng)地說混交樹好與不好或純林好與不好,是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進行各種造稀試驗,通過比較才會有所定論.
4.多措并舉,強力推進
一是充分利用農村四旁植樹、綠色通道、城鄉(xiāng)綠化等大力種植珍貴樹種;二是依托現有的林業(yè)項目建設,加大對發(fā)展珍貴樹種的資金傾斜力度;三是利用好利益驅動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營主體參與珍貴樹種培育;四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珍貴樹種的選育研究,建設一批適合當地發(fā)展的優(yōu)良珍貴鄉(xiāng)土樹種基地。
四.結束語
珍貴樹種是我國的一種戰(zhàn)略資源,對我國林業(yè)經濟開發(fā)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林業(yè)產品的附加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國家和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各大科研機構和林業(yè)育種機構加大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力度,同時,加強對基因改良等人工培育樹種的核心技術研究,不斷加強對核心技術的突破,建立健全珍貴樹種人工培育制度,擴大對珍貴樹種人工培育基地的規(guī)模,采取多種措施共同進行,全面推進人工珍貴樹種培育技術的進步,更好的促進我國的林業(yè)使用健康快速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忠君 劉傳祥 鄭秀梅 簡述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技術措施[期刊論文] 《林業(yè)勘查設計》 -2005年4期
[2]馬萬里 羅菊春 荊濤 珍貴樹種核桃楸的生態(tài)學問題及培育前景[期刊論文]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ISTIC -2005年4期
[3]黃紅蘭 梁躍龍 張露 毛紅椿資源保護和培育的研究現狀與對策[期刊論文]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 ISTIC -2010年1期
[4]蔡道雄 賈宏炎 盧立華 郭文福 張萬幸 我國南亞熱帶珍優(yōu)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大徑材人工林的培育 [期刊論文] 《林業(yè)科學研究》 ISTIC PKU -2007年2期
中圖分類號:S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254-01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發(fā)展理念”,其中綠色發(fā)展理念為中國的自然生態(tài)保護明確了方向。中國要更好地發(fā)展,就要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將生態(tài)文明作為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其中林業(yè)保護至關重要。林場在近年來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營造林作為林場的重要經濟來源,要確保營造林更好地發(fā)展,就要對影響營造林發(fā)展的各項因素予以明確,具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對策。
一、林業(yè)工程中影響營造林質量因素
(一)所統(tǒng)計的營造林數據不夠準確
林場要提高營造林質量,就要確保營造林的統(tǒng)計數據準確,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從林業(yè)工程的統(tǒng)計情況來看,一些林場采取虛報的方法應付檢查,導致統(tǒng)計數據錯誤,而且還存在重復上報的現象。[1]
(二)營造林管理中沒有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
營造林是林場造林工作中多年持續(xù)積累的結果,并不是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林場科學有效地管理營造林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在近年來有的地方對營造林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以符合綠色發(fā)展理念,但有些林場沒有對營造林的維護工作給予重視,包括補種、灌溉等等,都存在著隨意性,使營造林的成活率低。有的地方由于營造林的管理缺乏科學性,甚至還存在套種經濟作物的現象,對營造林的質量造成影響。
(三)營造林的林業(yè)工程設計缺乏完善性
營造林的質量要有所提高,林業(yè)工程設計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一些林業(yè)工程設計中,由于沒有給予高度重視,使得工程設計形式化時而有之。有的沒有到林業(yè)工程現場進行勘察,沒有準備充足的材料,導致林業(yè)工程設計面積以及具體的作業(yè)位置都與實際存在差距。特別是沒有科學地設計林層結構,使得營造林的布局缺乏合理性,對營造林的質量造成影響。
二、林業(yè)工程中保證營造林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對營造林數據統(tǒng)計工作要給予高度重視
要提高營造林質量,做好數據統(tǒng)計工作是關鍵。重視營造林數據統(tǒng)計工作,要端正統(tǒng)計態(tài)度,將統(tǒng)計工作認真落實,確保統(tǒng)計數據準確。所以,營造林工作人員要具有較高的工作責任感,包括林業(yè)工程的現場勘查工作以及營業(yè)林的維護工作等等都要落實到位。[2]另外,對營造林各項數據的統(tǒng)計都要認真記錄,并做好監(jiān)督檢查工作,嚴令禁止出現瞞報的現象,保證統(tǒng)計報表中的造林面積數據以及林木成活率數據都真實可靠,確保營造林的各項工作順利展開。
(二)做好營造林的管理、維護工作
要保證營造林質量的提高,強化林業(yè)工程的管理、維護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林場要對營造林采取必要的維護措施,并將切實可行的自檢制度制定出來,以實施自檢工作。比如,將營造林劃分為幾個責任區(qū),每一個區(qū)都有專業(yè)人員承擔管理職責,除了要對營造林實施養(yǎng)護工作之外,還要對營造林的成長情況進行檢查,做好補種工作。國家有關部門要對營造林的實施予以必要的監(jiān)督,并由專人到營造林現場進行數據統(tǒng)計核實,如果查出有虛報的現象,就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對于林場工作人員在營造林的管理、維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就要予以獎勵,在林場中樹立典型,形成良好的營造林管理氛圍。隨著林場的工作人員提高了工作積極性,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提高營造林的管理質量。
(三)對營造林的林業(yè)工程設計予以完善
營造林的質量要有所提高,林業(yè)工程設計是基礎工作,所涵蓋的作業(yè)內容包括整理資料、詳細準確地解讀設計圖表、對設計的審批工作予以規(guī)范等等。林場要對營造林的設計工作高度重視,在對設計工作規(guī)范的同時,還要請專業(yè)的設計單位參與營造林設計工作,以保證設計質量。[3]要確保營造林造林工作的順利展開,就要對各種設計圖表正確解讀并有效利用,還要提高審計質量,以提高林業(yè)工程設計的可操縱性。在林業(yè)工程設計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整理好基礎資料,并對資料內容進行分析,使得林場更好地完成營造林建設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林業(yè)保護工作中,營造林技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林場的改革工作得到進一步深化,使得營造林成為林場的重要經濟來源。在營造林建設中,由于諸多影響因素的存在而影響了營造林質量。要維護好營造林質量,就需要重視營造林數據統(tǒng)計工作和維護管理工作,同時對林業(yè)工程設計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森林火災已給社會經濟發(fā)展造成很大的損失,森林防火已成為各級林業(yè)主管部門、甚至是各級政府在森林防火期的一項十分突出的工作。近年來,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行政資源越來越多。各級政府和林業(yè)主管部門頻頻出臺森林防火的法規(guī)、政策文件,禁火令(禁止煉山、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及各種處罰措施,頻頻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檢查、督察。應該說對森林防火工作是非常重視的,也取得了效果。然而森林防火的形勢卻仍然十分嚴峻。筆者以江西省贛州市的實際情況為例,淺述從技術措施層面有效解決幾個森林防火難點的思考和建議,供參考。
1對當前主要森林防火措施之一“嚴禁燒田坎、嚴禁煉山造林等野外用火”的思考
據統(tǒng)計,造成森林火災的主要成因之一是農民燒田坎、上墳燒紙、弱智人員玩火等人為野外用火。那么,除人為活動、雷電等外在因素外,森林的分布、林分的組成、林木的阻燃能力可以說是森林火災成因的一個客觀內在因素,人為野外用火主要包括燒田坎、上墳燒紙、弱智人員玩火、煉山造林等是導致森林火災的重要因素,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農村普遍生活燃料已不再是柴草為主了,田坎上的草灌不燒不鏟,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鏟割下來,如果不燒掉,不易腐爛,也會影響農作物種植。因此,農民普遍用燒田坎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成為一部分農民的一項習慣性農事活動。單純地從森林防火需要的角度禁止燒田坎,部分農民對此不是很理解,仍然抱著僥幸心理去燒田坎。上墳燒紙是我國民俗傳統(tǒng),一刀切的禁止,實踐中是難以實現的。
采伐跡地人工造林,如果不煉山造林,確實雜灌太多,整地造林難度太大,而且造林效果差,不利于幼林生長,嚴重影響人工商品林的經濟效益。說明煉山造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簡單的一刀切“禁止煉山造林”的做法,實踐中是難以做到的。單純從森林防火的角度禁止煉山,有人認為存在林業(yè)內部部門的本位主義傾向,不利于林業(yè)的整體發(fā)展。
然而燒田坎、上墳燒紙又的確是引發(fā)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有弱智人員玩火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應該注意到,弱智人員玩火主要是在山下路邊、人群活動頻繁的地方,特地跑到遠山林子里面的較少。真正要靠其監(jiān)護人把這些弱智人員全天候監(jiān)護起來,客觀上難以實現。
2建議
在繼續(xù)做好原有的森林防火措施的基礎上,采取以下技術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效果。
2.1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
在易發(fā)森林火災地段,如人為活動頻繁處的林分、上墳燒紙周圍的林分、農田邊緣的林分等,種植一定比例的防火樹種,增強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在容易受到人為活動影響的林分,特別是在山下道路邊的林子,混交種植一些阻燃性能較強的樹種,如木荷、銀木荷、花櫚木、油茶、茶樹、石筆木、火力楠、馬蹄荷、楊梅、桃葉石楠、阿丁楓、樂東擬單性木蘭、深山含笑、乳源木蓮、絲栗栲、苦櫧、甜櫧、青岡、冬青、米老排、交讓木、欏木石楠、女貞、竹柏等防火性能較好的鄉(xiāng)土樹種,以增強森林自身的防火功能,降低發(fā)生森林火災的風險。據報道,防火樹種達到25%~30%的比例,林分自身的防火功能能夠得到較好的體現。
2.2有條件地實施煉山造林
應該實施有條件的煉山造林。不煉山的確不利于人工造林,不能因為怕發(fā)生森林火災就禁止煉山,況且發(fā)生的森林火災絕大部分都不是煉山造成的,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采取疏堵結合的方法。為防止煉山造林引發(fā)森林火災,應該研究制定安全煉山、可以達到安全煉山要求的技術條件(標準),如適宜的氣象因子(風力的大小、風向、空氣濕度等)條件、需要的隔離帶的寬度、守護人員的數量等技術指標,就可以煉山造林;否則,就不能煉山。煉山安全系數達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安全等,制定了標準,就好操作,讓煉山造林者有標準可依。 轉貼于
2.3修建農(田)林(分)間的防火帶
國資造林是在一種封閉的模式下運行的,形式單一,機制僵化,投資主體是國家,收益主體不明確,責權利不統(tǒng)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民資造林是在開放的模式下運行的,形式多樣,機制靈活,投資者同時也是收益者,責權利高度統(tǒng)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責,管者有其權,投資者有其利,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物。市場運作模式有農戶聯合開發(fā),股份制合作,公司+農戶+基地,這些模式極大豐富了國家投資造林模式。以前,國資造林是國家投入苗木,給予一定補貼,農民應政策要求籌工籌勞進行造林,沒有得到現金報酬,而遙遙無期的林木收益是農民不敢提前消費的?,F在,民資的投入,絕大部分資金用于雇請工人燒山煉荒,開墾整地,栽植苗木,撫育管理。這些勞動既解決了一部分賦閑農民的就業(yè)問題,同時也使這部分人收入多起來了,促進了農村市場的消費,為拉動內需的經濟政策推波助瀾。民資造林走出了一條蛻變之路。
第二,引進資金,突破瓶頸
從外地情況看,廣東省54萬中小企業(yè)投入資金23億元,投資造林53.8萬畝,武漢市民資投放10億元,造林面積10萬畝,山東、江西、福建等省民資也紛紛進入造林業(yè),整體引進資金動輒上億,造林面積以萬畝計。在此不一一例舉。這些資金的加入,改變了國資造林唱獨角戲的格局,以有余補不足,破解了制約林業(yè)發(fā)展資金短缺的瓶頸。民資造林是一種破圍之舉。
第三,形成規(guī)模,凸顯效益
公司投資造林萬余畝,個體老板投資造千余畝,農戶投資造林數百畝者,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廣東、武漢等地民資造林根據統(tǒng)計數字顯示占總造林比重的80%,民資造林數量之大,規(guī)模之巨,聲勢之隆由此可見一斑。對這些民資造林的調研結果表明,無論是整地質量和栽植質量,還是管護措施都優(yōu)于國資造林,早成林、早見效這是勿庸置疑的。據《武漢民資造林改變市民生活》網絡報道,華盛頓椰果、加拿大海棗、五星枇杷、梨棗、蝴蝶蘭等過去極少見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資造林不僅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滿足了人們的生態(tài)文化需求。民資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間的盛況。
2隱憂
第一,投資的趨利性
資本市場的運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資造林,當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資者造林首選目標一定是投資見效快、資金運作周期短的經濟林、藥材林以及短輪伐期工業(yè)原料林。這就引發(fā)了一個矛盾,投資的趨利性與生態(tài)建設之間的矛盾。生態(tài)建設需要長期不采伐,不遭破壞的森林體系來支撐,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是只減不增的,由于民資造林的狂熱,生態(tài)建設用地勢必減少,形成矛盾的焦點——民資造林與生態(tài)建設爭地。這種擔憂決不是空穴來風和危言聳聽,如廣東開平,民資造林正在搞圈地運動,惠州天邦農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積達160萬畝,都是種植短輪伐期工業(yè)原料林桉樹,造成地力破壞、林地有價無市。一種局面產生了,投資者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tài)建設。
第二,投資的盲目性
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獲取市場資訊不足,無法科學預測市場動態(tài),盲目跟風投資,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產品滯銷,可能無法獲利;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對林業(yè)投資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后期投資無以為繼,做成半拉子工程,無法確保投資收益;一些投資者,對林業(yè)火災、冰災等自然災害認識不足,一旦遭遇,血本無歸;一些投資者對林業(yè)政策法律鉆研不透,把握不準,致使到期林木無法采伐,不能變現獲利。這又引發(fā)了一個矛盾,投資的盲目性與收益回報之間的矛盾。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不乏前車之鑒,典型個案有“萬里大造林案件”、“重慶造林大戶胡長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資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種情形之一,不但利益無法保證,甚至投資也無法收回。另一種局面又產生了投資造林積極性將嚴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資者也將望而卻步。3殷盼
第一,立法規(guī)范,加強監(jiān)管
首先,民資造林投資主體多元化,運作模式日常化,營林造林規(guī)模化,經濟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資造林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再次,隨著民資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資金越來越龐大,資金運行需要專門機構監(jiān)管。從民資造林上述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看,亟需法律調整和規(guī)范,是一種現實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無片言只語涉及民資造林,民資造林無任何法律可依、無任何法規(guī)可循,法律嚴重滯后。在此,呼吁有關部門盡快立法,從法律上對民資造林投資利益依法保護、投資行為依法規(guī)范。建立監(jiān)管體系。建立土地資源監(jiān)管體系,對土地資源實施監(jiān)管,促使投資者合理利用、合理開發(fā),確保生態(tài)建設用地;建立資金運行監(jiān)管體系,對資金使用實施監(jiān)管,促使資金公開運行、安全運行,確保投資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積極引導
一是確權穩(wěn)心,盡快落實林權制度改革,明確四權,讓投資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臺唱戲,建立產權評估交易中心,為投資者搭建平臺,保障林地依法流轉,集中經營。三是按編核撥,民資造林參與經營方案編制,到采伐期后,優(yōu)先下撥采伐指標。四是信貸支持,制定信貸支持政策,投資者可用自己的林業(yè)產權進行擔保,申請銀行貸款,解除中小投資者資金周轉不靈問題,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稅費優(yōu)惠,制定稅費優(yōu)惠政策,對投資者減免部分稅費,減征或免征林業(yè)規(guī)費。六是投保降險,保險行業(yè)設立林業(yè)險種,準予林木資源入保,規(guī)避林業(yè)火災、冰災、病蟲災害等損失,降低經營風險。七是生態(tài)優(yōu)先,對投資營建生態(tài)林的予以優(yōu)先立項,優(yōu)先審批,享受生態(tài)林政策,成林后拔資獎勵。通過這些措施,積極引導投資者投資生態(tài)建設。
第三,科學規(guī)劃,優(yōu)質服務
林業(yè)部門要提前介入,科學規(guī)劃。以縣級行政區(qū)劃為單位,根據自身實際,劃定生態(tài)林建設區(qū)域,經濟果木林建設區(qū)域,商品用材林建設區(qū)域,工業(yè)原料林建設區(qū)域等,整體規(guī)劃、科學布局、分步實施、整體推進。林業(yè)部門要竭力謀劃,優(yōu)質服務。提供規(guī)劃設計服務、生產技術服務、科技推廣服務、優(yōu)質種苗服務,以優(yōu)質服務促投資者放心投資、安心投資。林業(yè)部門根據產業(yè)政策發(fā)展方向指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雙贏。
第四,成立協(xié)會,行業(yè)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