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4-03-06 14:43:58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

          篇1

          前言

          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中藥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連接傳統(tǒng)中藥學科知識與現(xiàn)代藥學知識的橋梁與紐帶。為了保證學科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藥用植物學長期采用形態(tài)構造、系統(tǒng)分類兩大部分,這種課程知識體系結構已經難以滿足中醫(yī)藥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對此,我們必須結合當前藥用植物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對藥用植物學的課程知識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

          一、探索、建立新的課程知識體系

          當前的藥用植物學以描述為主,教學內容主要由形態(tài)構造、系統(tǒng)分類兩部分構成。形態(tài)解剖是從細胞到器官的解剖,而分類則主要采用的是恩格勒系統(tǒng),導致學科的名詞、概念過多,分類結構復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前國內興起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即加強知識結構的綜合。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藥用植物學要將近些年來植物科學領域的新進展全都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將各種分支學科和各種層次的知識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形成既能夠突出經典知識,又可以反映當前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新型知識框架體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為學生以后的職業(yè)生涯打下基礎[1]。

          二、對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

          在原有的藥用植物學基礎課程地位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進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工作,使教學內容突出“新”和“精”。在篩選過程中要掌握篩選的度,即要在充分考慮基礎課程性質、學生的接受能力、專業(yè)差異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更新。目前我國中學的生物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識內容有了很大改動,可是大學的藥用植物學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好多年沒有進行改動,一些內容與中學教材的內容存在重復現(xiàn)象,比如細胞的結構、分裂等等。而且一些需要深入挖掘的內容卻沒有提及,比如細胞分裂時的分子機制。所以在更新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對植物概念和生物分界問題進行重新界定。以前都是按照林奈兩界系統(tǒng)來講授知識,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業(yè)界已經提出了3界、4界甚至8界系統(tǒng)。雖然尚未達成統(tǒng)一的看法,但是在一些問題上已經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比如細胞的信號系統(tǒng)。而且向學生講授一些目前尚無定論的內容,向學生介紹各家的觀點,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索問題的能力。在2010年的時候,有關部門對《中國藥典》進行了修訂,所以教學內容也應當跟隨藥典的變化進行變化。比如在藥典中增加了一些橫切面的顯微鑒別、 分子鑒定等等,這些新增的內容也應當出現(xiàn)在教材之中。而生物技術是目前藥用植物學研究領域的重點方向之一,所以也應當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講解,讓學生熟悉這方面的知識。

          三、對教學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一)讓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綜合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做實驗等方式,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提這樣的問題:我們已經學過了苔蘚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有關知識,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比較一下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試述細胞學說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對藥園里的藥用植物進行切片,并通過實驗觀察,對植物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進行分析[2]。

          (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專題討論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藥用植物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師可以針對課程的有關內容進行專題討論。比如:討論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對苔蘚類植物的大氣監(jiān)測作用進行討論、模擬植物擬南芥討論等等。在討論的內容上要涉及理論知識、實際應用、現(xiàn)實成就以及宏微觀等多個方面,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熱門研究領域等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拉近學生與科學研究之間的距離。

          四、適當增加相關的研究型實驗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醫(yī)藥植物學的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比如觀察藥用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用顯微鏡觀察裝片。做這類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來驗證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要對實驗課程進行改革,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實驗性實驗[3]。

          教師給學生設定實驗題目和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從而擬定詳細可行的實驗方案,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大膽的假設,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并寫出實驗報告。在實驗題目的設定上要盡量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讓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通過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再通過思考和實驗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論

          隨著藥用植物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醫(yī)用植物領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中國藥典》也在不斷地修訂,但是高校的藥用植物學的知識體系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和發(fā)展,它已經跟不上時展變化的要求。所以要對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優(yōu)化,對教學內容進行去偽存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進行重新設計。

          【參考文獻】

          篇2

              西南地區(qū)是我國藥用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qū)[2],充分利用我國西南地區(qū),尤其四川藥用植物物種豐富的優(yōu)勢和華西藥用植物園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種類,將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實驗教材內容與西南地區(qū)藥用植物資源特色相結合,在學院成立523中心實驗室的基礎上編寫實驗教材《現(xiàn)代藥學實驗教程》,制定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大綱,建設符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高等學校藥用植物學精品實驗項目。在傳統(tǒng)的藥用植物學驗證性實驗基礎上,進行實驗課程體系和內容微調,開設綜合、設計性實驗,整合、完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制訂精品實驗項目教學方案、考核方法和評分標準,建設四川省特色藥用植物的分類與鑒定精品實驗項目,學生學習了藥用植物形態(tài)解剖學知識后,在實驗前查閱文獻,如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志等分類學工具書,設計實驗方案,撰寫實驗預習報告,明確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與鑒定的方法和意義,在實驗中對四川省特色藥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羅、打破碗花花、腺毛馬藍、夜香樹、朱槿、金鈴花、白背黃花稔、顯脈香茶菜、龍牙花、藍雪花、大麗菊、一串紅、百合等進行仔細解剖觀察,寫出其花程式、藥用植物形態(tài)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藥部位和功效等,再運用分科檢索表進行查閱,寫出其查科路線,并訂出科名,學生再借助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藥用植物學教材等工具書評價實驗結果,比較不同科藥用植物間的形態(tài)特征異同,并進行討論和總結,撰寫詳細的實驗報告。學生實驗完成后交實驗報告,教師按實驗評分標準批閱,期末綜合評定實驗成績。通過藥用植物學精品實驗項目的教學與實踐,創(chuàng)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中專業(yè)實驗課程精品實驗項目新模式,培養(yǎng)學生掌握藥用植物學基本概念、藥用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鑒別依據(jù)、科的主要特征、藥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達方法等,使學生掌握并具有較為熟練的藥用植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類檢索表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別、鑒定藥用植物種類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課程考試改革項目的建設與實踐,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緊密結合藥學專業(yè)本科學生培養(yǎng)的特點,實施藥用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構建藥用植物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過程考核和命題的科學有效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制定詳細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過程考核實施方案,制定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把知識傳授、教學考核、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高貫穿于藥用植物學教學的全過程,考試總成績由課堂成績和實踐成績組成,以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為主,其中課堂成績占總成績90%,實踐成績占總成績10%。課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其中教學過程考核的平時成績由課前預習、平時作業(yè)、小測驗、課堂討論與討論報告組成,平時成績占課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績占課堂成績的40%。實踐成績由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與實習報告成績組成,占總成績10%。并根據(jù)藥學專業(yè)和課程特點,實施考試命題改革,藥用植物學期末考試命題緊密圍繞藥用植物學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加強對藥用植物學課程知識點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是非判斷題、問答題多種形式的題目,并與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密切相關,盡量反映藥用植物學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運用植物分類學的原理和規(guī)律,識別和鑒定藥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視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實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開展國際課程周的實踐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篇3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b)-0143-02

          《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是我校藥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在大多數(shù)中醫(yī)藥院校,《藥用植物學》、《生藥學》是兩門獨立的課程,分兩個學期開設。而在部分西醫(yī)院校,則將二者合二為一,用一個學期完成兩部分的教學。內容不變,但課時數(shù)至少減少了一半,再加上大部分為記憶性的知識,因此,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說,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如何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一種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都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1]。學習遷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里現(xiàn)象,只要有學習,就有遷移。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遷移又分為正遷移、負遷移,順向遷移、逆向遷移,橫向遷移、縱向遷移等。教育界對遷移理論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形式訓練說、相同要素說、經驗概況說、關系轉換說、學習定勢說、認知結構說等[2],均從不同角度解釋了遷移的本質。依據(jù)遷移規(guī)律,使學生產生最大程度的積極遷移,是有效教學的主要目標[3]?!端幱弥参飳W與生藥學》課程中基本概念較多,并且生藥學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藥用植物學的學習效果,前后知識聯(lián)系緊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遷移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對教學效果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 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經驗概況水平

          經驗概況說認為,先前學習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夠遷移到后期的學習中,是因為學習者能夠概況出前后學習之間的一般原理或共同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前后兩種學習活動之中。這一觀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基本原理、概念的講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內涵,從而為以后的遷移奠定基礎。比如在植物器官根的教學中,根的顯微構造這一部分非常重要。根的初生構造、次生構造、異常構造是如何形成的,特別是根的次生構造要重點講清、講透。因為后面生藥學部分各種根類生藥的顯微構造都以這部分內容為基礎。只有讓學生充分理解了根次生構造的形成過程,清楚由外到內依次是什么部位,才能使后面的教學順利開展。實踐證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的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容易煩躁,感覺學習吃力,需要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帶領溫習。

          2 精選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關系轉換說提出了頓悟的遷移理論,認為只有學習者發(fā)現(xiàn)了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并將這種關系應用到新的學習之中,遷移才能發(fā)生。認知結構說認為認知結構的形成是產生廣泛遷移的根本,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產生的。這兩個理論提示我們,要重視教材的整體結構,要把最基本、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并且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不斷地將已獲得的知識遷移到后續(xù)的學習中。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兩本書內容繁多,不可能在一個學期把所有內容都傳授給學生。根據(jù)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對課程進行了精簡。通過藥用植物學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準確描述藥用植物各個器官的特征,并能夠準確識別常見的藥用植物。為此,藥用植物學部分重點講解植物的組織、器官及其顯微構造和常見類群的植物特征。通過生藥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藥鑒定的一般程序與方法,能夠對常見生藥進行品質鑒定。在內容上重點講授生藥鑒定的一般程序與方法,以及各類重點生藥的鑒別,其余內容學生自學。在教學次序上,先講藥用植物學后講生藥學,藥用植物學基本按教材所列章節(jié)順序進行,生藥學教材中各類生藥是按照自然分類系統(tǒng)進行分章論述的,按此順序講解,學生有一種知識混亂、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很難掌握鑒別各類生藥的方法。因此,我們將各類生藥按入藥部位重新編排,分為根類、根莖類、葉類、全草類、花類、果實種子類等,按類進行講授,和藥用植物學部分各個器官對應起來,一方面能促進前面的知識遷移過來,另一方面,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同類生藥的共性,再找出各自的個性也就不難了。

          3 精心組織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程序和方法,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認知結構說指出,遷移是學生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時發(fā)生的有意義的學習。這一原理啟示我們,不能只想著如何把新知識講好,而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弄清新知識和學生原有知識間的關系,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如講到一個根類生藥的顯微構造時,可以先提示學生回憶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有什么特點,從外到內由那幾個層次組成,學生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根的次生構造結構圖,然后再轉到當前生藥的構造上,使學生明白大多數(shù)根類生藥都符合這樣的構造,只不過具體到每個生藥可能在某些層次中有特殊的組織,如石細胞、分泌細胞等,這樣很自然就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

          個體是否具有遷移的心理準備與主動意識是產生遷移的必要條件[4]。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會影響到遷移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直觀教學法、實物教學法、趣味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端幱弥参飳W與生藥學》是一門形態(tài)學科,理解東西少,記憶東西多,特別是生藥學部分,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足夠的植物、生藥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還要盡量帶上實物,邊講解邊讓學生觀察,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在真實情景中思考問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多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如野山參是什么樣子的?如何才能買到正品的冬蟲夏草?校園里的常見植物叫什么名字,來自于什么科等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學習這門課的實際價值,從而具備積極的心理準備,為以后的遷移提供條件。

          4 加強實踐教學,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知識的反復應用和技能的持續(xù)培養(yǎng)都有助于遷移的發(fā)生?!端幱弥参飳W與生藥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離開了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將無法進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環(huán)境,使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促進知識的遷移。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形成基本技能,在以后類似的情景中自然就會發(fā)生技能遷移。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如實物教學、室外教學、中藥標本館現(xiàn)場教學、野外實習教學等等,而實驗課教學應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后,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讓學生查閱資料,自行設計,拿出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知識和技能都會得到積極的遷移。

          5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習定勢說指出,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學習方法,很容易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這種學說強調了學習方法的遷移,并且這種遷移具有廣泛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端幱弥参飳W與生藥學》雖然內容繁多,但各部分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如果把握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內在規(guī)律,那么學起來就不會感覺特別困難。如在生藥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經常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比同類生藥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總結出它們的異同點,這樣容易混淆的知識就會逐漸地清晰明朗。對于不同類型但具有相同特征的生藥,如具有草酸鈣針晶的生藥有哪些?含油細胞的生藥有哪些?則可以通過縱向比較找出它們的聯(lián)系。經過縱橫交錯的比較、歸納和總結,就能將各部分知識系統(tǒng)地串聯(lián)起來,進而可以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的監(jiān)控。

          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和學會學習的方法。在《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的教學中,如果能科學有效地運用遷移規(guī)律,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改進學習方法,為以后的專業(yè)課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9.

          篇4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藥用植物學教學質量,是教師需要認真研討的問題。我們根據(jù)藥用植物學課程的特點,對其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整理和概括,提高到理性階段,最終達到提高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生產實踐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藥用植物學及相關學科也有較大發(fā)展,而且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應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yè)道德、知識廣、基礎厚、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此在教學中要高標準、嚴要求,教學應體現(xiàn)起點高內容新的特點,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努力改革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啟發(fā)式教學,繼續(xù)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1 強化課堂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

          藥用植物學作為藥學專業(yè)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不僅為以后的專業(yè)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專業(yè)思想,培養(yǎng)濃厚的專業(yè)興趣,必將起到助推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1.1 加強德育引導,提升學習動力

          藥用植物學是以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為研究對象的,而植物不僅為人類供給可解除疾病痛苦的藥物,還供給我們清新的空氣和豐富的食物。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愛護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尊重它們,并學習它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藥用植物中有許多植物種類能夠聯(lián)系到重要歷史事件,選取重要事件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如講到罌粟科時,可以聯(lián)系,頌揚林則徐的那種愛國情懷,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不顧自己安危,不顧自己的仕途,毅然決然地將禁煙運動進行到底,多么可歌可泣,是我們學生學習的榜樣。另外還有《本草綱目》的著者李時珍,對學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值得大力頌揚,可以用來激勵學生學海無涯可作舟的精神。藥用植物是世間萬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負責的態(tài)度關愛和尊重生命[1]。

          1.2 加強直觀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課前備課過程中,根據(jù)課堂講授的內容挑選相應的圖片,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電教手段,展現(xiàn)多姿多彩的藥用植物世界。其具體方法是認真查閱國內外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挑選確切反映講授內容的圖片,同時結合野外調查采集過程中,收集、制作、積累原植物彩色幻燈片以及電視錄像等影像資料,編輯成電腦多媒體課件或者投影膠片,在課堂上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這些影像資料,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藥用植物實物標本以及教學模型,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材料加深印象,縮短冗長的描述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理論和知識[2]。

          1.3 開發(fā)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藥用植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就是把屬于課程資源的諸多要素充分發(fā)掘出來,真正為教學和科研服務。藥用植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根據(jù)實際情況擇優(yōu)選用。同時,還要積極探索藥用植物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方式,找出教學過程中藥用植物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具體問題。藥用植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一定要科學高效地加以開發(fā)和利用[3]。在講述植物的葉和花時,讓學生在校園內采集所熟悉植物的葉和花,觀察它們的組成,分析它們的形態(tài)和類型,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探究的氛圍,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4]。

          2 優(yōu)化實習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實踐能力

          為使學生能夠準確地認識藥用植物,實習是藥用植物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必要手段。多年來,藥學院一直在自建的藥用植物園內進行藥用植物學實習課的教學,藥用植物園充分發(fā)揮了實習教學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實習課的教學能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在較短的實習教學過程中,強化了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 充分利用工具書,培養(yǎng)基本技能

          在實習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識藥用植物,基本上是靠記憶的學習方式來完成的。這種傳統(tǒng)的實習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在藥用植物園里認識一定數(shù)量的植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學到的知識會逐漸淡忘;另外,由于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具有區(qū)域性,再加上學生畢業(yè)后工作的單位并不局限于某一處,很多學生一旦離開藥植園,對同一藥用植物往往不再認識。這種注重記憶的實習方法,完全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理念。植物志、植物檢索表是從事實習工作必備的工具,如果學生在實習中能熟練掌握運用植物志、檢索表來查閱未知的植物,即使長時間不用,如有需要稍加回憶便可運用自如。所以在實習課教學中,不宜一味地追求認識多少植物,而應重點訓練學生使用工具書鑒定植物,強調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植物志、植物檢索表、植物圖鑒等工具書,探求不認識的植物。在探求一種新的藥用植物時,首先,學會判斷它在植物分類系統(tǒng)中的位置,即判斷它屬于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還是被子植物。然后,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判斷它是哪個類群的植物,再次,在各個類群中查找植物志或分科檢索表,確定所屬科和所在屬,直至找到它的種名。即按照門、科、屬、種的順序,逐級核對,最后,確定藥用植物的名稱。在實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查閱和使用植物志或檢索表,教師不應直接給出植物名稱。學生可以在實習中通過反復查閱工具書,熟練掌握植物志或分類檢索表的使用,還可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5]。

          轉貼于

          2.2 常接觸多觀察,記牢理論知識

          藥用植物學實習課是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實習之前教師要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并預先進行集體備課,對實習中所涉藥用植物的種類和環(huán)境條件有充分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常接觸多觀察。學院為了滿足藥用植物學實習課的教學,在校園內籌建了藥用植物教學實習基地,引種了上百種藥用植物,基本可以滿足藥用植物學實習課的需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藥用植物園的方便條件,選擇課余時間,經常到藥用植物園與藥用植物常接觸,通過反復觀察,在不知不覺中會記牢很多有特點的藥用植物,進而會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就如同剛入學進入一個新班級一樣,不需要特意去認識某位新同學,但用不了多久,我們會記住班里所有人的名字及日常行為和愛好,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同學之間經常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認知。

          另外,在實習課采用啟發(fā)式、抓重點的方法觀察藥用植物。即老師對觀察對象做一些必要的講解,引導學生眼看手摸,鼻嗅口嘗,進行自主觀察,并啟發(fā)將自身體驗到的感覺,與學過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很容易確定觀察對象的科、屬、種[6]。例如觀察白屈菜和蘿摩時,讓學生撕其葉片,觀察是否有乳汁,作為鑒別白屈菜和蘿摩的重點特征,很容易被掌握;觀察珍珠菜,讓學生嘗其酸味;觀察地榆,讓學生揉其葉片,再聞其味等。這種方法避免了理論講授的全面復述,變被動的聽和記為主動的看和想,從觀察和思考中得出結論。

          2.3 重點講解,豐富植物學知識

          藥用植物學實習課是在戶外環(huán)境中進行的。面對形態(tài)各異的各種藥用植物,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藥用植物的多樣性、生態(tài)習性及地理分布等有關知識和概念,及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意義等,不但可以豐富和充實學生的植物學知識,也可深化藥用植物學實習課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們對相關學科的了解。

          篇5

          【關鍵詞】植物學課程實習環(huán);問題分析;對策探討

          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醫(yī)藥是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藥用植物學便成為我院各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yè)基礎課程。該課程以具有醫(yī)療保健作用的藥用植物為研究對象,講授它們的組織形態(tài)、生理功能、分類鑒定以及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應該能夠對以下幾點有初步的認識:1)常見藥用植物的鑒別要點;2)常見藥用植物的資源分布;3)常見藥用植物的分類地位及親緣物種;4)現(xiàn)代藥用植物研究新技術。該課程是我院學生在高年級學習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等主干專業(yè)課程的先修課程,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該課程講授的知識盡管并不晦澀難懂,但內容相對繁雜枯燥、缺乏系統(tǒng)性。學生普遍反映藥用植物學是知識點多而雜、學習主要靠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的課程。而野外實習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野外實習可以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將教材上死的東西變成生活中活的范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是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縣綠林鎮(zhèn)風景區(qū)和太子山林場為實習基地,于每年8月底舉行為期一周的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從近年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實踐情況看,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實習小組劃分過大,每組包括約18名學生,這樣就不能使每位學生都獲得充分參與的機會;2)目標不夠明確。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本應以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野外實地考察,了解它們的性狀鑒別要點、野外生長狀況以及植物資源分布情況。但由于實習點內的植物不全是藥用植物。根據(jù)現(xiàn)有的實習安排,在學生采集的標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藥用植物。這樣就導致在實習過程中,教師不得不抽出相當部分的時間精力向學生講解這些非藥用的植物,這樣就沖淡了實習主題,影響了實習收獲。3)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學生遇到不能辨認的植物時,不是求助于工具書和文獻,而是直接詢問教師。教師也會直接告訴該植物的科屬和定種,而不是引導學生自己從工具書中尋求答案。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思維,反過來容易助長學生以瞬時記憶和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模式。4)理論和實踐結合不緊密,觀察植物走馬觀花,不夠認真細致。學生機械記憶,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屬植物的鑒別要點。5)考核方式單一,主要以實習報告為依據(jù)來確定學生的成績,難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對于這些問題,經反復研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對策:

          1)細化實習小組,規(guī)范標本的采集與制作,實習后開展標本評展。在實習活動中,教師應對實習小組進行細化,將一個大組細化為5個小組,每組4人左右,每個小組的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這樣便能使更多的學生有親身實踐的機會。同時還要求學生在采集植物時注意標本相關信息的記錄,如標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時間、生長環(huán)境、重要形態(tài)特征等。這些信息對后續(xù)的標本鑒定和研究無疑有很大的幫助。為了狠抓每個小組標本采集的落實情況,我們在實習后還將開展標本評展工作,將各個同學的標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記錄的詳盡規(guī)范程度納入實習量化考核中。同時,還要將學生制作的優(yōu)秀標本作為教師將來開展理論教學的實證標本。

          2)精簡實習內容,突出實習重點。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帶領學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講到哪里。這樣,一部分比較典型,對教材上知識結構具有極大的支撐作用的藥用植物,就有可能因為在考察的過程中沒有遇見而無法向學生講授。為了改進這一缺陷,實習前,教師首先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挑選出一些形態(tài)結構典型、分類地位明確的常用中藥,對這些中藥的各方面特性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到達實習地點但尚未開始野外實習前,教師分組向同學們講解這些植物的基本情況,要求每組學生必須能夠采到這些植物,完全掌握這些植物的性狀鑒別要點及分類地位。實習結束后的藥用植物辨認考試中,這些植物也會占有相當?shù)谋壤?。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學生明確了實習要點,同時可以達到利用重點掌握一兩種植物帶動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點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檢索表和教材,發(fā)掘學生自身學習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單純簡單地識記藥用植物的科屬不應是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主要目標。比較起來,提高對藥用植物識別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項訓練內容。植物的各級分類檢索表是藥用植物鑒定的基本工具書,教師應對檢索表使用和編制方法進行詳盡的專題講解。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將工具書作為工作以后可以終身依靠的啞巴老師,利用檢索表對無法辨認的植物名稱及其科屬分類進行確定,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反過來根據(jù)實習地點常見的藥用植物編寫檢索表,這一定有利于他們掌握植物親緣關系辨別及分類理論,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藥用植物學理論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還應注重教材在實習教學中的地位。盡管有植物志和檢索表這樣準確全面詳實的工具書,但是這些工具書信息過于龐雜,且體積巨大、攜帶不方便。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熟練地掌握。相比較而言,教材知識精煉、突出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知識與主干概念。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有意針對教材的內容,結合實習地點的實際情況,設計以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為目的的實習內容,讓學生充分開展落實,最后達到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考察,有意練習使用藥用植物學專門術語來描述植物的性狀。藥用植物的生長繁衍必須依賴一定的外部環(huán)境。反過來,植物對其所處環(huán)境也有一定影響。 因此,十分必要加強對藥用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考察與分析。具體地說,首先要掌握各種生態(tài)類型和群落類型的特點以及植物種群、群落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要了解植物與環(huán)境因素的相互關系,如氣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子對藥用植物分布的影響,為資源調查提供依據(jù)。對藥用植物術語的熟練運用也是野外實習的重要訓練目標之一,為了落實這一點,應強化室內實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把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作為教學、科研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結合藥典收錄的藥用植物以及實習基地藥材植物分布情況,設計一系列實習專題,讓學生進行實習地植物資源調查。實習前應先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專題涉及的藥用植物的資源分布、生長環(huán)境、植物鑒定性狀和藥用價值等信息。調查采集完畢后,進入室內實習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進行室內標本制作、溫習描述植物形態(tài)的常見術語、整理實習資料、編制定種檢索表。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引導他們繼續(xù)查閱文獻,寫出藥物有效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機理、臨床應用和資源開發(fā)的綜述報告。這樣也就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校園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編制校園藥用植物檢索表;或者假期讓學生調查家鄉(xiāng)的藥用以及珍稀瀕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類檢索表查找其科屬特點,對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內容進行加深拓寬。

          篇6

          實踐性教學在《藥用植物學》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多角度、多層次地提高實踐性教學的效果,徹底改變學生“記不住,易混淆,聯(lián)系不上,不會用”的尷尬現(xiàn)狀,我院創(chuàng)建了藥用植物學實踐性多重教學平臺。

          精心設計課堂實驗

          畢業(yè)實習中暴露的問題及畢業(yè)生信息反饋的情況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實驗教學不僅僅是鞏固和驗證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受到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將來進一步研究、整理、發(fā)展中醫(yī)藥學以及開發(fā)新藥打下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增加實驗課時,應適當減少理論和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機能性實驗,將植物顯微結構部分與中藥材或中成藥的顯微鑒定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培養(yǎng)學生基本實驗操作、基本實驗技術和基本實驗技能。在此基礎上,還特別強調課堂實驗的規(guī)范性,從實驗準備、學生操作、疑難問題解決、實驗評價與考核等全過程進行監(jiān)控,從根本上保證實驗的效果。在講植物解剖時,我們將其與顯微實驗相結合,讓學生通過鏡下觀察,將觀察到的物像描繪成較準確的顯微結構圖。課內實驗常采取個人操作、小組討論、典型指導、教師指導與學生介紹經驗等方式。

          我們努力提高實驗室的開放程度,成立了“本草社”,鼓勵熱愛藥用植物學的學生加入到該社團中。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行設計實驗,自己解決問題。例如,無花果的雌雄在不同的工具書中描述差異較大,學生發(fā)現(xiàn)后對資料進行了檢索,并動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

          校園實習,現(xiàn)場講解與實踐

          我校內有豐富的藥用植物物種,達三百余種,其中藥圃是藥用植物最為集中的地方。我校理論內容與實習內容同步進行,并用理論指導實習教學。例如,講到唇形花冠和二強雄蕊的概念時,要求學生找到校園中哪些是唇形科植物、哪些植物具有二強雄蕊。

          教師現(xiàn)場可講解植物的名稱、所屬科屬、拉丁學名以及藥用部位。如在講解杜仲時,折斷枝、葉,讓學生看到銀白色膠絲,其藥用部位為樹皮,為補陽藥,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藥圃內一些藥用價值小但觀賞價值大的植物,我們將其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習過程中,我們還要求學生對校園植物進行拍照,最后制成“中醫(yī)藥大學校園藥用植物”課件,供學生學習參考之用。

          登山采藥,標本大賽

          為配合我校舉辦的校園文化節(jié),也根據(jù)藥用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一般在五六月間舉行一次登山采藥活動。之前舉辦專題講座,使學生先初步掌握采藥及制作標本的原理與技巧。本著“廣泛參與、增加知識、普及科學、發(fā)展興趣”的原則,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登山采藥活動中來。

          在采藥過程中,指導教師對每種中草藥的生長習性、功效、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以及現(xiàn)代中醫(yī)藥研究價值作詳細說明。對有代表性的植物進行攝影拍照,隨后還舉辦了標本制作大賽,并對參賽獲獎作品進行展示。

          快樂的植物園實習

          學校與植物園距離很近,園內名木花草上千種,且多為藥用植物,是現(xiàn)場教學的良好場所。我校的植物園實習一般安排在綠樹成蔭的六七月份。植物園有豐富的現(xiàn)場教學資源,如講授葉和莖的形態(tài)和類型時,學生可以現(xiàn)場觀察。這樣,教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再如,講到植物分類內容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牡丹的特征,而且還要學會區(qū)別牡丹與芍藥,懂得牡丹園里為什么有芍藥這一獨特的景觀。在牡丹園里,師生不僅會產生“俯瞰四時景,坐觀國色香”的感覺,更會嘆服“山的凝重與水的輕靈”和諧統(tǒng)一的自然蘊味。另外,植物園里還有觀賞溫室、水上世界、日本園、音樂廣場等休閑娛樂場所,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教師要努力使全體學生都能觀察到教學對象,并盡可能地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以加深印象。

          現(xiàn)場觀察后,要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同書本知識聯(lián)系起來,做好總結討論。在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中,雙方都獲益匪淺。

          野外實習,能力提升

          我校每年都要組織為期一周的野外實習。通過這次系統(tǒng)且集中的野外實習,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通過廣泛接觸自然環(huán)境中的藥用植物學資源,認識藥用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利用各種各樣的活材料使課堂所學的抽象分類知識具體化,提高學生對藥用植物科、屬、種的實際鑒別能力。

          教師要有重點地引導學生注意藥用植物及其生態(tài)特點,不要讓學生因野外景致多樣、植物種類繁多而分散精力。在組織教學中注意啟發(fā)學生多看、多問、多記、多動手。每天我們都會帶著標本夾上山,遇到好的植物大家都如獲至寶,小心地制成標本保存起來。山上野果很多,每到一個地方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小小的驚喜,也給他們勞累之余帶來一些樂趣,使其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興趣。

          野外實習臨近結束時學生易出現(xiàn)松懈情緒,因此要注意防止實習虎頭蛇尾,認真做好實習的最后一項工作——實結。實結包括業(yè)務和思想兩方面,主要是討論野外實習的收獲和體會,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給出改進意見。還可舉辦報告會(報告實習中取得的科研成績)和展覽會(展出學生的專題論文、植物標本及豐富多彩的實習照片等)。這樣,不僅可充分反映實習成績,還可使學生系統(tǒng)地復習和鞏固知識。通過此次活動,大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總之,通過建立上述全方位、多層次的《藥用植物學》實踐性教學平臺,對傳統(tǒng)藥用植物學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實施等進行改革,為最終建立《藥用植物學》課程開放性、多媒體、立體式教學新模式提供了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黃寶康,高越,柴逸峰,等.藥學專業(yè)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9,17(6):1081-1082.

          [2]鄧雪華.《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實驗課探討[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2):237-238.

          [3]袁王俊,韓遠記.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9,18(24):24.

          [4]錢彥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優(yōu)化藥用植物學教學[J].藥學教育,2001,17(4):59.

          [5]秦曉群,曾志成,張新平,文建國.綜合性大學基礎醫(yī)學教育中心化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思索[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4,6(5):525-527.

          [6]許亮,王冰.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學特色[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1): 155-156.

          [7]王捷頻,王劍波,謝艷華,等.淺談《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的興趣教學[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8,16(3):527-528.

          [8]秦民堅,余國奠,王旭紅.加強直觀教學 提高藥用植物學教學質量[J].藥學實踐雜志,2003,21(5):310-311.

          篇7

          [中圖分類號] R93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2(b)-125-02

          Preparations for field exerci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XIE Xiaolong, ZHANG Lipi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Preparatory work done well or not largely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field exerci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s including personnel, material and mobilization for the fieldwork are exhibited in detail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gaged in field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 Field exercitation; Preparatory work

          藥用植物學是中藥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在該專業(yè)的課程中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1]。野外實習作為直觀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鞏固植物器官形態(tài)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藥用植物分類能力以及豐富學生的認知范圍均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通過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因而野外實習成為藥用植物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實習效果,實習前應做好準備工作,以保證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3]。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員準備

          實習隊伍由教工和學生組成,教工人員、班委成員及實習小組組長分別履行相應職責。

          1.1 教工隊伍

          教工隊伍由領隊教師1名、專業(yè)指導教師和輔導員1名組成。此外,在實習地點及其附近缺少醫(yī)療機構和醫(yī)生的情況下,應盡量配備隨隊醫(yī)生1名。

          領隊教師做好經費的預算和落實,負責對實習進行總體安排,同時履行指導教師職責。指導教師人數(shù)根據(jù)實習班的學生分組數(shù)確定,每個實習小組配備指導教師1名,負責指導小組學生采集、制作及鑒定植物標本,并共同完成學生的實習考核任務。輔導員老師學生管理經驗豐富,對實習班級情況熟悉,負責實習期間學生的管理工作。隨隊醫(yī)生負責實習期間師生的醫(yī)療工作。

          1.2 實習學生

          對參加實習的班級進行學生分組,一般每15~18名學生分為1組,分組時應根據(jù)學生的性別、身體狀況并結合自愿組合的原則進行,同時還應注意將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分配到各組,以發(fā)揮他們的組織和帶頭作用。由每組學生分別選出組長和副組長各1名,組長和副組長應由男、女生分別擔任,以方便組織和管理本組學生。組長和副組長的主要職責有領(借)取、發(fā)放、保存、歸還實習期間所需采集工具和工具書等物資;負責對組內學生進行分工,以便有效地完成標本的采集、制作、鑒定等實習工作;及時向本組成員傳達有關通知,及時向老師匯報組內成員有關情況,如失散、生病等;清點人數(shù),以保證集合、出發(fā)及采集標本過程中組員的安全等。班委負責班級分組并對整個班級履行上述有關責任。

          2 物資準備

          物資準備主要包括實習工具準備、生活物質準備及健康保健用品準備3個方面。

          2.1 實習工具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保證實習順利、有效地進行,所有參與實習的人員應分別根據(jù)各自任務,認真做好實習工具的準備工作。

          2.1.1 教工隊伍 領隊教師和指導教師應共同準備好如下工具:①植物檢索工具,如《河南植物志》1~2套、鑷子、手持放大鏡等;②展示采集標本供學生學習時,需準備記號筆和稿紙等;③實習考核用品,如植物種類識別考試用紙以及編制植物名錄統(tǒng)一用紙等;④數(shù)碼相機。

          2.1.2 實習學生 各實習小組準備的實習工具主要包括采集工具和相關工具書。①領取的采集工具主要有標本夾、繩子、吸水草紙、采集箱和編織袋、枝剪、小鎬、標本號牌、手持放大鏡、大小紙袋(供采集種子用)、野外記錄本等,以備采集、壓制、觀察標本及記錄之用;此外,每位參加實習的學生還應準備鉛筆、中性圓珠筆及橡皮等,如有數(shù)碼相機,最好攜帶備用。②相關工具書可從圖書館借取,包括《河南植物志》、《中華本草》等各1套,用來檢索、對照原植物并查閱其藥用部位和功效;為方便復習某些植物學基本概念,各小組還應準備《藥用植物學》教材1~2本。

          藥學植物學野外實習雖不使用精密儀器,但以上實習工具的缺少或損壞,都不利于實習的順利進行,相關人員應仔細清點所備工具是否齊全。各實習小組在領取采集工具后,還應檢查其能否正常使用,如標本夾的木條有無斷裂、松動,枝剪是否鋒利及錯口、開合是否自如,繩子長度是否合適等。

          2.2 生活物質準備

          生活物質的準備包括需要統(tǒng)一解決的交通、食宿問題及實習人員的個人生活物質準備兩個方面。

          2.2.1 交通和食宿安排 確定具體實習日期后,應事先安排好交通和食宿。①交通安排:交通安排主要是實習用車的安排。應明確車輛到達學校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前往實習地點的具體出發(fā)時間。如遇雨水較多的天氣,還應提前咨詢前往實習基地的交通情況,如有無路面塌方、山體滑坡等,以便選擇合適路線,順利到達實習基地。實習結束時,還應提前聯(lián)系返校車輛。②食宿安排:聯(lián)系教學實習基地并告知參加實習的教工、學生人數(shù)以及各自男女比例等,以便基地能做好食宿準備,實習人員到達后能及時入住和用餐。此外,還應了解實習學生中有無少數(shù)民族學生及其人數(shù),妥善解決其用餐問題。

          2.2.2 個人生活物質準備 個人生活用品主要包括衣物、餐具及水壺(統(tǒng)一從學校領取軍用水壺)、洗漱及清潔用品、雨具、手電筒等。此外,在從學校前往實習基地的途中及返程途中,根據(jù)路程長短和自身需要準備食物和飲用水。所備衣物應適于野外活動(為避免植物劃傷及蚊蟲叮咬等,服裝為長袖上衣和長褲),并備換洗衣物;由于我校實習基地在山區(qū),夜間和陰雨天氣有較大降溫,因而可根據(jù)當時氣溫條件和自身身體狀況,準備合適的保暖衣服;準備拖鞋一雙,以備洗澡之用。

          2.3 健康保健用品準備

          該類用品主要包括感冒用藥(如傷風膠囊)、腸胃疾病用藥(如諾氟沙星膠囊)、扭傷及劃傷等損傷用藥(如紅花油、創(chuàng)可貼等)、防蚊蟲叮咬用品(如花露水、風油精等)及溫度計等。此外,個人根據(jù)自身健康狀況準備所需的藥品,如暈車者應準備暈車藥等。

          3 野外實習動員大會

          為使學生對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有正確、全面的認識,野外實習前由專業(yè)課教師和輔導員教師共同做好學生的實習動員工作[4-5]。動員大會上應使學生明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內容。

          3.1 實習基本安排

          實習起止時間、實習地點及其自然和社會概況、實習期間的食宿安排、出行方式及具體時間。

          3.2 端正野外實習認識和態(tài)度

          首先,明確實習目的及意義、內容、方法、實習應達到的要求及考核的方式,充分重視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并做好相關理論知識的準備。其次,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克服野外食宿條件差和野外活動強度大等困難。再次,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互助互愛精神。

          3.3 學生分組安排及實習物資準備

          學生的分組要求及班委、組長(副組長)應履行的職責。實習物資包括需要準備的實習工具、生活物質及健康保健用品等物資。

          3.4 遵守實習紀律,維護學校和個人良好形象

          由于野外實習的特殊性,在紀律性方面,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增強時間觀念,及時集合和出發(fā);前往實習基地和返校時,按照安排乘車,有組織、有秩序地裝卸行李;實習期間,尊重當?shù)厝罕姾惋L俗,避免與當?shù)厝罕姲l(fā)生沖突;增強集體觀念,不得擅自離隊和單獨行動;愛護住所室內物品,安全用電;愛惜糧食,避免浪費;按時作息,保持精力旺盛。

          3.5 增強安全意識[5-6]

          實習人員野外期間除認真對待實習外,更應注意人身安全。采集標本時,應穿長袖和長褲,上衣應顏色鮮明;按照指導教師帶領路線行走,不得擅自離隊,不到危險地段采樣;山林中行走,組員之間距離不可拉得太遠,隨時保持聯(lián)系,以免走失;注意山間公路來往車輛,不在公路轉彎處及滑坡處停留;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標本,應以木棍等探路,防備遇到蛇等動物及獸夾,并折斷樹枝或在樹枝上掛草環(huán)做標記,以防迷路后能順利返回;攀登陡峭山路,注意落石傷人;外出采集標本時,食物、飲用水及藥品等宜各自攜帶;不可隨意采食野生果實,以免中毒;陰天外出采樣,應攜帶雨具,并選擇容易行走的路線;雨天不外出采樣;傍晚散步避免單獨外出,不到距駐地較遠的地方去,天黑前及時返回。

          3.6 保護資源與環(huán)境[6]

          采集藥用植物標本時,達到制作、識別標本的目的即可,不可濫采濫挖,破壞植被;采挖根部入藥植物后,將土壤填回坑中并踩實,以保持水土;消除火災隱患,防止森林火災的發(fā)生;廢棄食品袋等垃圾統(tǒng)一帶回駐地處理,廢棄的植物標本禁止丟棄在公路上。

          總之,野外實習是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準備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野外實習的效果。因而,參與實習的師生應周密組織、明確責任,積極認真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野外實習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春澍.藥用植物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

          [2] 林美珍.直觀教學法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4,22(22):65-66.

          [3] 何先元,李開萍,王剛.《藥用植物學》野外教學技巧探索[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8(3):174-175.

          [4] 許亮,王冰.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學特色[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1):155-156.

          篇8

          比較法教學法應用在教學中可將兩個或多個教學對象進行比較,實物教學法可以利用較易取得的教學材料直接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直觀上有認知。將兩者結合,使學生抓住藥用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學對象可以是橫向比較:比如校園常見的玉蘭和廣玉蘭,同屬于木蘭科木蘭屬,大多數(shù)同學對兩種植物容易混淆,而經過實物的觀察,很明顯兩者在植物的葉片和花的形態(tài)以及花期上都有不同:玉蘭是落葉喬木,先葉開花,花蕾入藥稱辛夷。廣玉蘭是常綠植物,葉片革質。牡丹和芍藥都屬于毛茛科,藥用部位不同。兩者花結構相似,但是牡丹木質化程度高,芍藥是草本,從植物外部形態(tài)上很容易區(qū)分。教學對象也是可以是不同科屬的縱向比較:比如枸骨和闊葉十大功勞,由于兩者葉片邊緣都變態(tài)形成刺狀,地方稱呼都稱為貓兒刺,老虎刺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混淆。十大功勞屬于小檗科十大功勞屬,葉為復葉,小葉邊緣形成刺齒,果實成熟后紫黑色具有白粉;枸骨屬于冬青科冬青屬,葉子厚革質,葉片邊緣特化稱堅硬的刺齒并反卷,果實成熟后紅色。比較教學法和實物教學法相結合能夠直觀的展示形態(tài)相近、名稱相近的植物特征異同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二、校園植物在藥用植物教學中的應用

          藥用植物學是理論性、實用性和直觀性較強的課程,而校園植物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育人氛圍的同時也為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城市學院校園綠化有紫荊、玉蘭、火棘、銀杏、廣玉蘭、迎春花、月季、野薔薇、杜英、紅葉李、金邊黃楊、灑金珊瑚、八角金盤、垂絲海棠、枸骨、十大功勞、南天竹等常見植物,有很多是藥用植物,為課堂學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素材。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完善藥用植物學的教學資源,課程教學中安排了部分內容走出教室,在校園中進行。在課堂上使學生能直觀的學習和掌握某些類群植物的形態(tài)和分類特征,課堂外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完成對特定類群植物的長期觀察和圖像采集、編輯整理工作,分組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比如單葉和復葉的特點,復葉和小枝的區(qū)別,紫荊的果實如何形成的等。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鞏固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利用校園植物資源來體現(xiàn)課程特色,既豐富了校園植物教學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校園文化。

          三、關于大規(guī)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s)和PBL教學模式

          近年來,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s)及PBL教學方法在各多種課程中的應用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關注[2,3],PBL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或多個具體問題任務由學生分工、合作完成,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在全球MOOCs浪潮中,中國高校中網絡開放課程在線教學已經成為發(fā)展趨勢[3]。結合藥用植物學課程特點,可以利用和借鑒兩種教學模式,完善藥用植物學網絡教學管理系統(tǒng),豐富教學內容,安排和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線上教學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撰寫學習體會;分組進行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積極開展課堂的交流和討論,并由教師進行線上和課堂內的點評和總結。

          四、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注意

          不同的教學內容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多種方法的合理組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熱情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現(xiàn)今多媒體課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各類課程中的普遍應用,教學過程中反應出一些問題:學生思維的模式化,缺少了思考能力;學生對于多媒體課件過于依賴,造成主次顛倒等。

          篇9

          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是一門研究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guī)律及其與環(huán)境條件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手段以達到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目的的一門應用學科該課程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選修課程與中醫(yī)藥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藥用植物栽培學內容相近關于本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前人還在不斷的探究中

          1藥用植物栽培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

          王建[1]采用了直觀性原則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運用模象直觀和實物直觀2種手段使學生對藥用植物的生態(tài)條件栽培環(huán)境以及生長過程的長勢長相有較為直觀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白巖等[2]結合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引入其他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思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適應知識的更新和發(fā)展需要提高了教學效果斯金平等[3]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精煉基本概念與理論推進案例教學突出學科前沿成果加強學生實驗與實習引導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對該學科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實踐劉光明[4]采用教學野一體化冶方式進行教授以職業(yè)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提高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賀丹霞等[5]采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需求和心理期待從教學內容上改革以幫助學生了解藥用植物栽培從教學方法上革新鼓勵學生上臺講課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講述的熱情很高課件制作精美大部分學生的課件有豐富的插圖和視頻秦佳梅等[6]以穿龍薯蕷栽培技術教學為例進行問題式教學法改革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完成教學內容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李應軍[7]從職業(yè)院校學生學習熱情激發(fā)案例教學推進精煉基本理論和概念學科前沿成果突出強化學生實習與實驗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從而保證學科教學改革以及實踐工作的順利進行馬東來等[8]以柴胡標準化栽培實驗為例對藥用植物栽培學的實驗課程部分教學形式提出了體驗式教學改革以實踐性情境化互動化為特點的體驗式教學法有助于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掌握專業(yè)基礎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綜上所述藥用植物栽培學的理論與實驗教學方法在不斷探索中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2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教學改革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表明興趣與動機有密切聯(lián)系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而動機產生于人的需要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包括理論與實驗2個部分內容授課方式為理論部分與實驗部分分開進行授課計劃明確安排了理論部分的授課時間但實驗部分依據(jù)學生的課余時間而定導致理論與實驗部分脫節(jié)理論部分授課完成進行實驗環(huán)節(jié)時學生已經遺忘理論內容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本門課程時對藥用植物了解甚少課堂上僅靠教師的單方面講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行實驗操作時遺忘理論知識等問題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教學改革擬從2個方面進行首先采取問題式理論部分教學方法改革其次采取體驗式實驗部分教學方法改革

          2.1問題式理論部分教學方法改革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采用教師單向授課的方式雖然課件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對藥用植物的認知但收效甚微進行授課內容回顧和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時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理論部分包括總論與各論兩大模塊總論部分主要介紹本門課程的目的意義以及藥用植物的生物學基礎繁殖方式種植制度田間管理等方面內容該部分由教師講授各論部分介紹幾種珍稀名貴藥材和大宗道地藥材的植物學特性生物學特性栽培方法與采收加工等內容該部分安排學生講授將學生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進行資料的查閱知識的整理課件的制作與內容的講授教師負責對學生講授內容作出評價糾正錯誤并對不足之處予以補充根據(jù)各個小組的綜合表現(xiàn)進行打分計入期末成績此外理論部分的各論與實驗實習部分相結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體驗式實驗

          實習部分教學方法改革實驗實習教學是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起著重要作用[9]在實驗實習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是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是本門課程教學探索推進素質教育中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傳統(tǒng)教學方式為實驗實習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理論部分分開進行為解決在實驗實習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遺忘理論知識的問題教學改革采取將實驗實習部分與理論部分的各論相結合進行授課的方式充分利用藥用植物標本園和實驗實習基地在標本園中進行某一種藥用植物生物學特征植物學特征和栽培技術等理論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并熟知該藥用植物并在實驗實習基地進行實際操作栽培生產實行分工責任制制度每位學生負責特定的藥用植物的整個栽培生產過程從播種到收獲全程負責觀察藥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加深對藥用植物生產過程的了解解決藥用植物生產中實際存在的問題[10]該教學方法改革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并使學生收獲更多的實踐經驗對學生就業(yè)具有重要意義藥用植物栽培技術課程理論部分與藥用植物生產實習相結合豐富了實習實踐教學內容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藥用植物栽培的基礎技術完成負責的幾種藥用植物整個生育期的田間管理使理論知識實踐化系統(tǒng)化通過實驗實習部分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對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的了解不再是簡單的選地整地播種中耕除草等基礎傳統(tǒng)的認識此外應處理好室內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與理論教學內容的關系[11]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使理論內容與實驗內容有效銜接將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室內實驗設計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設計種子質量評價藥材含水量測定藥用植物干物質及水分含量等操作性強的實驗促進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12]

          3結語

          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只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并應用于生產解決栽培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教學方法改革改變了現(xiàn)有課堂僅依靠教師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學生上臺講課與教師評價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的自學能力查閱資料與提煉知識點的能力為未來的工作奠定基礎改變了現(xiàn)有實驗環(huán)節(jié)單純以野做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教師的野導冶與學生的野做冶相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4參考文獻

          [1]王建.藥用植物栽培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藥學教育199713222-23.

          [2]白巖田薇徐建偉等.結合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提高葉藥用植物栽培學曳教學效果[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82026-2027.

          [3]斯金平朱玉球劉晶京等.葉藥用植物栽培學曳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3402-405.

          [4]劉光明.葉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曳教學一體化改革[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97226-227.

          [5]賀丹霞李會軍秦民堅等.結合大學生講課談藥用植物栽培學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201329231-33.

          [6]秦佳梅劉雪蓮張秋菊等.問題式教學法在野藥用植物栽培學冶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冤201435372-73.

          [7]李應軍.葉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曳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職業(yè)教育20158132.

          [8]馬東來盧征馮建明等.體驗式教學在藥用植物栽培學實驗課程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33248-249.

          [9]韓方珍俞守華區(qū)晶瑩等.淺談高校實驗教學的改革[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383-85.

          [10]鄭金雙孫成振許艷梅.葉藥用植物栽培技術曳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院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考試周刊201610514.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27-02

          植物學是高校生物科學專業(yè)和生物技術專業(yè)等相關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它是以植物為對象,重點研究它們的形態(tài)、組織、分類鑒定、資源開發(fā)和合理利用的一門學科。本學科是植物分類學、植物解剖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tài)學、植物組織培養(yǎng)學等專業(yè)課的基礎。植物學的實踐性很強,做好實驗和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隨著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植物學教學表現(xiàn)出,課時壓縮、內容增多、涉及面廣、概念抽象、理論知識難于記憶而極富實踐性特點[1]。民族師范院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明顯特點[2]。因此,如何將植物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和民族師范院校的特點結合起來,確保教學內容及學科體系完整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是民族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者長期而且非常艱巨的任務[3]。筆者以我國最西部的一所多民族、多學科的高等師范院校即喀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根據(jù)長期從事植物學領域科研和教學經驗,介紹了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旨在為今后的植物學教學工作的同行提供參考。

          1.野外實習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除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等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以外,還是農學,林學,園林和植物保護等專業(yè)學生的必修的基礎課之一。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而實習則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按教學計劃,目前我院大二進行動植物物學野外實習。以往的野外實習只定位在生物種類的辨認、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的層次上,這表現(xiàn)出重學會、輕會學,重接受、輕探究,缺少滲透有關環(huán)境知識的弊端,像這樣在儀器裝備落后的條件下,走馬觀花似地實習影響了野外調查新方法、新技術的教學[5]。

          為此,在調整野外實習時間、優(yōu)化實習內容、優(yōu)選實習地點、規(guī)范實習考核的基礎上,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對提高民族地區(qū)植物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探索。

          具體措施是根據(jù)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以生物科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核心,確定改革的思路。野外實習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和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生物學專業(yè)人才,將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培養(yǎng)融入到實習中去。因此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既要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野外工作能力,又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自覺地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還要倡導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具體操作上,從實習內容、實習方式、實習時間、實習手段以及實習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實習效果,以達到培養(yǎng)高水平人才的目標。

          2.注重體現(xiàn)師范性

          植物學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教育(??疲⑸锟茖W(本科)和科學教育(本、專科)等師范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是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和生態(tài)學等后續(xù)課程的基礎,又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5]。目前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內容方面普遍存在著與中學生物教學內容結合性較差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植物學教學內容改革中,緊密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對教學內容的規(guī)定。比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guī)定的10個一級主題之一,而在這一主題下又設了“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個二級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以往以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系統(tǒng)分類等內容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去學習和研究,從而削弱了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分類和類群等方面的教學,同時加強了種子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無機營養(yǎng)和有機營養(yǎng)等方面的教學,還強化了“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的教育[6,7]。

          3.突出民族特性

          課程的民族性是指民族傳統(tǒng)與民族特點在課程上的反映,主要通過民族文化來實現(xiàn)。民族院校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挖掘具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資源。通過這些課程資源,學生感受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我院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70%。維吾爾族人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維吾爾醫(yī)藥學,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維吾爾醫(yī)藥在新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醫(yī)療保健和促進民族繁衍等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維吾爾醫(yī)藥的主題是植物藥。維藥植物具有種類繁多、就地取材、本民族獨用、生境獨特、特有種類多和療效顯著等特色。據(jù)[8]《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記載,新疆共有137科,858屬,3344種植物。新疆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蘊藏的藥用植物2000多種。新疆的藥用植物產量在國內的中草藥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紫草、麻黃、甘草、黨參、貝母、雪蓮、枸杞、沙棘、肉蓯蓉等。同時,許多藥用植物資源為新疆特有,如阿魏類藥材、雪蓮等。這些藥材不僅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而且在國內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開展新疆極端環(huán)境下生物資源利用的研究,帶動新疆特色植物醫(yī)藥的發(fā)展,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會創(chuàng)造出較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植物學(尤其是系統(tǒng)分類部分)的教學中,均以這些新疆常用的維藥植物為例進行講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分類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厚,積極性高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體現(xiàn)地域性

          喀什地區(qū)地處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κ驳靥帠|經73°20′-79°57′,北緯35°20′-40°18′之間,平均海拔1289米。植物資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綠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澤植被等。全區(qū)現(xiàn)有林地面積35.53萬公頃,其中天然林22.9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75%。樹種有楊樹、柳樹、桑樹、沙棗、槐樹、梧桐、松樹、杉樹、柏樹、紅柳、胡楊、沙棘等。果樹有桃、杏、梨、蘋果、巴旦木、葡萄、無花果、石榴、櫻桃、阿月渾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質地優(yōu)良、含糖量高。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還有水稻、大麥、高粱、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藥用植物有甘草、黨參、麻黃、雪蓮等數(shù)十種。筆者抓緊參觀實習和野外實習實踐教學機遇采集大量實習標本,并且把它廣泛運用到植物學教學中,加深學生對高山植被和荒漠植被建群植物及其優(yōu)勢植物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了高原特色植物和當?shù)靥厣洕参锓矫娴闹R,培養(yǎng)了學生對草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fā)利用的實際工作能力,成為帶領農牧民利用當?shù)夭莸刭Y源發(fā)展地方經濟的技術人才。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無論是從基礎教育發(fā)展需要、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需要,還是自身發(fā)展需要來說,均應強化教師教育職責[9]注重師范性。另外,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自身所獨有的,正是這種特性為民族院校的特色辦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要培育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必然要突出民族性。此外,民族師范院校的教學還應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也就是要體現(xiàn)地域性。[10]

          參考文獻:

          [1]紀秀娥,劉懷攀.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

          [2]李潔,李曉菊.地方民族師范院校培育辦學特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

          [3]張秀玲.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0).

          [4]蔣琴素.實驗教學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析[J].內江科技,2009(7):114-115.

          [5]胡廷章,肖國生,黃小云,等.優(yōu)化生物科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4):68-69.

          [6]費維重.《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解讀[J].中學生物教學,2004,(Z1).

          [7]汪忠.《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學大綱》的比較[J].生物學通報,2002,37(2).

          [8]米吉提?胡達拜爾地,徐建國主編.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M].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年 6月.

          [9]李芳.關于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職責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篇11

          高等學校開設中藥資源學的目的在于,調查中藥資源的種類、數(shù)量、分布及動態(tài)規(guī)律;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進行中藥新藥開發(fā)、道地藥材規(guī)范化種植,合理開發(fā)中藥資源,為制藥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藥材原料。在“寬口徑專業(yè)教育”成為新世紀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學制藥工程專業(yè)開設中藥資源學課程,是培養(yǎng)制藥人才的需要,也是發(fā)展區(qū)域經濟、建設資源型社會、提高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開設中藥資源學課程的必要性、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做有益探討。

          一、開設的必要性――發(fā)展地方經濟

          吉首大學地處湘、鄂、渝、黔四?。ㄊ校┻厖^(qū)的武陵山區(qū),該地區(qū)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藥材和果品基地。藥用植物有273科、1020屬、2461種,約占全國藥用植物總數(shù)的22%,占全省藥用植物總量的67%。據(jù)測算,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達400多萬噸。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是中國藥材公司直接聯(lián)系的野生藥材收購點和藥材種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天然藥物綠色高效提制、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篩選、天然藥物成分分離與分析、天然藥物修飾與縱深開發(fā)、高值終端產品原料開發(fā)的物質基礎。

          近五年來,吉首大學在植物開發(fā)加工應用方面,以湘西獼猴桃、杜仲、花椒、盾葉薯蕷、倍子倍花等藥用植物與農林產品為突破口,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在藥物研究方面已申報專利40余項,針對藥用植物成分進行結構修飾,在藥物化學相關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同時,還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開發(fā)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膠囊、天之驕青花椒精華素膠囊、薯蕷皂素、雙烯、花椒油、倍花單寧酸等產品,“果王素”成為國家名牌產品。這些項目的推廣和產業(yè)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我校制藥工程學科的迅速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

          二、開設的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

          圍繞理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論介紹中藥資源調查和質量評價、地理分布、化學成分、開發(fā)利用、資源的保護更新等問題,以增強學生有關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的意識、理念。中藥資源學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我國中藥資源種類、分布,了解我國中藥資源的種類,重點了解民間藥和民族藥的地位、特點以及在中藥資源開發(fā)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國地道藥材的概念與含義、形成原因以及對現(xiàn)代中藥開發(fā)研究的意義,同時要了解我國各地區(qū)的地道藥材資源,了解其特點以及新的資源開發(fā)前景,牢記通過GAP認證的產地與藥材。介紹中藥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使學生了解我國藥材的一級開發(fā)、二級開發(fā)和三級開發(fā)的含義,同時要了解擴大和尋找中藥資源產量的途徑和方法。介紹中藥資源保護、更新與可持續(xù)利用,使學生了解我國中藥資源保護與管理的現(xiàn)狀和意義,同時要了解擴中藥資源更新的意義、分類、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藥資源的再生性,尋找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方法與途徑。

          分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有關資源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專業(yè)教育。每章先概說,主要入藥部位的不同藥用植物的生藥名、來源與植物學特征、成分與功效、資源開發(fā)與保護等,然后簡單介紹代表藥物的藥性、功效與應用。

          三、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

          利用藥理學、生物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等相關知識,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藥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資源開發(fā)利用意識以及利用天然藥物開發(fā)新的藥物的專業(yè)技能,為湘西及周邊地區(qū)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制藥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聯(lián)系武陵山片區(qū)的中藥資源優(yōu)勢,加強實地調研環(huán)節(jié),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根據(jù)吉首大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湘西地區(qū)的特點和人才要求,擬定合理的調研項目。改善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中藥資源”,以及湘西地區(qū)的藥物資源,培養(yǎng)藥物開發(fā)方面的人才。

          建設規(guī)劃方面,與我校的對口支援學校――中山大學、中南大學或湖南師范大學聯(lián)系,采用課程進修的形式培養(yǎng)師資。初步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習、體會進修學校教師處理教材的方法與技巧,搞清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領會和推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根據(jù)吉首大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湘西地區(qū)的特點和武陵山片區(qū)中藥材多的特點,合理增加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