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普通心理學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學研究方法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4-01-11 15:57:09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普通心理學研究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普通心理學研究方法

          篇1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guī)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guī)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tǒng)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xiàn)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xù)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chuàng)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chuàng)、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tài)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tài)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shù)。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tài)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xiàn)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tài)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xiàn)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篇2

          1、目前我國研究者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界定

          人們一致認為,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民族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因而民族學研究者將民族心理學視為民族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理學研究者也將其歸屬于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不同的學科所屬使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頗為不同。

          民族學研究者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在過去一段時間中曾將重心放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上,他們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進行了多種多樣的闡釋,從各自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構成要素。這一時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這兩個概念的分辯與討論,也成為熱門話題。近年來由于借鑒心理學的理論,民族研究者已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對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已無異議,但對民族心理的具體解釋卻各不相同。比如,李靜提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詮釋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民族群體的心理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歷程,與民族有關的心理問題及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體其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對各個民族心理規(guī)律的揭示,對其心理模式各個方面的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識、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等的研究,進而研究各民族相同或相異的心理模式及其發(fā)展演變…。而徐黎麗認為,民族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民族心理產(chǎn)生發(fā)展的生理基礎。

          相較民族學界的解釋,張世富對民族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解釋更具有心理學意味。他認為:“民族心理學就是以發(fā)展的觀點研究不同文化條件和社會生活條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點及其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各民族的心理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民族心理應該包括民族認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性格、能力、自我意識和民族的社會心理等基本內容A_。但對這些內容進行研究仍不足以說明對民族心理能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質的了解解因而,對民族內部的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也應進行研究4(58)。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是由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認知、思維、氣質、性格等;民族心理狀態(tài)包括民族價值觀念、情緒、情感、興趣、愛好等;民族自我意識則包括民族認同、自豪感、自信心等。

          上述對研究對象界定的差異,在實際研究中表現(xiàn)為:“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xiàn)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2?。然而,民族學研究者的宏觀性研究與心理學研究者的微觀性研究并不存在一種的相互補充關系,它們獨自為陣,并不能實現(xiàn)民族心理學的完善建構及發(fā)展。

          2、研究對象的剖析一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研究者們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定義,可以看到以往研究者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界定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層面:

          其一,普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層面。認知、情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自我意識等等,是個體心理的研究內容。普通心理學以個體心理為主要內容。僅只在各種心理現(xiàn)象前加上“民族”二字,只能表明研究樣本具有“民族”這一屬性(這一屬性在我國還特指“少數(shù)民族”。說明民族心理學是對某一或某幾個、甚至是所有人們現(xiàn)在能確定的民族的個體的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和自我意識的研究,即對民族的一般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研究。如前所述,一些研究者就明顯把民族心理學劃為普通心理學的范疇,將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民族認知、民族情感、意志等等。

          其二,社會心理層面。將社會心理層面的心理現(xiàn)象作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研究者并不多。張世富在其主編的《民族心理學》一書中,曾明確提出社會心理也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在2005年他指出,民族心理應該包括民族認知、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氣質等,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內容,但對這些內容進行研究仍不足以說明對民族心理能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質的了解。因而,對民族內部的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也應進行研究。我國的學者大多持這一看法,即對民族內部的群體心理進行研究,特別要研究那些直接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提高、智力開發(fā)、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的民族心理現(xiàn)象,才能充分發(fā)揮民族心理學所特有的價值。

             民族內部存在著眾多的群體,如根據(jù)年齡、性別、血親、職業(yè)、宗教、階級或階層、文化等特點構成的群體除了具有本民族的共同心理,還具有該群體所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因此研究民族內部各個群體的心理現(xiàn)象,是十分必要的王昕亮對1997年到2002年我國少數(shù)民族心理研究的計量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是:人格特質占19.8%,兒童智力占9.9%,學習心理8.0%心理健康30.2%,雙語教育18.5%,社會心理8.0%,其它內容(包括心理測量、審美心理、宗教心理、文化心理等等)占5.6%丨7丨<1>10)而在統(tǒng)計的所有研究中學生是被試群體的絕對主體,學生占被試總數(shù)的97.2%,其他人群僅占2.8%7丨(13)。所有內容中,僅占8%的社會心理研究,及其97.2%學生被試的數(shù)據(jù)已明確的說明:當前我國民族心理學在實踐中的研究樣本單一、內容龐雜,并沒有形成該學科的獨特的主體研究對象。

          上述分析可見,目前我國研究者對民族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的界定并不清晰,未能明確的給研究者們指明主要方向。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其主要內容和重點究竟是通過對民族群體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種民族個體的一般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呢?還是在社會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社會環(huán)境層面上,對各民族群體和個體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研究?還是如前文所述,只要是與心理學有關的,掛有“民族”二字,或研究樣本是“少數(shù)民族”即可?

          二、民族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1、民族心理學的概念

          我國學界對民族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界定的不清晰,和民族心理學概念的翻譯及對概念的定義不明有關。中國的心理學是舶來品,民族心理學也不例外。馮特的《民族心理學》是我國學界認為最重要的民族心理學著作。然而,馮特著作的英譯名稱是“TheElementofFolkPsychology”,涉及的內容有原始人、圖騰制度、英雄與神的時代、人性的發(fā)展。馮特將這些內容的分析看作是人類心理發(fā)展的歷史。張世富曾指出:“馮特的《民族心理學》應稱作《民俗心理學》,馮特原來稱其為Folkpsychology就是民俗心理學,馮特的《民族心理學》這一書名雖譯的不夠準確,但沿用至今不見有什么異議,該書的內容雖以民俗為主,但研究的是民族的、部族的民俗,所以仍屬于民族心理學的范疇,故稱之為《民族心理學》也不是沒根據(jù)的”。由于馮特所做的民俗分析是對民族的、部族的民俗分析,所以被我國研究者接受為民族心理學。這顯然是需要糾正的觀念,國外對民俗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的解釋是有明顯差異的。最早使用民俗心理學(Folkpsychology)的心理學家WilhelmWundt在1916年認為民俗心理學的目的是在民族學所提供的事實基礎上,針對原始人的思想、信仰及行動從事心理學的解釋,而近期的學者認為民俗心理學指一種采取當?shù)孛癖娏曈弥就列悦~、概念及思想的心理學。從上述我國學者們對民族心理學的解釋來看,顯然不是指民俗心理學,因而,他們對民族心理學研究對象及內容的界定也非民俗心理。既然如此,以馮特的民俗心理研究的體系、理論作為民族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指導理論顯然是有偏差的。與民族心理學有諸多相似之處的是文化心理學(Cul?turalpsychology),但文化心理學所研究的是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實務如何調節(jié)、表現(xiàn)及轉變人心。中國民族心理學并未在實質上與民俗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分開,而是混在一起。如果民族心理學要發(fā)展,勢必要與其他相關學科區(qū)分開來,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領域。

          2、族群社會心理一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族群心理與民族心理

          族群范疇的心理比民族范疇的心理更準確地反映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莊孔韶在其主編的《人類學通論》中認為:族群(ethnicgroup)是人們在交往和參照對比過程中自認為和被認為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世系,從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疇。在概念上,族群與民族是有一定區(qū)別的。與族群不同,民族(nation或nationality)不僅是一種人群范疇,而且還是一種人們共同體。它一般指那些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域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則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為前提。并不是所有具有共同地域和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族群都會要求政治上的疆界化。而一個散居的、缺乏共同地域和共同經(jīng)濟生活的族群,也可能去尋找一塊地域,創(chuàng)建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使自己得到政治疆界化,成為一個民族?!白迦骸笨梢愿欧Q、囊括“民族’,也可以用它來區(qū)分民族內部的不同支系,但很難用民族來囊括族群。比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被稱為“ethnicChinese”,但不能統(tǒng)稱為“Chinesenation”,否則會引起紛爭。在我國,對族群與民族的概念并不加以區(qū)別,但通過民族識別的56種民族中,漢族就明顯沒有自治區(qū)域的概念,而且我國目前還有很多有待識別民族成分的、明顯有別于其它民族的人群體,如西藏的僵人、云南的苦聰人等等。僅以“民族”范疇的心理為研究對象,會使我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圍限制在已被識別的少數(shù)民族上,而忽視許多未被標識民族身份的族群或未獲得政治疆界化的族群。以族群心理作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更為合理,認識這一問題,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是重要的。

          (2)族群社會心理是民族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篇3

          研究性教學的特點:①學生學習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生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②教師教學具有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個體差異,并根據(jù)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興趣等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內容;③研究性教學具有探究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確立課題,引導學生提出不同觀點,鼓勵學生通過查資料、做實驗或開展討論來驗證書本知識,得出不同結論。

          二、研究性教學在普通心理學教學中的實施及成效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心理學專業(yè)開設的20~30門學科中,它處在“基礎”和“入門”的地位[2]。我們以2014級心理學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課改實驗。

          1.精選教材

          教材建設在課程建設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們給學生所選教材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彭聃齡教授主編的普通心理學。該教材經(jīng)過多次修訂,成為國內使用最廣泛、最受歡迎的普通心理學教材之一。新版教材既保留了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又增加了反映學科最新發(fā)展水平的內容,特別是吸收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重點介紹國內心理學研究工作,兼具中國特色。

          2.全面歸納分析教學內容

          在深入鉆研教材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歸納,將內容劃分為五大模塊:概論、人的信息加工過程、行為調節(jié)與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動與發(fā)展。為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充分發(fā)揮研究性教學方法的優(yōu)越性,我們根據(jù)每個模塊的理論特征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成套的教學方案,提前告知學生,指導學生根據(jù)教學進度在課下認真準備,將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下學習過程結合起來。

          3.提高學生的研究意識

          當下大學生缺乏研究意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意識:①鼓勵學生有質疑教材知識的精神。我們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錯誤進行理性批判。他們發(fā)現(xiàn)權威也會犯一些非常低級的錯誤,這種方式激活了他們研究問題的動機;②將學術研究引入課堂。對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會歸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并組織學生討論,并闡述理由;③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如“人格”一章內容作為學生自學的具體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劃分為10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承擔其中部分內容的學習任務,要求小組同學在研讀教材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制作教學課件,然后進行課堂分享與交流。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評價。

          從學生的學習評價結果來看,研究性教學比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好,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比較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學生的研究意識和思維方式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提高了學習質量。

          三、存在問題

          在普通心理學課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學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過于注重教學方法和技術改革,則很易造成對課程本身特征的忽視,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剛入學的學生專業(yè)基礎、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識都是很缺乏的,因此在大學最初階段進行研究性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需要教師多探究,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小鴻,黃亞平.關于高校研究性教學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1).

          篇4

          (二)課程內容少新多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92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基礎》出版以來,截止2012年底,二十年間,國內共出版廣告心理學相關著作與教材76部,平均每年3.5部新著作問世。除此之外,原有的廣告心理學教材如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系列,也不斷翻新,紛紛出版修訂版,甚至是第三版。雖然廣告心理學教材更新較快,但其內容和課程教學仍有較多“舊”的表現(xiàn)。一是教材內容編排舊,絕大多數(shù)還是延續(xù)馬謀超《廣告心理學基礎》的內容體系編排,而像黃合水、舒詠平等,真正能跳出傳統(tǒng)心理學框架,嘗試以廣告的角度,編寫廣告心理學教材的并不多;二是理論知識和案例舊,關于新媒體廣告受眾心理、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心理特征研究等,未能及時出現(xiàn)在課堂上;三是課程教學方法舊,多數(shù)廣告心理學課堂還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得以體現(xiàn)。

          二、廣告心理學教學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課程定位不明確在國內廣告心理學20多年的教學歷史中,對廣告心理學的學科定位大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邊緣學科說,認為廣告心理學,是介于廣告學和普通心理學之間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其目的在于研究廣告接受者的心理需求與心理活動規(guī)律,廣告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的公眾心理,并據(jù)此來決定廣告內容和廣告方式。介于廣告學和普通心理學之間,是一門全新的學科。第二類是應用心理說,以1992年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基礎》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框架,切入研究廣告創(chuàng)作與廣告接受心理,屬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第三類是廣告活動心理說,以1998年黃合水《廣告心理學》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是探索廣告活動與消費者相互作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心理學現(xiàn)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規(guī)律。第四類是廣告人心理說,以2004年舒詠平的《廣告心理學》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告活動中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guī)律,全面審視廣告活動中廣告主、廣告?zhèn)髅饺恕V告人和廣告受眾等不同角色的心理。上述四類對廣告心理學學科定位的認識過程,基本上呈現(xiàn)時間先后順序,但并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明顯的更新替代的進程,而是一個共存局面。從當前廣告心理學教材的出版以及使用情況看,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框架的教材依然為多數(shù),而來自廣告學界、業(yè)界的以廣告為主線的教材卻并不多。關于廣告心理學學科定位的認識,尚處于見仁見智的探索階段。學科定位的不夠明確,導致了廣告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混亂。

          (二)學科研究不扎實一門成熟的課程教學,需要大量的學科研究內容作為支撐。當前國內廣告心理學學科研究不甚理想,理論鮮有更新,案例過于陳舊,缺乏對當前廣告業(yè)界實戰(zhàn)的關照。學科研究的不足,勢必影響廣告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及效果,其表現(xiàn)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廣告心理學作為基礎性課題,解決的是廣告實戰(zhàn)的基礎性問題。當前國內廣告心理學多是引進國外理論翻譯后進行講授,真正本土性基礎研究與案例并不多,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其次,雖然許多企業(yè)認為掌握消費者心理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真正理解該如何對消費者心理展開研究,或者不重視相關的投入。廣告心理學在業(yè)界的不受重視的“事實”,進而又影響到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yè)培養(yǎng)體系中的不被重視。最后,國內業(yè)界研究多為功用性研究導向,業(yè)界更愿意開展幫助他們解決營銷問題的研究,而非廣告心理學的基礎性研究。廣告心理學學科研究的不足,尤其本土原創(chuàng)性理論研究的不足,導致廣告心理學教學成了空洞的西方心理學理論說教,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對實戰(zhàn)的指導價值。

          (三)教學投入不足首先,廣告心理學師資隊伍建設不到位。在廣告心理學的教師隊伍中,既能懂心理,又懂廣告,既能講授理論,又能設計實驗的人并不多。在師資引進方面,主觀上不太注重引進心理學專業(yè)的教師,客觀上既懂心理學,又懂廣告學的人才稀缺。而在師資培養(yǎng)上,由于廣告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與廣告實戰(zhàn)嚴重脫節(jié),又使得雙師型師資的培養(yǎng)困難重重。其次,廣告心理學課程實驗設備以及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不夠。一方面廣告心理學實驗室建設所需成本較高,令很多高校望而卻步,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才、研究項目等因素,實驗設備的使用率并不高,造成設備的極大浪費,進而又影響學校對廣告心理學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最后,廣告心理學課程建設難以到位。由于師資建設、設備引進、研究項目以及建設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客觀和主觀上被不受重視,逐漸淪為邊緣學科,很難進入廣告學專業(yè)重點建設的課程之列。難以進入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廣告心理學的基礎課程的地位就難以落實。

          三、改進廣告心理學教學的對策

          (一)以課程地位落實為保障要改變廣告心理學空有其名的局面,首要之務就是落實廣告心理學基礎課程地位,從而真正發(fā)揮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首先,加強廣告心理學師資的引進與培養(yǎng)力度。一方面引進具有心理學和廣告學雙重學科背景具有高學歷的教師擔任廣告心理學教學工作,還可聘請熟悉廣告心理學業(yè)務的業(yè)界人士,補充廣告心理學的教學隊伍;另一方面,將廣告心理學教師送到相關的心理研究所、實驗室,以及業(yè)界廣告心理研究機構等,參與業(yè)界的廣告心理實戰(zhàn)項目,或是引導教師開展與業(yè)界接觸緊密的廣告心理學研究,從而增進廣告心理學專任教師的研究水平與實戰(zhàn)經(jīng)驗。其次,加大廣告心理學實驗室的建設力度。把廣告心理學實驗設備購置和實驗室建設,作為培養(yǎng)學生廣告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為開展廣告心理學教學與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引導和鼓勵師生,增加對廣告心理學實驗設備及實驗室的使用頻率與范圍,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在對廣告心理學的課程地位及其教學困境的認識基礎上,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廣告心理學申報各類精品課程,重點學科建設等項目,加強廣告心理學教學教改、實驗設計、課程實訓的研究,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以廣告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隨著廣告業(yè)的發(fā)展,業(yè)界對廣告人才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傳統(tǒng)以廣告策劃與創(chuàng)意為核心的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未來業(yè)界需要創(chuàng)作力、洞察力和溝通力兼具的復合型廣告人才。廣告心理學在復合型廣告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作用來看,廣告心理學應以廣告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著重廣告學專業(yè)學生四個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消費市場趨勢的洞察能力,能夠透過市場想象分析并預測消費心理與行為變化;二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符合心理科學廣告的想象能力,合理運用心理學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廣告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力,創(chuàng)作真正能夠實現(xiàn)廣告與受眾的“心”溝通的廣告作品;三是培養(yǎng)學生日后從事廣告職業(yè)的心理調適能力,開展職業(yè)心理健康教育,以良好的心態(tài)應對從事廣告行業(yè)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四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話廣告業(yè)界的溝通能力,掌握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日后的廣告提案、客戶開發(fā)與維護等。

          篇5

          近年來,世界各國各領域,興起一股“心理學熱”,研究種類分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和應用心理學(包括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業(yè)心理學、文化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兩大類。

          文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實是文化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它又分為藝術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宗教心理學、道德心理學等。而藝術心理學又分為各藝術門類及其分支的各種心理學,例如音樂心理學、戲劇心理學、舞蹈心理學、美術心理學等。

          聲樂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在我國尚處于“在建”狀態(tài),為此,筆者不揣淺薄,就我國聲樂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提出若干淺見,以作引玉之磚。

          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不是為了追時尚、趕時髦,參與“一窩蜂”的理論思潮,也不是為了獨出心裁、左道旁門,而是對于聲樂藝術本身,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參照意義。它既可以從以人為本的高度來觀照聲樂藝術,又可以從人性化的深度來探索聲樂藝術的奧秘,既可以豐富加深對人的本質屬性的全理解,又可為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和聲樂藝術實踐服務。

          未來的社會生活,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心理學在社會的作用也得越來越大。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教授早就提出,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shù)學科學、系統(tǒng)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六大門類,而聲樂心理學則屬于人體科學與思維科學的雙重范疇。

          音樂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聲音藝術,它既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藝術形式,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喜愛且不可或缺的藝術種類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chǎn)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yōu)勝者?!蓖瑯?恩格斯也指出:“心理學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倍皟?yōu)勝者”與“最美麗的花朵”相結合的聲樂心理學,無疑對于聲樂藝術,具有更重要的導向意義。

          二、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聲樂心理學是人體學與思維科學的深入與拓展,它研究、觀察、體驗、探討人們在進行聲樂活動時的規(guī)律與特點,了解人們在聲樂活動中的行為特征,并對其行為予以描述、解讀、控制、預測。

          具體而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大層面:

          第一,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又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想象。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是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想象作為一種高級認識過程,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一個必備元素。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作為一支能夠復雜的心理活動,就有多樣性、具象性等特點。二是情感。情感作為一種審美心理因素,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產(chǎn)生的。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情感。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所表達的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焙诟駹栔赋?“音樂所持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蔽覈鴿h代的《毛詩序》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比抢斫?。理解是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關系,直至認識其本質、規(guī)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分為直接理解與間接理解兩種。

          第二,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維達到較高和較成熟的程度、社會情感得到充分發(fā)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等。

          第三,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狀態(tài)。又分為聲樂訓練的心理狀態(tài)、非演出的心理狀態(tài)、演出的心理狀態(tài)等。

          第四,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訓練方法。主要有想象訓練法、自我暗示訓練法、放松訓練法、集中注意力訓練法、模擬訓練法等。

          第五,研究聲樂活動中心理障礙的克服辦法。又分為樹立樂觀情緒、克服自卑心理、強化意志力、培養(yǎng)強烈的欲望、不斷充實自己、正確評估自己,克服虛榮心理、克服羞怯心理等。

          三、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要采用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理論來源于實踐,進而又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力戒紙上談兵和故弄玄虛。

          同時,要引進西方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的理論與方法,將整個聲樂心理學作為一個大的母系統(tǒng),下面各分支作為子系統(tǒng)與“子子”系統(tǒng),既研究各子系統(tǒng)與母系統(tǒng)的關系,又研究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形成動態(tài)的研究態(tài)勢。

          作者_黃桂君

          Author_Huang Guijun

          單位_黑龍江省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7-0187-02

          一、專業(yè)認同與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構建

          專業(yè)認同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所謂專業(yè)認同,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認可程度以及專業(yè)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包含了對自己專業(yè)未來對應職業(yè)的認同。研究顯示,目前高校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偏低,改變這一現(xiàn)狀需要改進專業(y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突出實習實踐。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認可度,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增強學生對專業(yè)的了解,掌握將來職業(yè)所需的技能,評估自己勝任的職業(yè)區(qū)域,這些都需要專業(yè)課程設置來實現(xiàn)。我們認為,一年級是培養(yǎng)專業(yè)興趣點的階段。二年級是真正進入專業(yè)的階段,三年級是掌握專業(yè)知識、應用專業(yè)知識的階段,四年級上學期是學生明確未來方向的階段。因此,每一個年級都有其特殊性,在專業(yè)設置上需要考慮。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明確提出,要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機制改革,著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shù)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高度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求本科應屆畢業(yè)生大學四年內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這些都為以課堂講授為主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挑戰(zhàn),改革勢在必行。

          從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次心理學發(fā)展的重大里程碑背后都與社會需要有直接關聯(lián)。應用心理學的特點重在“應用”,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專業(yè)主要設置在師范院校中,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對于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定位是培養(yǎng)心理學教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高校中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大概超過240所,非師范類院校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越來越多,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非師范類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發(fā)展的定位,因為這直接涉及到課程設置問題。目前研究者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心理學以及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課程設置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課程設置不合理,脫離實際,要重視實踐教學,依托實踐基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建構模塊化和層次化的課程體系。對于民族院校而言,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課程體系,除了重視以上要求外,還要結合民族院校實際,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目前,民族團結教育開始進入中小學課程,成為中小學必修課,如何在中小學實施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這應該是民族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優(yōu)勢和特色,需要在課程體系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構建民族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二、我校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的整體框架

          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設立的一個主要參照點是元培計劃,元培計劃的核心點是“增加學生的選擇性”,這也是我們課程體系的一大特色:提供更多的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

          參照元培計劃,我們的課程改革主要凸顯了“4+3+1”的教學模式,厚基礎,重應用,多選擇,在前4個學期集中上基礎課,后3個學期是選修課,最后1個學期是實習+畢業(yè)論文。

          (一)確立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主要是各類心理學專業(yè)基礎課程,這類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學專業(yè)理論素質,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原理,形成心理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從而為進一步的學和研究打下理論基礎。根據(jù)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規(guī)定,我們確立了以下基礎課程: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tǒng)計、心理測量、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這些課程在前4個學期上完。

          另外,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社會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課程內容有重復的地方,因此,我們在制定方案時對于一些重復內容進行了相應處理,比如心理學的理論流派思想主要在普通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兩門課程中詳細講述,其余課程在這一內容上略講,把講授要點放在該門課程的特色上。

          (二)減少實驗課的課時數(shù)

          生態(tài)化運動越來越多的得到關注,其原因在于研究的外在效度高,有利于推廣。心理學實驗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讓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但目前心理學的實驗設備是軟件,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了演示作用,單純的實驗室實驗讓學生對于應用心理學未來的就業(yè)方向會產(chǎn)生困惑。實驗軟件雖然直觀,但與實際的生活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減少實驗課的課時數(shù)。同時,實驗心理學、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課程的實驗課有重復,因此,我們的實驗課主要為認知類課程開設,普通心理學的實驗課以演示為主,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實驗課以操作和解釋實驗結果為主,并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

          (三)大量增加實踐課程的數(shù)量

          實踐課程的增加是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最大的特色。心理學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些課程主要在第5-7個學期開設,其主要特點是開設課程模塊,進行小班教學,課程實行學生選修制,每班人數(shù)的上限值為30人。教學模式上以學生小組講授為主,每個小組負責某一方面的內容,進行資料收集,其余小組和任課教師進行提問或評價,講授內容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是社會熱點。

          根據(jù)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未來的就業(yè)取向以及潛在的職業(yè)需求,我們設計了三個模塊的實踐課程內容:科學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業(yè)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

          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中想繼續(xù)深造的還是有相當比例的,科學研究課程模塊就是為這些學生設計的,所開設的課程是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考研課程有機銜接的部分,這些課程是通過學生動手做研究,提高其科學研究能力,有利于學生對于專業(yè)基礎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為今后研究奠定深厚基礎,這也有利于增強應用心理學乃至整個心理學專業(y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這一模塊主要包含以下課程:學術論文寫作、英文文獻檢索與分析、電生理技術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心理調查方法與實踐、高效率學習方法與實踐、研究設計與方法、心理學發(fā)展前沿、高級心理統(tǒng)計、心理與行為研究實踐、心理學發(fā)展的新取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模塊,其主要特色是操作性很強,這一部分在課程體系中占了較大比例,它們既可以滿足于學生在學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去醫(yī)院、監(jiān)獄、公安廳等機構做咨詢教師,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比如自己開設心理咨詢室,拓展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途徑。這一模塊包含的課程有心理咨詢課程與督導、情緒管理、心理檔案管理、青少年異常發(fā)展與矯正、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團體咨詢、學校心理輔導課程、學校心理輔導活動、朋輩輔導、朋輩輔導督導、學校心理素拓、民族音樂與心理咨詢、民族文化與心理等。

          企業(yè)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是發(fā)展前景比較看好的一個模塊。員工援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目前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重視,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吻合了企業(yè)目前的需求。我們根據(jù)企業(yè)發(fā)展的整個流程設計課程,同時對于新出現(xiàn)的企業(yè)問題也進行關注,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這些課程對于學生將來在企業(yè)發(fā)展非常有利,能夠充分發(fā)揮心理學在人力資源工作中的獨特優(yōu)勢。另外,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有一些會從事公務員工作,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可能還是重點培養(yǎng)對象。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新概念、新事物,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公共危機管理,我們專門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這一模塊包含的課程有人員測評及選拔、團隊建設、企業(y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心理干預、組織員工激勵實踐、環(huán)境建設與員工發(fā)展、群體心理規(guī)律及應用、組織團隊素拓訓練、消費心理探析及應用、管理心理應用實踐、員工生涯輔導模式探究、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心理形成機制、民族認同心理及應用、社區(qū)及村落心理探究等。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企業(yè)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兩個模塊可以互為支撐,課程內容互為補充。

          三、試運行課程的效果

          為了檢驗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我們在《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和《朋輩輔導督導》兩門課程中進行了嘗試。在《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課程中,要求每個學生做6次以上的咨詢,然后以督導的方式報告咨詢過程,教師和其他同學對咨詢提供一些建設性建議。這種學生咨詢+個人體驗+督導的形式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也得到其他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同行、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高度評價,對我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表達了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并表達了來我校觀摩的意愿。

          《朋輩輔導督導》課程的開設達到了另一個效果: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中來,這樣一部分緩解了咨詢量的壓力,使更加多的同學得到咨詢服務。一些處于追蹤狀態(tài)的需要陪伴的同學也得到更多、更好的陪伴。在實踐操作中的結果也讓專業(yè)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也對低年級學生產(chǎn)生了正向影響。

          四、總結

          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定位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校實際,關注社會需求。對于民族院校而言,構建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優(yōu)勢的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尤為重要。我校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緊密結合民族文化這一特色與優(yōu)勢,結合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有針對性地、模塊化的、層次化的進行了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調整,在建構應用心理學基礎課程的同時,提出了科學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業(yè)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三個方向的實踐課程體系,在教學模式上實行小班教學,小組教學,學生講授為主、教師評價為輔,我們認為,這種課程體系能夠為民族院校設置應用心理學專業(yè)提供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宏飛,龍.大學生專業(yè)認同的內涵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09年22期.

          [2]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應用心理學專業(yè)規(guī)范,2006.

          [3]高立群,彭耽齡.“21世紀心理學走向和人才培養(yǎng)”的調查.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4]謝倩,辛勇.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篇7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lián)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lián)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痹谶@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歷史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xiāng)土的眷戀,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眳菆F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保ㄗⅲ簠菆F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tài)(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意識以及同時產(chǎn)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chǎn)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tài)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蓪⒚褡逍睦矸譃槊褡逍睦硭刭|、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fā)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tài)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xiàn)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jié)、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為基礎,在后天的環(huán)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fā)生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xiàn)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lián)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qū)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zhàn)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zhàn)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tài)和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wèi)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保ㄗⅲ盒炖棼悾骸对囌撐覈褡逍睦硌芯俊罚短m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nóng)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出許多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jīng)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huán)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jīng)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fā)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fā)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yè)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yè):《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fā)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fā)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shù)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fā)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骸对囌撁褡鍌鹘y(tǒng)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tǒng)對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tǒng)對科技文化發(fā)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jīng)濟心理是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參見張踐:《改造經(jīng)濟心理是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jīng)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jīng)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qū)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jīng)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huán)境中介,經(jīng)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xiàn)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xiàn)代化》,《哲學動態(tài)》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xiàn)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xiàn)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fā)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shù)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fā)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chǎn)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fā)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shù)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guī)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xiàn)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jīng)常會遇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huán)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xiàn)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jīng)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xiàn),是人的相當穩(wěn)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xiàn)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tǒng)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jīng)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組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jīng)由中樞系統(tǒng)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tǒng)一的效能。感覺神經(jīng)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jīng)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專管營養(yǎng)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huán)、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又稱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上所說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是心理產(chǎn)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jīng)系統(tǒng)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jīng)系統(tǒng)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chǎn)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心理現(xiàn)象也能夠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chǎn)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chǎn)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shù)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梢哉f,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xiàn)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xiàn)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fā)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jīng)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fā)展,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qū),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qū)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fā)展中的共同規(guī)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xiàn)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jīng)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xiàn),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qū)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jīng)??吹矫褡甯刹坎涣私馍贁?shù)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qū)民族關系發(fā)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zhí)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lián)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篇8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lián)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lián)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痹谶@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歷史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xiāng)土的眷戀,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保ㄗⅲ簠菆F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tài)(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意識以及同時產(chǎn)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chǎn)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guī)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tài)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蓪⒚褡逍睦矸譃槊褡逍睦硭刭|、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fā)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tài)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xiàn)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jié)、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為基礎,在后天的環(huán)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fā)生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xiàn)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lián)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qū)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zhàn)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zhàn)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tài)和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wèi)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保ㄗⅲ盒炖棼悾骸对囌撐覈褡逍睦硌芯俊?,《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nóng)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出許多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jīng)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huán)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jīng)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fā)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fā)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yè)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yè):《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fā)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fā)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shù)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fā)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骸对囌撁褡鍌鹘y(tǒng)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tǒng)對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tǒng)對科技文化發(fā)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jīng)濟心理是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參見張踐:《改造經(jīng)濟心理是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jīng)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jīng)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qū)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jīng)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huán)境中介,經(jīng)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xiàn)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xiàn)代化》,《哲學動態(tài)》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xiàn)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xiàn)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fā)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shù)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fā)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風俗習慣、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chǎn)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fā)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shù)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guī)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xiàn)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jīng)常會遇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huán)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xiàn)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jīng)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xiàn),是人的相當穩(wěn)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xiàn)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tǒng)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xiàn)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jīng)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組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jīng)由中樞系統(tǒng)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tǒng)一的效能。感覺神經(jīng)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jīng)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專管營養(yǎng)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huán)、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又稱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上所說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則是心理產(chǎn)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jīng)系統(tǒng)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jīng)系統(tǒng)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chǎn)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心理現(xiàn)象也能夠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chǎn)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chǎn)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shù)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梢哉f,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xiàn)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xiàn)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fā)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jīng)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fā)展,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qū),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qū)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fā)展中的共同規(guī)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xiàn)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jīng)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xiàn),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qū)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jīng)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qū)民族關系發(fā)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zhí)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lián)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篇9

          閱讀了《教育心理學》,覺得很有收獲,對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本書是以教育心理學為主線編寫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其內容緊密結合中小學實際,且針對性強實用性強,便于自學.在通讀本書后,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了解,另外關于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于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書中沒有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確定義,而是通過介紹教學過程,通過與鄰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示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義。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而相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及應用。這兩個學科比較好區(qū)分,我的認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我們的教育教學,而教學心理學已經(jīng)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系可以說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yōu)閷W科基礎的,卻不好說誰包含了誰,誰從屬于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幫助了我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運用、管理和評估的理論和實踐。

          在通讀這本書后,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關于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關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系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范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由于受教育體質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聯(lián)系到體質發(fā)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師生協(xié)同活動的過程,而且教師在這種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關于教師的心理學問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該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定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為主的一門邊緣科學。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范圍。根據(jù)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范圍是完全適應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和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為出發(fā)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為目的的。

          讀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二

          首先一點,我從感性上認識到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很博大精深的學問,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比如說處理學生個性和共性之間的關系,怎樣從個性中提煉出共性,又怎樣在對共性的總結中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還有怎樣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最優(yōu)化,怎樣教學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不讓其對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厭煩;還有怎樣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點對其施以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如此等等。在書中介紹到了很多不同時代的著名學者的觀點,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讀了這些,我才逐漸認識到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備受重視,被廣泛研究的學科。

          不光是理論,書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樣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對于教學的實踐活動有很直接和現(xiàn)實的意義。書中舉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見慣的事其實就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比如應該怎樣讓小學生克服坐不住的問題,還有怎樣不動聲色的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又不至于引起學生反感。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讀了教育心理學后,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漸漸明白起來,真的感慨頗多。

          第三,教育心理學給我提供的不只是一個研究結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研究方法,指導你怎樣利用這些看起來書面化的大理論,把他們真正變?yōu)橹笇憬虒W的利劍。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值得你特別去關注的地方,而每個學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讓你總結規(guī)律,更好的認識教學。教育心理學為我所提供的這些科學的研究法我認為不管今后是否從事教育事業(yè)都是讓人從中受益良多的。原來一直不明白所謂量表是什么東西,現(xiàn)在才開始懂得原來心理學是這樣一門精密的科學,要求很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從數(shù)據(jù)中了解人內心的世界。

          第四,對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學以教與學互動作用為主線,以學習心理為核心,對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學習遷移、智力與創(chuàng)造力、品德心理、群體心理、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心理衛(wèi)生與教師心理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tǒng)、深入淺出的分析。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 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xié)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fā)展需要。

          最后,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并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tài)迎接新的挑戰(zhàn),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讀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三

          最近學習了皮連生的教育心理學,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了解到教師職業(yè)的神圣,同時也感責任的重大。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yè)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談談我對學習的心得:

          一、熱愛教育事業(yè),獻身教育事業(yè)是師德的思想基礎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yè)。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紅燭、人梯、春蠶、鋪路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職業(yè)的無私和偉大。所以,教師從自己執(zhí)教之日起,就該對教師這一職業(yè)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徹底清除拜金主義.仕爵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業(yè),象陶行知所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無論何時,都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投身教育事業(yè),我終生無悔。

          二、熱愛、尊重學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說,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根本。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決不是一個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教師愛學生體現(xiàn)在嚴和慈上。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又說:嚴是愛,寬是害。對學生不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難以培育出跨世紀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設者。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所以,對學生不嚴不行。當然,嚴要得法,嚴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訓練來要求。慈,就是對學生要關心、愛護、寬容、尊重。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進步,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為人師表是師德的核心

          篇10

          文章編號1008-5807(2011)02-141-01

          一、進行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原因

          (一)課程標準滯后

          現(xiàn)階段課程標準有取代教學大綱的趨勢,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主要是對教學目的與程度的規(guī)定,即通過教學,學生應該學會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會做什么,以供教師在設計教案、實施教學時參考與把握,至于學生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結果,教學大綱是不管的。而現(xiàn)有的課程標準對教學過程如何達到教學目標的內容不夠具體和實用。理想的課程標準應規(guī)定課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guī)定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應達到的標準以及內容框架。另外,對教材編寫、教學要求、教學評價等也應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和要求。這些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二)教材選用不妥

          現(xiàn)階段一些針對高職高專的消費心理學教材編寫體系中普通心理學知識與營銷知識兩部分較為獨立,沒有能夠很好的整合起來,教材理論知識較多,實踐部分較少,教材編寫模式上缺乏創(chuàng)新,案例年份過早,不夠新穎,不利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三)教學模式與方法太過死板,不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消費心理學課程現(xiàn)階段還主要采用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師生關系仍然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是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只管“教”,只管把教學任務完成或把書講完,過分強調理論的傳授,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所學知識,難以真正運用到實踐中。這種教學方式較適用于理論課教學,而對于實踐性很強的消費心理學并不適合。

          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還是采用傳統(tǒng)授課教學方法,雖然案例教學法普遍采用,但往往存在選用案例時效性差、學生不感興趣、案例分析不夠深入等問題,并沒有能夠很好的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還存在著忽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等缺陷,具有改革的必要性。

          另外,由于學生普遍缺乏普通心理學知識背景,《消費心理學》又涉及到心理學很多基本理論,內容較抽象,學生很難看懂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也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

          (四)采用傳統(tǒng)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消費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檢驗方式主要還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也就是閉卷考試??荚嚨膬热莶煌夂跏敲~解釋、填空、簡答題以及論述題等。這種純理論的考試,使學生、教師還在以“考試”為中心,忽略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這種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二、進行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指導思想

          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建立起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技術應用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教學模式。目前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也這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總的來看,國內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實踐教學模式還缺乏一套符合潮流和實際的有效模式。

          (一)消費心理學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現(xiàn)實價值

          消費心理學實踐教學課程教學在采用傳遞―接受性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以問題探究為基礎的研究性實踐式教學內容,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探討的目標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既要親近教育實踐,也要走進消費心理學研究領域。開展案例教學和實踐性教學,有利于學生研究商品購買者的心理,掌握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完成的規(guī)律,并在實踐中能運用自如。消費心理學高等職業(yè)教育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出現(xiàn),是我們這次探討的主要問題。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主要內涵是高等技術教育,它與聯(lián)合國教科組織所建議分類原則關于技術教育的意義是一致的,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主要特點

          在培養(yǎng)目標上,培養(yǎng)適應經(jīng)濟社會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在培養(yǎng)條件上,教師的教學要有鮮明的現(xiàn)場性、技術應用性、綜合性和可供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和訓練的特點與功能。過去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從理論到理論,而“心理”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緒,只有通過接觸才能發(fā)現(xiàn),而“接觸 ”就在于實踐。因此,消費心理學實踐教學是我院消費心理學教學的必由之路。

          在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完善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學習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本課題團隊對傳統(tǒng)消費心理學教學思想存在的弊端進行研究,從“學”的角度,強調“會”,突出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實踐中,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必須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展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包括消費心理學模擬實驗和實戰(zhàn)體驗),使學生掌握消費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誘導消費者消費的技術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運用現(xiàn)代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正是有了這種認識,本課題團隊要確立以“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思想,激發(fā)學生參與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人才并重的培養(yǎng)目標。

          基金項目:江西藍天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消費心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探討”階段性成果

          課題編號:JY08021

          參考文獻:

          篇11

          一、公共心理改革內容

          (一)教材體系與內容上的改革

          對于公共心理學教材改革工作來說,已經(jīng)成為了心理學教育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之一,同時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現(xiàn)階段的公共心理學教育體系主要向著以下幾種傾斜:普通心理學體系、教育心理學體系、發(fā)展心理學體系、綜合體系等。所以說公共心理學就是從普通心理學的角度上出發(fā),以教育心理學為主要的內容,同時也包含了社會以及青少年心理學等課程。所以在對公共心理學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就要從實際需求上出發(fā),建立出完善的體系,同時還要堅持從自身特色上入手,以此來解決公共心理學教材改革中所存在的問題,發(fā)揮出公共心理學的作用與功能。

          (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對于教學方法來說,就是教師與學生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標與任務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與手段等。因此,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成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傳統(tǒng)演講。對于演講方法來說,可以減少教學中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解釋相應的概念,產(chǎn)生出有效的理想與態(tài)度,確保教材的生動性與趣味性。但是從缺點上來說,就是存在著單一教學的問題。教師并不能及時掌握好學生對教材的接受程度,同時也很容易出現(xiàn)注入式教學等問題。第二,研討法。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探討問題,以此來找出最終的答案。且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分析。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小組研討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對于一些不敢在眾人面前發(fā)表意見的學生來說,借助小組研討的方法可以鍛煉其膽量,同時也可以產(chǎn)生出一定的自信心。但是對于這種方法來說,很容易出現(xiàn)浪費時間與難以掌握系統(tǒng)知識的現(xiàn)象。加之受到學生經(jīng)驗與知識不足的影響,使得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在正式結束課堂以前,就可以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并主動糾正學生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1]。

          (三)教學評價上的問題

          在教學中主要的內容就是要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與評定,而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檢驗自身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開展教學評價也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中就可以采取形成性評價方法,以此來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正確的影響教學過程。在形成性評價中主要包含了教師所進行的非正式觀察,同時也可以對教學進行調整,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可以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以及學習深入程度,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實現(xiàn)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公共心理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一)改革與研究

          在新形勢的發(fā)展下,以及客觀形勢的需要,就迫使我們要認真思考怎樣提高公共心理學的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自身心理素質修養(yǎng),借助科學有效的評價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就要掌握好心理學的方法與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公共心理學教學的重要性[2]。

          (二)豐富教學形式

          就目前的公共心理學來說,存在著形式單一的現(xiàn)象,所開展的研究也往往以個人研究為主,合作研究嚴重不足。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從研究形式上出發(fā),加強合作研究的效果,可以加強院校內部各相關人員的互相協(xié)作,同時還要做好各個院校之間的合作工作,借助研究力量強的地區(qū)來帶動研究力量弱的地區(qū),以此來保證心理學的研究效果,提高教育的質量。

          (三)做好主題上的拓展工作

          現(xiàn)如今鞏固心理學研究主題主要包含了教學改革、課程、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上。尤其是對于教學改革來說,所投入的關注度也是相對較高的。因此,在實際中就要正確認識到開展公共心理學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性。在新課改的不斷影響下,相關院校也要及?r對教材、內容、方法、效果以及模式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拓展公共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如從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角度上出發(fā),加強對公共心理學教育研究的效果,結合現(xiàn)階段的研究成果,以此來滿足發(fā)展的需求,同時還要明確宏觀的研究方向,關注心理學教育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工作,注重在新形勢下的實驗實踐教學發(fā)展,滿足教學的需求[3]。

          (四)做好公共心理學改革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技術運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