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智障兒童教育培訓

          智障兒童教育培訓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10-17 09:24:22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智障兒童教育培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智障兒童教育培訓

          篇1

          “愛在太平”為主題,以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企業(yè)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愛心圖書室”:讓愛心不斷延續(xù)

          善國必先育才,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一直關注的重點。2010年9月17日,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為打工子弟小學――張北希望小學建立了一個“愛心圖書室”,滿載著公司客戶及員工拳拳愛心的4000余冊圖書,被分門別類地擺放在了嶄新的書柜里,孩子們手捧他們盼望已久的圖書,激動不已。

          其實,這已經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為打工子弟小學建立的第二個愛心圖書室了。2009年,北京分公司了解到,北京約有10萬余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在自辦的“打工子弟學?!弊x書。這些學校由于資金不足,師資力量、教學設施都十分匱乏,而圖書室只能成為孩子們心底的一個夢想。于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面向客戶和員工發(fā)起了“為打工子弟學校建立愛心圖書室”活動,希望幫助這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當年,就為綠園小學建立了第一個“愛心圖書室”,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這促使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領導們決定,將這項公益活動長期堅持下去,每年為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建立一個“愛心圖書室”,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送去溫暖和關愛。今后,這項活動將一年―年地延續(xù)傳承下去,讓慈善愛心之花在京城遍地開放。

          智障兒童點亮一盞心燈

          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無意中了解到,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天真淳樸,渴望關心和愛護,他們期待被人關注,這就是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的孩子們。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1998年成立,是一所民辦智障兒童教育學校,不僅提供九年義務教育,還收養(yǎng)了很多被遺棄無家可歸的智障兒童。目前該校已有多批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走上了回饋社會的道路。

          2010年兒童節(jié)前夕,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一行30余人,帶著愛心和祝福來到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送去了食品和生活用品,與孩子們喜迎六一兒童節(jié)的到來。活動中,孩子們用精心準備的歌聲和舞蹈,表達了他們的喜悅之情,掌聲、笑聲交融在一起,孩子們樂觀、堅強的性格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最后當員工與孩子們一起表演手語舞《感恩的心》時,每位員工的眼里都噙滿感動的淚水。

          為老人送去溫暖真情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2010年5月8日母親節(jié)前夕,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組織廣大員工帶著鮮花和慰問品來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與福利院的老人共迎母親節(jié)的到來。

          當天,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的員工們表演了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如手語舞、秦腔及京劇等,還為老人們獻上了多首革命歌曲。員工們還與福利院的老人、工作人員共同合唱歌曲《母親》,現(xiàn)場許多老人眼里都閃著淚光。在歌聲中,員工為老人們送上了康乃馨和生活用品?,F(xiàn)場,一位建國初期公安界聞名一時,如今已89歲高齡的老奶奶,拉住一位員工的手潸然淚下,不僅表達了感激之情,還鼓勵年輕人要努力工作,報效國家。

          這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連續(xù)3年組織員工慰問福利院老人,通過這個活動,不僅為老人們送去了溫暖和關懷,員工們也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禮。

          環(huán)保與助學兩不誤

          2010年4月,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參加“綠色助學公益植樹”活動。在增強員工環(huán)保意識同時,為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奉獻―份愛心。

          “綠色助學公益植樹”活動由中華環(huán)境保護基金會主辦,通過植樹,在綠化環(huán)境的同時,還將樹木產生的經濟效益用于扶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已經連續(xù)3年組織這項活動,目前累計種下700余株愛心樹,共為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捐款1.8萬元。

          災難無情 太平有愛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fā)生地震,給當?shù)厝嗣裆敭a帶來了嚴重損失,大災無情,太平有愛。在地震發(fā)生后,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全體員工即伸出了援助之手,共捐款4.6萬余元。5?12地震發(fā)生后,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及員工捐贈款物達30萬余元,公司還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赴川援助的醫(yī)療人員每人贈送了保額達6000萬元的人身意外傷害險。同時,面對突發(fā)災難,太平人壽開通理賠快速通道,及時將理賠款送到災民手中。

          篇2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fā)展、幫助殘疾人更好的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為把握鄭州市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現(xiàn)基于鄭州市的特殊教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鄭州市的特殊教育狀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特殊教育;狀況分析;殘疾人保障法

          1994年6月1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中說:“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睂Σ煌厥鈨和慕逃挚煞譃槊ね逃?、聾童教育、智力落后兒童教育、語障礙兒童教育等。自“九五”以來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為主體,以送教上門和家庭、社區(qū)教育為補充的中國特殊教育發(fā)展格局?,F(xiàn)基于鄭州市的特殊教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鄭州市的特殊教育狀況進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學校情況

          自2011年到2013年,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數(shù)一直是11所。特教學校的基本情況有:

          (1)特殊教育學校分布在城市和鎮(zhèn)區(qū),農村沒有設立。其中10所分布在城市,1所分布在鎮(zhèn)區(qū)。

          (2)均為教育部門主辦,沒有企業(yè)和民辦的特教學校。

          (3)有2所聾人學校,4所弱智學校,5所其他種類的特教學校。

          二、特殊教育班級數(shù)

          2011年和2012年鄭州市特殊教育的班級數(shù)均為96個,2013年為97個。其中視力殘疾班每年均為8個班級,聽力殘疾班為33個左右,智力殘疾班有50個左右。

          三、特殊教育學生情況

          1.特殊教育學生規(guī)模及其結構

          近年來,鄭州市每年的特殊教育學生人數(shù)基本保持在1500人左右,其中畢業(yè)生數(shù)約有150人,招生人數(shù)為200人左右,其余大約1150人均為在校學生。

          2.特殊教育學生信息

          (1)性別比

          近年來,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的性別比較高,男生人數(shù)將近為女生人數(shù)的2倍。2011年男女生性別比為1.79,2012年為1.86,2013年為1.85。

          (2)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比重

          2011和2012年,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所占的比例約為1.75%,2013年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比重有所增加,占全部在校生的2.69%。

          (3)不同類型殘疾學生人數(shù)

          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中,智力殘疾的學生所占比重較高,為半數(shù)以上,約為56.8%。其次為聽力殘疾的學生,約占28.4%。視力殘疾的學生約為7.9%。

          3.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布情況

          鄭州市特殊教育在校生大部分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約占所有在校生的83%,其中又以聾人學生和弱智學生居多;少數(shù)學生在普通小學和普通(職業(yè))初中里以隨班就讀的方式在校學習,而沒有專門為特殊教育學生設立的特設教學班,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學校為主,以隨班就讀為輔的特殊教育格局。

          4.特殊教育在校生學習情況

          目前,特殊教育的覆蓋面較為狹窄。首先,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學教育,初中受教育學生數(shù)較小學有較大的減少。從2011年至2013年,鄭州市特殊教育在校就讀的學生中有將近73%為小學生,初中生的人數(shù)約為小學生的34%,即將近66%的小學生畢業(yè)之后沒有繼續(xù)進入中學再教育。但從縱向來看,近年來接受義務教育的特殊教育總人數(shù)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表明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其次,在智障、視障、聽障等殘障兒童中,只有視障殘疾兒童能夠進入高中接受再教育的學生,且學生人數(shù)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四、特殊教育師資狀況

          1.特殊教育師資力量

          特殊教育的師資需要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培養(yǎng)有康復醫(yī)學知識及專業(yè)教育水平的院校很少,因此現(xiàn)實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學歷水平一般為本科或者專科院校,且大多沒有經過專業(yè)的特殊教育培訓。為適應高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特教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水平在職前培養(yǎng)和之后培訓方面仍需有較大的提升。

          鄭州市近年來特殊教育的師資力量逐步擴大,教職工人數(shù)從2011年的361人增加到2013年的372人,其中絕大部分為專任教師。然而專任教師的性別比失衡現(xiàn)象比較嚴重,女教師的比例占到79%,且逐年增加。我省規(guī)定的專任教師師生比為1:3,學校要按照三倍于學生的數(shù)量配備專任教師,鄭州市近年來的師生比接近于1:4,表明鄭州市特殊教育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水平還有待改進。

          2.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學歷情況

          據(jù)2013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現(xiàn)有專任教師中,有62.92%為本科畢業(yè),34.65%為??飘厴I(yè),研究生畢業(yè)和高中階段畢業(yè)的教師都很少。約有53.8%的專任教師均受過特教專業(yè)培訓。

          五、特殊教育辦學條件

          1.特殊教育辦學條件

          自2011年到2013年,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占地面積從55363平方米增加到55653平方米,年平均增加96.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從41593平方米增加到了47075平方米,年平均增加1827.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平均為35.29平方米。此外,特殊教育學校藏書量也逐年增加,2011年圖數(shù)量達到147540冊,生均圖書為125本。2012年和2013年生均圖書平均為47.93本。學校圖書室的面積和微機室的面積也在逐年增加。教學資源也由傳統(tǒng)的影像錄音帶轉向多媒體的數(shù)字資源,且資源存數(shù)量由2011年的72GB增加至2013年的1245GB,增加了16.29倍。

          2.特殊教育校舍情況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特殊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特殊教育的辦學規(guī)模迅速擴大,受教育人數(shù)逐年遞增,對特殊教育師資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特殊師范教育成為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的主體。中等特殊師范、大專和本科學歷層次的特殊師范教育培養(yǎng)格局逐步形成。特殊師范教育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中也面臨著困境與挑戰(zhàn)?;趯I(yè)化發(fā)展的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成為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的新模式。

          二、特殊師范教育培養(yǎng)模式及面臨的時代困境

          (一)中等特殊師范教育模式。我國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和部分普通師范學校的特殊班主要招收初中畢業(yè)生.畢業(yè)后分配到各類特殊學校、特殊班擔任教師或負責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輔導工作,這種模式側重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能使學生較快進入臨床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長于設計并完成單科課堂教學,具有學科教學能力。然而,該模式雖然注重了特教師資的方法能力,但培養(yǎng)出的師資教育教學理論廣度不足,教育觀念、教育判斷力及把握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能力有限。

          (二)??铺厥鈳煼督逃J?。專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中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五年制??疲饕惺粘踔挟厴I(yè)生;另一種是三年制??疲饕惺崭咧挟厴I(yè)生。

          五年制??频呐囵B(yǎng)目標十分明確,主要是為特殊學校培養(yǎng)具有大學??瞥潭鹊模軇偃蚊?、聾、智障等特殊學校教育教學的教師。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五年制??频呐囵B(yǎng)模式逐漸顯露出弊端,學校生源越來越差.培養(yǎng)出來的師資學歷層次低.學生就業(yè)困難。三年制??铺厥鈳煼督逃J揭詤⒓痈呖嫉母咧挟厴I(yè)生為招生對象,按未來教育對象的障礙類型劃分.培養(yǎng)有重點傾向的特殊教育師資,使他們既要具有關于特殊教育的理念與滿足課堂上學生特殊需要的知識技能.又要具有從事特殊學生培養(yǎng)的各種關鍵能力。三年制的師資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了生源素質,縮短了培養(yǎng)周期??梢耘囵B(yǎng)較多的高素質的特教師資。但是,該模式也有其不足:三年的時間里,學生既要了解普通教育的知識原理,又要掌握某一類兒童教育的方法、知識、技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要學習如此多的內容,難以真正實現(xiàn)既定的培養(yǎng)目標。

          (三)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的招收對象仍然是高中畢業(yè)生。但生源素質優(yōu)于??疲鋵W制為四年。該模式是在綜合性大學設特教學院或師范大學設特教系培養(yǎng)高等學歷的特教師資,是眾多國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

          此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培養(yǎng)的師資具有較強的教育心理基本理論與知識,具有一定特殊教育觀.較能從宏觀上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教學方向感、判斷力較佳。然而,這種模式培養(yǎng)出的師資雖然具有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沒有具體的學科課程準備,他們無法有針對性地勝任特殊教育學校的任何一門學科教學。另外。本科特殊師范教育畢業(yè)生的臨床實踐不足.進入教育教學實踐需較長時間。因此,各國都在探索進行改革,積極增加學生的實習時間,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特殊師范教育的發(fā)展,適應了當時的特殊教育發(fā)展狀況.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是在新的形勢下,其培訓理念和培訓方式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和挑戰(zhàn)。伴隨人類教育的進步,特殊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涌現(xiàn)了大量的新的現(xiàn)代特殊教育理念。諸如“回歸主流”、“全納教育”、“一體化教育”、“個別教育計劃”、“融合教育”等等。第二,特殊教育的范圍不斷擴大,數(shù)量不斷增加。特殊兒童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盲、聾、智力障礙.而是擴展到各種問題兒童,包括學習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自閉癥、多動癥、言語和語言問題等等。第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技術、教學傳媒和教學手段的采用.使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教學手段面臨種種詰難和嚴峻挑戰(zhàn)。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對特殊教育教師不僅提出了數(shù)量上的要求還包括更高的素質要求:要有特殊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還要有積極應對教育對象擴大、教學手段變化和各項改革措施的素質,有主動關注特殊教育前沿研究成果、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合作研究,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化和群體專業(yè)化水平的意識和能力。這些要求使得傳統(tǒng)的特殊師范教育無論是從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無論是從具體的操作系統(tǒng),還是在觀念層面上都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時代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需要一種新的模式。即教師教育。

          三、基于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

          1975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35屆國際教育會議上,英國的詹姆士·彼得提出了“師資培訓三段法”的設想。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接受三個方面的教育:教師的個人教育、教師的初步訓練、終身教育,與此相應,教師教育則包括三個不可缺少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一個是個人教育環(huán)節(jié),即個人所受的中等及高等教育;二是教師初步訓練環(huán)節(jié),即在個人教育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育實踐,直至成為合格教師:三是在職繼續(xù)教育環(huán)節(jié),這是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補充和繼續(xù).它貫穿于教師職業(yè)生涯的全過程。這樣,教師的職前培訓——人職教育——職后進修三個階段便連成了一個整體。將教師的教育過程視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終生教育過程,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成長,而且符合終身教育的思想,也是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充分體現(xiàn)。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就是:一次性、終結性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模式變?yōu)榱诉B續(xù)性、終身性的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職前教育不是全部,而是起點和基礎。教師教育不僅要有好的起點和基礎,也要有不斷發(fā)展的未來,要用職后教育深化職前教育。

          在我國2002年在教育部《關于“十五”期問教師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中,第一次塒“教師教育”給予了相對完整的詮釋:“教師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人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統(tǒng)稱。”其中,也提出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概念。一般認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師專業(yè)成長兩者是同義,是指教師內在專業(yè)性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既包括教師的學科專業(yè)性發(fā)展,也包括教師的教育專業(yè)性發(fā)展.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guī)定的學歷標準,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的要求;是通過專門培養(yǎng)培訓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師德、知識、技能與能力及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養(yǎng).從而成長為一名合格教師或者優(yōu)秀教師,并隨著社會與教育的變革而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一名成熟的教師需要長期的專業(yè)培養(yǎng)和練習.通常要經過三個時期:一是職前學習期,主要是學習學科知識和教育原理;二是初職時期,約2至3年,在學校中經過老教師的指導和實踐鍛煉,逐漸融人教師的角色;三是成熟階段.約需要3至5年,通過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反思,逐漸熟練地把握了教育教學的技能和技巧。成為一名成熟的優(yōu)秀教師。這種規(guī)定已經充分展示了特殊教師教育一體化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內涵。特殊教師教育一體化奠基于終身教育思想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論。與特殊師范教育的職前終結性不同,它把職前教育、人職教育和在職教育融合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使之構成特殊教師的終身教育歷程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進程。

          四、對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設想

          (一)職前教師教育專業(yè)發(fā)展模式。近年來,國外關于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中最大的亮點是大學與學區(qū)合作伙伴的建構模式,該模式目的在于提高新教師的各種技能、能力,更好地適應班級教學。這種計劃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強調大學與中小學之間建立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有專家認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是一種培養(yǎng)教師的新型方式。

          在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探索采用了非定向師資培養(yǎng)模式(例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教學院)。這種模式是指由綜合性大學的特殊教育學、教育學、心理學和醫(yī)學等專業(yè)為特殊教育培養(yǎng)師資。該模式的優(yōu)點是能從宏觀上把握特殊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判斷力和教學方向感。缺點是臨床實踐不足,實際工作能力不強。因此,各國都在探索,進行改革,積極增加學生的實習時間或開辦臨床學校,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定向與非定向特教師資培養(yǎng)模式走向融合是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的大趨勢。

          (二)職后教師教育專業(yè)發(fā)展模式。

          1.校本培訓模式。該模式是一種有效、經濟、靈活的教師職后教育方式.是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的主要模式之一。該模式可讓受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老教師或者專業(yè)骨干教師帶領.學會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技能和掌握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既不受規(guī)定課程教材的影響,又能避免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讓受訓教師在實際的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交互式培訓模式。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委托轄區(qū)內師資水平高、教學條件好、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運用等方面做得較為優(yōu)秀的特殊學校承擔對轄區(qū)其他特殊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受訓教師在輕松的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長處,學會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技能,還可以讓示范校能從中吸取好的建議.把示范校的榜樣作用發(fā)揮得更好。交互式模式的運用.可使培訓與受訓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關系。

          篇4

          (一)城市低保家庭資產分化急劇擴大,房產成為決定因素在2012年所調查的1051戶低保家庭中,平均總資產(現(xiàn)金資產與房產)約為24.8萬元,單從這個平均值來看,我們似乎應該很樂觀,但平均值掩蓋了太多的信息。如果我們把是否擁有房產作為一個分類變量,把被調查對象分為有房產和沒有房產的兩類家庭,情況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我們這項抽樣調查中,擁有各類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樣本數(shù)為696戶,占總樣本66.2%,沒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樣本數(shù)為355戶,占樣本總數(shù)的33.8%。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擁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所擁有的平均總資產約為37.64萬元,而沒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所擁有的平均總資產實際約為-3659元。也就是說,擁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平均總資產高達幾十萬,而沒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實際上是負資產。如果我們把房產這一項大額資產扣除掉,單看低保家庭的現(xiàn)金資產總額(家庭儲蓄-家庭借貸總額),結果發(fā)現(xiàn):總體上,城市低保家庭擁有的平均資金總額僅為1151元,而平均每個家庭借貸6076元,這樣,城市低保家庭的平均現(xiàn)金資產總額為-4925元。如果我們把有房產的低保戶與沒有房產的低保戶分開來看,不擁有房產的低保戶平均資金總額為562元,借貸資金總額為4131元,家庭平均現(xiàn)金資產總額為-3569元;而相比之下,擁有房產的低保戶平均資金總額為1452元,借貸資金總額為7067元,家庭平均現(xiàn)金資產總額為-5615元。如果考慮到房屋資產,在696戶擁有各類不同來源的產權房屋的低保戶家庭中,平均房屋資產約為38.20萬元,房產因素使城市低保家庭劃分為兩個群體,擁有房產并享受到近10年來房屋大幅增值的城市低保家庭,在總資產上平均遠遠超過了沒有房產的低保家庭。初步的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當前城市低保家庭從現(xiàn)金資產來看,總體上處于負資產狀態(tài),普遍存在著一定數(shù)額的現(xiàn)金借貸,擁有房產的低保戶家庭比沒有房產的低保戶家庭的平均現(xiàn)金資產負債總額要高———盡管從現(xiàn)金資產負債率角度來看,前者沒有后者高。房產成為城市低保家庭資產狀況急劇分化的決定性因素。資金負債情況也表明,擁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從金融上擁有更高的信用,相對具有較強的資金借貸能力。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了當前城市低保家庭資產狀況的總體情況,以及房產在家庭資產分化中的決定性地位,但并沒有揭示出城市低保家庭中具體資產的分布結構狀況。表3的左半部分“2012年低保家庭資產狀況調查”中,列出了詳細的低保家庭資產分組分布情況。這部分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不包括房產,累計22.5%的被調查的城市低保家庭為負資產,其中1萬元以內的現(xiàn)金資產負債的城市低保家庭為13.5%。73.9%的城市低保家庭的現(xiàn)金資產為5000元以內,1萬元及其以上的城市低保家庭只有2.8%的比例。而一旦包括房屋資產,城市低保家庭的總資產分布結構就發(fā)生了巨大的分化??傎Y產為負的低保家庭從22.5%下降到7.4%,總資產不到5000元的低保家庭從73.9%銳降至27.2%??傎Y產5萬元以上的低保家庭占65.1%,其中,總資產5-15萬元的低保家庭占4.4%,15-50萬元的低保家庭占了46.5%,50-80萬元的低保家庭占了12.5%,80萬元及以上的低保家庭占了1.7%,城市低保家庭總資產超過100萬元的也存在。城市低保家庭的總資產分組數(shù)據(jù),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房屋資產不僅大幅度地增加了城市低保家庭的財富,而且導致城市低保家庭內部的資產結構分化程度極其嚴重。然而,無論是從城市低保家庭資產的平均數(shù)額角度進行比較分析,還是從低保家庭資產分組結構分布的角度來比較,這些都屬于橫向的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下面,從與2005年的一項城市低保家庭資產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的縱向比較來看,我們就會對城市低保家庭的資產狀況及其變化有更深入的認識。2005年在濟南市開展的那項抽樣調查研究中,“在被調查的803個(城市低保)家庭中有759個對家庭資產做出了估計……如果不包括房產,被調查家庭的家庭資產平均值只有5815元,中位值僅為2000元,這說明如果不包括房產,有一半的低保家庭資產不超過2000元”[1]38。而至2012年7月,距上次在濟南市的抽樣調查整整過去了7年,在這7年間,濟南市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有了巨大的變化,城市低保標準也從當年的208元增至450元,但這兩次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城市低保家庭的平均現(xiàn)金資產總額卻從為5815元降至-4925元,前后相差超過了1萬元。這一數(shù)據(jù)初看起來,貌似與我們的直覺和常識相違背,直覺和常識告訴我們,近7年來,中國(當然包括濟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作為城市最為貧困的群體也應該從中分享發(fā)展成果,現(xiàn)金資產總額即便是不增加,也不應該大幅度變負。然而,這一數(shù)據(jù)并不能被簡單地解讀為,近7年來城市低保家庭沒有分享到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成果,生活水平發(fā)生了大幅度下降,而更可能應該被解讀為,近7年來城市低保家庭總體借貸能力有所提升,以及各種有效支出需求日益增多,而低保家庭的收入結構卻不能有效應對這一變化。①從分組結構分布的比較來看,不包括房產,2005年被調查的低保家庭中,現(xiàn)金資產為負資產的家庭僅為1.6%;78.4%的低保家庭現(xiàn)金資產不到5000元;5000元到5萬元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為17.7%;超過5萬元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為2.2%。而至2012年,被調查的低保家庭中,現(xiàn)金資產為負資產的家庭大幅度攀升至22.5%;低保家庭現(xiàn)金資產不到5000元占73.9%,基本上與2005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5000元到5萬元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為2.7%,超過5萬元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僅為0.9%,沒有10萬元以上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僅僅從現(xiàn)金資產的分布結構比較結果上分析,2012年被調查的城市低保家庭相比于2005年,除了在分組負債結構比例上有較大的變化之外,基本結構還是較為穩(wěn)定的,尤其是在5000元以內現(xiàn)金資產的低保家庭比例上,都占有7成以上,總體結構并沒有實質性的分化。然而,一旦我們考慮到房產因素,2005年與2012年,被調查的低保家庭總資產的分組結構分布就發(fā)生了根本性的分化。2005年被調查的低保家庭總資產(包括現(xiàn)金資產與房產)中為負的家庭比例為1.1%,而2012年則為7.4%;2005年低保家庭總資產在5000元以內的家庭比例為43.8%,而2012年則為27.2%;2005年總資產在5000至5萬元之間的家庭比例為21%,而2012年則為0.3%;2005年總資產在5到15萬元之間的家庭比例為31.2%,而2012年則為4.4%;2005年總資產過了15萬門檻的僅為2.9%,而到了2012年則暴增至60.7%,其中15萬到50萬之間的家庭占46.5%,50萬到80萬元之間的家庭占12.5%,80萬元及以上的低保家庭占了1.7%。這一對比數(shù)據(jù),清晰地表明了,2005年與2012年被調查的低保家庭總資產分組結構分布從相對集中到急劇的兩級分化的現(xiàn)實,而造成這種兩級分化的決定性因素正是房產及其近7年來的急劇增值。通過各種方式,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通過這種不動產,參與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成果的分配,而沒有這種不動產的低保家庭,則缺少了這種通過房產分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資格”。盡管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至少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只有僅有的一套住房②———這套住房并不能立即變賣,形成自己的現(xiàn)金收入,如果其還想繼續(xù)享受低保待遇的話———但由于產權房不僅具有居住屬性,而且具有財產、金融屬性,即房產具有實在的金融信用能力以及產生收入的能力(屬于財產性收入),這就大大拓展了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的可行選擇能力。上文曾解釋了擁有房產的城市低保家庭總體上比沒有房產的低保家庭具有更高的負債額,這反映了低保戶運用不動產金融信用獲得貸款融資的現(xiàn)狀。實際上,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低保戶運用房產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個案,下面提供兩個比較典型的相關案例。在濟南市SZ區(qū)EQ街道TE社區(qū)中的一位張姓低保戶,該低保戶為男性,現(xiàn)年62歲,離異,無子女,曾是一名鐵路工人,工作了18年,后來因為對單位①事實上,本文提供了兩個反駁這種可能存在的誤導性解讀———即近7年來,被調查的城市低保家庭現(xiàn)金資產由正資產急劇變?yōu)樨撡Y產,被簡單地解讀為生活水平下降———的證據(jù)。其一,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借貸總額超過了沒有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即便是早年房改房時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這部分家庭用于購買公房的資金數(shù)額非常低———以及通過繼承而來的房產家庭的資產負債額也遠遠高于不擁有房產的低保家庭負債額),這從一個角度說明,擁有房產大大提高了這部分家庭的金融信用,提高了其敢于和能夠借貸的信心和能力。經濟學常識也告訴我們,家庭的適度負債并不一定意味著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有時更可能反應的是,家庭金融信用的水平。也就是說,只有有了一定的金融信用,才更有可能借到錢。其二,下文的收支狀況調查分析數(shù)據(jù),也將表明,城市低保家庭的收不抵支現(xiàn)狀長期積累下來,低保家庭總體上負債是必然的。這部分是由于低保家庭開支出現(xiàn)了擴張,原來被壓抑的一些支出被釋放出來,比如,低保家庭的日常食品性支出所占比例大幅降低,而醫(yī)療性支出大幅攀升。被調查的城市低保家庭現(xiàn)金資產由正資產急劇變?yōu)樨撡Y產的事實,也不能表明,城市低保政策維持性目標沒有達到,恰恰相反,城市低保政策維持性生計的目標早已達成,近幾年來,并大大拓展了相關的救助水平和附加福利內容,但發(fā)展型的生計支出日益被提上日程,各種開支逐漸增多。我們從這一個方面可能需要認識到,低保家庭開支的增多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②本次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低保家庭擁有兩套及其以上的住房,事實上,即便有,也不可能被如實告知,這需要通過住房登記管理部門進行信息核對。但即便是比較保守的住房情況的調查數(shù)據(jù)以及比較保守的房產估價,也足以說明問題了。待遇不滿意,偷盜單位財產被發(fā)現(xiàn),入獄服刑2年,被單位開除,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右手落下殘疾,年老體衰,基本無勞動能力,享受全額低保金450元/月,僅憑低保金以及相關救助,只能維持吃飯等日常開支,難以充分滿足醫(yī)藥等多方面的開支需求。該低保戶所處的社區(qū)屬于地段位置較優(yōu)的地區(qū),該小區(qū)房產價格平均在1萬元左右。張先生擁有一套從父母那里繼承而來的30平米的產權房,為了補貼日益增多的生活開支需求,他偷偷地把房子出租給他人,每月獲得800元/月的租金收入,其在城郊租住一套小房子,支付租金200元/月,通過這種辦法,他每月穩(wěn)定地獲得600元的收入。(當然,他有自己的辦法來應付政府和居委會的經濟財產定期審核。)在談到通過這種換租的形式獲得的租賃收入時,張先生反復提到如下話語:“這讓我能夠安心,心不那么發(fā)慌了”、“沒有這筆收入,我晚上都睡不著覺”、“低保金說沒就可能沒了,房子永遠是自己的”,等等。這筆收入對滿足其日常生活醫(yī)藥支出非常重要,并大大提高了其生活的穩(wěn)定性,拓展了生活選擇的自由度,更重要的是,給其生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信心和可貴的獨立程度。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個案也是發(fā)生在濟南市SZ區(qū),XLZ街道XL社區(qū)中一位戶主為T姓的低保家庭中。T為男性,現(xiàn)年50歲,初中文化,患有甲亢,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從事一些房屋防水修理工作,每月收入不穩(wěn)定,時好時壞,最高時收入每月能達到2000元,少時收入不到500元。妻子51歲,患有糖尿病,妻子據(jù)T介紹基本無勞動能力,沒有信心找到合適的工作,且還要照料無自理能力的孩子。現(xiàn)有兩個孩子,均為男性,大兒子26歲,患有嚴重智障和肢體殘疾,無生活自理能力。另一個兒子現(xiàn)年16歲,在上高中,身體健康。自2012年1月至7月間,共花費醫(yī)療費1萬多元。全家享受低保金510元/月,加上相關的救助,也難以維持全家日益增多的開支需求,尤其是醫(yī)療、孩子教育需求。家庭擁有一套40平米的房改房,房改時花費全家積蓄2萬元獲得房屋產權,目前該小區(qū)房價市場估值為30萬元左右。其岳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qū),為增加收入,其與岳父母合住在一起,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每月獲得租金1200元。這種通過房屋換租等方式利用所擁有的房產獲取穩(wěn)定的財產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日益增多的消費開支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質量,增強了生活能力的信心和獨立程度,這種資產效應對于窮人非常重要。

          (二)城市低保家庭總體上收不抵支,收支結構難以維持調查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城市低保家庭月收入平均為1673.11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平均為412.11元,占24.63%;經營性收入平均為25.13元,占1.5%;財產性收入平均僅為3.21元,占0.19%,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社會救收入(包括低保金、教育、醫(yī)療等各種國家制度性救助轉支)平均為700.90元,占41.89%;社會捐贈性收入平均為143.64元,占8.59%;家庭老人退休金(生活在一起,財政統(tǒng)一)轉支平均為263.35元,占15.74%;社會保險類收入平均為118.28元,占7.07%;其他收入平均為6.49元,占0.39%。其中,低保金平均收入為575.17元,占平均月總收入的34.38%。這表明,城市低保家庭的月收入構成中,社會轉支性收入(社會救收入+社會捐贈性收入+社會保險類收入)平均占到月收入的57.56%,接近六成。也就是說,社會轉支性收入構成了城市低保家庭收入的最重要基礎。在社會轉支性收入中,低保金占59.71%,即低保金又占社會轉支性收入的六成左右。關于低保金在低保家庭平均月總收入所占的比例,2005年的那項抽樣調查以及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所開展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都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低保金在低保家庭平均月收入中約占三分之一強。2005年在濟南開展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低保金占低保家庭平均收入的33.5%[1]39;2006年—2008年在濟南所開展的對33戶低保家庭長期追蹤研究結果也表明,低保金占低保家庭平均月收入的36.62%[3]119。低保金構成了城市低保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低保家庭平均月收入的構成中,工資性收入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果結合著下文的支出結構來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單靠社會轉支性收入不可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甚至靠社會性轉支和工資性收入都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家庭老人退休金資助也成為維持低保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的重要構成。在這次抽樣調查中,低保家庭平均月消費支出為1706.62元,其中最主要的幾項消費支出項目、各自平均支出費用以及所占比例,從高至低依次是:食品類支出,平均439.18元/月,占25.73%;醫(yī)療類支出,平均437.26元/月,占25.62%;養(yǎng)老與醫(yī)療保險繳費,平均294.73元/月,占17.27%;兒童教育成長類支出,平均199.49元/月,占11.69%;以及居住類支出,平均156.26元/月,占9.16%。這五大類支出共占據(jù)著低保家庭平均月支出總額的近九成,其中食品類支出與醫(yī)療類支出兩項分別占家庭平均月支出總額的四分之一強,兩項合計占據(jù)月消費總額的一半以上。如果我們把“X1食品類支出+X2居住類支出+X3日化用品支出+X4服裝類支出+X5醫(yī)療類支出+X9交通通訊費+X12其他消費支出”加總在一起,構成低保家庭的維持型消費支出,而把“X6成人教育培訓類支出+X7兒童教育成長類支出+X8文化娛樂類支出+X10社交類支出+X11養(yǎng)老與醫(yī)療保險繳費”加總在一起,構成低保家庭的發(fā)展型消費支出,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低保家庭的平均維持型消費支出為1168.32元/月,占月平均總消費額的68.46%;發(fā)展型消費支出為538.29元/月,占月平均總消費額的31.54%。盡管本次調查的維持性消費總體比例依然占了近七成,但發(fā)展型消費支出占比也占據(jù)了三成多。發(fā)展型消費支出對于貧困家庭的可持續(xù)生計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點與2006—2008年期間對城市低保家庭的追蹤調查的飲食消費占比來看,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證:低保家庭用于飲食比例大幅度降低,由42.99%降為25.73%。[3]119綜合上文所描述的城市低保家庭收支數(shù)據(jù),我們把低保家庭所有的收入———無論是相對穩(wěn)定性的收入,還是極其偶然的收入———加總平均后為1673.11元/月,而消費性開支卻為1706.62元/月,這樣,低保家庭的收支結余為-33.51元,總體上收不抵支。如果我們不包括家庭老人的退休金轉支,那么,收支缺口將達到296.86元。盡管城市低保家庭消費結構中發(fā)展型消費支出的增長,一直是我們期待的變化,但這也意味著城市低保家庭消費項目和消費數(shù)額的增加,僅僅依靠社會救收入是遠遠不夠的。

          (三)城市低保家庭耐用品總量不足,物質資產微乎其微家庭耐用品不僅僅屬于消費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產屬性,屬于有形資產的一部分?!凹彝ツ陀闷?,有以家務勞動效率提高為形式的收益。在某些方面,家庭耐用品對家庭部門來說,類似于工業(yè)部門的機器和設備———兩者都需要金融資本開支,都被預期增加效率,都有長期的但并非無期限的功用?!盵2]123在我們這次抽樣調查中,城市低保家庭中耐用品平均最多的幾個項目依次為:大型家具,平均為2.99個/戶,手機,1.16個/戶,彩色電視機,平均0.93臺/戶;煤氣液化灶具,0.85臺/戶;抽油煙機,0.67臺/戶;電冰箱、冰柜,0.67臺/戶;洗衣機,0.60臺/戶,其余耐用品和物質資產戶均數(shù)量都沒有超過0.5。大型家具以及手機成為城市低保家庭戶均擁有超過1個的耐用品。彩電、煤氣液化灶具在城市低保家庭中的普及率也接近于戶均1臺;但抽油煙機、冰箱冰柜以及洗衣機剛剛查過戶均0.6臺,遠遠達不到戶均1臺的水平,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低保戶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與信息化相關的工具,除了手機超過戶均1個之外,電腦的戶均擁有量達到0.22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戶均幾乎為0),這一方面說明,電腦在低保家庭中逐漸開始逐漸增多———相對于2008年之前,電腦在很多地方還是限制低保資格的重要工具———但另一方面,低保戶家庭中電腦的戶均比例還太少。電腦幾乎是現(xiàn)代家庭中必備的消費、娛樂、資訊、學習和生產工作的平臺工具,因此,大力倡導貧困家庭擁有電腦具有重要的長期效應。低保戶的其他物質資本中,電動自行車、固定電話以及空調的戶均擁有量非常低,只能達到或接近達到0.3個,而至于汽車①、摩托車等機動車輛則接近于無。

          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