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09:19:40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人工智能在英語教學的應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隱喻的認知功能
對隱喻認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時代。亞氏把隱喻看做是一個概念對另一個概念的替換,并且指出,詩歌中隱喻的運用有一定的語境(Mahon,1999)。隱喻的認知功能在17和18世紀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進入20世紀以后,隱喻的認知功能才被貶低,隱喻被當成了一種靜態(tài)的形式邏輯的符號。例如Searle(1977)從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把隱喻僅僅看做是一種語用現(xiàn)象。為此,萊科夫和約翰遜一針見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認為隱喻僅僅是一種語言特點,是語言的問題而不是思想或行為問題”(Lakoff & Johnson, 1980)。他們以《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大張旗鼓地提出了隱喻的認知功能,從而把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甲事物來理解和體驗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通過隱喻建構起來的,即所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本質上都是隱喻的” (Lakoff,1980)。自此,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研究逐漸發(fā)展起來??穫?1999)也指出,隱喻具有語言修辭功能、認知功能和語用功能。國內學者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一書中,把隱喻功能劃分為修辭功能、語言學功能、詩歌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字游戲功能。其中隱喻的認知功能主要指隱喻是人類認識概念系統(tǒng)的基礎和組織經驗的工具,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一般認為,隱喻的認知機制主要體現(xiàn)為從源領域到目標域的映射,表現(xiàn)為人的思維中存在的系統(tǒng)的概念隱喻。在特定語境中,這種概念隱喻常常意味著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而且根據(jù)Lakoff的“不變原則”,這種認知映射具有系統(tǒng)性特點,即源領域的結構系統(tǒng)映射到目標域時,原有的基本圖式結構不變。
二、外語教學中隱喻的應用研究回顧
卡梅倫較早地探討了具有認知功能的隱喻的應用。她認為,隱喻首先是一種語言使用現(xiàn)象,語言的認知性與社會性相互作用產生了語言行為。因為語言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語言資源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被應用、加工,才能達到互動的目的。作為語言學者,應當揭示種種語言行為的內在過程。因此,研究隱喻,要把隱喻的社會層面和認知層面都包括進來。在此基礎上,卡梅倫建構了隱喻的應用框架:1)理論層面;2)加工層面;3)神經層面(Cameron, 1999)。近年來,第一層面主要研究隱喻的認定和分類,第二層面主要指隱喻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作用和解釋,第三層面研究處理隱喻時的神經活動。國外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應用研究已逐漸擴展到很多領域,例如Gwyn(1999)有關隱喻的認知功能在醫(yī)療中的應用研究,Clarke (1999)對兒童話語中隱喻的分析,F(xiàn)orceville(2000)對廣告中隱喻的認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語教學領域里,有關隱喻認知功能的應用研究要少得多,僅有零星的研究散見在認知語言學著作里。在首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上,龐繼賢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討論過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嘗試把卡梅倫的三個層面應用于外語教學。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能力的問題,蔡龍權(2005)也提出了把隱喻性表達作為一項外語交際能力的設想。但是隱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語教學領域里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外的相關研究亦很少,且多為母語為英語的二語習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對英語國家課堂中出現(xiàn)的隱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對本族語教師與學生有關“教學”、“教師”等概念的隱喻性理解和表達的研究。另外,這些研究也都沒有直接探討外語教學和隱喻的關系。
鑒于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主要應用層面,分析外語教學中隱喻應用的可能性,以期為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的進一步應用探索路徑。
三、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模式,出現(xiàn)在政治、經濟等各類語篇中(孫厭舒,2004)。我們的外語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隱喻。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6-0046-02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簡介:孫厭舒(1979-),女,山東聊城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語言習得及英語教學研究。
一、隱喻的認知功能
對隱喻認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時代。亞氏把隱喻看做是一個概念對另一個概念的替換,并且指出,詩歌中隱喻的運用有一定的語境(Mahon,1999)。隱喻的認知功能在17和18世紀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進入20世紀以后,隱喻的認知功能才被貶低,隱喻被當成了一種靜態(tài)的形式邏輯的符號。例如Searle(1977)從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把隱喻僅僅看做是一種語用現(xiàn)象。為此,萊科夫和約翰遜一針見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認為隱喻僅僅是一種語言特點,是語言的問題而不是思想或行為問題”(Lakoff & Johnson, 1980)。他們以《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大張旗鼓地提出了隱喻的認知功能,從而把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甲事物來理解和體驗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通過隱喻建構起來的,即所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本質上都是隱喻的” (Lakoff,1980)。自此,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研究逐漸發(fā)展起來。卡梅倫(1999)也指出,隱喻具有語言修辭功能、認知功能和語用功能。國內學者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一書中,把隱喻功能劃分為修辭功能、語言學功能、詩歌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字游戲功能。其中隱喻的認知功能主要指隱喻是人類認識概念系統(tǒng)的基礎和組織經驗的工具,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一般認為,隱喻的認知機制主要體現(xiàn)為從源領域到目標域的映射,表現(xiàn)為人的思維中存在的系統(tǒng)的概念隱喻。在特定語境中,這種概念隱喻常常意味著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而且根據(jù)Lakoff的“不變原則”,這種認知映射具有系統(tǒng)性特點,即源領域的結構系統(tǒng)映射到目標域時,原有的基本圖式結構不變。
二、外語教學中隱喻的應用研究回顧
卡梅倫較早地探討了具有認知功能的隱喻的應用。她認為,隱喻首先是一種語言使用現(xiàn)象,語言的認知性與社會性相互作用產生了語言行為。因為語言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語言資源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被應用、加工,才能達到互動的目的。作為語言學者,應當揭示種種語言行為的內在過程。因此,研究隱喻,要把隱喻的社會層面和認知層面都包括進來。在此基礎上,卡梅倫建構了隱喻的應用框架:1)理論層面;2)加工層面;3)神經層面(Cameron, 1999)。近年來,第一層面主要研究隱喻的認定和分類,第二層面主要指隱喻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作用和解釋,第三層面研究處理隱喻時的神經活動。國外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應用研究已逐漸擴展到很多領域,例如Gwyn(1999)有關隱喻的認知功能在醫(yī)療中的應用研究,Clarke (1999)對兒童話語中隱喻的分析,F(xiàn)orceville(2000)對廣告中隱喻的認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語教學領域里,有關隱喻認知功能的應用研究要少得多,僅有零星的研究散見在認知語言學著作里。在首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上,龐繼賢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討論過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嘗試把卡梅倫的三個層面應用于外語教學。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能力的問題,蔡龍權(2005)也提出了把隱喻性表達作為一項外語交際能力的設想。但是隱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語教學領域里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外的相關研究亦很少,且多為母語為英語的二語習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對英語國家課堂中出現(xiàn)的隱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對本族語教師與學生有關“教學”、“教師”等概念的隱喻性理解和表達的研究。另外,這些研究也都沒有直接探討外語教學和隱喻的關系。
鑒于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主要應用層面,分析外語教學中隱喻應用的可能性,以期為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的進一步應用探索路徑。
三、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模式,出現(xiàn)在政治、經濟等各類語篇中(孫厭舒,2004)。我們的外語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隱喻。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基于卡梅倫的應用框架理論,在中國文化語境下,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也可分為三個層面:1)語言層面;2)交際層面;3)文化層面。語言層面主要包括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對各種語言現(xiàn)象的提煉和組織的作用。隱喻在交際層面上的應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語教學中經常涉及的問題。文化層面上,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外語教學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學與語篇理解。
1.語言層面
語言層面上,隱喻的認知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隱喻能有效地明確教學中的概念。Cortazzi總結隱喻的認知功能對外語教學的借鑒之處時指出,“隱喻能有效地明確教學中的概念,系統(tǒng)地組織概念”(Cortazzi,1999)。隱喻在從一個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投射中,一些特征在被形象化、具體化的同時也系統(tǒng)地被提煉。在語言學研究中,不同的隱喻用來明確不同的概念。例如,Saussure認為,Language is a game of chess.Chomsky提出 Language is growth,而Halliday則認為Language is a resource。在外語教學中,一些較抽象或較陌生的概念可以借助隱喻來明確。寫作教學中的“大綱”(outline),閱讀教學中的“框架”(scaffolding)等,都是利用隱喻來明確概念的。(2)隱喻性的映射可以用來解釋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可以說明詞的具體義項和抽象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了解詞的演變機制,從而更好地理解、記憶詞匯。認知語義學認為,支配著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不同意義之間關系的原則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隱喻性映射。隱喻的認知功能正是很多詞匯產生多義的原因。Lakoff舉過“foot”的例子:the foot of a mountain,the foot of a list中的foot正是將人們對人體的認知投射到其他事物上產生的意義。再比如通過了解表示空間概念的詞,如“up”、“down”等在語義擴展中的意義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語中介詞意義的多元性和抽象性(趙艷芳,2000)。(3)借助語言的隱喻本質及其隱喻概念,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隱喻性語言。特別是在文學作品閱讀和欣賞中,對隱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辭及意境。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隱喻的認知模式,幫助學生理解隱喻的含義,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6冊15課“Teaching as Mountaineering”中,教師被喻為登山者。這里教學是源領域,登山為目標域。源領域和目標域之間基于相似性而成功地被映射,固然是因為兩者都有艱難險阻,都能帶來成功的喜悅,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教師必須像登山者一樣善于“結繩”,即幫學生串起一個個知識點,或把書本知識和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源領域和目標域的相似性的把握,教師可以比較順利地把隱喻蘊涵的意義傳達給學生,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
2.交際層面
① 選自Istvan Kecskes(1999)。語言的普遍隱喻化表現(xiàn)在詞匯和語篇中,也表現(xiàn)在受情景制約的言語中。Lakoff(1980:4)說:“隱喻充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倍鳵ichards(1936:94)則指出:“我們的三句話里就有一句隱喻。”交際言語中出現(xiàn)大量的隱喻表達也是基于我們的隱喻認知機制。隱喻源于我們的隱喻概念系統(tǒng),而這一系統(tǒng)又源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體驗。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是從認知空間和自己開始認識世界的,所謂“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隱喻的認知基于身體體驗,產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約(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give me a break”①在特定情境中,它們意思并不是“讓我休息一下”,而是表示一種拒絕或反對。當我們用“give me a break”表示拒絕時,所形成的并非僅僅是一個語言事實,而且是一個言語社區(qū)所共同認可的交際行為。再如,在某特定情境中,“get out of here”①的意思也許并不是“l(fā)eave”,而是“don’t fool me”??梢?,我們交際中使用的隱喻化表達方式不僅普遍,而且是與語境密切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對外語學習者而言,隱喻化表達既是一種語言能力,也是一種交際能力。
面對交際中大量的隱喻化表達方式,我們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隱喻性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缺乏專門隱喻性表達的訓練,外語教師甚至尚未建立起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化思維和隱喻化表達方式的意識。蔡龍權曾撰文指出,“隱喻性表達是外語交際能力的必要構成,應該把它設立為我們外語教學的一個高級性學習目標”(蔡龍權,2005)。王寅(2004)也提出在外語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隱喻能力”。兩位學者都提出要把隱喻確立為我們外語教學的一項內容,是很有見地的觀點。
3.文化層面
隱喻的認知模式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蘊。如上所述,隱喻產生于體驗,產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Lakoff指出,“我們所說的體驗決不僅僅涉及某個個體,確切地說,每一種體驗都是在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產生的……所有體驗都完完全全是文化的產物”。隱喻本身的文化意蘊已是語言學界的共識。外語教學必須同時教授文化,這也已是外語工作者的共識。Swiderski(1999)詳細討論了如何通過閱讀和寫作來提高語言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問題。
的確,講授隱喻固有的文化意蘊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然而通過分析隱喻的認知功能,可以在更深的層面上達到文化教學的目的。通過考察隱喻的認知模式,考察隱喻對概念的整合功能和對信息的篩選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隱喻所傳達的文化意蘊。
四、小結
本文討論了隱喻的認知功能在語言層面、交際層面、文化層面上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上述三個層面中,語言層面是基礎,交際層面和文化層面在語言層面的基礎上得以發(fā)展并與之相輔相成。
但是隱喻的認知功能并非僅限于這三個層面。外語教學中學生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語言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隱喻的認知功能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們相信,通過提高學生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理解,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雖然目前尚不可能進行獨立的隱喻教學,但我們可以從隱喻的認知功能這一角度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使學生透過表面的語言現(xiàn)象,捕捉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隱喻的認知功能敏銳的捕捉力和隱喻化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蔡龍權.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外國語,2003(6):38~42.
[4]蔡龍權.關于把隱喻性表達作為外語交際能力的思考[J].外國語,2005(6):21~26.
AI老師(人工智能老師)不是真人老師,這背后實際是王翌和他的伙伴們依托自適應學習引擎開發(fā)出來的一個人工智能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不僅可以通過自有的語音識別和評測技術來辨識用戶的英文水平,還能根據(jù)用戶的水平智能推送定制化課程,實現(xiàn)個性化英語教學,提供的是“真正的一對一”、千人千面式學習體驗。
在2012年年底流利說初創(chuàng)時,團隊要做的,只是一個利用語音識別技術進行英語口語打分的工具。用戶在流利說App上跟讀英文語句并錄入后,系統(tǒng)會為其讀音打分,如果全句發(fā)音準確則該句標綠,一旦有某些單詞讀音不準則標紅。
該系統(tǒng)以游戲、電影配音、經典臺詞等形式與用戶互動,將英語口語搬入生活場景,并鼓勵用戶分享,游戲化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用戶的喜愛。因此為了達到“全綠”的配音效果,部分用戶會反復朗讀錄入語句。最瘋狂的一位用戶在24小時內,錄播超過14小時。
這個英文學習版的唱吧引起了蘋果的關注。2013年2月14日,流利說剛剛正式,就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日本等地獲得了蘋果應用商店的首頁新品推薦。2013年12月,上線不到一年,流利說就被App Store評為“2013年度精選”應用,并且在2014年被預裝在中國所有蘋果體驗店的 iPhone 展示機中。
2016年6月,流利說以99元/月的價格推出了人工智能英語老師課程“懂你英語”,現(xiàn)在其付費用戶已超過30萬,收入以每月30%的速度增長。截至2017年4月,流利說注冊用戶已超過4200萬,80后和90后比例超過70%。
2015年6月,流利說獲得來自摯信資本、紀源資本、IDG資本、赫斯特等共同投出的B輪融資數(shù)千萬美元,此時公司估值已達數(shù)億美元。
何不用手機練口語?
生于1980年的王翌,有著一份漂亮的履歷。他是1999年杭州理科高考狀元,2005年碩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后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2009年博士畢業(yè)后進入谷歌工作,擔任產品經理,負責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等多個關鍵功能,當時年薪已達十幾萬美元,并在硅谷購置了房產。他的早期經歷就像是“別人家孩子”的故事。
但王翌在谷歌工作的第二年,就對這種生活有了莫名的焦慮。
“我原以為會在谷歌這樣的公司工作四五年,但大公司按部就班的職業(yè)道路讓我不適?!毕窈芏嘣诖蠊竟ぷ鞯膯T工一樣,王翌說,他在年長同事的身上看到了10年后的自己。
2011年,王翌回國,加盟易傳媒,司職產品總監(jiān),負責效果廣告平臺的研發(fā)和商業(yè)化。
一年后的2012年9月,王翌拉著他的清華大學同學,同時也是谷歌老同事的林暉和另一位海歸胡哲人,在杭州恩濟花苑,也就是馬云創(chuàng)立阿里巴巴的湖畔花園對面的居民樓里正式開始創(chuàng)業(yè)。
據(jù)王翌回憶,當時團隊租了個兩層的小樓,面積有近150平方米,月租3500塊,樓上3個臥室用于休息,樓下客廳用來辦公。
在選擇創(chuàng)業(yè)方向時,他們設定了三個標準:行業(yè)體量大、有成熟商業(yè)模式和可以通過技術提高運行效率。篩選下來,他們發(fā)現(xiàn),教育最符合這個要求――體制外的教育市場已經很成熟,人們形成了付費習慣,但該行業(yè)并未被互聯(lián)網(wǎng)改造,并未數(shù)字化。
在王翌的語境里,數(shù)字和模擬是相對的兩個概念。
今天的教育,大部分還遵循著老師教學生學、按照布置的功課完成作業(yè)的模擬式發(fā)展的套路。但這種模式很難留下數(shù)字化的記錄,比如老師很難確認學生在做填寫某個單詞練習時思考了幾分鐘,或某個學生在朗讀到第幾遍時學會了標準發(fā)音等。而這些數(shù)據(jù),加以利用都可能成為數(shù)字化教育的原材料。
“現(xiàn)在教育中的很多學習數(shù)據(jù)被浪費了,老師講了30年課,但沒有留下任何數(shù)字化信息,在時間的長河中永遠消失掉了?!蓖跻钫f,從這個角度看,老師還是一個手工業(yè)者,他們憑借自己的經驗技術來塑造學生,而他想做的是將這種經驗技術數(shù)字化,就像用數(shù)控車床替代鉗工師傅那樣。
2013年2月14日,也就是情人節(jié)當天,英語流利說App正式上線。不過,最初的流利說并沒有顯示出“超級老師”的特征,相反,它只是一個給口語打分的應用,就像唱吧為歌曲打分一樣。當時的流利說為英語口語打分,大部分用戶以此為娛樂消遣而不是學習平臺。
“唱吧的火爆給了我們很大啟發(fā)。既然大家能夠用手機去唱歌,那是不是也能用手機練口語?”實際上,在流利說出現(xiàn)前,市場上還沒有專門的口語打分應用,因為在英語培訓行業(yè),離錢最近的是應試英語而非口語。 作為英語流利說創(chuàng)始人兼CEO,生于1980年的王翌,有著一份漂亮的求學及從業(yè)履歷。
這或許給王翌留出了難得的窗口期。到2014年6月,流利說的注冊用戶已超過1000萬。
不僅要連接,還要數(shù)字化
客觀地看,即便有1000萬用戶,2014年的流利說還和唱吧類似,只是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而非教育公司。
當時團隊中大多是工程師,線下員工不到30人。用以打分的口語內容全部來自外國朋友們的幫忙――王翌邀請他們代為撰寫英文對話。
流利說推送的第一段內容是關于旅游的場景對話,王翌找美國朋友寫出內容,再到浙江大學付費找留學生錄制語音。那時他們還沒有能力找到專業(yè)的錄音棚來收錄語音,只能在公司辦公室錄音?!颁浀臅r候經常遇到街上電動車警報或者汽車鳴笛,只能重錄?!?/p>
隨后,王翌將內容貢獻者拓展到了外教群體。有一段時間,王翌在杭州和蘇州間穿梭,找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外教幫忙錄音。
錄音的內容也在逐步增多,從最初的日常對話,拓展到了出國旅游、商務談判等場景。最初每天推一段對話,每段不超過12句,以方便用戶復述打分。而現(xiàn)在,他們免費提供的英語內容涵蓋了幾十個大場景,每個場景中分列了數(shù)千個對話段落。
口語打分這一方式吸引了不少用戶關注,但大家只將其作為口語測試工具,而非系統(tǒng)化學習平臺?!昂芏嘤脩袅粞苑Q,你們產品不錯,很好玩,不過我們又去買了華爾街英語的課程?!蓖跻钫f,在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正式考慮如何變現(xiàn)了。
實際上,2014年也正是國內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發(fā)展最為火爆的時段,以vipabc、51talk為代表的一大批在線教育機構正迅速擴張。前者在2014年簽下了姚明作為代言人,并獲得B輪1億美元的融資;而后者則拿到了真格基金創(chuàng)始人徐小平的天使投資,并獲得了DCM、順為資本、紅杉資本等數(shù)家知名投資機構的追捧。
上述兩家公司都以“在線真人1對1”英語學習作為特色,并廣泛招徠外教教學。例如,51talk招募了大量菲律賓外教――與歐美外教相比,菲律賓外教更經濟,因此他們的學費也更便宜,課時費用在15元左右,所以51talk又被稱為“在線教育界的小米”。而vipabc選擇的是高端路線,不但用英、美、加、澳等國外教,還同時開通了全天24小時在線授課,課時費為100元。
這種收費標準和線下的英孚、華爾街等教育機構動輒每年數(shù)萬元的學費相比可謂親民,而將網(wǎng)絡作為傳播渠道,外教可以實現(xiàn)遠距離授課,降低了通勤成本和時間成本。2016年6月,51Talk成功登陸紐交所,成為國內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在線教育企業(yè)。
選擇在這個時間殺入在線教育市場,流利說看起來并不討巧。但王翌認為,真人在線教育只利用了互聯(lián)網(wǎng)最基礎的連接屬性,是將外教和學生通過網(wǎng)絡視頻連接,而沒有實現(xiàn)教育產業(yè)數(shù)字化,而這正是他追求的方向。
問題是,作為教育行業(yè)的門外漢,在數(shù)字化之前,王翌需要為他的流利說找到更合適的教學內容。
“之前的場景對話不是教程,而是典型的營銷?!蓖跻顚υ挶扔鞒商瘘c,而在品嘗完甜點后,他需要為用戶準備主菜。
自編教程,大有斬獲
在引入教學內容的時候,團隊內部產生了爭議――是否需要組建教研團隊?!拔覀兌际羌夹g出身,沒有教學經驗?!蓖跻钫f,他們最初不打算自建教研團隊,而打算和教材出版社合作,將既有的英語教材引入流利說。
之后他和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著名英語教材版權所有者做過溝通,甚至一度要簽訂協(xié)議?!昂痛蟪霭嫔绾献?,打雙品牌戰(zhàn)略,在商業(yè)收益上可能會有一個基本保證?!?/p>
這一計劃最終被否掉了。因為王翌發(fā)現(xiàn),這些教材都是按照傳統(tǒng)教學場景來編寫的,而這根本不適合在沙發(fā)或床上躺著學英語的流利說用戶。他們需要尋找一個適合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教學內容。之后,王翌和戴耐德創(chuàng)始人蘭斯?諾茨達成了合作。后者提出過一個名為RHR(Recursive Hierarchical Recognition遞歸層次識別)的腦神經科學的學習理論,王翌認為該理論最適合與技術產品相結合。在此理論基礎上,流利說在2014年年底組建了教研團隊,自行編寫教研課程。
“這是流利說創(chuàng)業(yè)以來做過的風險最大的決定。因為我們知道,很可能編寫出來的教材并不先進,也不能成為所謂‘為移動學習量身定做的教材’?!蓖跻钐龟悺?/p>
即便如此,對于當時的流利說團隊來講,他們似乎沒有退路,因為全世界還沒有一個針對移動學習方式編撰的教材,他們既然不愿意選擇和既有的教材版權方合作,那就只能自己動手。
這套教材直到2016年7月方才正式上線,也就是今天流利說App內的定制化學習付費課程。AI老師課程采用插圖配語音的形式講解內容,用戶只有在某個unit(單元)取得兩星以上成績后才能解鎖后續(xù)課程。而該教材和傳統(tǒng)教材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只有Z音播放而不提供英文文本。也就是說,他需要用戶反復聽取錄播語音來理解詞句含義,而不能通過閱讀文本段落來理解。按照RHR理論,這種方式會更快速地幫助用戶記憶語言。
同時該教材結合流利說的算法引擎,可為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我們賣的不是千人一面的書,而是千人千面的教學體驗,用戶的每一次錯誤選擇、每一個重復播放都會被記錄成后臺數(shù)據(jù),隨后會被算法采納,成為下一次內容推送的依據(jù)。”王翌說,沒有哪個老師可以記錄數(shù)十萬用戶的學習弱點,但是AI可以。
為了檢測AI老師的學習效果,王翌讓團隊在全國范圍內找了400個用戶做測試。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里,這400人只學習AI老師的課程。測試結果顯示,超過60%的內測用戶再次參加托業(yè)橋考試的成績與兩個月前的考試成績相比,提高了一個歐標(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世界公認的語言分級標準),并且這些用戶的平均學習時長為36.5小時,而歐標每提升一個級別的建議是至少100小時。
胡郁=HY
EW:科大訊飛的業(yè)務布局情況現(xiàn)在是怎樣的?
HY:科大訊飛現(xiàn)在的業(yè)務布局主要是兩部分:第一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平臺級業(yè)務,將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授權給第三方,或者與其他公司合作。目前科大訊飛重點關注的領域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家居、電信運營商智能語音服務、智能車載系統(tǒng)和政府便民工程。我們與第三方合作是通過科大訊飛云平臺實現(xiàn)的,這是我們的語音能力向各個行業(yè)輸出的一種方式。通過這個方式,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平臺上面的各種應用的優(yōu)缺點,我們能夠獲得很多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第二,科大訊飛正在將自己的技術與產業(yè)結合,目前我們在教育行業(yè)做得還不錯。我們現(xiàn)在還有一個“訊飛超腦”的項目,這是科大訊飛面向人工智能領域開展的重大技術攻關項目,目標是幫助科大訊飛從機器“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預測”。
EW:創(chuàng)業(yè)初期遇到過哪些突出的問題?
HY:我們是1999年底成立的,到2004年才實現(xiàn)盈虧平衡,在這期間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那時候技術并不成熟。在2000年的時候,國內有很多語音技術創(chuàng)業(yè)公司,科大訊飛是唯一一家生存下來并且發(fā)展壯大的,因為我們當時選擇的路徑還算成功,語音合成在當時是相對成熟點的技術,雖然讓機器說話也說不太好。那些選擇做語音識別的公司,很多沒有成功,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技術太不成熟。
另外,在中國做生意,比較容易成功的商人,可能是比較懂人際關系的,有一定市場經驗的,但我們那時候都是一群學生出來創(chuàng)業(yè),包括董事長劉慶峰,1998年還在讀博士,1999年出來,對商業(yè)模式、公司管理等方面沒有什么概念,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摸索期。
在中國,做產品和市場的人,比做技術的人更容易成功,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在中國做技術,很多都是在國家體制內,像研究院這樣的地方或者國營企業(yè);如果要民營的話,那么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尋找到合適的商業(yè)模式并且做大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所以中國民營的科技創(chuàng)新公司不多。
EW: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歷過哪些關鍵時刻?
HY:我覺得有這樣幾個關鍵時刻:第一個是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第一次能夠把我們的語音合成技術賣給大客戶,就是華為。那時我們的軟件還很不穩(wěn)定,經常崩潰,華為的團隊說我們把他們當成測試員了。然后我們的創(chuàng)始人團隊,三天三夜沒睡覺,把軟件做穩(wěn)定了,就是為了能夠通過華為的測試。
第二個關鍵時刻是,我們在2004年實現(xiàn)了盈虧平衡。當時我們找到了一種可行的商業(yè)模式――為一些大的客戶提供服務,比如說呼叫中心、銀行、電信等,賺到了一些錢。而同時期的很多同樣的公司要么沒活下來,要么就發(fā)展得很小。
第三個關鍵時刻就是我們2008年上市,這標志著我們在資本市場上開始有一個很好的渠道,我們可以更快地發(fā)展。
還有一個關鍵時刻就是,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注意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來得很快,手機輸入這塊將會有需求,我們就做了一個訊飛語音輸入法,現(xiàn)在是國內第二大輸入法,第一是搜狗。另外,我們做了一個語音云開放平臺,現(xiàn)在已有16萬開發(fā)者連接到我們平臺上,連接的設備超過了8個億。這兩者讓我們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能夠占據(jù)一席之地,也讓我們在消費者業(yè)務層面有了很大的一個突破。
最后一個關鍵時刻就是,我們在2009年的時候,開始在教育業(yè)務上有了突破。我們做到了可以用機器評價學生發(fā)音的準確程度,還可以評價英語口語的表達水平。另外,我們可以讓機器識別出手寫的卷子,實現(xiàn)自動批改。我們現(xiàn)在要攻克的是提高機器的理解能力,讓機器人能夠參加高考。目前機器人參加高考勉強能及格,我們原來的計劃是10年內讓機器考上一本,現(xiàn)在改成3年內考上一本。人和機器其實是相反的:人0到6歲學常識,這對人是比較容易的,人培養(yǎng)理解能力很容易,但是學習知識很難;而機器能夠裝下很多知識,但是它不懂常識,所以有人說機器達到了6歲小孩的水平,那是用人的成長階段去衡量,其實是錯的。
EW:為什么科大訊飛會選擇教育這個領域?
HY:一方面,就是我們想為國家做點貢獻,我們的技術能夠幫助教育行業(yè)更先進;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覺得教育有比較廣闊的商業(yè)前景。我們有的是政府采購給學校,也有直接賣給家長和學生的產品。我們是希望能夠成為國內教育方面的人工智能的最大參與者。
我們進入教育行業(yè),首先是從普通話水平測試開始,然后是英語口語水平測試,后來我們進入英語教學的課堂,提供一些智能設備和軟件,然后我們又參與了考試,實現(xiàn)自動批改。學校里面會有很多智能化的系統(tǒng),我們把這些東西綜合起來,提供一個整體的方案?,F(xiàn)在我們是國內教育領域用人工智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最大廠商。
EW:這些年來,科大訊飛有哪些事情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
HY:第一個我覺得是把語音合成能夠做到實用化,這是公司成立的基石;第二就是把語音識別做到了可用化――我們不是最早做語音識別的,但我們是把技術做得最成熟的;第三個就是我們將語音測評帶進學校,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這是我們商業(yè)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我們現(xiàn)在還在努力尋找其他新的商業(yè)模式。
EW:相較時下眾多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你認為科大訊飛最為顯著的特色是什么?它和別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公司有什么差別? 對于創(chuàng)業(yè)17年來公司營收仍主要依靠政府補貼這一頗受爭議的商業(yè)模式,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直言,這與以技術為核心的中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特殊性有關,如果早期沒有政府扶持,這類企業(yè)將難于生存。
HY:科大訊飛本質上是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型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型公司的標準,不是看它賺了多少錢,而是看它的技術是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們最突出的特點是,我們一直在做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和原始創(chuàng)新,不是在別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微創(chuàng)新,而是在做核心技術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
我覺得我們和別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公司最大的差別是,我們比較沉得住氣,方向很明確。很多公司什么方向熱就做什么,比較浮躁,我們相對來說比較執(zhí)著于自己原來確定的方向。
很多人對我們的評價是,做了十分才說七分。這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優(yōu)點是大家對我們的印象是比較扎實的,缺點是影響力方面可能宣傳不夠。
EW:有人說你們在風格上更像一家硅谷公司。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HY:硅谷技術創(chuàng)新型公司的最大特點是,它不僅僅技術領先于全球,它的商業(yè)模式也是領先于全球的,而且美國公司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它們是全球化的公司。中國雖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但在全球化方面還是不夠??拼笥嶏w現(xiàn)在在語音技術方面,無論是合成還是識別,都能夠在中文領域做到最先進,但我們也有需要突破的地方。很多人覺得我們低調,其實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商業(yè)模式不能夠跟當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商業(yè)模式吻合,所以這也是科大訊飛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
EW:能否在商業(yè)模式上稍作展開?
HY:我們原來的商業(yè)模式是To B的,就是售賣技術,用技術跟別人合作。現(xiàn)在我們的目標是,用技術引起一個產業(yè)的突破,從而建造新的產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現(xiàn)在探索的新的商業(yè)模式是,更靠近消費者,就是要著重To C。這不一定得直接面對消費者,我們可以用更靠近消費者的業(yè)務來達到這個目標,比如我們和汽車廠商合作,汽車內的語音業(yè)務就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
EW:國內語音市場這些年在你看來有哪些重要變化?
HY:2000年以前,語音并不被大家關注,那時還沒有什么大的語音公司,主要是國外一些大企業(yè)像摩托羅拉、IBM等在中國做研究。那么在2000年到2010年之間,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國內公司逐步把語音合成和語音識別市場搶了回來,現(xiàn)在來看,外國公司在中國的語音業(yè)務已經很少了。
近幾年有兩個新的變化:一個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已開始進入語音市場,并且投入了很大力量。但他們做語音是為自己的生態(tài)服務的,并不是想從這上面賺錢,實際上也賺不到什么錢?,F(xiàn)在專業(yè)做語音的最大的公司應該是科大訊飛。另外一個就是,很多小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開始進入這個市場,但做得都不是太好,技術很重要。
EW:巨頭的進入會給你們帶來壓力嗎?
HY:當然。壓力不是來自于技術,我們的技術是最先進的,壓力來自于商業(yè)模式。這個沒辦法去模仿哪家公司,都要靠自己慢慢去摸索。一個公司如果想要長期保持領先,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商業(yè)模式上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并建立起自己的生態(tài)。
我們原來做的是To B ,現(xiàn)在To B 的公司很多,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生態(tài)的話,只有這個肯定不夠。我們一定要讓生態(tài)里有C端用戶,這就會有很多變現(xiàn)方式,只要我們提供的服務是用戶需要的,并且是高質量的,我們就可以從用戶手里賺到錢。
現(xiàn)在我們還是免費的服務,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收集用戶數(shù)據(jù),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來優(yōu)化產品,當產品體驗足夠好時,用戶會愿意付費。當然我們也可以有其他收費方式,提供給用戶的產品可以是全程免費的,在用戶和我們的機器交互時,機器會記住用戶的喜好和需求,這時智能終端可以給用戶推薦產品,我們可以向產品提供商收取費用,類似于廣告費。當然,交互是最重要的,將來在車上、電視上、音箱上甚至玩具上都能夠實現(xiàn)人機交互。我們現(xiàn)在的語音合成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機器可以發(fā)出明星的聲音,我們要不斷增加語音交互中的用戶體驗。
EW:語音市場的競爭還不算太激烈吧?
HY: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如果大家朝著一個方向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有競爭。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我們并不知道將來的物聯(lián)網(wǎng)時代會發(fā)展成什么樣,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方向。在一個新的時代里,觀察過程會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混沌期,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將來會發(fā)生什么;第二階段叫形成期,就是大家已經有方向、有規(guī)劃地發(fā)展了;第三階段叫決勝期,就是各家開始激烈競爭賽跑,像滴滴和快的當時一樣。語音市場現(xiàn)在處于混沌期到形成期的過渡階段,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干,還在互相觀望,互相挖點技術人才,摸索摸索方向。
EW:科大訊飛會是第一個找到方向的嗎?
HY:我們一定是,但是做出來怎么樣,還不知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現(xiàn)在的方向是,軟硬一體化、云端一體化、技術服務一體化,我們不能做一個純技術的公司,要把技術和內容和服務結合。比如說語音合成,我們就一定要和明星名人資源結合,我們現(xiàn)在可以達到讓羅振宇給你讀文章的水平。 語言是柄雙刃劍,在擋住外國產品進入中國的同時,自己的產品進入其他國家也很難。胡郁介紹稱,科大訊飛英語產品做得還不錯,但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其他語言產品還不行。
EW:科大訊飛得到過一些負面評價嗎?
HY:訊飛的體量在去年的時候只有二十多億,今年也就四五十個億?,F(xiàn)在市盈率已達到150倍。我們的市盈率不太穩(wěn)定,因為大家看好一個東西,但這個東西一直沒出來,所以就會不穩(wěn)定。很多人說我們都在靠政府補貼,其實是這樣,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在中國如果不依賴政府,肯定成長不起來,但過度依賴政府,將來的空間會少一點。我們一開始的確就是依賴政府補貼,否則一下子進入市場,是養(yǎng)活不了自己的,只有在跨過一定的技術門檻后,我們才能靠市場養(yǎng)活自己。我們現(xiàn)在已經在找更合適的商業(yè)模式,以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我們現(xiàn)在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他們已經找到了賺錢的方法,但這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個挑戰(zhàn)。
EW:其實現(xiàn)在很多人在懷疑你們的盈利能力。
HY:這種懷疑是對的,我們雖然說在很多測評上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并沒有達到讓大家信服的程度。事情還沒成之前,你說你是英雄,誰信?武松打虎,得把老虎打死了,結果出來了,大家才把他看成英雄,現(xiàn)在我說我能打死老虎,誰信呢?我們現(xiàn)在就是在努力證明自己。
EW:相較北上廣深,合肥的商業(yè)環(huán)境是不是差了一點?為什么一直留在合肥?
HY:坦白講,合肥這個地方很適合做研究,但商業(yè)氛圍和商業(yè)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確實和北上廣深杭相比是有巨大差距的。但我們還是一直留在合肥,如果我們不是在合肥,我們的人早已經被挖了七八遍了,在我們這邊拿50萬年薪的人,騰訊可以給150萬。我們?yōu)槭裁茨茉诤诵募夹g上持續(xù)深入,并且取得領先世界的水平,就是因為在合肥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做研究。在北京給他100萬的薪水,馬上就會有人拿200萬來挖,工作一有變動,研究就會停滯下來。北上廣太浮躁了,這些地方房價那么高,讓人怎么安心做研究?我們現(xiàn)在在京津冀,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都有分部,但我覺得做研究的人,還是來合肥好,一線城市安不下心來。
EW:如果你們工資比其他公司低的話,用什么來吸引人才?
HY:追求。世界上還是有一批有追求的人,就是在中國用人工智能改變世界。
EW:資本對于你們是一個什么作用?
HY:我覺得一個公司一定要借助資本的力量,資本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能只靠追求來生活,我們要給這些做出巨大成績和貢獻的人體面的生活。有了資本,我才能真正吸引到優(yōu)秀的人,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他們想要去旅游的時候就能夠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去旅游,我們要給他們與能力匹配的薪資。
EW:除了受到資本的青睞外,你們自己也有投資。你們在投資上的構想是怎樣的?
HY:戰(zhàn)略投資是圍繞著我們的戰(zhàn)略布局來投。我們現(xiàn)在有三大戰(zhàn)略板塊,教育、智慧城市,還有消費者業(yè)務。
EW:科大訊飛的生態(tài)能描述一下嗎?
HY:我們現(xiàn)在首先要在教育這個方向做成一個核心技術支撐的開放平臺,大家有什么內容都可以放上來,可以對接到學校;在智慧城市方面,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為交通、社會信息化管理、醫(yī)療等提供智能服務;最后在消費者業(yè)務上,我們要建立生態(tài)入口,讓用戶用語音的方式與機器進行交互,讓機器越來越了解用戶的需要。
EW:現(xiàn)在每年研發(fā)投入有多大?
HY:收入的25%。主要用于幾個方面,核心技術、云計算和各個領域應用的開發(fā)。我們現(xiàn)在還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像核心技術現(xiàn)在其實還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水準,我們還要持續(xù)努力,因為技術爆炸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不是說一瞬間的,而是在一點點改進中獲得的。
EW:作為科大訊飛重點攻堅的領域,目前人工智能在你看來處于什么階段?
HY:現(xiàn)在業(yè)界談人工智能分成三個階段,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人工智能目前處于感知階段。人在計算智能上比機器人差,感知智能上好一點,認知智能上會更好,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的切入點叫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革命。人類最早成為世界的統(tǒng)治者是因為人類發(fā)生了認知革命而不是農業(yè)革命。機器人也需要認知革命,機器人認知革命的第一i就是先理解語言,我們現(xiàn)在的使命是要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接下來我們把這個技術跟很多行業(yè),如醫(yī)療、衛(wèi)生、法律等結合起來。
EW:人工智能為什么這兩年這么火?過幾年它還會這么熱嗎?
HY:人工智能能火起來,主要是因為核心算法、數(shù)據(jù)量和應用模式三個方面成熟了,因此它在技術上可以大規(guī)模應用于產業(yè)??拼笥嶏w在核心技術方面還比較有優(yōu)勢,在數(shù)據(jù)的收集上,現(xiàn)在的“訊飛語音云”用戶超過8億,開放云平臺的應用項目8萬多個,我們正在嘗試各個場景的應用。人工智能過幾年是不是還能這么火還很難說,現(xiàn)在大數(shù)據(jù)已經不那么熱了,就是大家接受了這個概念以后就沒人天天喊了。
EW:現(xiàn)在你們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HY:一個就是核心技術還需要時間來突破;另一個就是我們要尋找到合適的商業(yè)模式;第三就是我們需要很多綜合性人才,不僅僅是技術人員,還需要會市場的、懂產品的、懂宣傳的、會做品牌傳播的人。坦白講,我們原來是一個To B的公司,在品牌宣傳方面沒什么經驗,現(xiàn)在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EW:在產品出口方面,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
1.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及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軟件、廣播影視節(jié)目、網(wǎng)絡資源、報紙雜志及圖書館、班級、學校教學設施和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學生提供了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新的學習模式。通過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信息化時代下的教育方式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進一步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人才測評理論與方式的重大轉換。
2.“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界定及其相關理論
2.1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界定
為了實現(xiàn)英語考試評價信息化,提高江蘇省中考英語聽力和口語測試評價信度及評價工作效率,江蘇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語中實行省級統(tǒng)一命題、測試、評價為一體的聽力、口語合二為一的“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該測試總分30分,其中聽力測試20分,涉及的題型有:圖片型對話理解、短對話理解、長對話理解、完成信息記錄表和短文理解??谡Z測試總分10分,涉及的題型有:短文朗讀、情景問答和話題簡述。該部分的測試成績直接記入中考英語總分(英語中考總分130分,其中卷面筆試100分,人機對話測試30分)。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是借助計算機及網(wǎng)絡技術對考試進行管理的一種測試形式。它是根據(jù)考試設計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命題、組卷,并完成試題呈現(xiàn)、接受答案、計分、數(shù)據(jù)分析及結果解釋等一系列任務。學生在進行人機對話測試過程中,每人單獨使用一臺電腦并且戴著配有語音輸入功能話筒的耳麥,整個測試過程不介入任何人為因素。考試時,電腦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問題和指令都由電腦發(fā)出,考生根據(jù)從耳麥中聽到的要求或電腦屏幕上看到的試題指令和要求進行聽力和口語測試,電腦自動將考生在考試中的答案和語音信息進行保存和錄音。
筆者認為,“人機對話”自動化測試彰顯了《英語課程標準》提倡的新型教學理念:現(xiàn)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要使學生盡可能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直接體驗語言和運用語言。
2.2“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相關理論
認識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和計算機相結合,在認識心理學的理論背景下產生人工智能這一全新的領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觀點解釋人的心理過程,使行為主義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它借用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仿生學等新興的學科理論,將人才測評置于更前沿、更科學、更穩(wěn)定的領域。認識心理學理論在“人機對話”測評中的應用,更新了測試的方式,拓寬了測評的視野,完善了評價手段,是對實證主義測評范式的揚棄。所有這些,都為“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作為一種測評方式的轉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非智力理論。斯騰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種類型:合成智力,即在一個有結構的和定義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釋信息的能力;經驗智力,即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從變化的情景中解釋信息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適應變化環(huán)境的能力及操縱談判系統(tǒng)的能力。信息時代的人才測評發(fā)展越來越注重對非智力因素的測評。非智力理論為“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提供了理論支持:一般的測評方法只能在簡單的文字、圖片上假設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經驗智力的測評,而人機對話則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現(xiàn)和測試成為可能,使得人才測評具備更廣的維度、更富層次性、更有針對性。
人機交互作用理論?!叭藱C對話”自動化考試中的測評主體和客體能夠相互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機交互作用。人機對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利用人機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據(jù)測評客體的反應不斷學習和選擇不同的模擬情景,有針對性地施加測試項目。仿真、實時、主動型的計算機三維動態(tài)圖像、聲音,使得測試成為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為測評客體提供測試語言的逼真情景。通過與計算機交互測試中體現(xiàn)的形象性、簡易性、安全性、科學性、經濟性、實效性已凸顯其測試的優(yōu)越性。
3.“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新啟發(fā)
3.1 語言技能――“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基礎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這四種技能密切相關,相互滲透,互為基礎,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據(jù)認知理論,聽、讀是信息輸入過程,是領會和理解別人表達的意思,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的內化過程;說、寫是教學對象對輸入的信息內化后的產出性活動,是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從內部言語到外部言語的過程。
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整體性。從語言信息輸入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擴展學生的閱讀材料。比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補充和教材相關聯(lián)的、難度稍大的課外閱讀材料,并且可以設計相關閱讀題型幫助學生理解以便及時反饋學生對補充材料的理解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和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引導和鼓勵學生跟讀磁帶、模仿朗讀等方式促成學生的有效輸入。在語言信息輸出的層面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復述課文和對閱讀材料進行縮寫和改寫等。比如,對比較熟悉的閱讀課文,可以采取當堂的口頭復述形式檢測學生的信息輸出情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寫作的方式提高學生信息輸出的有效性。
3.2 語言知識――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源泉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及用于表達常見話題和功能的語言形式等。語音是語言的基本組成要素,學生對語音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直接影響他們的聽力水平。因為語音中的連讀、弱化、失去爆破、語音濁化等發(fā)音規(guī)則會使單詞的獨立發(fā)音有別于具體的語音群中的發(fā)音。除了語音知識外,詞匯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如果學生的詞匯數(shù)量和理解能力無法達到基本的教學交際要求,就會在客觀上形成聽力障礙,影響聽力效果。同時,語法、固定用法和搭配等知識的不足會造成聽力和口語表達上的困難。比如,習慣用法“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看似是否定的句子,其實表達的是十分肯定的含義。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開口講英語。比如,在每天的英文值日報告中增加天氣情況匯報、新聞簡述和熱點關注等欄目,為學生提供在公共場合說英語的機會。其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真正提高學生在情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超市購物、醫(yī)院看病、圖書館借書等場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從而達到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3.3 情感態(tài)度――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保障
情感態(tài)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Hypothesis)認為,如果學生上課時心情緊張,他們的情感因素就會形成一個“過濾器”,阻擋語言的輸入。 所以學生在聽力、口語測試時,如果一直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過濾器”就會影響學生接收聲音信號及語言信息,并且還會影響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解碼的過程。
誠然,學生在“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中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緊張和焦慮,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但是過于緊張和焦慮將給整個測試過程產生負面影響。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新穎的課堂活動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榜樣激勵等方式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組織小組合作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凝聚力,磨煉他們的意志,形成合作精神;通過小組競賽等形式,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3.4 學習策略――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戰(zhàn)略
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在聽力測試中,預測技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所謂預測技能指聽者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現(xiàn)有信息對聽力內容進行聯(lián)想、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因此,一個人預測信息的能力越強,其聽力就越強。
為此,在聽力訓練中教師應重點進行技巧點撥講解。比如,在該題干“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重點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如下兩點:把握時間“this afternoon”;重點聽女聲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技巧,比如當題干變?yōu)椤癢hat is the man doing now?”時,我們就要對重點聽力內容進行調整:注意時間“now”;重點聽男聲內容,從而不但幫助學生學到聽力的技巧,而且?guī)椭鷮W生提高能力。
3.5 文化意識――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語言不能脫離產生它的文化而獨立存在。G. Brown(1997)認為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對于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而言,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
比如,圖1、圖2這道聽力試題和文字稿,不但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英語基本技能聽懂對話內容,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學生熟悉一些西方國家的代表性建筑或特有文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要求教師不但要從詞匯、語法、情景等角度講清楚字、詞、句的正確使用,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跨文化意識教育,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歷,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促成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圖1 聽力測試模擬試題
圖2 對應試題的文字稿
4.結語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不僅是外語考試形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整合的一種嘗試,更是促進中學英語教學變革、引領信息化時代英語教學的航標。新時代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做有心人,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即興的調控能力,最大化地優(yōu)化課堂;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反思,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中生成動態(tài)教學資源捕捉的靈敏度和運用的科學性、實踐性及實效性。
參考文獻:
[1]G.Brown.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7.
關鍵詞:
教育技術;英語教學;教學工具;教學模式
隨著中國國際化程度的加深,英語作為一種更為常用的國際交流語言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中國受到的重視,也可以從其在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得以體現(xiàn):英語課程從最初的從初中開始加入課程體系,到現(xiàn)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文,并且大部分家長都會付出相當?shù)木μ岣咦优挠⒄Z水平。而隨著英語學習的日益普及,學習英語需求量的急劇擴大,各種英語教學方法也隨之豐富起來。由于大部分學習者并沒有條件在純英語環(huán)境下學習,使用情境式英語教學成了重要的一種方式,比如利用電影、廣播以及電視等資源。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英語教學變得更加多樣化和趣味化。教育技術支持下的英語教學,能夠用多種形式表達信息,并且使信息的傳遞更加有效快捷。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在現(xiàn)代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運用計算機、電視、電臺、錄像、VCD、DVD、幻燈、投影儀及互動式教學平臺等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經成為外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教師可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自主設計課件,并結合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總而言之,熟練地掌握和使用教育技術,充分地利用教育技術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意義,將成為21世紀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素質的要求。
一、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中,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所以教師是教學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學生僅是被動參與到學習當中?,F(xiàn)代教育技術進入教學課堂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利用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打動人的聲音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合適的教學情境的設置,提供多種感官的刺激,使不容易學習的內容變得具體和形象,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二)創(chuàng)設生動教學情境
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但學生學習英語時,大部分情況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非常少,僅是課堂上的少許練習對于語言的熟練使用是遠遠不夠的。語言環(huán)境是上好課的前提,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更多設立教學情景,給學生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機會。首先就聽力這一項在英語學習及各類考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部分來說,相當一部分學生懼怕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缺乏訓練以及對聽力材料中的語音連讀、重讀、弱化、同化、輔音、濁化及語調的抑揚頓挫等的規(guī)律和技巧不熟悉。僅有錄音可聽,學生很難正確理解聽力材料中所表達的準確信息。從記憶的效果看,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的信息,過一段時間的記憶率也是不相同的。有研究證明,如果單純使用聽覺,三天后的記憶率為10%;單純使用視覺,三天后的記憶率為20%;聽覺和視覺并用,三天后的記憶率高達65%。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嘗試利用多媒體科技使教學內容不僅局限于一種感官的刺激,如在聽力的基礎上加以可視化技術支持的圖片和動態(tài)影片,使得感官得到更多的刺激,擴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加強師生互動
英語教學中使用科技手段也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種可能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都顯示了Web2.0技術的使用使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有了顯著提高。比如一些科技支持的軟件,使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及時給予學生問題提示(ques-tionprompts),課堂展示和腳手架支持(scaffold-ing),課堂活動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還有一些Web2.0的工具,使教師對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能提供更及時的和針對性強的反饋。比如計算機支持的利用維基平臺的合作寫作項目,其中的改進跟蹤系統(tǒng)能使教師清楚看到學生對英語寫作進行的改進,從而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和提高建議。
(四)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
教育技術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能夠更加快捷。如在網(wǎng)絡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BBS和留言板等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反饋和監(jiān)督。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內容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僅是英語學科知識和技能,其他知識技能如計算機操作技能和學生合作技能,都有所涉及??傊?,教育技術的利用使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都更加全面和科學。
二、基于英語技能的教育技術使用建議
英語技能包括輸入技能(inputskills)和輸出技能(outputskills)。這兩種技能又分別包括了聽、讀、說、寫這四項技能。下面筆者將在這四項基本技能基礎上提出使用教育技術的建議。
(一)聽
在聽的練習中,學生辨別并理解發(fā)言者,這個過程包括對發(fā)言者的口音或發(fā)音、語法及詞匯以及對所述內容的理解。由于這四個內容是同時進行的,并且其中一項的完成程度會影響其他幾項,所以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聽力的鍛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通過聽,語言學習者不僅能得到信息,同時也可以由此來判斷陳述者的教育背景、思想和世界觀。可以說,聽這項技能在語言技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聽力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學生不僅從聽覺上得到更好的體驗,而且視覺的加強使信息的傳遞效果更加顯著。以下這些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單機電腦的教育技術,都可以根據(jù)課程的需要進行活動設計:(1)網(wǎng)絡廣播(Broadcasting):具有語言教育意義的電視或收音廣播,由于其信息的生活化、現(xiàn)代化和豐富化,具有很好的鍛煉學生聽力的作用。但是教師在選擇廣播來源時應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及興趣愛好。如BBC的一些具有權威性的衛(wèi)星電視頻道,就比較適合鍛煉學生的聽力。(2)CD機及CD碟片(CD-RomandCDPlayers):除了一些教學資源,作為一種學生成果評價方式,CD-ROM都可以被教師利用起來。(3)錄音機(Tap-Recorders):雖然錄音機作為一種聽力訓練方式比較傳統(tǒng),但是也可以作為一種互動式教學的工具?,F(xiàn)在的錄音筆音質清晰并且容量大,學生可以錄下自己的朗讀或者是教師的課堂講解,課后進行復習。
(二)讀
閱讀是理解文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詞匯量和背景知識,故而閱讀的練習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詞匯,使其獲得新信息和想法,并提高實用型知識。以下筆者提供一些教育技術支持的方法供教師在設計閱讀活動時使用:(1)基于電腦的閱讀程序(Computer-basedReadingPrograms):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紙上閱讀,基于電腦的閱讀程序更加智能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進行互動,并且根據(jù)學習者的閱讀習慣進行個性化設置。學習者在與程序互動的閱讀過程中,增加詞匯量并且提高閱讀速度,漸漸從簡單的閱讀任務向難度較高的任務過渡,從而提高了閱讀能力。(2)多媒體軟件(MultimediaSoftware):多媒體軟件調動了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在閱讀中除了文字以外還加入圖畫、聲音、視頻以及動畫,這不僅加強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且多種感官的利用使得信息的獲得變得更加有意義。(3)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BrowsingtheInternet):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一個巨大的信息源,可以被教師充分利用。除了相當多的專門致力于英語語言發(fā)展的網(wǎng)站,還有很多電子形式的報紙、雜志、圖書館、詞典、百科全書和時事通訊。這些資源都會大大增長學習者的詞匯和閱讀能力。(4)電子詞典(ElectronicDictionaries):電子詞典的使用極大地方便了英語學習者,但是也應當注意讓學生不要過度依賴電子詞典。開放的語言教學課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信息重組、變動和隨意組合的功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鞏固。學生能直接操作控制計算機來獲取知識。這是一種適合學生自行學習課外知識和鞏固原有知識的學習形式,學習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因此,要求學生要有高度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三)說
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一般處于中心位置,學生更多的是進行聽的訓練和記憶,這導致了學生輸出能力弱化,特別是說英語這一項能力。在提高學習者說的能力方面,教師可以考慮加入的教育技術有:(1)網(wǎng)絡聊天(InternetVoiceChatting):網(wǎng)絡聊天不局限于空間,使得多種交流方式成為可能。學習者在不同于課堂教學的環(huán)境下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并且同時加強聽力理解能力。在多媒體教室中,根據(jù)教師的教學需求,學習者也可以靈活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同一組的學習者可以互相提出疑問并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合作學習使學生共享信息,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好知識的信心與興趣。(2)講話分析軟件(SpeechSynthesisPrograms):如今有一些軟件可以很好地捕捉語音信號并且進行話語分析,這種人工智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四)寫
寫作是語言輸出中比較考驗學習者能力的一項,因為這個過程不僅涉及詞匯量和語法,還考察了學習者的組織能力、思維和邏輯,這些都屬于認知能力中比較高的層次。下面幾種教學工具教師可以考慮使用:(1)電子郵件(E-mails):電子郵件是現(xiàn)代的信息傳輸工具,在組織電子郵件表達自身想法以及回復的過程中,學習者學習了如何處理信息并且在不同情境中對不同的交流者進行不同形式的內容書寫。(2)網(wǎng)絡文字聊天(InternetText-Chatting):在實時文字交流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跨越地域以及時間的限制與英語作為母語的對象進行交流,快速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教學任務:
1.本年主要繼續(xù)擔任科技英語的教學。第一學期繼續(xù)承擔的是《電子商務》的教學。這是我第二次帶這門課,這次除了認真?zhèn)浜谜n外,繼續(xù)不斷擴展和電子商務相關的課外知識,爭取在講好課文本身的同時,給學生介紹和電子商務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次比上次講解更詳細,而且講解章節(jié)覆蓋更廣,取得較好的效果。第二學期承擔的是《計算機科學概論》的教學。這是我第四次帶這門課。但是為了精益求精,我把課本詳細地進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資源,在課件上補充了一些圖片,豐富了教學的內容,使得教學內容更直觀,增加講授課人工智能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針對大一新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每節(jié)課布置作業(yè),堅持批改,及時了解學生聽課的情況,對問題比較集中的地方重點講解,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是教學過程中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方面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比較有限,在講授計算機和電子商務相關知識中不能做到深入和精確,另一方面在教學進度和學生所要求的教學速度上未找到合適的平衡點。這些問題是在新學年中我要努力攻克的,希望能在同事和自己的幫助下使得科技英語的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2. 擔任了信管0834班的英語教學工作。信管0834班是我從大一第二學期接班的,針對這種情況,積極和班主任溝通交流,了解他們以前的成績,課下也和學生保持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學習情況,盡快完成我和學生互相的了解與適應。在這種情況下,系統(tǒng)地完成了從比較基礎的《新概念英語》到難度加大的《新視野英語》再到四級強化的教學任務。結合上次的經驗,針對各個學生鼓勵教學,及時總結學生成績情況。
在公共英語的教學中,深刻地體會到
了和以前上科技英語課的不同。公共英語課強調的是英語基礎詞匯和應用的培養(yǎng),而且小班教學更需要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所以雖然擔任的都是英語課的教學,但是要因材施教,學會在不同的課程中轉換角色,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承擔了06級英語專業(yè)漢英翻譯和07級英語專業(yè)漢英翻譯的教學任務,翻譯是英語專業(yè)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對于這門課之前請教了同事,參考了多本資料,教學中補充了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點,通過大量的例子講解翻譯的理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由于這是第一次上這門課,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面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這意味著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準,改進教學方法;
總體來說,作為一名英語老師,尤其是科技英語老師,在教學上不能淺嘗輒止,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4.畢業(yè)論文指導
圓滿完成了2010屆畢業(yè)生論文指導的工作。這次所帶論文涉及經管類經濟、電子商務、企業(yè)管理等方面,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也加強了這方面的涉獵,從開題報告到論文的初稿、中期到終期答辯都給予學生認真的指導,最后十個學生都在學校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了論文,并有幾名同學獲得優(yōu)秀論文的榮譽。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針對性不強,都選擇了大方向、大角度入手,缺少貼身的、時效性強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案例分析。所以,在論文的深度把握上還有一定的欠缺。學生畢業(yè)論文指導工作不僅幫助學生完成一門學業(yè),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讓我們老師也看到了學生們是如何看這個世界,感受著每一位即將步入社會的學子心靈閃現(xiàn)的火花。與其說是老師指導學生,還不如說是我們師生共同上了一回社會大講堂。
二、班主任工作:
10年下半年接任了英語0612班的班主任工作。這對我而言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領域。剛接班就面臨著校區(qū)搬遷的工作。在學
語音識別是模式識別的重要組成部份,它把人類講的聲音、單詞和句子轉換成電子數(shù)據(jù)并保存在計算機內。語音是人類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在現(xiàn)實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如果學生能夠以最為輕松的溝通方式,即語音進行學習交流,則學習的收獲將是最大的。使用計算機作為語音輸入的難點在于人類語言和多數(shù)傳統(tǒng)的計算機輸入存在巨大差別。計算機程序能夠對正確的輸入產生一個準確且可預知的答案,而人類語言和所講出的詞匯和句子卻不是精確的,甚至是模糊的。每個人的聲音不同,相同的詞語使用不同的語調、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即使如此,語音識別技術在近十年來依然克服了不少困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語言教育中,利用計算機系統(tǒng)和模式識別技術,識別語言教育中學生的讀音是否正確,句式發(fā)音是否標準,不但能糾正學生的語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加學習樂趣,還能增強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傳統(tǒng)語言教育
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媒體是語言教學的工具,教材是語言教學的內容,學生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huán)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臺??傮w來講,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學設計而進行,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條件下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的好壞,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是語言教育主體的客觀事實,使得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很難自由發(fā)揮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語言教育要求聽、說、讀、寫4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在語音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中,讀、寫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占比例較重,而聽、說則由于多種原因而被忽視。近年來,由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的進步,外文電影和語音音頻在網(wǎng)絡中越來越普遍,很多網(wǎng)站還提供在線廣播,大大地緩解了“聽”這個環(huán)節(jié),但“說”的環(huán)節(jié)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無法確定發(fā)音是否正確,以及句式理解和整個語句發(fā)音音調是否滿足要求,這必然造成所謂“啞巴”英語的普遍存在。在香港和澳門以及臺灣地區(qū),英語應用的社會環(huán)境客觀存在,學生能夠將所學語言直接應用到生活中。但大陸恰好相反,盡管大陸地區(qū)已經將英語列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但社會使用率依然很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鮮有人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生在學習這門語言時,沒有“說”的環(huán)境,因而無從知道自己是否能將所學語言準確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去,相當于是學習了一門“啞巴”語言。
2新一代語言教育系統(tǒng)
新一代語言教育系統(tǒng)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解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二是解決語言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另外,也要提供聽力資料、多媒體游戲和其它寓教于樂的學習資料
2.1普通語言學習課件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語音學習課件在網(wǎng)上非常多,簡單的如背單詞、在線廣播、聽力測試等。這些學習軟件都解決了學生是語言學習主體的問題。不如背單詞軟件,學生不但可以選擇內容廣泛的詞典進行背誦,如英語四級詞典、六級詞典、toel詞典、gre詞典、考研英語詞典等,有些還提供英文小說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不認識的單詞,利用簡單的鼠標點擊操作可選入學生自己創(chuàng)建的生詞本中。對于生詞本中的生詞,采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法,要求學生在規(guī)
的時間內進行復習,并對學習的單詞進行分級管理。
記單詞的同時,還可以用圖片、語音提示學生,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大量的詞匯,不僅僅是記憶字形和音節(jié),還能根據(jù)語音和圖片聯(lián)系到詞匯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在線廣播能夠讓學生更加便捷地獲取最新的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知識,能使學生迅速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如英語教學時,有時連教師都難以分辨清楚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即使在網(wǎng)上可以查詢到相關資料,也很難真正地體會明白。借助于在線廣播,這一問題可以輕松得以解決,如果能聽懂語言廣播,則語言應用必定可以達到新的高度。許多在線網(wǎng)站不但提供音頻資料文件,有些還提供講解,甚至提供英文視頻加中文翻譯。
上述所講到的學習課件中,有些是基于windows平臺,有些是基于移動平臺,如android或apple。這些課件利用網(wǎng)站服務器作為中轉站,學生可以在各平臺的學習中做到數(shù)據(jù)同步。
2.2基于模式識別的語言課件
上述所講到的課件能夠推動學生掌握基礎英語學習,但不能促使學生很好地應用這些知識。如果有一種軟件能夠像教師一樣隨時監(jiān)督學生學習,糾正學生發(fā)音和判定學生回答問題是否準確,必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谀J阶R別的語言課件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基于模式識別的語言課件其核心功能就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學生的發(fā)音,比如音標和單詞的發(fā)音、句子的發(fā)音、段落的發(fā)音、實時場景對話等。語音識別技術實際上已經應用得比較廣泛,典型的有google的語音輸入法、qq的語音輸入等,但將語音識別用于語音教育卻少之又少。
如果能夠將人臉識別,甚至行為識別結合在一起,則語言教學軟件更能將實際問題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去。由于人臉識別和行為識別需要處理大量數(shù)據(jù),加上技術本身的難度,因而限制了其在該領域的應用和發(fā)展。隨著硬件技術的提高和識別算法的改進,人臉識別和行為識別將成為可能。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計算機能夠根據(jù)學習者的表情、聲音、行為,識別到準確的思想表達。
2.3rosetta stone
美國rosetta stone語言科技公司是語言教學領域的領先者,它提供包含英語、中文、法語以及其它冷僻小語種在內的30種語言學習課程。和其它語音學習方法不同,該教學軟件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使用多媒體技術和人工識別技術,模擬了母語般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母語的自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必切換到熟悉的語音環(huán)境,直接利用新學到的知識處理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這樣的方式,它可用超乎想象的速度幫助學習者實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的目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圖像、動畫、聲音、文字永遠聯(lián)系在一起,學習者通過觀看圖片或者視頻、聽標準語音和查看文字提示進行語言學習,像學習母語那樣自然而然地學會外語。
聽說讀寫是學習任何語言的標準過程,rosetta stone全面提供聽、說、讀、寫4種語言技能的互動,同時提供預習、練習和測驗多種模式,還有游戲、小說閱讀等多種互動,為學習增加樂趣。
在聽方面:學習者聽到的是標準發(fā)音,系統(tǒng)平臺就如同母語“外教”一樣,可以按照要求解讀每個單詞、短語、句子,以圖片的方式解釋其意義,還可以放慢語速讀出發(fā)音。
在說方面:這是該軟件最有特色的部分,利用語音識別系統(tǒng)和評測儀,它能夠比較準確地識別出學習者的發(fā)音與母語發(fā)音的區(qū)別,并提示學習者重新發(fā)音,進一步提高口語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
在讀方面:有別于其它軟件,系統(tǒng)提供視覺化的圖像和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文字,以游戲的方式要求學習者快速匹配和閱讀,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習對文字和句意的理解,增加閱讀的樂趣。
在寫方面:軟件利用鍵盤輸入式和字符塊式兩種方式進行寫作練習,在語音或者圖片提示下,自動檢查并快速診斷學習者的拼寫錯誤并不斷提供更多機會幫助學習者練習,從而提高正確率。
3結語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的提高,模式識別技術在語言教育中的應用瓶頸得以突破,必將在語言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而這一作用是傳統(tǒng)語言教育無法實現(xiàn)的,它使得學生成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利用模式識別技術的軟件系統(tǒng),能夠提供一個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學習者利用此環(huán)境,能夠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場景,從而更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
MOOC是一種新型的在線教學模式,它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且不受時間、空間、環(huán)境的限制。“大規(guī)?!币馕吨鴮ν瑫r參與學習的學習者數(shù)量不做限制,一門課程的學習者可以成百上千;“在線”意味著教與學的活動主要發(fā)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開放”意味著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注冊學習,而且免費。在中國MOOC正在迅速崛起,在網(wǎng)絡上也能找到很多名牌大學所提供的課程,甚至中小學也逐漸建立起MOOC教學的模式。
MOOC的蓬勃發(fā)展離不開其內在的優(yōu)勢,MOOC方便、靈活、價格低廉,并且模擬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模式,有課堂互動參與、有反饋、有答疑、有作業(yè)、有課程安排、更有專為學生間交流學習經驗而建立的論壇。通過網(wǎng)絡學習,學習者可以接觸到可能在生活中難以獲得的高質量講課,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提供的課程。但MOOC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其內在的缺陷,某一門課程,以同一種方式向數(shù)以千計甚至萬計的學生授課,沒有照顧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學生也不可能受到教師額外關注。沒有傳統(tǒng)課程學分、畢業(yè)、考證的壓力,很容易半途而廢,學習的效果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 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
中國當前大學英語的教學大多采用PPT展示、教師講解的形式,相對傳統(tǒng)的粉筆和黑板,學生能接觸到的信息變得多樣化,課堂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即便如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仍然是被動地聽講、接受課堂的知識。隨著各大高校的擴張,平均一個英語課堂的人數(shù)能達到40人,而每位教師可能會兼任多個班級,這就導致老師的精力遠遠不足再投入對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
另一個存在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突出問題就是教學模式、進度、內容相同,而學生的英語能力參差不齊。英語水平相對偏高的學生會認為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或教學進度太慢,而對中下等的學生來說,跟上課堂的進度就會稍顯吃力。由于教師的工作量大,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課堂上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只有那些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的學生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對口語的培養(yǎng)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課堂上涉及口語訓練的部分極有限,不單單是因為教材本身的問題,更是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說英語,并對其進行非常詳細的指導,這也是導致中國學生“啞巴英語”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三 MOOC對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MOOC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機遇
MOOC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使學習者免費獲得全球范圍內名校名師的各類課程資源,根據(jù)自身的英語能力和興趣來自主決定學習的課程內容、進度等,通過完成作業(yè),與共同學習的人交流學習體驗,給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帶來質的飛躍。因此,在計算機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MOOC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第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科書上的內容廣泛,但卻很難專于某一方面。假如學生對一個特定部分非常感興趣,想要深入掌握,教師要從全班的角度考慮,為保證課程進度,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非常深入的講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習者的積極性,而MOOC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途徑。學習者可選擇合適的時間,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水平。
第二,將MOOC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補充。MOOC可作為傳統(tǒng)課堂外的一個有力補充,教師可引導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課外通過MOOC進行學習。MOOC海量的課程資源意味著學生可以對課程的難度、方向、內容進行挑選,能力高者可以補充配套難度高的課程,進一步強化和提高其英語水平,加大對學習者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對能力低者,可通過MOOC來打牢基礎,使其能跟上傳統(tǒng)課程的進度,增強學習的信心。從另一方面來看,學生可以在網(wǎng)站上對某一節(jié)課,甚至特定部分重復聽講,來強化記憶或復習知識,這是傳統(tǒng)課程無法實現(xiàn)的,通過重復聽講,不但可以發(fā)現(xiàn)可能遺漏的知識點,還可以加強對知識的掌握,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技能水平。
第三,國際MOOC本身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途徑。國際MOOC發(fā)展更成熟,2012年美國頂尖大學陸續(xù)搭建網(wǎng)絡學習平臺,把這一學習模式推向,進而促使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以Coursera為例,幾乎所有課程都是以英語作為其唯一的語言,學習者必須聽全英文的課程、以英文來完成作業(yè)、在論壇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經驗時也要求使用英文,這就模擬了一種在英語國家學習的體驗。剛開始接觸英文講課,學生可能需要反復地回放視頻才能聽懂;完成作業(yè)時,需要閱讀大量專業(yè)性英文材料,記憶英文詞匯;與同伴在論壇上交流時,表達清晰也是對英文能力很大的要求。因此,即使課程不是英語,通過MOOC,學生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也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學生對專業(yè)知識英文表述的掌握及對英文的綜合應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2.MOOC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
第一,對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zhàn)。毋庸置疑,國際MOOC課程能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但很多學生可能因為最開始的語言障礙直接放棄了MOOC的學習模式,語言障礙說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本身存在問題,因此,MOOC的興起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第二,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MOOC有其固有的缺陷,即沒有強制力。雖然在Coursera等網(wǎng)絡課程平臺上模擬了一個較完整的教學過程,有參與、有反饋、有作業(yè)、有小測驗考核,有自動的評判和學生之間的互評,甚至有的在期末測驗通過后,還能得到教授簽字的一個證書。即便如此,整個學習過程本質上還是取決于學生自己的決定,學生可隨時擱置和放棄課程的學習,不受任何約束,這也就導致通過MOOC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不具連貫性。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學生注冊,但僅有20%的學生完成了課程。
第三,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學生在有了MOOC的學習資源后,接觸了更多、更廣泛且深入的知識,所帶來的疑問也就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的教科書內容,這就進一步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自身也應不斷地學習,來滿足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和疑問。
四 大學英語教學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
MOOC來襲對大學英語教學既帶來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zhàn),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抓住這些機遇,迎接挑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大學英語教育更上一個臺階。
1.促進MOOC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
想要克服MOOC課程固有的缺陷,又充分發(fā)揮MOOC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補充作用,就要促進MOOC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將網(wǎng)絡課程納為計量學分的范圍內,這樣既保持了網(wǎng)絡課程的時間、地點、次數(shù)的靈活性,又能強制性地使學生完成MOOC上課程的學習,克服了高退出率、低參與率的問題。同時,學校應統(tǒng)一組織對MOOC課程的考核,建立同傳統(tǒng)課程類似的考核機制,但也要抓住MOOC課程優(yōu)勢,讓考核沒通過的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重新學習,如寒暑假,而不是像傳統(tǒng)課程一樣到下一個學期再重新選修這門課。
2.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鼓勵他們通過MOOC課程提升自己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rearch, Scheme Theory has gradually been applied
to English teaching.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of Scheme Theory, and
explains its effect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student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the process English learning, help students set up some more schemes and
combine established schemes with substantial contents. Consequently, they can improve their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Scheme Theorybottom-uptop-downknowledge accumulation
English teaching reasoning
1 圖式和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Scheme Theory)是認知心理學中用來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模式,是于1781年由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提出的。后來德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Bartlette)將圖式概念運用到記憶和知識結構的研究中。他認為圖式是輸入并儲存在頭腦中所有對世界的一般認識,是人們頭腦中的常識性概念,是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
圖式理論是關于背景知識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學說。[1] 因此這種運用圖式知識進行語言理解和文本解讀的闡述就是圖式理論。圖式理論強調兩種基本的信息處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前者是一個從部分到總體的過程,這種方式又稱“材料驅動”。后者是一個從總體到部分的過程,利用圖式的預期作用對總體進行預測,這種方式又稱“概念驅動”。
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認識的基礎,是儲存于人腦記憶中用于表達一般概念的資料構架。是人們對于新知識的理解, 是根據(jù)自己已知的知識和信息對新知識進行選驗、預見、驗證、肯定或修正的思維過程[2]。同時這一過程又是理解新知識,獲得新信息,形成新的圖式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后期,經過人工智能專家的努力,圖式理論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近年來,該理論被心理學家運用到外語教學中,有效地提高了英語教學和學習質量。
2 圖式理論的作用
圖式理論的作用在于對場景做出解釋,以驗證是否能夠合理地解釋某一特定場景中變量所代表的具體事務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當人們處理新獲取的信息時,把新信息與已知信息聯(lián)系起來,為認知提供依據(jù),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圖式理論對語言習得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推理”。語言習得者可以從潛在的眾多圖式中推理出適合文本情景的一個來幫助解釋文本內容,從而達到理解文本內容的目的。
3 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習得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包括聽、說、讀、寫和譯,這些過程均涉及到語言理解的問題。因此,如何把圖式理論的具體內容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進行實際運用,從而有效地指導教學成為國內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3.1 圖式理論在閱讀理解中的應用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主動的交際過程。根據(jù)現(xiàn)代閱讀理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示范者、輔導者、信息提供者和促進者。教師應幫助學生構建與篇章內容有關的圖示,把學生的注意力導向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場景,使其頭腦中的相應圖式知識處于激活狀態(tài),為加工儲備信息做準備,當這種準備與閱讀內容相吻合時,學生便會快速有效地理解材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文章的標題以及給出的問題,預測文章內容,采取提問、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激活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某種圖式,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的新信息進行預測和假設。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練習中所給的關鍵信息詞,展開聯(lián)想,調動已有的背景知識圖示以使學生同時運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種信息處理方式,使閱讀理解真正成為學生被激活的相關圖式與閱讀材料之間雙向交流的過程。
3.2 圖式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一般認為,聽力理解要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感知過程、解析階段和使用過程。對于聽者而言,圖示建立得越多就越能正確透徹地理解材料。對教師來講,在聽力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斷充實學生的圖式結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要讓學生掌握大量的詞匯、習慣表達法,平時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如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以及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和語言情景知識及其語言特點知識的傳授,這不僅需要上課時教授,還需讓學生課下多聽、多看,鼓勵學生豐富自己的背景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已儲存的相關知識圖式,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要理解文本沒有一定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而有了知識不去使用也是毫無意義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激活學生的知識圖示,使新信息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圖式中產生新的圖式,才能豐富頭腦中圖式的內容,正確理解和記憶所聽的文本材料。
3.3 圖式理論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英語寫作是一種輸出性的語言應用能力,它在英語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據(jù)Paul Davies所提出的“四步法”,寫作的過程大致分為四步:首先,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和觀點;第二,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信息和觀點;第三,以文字的形式組段成篇;最后,修飾文字并最終成稿。寫作過程中的每一步驟都與信息的接受、重組和儲存密切相關。人們在輸入信息時需將輸入信息與已儲存的內容圖式聯(lián)系起來。寫作過程主要是形式和內容圖式與輸入語言、語篇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思維過程。寫作需要適當?shù)男问脚c充實的內容有機結合,即需要兩種圖式的有機結合。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已經歷了多年的英文學習,已經儲存了一定的寫作圖式。如果教師能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成功地激活這些圖式,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大學英語寫作效果,又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寫作速度。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善于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新的圖式。教師可以通過直接傳輸一些圖式,讓學生對英語寫作的相關知識有更多了解,以便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可以選擇性地合理運用。其次,對學生掌握的零散的寫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其系統(tǒng)化而轉化為一定的圖式。再者,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動腦筋思考,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積累充實自己的內容圖式。
3.4 圖式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 翻譯是一種語際間的轉換活動,它將一種語言載體(原語)所承載的信息輸入另一種語言載體(目的語),即用目的語去傳達原語文本的意義。只有充分理解了原文的意義,才能產生好的譯作。
從原文到譯文的轉換過程中,對原文語義的理解離不開圖式的作用。語義等同于概念化,譯者的思維是概念思維,譯文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譯者的理解準確與否。翻譯要尋求兩種語言的語義等值轉換,實現(xiàn)功能對等。
在翻譯時,譯者需同時激活兩套圖式:一套是異族文化的圖式,另一套是本族文化的圖式。圖式的作用已經告訴我們,人腦中儲存的圖式越多,概念越豐富,就越容易理解問題。要善于將兩種語言文化圖式進行研究比較,找出各自的規(guī)律。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對語言材料所涉及的專業(yè)知識和相關文化背景等有足夠的了解,即譯者的頭腦中儲存有豐富的相關內容圖式,理解就比較容易,翻譯過程就會非常輕松,翻譯效果隨之大大提高。
4 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圖式理論的內容,作用以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為英語教學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為語言教師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新視點。啟示英語教學要加強學生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更多的圖式知識,積極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圖式,并把適當?shù)膱D式與充實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一、信息技術與高校外語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在不脫離課堂教學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師生之間既可以面對面地交流,又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進行深入、自由的多向交流。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的開展促進了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渴望提高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實踐的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1.創(chuàng)造語言學習的新環(huán)境。
對于學生來說,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墒牵趥鹘y(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信息時代的出現(xiàn),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學習環(huán)境,它在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的同時,鼓勵他們開口講外語,使他們能夠最終告別“聾啞英語”。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圖文并茂、聲情融匯、聽覺和視覺并用的特點,這種特點使得外語變得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產生一種“說”的愿望。
2.打破了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代,使得學生從固定的教室、教師、課本、上下課等傳統(tǒng)的界限中解放出來,使得學生具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3.提供了交互的教學環(huán)境。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指導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他們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生進行及時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方向,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不斷與教師進行交流,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教師的反饋,調整學習策略和進度。
4.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觀的綜合刺激。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項研究也顯示:人類知識有80%來源于視覺,但記憶功能僅保留這部分知識的11%;知識來自聽覺部分較少,但存留比例較大,兩者綜合運用時,保存率可提高至5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
5.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的教學容量大,知識密度高。它可以導入大量的課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圖形、動畫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
6.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思維,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是人的各種實踐活動的內部動力之一。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情境教學自古就有,它是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根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富有感彩的具體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集中在一起,使信息表現(xiàn)為文、圖、聲并茂,將學習材料轉化成主動、主觀的形式,提供大量的情景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運用圖片、聲音、影像等可以模仿、再現(xiàn)英語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更加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引起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的角色。
2.營造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圍。
充滿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自由表達,并能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及時向教師和同學求助。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和意見,相信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信任學生的潛能,建立融洽、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夠自由表達、自由參與,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學生可以很自然地把教師當作最可靠、最可信賴的合作伙伴。其次,要建立便于感情交流的空間環(huán)境。信息環(huán)境下的學習中既有人機交互,也有人人交互。在人人交互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頭像、表情圖、聲音、圖像等,直接支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討論,在這樣的空間環(huán)境中,學生能直接感覺到教師和同伴真誠的幫助和理解。
3.發(fā)展學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能力之一。信息能力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加工、處理學習材料的技能,如利用網(wǎng)絡瀏覽、搜索學習材料;使用網(wǎng)絡學習平臺,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教授給學生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使學生擁有熟練地應用信息系統(tǒng)中的各種軟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軟件的使用能力和個人需要的各種軟件的使用能力。其次,是教授給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目標,運用搜索引擎、“幫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種信息資源中進行瀏覽與查找,以較少的時間從信息源獲取符合自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教授給學生善于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即對信息進行分析、歸類、重組、加工、存貯,將所得到的信息化為己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尋找、選擇、整理和儲存各種信息的能力;針對問題選擇、重組、應用已有信息,獨立地解決該問題的能力;正確地評價信息的能力。
4.重視優(yōu)化教學手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占有主導地位,教學手段的優(yōu)劣,采用的教學方法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因此,學校要重視加大教學設施的投資力度,優(yōu)化教學手段。因為,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是創(chuàng)新外語教育的重要保證。充分合理地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網(wǎng)絡資源,進行大量的視聽語言輸入活動,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拓展信息渠道?,F(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能夠使教學程序化,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激活英語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減輕教師勞動強度。教師更要因材施教,促進個性化學習,徹底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一人講到底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
總結
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與自。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在自己選擇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使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該盡快適應并融入到信息技術教學中,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雪梅.試論普通高校遠程教學模式特點[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03).
[2]陶勝.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多媒體網(wǎng)絡外語教學模式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