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国产网站午夜性色,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menuitem id="ct2o2"><var id="ct2o2"></var></menuitem>
      1. <noscript id="ct2o2"><progress id="ct2o2"><i id="ct2o2"></i></progress></noscript>
        1.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八年級上冊語文總結

          八年級上冊語文總結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2-28 15:58:59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八年級上冊語文總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八年級上冊語文總結

          篇1

          在古詩閱讀或現(xiàn)代文閱讀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題目:說說某句話好在哪里,或試對某句話進行分析。

          這樣的題目該如何來做呢?我們一般分三步走。首先點出句中所用的寫作手法,再對句子進行簡要的分析,即本句話寫了什么或表現(xiàn)了某意象的什么特點,最后再分析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例如,要分析八年級上冊《蘆花蕩》中“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一句,就可以按這三步走: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老頭子痛打敵人的情景,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參考程式:這句話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達方式,(生動/準確/形象地)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xiàn)/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

          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要分析的話中并沒有明顯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技法,這時我們可以嘗試找找句中用得好的動詞、形容詞、擬聲詞、疊詞等詞語,同樣以三步走的方法來進行答題。

          例如,八年級上冊杜甫的《望岳》這首詩中,頷聯(lián)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好在何處?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動詞“割”字用得好,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又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題第7小題,簡析蘇軾《水調歌頭》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中加著重號詞語的表達效果?!稗D”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無眠”活用為名詞,意思為“無眠的人”,準確地表現(xiàn)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景,表現(xiàn)了離人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憂傷,寫出了作者懷念弟弟的深情。

          篇2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讓學生理解所學課文的內容,而應當是詞匯教學、閱讀教學與文章賞析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閱讀真正起到讓學生豐富知識、積累詞匯、理清思路、激發(fā)靈感進而實現(xiàn)以讀促寫的作用。

          1.注意在閱讀前讓學生積累詞匯。教師應當將新詞匯的教學放在閱讀教學之前,以減少學生在閱讀時的障礙,并在進行詞匯教學的同時,還應當通過文本導入和圖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提前了解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以提前將學生帶入閱讀材料所設定的情境中,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英語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這一章節(jié)時,我就先將engineer,scientist,collge,education,physical,relationship等新詞匯用學生所學過的句子和詞匯串起來先行講解,并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文本導入和圖片賞析的方式讓學習猜測這一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既掃清了學生閱讀時的障礙,又提高了詞匯學習的頻率和效果。

          2.注意在閱讀時讓學生掌握技巧。在詞匯學習的基礎上,就應該讓學生進行多種模式的閱讀,以切實把握文章內容。以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英語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中的sectionB為例,就可以讓學生先進行通讀以粗略掌握文章大意,然后再進行誦讀以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了解,并讓學生在誦讀之后總結文章大意、基本架構和寫作特點,然后再讓學生進行精讀,讓他們通過閱讀,掌握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和技巧,從而在這樣遞進層次的閱讀中增強語感、熟悉句式、積累有用的短語和句式,感悟英語文章的表達特點。最后再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口頭復述,以讓學生在口頭復述中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二、以讀促寫——融會貫通,水到渠成

          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是一個被動輸入的方式,而在閱讀之后指導學生寫作就是讓學生將被動輸入的知識轉變?yōu)橹鲃虞敵隽恕K?,教師在進行完閱讀教學之后就應該著手指導學生根據(jù)閱讀材料進行仿寫和創(chuàng)新寫作,讓學生將閱讀輸入的知識進行及時轉化。

          篇3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閱讀可以更好地體會漢語言文學的美,對話型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即通過對話展開有效的閱讀教學。但是對話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僅是簡單的問答式對話,而是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對話與傾聽,在對話中獲取知識以及精神世界的升華,達到高質量的語文閱讀教學。以下是如何有效地進行初中語文對話型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創(chuàng)造師生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

          在多去多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師生的關系并不平等,師生與文本的關系也并不平等。進一步來講,師生不平等就是課堂上老師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是知識傳播的權威,而學生則缺乏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的理解;師生與文本不平等就是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均完全跟著教材走。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對話型閱讀教學,應先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師生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首先可以改變中規(guī)中矩的排座位方式,在不雜亂的前提下讓學生面對講臺圍成一個半圓,這樣不僅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還可以增加課堂的和諧氛圍,使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親近。在進行對話時,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每個學生也是平等的。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閱讀完課本還未進行深入分析之前,可以用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談一談閱讀完課文自己最感動的地方。這是一個開放式的話題,每一位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權利,學生也可以互相進行交流。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課堂完全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個性化會逐漸地磨滅,只會被動、機械地學習。因此要有效地實施對話型閱讀教學,老師要轉變思想,要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是要改變老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要留給學生閱讀并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角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在對文本對話過程中體會文本的寫作手法、優(yōu)美語句以及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等。鼓勵學生對思考過仍然沒有弄清的疑問要及時地提出,在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消除困惑。同時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敢于質疑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善于發(fā)現(xiàn)話題,巧妙設置話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對于對話型閱讀教學的興趣不大、參與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因此在實施對話型閱讀教學時老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話題,巧妙設置話題??梢詮奈谋镜年P鍵知識點入手設置話題,也可以從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設置話題,并且設置的話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注意不能難度太大,難度應該控制在學生的理解能力范圍內,才有對話的意義。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六課《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的教學中,因為文本內容的生活實用性很強,因此可以可以從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個角度設置話題,比如“文本中將了很多物候知識,大家還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物候知識嗎?”這個也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話題不僅將學生的關注點放在“什么是物候”這一個重點上,也講目光放在了日常生活中,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興趣。四、學會傾聽,尊重差異在進行對話時,老師應該學會傾聽,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發(fā)言時應該認真的聽取學生的心聲,并耐心地等待學生講完,然后再開始進入評價、探討分析的環(huán)節(jié)。而在對話過程中,還應該做到尊重差異,因為每位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會有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不同,還有因為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也會使學生在越問學習中存在差異。老師要避免只重視成績優(yōu)秀、課堂表現(xiàn)好的學生,重視將對話的機會留給這部分學生,而忽略了語文成績以及課堂表現(xiàn)都比較普通的學生。另一方面,在對話時不應該用所謂的“標準答案”衡量學生的觀點,而是認真傾聽學生理解的內容、看待問題的角度,給予學生肯定,尊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這一話題的對話時,有的學生則認為克隆技術會造成家庭關系的混亂、而且會減少生物遺傳變異,增大病毒感染的風險等,人為克隆技術有很大的弊端。這很顯然與老師設置的話題觀點是相悖的,但應該肯定該學生的觀點,克隆技術的利弊確實很難分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話型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文本,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體會其思想感情,可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實施對話型閱讀教學時,應該將老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給對話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老師要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要善于發(fā)現(xiàn)話題,巧妙設置話題;要認真地傾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所有的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老師要不斷的總結教學的經(jīng)驗,并積極地改進實施該教學方式使存在的不足,使教學能夠保持順利和高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趙斌.構建對話教學框架搞好初中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1)

          [2]李遐.漢語閱讀教學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J].昌吉師專學報.2000(03)

          [3]張凱.閱讀教學要突出“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09)

          篇4

          有很多中學教師認為,中學語文教學字詞已不是重點,只要學生課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而不進行專門的講解,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運用批注教學法批字、詞、句義,重點放在課前預習時。如,學八年級上冊《臺階》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愧怍”上面注上音,并在旁邊批注:形聲字,與心中想法有關,做了虧心事心中慚愧。

          課上字、詞、名義批注,首先讓學生聽寫生字新詞,發(fā)現(xiàn)有學生寫錯時,引導其他學生談談識記的好方法,或組詞法或造句

          法……總之,教師要共幫助字詞識記不好的學生掌握字詞,并作補充批注。這種字、詞、句義批注法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十分

          明顯。

          課文思想內容分析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課前引導和示范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分段、分句進行批注。主要批注該段、該句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與課文其他句段之間有什么關系等。上課時,教師分段或針對某一部分出示關鍵字詞,讓學生運用這些字詞先進行提問,而后在教師的提示和示范下進行批注。學生批注后期可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教師根據(jù)所提問題讓學生展示批注成果并進行總結。

          現(xiàn)在有許多教師,上課不注重文章寫作特色的分析與講解,認為這對學生而言難度太大,其實不然,并不是學生不會對課文寫作特色進行分析,而是平時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太少,如果語文教師從小學,一直能用批注法讓學生對文章的寫作特色進行分析批注和講解,我想,我們的學生會有很強的文章分析能力。批寫作特色,課前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初步的批注;課上教師運用投影片進行示范性批注,而后出示批注提示語讓學生進行批注,最后交流、展示、小結。

          篇5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050-02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受教育者一方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式,積極而又創(chuàng)造性地主動介入課堂教學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方法。它是最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對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起著重要作用。從定義來看,參與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習者在課堂中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習者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移。筆者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反思與總結,認為板書設計在提高課堂參與度方面,尤其是在提高英語課的課堂參與度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的板書設計能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講述內容,是一種落實教學要求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尤其是在初級英語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往往比老師講解的效果還要好。如果說板書設計在語文教學中更具“綱”的特征,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則更具“路”或“橋梁”的特征。

          一 板書設計在英語教學中具有的作用

          1.從課堂的角度看,能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概括,為了體現(xiàn)一節(jié)課的精華,板書的內容都是經(jīng)過教師的認真準備和細心的篩選,將最具代表性的、最重要的和最難以理解的部分板書出來,讓學生可以反復看反復琢磨,以達到不斷強化、加深印象的目的。板書可以使一節(jié)課的講解部分變得更高效,從而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全面的合作練習。

          2.從教師的角度看,能使授課更富層次感和邏輯性

          板書是老師的“微型教案”,它體現(xiàn)了老師上課的思路,體現(xiàn)了課程的內在聯(lián)系。如果板書設計合理,它就能夠將課程內容有重點有先后地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呈現(xiàn)出來,使課堂有連續(xù)性和層次感。老師能更輕松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觀察學生的反應,使得課堂張弛有度,符合認知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出教師作為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

          3.從學生的角度看,能引導思路,協(xié)助理解和記憶

          板書是一座橋,若設計得好,學生就能順利地通過它來理解難點、記憶重點,最后將其內化成為自身知識構成的一部分,完成知識的正向遷移。掌握了基本知識,學生就能在后面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主動參與,積極反應。如果板書的內在邏輯性很好,他們體會到的就會是一種思維方式,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接觸,他們就能很快掌握老師的思維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圖,自主地、能動地去學習。

          二 中學英語教學中,板書設計體現(xiàn)的原則

          1.分析教材,認真?zhèn)湔n,高低有度

          不同的課型就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就要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應有不同的教學重點?!缎履繕恕酚⒄Z中,每一單元都由A、B、SELF CHECK三部分組成。A部分主要講授本單元的主要詞匯和句型;B部分主要是在A部分的基礎上,將詞匯和句型進行擴展和運用;最后一部分是對整個單元的復習和總結。其中前兩部分各需兩節(jié)課時,第三部分只需一節(jié)課時。這樣一來,每節(jié)課時的重難點又不同。教師應站在整個單元的高度進行備課,分析單元的重難點,再分析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然后確定每節(jié)課的目的和課型,最后進行板書設計。

          2.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如果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詞匯與句型,那么板書設計就應使二者互相搭配,相輔相成,便于學生學習并記憶詞匯,然后進行句型練習;如果本課的重點是篇章理解,那么板書設計就應體現(xiàn)文章的文體或線索,便于學生從整體把握和理解文章,最后復述文章;如果本課是一節(jié)總結復習課,那么板書設計就應將整個單元的脈絡反映出來,從詞匯到句型再到重點的語法知識。

          3.形式多樣,書寫適時,便于練習

          有人說教詞匯就把詞匯羅列出來,教句型就把句型羅列。出來,很簡單,難道還需其他形式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教學有關人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句型是What is the matter?He has a toothache.一位老師先讓一名學生到臺前來作為模特給學生教有關身體各部位名稱的單詞,然后再直接讓學生扮演病人,引出句型。教單詞時沒有板書,只在教句型時將兩句話寫在了中間,隨后便讓學生自己練習;另一位老師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微笑的卡通熊,邊畫邊將單詞寫在相應的部位,隨后又將笑臉改成哭臉,此時引出句型的前一句并板書出來,接著又將某些部位改成曲線,引出句型的后一句并板書在旁邊,這時再讓學生兩人練習。這兩種板書方式哪一種更生動有趣,便于學習、記憶和練習呢?答案不言而喻。板書的形式多樣,并隨著課程的逐漸展開而應時出現(xiàn),不提前也不滯后,使老師的教學如虎添翼。

          4.字跡工整,布局合理,開放靈活

          板書無論是何時書寫,都應字跡工整,尤其是教學低年級學生時,不可隨意連筆,大小寫不分;重點的和容易出錯的部分用彩色粉筆書寫以示強調;根據(jù)黑板的長寬比例,盡量將板書寫在中間位置,不可一邊倒,并將右側留出,作為機動部分。

          三 英語教學板書設計的形式與方法

          1.簡筆畫式

          這種方式多用于以單詞為主的課型,畫面簡潔,意思明了,適于聯(lián)想,便于記憶和練習。如教國家的名稱,有老師隨手畫了幾面國旗,顏色鮮艷,一目了然,學生的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老師順勢和學生一起寫出單詞。還有的老師在教關于天氣的單詞時,僅用幾筆就將風、雨、雪、晴等天氣狀況畫了出來,速度快,使用效率高。這種方式特點在于出其不意、生動活潑、方便快捷、拋磚引玉。

          2.詞句搭配式

          這種方式多用于以句型練習為主的課型。句型呈現(xiàn)完整直接,便于練習。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句型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向別人發(fā)出邀請,再用句型Sure, I’d love to. 表示接受,或用句型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omething. 表示拒絕并給出原因。板書書寫時,將重點短語列在相應的位置,然后再引出句型并寫在相應位置。這樣的方式思路清晰,便于學習和掌握,幾乎全班學生都能在10分鐘內學會并脫口而出,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課堂的效率也顯著提高。如以下對話:

          A: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B:Sure, I’d love to. / Sorry, I have a piano lesson.

          I have to study for a test.

          help my parents.

          go to the doctor.

          visit my aunt.

          3.表格式

          這種方式適用于篇章的學習(見下表)。特點在于文章脈絡清楚,重點詞匯突出,便于復述或背誦文章。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3A的板書就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在講解過程中逐漸將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當課文講解完畢,大多數(shù)同學已經(jīng)可以根據(jù)表格內容提示來復述了。這樣一來就省去了課后大量的背誦時間,提高了課堂40分鐘的利用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對比式

          這種方式主要用于學習單詞或學習句型的變形時,讓學生對變形的規(guī)則和結果有清楚的認識。尤其是變形的部分要用紅筆寫出,以示強調。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習形容的比較級。該課先用意義相反的兩個形容詞對人物進行描述,然后再進行比較,板書就可以設計為對比式。學生通過觀察,得出三個形容詞比較級變形的規(guī)則,老師的講解也變得輕松很多。左邊再將關鍵句型列出,學生學習完單詞后,直接運用句型練習,難度降低,便于掌握。這樣的效果比直接講語法高效得多。

          Tall-taller thin-thinner A is…than B

          short-shorter heavy-h(huán)eavier -Is A…than B?

          long-longer funy-funnier -Yes, she/he is.

          wild-wilder serious-more serious -No, she/he isn’t.

          calm-calmer athletic-more athletic. She/He is…than B.

          smart-smarter outgoing-more outgoing

          5.逐次展開式

          這種方式主要用于以句型練習為主的課型,多見于每單元的第二課或第三課。該課主要是對第一課的深入發(fā)展。老師可在復習時將前一天的主要句型列出來,然后逐步引導,展開當天的新句型,一般會有2~3個,學生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建立起對該課的整體認識。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上課時老師先復習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然后進一步引出兩個新句型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板書設計就可以按照進程逐步展開,最后學生可將三個句型同時編進自己的對話中。這樣學生在接觸課文以前就學會了關鍵句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節(jié)約了隨后講解課文的時間,從而全面理解課文的同學也大大增加了對話內容。

          ―How long does it take ?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t takes about …minutes.

          ―I… to school. ―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I get to school by…. ― It’s about …miles/kilometers.

          四 結束語

          “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及其特點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是師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合作學習的過程。它使我們認識到:課堂上必須擺正師生的位置,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起著主導的作用。它是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在努力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之前,先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從每一節(jié)課入手,觀察教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教育問題,并努力鉆研和思考,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自己從“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使我們的學生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fā)展轉變。

          參考文獻

          [1]彭觀仞.淺談板書設計的特點與要求[J].陜西教育,1999(8)

          [2]蒲恩榮.參與式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發(fā)展,2006(8)

          篇6

          所為高效課堂,具體指的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功能與作用,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無限的知識,即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但是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保證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談談我的體會。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采用的是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的教學觀念是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客體,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在中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所以,教師覺得學生必須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走,在講課過程中也不與學生進行學習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必定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要想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課堂中來。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七課《背影》這篇文章時,我沒有一上來就給學生講解這篇課文,而是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父親,并講述幾件父親為自己做過令自己感動的事,以及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這樣,在正式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課文中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深厚感情,達到了深入理解課文、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庇蛇@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興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認為,合理利用多媒體,不失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如,學習八年級上冊13課《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如果僅靠我們口頭語言的描述和學生自己的想象,學生還是不能真正感知蘇州園林的畫意美,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幾張?zhí)K州園林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欣賞,學生通過多媒體也對蘇州園林的具體設計和構造有了大致了解,同時在觀賞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這也為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重視激勵性教學評價,使學生建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偉大作家安德烈?莫羅洛亞曾說:“肯定性的語言評價,勝過千千萬萬的禮物。”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多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我們也要進行激勵性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老師不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任何形式的評價,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打擊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所以,老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應多對學生進行肯定性的教學評價,比如,當他們回答完問題,我們就可以說:“回答得不錯,可以當做標準答案了”“真棒,這想法老師都想不到,快,大家趕緊鼓鼓掌”“沒關系,老師相信你可以的”等等,或者一個微笑,一個點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鼓勵和肯定,從而使他們樹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并在自信心的促使下使自己的語文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篇7

          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也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能夠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接受教學新技術和新方法,如多媒體教學等。通過生動靈活的畫面代替?zhèn)鹘y(tǒng)的黑板書寫,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的使用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課本和課堂的延伸,通過網(wǎng)絡能夠將教學內容以及學習內容變得多樣化、具體化。由于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能夠讓學生得到聽覺與視覺上的刺激,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進而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

          例如,采用多媒體進行八年級上冊《春》《蘇州園林》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制作有關春天、蘇州園林的圖片和視頻等,再配以文章朗讀的音頻,就可以很好地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加深認識。

          二、緊密結合生活實際

          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需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適應社會的變化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改變單一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增加語言實踐教訓,如朗誦比賽、辯論賽等。另外,在教學的內容上需要加強對學生價值取向、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在教學課堂上應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揮出語文的作用。

          例如,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冬天表達自己的感受,并通過語言進行冬天景象的描繪等,通過實際生活達到語言應用的目的。此外,還應加強課外的語文實踐學習,例如,課外閱讀、觀察廣告標語、記錄生活日記、記錄植物生長日記等。

          三、加強情境創(chuàng)設

          初中語文教學還需要加強情境的創(chuàng)設,突出對學生情感的熏陶。目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課文普遍都是精美的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美感,能給學生帶來啟迪與思考。但是初中學生由于年齡尚淺,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對課文情感的理解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課文情感的創(chuàng)設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例如,進行八年級上冊《背影》一文教學時,教師為突出作者對父親的情感,可讓學生對自己的父母家人進行描述,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進而深化文中父子之間的情感,使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意,抓住中心思想和內涵。

          四、加強課堂教學互動

          初中語文教學應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初中語文教師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盡量避免知識的全面無重點教學與應試化的教學,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互動,創(chuàng)造更多的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增進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課堂活動的參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進而使課堂變得融洽活躍,提高教學效率。

          五、學生需要改變學習方式

          (一)加強課前預習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語文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其次,學生能夠對新知識實現(xiàn)初步的認識,并找出疑問,這對課堂教學是很重要的,學生學習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便于進行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并且通過這種課前思考能夠鍛煉學生的智力與自學能力。

          (二)設置課堂疑問,留置懸念

          篇8

          首先,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目的何在?多文本閱讀的益處是什么?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是什么?

          普通的語文課閱讀教學一直都在進行,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在跟進。無論是單文本閱讀,還是多文本閱讀,閱讀有幾個鮮明的作用:提高修養(yǎng),獲取知識,傳承文化。那么我們?yōu)槭裁锤鼰嶂杂诙辔谋鹃喿x教學這種形式呢?因為多文本閱讀不同于單文本閱讀的地方是:課堂容量大了,更多的時間可以放在學生的閱讀上,老師的講則必須是精講,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是同時閱讀幾篇文章,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這種閱讀形式更貼近“閱讀”的本真意義,或者說更貼近“閱讀”的本色;同時對于老師而言,相比于單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閱讀也給了老師更多的自由,在教學設計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教學上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老師的個性與特色,語文課進而也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其次,多文本閱讀教學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怎樣的關鍵意義?

          目前出現(xiàn)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很多老師花費不少精力來進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尋找了很多課外的相關文章,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但是,這種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我們的教材在編纂時,已經(jīng)是按照相同的主題進行了單元的編排,同一單元的文章為什么不能作為多文本閱讀的素材呢?再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的《短文兩篇》,在同一課之內的兩篇文章《陋室銘》和《愛蓮說》已經(jīng)能夠很好的讓學生體會“托物言志”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又為什么要尋找那么多課外的生僻古文來學習這個知識點呢?這種做法是否有一些舍近求遠呢?所以,我認為,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的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

          在進行多文本教學設計之初,教師必須明確的就是“我為什么要設計這樣一個多文本閱讀課,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從課內衍伸到課外,只是同一主題的深化,老師要做的基本就是篩選相關的素材,推薦給學生,稍作點撥總結即可。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讀者的精神洗滌的過程,是讀者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任何一位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的。而教師的意義更多的應該體現(xiàn)在給學生方法和啟迪,“教是為了不教”,如果學生畢業(yè)多年,他依然手不釋卷,依然熱愛閱讀,專注于閱讀,能從閱讀中找到樂趣,甚至能從閱讀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成功的。從這個層面,我認為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思路。

          再次,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思路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

          我認為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思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

          所謂“同中求異”即在主題與寫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魯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親》以及的《我的童年》,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可以就這個主題進行深入挖掘,開展多文本閱讀。但是如果進行“同中求異”的思考,就可以從寫人敘事的方法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即通過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這是“同”,那么在寫人敘事的過程中是否還有個性化的“異”呢?通過這種方式的深入思考,還可以發(fā)現(xiàn)《藤野先生》在塑造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是,運用了“正襯”和“反襯”這種表現(xiàn)手法,仙臺人民是“正襯”,日本學生是“反襯”,而在《我的母親》這一課,母親的形象塑造過程中大嫂和二嫂也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但文中沒有”正襯”。在《我的童年》中,襯托這種筆法就不明顯。這種“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有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

          所謂“異中求同”即在主題與寫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發(fā)現(xiàn)相同之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魯迅的《雪》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以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三個文本,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進行閱讀的時候,是否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隱約存在的共性呢?我認為,它們有共性,即三個文本背后都有一個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愛國心。這種“異中求同”的思S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同時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綜上所述,多文本閱讀教學是今后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教師的教學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兩個思路進行多文本閱讀的設計,將非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

          篇9

          對于數(shù)學課本中出現(xiàn)的概念、性質、定理、法則等知識點,由于其本身具有較高的嚴密性、邏輯性和推理性,因此對這一類知識的閱讀就需要咬文嚼字了,宜對它們的表達方式反復推敲,逐步弄清楚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例如,對于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中課本提到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需抓住方程是“等式”且“含有未知數(shù)”這兩個特點來理解這個概念。再如對于七年級下冊《垂線》中的“在同一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這一性質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規(guī)定“有且只有”呢?是什么意思?而“過一點”中的這一個點與“已知直線”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呢?這個位置關系會不會影響這一性質呢?接下來,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認證,要讓學生明白:“有且只有”是有的意思而且是具有唯一性的,“點”與“已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并不會影響這個性質,即不管這個點是在已知直線上還是在直線外,過這個點都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互相垂直。此外還應提示學生對于課本中加框或者加彩字的內容,也應該細細推敲,因為這些內容也是重點,具有幫助理解、擴展知識等作用。

          2. 數(shù)學課本的閱讀材料的閱讀

          數(shù)學課本中出現(xiàn)的閱讀材料的學習內容,它既富有挑戰(zhàn)性又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能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且非常接近學生認識的發(fā)展區(qū),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其內涵,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學習內容的探究。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出現(xiàn)的觀察與猜想“x2■+p+qx+pq”,它可以作為學生開展數(shù)學活動的素材。

          教師:(引言)我們知道,在學習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中,從課本第148頁的練習題2這里,可以知道x+px+p=x2■+p+qx+pq,而整式乘法相反方向的變形就是因式分解,故可知x2■+p+qx+pq為x2■+p+qx+pq=x+px+p。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與常數(shù)項在因式分解中各有什么特點。

          最后師生歸納結論:二次項系數(shù)為1的二次三項式分解因式時,常數(shù)項為其某兩個約數(shù)的乘積,而一次項系數(shù)恰好為這兩個約數(shù)的和。

          3. 例題的閱讀

          數(shù)學課本中的例題絕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的,隱含著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及數(shù)學思想、方法,而且對下一節(jié)課的知識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例題的閱讀至關重要。在指導學生閱讀例題時先讓學生仔細審題,分析解題的關鍵步驟并嘗試解題;再讓學生試著用其他方法解題,盡量做到一題多解;最后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guī)律,以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7.2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shù)”,對于例3和例4的內容,鑒于學生在物理學科上還沒學到,對此較為陌生,教師通常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這是“杠桿定理”,讓學生記住,然后講例題,這樣學生都較難接受。所以我在講授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先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后再來完成教學任務。

          師:同學們,大家都有玩過蹺蹺板嗎?

          生:玩過。

          師:好玩嗎?

          生:好玩。

          師:那我們回憶一下玩蹺蹺板的樣子,好嗎?

          生:一高一低,一起一落。

          師:暖羊羊和美羊羊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嗎?

          生:可以(不可以)。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分歧。

          師:既然大家的意見不同,那我們來看看一個視頻吧(暖羊羊和美羊羊在一起開心地玩蹺蹺板)。她們玩的蹺蹺板與我們玩的蹺蹺板有什么不同呀?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學習“17.2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shù)”,請大家翻開閱讀課本51至53頁的內容。

          待學生閱讀完后,教師簡單地將例3、例4的原理講解一遍,并讓學生解決兩道例題所附帶的的問題。

          學生經(jīng)過閱讀課本,發(fā)現(xiàn)問題后開始進行組內交流。如果還存在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對它們加以引導和講解。這樣,學生便可以漸漸地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了,不但能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相聯(lián),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4. 提示與說明的閱讀

          數(shù)學課本中相關知識或者練習題的后面附有小括號的提示語千萬不可忽視,往往解題的關鍵正是在這里。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習題19.2”的練習題16,如果不看后面的提示語,對于這道題學生根本無從下手。這個提示語在這里起到關鍵的作用,從這里學生可以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線”這一性質來解決這一難題。

          篇10

          二、現(xiàn)代詩抒情角色的轉換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現(xiàn)情感時所處的地位,分為第一人稱角色、代言人角色和敘事者角色等類型。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往往引導學生從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體會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比較古詩詞與現(xiàn)代詩中的抒情角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總結的幾種類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稱抒情角色,詩經(jīng)中的《氓》通過棄婦之口表情達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東南飛》在講述故事中抒情,即敘事者角色?,F(xiàn)代詩的抒情角色與古詩詞相比得到了豐富轉變,可以從人轉換到物象,如長春版七年級上冊入選的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凹偃缥沂且恢圾B,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詩人從鳥的視角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讀起來眼前一亮?,F(xiàn)代詩中這種從人轉換到物的抒情角色不僅局限于一種物象。在有的詩篇中,常常通過幾種物象承擔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入選的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拔沂悄愫舆吷掀婆f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舊的水車、熏黑的礦燈和干癟的稻穗等物象擔當并形成轉換,層層遞進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效果。

          篇11

          初中語文課本中分為講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文類型,講讀課與自讀課各具特點,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語文單元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由講讀到自讀,體現(xiàn)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知識遷移規(guī)律。學生在講讀課上學習到了語文學習的方法,然后到自讀課上去運用、去實踐,講是為了不講自會,教是為了不教自懂。講讀課進行得如何,直接關系到自讀課的效果。自讀課的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又是對講讀課的檢驗,那么如何上好這兩類課呢?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自讀課與講讀課的區(qū)別

          初中語文講讀課教學是對學生學習語文方法的培養(yǎng),通過講解的過程對課文的整體思路分析和整理,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課文的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講讀課在課本中所占的比例高于自讀課,因為講讀課的作用在于“授人以漁”,通過教授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獲取的能力,只有講讀課的效率提高,才能起到指導的作用,才能保證學生有能力去進行“自讀”,即獨立閱讀、獨立思考。

          自讀課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中所占的比例為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說明自讀課的重要性較高。自讀課是在學生通過講讀課學習后,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思路能夠獨立完成的閱讀任務,區(qū)別于講讀課的精講模式。在自讀課部分,教師通過對自讀課文的類型或內容的判斷選擇,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和理解的能力。自讀課實際上是對講讀課的一種鞏固練習,通過自讀課學習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鞏固掌握的學習方法,完善整體語文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自讀課的教學學習,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和抒發(f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課堂主線――精講講讀課

          講讀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內容的核心部分。進行講讀課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進行抒情題材的課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如何掌握課文整體脈絡,若何分析人物情感變化,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體會作者的情感抒發(fā)和文筆風格,一邊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表達,通過別人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情感感知。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的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流程進行梳理。首先,介紹《背影》作者,朱自清,在七年級學習《春》時,已經(jīng)了解過作者,通過課堂提問進行簡單介紹;其次,讓同學進行默讀,找出生字詞,通過討論或查詢字典解決這一問題;然后,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掌握文章整體思路,對故事內容和思想中心進行準確把握;最后,通過師生互動總結出《背影》中最真實的情感表達是怎樣的,最感動你的是哪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回憶與父親之間深深的情感,是否也有“背影”一樣的情感故事。通過教師的精講教學,學生掌握學習課文的整體流程順序,準確把握人物情感的同時,抒發(fā)自身情感,提高感知能力。

          三、完善課堂結構,加強自讀課教學

          自讀課的選擇性較強,容易出現(xiàn)精講和不講兩種情況發(fā)生。正確對待自讀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有利于課堂結構的完善,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進行自讀課教學中,教師提倡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對自讀課類型的判斷,結合在講讀課堂學習的知識,對課文進行整體脈絡的理順和情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