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1 14:44:46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垃圾焚燒利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摘要:垃圾處理已成為我國繼能源、交通、工業(yè)三廢之后又一重大難題,目前廣泛使用的垃圾填埋法、堆肥法、焚燒法等常規(guī)方法各有其利弊,通過對照比較垃圾焚燒處理是符合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經濟、有效地進行垃圾處理方式,是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趨勢。
關鍵詞:城市垃圾;處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R124.3 文獻標識碼:A 一、垃圾處理的常規(guī)方法及其利弊 (一)填埋法 根據工藝的不同,又分傳統(tǒng)填埋法和衛(wèi)生填埋法兩類。 1、傳統(tǒng)填埋法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自然條件下,利用坑、塘、洼地將垃圾集中堆置在一起,不加掩蓋,未經科學處理的填埋方法。 2、衛(wèi)生填埋法 衛(wèi)生填埋法是采用工程技術措施,防止產生污染及危害環(huán)境土地的處理方法。 此二種填理法處理量大,方便易行,投資省,是我國目前處理城市垃圾的一種主要方法。但此法缺點是填理后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地下水源),被填埋的垃圾發(fā)酵產生的甲烷氣體易引發(fā)爆炸等,還占用大量農田面積,垃圾填埋場周圍臭氣等嚴重影響大氣環(huán)境。 (二)堆肥法 堆肥法就是把城市垃圾運到郊外堆肥廠,按堆肥工藝流程處理后制作為肥料,成本低、產量大。由于經濟實用的化肥大量普及,堆肥量大,勞動強度大,全面比較后,市場越來越小。 (三)焚燒法 按焚燒原理不同,全世界又主要分為爐排爐焚燒、流化床焚燒、熱解法三種。 1、 爐排爐焚燒 就是將城市垃圾運到焚燒廠的垃圾池,經料斗慢慢進入爐堂,經過干燥、燃燒、燃燼三個階段,在大量氧氣的助燃條件下,垃圾在爐排中用不同方法攪動下,充分燃燒,燒燼的爐渣入渣池冷卻后,運往廠外填埋,垃圾燃燒后產生的大量高溫煙氣(850-900℃)進入余熱鍋爐換熱,過熱蒸氣再進入汽輪發(fā)電機組發(fā)電。 2、流化床焚燒 就是將城市垃圾運到焚燒廠倒入垃圾池后,經抓吊入料斗,垃圾從焚燒爐的頂端投放進爐內后,落在活動床的中央,然后慢慢通過熱砂床(600-700℃),其結果是垃圾被熱砂焙燒而失去其水分變脆,繼之分散到活動床兩側的流化床。在流化床內,脆而易碎的垃圾被劇烈運動的砂粒擠成碎片而很快燃燒掉。另一方面,垃圾中的不燃物則與砂粒一起移動到焚燒爐兩側,通過不燃物排出孔,與砂粒一起自動排出爐外。 此種新型流化床焚燒爐能夠在不經事先處理(破碎)的情況下直接進行焚化,是1981年研制成功的。它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任原公司,目前單臺日處理量已達390t/d。但它的價格仍然和爐排爐一樣很高。 3、熱解法 熱解法是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垃圾在熱解裝置中受熱而使有機質分解,轉化成燃氣。燃氣進入余熱鍋爐換熱后,過熱蒸氣進入汽輪發(fā)電機發(fā)電。 此種方法是近10~20年研制出來的,是這三種焚燒法中最新焚燒理論。由于此種爐型結構簡單,無運動件,設備技術投資比較前二種便宜約50%,很有發(fā)展前途。它的產品以美國和加拿大公司為代表。 焚燒處理的優(yōu)點是減量效果好(焚燒后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處理徹底。但是,根據美國的報道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極為昂貴。在多數情況下,這些裝備所產生的電能價值遠遠低于預期的銷售額給當地政府留下巨額經濟虧損。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屬,焚燒具有很高的毒性,產生二次環(huán)境危害。焚燒處理要求垃圾的熱值大于3.35MJ/kg,否則,必須添加助燃劑,這將使運行費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難以承受的地步。
二、技術發(fā)展趨勢對比 (一) 垃圾的焚燒的優(yōu)勢 我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迅速、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了城市垃圾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已有600多座城市,城市垃圾量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而垃圾的處理不到1/3,真正達到無害化處理和能源利用的比例更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周邊很難尋找適宜的垃圾填埋的場地,因此,造成我國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相當嚴重。目前我城市生活垃圾90%采用填埋處理,但是如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填埋產生的高濃度滲出液,會造成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嚴重污染,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同時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會污染大氣,如若處理不當,其產生的危害會延續(xù)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垃圾焚燒處理是目前國外應用最普遍的垃圾處理方法,此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垃圾資源化和減量化處理程度高。垃圾焚燒廠建立在城市周圍,運送垃圾方便,并且可以向城市提供電能或熱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垃圾焚燒發(fā)電已成為發(fā)達國家處理生活垃圾的主要途徑和電力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計算機控制使焚燒爐運行在最佳運行工況,并且有先進的尾氣處理設備和嚴格的排放監(jiān)測手段,使得垃圾焚燒對大氣造成的二次污染降到最低點 (二) 垃圾焚燒處理面臨的問題 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綜合處理的一個重要步驟。通過分類收集和相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既可以保證有用資源的循環(huán)再利用,又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最終處理費用。目前我國各城市還沒有普遍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有的處于試點運行階段,而這與我們即將采用的垃圾處理方式不相適應。垃圾分類收集后,最終處置的垃圾量及垃圾成分都會發(fā)生變化,由于分類使有用的資源得以循環(huán)再利用,處置的垃圾量將減少,同時降低了垃圾運輸費及處置費。垃圾的分類還可以減輕機械磨損及腐蝕,延長焚燒爐的壽命,減少維護管理費用。同時也降低了有害成分的含量,易于二次污染的控制。垃圾的分類是大勢所趨。因此對于采用垃圾焚燒處理方式的城市,應充分考慮垃圾的分類。 (三)環(huán)境保護措施 垃圾焚燒處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土地資源、環(huán)境保護及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垃圾的資源發(fā)電可以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容化、資源化。但由于垃圾的特性,在垃圾焚燒的整個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對環(huán)境不利的影響物質,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環(huán)保措施以達到垃圾焚燒的真正目的。垃圾焚燒處理的主要污染物有:臭氣、煙氣中的有害物質、垃圾滲出液、飛灰及反應物。目前煙氣的排放標準已經制定和實施。對于垃圾滲出液的處理方法,國內一般采用噴入焚燒爐內處理,但最好采用污水處理方法。對于垃圾堆放過程中產生的臭氣,也應根據相關標準進行處理排放。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城市垃圾以衛(wèi)生填埋和高溫堆肥技術為主,近幾年各城市開始進行垃圾焚燒處理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中可燃物、易燃物含量明顯增加,熱值顯著增大,一般經過分類、分選等預處理后,垃圾熱值已接近發(fā)達國家城市垃圾的熱值。因此我國一些城市,特別是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等已具備了發(fā)展焚燒技術的基礎。
保護環(huán)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城市的發(fā)展和人民物資生活水平的提高,妥善處理垃圾已成為當務之急。據統(tǒng)計,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40kg,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在遞增,大量的垃圾被運到城郊裸露堆放,已成為公害。全國歷年垃圾堆存量已高達60億噸,堆占耕地5億m2,直接經濟損失達80億元人民幣。因此,垃圾滋生已成為我國繼能源、交通、工業(yè)三廢之后又一重大難題,形勢嚴峻,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城市已發(fā)展到660個,城鎮(zhèn)人口2.6億,按每人每年產生440kg垃圾計算,則產生垃圾量為1.14 ×104萬噸,是可以使100萬人口的城市覆蓋1米。如何應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經濟、有效地進行垃圾處理,顯得至關重要。
1 垃圾處理的常規(guī)方法及其利弊
1.1 填埋法
根據工藝的不同,又分傳統(tǒng)填埋法和衛(wèi)生填埋法兩類。
1.1.1 傳統(tǒng)填埋法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自然條件下,利用坑、塘、洼地將垃圾集中堆置在一起,不加掩蓋,未經科學處理的填埋方法。
1.1.2 衛(wèi)生填埋法
衛(wèi)生填埋法是采用工程技術措施,防止產生污染及危害環(huán)境土地的處理方法。
此二種填理法處理量大,方便易行,投資省,是我國目前處理城市垃圾的一種主要方法。但此法缺點是填理后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地下水源),被填埋的垃圾發(fā)酵產生的甲烷氣體易引發(fā)爆炸等,還占用大量農田面積,垃圾填埋場周圍臭氣等嚴重影響大氣環(huán)境。
1.2 堆肥法
堆肥法就是把城市垃圾運到郊外堆肥廠,按堆肥工藝流程處理后制作為肥料,成本低、產量大。由于經濟實用的化肥大量普及,堆肥量大,勞動強度大,全面比較后,市場越來越小。
1.3 焚燒法
按焚燒原理不同,全世界又主要分為爐排爐焚燒、流化床焚燒、熱解法三種。
1.3.1 爐排爐焚燒
就是將城市垃圾運到焚燒廠的垃圾池,經料斗慢慢進入爐堂,經過干燥、燃燒、燃燼三個階段,在大量氧氣的助燃條件下,垃圾在爐排中用不同方法攪動下,充分燃燒,燒燼的爐渣入渣池冷卻后,運往廠外填埋,垃圾燃燒后產生的大量高溫煙氣(850-900℃)進入余熱鍋爐換熱,過熱蒸氣再進入汽輪發(fā)電機組發(fā)電。
1.3.2 流化床焚燒
就是將城市垃圾運到焚燒廠倒入垃圾池后,經抓吊入料斗,垃圾從焚燒爐的頂端投放進爐內后,落在活動床的中央,然后慢慢通過熱砂床(600-700℃),其結果是垃圾被熱砂焙燒而失去其水分變脆,繼之分散到活動床兩側的流化床。在流化床內,脆而易碎的垃圾被劇烈運動的砂粒擠成碎片而很快燃燒掉。另一方面,垃圾中的不燃物則與砂粒一起移動到焚燒爐兩側,通過不燃物排出孔,與砂粒一起自動排出爐外。
此種新型流化床焚燒爐能夠在不經事先處理(破碎)的情況下直接進行焚化,是1981年研制成功的。它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任原公司,目前單臺日處理量已達390t/d。但它的價格仍然和爐排爐一樣很高。
1.3.3 熱解法
熱解法是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垃圾在熱解裝置中受熱而使有機質分解,轉化成燃氣。燃氣進入余熱鍋爐換熱后,過熱蒸氣進入汽輪發(fā)電機發(fā)電。
此種方法是近10~20年研制出來的,是這三種焚燒法中最新焚燒理論。由于此種爐型結構簡單,無運動件,設備技術投資比較前二種便宜約50%,很有發(fā)展前途。它的產品以美國和加拿大公司為代表。
焚燒處理的優(yōu)點是減量效果好(焚燒后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處理徹底。但是,根據美國的報道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極為昂貴。在多數情況下,這些裝備所產生的電能價值遠遠低于預期的銷售額給當地政府留下巨額經濟虧損。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屬,焚燒具有很高的毒性,產生二次環(huán)境危害。焚燒處理要求垃圾的熱值大于3.35MJ/kg,否則,必須添加助燃劑,這將使運行費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難以承受的地步。
2 技術發(fā)展趨勢對比
2.1 垃圾的焚燒的優(yōu)勢
我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迅速、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了城市垃圾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已有600多座城市,城市垃圾量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而垃圾的處理不到1/3,真正達到無害化處理和能源利用的比例更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周邊很難尋找適宜的垃圾填埋的場地,因此,造成我國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相當嚴重。目前我城市生活垃圾90%采用填埋處理,但是如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填埋產生的高濃度滲出液,會造成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嚴重污染,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同時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會污染大氣,如若處理不當,其產生的危害會延續(xù)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垃圾焚燒處理是目前國外應用最普遍的垃圾處理方法,此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垃圾資源化和減量化處理程度高。垃圾焚燒廠建立在城市周圍,運送垃圾方便,并且可以向城市提供電能或熱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垃圾焚燒發(fā)電已成為發(fā)達國家處理生活垃圾的主要途徑和電力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計算機控制使焚燒爐運行在最佳運行工況,并且有先進的尾氣處理設備和嚴格的排放監(jiān)測手段,使得垃圾焚燒對大氣造成的二次污染降到最低點
2.2 垃圾焚燒處理面臨的問題
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綜合處理的一個重要步驟。通過分類收集和相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既可以保證有用資源的循環(huán)再利用,又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最終處理費用。目前我國各城市還沒有普遍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有的處于試點運行階段,而這與我們即將采用的垃圾處理方式不相適應。垃圾分類收集后,最終處置的垃圾量及垃圾成分都會發(fā)生變化,由于分類使有用的資源得以循環(huán)再利用,處置的垃圾量將減少,同時降低了垃圾運輸費及處置費。垃圾的分類還可以減輕機械磨損及腐蝕,延長焚燒爐的壽命,減少維護管理費用。同時也降低了有害成分的含量,易于二次污染的控制。垃圾的分類是大勢所趨。因此對于采用垃圾焚燒處理方式的城市,應充分考慮垃圾的分類。
2.3 環(huán)境保護措施
垃圾焚燒處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土地資源、環(huán)境保護及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垃圾的資源發(fā)電可以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容化、資源化。但由于垃圾的特性,在垃圾焚燒的整個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對環(huán)境不利的影響物質,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環(huán)保措施以達到垃圾焚燒的真正目的。垃圾焚燒處理的主要污染物有:臭氣、煙氣中的有害物質、垃圾滲出液、飛灰及反應物。目前煙氣的排放標準已經制定和實施。對于垃圾滲出液的處理方法,國內一般采用噴入焚燒爐內處理,但最好采用污水處理方法。對于垃圾堆放過程中產生的臭氣,也應根據相關標準進行處理排放。
3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城市垃圾以衛(wèi)生填埋和高溫堆肥技術為主,近幾年各城市開始進行垃圾焚燒處理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中可燃物、易燃物含量明顯增加,熱值顯著增大,一般經過分類、分選等預處理后,垃圾熱值已接近發(fā)達國家城市垃圾的熱值。因此我國一些城市,特別是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等已具備了發(fā)展焚燒技術的基礎。
參考文獻
0 引言
近年來,環(huán)保、低成本的焚燒垃圾發(fā)電漸成新趨,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催生出焚燒秸稈發(fā)電的新型能源。誠如任何事物均有其利弊一樣,焚燒垃圾發(fā)電亦然――設備磨損大、檢修率高,如焚燒鍋爐量完全可以保障交替生產、檢修,倒也無它;如限于鍋爐數量、生產任務、隆冬季節(jié)等成因,在設備損耗大、又不許停產的工況下,如何破解布袋除塵必須攻克的煙氣溫度超高技術瓶頸,無疑是電廠技術改造的難點和重點,以確保鍋爐的正常運轉、使用壽命及環(huán)保要求。
1 垃圾發(fā)電廠的煙氣成分
以城市生活垃圾為主要燃料的環(huán)保發(fā)電廠,因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廚余、橡塑等有機化工品廢棄物,故焚燒后的有害成分主要是污染物、酸性氣體和重金屬。其中,酸性氣體以HCl的含量最高,還有SOx和HF等;廢燈具、廢電池等含汞和其它重金屬元素,焚燒后以氣態(tài)存在于煙氣或懸浮于固態(tài)塵粒上;垃圾中的氯化物,在一定的溫度內會轉化為二惡英類物質。
2 煙氣凈化系統(tǒng)工藝流程
垃圾在鍋爐里燃燒后,高溫煙氣進入脫硫反應塔,生石灰通過螺旋給料定量加入脫硫反應器內,煙氣在反應塔內與石灰粉末和霧化的加濕水充分混合,煙氣中的酸性氣體與堿性物質發(fā)生反應生成亞硫酸鈣等物質,同時在反應塔內噴入活性炭吸收劑,其微孔結構確保了二惡英和汞蒸氣的吸附;煙氣中的少部分粉塵、反應生成物(固態(tài))和未完全反應的石灰,落入反應塔的底部去除,大部分隨煙氣經布袋除塵環(huán)節(jié)過濾掉。
3 布袋除塵的作用與意義
布袋除塵之于煙氣處理的作用,含粉塵的煙氣從風口進入后,一部分較粗塵粒和凝聚的塵團,由于慣性作用直接落下,起到預收塵的作用。進入除塵體的氣流折轉向上涌入箱體,當通過內部裝有金屬骨架的濾袋時,粉塵被阻留在濾袋的外表面。凈化后的氣體進入濾袋上部的清潔室匯集到出風管排出。除塵器的清灰是逐室輪流進行的,其程序是由控制器根據工藝條件調整確定的。合理的清灰程序和清灰周期保證了該型除塵器的清灰效果和濾袋壽命。清灰控制器有定時和定阻兩種清灰功能。
除塵器工作時,隨著過濾的不斷進行,濾袋外表的積塵逐漸增多,除塵器的阻力亦逐漸增加。當達到設定值時,清灰控制器發(fā)出清灰指令,將濾袋外表面的粉塵清除下來,并落入灰斗,然后再打開排氣閥使該室恢復過濾。經過適當的時間間隔后除塵器再次進行下一室的清灰工作。
4 布袋除塵的結癥與瓶頸
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通常選用pps除塵布袋(濾袋),優(yōu)點是成本低廉、使用時間長。呈圓形套于金屬龍骨(撐架)外的布袋(濾袋),其材質是一種毛氈。故此,除塵布袋對工況的要求主要有兩點――氧化問題和溫度問題。煙氣超過100℃,水蒸汽轉為氣態(tài);低于100℃處于液態(tài),易使龍骨發(fā)生腐蝕;煙氣超過120℃,處于干化狀態(tài),無腐蝕之慮;低于120℃,則出現結露,致使布袋出現致命的糊袋,糊袋后除龍骨腐蝕外,還增大了布袋與龍骨間的磨損;煙氣溫度過低,除塵布袋潮濕板結,形成疙瘩,使透氣良好的布袋糊死;當高溫達185℃―190℃,短時間運行尚可,超過200℃系統(tǒng)就自動停止運行了。溫度超極限后,布袋自動收縮,其強度稍動即破碎。
以筆者曾供職的某垃圾發(fā)電廠為例,投產前幾年溫度問題尚在所限范圍內,但隨之時間推移、設備耗損增大,個中結癥與瓶頸便日漸凸顯:煙氣溫度過高,經過布袋的溫度達180℃―190℃,布袋使用值久居上線,導致布袋壓差增加,嚴重影響布袋除塵效果和使用壽命。
5 非停機工況的技改路徑
針對上述非停機工況下必須解決的煙氣溫度過高結癥,筆者曾多次向專業(yè)廠家尋求良策,遺憾的是尚無良好對策。基于此,經反復攻關筆者進行了如下技術改造:
5.1 增設噴嘴,冷水降溫。在煙道內、布袋除塵器前,安裝一個冷水噴頭,意在通過噴射冷水,使高溫煙氣適度降溫,減少對除塵布袋的高溫損傷。其原理:往190℃以上的煙氣中噴冷水,布袋入口溫度控制住170℃,即便水量把握不好,煙氣仍處于氣態(tài)。增此環(huán)節(jié)后,盡管效果不甚理想,但畢竟多了一道輔助降溫環(huán)節(jié)。
5.2 更換材質,提升耐溫。百思而不解下,筆者將技改重點聚集在布袋上,在排除設計、流程缺陷后,大膽提出更換布袋材質,以兼具過濾性、透氣性、耐腐蝕、耐高溫的新材質,取代原有布袋材質。經多方考察,最終鎖定渡膜玻璃纖維,經試驗可耐200℃高溫,且壓差大為降低。
5.3 控制噴力,更換壓閥??刂撇即鼑姶祲毫?,更換手動調壓閥為自動調壓閥,使布袋噴吹壓力控制在0.3Mpa~0.35Mpa之間,布袋壓差基本控制在1200pa~1500pa。
6 技改前后利弊綜合比較
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建廠初期基本無上述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省煤器和空預器出現局部堵塞、換熱效果差、排煙溫度升高無法停爐的情況下,除塵布袋的適應性即漸次凸顯。因此,改進后的布袋,其適應能力增強了,并相對延長了鍋爐的運行時間。誠然,并不是說適應就是最佳壯態(tài),而貴在原有工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證鍋爐的正常運行。實踐印證,上述技改前,布袋由于溫度適應范圍小,為控制鍋爐出口煙溫而降負荷運行,即影響了垃圾的摻燒量,增加了燃煤的摻燒比,也影響了上網電量,且增大了運行成本:①布袋差壓增大、引風機電流增加,電機耗電量增大;②布袋噴吹次數越多,耗氣量增大;③布袋每噴射一次高壓氣體,對布袋都是一次磨損;④機械磨損增大,影響設備壽命。技改后:①布袋壓差下來了,附帶的引風機負壓也相應下降;②噴吹壓力自動調節(jié)后,噴吹壓力相對穩(wěn)定,使能耗降至最佳點;③機械磨損減少,設備壽命延長。
7 技改關鍵環(huán)節(jié)與注意事項
7.1 高壓脈沖噴嘴的位置與朝向。除塵布袋的使用壽命,受制于高壓脈沖吹風引發(fā)的磨損強度。在安裝布袋高壓脈沖噴嘴時,噴嘴的位置、角度很關鍵,既不能過高,也不可過低,更不能偏向某一邊,必須置于布袋的中心點,以確保噴出的高壓氣體均勻地噴于布袋中心。
7.2 高壓脈沖噴嘴的噴吹壓力值。有的單位在技改中忽略了噴吹壓力的大小,以為只要有此環(huán)節(jié)即可,不必細究其壓力的大小。殊不知,噴吹壓力這一細節(jié)決不可小視:過小了勁不足,過大了也不行,經實驗0.3Mpa~0.35Mpa最佳,既達到噴壓作用,又減小了布袋的磨損。
7.3 噴水降溫后管道堵塞與除塊。因經常噴水,易使煙道出現掛壁現象,即水汽與煙塵瞬間結合成顆粒,長時間噴射于管道壁上,結塊后易造成管道堵塞,需隔一段時間就除一下結塊。此法雖較費力,但仍不失其有效性。
8 結語
煙氣溫度過高是各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的共性難點與瓶頸,以兼具過濾性、透氣性、耐腐蝕、耐高溫的渡膜玻璃纖維,取代原有材質除塵布袋,較適應垃圾電廠的鍋爐工況,尤其是在煙氣溫度過高、除塵布袋壓差過大,而又不允許停爐檢修的工況下,既降低了壓差,又節(jié)省了成本,確保了粉塵排放的穩(wěn)定達標。此項技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縱橫兼顧、多管齊下。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M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038-01
1 項目簡介
垃圾焚燒發(fā)電廠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年處理能力55萬噸(進廠量)。焚燒采用3×500t/d臺機械爐排爐,汽輪發(fā)電機容量為2×15MW。綜合主廠房包括垃圾受料加料與工藝輔助設施,焚燒車間,煙氣凈化車間,汽機除氧間以及主控樓。垃圾受料加料與工藝輔助設施包括上料坡道、卸車平臺、化學水車間、中心化驗室、空壓機房、機修車間、浴室、柴油發(fā)電機房等。卸車平臺長98.5m,跨度42m,屋架下弦標高16m。焚燒車間由垃圾池、垃圾吊控制室、除臭間、空調機室、低壓配電室、渣坑等組成,焚燒車間尺寸為49.5x70m,屋架下弦標高44.4m。煙氣凈化車間由煙氣凈化車間和飛灰穩(wěn)定化車間組成,煙氣凈化車間長70m,寬37.5m,屋架下弦標高27m。汽機除氧間由汽機間和除氧間組成,長度47m 、寬27.5m,汽輪機間屋頂下弦標高19m,除氧間屋面標高24m。主控樓由控制室、電子設備間、高壓配電室、電纜夾層、辦公室以及設備機房等部分組成。長度39m、寬22m,屋面標高20m。圍護結構采用壓型鋼板。
2 結構設計簡介
2.1場地基本情況
擬建場區(qū)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北側,場區(qū)地貌形態(tài)屬大沽河下游沖洪積與沖海積平原的一部分,場區(qū)內微地貌形態(tài)為水塘,水深0.5~1.0m,場區(qū)總的地勢平坦,起伏較小,南北高,中間低,最大高差約1.73m。
整個場區(qū)第四系覆蓋層厚度較大,未見明顯地質構造痕跡,鉆探過程只發(fā)現有巖石的層理、原生節(jié)理和風化裂隙等,故本場區(qū)地質構造簡單,屬于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地區(qū)季節(jié)性凍土最大深度為0.5m。
2.2 場地的水文地質情況
擬建場地地下水主要賦存第四系砂性土層中,即第③④⑥層中,屬微承壓水。初見水位埋深1.70~4.20m,場地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弱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中等腐蝕性。
基本風壓:Wo=0.60kN/m2 基本雪壓: So=0.20kN/m2 抗震設防烈度: 6度 (0.05g) 設計使用年限:50年 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二級
2.3 主要結構層荷載
1、主廠房7m垃圾卸料平臺:垃圾轉運車額定最大總質量500KN;
2、主廠房7m鍋爐運轉平臺:8 KN/m2;
3、主廠房26m垃圾上料平臺:8 KN/m2;
4、主廠房16m余熱鍋爐平臺:4 KN/m2;
5、汽機間3.4m平臺:8 KN/m2;
6、汽機運轉層7 m基座及檢修平臺:15 KN/m2;
7、除氧器間13 m平臺:4 KN/m2;
8、主控樓控制室樓面:6 KN/m2;
2.4 各車間結構型式
垃圾受料加料與工藝輔助設施鋼筋混凝土框架,7m標高為垃圾卸料平臺;垃圾倉底標高為-5m,頂標高約26m,跨度21m,長80.2m。垃圾倉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池壁四周設置鋼筋混凝土扶壁柱。
垃圾上料平臺標高約26m處,平臺上共設置三個垃圾料斗。
垃圾倉部分設有2臺160Kn重級工作制抓斗吊車,Lk=28.5m。軌頂標高約34.2m,吊車梁按鋼吊車梁設計,采用Q345級鋼材。
煙氣凈化間采用鋼管砼格構柱,屋面上設檢修電葫蘆,柱頂標高為27m。
2.5 結構計算軟件比選及計算結果分析
關于程序的選擇有如下考慮,本結構以SATWE建模整體分析為主,綜合主廠房屬空曠的空間結構,縱向砼梁及砼墻對整個結構的貢獻已不能忽略,且有垃圾倉剪力墻,因此應盡量采用空間計算軟件;而空曠結構沒有樓層,SATWE按層分析與真實情況不符,故采用PK平面計算校核,同時又以sap2000建模分析加以比對。從計算結果看,梁板配筋結果較為接近,柱計算結果差別較大,PK平面結果最大,sap2000次之,SATWE相比較最小,PK平面完全沒有考慮縱向梁板的貢獻,其計算結果顯然偏大,最終是綜合考慮了三種程序計算結果。
結論
綜上,對于這種體型較為復雜的空間結構現階段并無準確無誤的計算軟件,各個軟件各有利弊,需綜合比較并與各方協商獲得既經濟又安全的結果,但目前缺乏權威機構或部門給出結論作為支持,故我方采用較為穩(wěn)妥的做法,幾種計算結果均滿足進行設計,且與以往設計過已投產數年的焚燒廠設計相比較,隨著軟件的不斷升級換代,結構的安全性已有了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光虎,多高層輕型鋼結構住宅設計 建筑結構2001
郭勝華:最主要的還是進行衛(wèi)生填埋,輔之以堆肥和焚燒。此外,大家認為將生活垃圾進行堆肥處理是一個比較環(huán)保的方式,但由于生活垃圾沒有執(zhí)行嚴格的分類,會有很多重金屬和高污染物混合進去,這些肥料施給農作物,最后又會回到人體內去。而且堆肥處理局限性比較大,規(guī)模小、成本比較高、堆肥工藝難以控制,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推廣。
單純的垃圾焚燒會產生大量的污染,但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垃圾發(fā)電鍋爐)燃燒和進行粗獷式的焚燒效果是不一樣,垃圾發(fā)電鍋爐的焚燒質量很高,也有利于垃圾集中處理、減少單純垃圾焚燒對環(huán)境損害,也是進行垃圾利用的最好方式。
《鄂商》:您的意思是說垃圾焚燒發(fā)電是相對來說比較科學合理的選擇?
郭勝華:我國雖然進行垃圾焚燒發(fā)電是這幾年興起的,但是垃圾焚燒技術在國內已經很成熟,就是在國際上也是比較領先的。我國垃圾分類不夠好、垃圾含水量比較高、熱值比較低等原因,那么我們就根據目前自身情況進行了一些自己特色的創(chuàng)新,比如說摻煤焚燒,國外原來是原油便宜,大多就采用噴油來增加焚燒溫度,相比之下,摻煤焚燒的方式效果還是不錯的,也比較符合我國國情。
其實說到底,能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我們核準垃圾發(fā)電項目的基本依據。不能說垃圾焚燒發(fā)電一點問題都沒有,世界上沒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作為城市的決策者,要做的就是去權衡利弊。
《鄂商》:您怎么看待現在垃圾發(fā)電所面臨的一些阻力?
郭勝華:我認為我國垃圾發(fā)電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垃圾發(fā)電的心態(tài)問題?,F在很多人你和他談垃圾發(fā)電,說明建設的理由,他也同意,也認為建設是必要的,但很多人最后還是一句話:反正不準建在我這里!這種心態(tài)就可能不是一種很客觀的心態(tài)。一個城市有它長期的規(guī)劃,規(guī)劃哪里建什么都是經過了嚴格論證,這些規(guī)劃都是可以約束20年30年的。垃圾發(fā)電廠的建設總要有個地方,如果不建在你家,不建在我家,那建在誰家呢?
《鄂商》:武漢這幾年一直在說進行垃圾發(fā)電建設,可是為什么總給人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郭勝華:武漢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垃圾發(fā)電項目的規(guī)劃建設,最開始是在關山,后來搬到江夏長山口去了。當時準備建在關山的時候也是引起很多的爭議,就導致這個項目到現在都沒建起來。
政府在決策垃圾發(fā)電的時候是充分地考慮、吸納大家的意見的,所以在不停地變地點。這種變動的代價就是垃圾發(fā)電廠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一直得不到落實,因而導致大量的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不得不填埋。試想:如果我們十年前就建成了這樣的垃圾發(fā)電項目,那么到現在我們可以少填埋多少萬噸垃圾?節(jié)約了多少土地?但是現在就只能這樣了,幾百萬噸的垃圾被填埋到地下。
現在已經批了5個垃圾發(fā)電廠,如果都順利建成的話,基本上能夠消化掉武漢市的生活垃圾。但是這些項目進展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居民的反對意見,很多事情都停頓下來了,不然現在我們應該有很多廠已經在運行了。
《鄂商》:網上有一組數字說美國、日本、德國等很多西方國家的垃圾發(fā)電項目已經開始取締或者停止運營,您怎么看?
郭勝華:還是那句話:要辯證來看。一個客觀的因素是他們的垃圾發(fā)電廠大多都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那個時侯的工藝從現在越來越苛刻的環(huán)保角度來講,相當一部分已是超標、落后了,肯定要關閉。對于這些,我們可能更多的關注它關閉數量的問題,但大家很少關注新建垃圾電廠和垃圾電廠處理能力。
《鄂商》:廣州等地有的垃圾發(fā)電廠已經下馬了,武漢會不會也出現這樣的情況?
郭勝華:城市永遠在發(fā)展,垃圾發(fā)電項目一旦選定之后就不應過多地去搬遷。如果不停變化的話,那么最后將一事無成,一座電廠也建不起來。今天的垃圾發(fā)電廠是郊區(qū),搞不好明天就是市區(qū)了,是不是又要搬遷呢?
下馬了怎么辦呢?還不是一樣進行垃圾填埋了?簡單的關閉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對整個公眾利益的損害。譬如一個城市有800萬人,如果有10萬人反對,你說這個票數通不通過呢?我們還是要辯證地去看待這些問題,怎么樣才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所有的垃圾發(fā)電廠項目都是經過環(huán)境部門嚴格的檢測、審核過的,認定在一定范圍之內不會對人群構成傷害,所以才會同意建設的申請。所以一定要做好規(guī)劃,執(zhí)行好規(guī)劃。只有規(guī)劃好了,讓人民群眾知情了,哪里要建垃圾發(fā)電廠,群眾事前清楚了,才能減少群眾的爭議。
《鄂商》:現在湖北的垃圾發(fā)電項目進展的順利嗎?
郭勝華:幾乎所有的項目進展情況都不順利,都不好,都是低于預期的。我們最早的項目是2002年批的,但是到現在都沒有發(fā)電。其實我認為不管是誰,都要以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垃圾發(fā)電,不能因為某一個項目出了問題就危言聳聽,以偏概全,打倒一片,還是要相信科學。
根據我省規(guī)劃,2012年要建成6座垃圾發(fā)電廠,這個是最早的計劃,現在來說就要看民眾的理解程度了。如果各個地方一直都不停地說不讓建、阻工啊什么的,那么肯定是會對工期有很大影響的。我覺得關鍵還是怎么做一個社會人的問題,社會人就要包容,他就要理解,你在社會上擔當什么角色,就應該擔當什么樣的責任。
民眾對項目還是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么項目也會進展得快一些,當然我們并不懷疑我們民眾的素質。很多人都在追求社會對我們公平,可是有一條:社會對你公平,那么你對社會公平嗎?譬如說我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不能有垃圾發(fā)電廠,那這就是一種對社會的不公平。當然,垃圾發(fā)電廠建成后,我們歡迎廣大民眾進行監(jiān)督,這個也是最重要的。
《鄂商》:當前困擾湖北垃圾發(fā)電項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郭勝華:大部分是因為選址的問題,當地的反對,民眾的阻撓;另一個就是資金問題,垃圾發(fā)電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它是虧損的,因此政府的補貼到不到位,投資者的實力夠不夠等等都是影響項目能不能實施的問題。隨著國家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的出臺,愿意投資垃圾發(fā)電項目的資金也會越來越多。
國家在產業(yè)政策上是支持垃圾發(fā)電廠項目的,稅收減免、電價優(yōu)惠、電力全部由電網收購等等;各個城市對垃圾處理也有一定的補貼,但各城市的補貼情況差別比較大。同時政府也有一些很嚴格的監(jiān)管規(guī)定。譬如垃圾發(fā)電摻煤的問題,如果超過熱量的20%,就不能享受優(yōu)惠政策。這些監(jiān)管工作由政府的專門的機構進行。
《鄂商》:垃圾發(fā)電的前景如何?
郭勝華:武漢市所有垃圾發(fā)電廠功率加起來是12萬千瓦,按運行68000個小時算,可以為社會提供近8億度電。2009年我省的用電量是1135億度,算下來,這也是一個挺了不起的數字。
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困擾和垃圾處理場建設的現實尷尬,不久前筆者隨省環(huán)境保護廳訪問團現場考察了波蘭、克羅地亞垃圾處理工作。
波蘭、克羅地亞分別于2004年、2013年加入歐盟,但均為發(fā)展中國家,與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相似,在垃圾處理中也遇到許多類似的困難。實踐中他們探索的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市政投入還是企業(yè)投資?
垃圾處理公司100%為政府所有,不以盈利為目的
此次訪問實地考察了三個垃圾處理中心:一個是位于波蘭國克拉科夫市的MPGK公司處理中心。該中心是一家地區(qū)性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中心,1992年成為波蘭國內最早的垃圾分類收集場,如今波蘭國內各地都建成了很多類似的垃圾分類收集場。另一個是位于波蘭國莫隆戈市的Morag公司處理中心,該中心主要負責周邊地區(qū)19個鎮(zhèn)、約20萬人生活垃圾的處理,先分揀然后填埋。還有一個在克羅地亞國普拉市的KASTIJUN公司,訪問團與該公司相關人員就垃圾處理進行了技術交流。該公司1995年開始經營,主要負責處理周邊6個收集點運送過來的生活垃圾,其中最遠站點距離約100公里。技術人員重點介紹了公司正在建設的一個地區(qū)性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人民幣,預計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年處理能力約為9萬噸。
訪問交流中,三家公司均強調,公司100%為政府所有,都是非盈利企業(yè)。項目投資也以歐盟資助和政府投入為主。如波蘭的MPGK公司2012年購置了奧地利Muti公司的新設備,其所需的費用折合人民幣約1億元,其中70%是歐盟補貼,30%是當地政府所出??肆_地亞KASTIJUN公司新建項目所需的折合人民幣約2億元,其中72%是歐盟補貼、23%是當地政府所出、5%是環(huán)?;鹳澲?。據KASTIJUN公司項目建設負責人之一SanelaVeznaver介紹,他們團隊四人身份是政府工作人員,代表政府監(jiān)督管理該項目。Sanela Veznaver強調,作為國家壟斷的項目,該項目今后投入運營后,也是不追求盈利的,收取的垃圾處理費和分揀產生的收入全部用于項目日常運作。據悉,MPGK公司每年通過分揀垃圾收入約1億元人民幣,也是全部用于公司日常運作。
反觀國內,因為種種原因,前些年我們的環(huán)境治理、環(huán)保投入更多地強調社會化、市場化,通過BOT、TOT方式建設環(huán)?;A設施盛行一時。其實,環(huán)境治理是地方政府必須提供的一項公共產品服務,是地方政府必須強化的一項主要政府職能,應改變過去通過BOT、TOT方式一味交給社會、交給企業(yè)的做法,由政府主動承擔,切實加大財政投入,推進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依法有序發(fā)展。
其次,國內很多地方垃圾處理公司,要么像很多壟斷行業(yè)一樣追求高額利潤,指定給某家市政公司運營,受人詬??;要么按照事業(yè)單位運作,人浮于事,不計成本,影響經營。其實,作為一項相對壟斷的行業(yè),我們的垃圾處理公司也可參考兩國模式,按照“保本微利”甚至“保本無利”的原則,進行日常運營,確保社會效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垃圾處理事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
部門壟斷還是民間運作?
把垃圾分類收集作為垃圾處理的重要一環(huán),確保75%以上回收
眾所周知,垃圾處理要做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須以垃圾分類收集為前提。在實地考察中,筆者充分感受到歐盟許多國家對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重視,并通過法律、經濟、政策等多種手段,促使垃圾變廢為寶,取得不少成效。
據MPGK公司介紹,歐盟在法律法規(guī)上嚴格規(guī)定生活垃圾經過分類后75%以上的部分必須回收,剩余不足25%的部分才適用填埋,否則將受到重罰。垃圾處理公司都要嚴格遵守這項規(guī)定。對市民,則要求每個人必須離開居住大樓才能丟垃圾。在經濟政策上,分類丟垃圾的,每戶每月收約28元人民幣的垃圾處理費;不分類丟垃圾的,每戶每月則要收約40元人民幣。至于大件垃圾,市民可以自己開車送來,也可以打電話預約收,但要收取額外的交通費。
不過,在交流中筆者發(fā)現,與國內垃圾收集多方渠道、多方力量、多個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在歐洲許多國家,垃圾收集處置為專業(yè)部門壟斷,這樣可確保垃圾分類收集有量可收、有利可圖,這也是國外垃圾分類收集能有效有序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國內,自2000年6月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在全國8個城市開展了試點;其中,2012年以來,廣州進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但因為種種原因,總體來看收效甚微,許多分類收集裝置成為擺設。
筆者認為,與國外相比,國內垃圾分類收集難主要原因是沒有實施垃圾回收統(tǒng)一經營。其實,國內生活垃圾很多有用的部分如廢報紙、舊電器、塑料瓶,已被廣大居民和各路撿垃圾“大軍”層層過濾淘盡,事實上這也算是一種分類收集了;至于廚余垃圾現階段則完全可與其它垃圾一并處理,不必單獨分開?,F階段國內的垃圾分類收集政策,應把重點放在危險廢物收集處理以及二手家具、二手家電、二手衣物等的循環(huán)使用渠道的規(guī)范上。
衛(wèi)生填埋還是焚燒處理?
居民擔心焚燒處理工藝增加成本,更傾向于衛(wèi)生填埋工藝
衛(wèi)生填埋與焚燒處理,各有利弊。分揀后的垃圾最終處理是選擇填埋還是焚燒呢?國外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國本地區(qū)條件的工藝。
如波蘭截至2010年,全國的生活垃圾最終97%是填埋,只有3%是焚燒。當問到焚燒為何少的原因時,Morag公司負責人兼波蘭垃圾處理協會副主席Jakub kolpuc告訴我們,主要有兩點:一是波蘭有很多空地、山洞,具有填埋處理的良好條件;二是當地居民不希望因為焚燒處理增加成本。據介紹,為發(fā)揮規(guī)模優(yōu)勢,以前分散于各鎮(zhèn)的小型填埋場已被取締,取而代之的是共用的大型衛(wèi)生填埋場。如Morag公司所在地莫隆戈市,共有19個鎮(zhèn),現在全部使用一個大型的衛(wèi)生填埋場,服務約22萬人口,年處理垃圾15萬噸。
據KASTIJUN公司項目建設負責人之一Sanela Veznaver介紹,在克羅地亞,居民也擔心垃圾焚燒處理工藝增加成本,因此更多地傾向于衛(wèi)生填埋工藝。
可見,垃圾最終處理的工藝選擇,必須因地制宜,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如地廣人少、經濟相對欠發(fā)達的粵西、北地區(qū)仍可采用衛(wèi)生填埋工藝;人口密度大、經濟發(fā)達的珠三角地區(qū)可采用垃圾焚燒處理工藝。當然,先焚燒后填埋的綜合處理方式,則是更理想的方法,如廣東省中山市蒂峰山垃圾處理中心就是采用這種處理模式。至于一些特殊行業(yè)、特殊危險廢物,可采用技術更高、成本更高的處理工藝如等離子體氣化技術,以適應更嚴格的環(huán)保要求。
選址新建還是舊址擴建
許多新建垃圾處理項目都是在舊址擴建,這樣可減少摩擦
垃圾處理場選址是否會遭到民眾特別是當地民眾反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垃圾處理場建設呢?訪問交流中,各個公司均反映遇到類似問題。
實踐中他們的做法主要是:首先,堅持面向廣大公眾開展宣傳,介紹垃圾處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學性。據KASTIJUN公司介紹,它們會在當地報紙定期刊登廣告,普及垃圾處理科學知識。而Morag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宣傳教育基地。該公司在二樓開設了一個展覽場地,通過圖片、模型、實物,生動活潑地宣傳垃圾處理知識。該場所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年接待數十批當地幼兒園、學校、社區(qū)參觀團等團體,對當地居民潛移默化地進行環(huán)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141-02
“十二五”以來,宜興市污水處理量日益增加,作為污水處理必然產物的污泥,如得不到安全、穩(wěn)定、規(guī)范化的處置,將會大大削弱污水處理廠的減排效益,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污泥的規(guī)范化處置問題已成為政府部門、市民關注的焦點,也是宜興市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近期,筆者先后實地走訪了市環(huán)保局、金山環(huán)保公司、市公用事業(yè)局、清源污水處理廠和金墅水泥公司等單位,對全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F將調研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宜興市污泥處理處置基本情況
1.全市污泥產生情況。截至2015年年底,宜興全市共有12家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總規(guī)模為21.9萬噸/日,實際處理污水量約15萬噸/日,廠內污泥處理普遍采用“重力濃縮+帶式壓濾”的方式,經處理后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污泥產生量近300噸/日(含水率80%計)。全市有大小印染企業(yè)36家,正常生產日平均處理廢水量約4.5萬噸/日,均采用“物化+生化”的二級處理工藝,廠內污泥預處理普遍采用“重力濃縮+板框壓濾”的方式,處理后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平均污泥產生量按相對保守的2‰計,污泥產生量約100噸/日(含水率80%計)。各類凈水劑企業(yè)約10家,產品、規(guī)模不同,生產工藝、原料不同,廢渣產生量相差較大,廠內壓濾處理后含水率約60%,污泥產生量合計約50噸/日(含水率60%計)。上述三類污泥合計產生量約450噸/日。
2.全市污泥處理處置現狀。當前宜興市污泥處理處置主要有四條途徑:(1)歐亞華都(宜興)水務有限公司污泥產生率較高,污泥產生量約100噸/日,現運至屺亭街道屺亭村的屺山宕口填埋。(2)其余投運的10家污水廠污泥產生量約200噸/日,均統(tǒng)一由環(huán)衛(wèi)部門用專用車輛拖運至位于張渚鎮(zhèn)大炎嶺林場的宜興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填埋場,經加石灰等穩(wěn)定劑固化后填埋處理。(3)印染廠廢水處理所產污泥的處置途徑,主要有四種:一是有16家企業(yè)(主要是位于屺亭及宜興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內的15家印染企業(yè)及江蘇宇豪紡織有限公司)近50噸/日拖運至屺山宕口填埋;二是樂祺公司污泥(約10噸/日)送協聯熱電鍋爐焚燒處理,另有4家聲稱其污泥由自有或周邊企業(yè)鍋爐焚燒處理;三是個別印染企業(yè)由當地環(huán)衛(wèi)所拖運至鄉(xiāng)鎮(zhèn)建筑垃圾場處理;四是其余約10多家企業(yè)聲稱其污泥量較少,均委托收購其煤渣的個體戶一并拖走到磚瓦廠制磚。(4)對于凈水劑廠產生的廢渣,一般是暫存于廠內,待一定時機下拖運出用于填路填坑或傾倒于廢棄宕口,有兩家生產量較大的企業(yè)聲稱其廢渣經壓濾再加石灰粉中和后經由他人拖運至水泥廠用于熟料生產。
二、當前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分析
1.衛(wèi)生填埋。污泥衛(wèi)生填埋為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遍采用,優(yōu)點是操作過程簡單;缺點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具有較高的二次污染風險。宜興產的污泥仍以填埋為主,主要地點為張渚鎮(zhèn)的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填埋場和屺亭街道屺山宕口。當前填埋的環(huán)境風險正不斷積累,已引起周邊群眾的強烈不滿,其填埋容量估計一兩年內即將飽和,下一個填埋場所的科學選址和實施將面臨不小的社會風險。
2.土地利用。污泥土地利用可以有效利用污泥中的有機物和一些營養(yǎng)物質,將貧瘠土地變?yōu)橐子诟N的土地,改良后的污泥可用于城市綠化、林業(yè)、土壤的表面覆蓋、改良土壤等。優(yōu)點是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缺點是需要較大的處理場地,時間較長,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異味,從項目實施的角度看,環(huán)評公示時當地居民的意見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故科學選址是個難題,污泥產品的市場銷售也存在不確定因素,有可能出現污水廠泥滿為患,影響正常運行。
3.干化焚燒。污泥的干化焚燒是一種較徹底的解決方法,優(yōu)點是操作較簡單,占地面積小,可以使污泥減小體積,完成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缺陷是在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飛灰,對空氣具有較強的污染,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從調研的情況來看,計劃了多年,擬建于光大環(huán)保能源有限公司的150噸/日污泥干化項目由于防護距離內拆遷問題至今未通過上級環(huán)保部門環(huán)評審批,設備閑置廠內一直未能安裝。即使通過審批,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后,污泥處理中也將面臨高昂的監(jiān)測、儲存等額外費用。金山環(huán)保公司投資的太陽能低溫復合膜處理生化污泥及制作活性炭示范項目,日處理污泥能力100噸/天,處理費用200~400元/噸(80%含水率),運行成本較低,但其一次性投資達1億多元,占地面積大,在干泥低溫焙燒(600℃~800℃)制作活性炭工藝的過程中,一些高污染氣體(如二惡英)的排放將不可避免。
4.資源化利用。資源化利用就是把污泥干化,降低污泥的含水量,然后利用干化后的污泥生產各種建筑材料,如磚、玻璃、水泥等。優(yōu)點是可以有效地解決污泥的減量化、穩(wěn)定化和無害化問題;缺點是處理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經濟效益較差。污泥的建材利用尤其是作為水泥原料,是一種比較好的處置途徑,受到國內外的肯定,國內也已有許多成功實例。宜興現有水泥熟料企業(yè)有6家,處置潛力大,應急調配能力強。如宜興市的金墅水泥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開始嘗試處理無錫蘆村污水廠脫水后含水率低于60%的污泥,日處理能力達150~200噸,目前運行穩(wěn)定,處理效果良好,噸污泥處理成本約160元,甚至遠低于前期宜興市華都環(huán)保集團、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所提供的污泥深度脫水成本。
三、思考和建議
1.充分認識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笆濉逼陂g,宜興市仍將面臨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轉型的雙重壓力,面對有限的環(huán)境容量、土地資源和嚴格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要求,通過發(fā)展環(huán)保產業(yè)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宜興市切實可行的發(fā)展路徑,而污泥處理處置不失為較好的切入點。加強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搞好污泥處置,是宜興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水環(huán)境治理的迫切需要,是控源截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建設生態(tài)文明、服務轉型發(fā)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污泥“減量化、無害化、穩(wěn)定化和資源化”處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加強對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的領導,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工作監(jiān)管,穩(wěn)步提高其產業(yè)化水平。
2.盡早選定科學的污泥處置方案并加快推進實施??傮w來看,宜興市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規(guī)劃和建設還相對滯后,處理能力嚴重不足,處理方式單一落后。經現場調研,結合宜興市實際,分析比較各方案,我們認為:宜興市污泥處置宜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為主導,污泥太陽能干化制活性碳為補充,安全填埋為應急備用的總體方案。當前,政府主要宜著手做兩件事:一是可以采取PPP方式,引進污泥脫水相關企業(yè)(建議赴寧波市、紹興市柯橋區(qū)進一步考察)。在大型污水處理廠(如開發(fā)區(qū)的建邦污水處理廠)附近建設污泥深度脫水單元工程(綜合考慮單體項目投資和運輸成本,不宜在每個污水廠上相關處理設施),各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由專用車輛運至該場所,進一步降低含水率,實現減量化,滿足水泥企業(yè)協同處置要求(污泥含水60%以下)。二是宜盡早選取企業(yè)自愿度較高、規(guī)劃布局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備的2―3家水泥生產企業(yè)作為全市污泥處置定點單位。定點水泥企業(yè)自主進行相關改造,政府對相關改造投入積極補助,并全力協助其完成相關立項及審批,建成后合理確定污泥處置的收費標準。確保有關項目盡早建成投產,較好地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穩(wěn)定化和資源化的處理處置目標。
3.進一步完善污泥處理處置價格體系。在宜興市目前的自來水價格構成中,根據不同行業(yè)和領域,污水處理費為0.8~1.1元/噸,政府要合理確定從污水處理、污泥干化、焚燒或利用各環(huán)節(jié)的費用,分配好污水處理費這塊蛋糕。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宜興市污泥處置價格體系、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和污泥處置費的提取和支付機制,落實污泥處置經費和財政補貼;要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力度和管理水平,通過污水處理費、財政補貼等途徑落實污泥處理處置費用,確保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正常穩(wěn)定運營;要充分運用現有的排污收費政策,對污泥排放和未達到無害化處置要求的企業(yè)加收排污費,提高企業(yè)進行無害化處置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加強監(jiān)管,嚴厲打擊非法傾倒污泥的行為。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建立一整套從污泥產生、處理到轉移、處置全過程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對污泥處置的監(jiān)管措施。一是在污泥轉移方面應杜絕污泥轉移過程中發(fā)生泄漏、傾倒等污染環(huán)境現象。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泥轉移單位和各污泥接收處置單位必須建立污泥轉移聯單制度,環(huán)保部門必須對污泥轉移實行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對污泥轉移單位應建立資質管理制度以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二是要切實加強工業(yè)污水處理廠和工業(yè)點源的污泥控制。要強化分類管理要求,施行全過程管理,實施經營許可、轉移聯單等制度,同時須切實加強各項管理能力,提高并確保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三是健全污泥管理臺賬,定期進行檢查,堅決打擊非法傾倒、違法處置污泥的行為。建議環(huán)保部門運用刷卡排污、排氣、排泥“三刷”系統(tǒng),配合在線監(jiān)控網和移動執(zhí)法終端,建成全天候的數字監(jiān)控平臺,通過科技監(jiān)管,進一步規(guī)范各污泥生產企業(yè)污泥處置行為。
四、結語
傳統(tǒng)的城市污泥處理工藝,如焚燒污泥、衛(wèi)生填埋和土地利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將長期存在下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市的擴容,土地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的壓力日趨嚴峻。不同地區(qū)在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過程中,要根據本地實際條件,積極引進新型技術和辦法,努力選擇一條最優(yōu)路徑,在有效處理污泥的同時,保證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不受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 余杰,田寧寧,王凱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05,(8).
聽了這不絕于耳的談吐,我頗感震驚,并且由衷地為心寧能坐上這牌號的轎車而感到自豪。
追溯我剛結婚時,心寧還是位文靜、內向、溫文爾雅、少言寡語的小學生,他白皙的臉膛,含情的雙眸飽蘊著睿智,有人喚他是柔情少女。誰成想就是這樣一位斯文男兒,沒進正式大學的門兒,又沒經過特殊培訓,更沒有做大官,如今竟能坐上這么高級的轎車,這咋不使我這做姐夫的區(qū)區(qū)文人驚而訝之地驚羨啊!
午宴前,我急火火邁入賓館,急不可耐地追問心寧:你一年能收入多少?竟能坐上這龍虎牌轎車!
他呵呵一笑說:你不知道呀,我這是打腫臉充胖子作秀的一舉,我覺得坐上這牌號的轎車與外商打交道,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成功率能高一些。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的故事是這樣寫的: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上門,主人不搭理,狗撲上身咬;乞丐逃走后,又有個衣著華麗的先生模樣的陌生人上門,主人笑臉相迎,狗也圍繞著他甩著尾巴親昵……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沒齒難忘,今晚我要去會見外商,這龍虎牌轎車就是我的盛妝啊。平時,我坐的只不過是普通轎車罷了。說罷,他又咯咯地冒出了一串笑兒。
聽罷,我五體投地地發(fā)自內心地欽佩他有智謀有韜略,生意有道。
2009年,我與岳丈叔暢懷攀談,他說他小兒子心寧氣度不凡,報效國家心切自學成才,辭掉國家干部公職,關門閉戶研究垃圾、污水處理科學,鍥而不舍,成果顯著,有多個項目申報并獲取了國家專利權……
岳丈叔的敘述,像重錘敲擊著我的心鼓,錚錚久久作響,令我再度驚羨。在一般人看來,辭掉公職匪夷所思,難以理喻。而心寧辭掉公職從利弊關系上看,他辭得值,人生各有志,各有選擇也各有春秋。看來,心寧的春是生機盎然的;心寧的秋是碩果豐盈的,概括是一個成語——“春華秋實”。
難得能面對面地與心寧促膝傾懷。午宴,他特邀我與他同桌,暢敘多年別情,彼此其樂融融。三句話不離本行,他說,當前就世界范圍而論,垃圾污染、污水污染、煙氣污染、沙塵污染、霧霾污染、噪音污染等,已成為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不亞于惡性癌病侵害。如果污染指數超過百分之七以上,人的生存結局那就慘不忍睹了。
他說,他辭掉公職,不是為了致富發(fā)財,而是一種挽救大千世界生命的責任驅使自己從事治理污染工作。這似乎是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與使命使然。
說穿了他悟性靈敏,上善若水,有一顆虔誠的向善行善的佛心。
據悉,他從事自己的民營企業(yè)建設二十余年來,為城市環(huán)境綠化美化亮化建設,為希望工程建設,為抗震賑災、為救助病患傷殘弱勢群體,奉獻公益資金資產高達數百萬元,尤其是在他企業(yè)資金周轉緊缺的情況下,毅然決然解囊救災。他說,企業(yè)資金不足可以緩一緩,而受災受難傷殘同胞的生命不能及時救治,那就再也沒有生的希望了。
郇心寧現任煙臺潤達垃圾處理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00年元月公司成立,注冊資本4865萬元,資產規(guī)模1億元,擁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垃圾處理專家,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40多名;擁有26000多平方米集生產、培訓、研發(fā)為一體的生產基地。歷經13個春秋的奮斗,他的企業(yè)發(fā)展之快不僅表現為產品、技術、設備等方面提升的高速,而且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成本、質量、速度、創(chuàng)新等核心競爭力的凸顯。面對國內垃圾處理的嚴峻形勢,他著力踐行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推廣應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創(chuàng)新型技術。他研發(fā)的城市生活垃圾RD濕解綜合處理技術就是一種針對我國垃圾成分研制的高新技術成果,真正做到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良性循環(huán)。此項專利獲國家扶持實施資金達800萬元。
迄今,郇心寧和他的員工,已在北京的平谷區(qū)、山東的煙臺市、濱州市、濟寧市、湖南的嘉禾、東安等多處市區(qū)建成了多個垃圾處理廠并運作,好評如潮。尤其是煙臺市1000噸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BOT項目的投建竣工,填補了垃圾濕解后發(fā)電的空白。
午宴后,我又抽空造訪了公司副總經理郇心湖先生,從他口中得知,如今公司擁有資產價值數億元,有關方面正緊鑼密鼓地敦促公司上市事宜。
清明節(jié)過后,我上網瀏覽了關于郇心寧的有關創(chuàng)業(yè)信息和承建工程項目范圍以及公司成立13年的光碟介紹,更加激我極度亢奮,驚羨連連,禁不住抒懷云之:
幼學攻讀書窗寒,弱冠廉政塵不染。
中圖分類號 X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236-04
Fog and Haze Situations and Its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Linxia City
WEI Bo-long MA Jun-qiang SUN Yu-lian MA Yu-kun WEN Hui
(Linxia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Linxia Gansu 731100)
Abstract By us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d routin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years from 2014 to 2015,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ay changes of ambient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constitute pollutants and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haze forma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Linxia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value of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ed mainly in winter(December-February),and it ha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terrain,atmospheric circulation,wind speed,precipitation an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The wind speed and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The pros and con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ambient air pollution in Linxia City were outlined.
Key words haze;situation;meteorological factors;Linxia Gansu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和霾是2種不同的天氣現象,世界氣象組織以及中國觀測規(guī)范對此也都有明確規(guī)定。霧是指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能見度降低到1 km以內的自然現象。而在中國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中,灰霾天氣被這樣定義:“大量極微細的干性塵粒、煙粒等(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均勻懸浮于空中,使空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當水平能見度低于10.0 km、相對濕度小于80%時,排除降水、揚沙、浮塵、煙霧、吹雪、雪暴、沙塵暴等天氣現象造成視程障礙空氣普遍混濁現象?!宾彩沟眠h處光亮物略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以上即為霧霾的氣象學定義[1-3]。
霧霾天氣是霧和霾的混合產物,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出現霧時,空氣相對濕度很大、水汽充足,風速較小且能見度小于1 km;而出現霾時,其相對濕度一般小于60%、天氣較為干燥且能見度小于10 km[4]。由此可見,霧霾現象是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形成的,它與空氣濕度、水平能見度和凝結核半徑有著直接的關系[5]。另外,霧霾主要是由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組成,前兩者為氣態(tài)污染物,而顆粒危害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修訂施行,將環(huán)境保護納入國家基本國策,實行環(huán)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顆粒物PM10、顆粒物PM2.5為環(huán)境空氣質量基本監(jiān)測項目,其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顆粒物PM10 3項被納入環(huán)境空氣質量考核指標。
1 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現狀分析
1.1 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主要來源
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主要包括生產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運輸性污染。其中,二氧化硫(SO2)主要來源于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排放及煙花爆竹燃放、垃圾焚燒等。二氧化氮(NO2)除自然環(huán)境生成外,主要來源于礦物燃料在工業(yè)中的高溫燃燒過程及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排放、垃圾焚燒等。一氧化碳(CO)主要來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燒,除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外,主要來自于人為排放,排放源主要為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排放及垃圾、秸稈焚燒等。臭氧(O3)是燃料燃燒和工業(yè)排放到空氣中的污染物經過光化學反應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及高壓靜電和紫外線作用產生的高濃度臭氧。顆粒物PM10主要來自于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如燃煤、機動車等排放的細小顆粒物;環(huán)境空氣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大氣運動輸入的沙塵,建筑工地、土地、工業(yè)生產造成的沙塵、粉塵。顆粒物PM2.5主要來源于工業(yè)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燃氣及燃油排放的煙塵。
1.2 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現狀分析
從圖1、2可以看出,11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較高,為環(huán)境空氣污染治理關鍵期;其余時間段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較低,為環(huán)境空氣污染長效治理期。其中二氧化硫(SO2)主要影響時段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二氧化氮(NO2)主要影響時段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一氧化碳(CO)主要影響時段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臭氧(O3)主要影響時段在4―9月;顆粒物PM10主要影響時段在11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顆粒物PM2.5主要影響時段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
2 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影響分析
2.1 地理地形對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2.1.1 地理地形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
(1)風速小,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水平擴散。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于西南而高于中部,呈“L”型傾斜盆地狀態(tài)。臨夏市西倚積石山脈、南屏太子山脈,依大夏河谷沿西南向東北為“U槽”底部,海拔高度1 900 m,兩側山脈海拔2 200 m以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夏冬季受積石山脈和太子山脈的屏障作用,臨夏市靜風頻率高、空氣擾動小,平均風速在1.6~1.7 m/s之間,較小的風速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擴散。春秋季主要是北風,而西南至東北向的“U”型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2)逆溫多,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擴散。秋冬季節(jié)由于大氣層結比較穩(wěn)定,逆溫日數多、持續(xù)時間長,逆溫層仿佛蓋子一樣罩在“小盆地地形”的臨夏市上空,阻擋了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使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沉積在近地面層,導致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增高。秋季污染濃度開始增加,到冬季污染物濃度為一年中最高,加之冬季燃煤等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環(huán)境空氣污染。
2.1.2 山脈阻擋使風沙減少。從圖3可以看出,由于太子山脈和積石山脈的屏障作用使得臨夏市大風及沙塵天氣減少,也使得沿西路、西北路徑輸送的沙塵天氣影響強度減弱。根據氣象資料統(tǒng)計分析(1980―2015年),近年來臨夏市大風、沙塵天氣日數呈明顯減少趨勢,自2000年以來,臨夏市僅2001年和2002年分別出現2次和1次沙塵暴,其他沙塵均為揚沙和浮塵。由此可見,由山脈屏障作用致使大氣運動造成的外源性污染對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影響呈減輕的趨勢。
2.1.3 焚風效應不利于冬春季節(jié)降水出現。從圖4可以看出,受太子山脈、積石山脈地形影響,臨夏市焚風特征明顯(當冷空氣自西向東跨越山脈時,在迎風坡,空氣被迫抬升,膨脹降溫,使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并釋放凝結潛熱。過山后,氣流下沉,空氣受到壓縮,密度增大,內能增加,造成絕熱增溫,濕度減小,形成了干熱的氣流,氣象學稱此為焚風,通??諝饷肯陆?00 m,溫度升高1 ℃)。焚風出現經常與偏西風相伴,焚風發(fā)生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出現較少,但夏季的焚風會加重高溫的強度。焚風主要表現為氣溫升高、濕度明顯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臨夏市冬春季節(jié)降水明顯偏少,導致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較高。
2.2 氣象條件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2.2.1 大氣環(huán)流影響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擴散。冬春季節(jié)臨夏市上空基本盛行西北氣流,準靜止高壓型天氣較多,降水量只占年總降水量的0.7%~2.8%,大多時間天氣晴朗,風速較小,中低層空氣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下沉運動,易形成逆溫層,使大氣對污染物的擴散稀釋能力大大下降,呈現所謂“空氣停滯”現象。冬春季節(jié)受供熱燃煤等因素影響,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濃度較高。夏秋季節(jié)低氣壓和鋒面型天氣較多,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降水日數多、降雨量級大,地面盛行偏東、偏南風,呈現氣溫高、濕度大、雨日多。夏秋季節(jié)通常風速較大,大氣處于中性或不穩(wěn)定狀態(tài),有利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擴散和稀釋,加之頻繁降水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能的清除和沖刷作用,使得臨夏市夏秋季節(jié)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較低。
2.2.2 降水有利于環(huán)境空氣凈化。降水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有著沖刷作用,可以減少空氣中懸浮的粉塵數量和濃度,產生濕沉降,從而降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長期干旱少雨會導致懸浮顆粒物大幅增加,增加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反之降水時間越長,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越低,夏秋季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較多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日數較多。2015年1月21―25日,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顆粒物PM2.5和顆粒物PM10濃度持續(xù)走高,連續(xù)5 d分別超過200 ug/m3和300 ug/m3。26日開始,冷空氣逐漸南下侵入,風速加大,顆粒物PM2.5和顆粒物PM10濃度有所降低,自27日降雪開始以后,顆粒物PM2.5和顆粒物PM10濃度急劇下降,至29日降雪天氣過程結束后,顆粒物PM2.5和顆粒物PM10濃度維持在100 ug/m3和150 ug/m3以下,1月30日至2月3日臨夏市空氣質量連續(xù)5 d為優(yōu),可見降水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沖刷作用非常明顯。
2.2.3 風是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輸送擴散的主要動力。風速是大氣水平擴散能力的主要指標,直接決定大氣稀釋擴散能力的大小。由圖6、表1可以看出,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中除臭氧(O3)濃度與平均風速呈正相關關系外,其余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均呈負相關關系,即風速越大則越有利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水平輸送和垂直擴散。
2.3 城市熱島效應影響環(huán)境空氣質量
城市熱島效應和環(huán)境空氣污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關系密切。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fā)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郊區(qū)的現象。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qū)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qū)則是一個高溫區(qū),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于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qū)域,因此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臨夏市人口密度大(26 966.6人/km2,位居全省第二),居民區(qū)燃燒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熱量;市區(qū)以水泥、瀝青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較強的吸收太陽輻射能的本領;城市水面小、地表含水量低、空氣流通不暢、水的蒸發(fā)量少、累積的熱量不能及時傳遞出去等因素使得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城市熱島環(huán)流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輸送產生影響。當天氣形勢比較穩(wěn)定時,大范圍風場微弱時,隨著城區(qū)熱空氣的不斷上升,上升氣流達到一定高度后,又向四周郊區(qū)流出,在郊區(qū)附近下沉,郊區(qū)的近地面空氣必然從四周流入市區(qū),氣流向市中心輻合,構成局地閉合環(huán)流―熱島環(huán)流。
臨夏市區(qū)由于熱島環(huán)流的存在經受多次污染。因為環(huán)流在下沉過程中,從城區(qū)輸送出去的污染物隨氣流回到近地層,然后由流向市區(qū)的空氣攜帶再次進入市區(qū),并在市中心(熱島中心)處輻合,加大地面濃度,而上升氣流又將把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帶到空中向四周輻散,因此熱島環(huán)流對城市起著循環(huán)污染的作用。
3 結論
(1)臨夏市空氣污染物濃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2)污染物濃度與地形、大氣環(huán)流形勢、風速、降水、城市熱島效應都有緊密的聯系,其中風速與空氣污染物濃度成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3)氣象條件對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污染治理利弊不均,利主要體現在:受山脈屏障作用,阻擋了大氣環(huán)流運動引起的沙塵、粉塵輸送;春夏季節(jié)環(huán)流形勢致使大氣層結處于中性或不穩(wěn)定狀態(tài),大氣垂直運動強烈,有利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擴散和稀釋;降水對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有較強的稀釋作用。弊主要體現在:受地理地形影響導致臨夏市風速比較小,不利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水平擴散;冬春季節(jié)環(huán)流形勢致使大氣層結相對穩(wěn)定,逆溫持續(xù)時間長且逆溫層厚,不利于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焚風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冬春季節(jié)降水明顯偏少,致使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比較高;城市熱島效應導致臨夏市環(huán)境空氣的二次污染和循環(huán)污染。
4 參考文獻
[1] 胡亞旦,周自江.中國霾天氣的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2009,35(7):73-78.
[2] 林建,楊貴名,毛冬艷.我國大霧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發(fā)生的環(huán)流形勢[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8,13(2):171-181.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7)03-0039-12
伴隨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化的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城市垃圾量也與日俱增,舒緩資源損耗并減輕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全球性議題。2015年的《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狀況評估》顯示,中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大且增長快,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到2012年17081萬噸,30年增加近6倍。由此帶來的垃圾處理負擔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制約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視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分三大類:有機物質、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和可循環(huán)再利用材料。目前中國城市垃圾除極少量可回收再利用,由居民從源頭實行分類,自行送至回收點出售外,其它絕大部分采取定點投放、混合收集方式,由環(huán)衛(wèi)部門定期收集、清運,居民將圾垃置于廢物袋內,丟到指定大垃圾桶,然后由卡車運到中轉站。這種垃圾混合收集的方法雖簡單易行,但導致了可回收垃圾被污染,降低了再利用的價值,不利于垃圾后續(xù)處理,且產生諸多污染。垃圾粗放式填埋不但侵占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對環(huán)境造成了潛在的危害。
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已走在前沿,垃圾管理模式成熟且完善,城市衛(wèi)生和生活環(huán)境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還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垃圾負擔”已經轉變成了“朝陽行業(yè)”。比如,德國早在1996年,就頒布《循環(huán)經濟和垃圾管理法》,確立污染者付費、垃圾無法再次循環(huán)利用才可以廢棄等原則,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系統(tǒng);日本嚴格管理垃圾分類,目前人年均垃圾產量只有410kg,為世界最低。在美國,2011年廢料回收再生原料超過1.35億噸,相關產業(yè)提供了46萬個工作崗位,產生綜合經濟效益870億美元。
北京作為2000年全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經歷十多年實踐,目前效果并不理想,垃圾源頭分類執(zhí)行效果不佳,基本仍采取混合裝運,大部分可回收資源被直接填埋、焚燒,垃圾圍城問題凸顯,環(huán)境壓力增大。如何妥善處理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成為城市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2016年北京城市發(fā)展委員會解
讀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將研究適時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現有垃圾處理系統(tǒng)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
臺北市是臺灣地區(qū)實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最成功的城市,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采取“垃圾費隨袋征收”“強制垃圾分類”等措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手段,推動市民進行垃圾減量與資源分類回收,取得顯著成效。臺北家戶垃圾量從1999年2970噸每日,降至2015年1008噸每日,減量66%,垃圾費隨袋征收前資源回收率僅為2.4%,隨袋征收后2015年資源回收率平均為56.56%。①最新數據顯示,臺北市2016年1月至9月底日平均一般垃圾量 1,020噸,較隨袋征收前減量 65.7%, 1月至8月底資源回收量30萬8,453噸,資源回收率達58.19%②。鑒于兩岸居民在文化觀念、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方面較為相似,生活垃圾特性也相近,相比于國外城市的做法,臺北市處理生活垃圾的“臺北模式”對大陸城市具有更直接的借鑒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 臺北市生活垃圾分類狀況的調研分析
臺北的問卷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問卷調研采取紙質版問卷與網絡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90份,有效問卷487份,回收率98%,有效率97.4%。調查對象男女比例47∶53,基本符合臺北市居民性別結構,問卷中各年齡層、各個時期定居臺北的居民均有分布。
訪談對象有臺北環(huán)保局工作人員(垃圾清運科、廢棄物管理科、資源循環(huán)管理科)、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臺灣環(huán)保聯盟、主婦聯盟環(huán)?;饡?、臺灣綠盟)、一線清運人員,以及部分民眾。實地觀察臺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廠與周邊有關垃圾處理設施。
1. 相關法律政策較為完善
關于廢棄物回收處理的相關法令和政策均由臺灣環(huán)保署出臺,由臺北環(huán)保局負責執(zhí)行和實施。臺灣在1974年就出臺了《廢棄物清理法》,到2006年經過9次修訂,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版本,對廢棄物的回收、清運、處理作了詳細規(guī)定。此外,還出臺了《廢容器回收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回收廢棄物變賣所得款項提撥比例及運用辦法》、《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按日連續(xù)處罰執(zhí)行準則》、《民眾檢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獎勵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有賞有罰,具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和執(zhí)行方案。以保證《廢棄物清理法》的有效實施。具體內容見下表:
首先針對社區(qū)居民的政策手段主要有:
(1) 強制垃圾源頭分類。在把垃圾丟進垃圾車前,市民必須自覺按要求進行分類,否則清運人員拒收垃圾。同時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50條罰款1200~6000元新臺幣(1人民幣約4.6新臺幣)。
(2) 定時定點定線“垃圾不落地”清運。市民直接將分類垃圾定點定時放到垃圾清運車上,取消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如果居民錯過了垃圾車經過的時間,只能到另一處投放或等待下一次的清運。
(3) 垃圾費隨袋征收。市民需要使用內含垃圾費之專用垃圾袋盛裝一般垃圾方可交清運隊清理,不可用其他垃圾袋代替,若違反將被拒收。但資源回收物可以免費交給清潔隊回收。丟多少垃圾付多少錢,垃圾愈少,繳費愈少,從而促使市民對垃圾進行分類
回收,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近幾年,為貼近民眾生活需求, 具有購物袋及專用垃圾袋雙重功能的環(huán)保二次袋也進入了各大賣場。每年取代消費型購物袋3600萬個,充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4) 減量政策。環(huán)保署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垃圾減量政策。內容包含四個方面:一是限塑政策(限制購物用塑料袋使用、塑料類免洗餐具使用、塑料類托盤及包裝盒使用)。二是一次用產品減量(免洗杯、免洗餐具、免洗筷減量)。三是包裝減量(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簽訂志愿性包裝減量)。四是有害物質減量(限制干電池重金屬含量、限制含汞體溫計)。
其次,針對產品生產商與回收商。1997年實行“資源回收四合一”,到目前已經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體系。以資金流為主線,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對產品制造企業(yè)征收垃圾處理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其補貼給產品回收者(包括社區(qū)民眾、回收和處理企業(yè)),從而形成一個以經濟刺激為導向的回收系統(tǒng)。從調研數據與結果看,這些法律政策對于推進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效果顯著。
2. 組織機構健全,執(zhí)行到位
臺北市垃圾管理經歷了由試點到強制執(zhí)行、逐步培養(yǎng)市民垃圾分觀念的近20年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分階段逐步實現“垃圾零掩埋,資源全回收”。臺北市環(huán)保局目前下轄8科4室,各科室分工明確,細致,整體工作效率高,實現了整個城市環(huán)衛(wèi)管理的有序運作。其中,由環(huán)境清潔管理科負責垃圾及回收物收集與清運等事項,由廢棄物處理管理科負責廢棄物處理設施工程規(guī)劃、興建、營運督導、廢棄物處理回饋、垃圾清理收費規(guī)劃、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基金管理等事項。由資源循環(huán)管理科負責資源循環(huán)城市規(guī)劃、廢棄物源頭減量管理、資源回收規(guī)劃管理、專用垃圾袋管理等事項。另設廢棄物處理場負責復育公園與回饋設施管理,其下轄12區(qū)清潔隊4696名清潔工。所屬機關還管轄環(huán)?;榇箨?、內湖垃圾焚化廠、木珊垃圾焚化廠、北投垃圾焚化廠。
一線清運人員認真負責的執(zhí)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大部分清運人員接受過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科普,加上日常積累,基本具備做好垃圾的分類回收處理工作的能力。目前全市有184條清運路線,4053個收運點,大量的垃圾清運工默默奉獻工作崗位上,其中不乏年輕人員。其工作流程是:一般家庭事先進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丟入垃圾車,清運車司機負責分類收集,對未分類完全的垃圾進行再分類,且有權拒收未分類的垃圾,嚴重者甚至可以處以罰款。而在一些公寓、學校、商業(yè)大廈中,由于無法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則會將清潔工作外包給清潔公司,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yè)崗位。
社會民眾執(zhí)行與配合意識顯著。在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與制度規(guī)范下,政策的要求已經很大程度地內化為民眾的環(huán)保認同。通過觀察可知,大部分臺北市民會自覺進行源頭分類,其中中小學生與年長者積極性更高。問卷調查中,在回答“做好垃圾分類的主要動力來源”時,42%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是大家共同的生活習慣”,也有部分(29%)受訪者將 “分類對節(jié)能環(huán)保有好處”和“政策強制規(guī)定要分類(25%)”是自己垃圾分類的動力所在。在垃圾分類對生活的利弊影響方面,76%的受訪者表示垃圾分類“讓生活環(huán)境更整潔”,74%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之后“垃圾量減少,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有83%的受訪者表示垃圾分類有助于“節(jié)約資源能源”,49%的受訪者表示垃圾分類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梢钥闯?,環(huán)保意識到位是行動積極配合的有力保證。
3. 垃圾處理專業(yè)化
(1) 分類收集與中端清運
從1996年起,臺北開始實行定時定點定線“垃圾不落地”、三合一資源回收垃圾清運。垃圾車分資源回收車、一般垃圾車兩類,主要對可回收物、一般垃圾、廚余垃圾三大類垃圾進行收集。具體的資源垃圾回收表如下:
調查結果顯示,臺北市居民對當前資源回收方式滿意度很高,77.3%的受訪表示比較滿意或者非常滿意。
(2) 末端處理
實行“資源回收四合一系統(tǒng)”。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回收基金和社區(qū)民眾四部分共同合作,促進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化。每部分各司其職,自主積極性強,回收者能夠從中獲益,經濟因素帶動了資源的回收率的有效提高。
對于廚余垃圾重點回收與利用。2003年底,臺北市全面回收家戶廚余,分“堆肥廚余”(生廚余,未經烹調)及“養(yǎng)豬廚余”(熟廚余,一般家庭剩飯菜)兩類回收。分別放入經過壓縮式垃圾車改裝的廚房垃圾收集車后方或側面加掛的藍、紅塑料桶中,放入前要瀝除水分,廢泔水油則進行密封。廚房垃圾處理不需付費,若將普通垃圾雜物混入廚房垃圾排放將被罰款1500~6000元新臺幣。除去居民日常生活產生廚房垃圾外,臺北的餐飲業(yè)也日趨壯大,廚余垃圾量也隨之增加,但廚余垃圾回收率不降反升,自2004年由4.57%上升至2013年的9.75%,10年間回收量增提高近2倍?;厥盏?類廚余垃圾中,養(yǎng)豬廚余公開標售給有相關證件的養(yǎng)豬戶再利用,但必須經過預處理、高溫蒸煮后方可喂豬;堆肥廚余經收集后先于垃圾焚化廠貯坑內專區(qū)暫置,經簡易翻堆約3個月去除大部分水分后取出產制肥料,部分由焚化廠制成土壤改良劑。目前,環(huán)保局也在規(guī)劃興建臺灣首座日處理量200公噸廚余生質能廠,徹底解決堆肥廚余去化處理問題,更能轉廢為能,節(jié)能減碳。
垃圾焚化處理。臺北一般垃圾處理以焚燒為主,焚化處理占垃圾處理總量約95%,全臺已興建完成26座可回收電能大型焚化廠,經過焚化后產生之剩余物質(如飛灰穩(wěn)定化物或底碴)以掩埋作為最終處置。市內設三大焚化廠:內湖焚化廠(1991年運作,設計處理量900噸/日)、木柵焚化廠(1995年運作,設計處理量1500噸/日)、北投焚化廠(1998年運作,設計處理量1800噸/日)。附設完善空氣污染等防治設施,可快速將垃圾安定化、減量化及回收熱能發(fā)電。焚化底渣2005年10月起全面委外再利用,再利用方式為篩分穩(wěn)定處理后再利用于瀝青混凝土、道路及管溝回填工程、級配骨材等。自設飛灰水洗前處理廠,將處理過的飛灰作為部分土質替代生料,委交水泥業(yè)者摻配于水泥生料中,產制一般卜特蘭水泥。臺北市最大的垃圾焚化廠――北投垃圾焚化廠中,垃圾車的過磅,垃圾傾倒、垃圾粉碎等過程無不顯示出先進的現代化垃圾處理技術。每個月焚化廠負責人都會接待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團體比如學生、環(huán)保組織等參觀學習,可見焚化廠在實用性與教育性上均發(fā)揮了作用。為了減輕居民對于焚化廠的排斥而產生的“鄰避效應”,焚化廠配套有很多回饋居民的設施,如居民可以免費申請參觀的洲美運動公園,還有可憑身份證免費使用的游泳館(焚燒垃圾的熱量可以提供溫水)、籃球場、網球場、主題館(含交誼廳、健身房、讀書中心、視聽室、餐廳)、地下停車場等,實現了與附近居民的和諧相處。
垃圾掩埋處理。2002 年臺北提出“垃圾零填埋”的目標,對無法回收利用、焚化的垃圾才進行掩埋,掩埋量由實施的第 1 年 2001 年的每日1 300 t 降低至 2009 年的 59 t,減量達 95.5%,至今垃圾填埋量下降到零。原設有內湖垃圾掩埋場(1970啟用,1984封閉,2013清除)、福德坑垃圾衛(wèi)生掩埋場(1985開建,1994用罄封閉,1999進行復育工程)、山豬窟垃圾衛(wèi)生掩埋場(1994開建)保留9公頃作為垃圾分類暫存使用,其余進行復育工程。
4. 宣傳引導教育效果顯著
在早期,為了推行垃圾分類處理,政府聯合媒體的力量,拍攝視頻短片,宣傳垃圾分類處理的益處和具體分類的操作方法,設計眾多海報廣告與大量分類標識,開展大型活動,派發(fā)分類宣傳手冊到家庭。時任負責人(“市長”、“環(huán)保局局長”等)都親自上陣,參與短片拍攝,號召社會公眾配合垃圾分類的推行。事實證明,這些宣傳引導工作對于當時垃圾分類剛剛起步的臺北市來說效果是顯著的,問卷調查顯示“電視和網絡上的新聞和廣告倡導”是了解垃圾分類知識的最有效途徑。
環(huán)保團體在宣傳引導教育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主婦聯盟”就是這樣的組織。1986年一群教授的太太注意到臺灣日益嚴重的垃圾和環(huán)境問題,自發(fā)成立了“主婦聯盟”。她們從臺灣大學教師宿舍區(qū)開始推廣垃圾分類,逐漸擴展到學校、社區(qū),一家一戶地發(fā)宣傳單與分類手冊,引導大家進行垃圾分類,并自制小禮品獎勵垃圾回收,在充分了解垃圾分類處理知識的基礎上,辦宣傳講座,舉辦大的活動提高民眾興趣,不斷號召,吸引媒體擴大影響力。一年開展將近兩百場宣講。她們曾經跟隨垃圾車參與垃圾回收清運過程,不僅對居民而且對清潔工和清潔單位本身,都做了大量的講解和指導與說服工作,宣傳垃圾分類意識,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推動分類進行?!芭_灣環(huán)保聯盟分會”會長洪輝祥先生表示:垃圾分類說到底是一個意識問題,要讓民眾知道我們資源環(huán)境的壓力以及垃圾分類的好處,作為環(huán)保團體,要讓民眾了解自身的工作和努力,號召更多的人參與。首先是把居民的環(huán)保意識提起來,再一個就是教給居民正確的辦法。
臺北學校細致的環(huán)境教育對于青少年分類的踐行,有很重要的作用。清潔工們反映,目前小學生是做垃圾分類最為認真的群體,一方面是由于他們產生的垃圾較為簡單,另一方面是分類教育的大環(huán)境與背景影響。實地考察的臺北市陽明山小學,一年級就設有專門講解垃圾分類的課程,進行學習和考評,每個班級設置專門的同學負責,配合學校清潔人員,做好班級垃圾處理與監(jiān)督。他們還采取海報的形式進行宣傳評比,倡導鼓勵同學們積極踐行,同學們的表現都很認真。中學的老師也會帶領學生參觀垃圾焚化廠等場所,讓學生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更為清晰的認知,更能意識到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自身日常生活做起,做好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在校園食堂、私人餐廳、宿舍等區(qū)域,都能發(fā)現大量關于垃圾分類、節(jié)能減排的創(chuàng)意宣傳標識廣告,傳遞著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和回收利用的大量信息。
二、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處理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 法律法規(guī)與政策
北京等城市目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主要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可分為五大層次(如圖)
作為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北京實際執(zhí)行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立法上的確切規(guī)定,主要依靠民眾自覺遵守,長效動力不足。首先,缺乏一部占主導地位和統(tǒng)領地位的法律,從而難以構建保障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回收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是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規(guī)定了防治包括城市垃圾在內的污染物對環(huán)境的污染,是城市垃圾管理及污染防治其他立法的基礎,但該法中對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并無具體規(guī)定。
其次,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得都是比較原則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中規(guī)定:“對城市生活垃圾應當及時清運,逐步做到分類收集和運輸,并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和實施無害化處置?!钡珜τ诰唧w如何分類,在收集、清運、末端處理和回收各個流程應遵守什么樣的標準以及主體責任,未進行立法層面的規(guī)定。
再次,北京實行垃圾分類回收依據的相關法律基本都為倡導性規(guī)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條規(guī)定:“城市生活垃圾應當逐步實行分類投放、收集和運輸”“城市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集的地區(qū),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guī)定的分類要求,將生活垃圾裝入相應的垃圾袋內,投入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場所。”與臺北設定了高額“不分類”罰款相比,缺乏強制性要求以及違規(guī)制裁的具體措施。
2. 管理架構與執(zhí)行落實
目前,中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體制分為兩級,分e是國家級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機構,與城市一級的管理機構。國家一級的由建設部與環(huán)保部組成,城市一級的由地方政府的環(huán)衛(wèi)部門組成。北京市環(huán)衛(wèi)管理系統(tǒng)由三個層次6個部門構成: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處于最高層,負責市政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城市市容環(huán)境綜合整治。市商務局負責再生資源利用、廢舊物品回收,下轄市容環(huán)境管理處和環(huán)境衛(wèi)生設施管理處,分別負責實施北京市界環(huán)境衛(wèi)生質量標準和城市市容標準,協調、監(jiān)督、檢查北京全市市容環(huán)境管理工作及環(huán)境衛(wèi)生設施建設。再下一級則是北京垃圾渣土管理處、北京市環(huán)衛(wèi)設計科學院、北京市使館清潔運輸管理。固體廢棄物管理處負責指導、管理本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糞便、渣土等固體廢棄物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另外,北京市東城區(qū)與西城區(qū)生活垃圾的垃圾收運工作是由一家國有獨資企業(yè)――北京環(huán)衛(wèi)集團公司負責的。對比臺北,北京市政管理委員會下轄科室少,部分機構之間分工不夠明確細致,也沒有把垃圾處理當做一個系統(tǒng)工程進行更為細致的操作執(zhí)行層面的分工,垃圾處理流程在布局上沒有得到體現。
從職能上看,居委會、街道、物業(yè)等部門具體負責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負責垃圾清運、處理,市商務局負責再生資源利用、廢舊物品回收。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這項系統(tǒng)工程工作量繁重,涉及機構部門較多,而在操作上各部門職能尚未形成合力。例如再生資源管理就呈現出政出多門、分頭管理的特點,雖然各自的職責都有所劃分,但在一些職能上又有所重疊,其表現為中央和地方設立了多種管理部門負責同一職能,其結果必然是增加協調成本和交易費用,降低管理效率。當遇到有利益的項目時,部門之間表現為爭搶將其劃歸自己的管轄范圍,當管理中出現漏洞和問題時,則表現為互相推卸責任,這樣也會造成再生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割裂。
一線清運人員在沒有強制推行垃圾分類的大背景下,只單純的收集運輸混裝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量的逐年增長使得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理工作大、工作壓力重,但清運人員的薪資水平卻維持在低水平,近年來關于環(huán)衛(wèi)工人被歧視被侮辱的社會報道又層出不窮,垃圾清運這項能夠體現奉獻精神的職業(yè)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甚至被世人所不齒。
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較少,踐行層面也就大打折扣。調查發(fā)現,許多地方實際上只擺放一個垃圾桶,生活垃圾回收率只有不到5%。海淀環(huán)衛(wèi)的一名基層管理者向我們表示“我在這個行業(yè)工作了二十多年,說實話,首都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也在推進,但實效性不好,宣傳上一陣風,熱熱鬧鬧,過后還是那樣,每個小區(qū)里都有幾個垃圾分類桶,但大家還是混合扔到桶里,小區(qū)里有收廢品的撿有價值的紙板之類的,剩余的也就都混合裝運走了。北京每個區(qū)都有市政管理委員會里負責垃圾分類的科室,也就出些宣傳品、發(fā)些垃圾桶,做些小試點,但堅持不了多久就又恢復原狀了?!?/p>
由于不存在長效分類激勵和處罰機制,居民難以自覺形成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因此將各類生活垃圾打包投放或是直接傾倒進附近的大垃圾桶,是居民比較日常的做法。居民對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的認識,還浮于表面,并沒有扎根于內心,內化成一種公民意識。2015年,我們在北京選擇10個不同層次小區(qū),3個公園,1個學校的進行調研,共發(fā)放問卷601份,回收580份,有效問卷550份,回收率96%,有效率91%。關于垃圾處理責任承擔問題,只有39%的調查對象認為垃圾排放者應當承擔分類的責任,從自身做起;而半數以上居民認為垃圾分類主要依靠政府和環(huán)衛(wèi)部門,與自己關系不大,未能意識到自身責任。
3. 垃圾處理流程
目前北京市按照“大類粗分”的原則,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類。生活垃圾一般采取定點投放、混合收集方式,居民將圾垃置于廢物袋內,丟到指定大垃圾桶,由環(huán)衛(wèi)部門收集、清運到中轉站進行二次分揀,再進行處理。居民也可以選擇從源頭處實行分類,分離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自行送至回收服務站點出售或致電收購人員上門收購。
北京市廚余垃圾比重很大,但除了餐飲行業(yè)廚余垃圾進行單獨回收外,家庭廚余未進行單獨分類處理。豐臺區(qū)的某個小區(qū)曾經是全市重點學習的垃圾分類先進社區(qū),卻在2014年被媒體報道指出“破舊的皮鞋被扔到廚余垃圾桶里”。混裝垃圾、混合收集、混合運輸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末端處理上,據統(tǒng)計,目前北京市有垃圾處理廠28處,采用衛(wèi)生填埋11處、焚燒處理11處、堆肥處理4處、綜合處理2處。無害化正規(guī)垃圾填埋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垃圾處理需要,過半填埋場超負荷運行。朝陽區(qū)高安屯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設計日處理量1000t,但實際日處理量達3585t,負荷率358%,垃圾填埋場未達使用年限就已達飽和狀態(tài)。大量垃圾被簡單填埋或直接露天放置在城鄉(xiāng)結合地帶,產生垃圾滲瀝液、填埋氣等臭味源同時,給周邊環(huán)境埋下重大隱患。生活垃圾堆肥雖然發(fā)展起步早,但原料垃圾的有機質和養(yǎng)分含量低,雜質多,堆肥不宜直接施用農作物,市場反響差。北京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呈上升趨勢,雖然處理效率高,但由于源頭不分類,塑料廚余等可回收物與一般垃圾混合,垃圾濕度大,會導致焚燒效率低,降低焚化爐使用壽命,產生二f英等有毒氣體,從而引l居民對焚化廠建設的抵制。
4. 居民意識與宣傳教育
通過調查了解到,居民目前對垃圾處理的認識還比較有限,環(huán)境資源主體責任意識缺乏。有關“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13%的受訪者表示對垃圾分類知識很了解,知道大部分垃圾如何分類,44%的受訪者表示比較了解,43%的受訪者表示對分類知識基本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多數垃圾不知道該如何分類。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缺乏,必然導致其無法踐行,加之意識不到垃圾分類的益處,缺乏對垃圾回收的認同與踐行的動力,對垃圾分類處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也在情理之中。清潔部門對垃圾混合裝運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居民認為垃圾分類無意義,反饋出政府宣傳力度不夠、垃圾桶設置不足等缺陷。
北京市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qū)會在一些特定階段進行密集的宣傳,但目前未形成常態(tài)化的機制,宣傳深度和持久性不足,民眾參與度不高,沒有落實到每家每戶,家庭社區(qū)垃圾分類氛圍未真正形成。在學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宏觀上教育學生要節(jié)能環(huán)保低碳,與臺北及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相比,北京的學校尚缺失細致的環(huán)境教育和分類引導,學校在引導青少年確立的垃圾分類觀念、掌握垃圾分類科學知識和養(yǎng)成分類習慣上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 對北京市生活垃圾
處理工作完善的建議
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分階段推進
根據臺北分類意識推廣快的階段的特點,法律政策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調查顯示臺北市民垃圾分類的重要動因就是源于政策的規(guī)定。因而針對北京現行有關垃圾分類的政策,建議加入強制性的法律內容。垃圾分類與民眾利益掛鉤,能快速有效引起民眾的重視。另外,臺北市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政策也顯現出其因地制宜、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特點。在實際操作層面具有可實行性,能讓民眾、生產商、回收商各個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北京的相關政策也應考慮到垃圾分類整個流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能夠細化到操作層面,既有普適性,又有區(qū)域的特色。更重要的,政策如何有效地傳達給民眾,需要相關機構制定切實的方案來執(zhí)行。
在落實法律法規(guī)與政策時,可以按以下五個階段推進,分別是規(guī)劃宣傳期、預先試用期、持續(xù)推廣期、教育規(guī)勸期和處罰執(zhí)行期。以保證民眾充分適應接受和配合,逐步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
2. 協調社會各界分工合作
政府、企業(yè)、民間環(huán)保團體、媒體、學校通力合作非常重要。建議政府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并授權獨立的環(huán)保部門著力策劃布局、執(zhí)行與監(jiān)督,給予相應資金、技術、人力支持,規(guī)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tǒng)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環(huán)保部門要合理配置資源,形成組織架構,把垃圾處理當做一個系統(tǒng)工程,進行更為細致的操作執(zhí)行層面的分工,可按垃圾處理各個流程中所要涉及的工作內容作為部門劃分標準,并規(guī)劃相關促進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方案和措施。同時尋求和企業(yè)、環(huán)保團體、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合作,在各個層面設立獎勵激勵機制,設立經濟利益分享,讓做環(huán)保有利可圖,為做環(huán)保的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動力,推動他們投入到垃圾無害化處理事業(yè)中。媒體應積極配合政府相關機構的相關措施,發(fā)揮自身的宣傳、引導的優(yōu)勢,幫助群眾逐漸培養(yǎng)垃圾分類意識,并科普相關知識。環(huán)保團體要吸納榜樣團體的優(yōu)秀經驗進行多方的探討,發(fā)揮連接政府與民意的橋梁作用,聯合專家學者提高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的專業(yè)性,向上積極反映問題,提交建議方案,并表達居民訴求,向下舉辦相應活動,推廣宣傳垃圾分類、指導帶動民眾踐行。一線清運人員要認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在了解垃圾分類基礎上引導群眾。學校需要對環(huán)境教育引起足夠重視,開設相關課程,開展相關宣傳與實踐活動,塑造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宣傳引導方面,建議分工:
3. 垃圾處理建議系統(tǒng)方案
一是生產管理環(huán)節(jié)。垃圾的前身是商品或商品的附屬物,所以要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源頭在生產。政府應該引導廠商采取可回收材料,嚴格限制不可回收材料與污染環(huán)境的材料的使用,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懲治,主要通過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廠商征收垃圾處理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于生活垃圾回收相關的企業(yè),政府可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補償金等政策,扶持垃圾處理企業(yè)和環(huán)??萍计髽I(yè)的發(fā)展,并對其進行大力宣傳,引起民眾及其他廠商的關注及效仿,一步步逐漸減少不可回收物投入生產。
與此同時,生產源于需求,政府、媒體、社會組織、企業(yè)首先應該確立環(huán)保意識、垃圾源頭減量的意識,提倡公眾減少使用不可回收物,可采取措施:利用名人的影響力帶頭踐行;提供重復使用餐具,對一次性用品收費,對自帶餐具者提供優(yōu)惠;在學校、社區(qū)等地進行宣傳教育等。
二是分類收集環(huán)節(jié)。北京市城市垃圾組成中廚余垃圾的含量最高達50%,其次塑料、紙類約占10%。建議在推行強制垃圾分類初期,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一般垃圾三大類??苫厥瘴锇堫?、金屬類,瓶類等(隨著垃圾分類處理的推進,可以對于資源可回收類的垃圾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體積較大之資源垃圾需通知清潔隊特別安排或自行聯絡回收商進行回收。廚余垃圾主要包括“堆肥廚余”(生廚余,未經烹調)及“養(yǎng)豬廚余”(熟廚余,一般家庭剩飯菜)。北京應著重回收廚余垃圾。一般垃圾即指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之外的生活廢棄物。而對于有害垃圾如日光燈管,干電池等,掩埋后可能滲出重金屬污染土壤或地下水,應單獨處理避免二次污染。完善垃圾分類的各項基礎設施,公共場合合理設置三種垃圾桶,到后期可逐漸撤掉部分垃圾桶,提倡“帶著垃圾回家”。
設置垃圾站(定時開放)及垃圾站管理與監(jiān)督員,嚴格監(jiān)督,接收家戶垃圾。只收專用垃圾袋(環(huán)保PE材質,不同規(guī)格不同價格)并隨袋征收垃圾費,以經濟因素促使居民減少垃圾的產生,同時有利于資源回收。專用垃圾袋的推廣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與企業(yè)合作,初期可由政府免費發(fā)放給民眾使用,作為強制垃圾分類及隨袋征收政策的推廣宣傳,中后期則采取指定企業(yè)專門制作,民眾付費購買的方式,可回收物有價征收。
三是清運與末端處理環(huán)節(jié)。每天定時定點清運垃圾站垃圾,可回收物送到可回收工廠,一般垃圾送到相應焚化廠,廚余送到廚余處理廠。學校、商業(yè)區(qū)、工作區(qū)的垃圾可外包給經過審核批準的清潔公司進行清運處理。
對于廚余垃圾處理,除臺北外,還可借鑒英國在廚余垃圾變廢為寶的經驗,集中收集生產出有機肥料。既有利于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制造企業(yè)的興起,也有利于一些閑置土地被投資開發(fā)利用。另外可發(fā)展廚余發(fā)電,2011年英國廢物處理公司斯塔福德郡坎諾克市建設了全球首個全封閉式廚余垃圾發(fā)電廠,目前該廠平均每天可以處理12萬噸垃圾,發(fā)電150萬千瓦時,可供應數萬戶家庭24小時用電。
垃圾焚燒適合北京土地緊張,經濟實力強,垃圾熱值大的特點,要完善垃圾焚化處理技術,增加配套設施和惠民工程,將焚燒垃圾所產生的部分經濟利益,回饋于民眾,實現信息公開化,接受社會監(jiān)督,將有利于化“鄰避效應”為“鄰喜效應”。
北京生活垃圾填埋可借鑒德國十多年的實踐經驗,將垃圾的機械處理和生物處理相結合,設立物質分揀系統(tǒng),利用機械的分選設備原理,把垃圾中的高熱值物質,金屬和玻璃等有用物質分離,主要采用篩分、次選、破碎等,分選后的垃圾中的有機質經過生物的好氧堆肥(符合中國廚余垃圾比例大的特點)或厭氧消化后,對其剩余產物進行填埋。
四、 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普及
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是個長期工程,目前北京的一大缺陷是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力度不足,高級人才不愿意投身“垃圾”事業(yè),“垃圾”事業(yè)帶頭的專家太少。從臺灣環(huán)保組織聯盟的經驗來看,環(huán)保組織的背后需要有智力團體的支撐,為相關議題的研究提供知識背景,為宣傳人員提供專業(yè)教育。從臺北北投焚化廠參訪體驗來看,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背后是一群科技研究人才的深耕與自我犧牲。所以北京需要在教育與引導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這一行業(yè)并進行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同時,需要充分重視環(huán)境教育,發(fā)揮學校對于青少年環(huán)境資源意識強化,分類觀念和分類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重要作用,發(fā)揮青少年在帶動家庭垃圾分類方面的作用,學校與環(huán)保組織、社區(qū)對接,培養(yǎng)學生公民意識與主體責任意識,形成相互促進,形成社會共識的局面。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當下,北京面臨著垃圾圍城困境和資源匱乏的嚴峻考驗,垃圾的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臺北模式”對破解北京面臨的“垃圾之圍”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北京應從法律政策層面進行規(guī)范,明確主體責任,完善獎懲和激勵機制,采取民眾可接受的方式,加強分類宣傳,普及環(huán)境教育,使政策設計深入民心,參與方都能從垃圾分類回收中獲益,從而在根本上扭轉垃圾處理的困境,建設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
〔參考文獻〕
[1]趙瑩.程桂石,董長青.垃圾能源化利用與管理[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3 30-79.
[2]梁斯敏,樊建.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現狀與管理對策探討[J].環(huán)境工程2016 05-11.
[3]李友平.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C].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8: 1318-1320.
[4]王燕.德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現狀及啟示[J].污染防治技術,2009(4):23-26.
[5]何志武.論日本政府發(fā)展垃圾發(fā)電產業(yè)的扶持政策[J].湖北行政學院報,2009(2):92-95.
[6]琪,陳灝,趙玉柱.臺北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探討及其對大陸地區(qū)的啟示[C]. 2015 (4).
[7]北京市政協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課題組. [C]北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情況調研報告2009-02-01.
中國自建國以來其各方面的發(fā)展和騰飛是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的,而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城市建設水平的在穩(wěn)步提升,現代化市政工程已經普遍的出現在了各大城市之中。對于市政工程的建設,首先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人民能產生一定的便捷,讓整個城市的形象也都能得到整體提升等綜合條件的影響之下才會開始設計和實施的。市政工程不僅僅關系到政府部門,更加密切關聯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整個城市的社會形象。所以該工程是一項極其重要且產生著巨大影響的工程,所以對于市政工程的勘察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面對著國家的進步,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市政工程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越來越復雜,那么對于整個勘察工作就會與其他普通的工程勘察有所不同。
一、勘察的種類繁多,專業(yè)要求和綜合素養(yǎng)也逐漸增高
1、市政工程的環(huán)境逐漸復雜,勘察種類也越來越繁多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政建設也在逐步提升,其包含的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廣泛。除了傳統(tǒng)的市政道路、廣場堤岸等工程之外還包括了地鐵、處理廠、航空港工業(yè)園等新興市政工程。這些新出現的市政工程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因運而生的,其功能特點和結構建造等多個方面都與傳統(tǒng)市政工程有所差異,涉及的專業(yè)和項目類別也是五花八門,這就使得整體的市政工程建設變得繁多而復雜了起來。
而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市政工程,隨著其發(fā)揮的作用不同,最處的建造環(huán)境也就各有特點,比如地鐵的建設大都在地下或者架設高架進行建造,而航空港自然處在人煙較為稀少地勢開闊且沒有飛禽的地方,不同的市政工程在不同環(huán)境中建造也就使得市政工程的勘察也將面臨著越來越多不同而復雜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所需要注意的勘察特點也自然不盡相同。
2、對勘察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
面對越來越多的市政工程,其勘察環(huán)境逐漸復雜,那么整體的勘察難度也就越來越高了。傳統(tǒng)的市政工程包括道路、橋梁、堤岸、廣場等,這些都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也十分重要,但其勘察的難度相對現在日益復雜的市政工程來說還是顯得簡單了些。面對更為繁雜的工程,更為復雜的人文地質條件,相應的就需要相關勘察工作者更為專業(yè)的能力和高素養(yǎng)才能很好的達到當前勘察的需求,對不論是傳統(tǒng)還是新興的市政工程都能起到一個良好的勘察效果。
比如對道橋、水利工程的勘察首先就要了解相應的力學原理以及地質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對于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廠則要有一定的化學基礎和環(huán)境污染檢測方面的知識,對地鐵建設和航空港的建立就要把這些相應的交通工具在運行時有哪些利弊以及注重點都進行透徹了解。這些都需要相關勘察人員擁有一個較強的綜合素質以及對多方面的深度專業(yè)知識。
二、現場作業(yè)要求更加嚴格規(guī)范,需要相互之間的良好協調能力
1、環(huán)境的復雜使得現場作業(yè)應更加嚴格規(guī)范
在許多新興市政工程中因其環(huán)境的復雜且在實際生活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使得對其的勘察更需要嚴格規(guī)范來良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市政工程的良好勘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勘察過程中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環(huán)境中勘察時,就可能因為一些作業(yè)的不規(guī)范最終形成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最終致使意外發(fā)生。唯有在勘察現場進行作業(yè)時更加嚴格規(guī)范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比如在施工時良好的設置一些屏障,穿戴反光服,這樣就能加強對周圍行人的警示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fā)生而影響工作進度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對農田、綠地等環(huán)境進行作業(yè)是要注意在完成勘察任務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當前環(huán)境的破壞,保護環(huán)境是隨時隨地都需要重視和實行的。還有對于鉆探勘察,一定要在得到相應的勘察數據同時進行少鉆淺鉆,并且在勘察結束后記得將探孔回填,任何勘察工作除了獲取相應檢測數據的同時還要良好的保障當前工程設施的質量穩(wěn)定性。
2、相互之間默契協調才能更好的完成當前勘察工作
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市政勘察工程都不是什么簡單的小工程,不僅需要整個團隊極強的專業(yè)性,對與團隊之間相互的協調性要求也非常高。因為在日趨復雜的市政工程中,工程的范圍和結構都在逐漸增大,對于一項數據的勘察測量可能就需要2、3個甚至更多的人協作配合才能最終準確得出,因此良好的協調度和默契性在整個勘察過程中必不可少。
并且隨著市政工程的全面和復雜性,其牽涉到的部門和人群就更為繁多。比如建設在山邊坡地、果園、菜地、江河、涌溝、民宅、廠房及綠化帶等場地內的市政工程,勘察工作就很可能也因此而牽涉到了園林、交通、城管、海事、航道、水利、電力、電信、煤氣、地鐵、人防、石油、供水、排水、部隊、用地單位、村委會以至村民等眾多部門或個人。整個過程都肯定需要良好的相互協調才能更好的對每一點都妥善處理。
三、注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原有資料的復用
1、人類活動的是當前市政工程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為用地的緊張所以當前很多的市政工程很可能是在一些舊建筑的基礎上改良或新建而成的。那么包括生活、工業(yè)垃圾的排放,周圍居民建筑的影響等諸多因素也一樣要被考慮進入工程勘察之中,這些都會在工程的施工和完成后對整個市政工程產生持續(xù)的影響。
首先生活、工業(yè)垃圾的排放,舊建筑建材的堆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前土質以及其土壤的成分含量,這些因素都會在今后的施工中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工程勘察是需要進行細致的測定。還有周圍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市政工程的功能進行綜合測評,再結合當前人文環(huán)境進行分析對比來最終確認工程完工后是否會與周邊環(huán)境產生排斥影響最終使得工程效果無法良好打到預期。
2、有效的對已有資料的復用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
對于整個市政工程勘察的過程,就是詳細的將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那么對于一些已有的資料進行合理復用能有效的加快進度從而提高效率。在資料復用之前首先就是要確定其可靠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物都在發(fā)生變化,太久遠的資料驗證起來都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參考價值不大。而對于年份很近的資料,進行相關的驗證過后還是可以良好復用的。
在包括巖土信息,周邊地質類型等這些不會在短時間內發(fā)生較大改變的地質資料還是可以比較放心的復用的,其可靠性以及復用率是很高的。而對于一些其他容易發(fā)生變更的信息就需要進行相對嚴謹的驗證甚至是重新勘察才更加保險了。還有就是對于資料的知識產權方面也同樣需要注意,在利用既有資料前,必須依據現行的數據產權保護法規(guī)及信息服務收費的配套政策與標準合法地獲得該資料的使用授權。
結束語:
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興市政工程的出現,其建造環(huán)境,功能特點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對于市政工程的勘察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不僅要適應對不同地質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的勘察,要需要擁有更為廣博深入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化的團隊標配下更需要成員之間的默契協作能力。這樣才能有條不紊的良好完成每一項市政工程勘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