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論文
時間:2023-04-06 18:49:32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栝樓為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植物,果實、根均可入藥,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藥用價值。岳西縣自2002年引進栝樓種植以來,現(xiàn)已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初具產(chǎn)業(yè)特色,種植面積連年擴大,產(chǎn)量、銷售價格年年攀升,市場供不應求?,F(xiàn)結(jié)合岳西縣實際,將栝樓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1地塊選擇
栝樓生命力強,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合岳西縣種植。以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力充足、排灌方便的壤土為好;環(huán)境要求陽光充足、無污染。
2選擇良種
岳西縣種植一般選用皖蔞一號、皖蔞二號、皖蔞五號,出籽率可達10%以上,高產(chǎn)時凈籽產(chǎn)量可達1500kg/hm2以上。
3整地施肥
冬前對選好的地塊進行冬耕凍壟,3月上旬開始整地,開溝做廂。行寬3.5m、畦寬2.0m、溝寬1.5m、畦高30cm。在畦邊50cm處開溝,深施45%硫酸鉀復合肥750kg/hm2、硼砂15kg/hm2、硫酸鋅15kg/hm2、餅肥1500kg/hm2。有條件的地方也可施入土雜肥、人糞尿等腐熟有機肥。若是粘性重的土壤,可在翻耕前撒施一些河沙改良土壤。
4及時搭架
搭架要本著棚架牢固、降低成本、方便作業(yè)、提高覆蓋率的原則,大田種植的栝樓多采用平面棚架式。具體方法是:在地面按3.5m×3.5m標準立柱,柱上端選用10號不銹鋼絲拉對角線,然后在上面鋪上20脂網(wǎng)眼的尼龍網(wǎng)即可。一般架高180cm。在移栽前或出苗前結(jié)束,避免搭架傷苗。
5切根育苗
選擇二至三年生、生長一致、抗病、高產(chǎn)、根粗2~4cm、無病蟲害、斷面為白色的新鮮栝樓塊根,將其切成10~12cm長進行無性繁殖。將合格的塊根在陽光下曬4~5h后用1.5%菌線威4000倍液進行消毒。育苗前將苗床用水澆濕,擺放時塊根間保持一定間距,以防相互接觸引起爛根。擺放好后用濕河沙蓋好,覆沙厚度以3~5cm為好,然后蓋上稻草,再澆透水,并采取平鋪地膜和拱棚雙膜覆蓋。移栽前1周揭膜通風煉苗。
6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根據(jù)岳西縣氣候特點,塊根直接移栽應在3月中旬,帶苗移栽應在4月上旬。過早移栽易遭受倒春寒危害,過遲移栽延遲了坐果期,降低了產(chǎn)量。栽植密度一般為3.5m×1.0~2.0m。當年栽栝樓不少于2400株/hm2,多年生栝樓視品種特性適當減少株數(shù),一般不得少于1800株/hm2,保證莖蔓鋪滿架面。栽后要澆活棵水,澆到活棵為止(一般7d以上),其標準為日曬葉片不萎蔫。
7雌雄搭配,合理定植
雌雄搭配要合理,岳西縣小面積種植一般按10∶1比例配置,大面積種植可按15∶1種植;但雄株不得少于150株/hm2
8選留主莖,扶苗上架
當栝樓主莖長到0.3~0.5m時,選擇生長旺盛、健壯無病蟲害的主莖1~2根,插好攀援物。用軟質(zhì)帶繩將苗固定在攀援物上,牽引上架。根部多余的弱苗、架面以下藤蔓上的腋芽、雌花要及時抹去,做到去早、去盡。
9田間管理
9.1合理施肥
一是早施、輕施提苗肥。定植活棵后,追1~2次速效氮肥,一般用稀釋后的腐熟人畜糞3750~4500kg/hm2即可。二是重施花果肥。6~8月,栝樓生長進入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重階段,需要吸收大量養(yǎng)分。在此期間要以有機肥和鉀肥為主,重施2~3次花果肥,一般每次用餅肥750kg/hm2或腐熟人畜糞15t/hm2+硫酸鉀225kg/hm2。
9.2水分管理
多年生栝樓根系發(fā)達,較耐旱,但在生長盛期和果實膨大期,如遇干旱,應及時澆水,遇澇要及時排水。
9.3合理整枝
一年生植株主莖留1~2根,第2年后,只留1個健壯主莖,主莖長到3m后,應斷頭,促第1分枝生長,增加掛果率。同時剪去一些小枝頭,控枝蔓、老葉及多次分枝。
9.4保花保果
為增加花粉量,提高授粉率。在花期噴1000~3000mg/kg矮壯素,花果期噴0.3%~0.5%硼酸液。
10越冬期管理
越冬期主要以保溫防凍為主,伐禾后應在其上蓋沙或草。開春后即時施肥,澆好返青水,力爭早出苗、出壯苗。
11病蟲草害防治
2特征特性
該品種在黃淮海區(qū)域夏播生育期98d左右,適應性廣,品質(zhì)好,淀粉含量75.8%,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抗病性好,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紅色,花藥淺紫色,花絲淺紅色,葉片寬大上沖,株型緊湊,株高250cm左右,穗位高11cm,全株19~21片葉,果穗筒型,穗行數(shù)14~16行,穗長17~18cm,穗軸白色,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31.6g。
3產(chǎn)量表現(xiàn)
該品種2004~2005年參加黃淮海夏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產(chǎn)量9126kg/h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chǎn)10%左右。
4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4.1整地施肥
麥收后及時滅茬整地,撒施優(yōu)質(zhì)腐熟土雜肥15.0~22.5t/hm2、尿素150kg/hm2、磷酸二銨150kg/hm2、氯化鉀50kg/hm2、鋅肥15~30kg/hm2,或氮、磷、鉀含量各15%的復合肥600kg/hm2。
4.2適時早播
麥收后應及早播種,有墑?chuàng)寜?、無墑造墑,力爭在6月15日前后播種結(jié)束。
4.3合理密植
一般留苗6.0~6.3萬株/hm2,采用等行距種植,行距60~70cm,株距25~30cm;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距70~80cm,窄行距50cm,株距30cm。
4.4田間管理
4.4.1間苗與定苗。玉米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若連片缺苗較多,可用同一品種浸種以后補種或陰雨天移栽,于三葉期間苗,五葉期定苗。
4.4.2科學化除。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及時用50%乙草胺乳油1500mL/hm2對水600~750kg/hm2,均勻噴施地表,出苗后可用玉農(nóng)思(41%異丙草胺莠去津懸乳劑)3kg/hm2對水600~750kg/hm2,或21%百草枯600~750g/hm2對水600~750kg/hm2,進行行間噴施除草。
4.4.3科學追施“三肥”。要輕施苗肥,重施穗肥,補施攻粒肥。定苗后追施尿素90~120kg/hm2或碳酸氫銨300~375kg/hm2作苗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375kg/hm2或碳酸氫銨600~750kg/hm2作穗肥;吐絲期追施尿素75kg/hm2或碳酸氫銨225kg~300kg/hm2作攻粒肥。
4.4.4人工輔助授粉和去雄。減少禿頂空粒和植株養(yǎng)分消耗,提高玉米結(jié)實率,促進干物質(zhì)積累。人工輔助授粉可在玉米盛花期用竹竿釘制成丁字架推動雄穗或用手輕搖植株等方法,促使花粉迅速落在花絲上。人工去雄方法是在玉米抽雄后散粉前進行,當雄穗頂端露出喇叭口20cm左右時,用右手握住雄穗輕輕向上迅速撥起,在無大風晴好天氣,根據(jù)苗情長勢可采取隔1行(株)或隔2行(株)去除雄穗,注意不要帶葉和傷葉。若天氣干旱要少去,一般不要超過全田的1/3。
4.4.5抗旱排澇。在生長期遇連陰雨,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玉米受漬害,特別在玉米撥節(jié)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若遇天氣干旱(田間持水量低于70%),應及時澆水防旱。
5病蟲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玉米葉銹病、紋枯病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防,大、小葉斑病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噴防,7~10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2~3次。
5.2蟲害防治
對玉米螟可在大喇叭期用3%呋喃丹顆粒15.0~22.5kg/hm2丟入心葉內(nèi)或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對水450kg/hm2對心葉叢噴霧防治。對蚜蟲、紅蜘蛛、薊馬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g/hm2對水225k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750mL/hm2或40%氧化樂果1.2~1.5kg/hm2對水450~600kg/hm2噴施防治。
6適時收獲
當玉米苞葉干枯松散、籽粒變硬發(fā)亮、乳線消失時,及時收獲。收獲過早影響玉米產(chǎn)量品質(zhì),過遲會對后茬作物種植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翟玉玲,蔣海燕,陳瑩,等.雜交玉米新組合高產(chǎn)栽培試驗[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8(4):48.
徐豆13號是江蘇省徐州農(nóng)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號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號×泗豆11)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雜交后代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2005年經(jīng)全國農(nóng)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渦陽縣引進該品種試驗示范,2007年大面積推廣。
1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亞有限結(jié)莢習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莖節(jié)數(shù)17節(jié)左右,有效分枝1~2個。葉片卵圓形、綠色,白花,棕毛。每莢粒數(shù)2粒,莢棕黃色,底莢高12cm左右。籽粒扁橢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臍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
(1)產(chǎn)量高。在品比試驗中徐豆13號平均產(chǎn)量為2739kg/hm2,比徐豆10號增產(chǎn)7.8%,2007年在渦陽縣大面積種植,平均產(chǎn)量為2673kg/hm2,其中牌坊鎮(zhèn)333.3hm2種植基地,平均產(chǎn)量為2800.5kg/hm2,最高田塊達4288.5kg/hm2。
(2)抗性強。植株生長繁茂,開花早,花期長,抗旱耐澇性較強,落葉性好,不裂莢,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較抗倒伏,抗大豆花葉毒病。
(3)品質(zhì)優(yōu)。蛋白質(zhì)含量40%,脂肪含量21.3%,異黃酮含量4.66mg/g,為高蛋白兼高異黃酮品種。商品性好,籽粒整齊,完全粒98%以上。
(4)適用范圍。適宜皖蘇淮北地區(qū)、山東南部、河南等麥豆一年兩熟地區(qū)種植。要做好輪作換茬,避免夏大豆連作。
2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每生產(chǎn)100kg大豆籽粒及相應的莖、葉、莢、殼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鉀1.3~4.9kg。大豆根系發(fā)達,并有根瘤,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實踐證明,大豆高產(chǎn)地塊的有機質(zhì)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結(jié)構(gòu)良好,土質(zhì)疏松,水、肥、氣、熱協(xié)調(diào)。要做到大豆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均衡發(fā)展,保證前期有粗壯的營養(yǎng)體,在后期生長不過于繁茂、不徒長、不倒伏,花莢不脫落,結(jié)實率高,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增施底肥顯得特別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zhì)土雜肥,一般30~45t/hm2,標準氮105~150kg/hm2,過磷酸鈣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kg/hm2,隨整地摻合入土。板茬播種豆田,用優(yōu)質(zhì)腐熟人畜糞肥加氮磷鉀單元肥或復合肥作種肥,做到種肥分離,也有很好效果。因農(nóng)活緊張,不能給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殘肥,效果也較好。
2.2適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強、生育期短,如播種過晚,營養(yǎng)生長期短、生長差、發(fā)育快,不能充分利用當?shù)赜行L期的溫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產(chǎn)量不高。
2.3足墑播種
夏大豆播種時期正值濕度高,水分蒸發(fā)量大,對土壤墑情差田塊,要灌溉造墑播種或遇雨搶種,以達足墑下種,一播全苗。對于比較平整的地塊,可板茬灌1次“跑馬水”;對地塊不平,可采用田灌、溝灌、噴灌,做到受水均勻,防止漏水和灌水過多,灌溉后及時整地搶種,播后耙平保墑。播種方式上可采用機械條播,進度快,而且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有利于一播全苗。
2.4合理密植
“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根據(jù)土壤肥力、栽培條件、播期早晚,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發(fā)揮大豆增產(chǎn)潛力,提高大豆產(chǎn)量。據(jù)試驗徐豆13號,在6月上中旬適播期內(nèi)最佳播量為75~90kg/hm2,行距40cm,株距12~14cm,密度18.0~19.5萬株/hm2,既能保證單株有足夠的營養(yǎng)面積增加單株結(jié)莢數(shù)、粒數(shù)和粒重;又能達到單位面積有足夠的株數(shù),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
2.5生育期的管理
(1)間苗。對大豆田間植株分布均勻度進行試驗,其產(chǎn)量增幅達7%~22%。大豆苗分布越均勻,產(chǎn)量越高。提高大豆田間植株分布均勻度一是適當加大播量,減少缺苗斷壟、確保全苗。二是實行人工間苗,大豆人工間苗可在齊苗后立即進行,宜早不宜遲,間苗株距按設(shè)定密度來確定,一般12~14cm。間苗時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疙瘩苗,留壯苗、好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2)追肥。開花鼓粒期是大豆的需肥高峰期,在分枝期追肥可以滿足大豆需肥高峰的養(yǎng)分需求。
大豆追施氮肥,應根據(jù)土壤肥沃程度、基肥中氮肥種類和數(shù)量、大豆生育階段及其長勢強弱綜合考慮是否追施。在高肥力土壤,前期肥料充足,大豆生長良好的情況下,不要追施氮肥。土壤基肥不足,大豆苗生長不良的豆田,在苗期追施氮素45~75kg/hm2。初花期一般用30~45t/hm2有機肥加三元復合肥150~225kg/hm2進行開溝追施。
(3)葉面噴肥。葉面噴肥可以減少肥料流失和土壤對肥料的固定,提高養(yǎng)分利用率。在大豆生長發(fā)育中后期可進行葉面噴肥。根據(jù)大豆生長情況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氫鉀1.5~4.5kg/hm2,鉬酸銨225~450kg/hm2,對水450~750kg噴施1次。在初花期和終花期噴施2次效果更好,也可加鋅、錳、硼肥噴施。
(4)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大豆栽培應用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有增花、矮化、壯桿和促進早熟的作用,比打頂省工省時。如運用得當,增產(chǎn)效果明顯。當大豆盛花末期植株在60~65cm,生長仍然旺盛時,可使用多效唑、增產(chǎn)靈、矮壯素等大豆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如果田間生長特別旺盛,可在盛花期、結(jié)莢期噴灑2次。
(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大豆病毒病、霜霉病、食心蟲、豆莢螟、蚜蟲、豆天蛾是大豆主要病蟲害,對大豆病蟲害防治必須采取合理輪作、栽培措施、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jié)合的綜合防治技術(shù)。在化學防治上,要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為科學用藥提供依據(jù)??蛇x用代森錳鋅、百菌清、三唑酮防治大豆病害,選用敵百蟲、樂果、吡蟲啉、菊酯類農(nóng)藥防治大豆蟲害。也可在病蟲發(fā)生盛期多種病蟲總體防治,做到一藥兼治。
雜草對大豆生長影響較大,大豆生長期間是高溫高濕季節(jié),田間雜草量大,萌發(fā)集中,生長迅速,若防除不力,易造成草荒。大豆田雜草發(fā)生具有種類多、密度大、防除困難的特點,防治上采用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chǔ),化學防除為重點,人工防除為輔助的綜合防除措施,達到經(jīng)濟有效的控制大豆田草害的目的。適期使用安全、高效除草劑是除草的關(guān)鍵??蛇x用乙草胺、廣滅靈、惡草靈于大豆播后苗前均勻噴施土表進行土壤處理,也可于大豆苗后3片復葉前,雜草三至五葉期,選用禾草克、高效蓋草能、拿捕凈等防除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豆田雜草,選用雜草焚、虎威、苯達松等防除闊葉雜草。也可將2類藥低限量混用,防除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豆田。
參考文獻
[1]馬金芳.大豆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村科技,2008(8):12-13.
芝麻是我市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種植上以夏芝麻為主。現(xiàn)將夏芝麻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1選用優(yōu)良品種
選擇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生長勢和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是夏芝麻高產(chǎn)栽培的基礎(chǔ),這些優(yōu)良品種表現(xiàn)為植株高大、生長勢強、結(jié)蒴快而多,耐病耐漬性強,抗病性好;同時,由于夏芝麻田間生長時間較短,應選擇早、中熟品種,如豫芝9號、豫芝11號、國審豫研鄭910、鄭芝98N09、鄭雜芝H03等。
2選地、整地與施肥
芝麻不耐淹、不耐重茬,而夏芝麻生育期間一般雨澇偏多,因此須選擇地勢高燥、排水方便且2~3年以上沒種過芝麻的田塊種植。前作收獲后及時整地,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施肥的原則是控制氮肥,增施有機肥和鉀肥。施過磷酸鈣450kg/hm2、尿素75kg/hm2或磷酸二銨225kg/hm2,農(nóng)家肥15~45t/hm2,硫酸鉀150kg/hm2,硼、鋅、錳肥各15kg/hm2作底肥,并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拌細土375~450kg/hm2均勻撒于土表,隨犁翻入土內(nèi),以防地下害蟲。耕地深翻15~20cm,犁后耙磨3~5遍,達到地平、上虛下實。田間起壟,壟寬80cm,溝深20cm。
3搶時搶墑播種
要充分利用現(xiàn)在機收、機耕、機播的快捷優(yōu)勢,趁墑、趁天搶收、搶種,一般應在6月10日前下種完畢。播種前用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拌種,進行種子消毒,預防芝麻根腐病、枯萎病和莖點枯病等病害。播種可用3行流體播種機或普通耬條播,行距30cm;播量按品種特性決定,一般品種適期播種留苗15.0~22.5萬株/hm2,早播肥力偏高地宜稀,晚播肥力稍差地宜密。播后適當加壓,趟平耬溝,以提高保墑能力,利于出苗。并用50%拉索乳油3000mL/hm2對水750kg封閉除草,也可在出苗后芝麻3對真葉時用50%禾草克乳油750~1200g/hm2對水葉面噴施,都有好的除草效果。
4搞好田間管理
4.1現(xiàn)蕾前的管理
①及時間定苗和查苗補缺。1~2對真葉時間苗,4~5對真葉時定苗。對缺苗斷壟的地方剔稠補稀,進行移栽,保證苗勻、苗齊、苗壯。②中耕。出苗后結(jié)合滅茬、松土、保墑淺鋤,定苗后淺中耕1~2次,切忌傷根,以后中耕適當深些,并進行培土封根。③追肥。4~5對真葉定苗后,在墑情充足情況下結(jié)合中耕松土追肥封根,追施尿素112.5kg/hm2。
4.2開花至終花期的管理
①追肥。芝麻初花期以后才進入旺盛生長期,是需肥高峰期。在初花期雨前追施尿素150kg/hm2,隔15d,再追施尿素112.5kg/hm2及磷酸二氫鉀45kg/hm2。如無雨,應追肥后澆水。初花期至盛花期,搞好葉面施肥,以促進增蕾、增花、增蒴,噴施0.2%硫酸鋅、0.1%~0.2%硼砂、0.4%錳肥混合液750kg/hm2,全株噴灑,5~7d噴1次??膳c農(nóng)人液肥、高產(chǎn)寶、芝麻葉面肥及磷酸二氫鉀、抗旱劑等輪換使用。②防旱排澇。夏季雨水多,時空分布不均,既易雨澇,也可能伏旱。田間要挖好排水溝,澇時加強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旱時及時澆灌,如下午發(fā)現(xiàn)植株葉片有萎蔫現(xiàn)象,即需澆水,防止因干旱造成落花、落蕾和生長停止。③花藥噴水。夏季氣溫高,天氣干燥時,為延長花藥壽命,在上午10時前及下午5時后向芝麻株間噴灑清水,噴施750~1500kg/hm2,連續(xù)噴灑3~5d。④打頂保葉。芝麻進入盛花末期,將芝麻頂端掐去3cm左右;并杜絕掐芝麻葉,讓其自然脫落。
4.3終花至收獲前的管理
芝麻70%的產(chǎn)量構(gòu)成要素在此階段形成,要最大限度地延長這一生育時期,主要措施是養(yǎng)根護葉,盡可能地延長其生長,促進籽粒飽滿。一是保持土壤有適度的墑情,二是可葉面噴灑黃腐酸4000倍液或1%的尿素溶液,保證在芝麻收獲期仍有2~3片綠葉存在,使之正常緩慢落色。
5化控及病蟲害防治
黃淮海地區(qū)是我國夏玉米的最大集中產(chǎn)區(qū),但是,依照傳統(tǒng)的栽培方式,該地區(qū)夏玉米平均單產(chǎn)還很低,高產(chǎn)玉米的增產(chǎn)潛力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這與有利的自然條件極不一致。因此,結(jié)合良種,在這一地區(qū)推行配套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栽培技術(sh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良種的高產(chǎn)優(yōu)勢,使玉米單產(chǎn)由6000kg/hm2提高到13500kg/hm2左右。
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
在玉米增產(chǎn)中良種的作用占30%~50%,但不同的良種對光、熱等環(huán)境條件存在不同的要求。應根據(jù)各個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用良種,并做到良種良法配套,才能發(fā)揮良種的增產(chǎn)潛力。夏直播玉米比較適宜選用中早熟品種。盡量選用大小一致的籽粒,去除發(fā)霉變質(zhì)的籽粒和秕粒。播前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做好發(fā)芽試驗,種子的發(fā)芽率應在95%以上,以確保全苗。
2整地播種
2.1選地整地要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土層深厚、土壤疏松且通透性好,耕層有機質(zhì)和速效養(yǎng)分高,保水、保肥力好的旱地或緩坡地來種植夏玉米。播前精細整地,使土地松軟疏松,細碎平整后再開溝起畦播種。在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方,夏直播玉米可以增施基肥,全面淺耕、耙耢。在機械化水平較差的地方,可以采取局部整地的方法,只在玉米播種行內(nèi)開溝,集中施肥,用松土機對播種行實行深松,耙平后立即播種。玉米出苗后再對行間進行中耕。
2.2適期播種對于夏直播玉米來說,播期越早越好,晚播會造成嚴重減產(chǎn)。黃淮海地區(qū)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夏玉米由于生長期較短,所以要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及時搶種,具體的搶種方法主要有2種:一種是麥收后先用圓盤耙淺耕滅茬然后播種;另一種是麥收后不滅茬直接播種,等出苗以后再在玉米行間中耕滅茬。
直播時應盡量做到墑情好,開溝深淺一致,覆土嚴密,施足基肥和種肥?;屎头N肥的施用原則是:磷、鉀肥一次施足,氮肥占總施肥量的30%~40%。施肥時要嚴格做到種、肥隔離,以防止出現(xiàn)燒種現(xiàn)象。夏直播玉米應根據(jù)品種和栽培條件的改變確定適宜密度,進行合理密植。播種量的多少視籽粒大小、發(fā)芽率、播種方式、栽培目的而定。一般來說,緊湊型品種種植72000~82500株/hm2,半緊湊型品種種植63000~75000株/hm2,披散型品種種植52500~60000株/hm2。
為確保苗齊、苗全,播后應澆1次蒙頭水。
3田間管理
3.1苗期管理
3.1.1查苗、補苗。出苗后必須及時查苗補苗。補苗方法:一是將種子浸泡8~12h,搶時間補種;二是移苗補栽,即缺苗田塊,在玉米3~4片葉時帶土移栽補苗。缺苗不重的地塊,可在缺苗四周留雙株補齊,補苗后施水肥1~2次。
3.1.2間苗、定苗。夏直播玉米在長到3片可見葉時應及時分次間苗。間苗應間密留稀、間小留大、間弱留強,在5片可見葉時定苗。定苗時要多留計劃密度的5%左右,在其后的田間管理中拔除病弱株。
3.1.3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一般中耕2次,耕深5~10cm。夏直播玉米苗期正處在雨季,為防“芽澇”,定苗前后應淺耕5cm左右;拔節(jié)期前后中耕應深些,行間可達10cm左右。結(jié)合中耕松土,除去雜草。也可適當采用化學除草。
3.1.4追肥澆水。夏直播玉米施用基肥比較困難,必須及時追施苗肥。苗期追肥有溝施和穴施兩種。一般施尿素300kg/hm2,鉀肥75kg/hm2??梢栽诰嘤衩字仓?0~15cm處開深10cm左右的溝,將有機肥、化肥等一次施入,覆土蓋嚴,提高肥效。追肥時對弱苗、補栽苗應施適量“偏肥”。玉米在苗期耐旱能力較強,一般不需灌溉。但夏直播玉米在干旱嚴重,影響幼苗生長時,也應及時灌溉。苗期澆水要控制水量,勿大水漫灌。
3.1.5防治病蟲害。玉米苗期的主要蟲害有地老虎、粘蟲、蚜蟲、薊馬等。防治地老虎可在出苗后用2.5%的敵殺死800~1000倍液,在傍晚噴灑地面。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噴灑玉米苗心可以防治蚜蟲、薊馬、稻飛虱等。
3.2玉米穗期管理
3.2.1拔除弱株,中耕促根。對于那些小株、弱株,應及早拔除,以提高群體質(zhì)量。穗期一般中耕1~2次。拔節(jié)至小喇叭口期應深中耕,以促進根系發(fā)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淺,以保根蓄墑。
3.2.2重施穗肥。夏玉米穗期是追肥最重要時期,以追速效氮肥為主。追肥時間一般以大喇叭口期為好,具體運用要因苗勢、地力確定。施肥方法為:結(jié)合中耕培土,在距玉米行15~20cm的兩植株之間,打深6~10cm,直徑3~4cm的深穴,施氮肥600kg/hm2,將肥料施入穴內(nèi),然后大培土。3.2.3澆水和排灌。玉米穗期要灌好2次水:第1次在大喇叭口前后,灌水量一般每公頃600~900t,應結(jié)合追肥進行灌溉。第2次在抽雄前后,一般灌水量要大,但也應視天氣和地面持水量,掌握適度。玉米地面灌水通常采用溝灌或隔溝灌溉,既不影響土壤結(jié)構(gòu),又節(jié)約用水。如果降雨過多,土壤水分過量,應及時排水防澇。
3.2.4防病蟲,防倒伏。夏玉米穗期主要病蟲害有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及玉米螟等。在拔節(jié)期及抽雄前后,噴施10%雙效靈200倍液,可有效防治玉米莖腐病。玉米心葉期和初穗期,用90%晶體敵百蟲1500~2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灌心或穗部頂端灌藥,每株灌藥10ml,可有效防治玉米螟。
3.3花粒期管理
3.3.1補施攻粒肥。夏玉米花粒期應根據(jù)大田植株長相,酌情追施攻粒肥。一般在雌穗開花前后,追施尿素75kg/hm2,打穴深施。
3.3.2澆水與排澇。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70%~80%,籽粒灌漿過程中,如果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澇,以防澇害減產(chǎn)。如果天氣干旱應及時灌水。
3.3.3人工去雄與輔助授粉。去雄宜在雄穗剛抽出而尚未開花授粉時進行。去雄方法:在雄穗從頂葉抽出1/3~1/2時,隔1行去1行或隔1株去1株,去雄株數(shù)不超過全田株數(shù)的1/2,最好將病弱株的雄花去掉,以節(jié)省養(yǎng)分,減少蟲害。地邊、地頭不要去雄,以利于邊際玉米雌穗授粉。授粉結(jié)束后再去掉所余雄穗。去雄時不要損傷頂端葉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莖葉。在玉米授粉后期要逐株進行檢查,對未授粉的雌穗花絲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授粉,效果最佳。最好邊采粉邊授粉。授粉的方法:采集花粉之后除去穎殼,然后用毛筆蘸取少許授到雌穗的花絲上。
3.3.4中耕除草,防治害蟲。灌漿后期順行淺鋤1次。夏玉米花粒期常有玉米螟、黏蟲、棉鈴蟲、蚜蟲等危害。用2.5%的敵殺死1000倍液噴灑雄穗可防治玉米螟,在葉面噴灑50%辛硫磷1500倍液可防治黏蟲、棉鈴蟲,玉米后期主要受蚜蟲危害,應及時用40%樂果1000倍液噴霧防治。
4適時收獲
適期收獲是提高玉米產(chǎn)量、品質(zhì)的重要措施。籽粒成熟的標準是:植株莖葉變黃,果穗苞葉枯白,籽粒變硬發(fā)亮,乳線消失,黑色層出現(xiàn)。通常中早熟品種在授粉后45d收獲,中晚熟品種在授粉后48~52d收獲較為適宜。
參考文獻
[1]周廣成,陳現(xiàn)平,陳洪儉,等.淮北地區(qū)中大穗型玉米栽培密度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1,29(5):571-572.
[2]王忠孝主編.山東玉米[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9.
1海南水稻發(fā)展概況
水稻是海南島傳統(tǒng)的農(nóng)作物,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據(jù)農(nóng)史研究,3000多年前的原始農(nóng)業(yè)已有水稻栽培。海南的光、溫條件優(yōu)越,野生稻類型多樣,水稻種質(zhì)資源豐富,明代有水稻品種70個,民國時期有240個,20世紀70年代有560個[1]。近期,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的常規(guī)品種、雜交組合不斷增加,是我國水稻育種的資源庫。海南水稻播種面積由增加到減少,總產(chǎn)由增加到基本平衡,單產(chǎn)在逐漸增加。播種面積的減少與海南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及市場經(jīng)濟導向有關(guān)。但是,海南是農(nóng)業(yè)人口為主的省份,農(nóng)村居民約占總?cè)丝诘?2.25%[2];從長期戰(zhàn)略與社會穩(wěn)定以及氣候方面選擇,水稻仍是海南面積最大作物,農(nóng)業(yè)地位不可動搖。海南由于人均水田面積少,農(nóng)民生產(chǎn)水稻主要是解決口糧問題,造成長期以來,水稻生產(chǎn)管理粗放、栽培技術(shù)低。在人口日益增多、播種面積又逐年減少的局面下,糧食明顯不能自給。因此,只有不斷更新水稻品種,接受新的栽培技術(shù),才能增加糧食總產(chǎn),確保糧食安全。
2優(yōu)良水稻品種(組合)的選擇
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組合)選擇,是保證水稻高產(chǎn)的首要條件。目前,水稻品種(組合)繁多,質(zhì)量參差不齊。海南省下屬各市縣的農(nóng)技部門應做好引種、試種、示范推廣,幫助農(nóng)戶選好種、用好種。目前海南早稻推廣的雜交稻組合主要有Ⅱ優(yōu)128、特優(yōu)128、特優(yōu)721、粵雜922等組合;晚稻主要有博Ⅱ優(yōu)15、博優(yōu)225、博Ⅱ優(yōu)134等組合,常規(guī)品種主要有特秈占25、桂農(nóng)占、科選13等。根據(jù)適應性不同,各地區(qū)應堅持優(yōu)中選優(yōu),而且選擇的品種(組合)要耐肥、抗倒,耐熱性好,抗病性強,而且要不斷嘗試新品種(組合)。
3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3.1適當安排播種期
海南島面積不大,但是冬季、早春氣候,東南部和西北部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地區(qū),要根據(jù)品種的特性,安排合適的播種期,確保苗期的安全和季節(jié)安排。
在海南島的東南部,早稻播種一般安排12月中旬,晚稻安排在6月上、中旬;海南島的西北部早稻播種一般安排在1月中、下旬,晚稻安排在7月上旬。
3.2科學催芽
目前我省農(nóng)民催芽方法比較簡單、缺乏科學性,在早稻遇到低溫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爛種、出芽慢、質(zhì)量差的情況。比較科學的催芽是采取多浸多晾。催芽的步驟為:1000倍的多菌靈泡種12h清水洗干凈晾12h清水浸12h晾12h清水浸12h晾干催芽。催芽一般用潤濕麻袋包裹好,進行催芽,這種催芽方法雖然有些繁瑣,但難度不大,農(nóng)戶也容易接受,目的是使種子出芽一致,秧苗生長均勻。
3.3科學管理
3.3.1苗期管理。播種前1d先將秧地整好,雜草除凈,畦面寬一般為1.5m,秧地施復合肥75kg/hm2。早稻播種時如遇低溫,必須及時用地膜覆蓋,回溫后或晴天要把畦面兩端膜揭開,如果氣溫高,要把膜全揭開;晚稻播種時如遇雨天,也應采用地膜覆蓋,以免雨水沖散、流失,但雨天過后要及時揭膜。秧地顯綠后,開始灌跑馬水,保持秧田濕潤;秧苗長到2葉1心時,灌好1層淺水,施尿素75kg/hm2;插秧前3d左右,再施75kg/hm2尿素做為送嫁肥,秧地保水2cm左右至插秧,每苗爭取帶蘗到本田。
3.3.2田間管理。①插植疏密合理。目前,我省農(nóng)民插秧普遍存在過密,而且一蔸多苗,這樣不利于管理,又浪費種苗。一般雜交稻采用單、雙苗插植,常規(guī)稻2~3苗插植;插植規(guī)格一般采用20cm×20cm、20.0cm×16.7cm、16.7cm×16.7cm等3種規(guī)格,沿海地區(qū)適當采用密植,山區(qū)可適當疏植。②科學除草。在插秧后5~7d,配合本田第1次施肥,將60%丁草胺1500g/hm2和肥料混合均勻施,保水4~5d,并盡量避免田間農(nóng)活操作[3]。③肥水管理。施肥原則為:采用前攻中穩(wěn)后補。不同品種(組合),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條件,根據(jù)禾苗長勢可酌情增減?;剩涸谕侠瓩C整地前施農(nóng)家肥7500kg/hm2、過磷酸鈣375kg/hm2(或拖拉機整地后施復合肥225kg/hm2,然后耙平)。追肥:第1次追肥在插秧后5~7d,這時施復合肥75kg/hm2、尿素150kg/hm2,目的是促進早分蘗,而且早生快,發(fā)對抑制雜草生長有很好的效果;第2次追肥施復合肥75kg/hm2加尿素112.5kg/hm2,主要是進一步促進分蘗,并達到夠苗目的。鉀肥:海南土壤普遍缺鉀,鉀肥的合理使用很重要。一般在插秧35~40d追施氯化鉀或氧化鉀150kg/hm2,以達到壯稈、結(jié)實率高、增強抗性和米質(zhì)的目的。穗粒肥:在水稻抽穗揚花時,根據(jù)水稻生長狀況,可以追施尿素60~75kg/hm2,并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以達到促花護花養(yǎng)花、
延遲功能葉衰老、促進子粒飽滿的目的。水分管理做到淺水插秧,深水扶秧,淺水促蘗,干濕交替管理。在秧苗達到600萬株/hm2后,開始曬田。曬田主要根據(jù)水稻生長狀況、水分管理情況、區(qū)域性土壤性質(zhì)劃分:對于山區(qū),土壤肥力好,水分充足、禾苗長勢過旺的田塊,要爭取重曬;對于肥力一般,缺水、禾苗長勢一般的田塊,可以輕曬。曬田過后回水,在幼穗分化至抽穗灌漿期,保持淺層水,灌漿后保持干干濕濕至成熟,收割前5~7d斷水,以便收割操作。
3.4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以防為主、治為輔,各地區(qū)要積極配合當?shù)刂脖2块T,根據(jù)病蟲發(fā)生規(guī)律做好預防工作。一般在秧苗期,要注意稻薊馬、葉瘟,防治用藥主要有吡蟲啉、殺蟲雙、三環(huán)唑;在禾苗分蘗營養(yǎng)生殖期,要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危害,這時期的病害主要有紋枯病、白葉枯、葉瘟,防治用藥主要有三唑磷、殺蟲雙、井岡霉素、葉青雙、三環(huán)唑;抽穗至成熟期,應當注意三化螟、稻飛虱危害,病害主要注意穗頸瘟,防治用藥主要有三唑磷、殺蟲雙、撲虱靈、三環(huán)唑。在苗期和插秧時,要注意田螺危害,主要防治農(nóng)藥有密達剎螺劑。農(nóng)藥用量主要參考說明書并咨詢當?shù)刂脖2块T。
3.5適時收獲
水稻成熟后,由于海南風雨較多,所以要注意觀察天氣,收聽天氣預報,搶在晴天及時收割,確保豐產(chǎn)豐收。
參考文獻
1合理輪作
花生是連作障礙非常嚴重的作物,花生輪作的增產(chǎn)效果十分顯著?;ㄉ喿鞯那安鐟x擇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選擇馬鈴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輪作換茬。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邊地區(qū)以紅粒型品種為主,如扶余四粒紅、扶花1號、扶花2號、扶花3號,搭配白沙1016、吉扶2號、吉扶3號、花育20等品種;吉林省西南部四平雙遼及周邊地區(qū)以白沙1016、花育20、亞美406為主,搭配四粒紅、扶花系列品種。選用的良種要達到發(fā)芽勢90%、發(fā)芽率99%以上,并于播種前10~15d將種果放在通風向陽處晾曬2~3d。
3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達到熟化,沉實土壤,消滅部分越冬病蟲害,積蓄冬春雨雪緩解春旱。開春解凍之后,及時耕耢保墑,避免水分散失,影響播種。秋季來不及深耕的地塊,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進行,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春耕必須隨耕隨耙,使土壤下部沉實,表土松細。試驗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產(chǎn)16.8%,比淺耕增產(chǎn)53.9%。一般深翻25~30cm為宜。翻地時應做到耕翻及時,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嚴密,不漏土邊、地頭,減少開閉壟。
4科學施肥
施肥以農(nóng)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結(jié)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優(yōu)質(zhì)腐熟農(nóng)家肥25~30t/hm2、硅鈣肥200kg/hm2、磷酸二銨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鉀150kg/hm2或施花生專用肥600kg/hm2。
5播種
5月10~20日為最佳播種期,連續(xù)5~7d內(nèi)5cm土溫穩(wěn)定通過12℃即可播種。單壟種植,壟寬65cm,單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萬穴/hm2;90cm大壟雙行種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萬穴/hm2。播種深淺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6加強田間管理
6.1查苗補種,清棵蹲苗
一般播種后12d左右開始出苗,出苗后及時檢查,若發(fā)現(xiàn)缺苗、斷條應立即催芽補種,以保全苗?;ㄉ绯鳊R后,用手或小扒鋤及時清棵,將幼苗根際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葉外露,做到齊一塊清一塊。
6.2中耕培土,及時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鏟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鏵深耕淺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雜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鏵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開花期,大鏵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針下扎入土。6.2.2化學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用70%都爾乳油2.0kg/hm2或90%都爾乳油1.5kg/hm2,對水750kg/hm2均勻噴灑土壤表面。
6.3葉面追肥
在下針結(jié)莢期,噴施800倍壯飽安、籽滿堂、粒粒飽等藥劑促果飽、增果重。在生長后期葉面噴施保綠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對水15kg/hm2噴施2~3次,提高葉片活力,延長功能葉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7病蟲害防治
花生易發(fā)的病害是葉斑病和根腐病。葉斑病7月中下旬發(fā)病,初見病葉時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每10~15d噴1次,連續(xù)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發(fā)生的蟲害是蠐螬、金針蟲、蚜蟲。蠐螬、金針蟲用樂果拌種,用40%樂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種子350~400kg;7月中旬如發(fā)生蟲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藥液灌根;蚜蟲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噴施藥劑,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開花下針期發(fā)生蚜蟲為害時用農(nóng)藥熏蒸,用80%敵敵畏1.5kg/hm2加細土375kg/hm2,對水37.5kg/hm2,順花生壟溝撒施。在高溫條件下,敵敵畏揮發(fā)熏蒸花生,殺死蚜蟲,防效可達90%。
8適時收獲
當植株下部葉片發(fā)黃、部分脫落、莢果果殼網(wǎng)紋清晰、海綿層有黑色光澤時應及時收獲,在吉林地區(qū)一般為9月20日左右;過晚易掉果。起收后將花生放在壟上晾曬5~7d,3d翻動莖棵1次,曬至7~8成干,然后脫果,繼續(xù)晾曬至莢果籽仁含水量達9%以下,即可貯藏或銷售。
參考文獻
1合理輪作
花生是連作障礙非常嚴重的作物,花生輪作的增產(chǎn)效果十分顯著?;ㄉ喿鞯那安鐟x擇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選擇馬鈴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輪作換茬。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邊地區(qū)以紅粒型品種為主,如扶余四粒紅、扶花1號、扶花2號、扶花3號,搭配白沙1016、吉扶2號、吉扶3號、花育20等品種;吉林省西南部四平雙遼及周邊地區(qū)以白沙1016、花育20、亞美406為主,搭配四粒紅、扶花系列品種。選用的良種要達到發(fā)芽勢90%、發(fā)芽率99%以上,并于播種前10~15d將種果放在通風向陽處晾曬2~3d。
3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達到熟化,沉實土壤,消滅部分越冬病蟲害,積蓄冬春雨雪緩解春旱。開春解凍之后,及時耕耢保墑,避免水分散失,影響播種。秋季來不及深耕的地塊,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進行,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春耕必須隨耕隨耙,使土壤下部沉實,表土松細。試驗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產(chǎn)16.8%,比淺耕增產(chǎn)53.9%。一般深翻25~30cm為宜。翻地時應做到耕翻及時,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嚴密,不漏土邊、地頭,減少開閉壟。
4科學施肥
施肥以農(nóng)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結(jié)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優(yōu)質(zhì)腐熟農(nóng)家肥25~30t/hm2、硅鈣肥200kg/hm2、磷酸二銨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鉀150kg/hm2或施花生專用肥600kg/hm2。
5播種
5月10~20日為最佳播種期,連續(xù)5~7d內(nèi)5cm土溫穩(wěn)定通過12℃即可播種。單壟種植,壟寬65cm,單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萬穴/hm2;90cm大壟雙行種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萬穴/hm2。播種深淺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6加強田間管理
6.1查苗補種,清棵蹲苗
一般播種后12d左右開始出苗,出苗后及時檢查,若發(fā)現(xiàn)缺苗、斷條應立即催芽補種,以保全苗。花生苗出齊后,用手或小扒鋤及時清棵,將幼苗根際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葉外露,做到齊一塊清一塊。
6.2中耕培土,及時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鏟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鏵深耕淺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雜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鏵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開花期,大鏵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針下扎入土。6.2.2化學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用70%都爾乳油2.0kg/hm2或90%都爾乳油1.5kg/hm2,對水750kg/hm2均勻噴灑土壤表面。
6.3葉面追肥
在下針結(jié)莢期,噴施800倍壯飽安、籽滿堂、粒粒飽等藥劑促果飽、增果重。在生長后期葉面噴施保綠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對水15kg/hm2噴施2~3次,提高葉片活力,延長功能葉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7病蟲害防治
花生易發(fā)的病害是葉斑病和根腐病。葉斑病7月中下旬發(fā)病,初見病葉時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每10~15d噴1次,連續(xù)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發(fā)生的蟲害是蠐螬、金針蟲、蚜蟲。蠐螬、金針蟲用樂果拌種,用40%樂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種子350~400kg;7月中旬如發(fā)生蟲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藥液灌根;蚜蟲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噴施藥劑,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開花下針期發(fā)生蚜蟲為害時用農(nóng)藥熏蒸,用80%敵敵畏1.5kg/hm2加細土375kg/hm2,對水37.5kg/hm2,順花生壟溝撒施。在高溫條件下,敵敵畏揮發(fā)熏蒸花生,殺死蚜蟲,防效可達90%。
8適時收獲
當植株下部葉片發(fā)黃、部分脫落、莢果果殼網(wǎng)紋清晰、海綿層有黑色光澤時應及時收獲,在吉林地區(qū)一般為9月20日左右;過晚易掉果。起收后將花生放在壟上晾曬5~7d,3d翻動莖棵1次,曬至7~8成干,然后脫果,繼續(xù)晾曬至莢果籽仁含水量達9%以下,即可貯藏或銷售。
參考文獻
1園地選擇
楊梅適應性強,一般山地均可種植。海拔高度對楊梅品質(zhì)有明顯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山峰,風速大、氣壓低、水分蒸發(fā)快,易使的楊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對較低的山地,由于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濕度較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巒重疊,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氣濕度和溫度配比合理,較有利于楊梅果實的生長發(fā)育。山地坡向不同,楊梅的品質(zhì)也有差異,南坡山地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低,可使楊梅果實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產(chǎn)量低;北坡山地則相反。因此,楊梅園地一般選擇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緩北坡,土壤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質(zhì)紅壤或黃壤為宜。
2種苗選擇
如當?shù)卦幸吧鷹蠲份^多,可采用高接的辦法改換優(yōu)良品種;如當?shù)厝狈α挤N,可考慮從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東魁、荸薺、丁岙、水梅等。引種時要注意兩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質(zhì)地等差異及原有品種的熟期,若地域差異較遠,必須先少量試種,成功后再擴大,切忌大規(guī)模盲目引種。
3苗木定植
根據(jù)品種、氣候、土壤肥力及栽培管理措施確定栽植密度,為使幼樹提高前期單位面積產(chǎn)量,一般可栽375株/hm2左右。定植一般分春植、秋植2種,春植在浙江于楊梅萌芽前(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進行。此時冰凍期已過,氣溫開始回升,有利于根系的恢復和生長。如過早,植后易遇凍害天氣,會導致土裂、根斷、苗死;過遲,則根系受傷后尚未恢復,未能及時吸收肥水,而地上部已抽梢發(fā)葉,影響成活和生長。
定植前,要挖好定植穴,一般長50cm、寬60cm、深60cm。挖穴時間最好在冬季,經(jīng)冰凍可使土壤風化,利于幼苗根系吸收肥水,并可殺死穴內(nèi)越冬害蟲。定植時,先在穴底施入適量腐熟的基肥,然后放下苗木,理順根系,分次填入表土,用雙腳將四周踏實,與嫁接口平齊,注意不能傷根。定植后用柴草覆蓋遮陰,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撫育管理
楊梅幼苗定植后,約經(jīng)4年左右開始結(jié)果,為了實現(xiàn)速生早產(chǎn)的目標,栽后要加強撫育管理。幼樹時要勤除草、松土、培土,保證幼樹的正常生長,除草一般每年2次,春末、夏末各1次。在未結(jié)果前每年要施肥1次,一般在幼樹萌芽前施用,以促進根系和枝葉的生長。當楊梅成林后,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春季萌芽前,以速效肥為主,促進春梢開花和坐果及果實的發(fā)育;第2次在采果后進行,以有機肥為主,促進花芽分化,恢復樹勢,為次年豐產(chǎn)作準備。
5整形修剪
5.1整形
5.1.1自然開心形。定植后的第1年以抹芽為主,從離地約20cm起選留第1個主枝,以后每隔15~20cm留第2、3個主枝;第2年在主枝的延長枝上剪去不成熟的秋梢,并將主枝上所有側(cè)枝短截,在離主干60~70cm處選留第1副主枝;第3年在主枝上選留第2副主枝,第1、2副主枝相間60cm;第4年繼續(xù)延長主枝和副主枝,在距離第2副主枝40cm左右處選留第3副主枝。在培養(yǎng)主枝和副主枝的同時應及時選留大側(cè)枝,通過5年左右完成整形。
5.1.2自然圓頭形。苗木定植后,在離地約30~40cm處進行短截,其后除保留主干分生的3~4個強壯枝條,其余枝條及早除去。保留的枝條彼此相隔20cm左右,相互不重疊。在離主干60~70cm的主枝上留第1副主枝,再在其另一側(cè)下方60cm處留第2副主枝。控制主枝、副主枝以外生長過旺的強枝,緩和樹勢,經(jīng)過5~6年完成整形。
5.2修剪
5.2.1除萌。春季發(fā)芽后到秋季生長停止以前及時除去樹體上的無用萌蘗,包括主干基部發(fā)生的徒長枝,主枝、副主枝和大型輔養(yǎng)枝背面發(fā)生的過強枝條。5.2.2摘心。春季枝梢開始生長后,組織尚未木質(zhì)化時進行。一方面,利于提高坐果率,減少落果;另一方面,促進樹冠空禿部分的徒長枝抽發(fā)二次枝,進而演變成結(jié)果母枝。
5.2.3拉枝和撐枝。拉枝一般用繩或鉛絲系在骨干枝的中部,按枝條要求角度把枝條向水平方向拉開,系著枝條的部位必須有橡皮或其他軟韌材料墊鋪,以免樹皮擦傷感染癌腫病。撐枝用堅固的短木條撐大主枝和主干所成的角度。兩者目的在于促使楊梅樹冠開張,改善光照,結(jié)果均勻,避免平面結(jié)果。
早春在北方三至五年生樹林內(nèi)生產(chǎn)黑木耳,可實現(xiàn)樹木與黑木耳間的優(yōu)勢互補,既節(jié)約了耕地,又可比傳統(tǒng)大田栽培和蔭棚栽培具有更高的生物學效率。
1黑木耳的栽培習性
1.1營養(yǎng)
黑木耳生長對養(yǎng)分的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質(zhì)為主,還需要少量的無機鹽類。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果樹、楊樹等闊葉類樹木的鋸末或其他農(nóng)作物下腳料,含氮物質(zhì)主要來自麩皮,另外還要加入少量的石膏、蔗糖和磷酸二氧鉀等,以滿足黑木耳生長發(fā)育對營養(yǎng)的需要。
1.2溫度
黑木耳屬中溫型菌類,具有耐寒怕熱的特性,對溫度反應敏感。其菌絲適宜溫度22~26℃,子實體最適溫度15~25℃。適宜范圍內(nèi)溫度越低生長發(fā)育越慢,但子實體色深、健壯、肉厚、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溫度越高生長發(fā)育越快,但菌絲細弱,子實體顏色淡、肉薄、產(chǎn)量低,并易流耳,感染雜菌。
1.3水分
水分是黑木耳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黑木耳菌絲體和子實體在生長發(fā)育中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菌絲生長階段,培養(yǎng)基的含水量為65%左右,在子實體發(fā)育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求保持在90%~95%。
1.4光照
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照,但子實體原基的形成、耳芽的分化需要在一定的散射光下才能展出茁壯的耳片。因此,要做到“3分陽、7分陰”,促使子實體迅速發(fā)育成長。
1.5氧氣
黑木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在菌絲體和子實體的形成、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不斷進行著有氧呼吸。因此,要經(jīng)常保持培養(yǎng)室的空氣流通,以保證黑木耳生長發(fā)育對氧氣的需要。林地栽培黑木耳,由于樹木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因而比大田栽培和蔭棚栽培具備充足的新鮮氧氣,可以實現(xiàn)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
1.6酸堿性
黑木耳菌絲體生長適宜偏酸的環(huán)境,但易生長霉菌,導致菌袋污染率上升。為此,在配方中要適當提高pH值,使之達到偏堿的環(huán)境,降低污染率。
2黑木耳室內(nèi)接種發(fā)菌技術(shù)
2.1品種選擇
根據(jù)市場需要和消費習慣,北方主要栽培的黑木耳應選顏色深、肉厚、高產(chǎn)、抗逆性強的廣溫型菌株。
2.2培養(yǎng)基的配置
2.2.1配方。適應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原料很多,常見配方有:①闊葉雜木鋸末80%,麥麩4%,稻糠10%,玉米面3%,豆餅2%,生石灰1%;②棉子皮90%,麥麩8%,石灰1%,石膏粉1%;③棉子殼78%,鋸末20%,生石灰1%,石膏1%。
2.2.2拌料。一般選擇在水泥地面上進行拌料與裝袋。將料充分拌勻,含水量達60%~65%。拌的料要當天拌當天使用,否則容易變酸發(fā)臭。
2.3裝袋與滅菌
2.3.1裝袋。塑料袋的選擇非常重要,高壓滅菌應選擇聚丙烯塑料袋,常壓滅菌要選擇聚乙烯塑料袋,我們一般是常壓滅菌,所以選擇聚乙烯塑料袋,規(guī)格17cm×35cm比較適宜,也可以選擇17cm×55cm的塑料袋。裝袋時要松緊適宜,過多過實,易造成塑料袋破裂;裝料過松,菌絲纖弱無力。袋裝好后,用直徑2cm的圓木棒從中間打眼,打到底,再旋轉(zhuǎn)拔除,然后套上頸圈2.3.2滅菌。裝好袋后要及時裝鍋滅菌,防止變酸。裝鍋時要注意留出蒸汽循環(huán)的通道,不能形成死角。常壓滅菌時當料溫達100℃,開始記時,保持8~9h,燜鍋1~2h后開鍋,待鍋內(nèi)溫度降到60℃以下時趁熱出鍋。
2.4接種與發(fā)菌
2.4.1接種。接種在接種箱內(nèi)進行,用接種鉤(匙、鏟)沿瓶壁挖出黃豆粒至花生粒大小的菌種,接入袋內(nèi)培養(yǎng)基孔內(nèi),每棒2~3塊,隨后扎口。
2.4.2發(fā)菌。將接好菌的菌袋及時放入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室溫控制在25~28℃。一般接種5~7d后,菌絲往下生長,這時檢查菌袋內(nèi)有無雜菌,發(fā)現(xiàn)后及時挑出;接菌15d后,菌種已全部覆蓋料面,這時將溫度降到20℃左右,后期培養(yǎng)溫度寧低勿高,低溫養(yǎng)菌雖然生長發(fā)育慢,培養(yǎng)期長,但菌絲粗壯,生命力強,產(chǎn)量高。在養(yǎng)菌期,培養(yǎng)室要經(jīng)常開門或用換氣扇換氣,保證室內(nèi)有足夠的氧氣,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
3黑木耳林地仿野生栽培管理措施
3.1選擇適宜栽培時間和場所
3.1.1時間。仿野生栽培,需要在10~12月制作菌棒,3月中旬排棒催耳,4~5月出耳。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早春自然環(huán)境和氣溫,實現(xiàn)仿野生栽培。
3.1.2場所。選擇光照適度、離水源較近,但不積水、通風好
的林地。北方實行林耳間作,以樹齡3~5年為宜。樹齡過小,起不到遮蔭的作用;樹齡過大,套種行內(nèi)光照不足,不利子實體生長發(fā)育。子實體生長階段常以“3分陽、7分陰”為光照強度界限,確定是否加蓋遮陽網(wǎng)。
3.2整地做床
先在栽培場地四周挖好排水溝,清除地面雜物。在3~5年樹齡的樹林行間進行整地做畦,采取南北或順坡方向,做寬1.0~1.5m、深20cm、長度不限的淺畦,畦底壓實。畦間留0.5m寬的作業(yè)道(雨季可作排水溝),畦內(nèi)棒間行距和間距均為20cm。排15萬棒/hm2。擺棒前,順著畦面鋪蓋厚約3cm左右的稻草、麥秸或干凈沙子,以防畦田內(nèi)水分蒸發(fā)和將來木耳沾上泥土,降低品質(zhì)。然后,撒1層石灰粉或驅(qū)蟲劑殺蟲,灌1遍透水。
3.3菌棒畦床出耳管理
3.3.1開洞排棒。選擇早晚或雨后的晴天開洞。在畦床邊開洞,邊排棒,邊蓋濕潤草簾。割口刀片用刮臉刀片或手術(shù)刀片,17cm×33cm的菌袋,每棒均勻割8~12個洞,“品”字型排列,要割“V”型口,角度45°,邊長1cm,深度0.5cm,見淺層菌絲割斷,適宜菌絲扭結(jié)形成原基?!癡”型口如同一個小門簾,防止?jié)菜M入棒內(nèi)引起污染。劃完口的棒立即排于畦床上,棒與棒間隔3cm,蓋上濕潤草簾(如氣溫低,可蓋塑料膜,但應注意定時通風),進行催耳。
茄子具有很強的雜種優(yōu)勢。目前,我國推廣的茄子品種絕大多數(shù)為雜種一代。茄子雜種種子的生產(chǎn)非常嚴格,除掌握栽培技術(shù)外,還需要掌握授粉技術(shù)、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和采種技術(shù)。本公司從事茄子育種研究多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茄子雜交制種技術(shù),制種茄子成本較低,管理比較簡單,效益非常可觀,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1適時育苗
選擇坐北朝南、背風向陽、排水方便、溫度回升快的地塊,床土應是2~3年內(nèi)未種過茄果類、瓜類蔬菜的菜園土,最好是未種過菜的稻田土、塘泥、新鮮黃土等。老菜園土作苗床要做好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靈粉劑與過篩煤渣灰拌勻后撒施苗床,作墊籽藥土。用豬糞渣、陳煤灰、塘泥、枯餅、人糞尿等,堆漚制作培養(yǎng)土。播種前,采用小拱棚育苗,浸種催芽,1hm2大田需苗床面積37.5m2,苗床密度1500株/m2,播種量750~1050g/hm2,種子發(fā)芽出土以后,夜間應保持12~15℃,白天為20~26℃,如果夜間溫度在10℃以下,生長不利,尤其是土壤夜間溫度不要低于17~18℃,否則根系發(fā)育不良。此外在1~2片真葉時容易發(fā)生猝倒病,應注意防治。
2定植
為了減輕病害,應實行水旱輪作,制種地選擇水稻田或2~3年內(nèi)未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地塊,并要求有50m左右的隔離。茄子定植不必過深,與秧苗的子葉平齊為宜,3葉1心即可定植。為了使幼苗迅速恢復生長,定植以后應立即澆水,對新根發(fā)育有良好效果。定植的株行距根據(jù)茄子的品種而定,我團種植的是晚熟品種,行距60cm,株距35cm。
3田間管理
3.1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施豬糞渣75t/hm2,餅肥1500kg/hm2,磷、鉀肥各1500kg/hm2作基肥。輕施苗肥,在定植后至開花前應追2次肥,濃度不要太高,否則會造成植株徒長,引起落花、落果,加重病害,最好用稀釋5~10倍的豬糞水或進口氮磷鉀復合肥,不用氮肥催苗。穩(wěn)施花肥,自第1朵花開放到第1批果迅速膨大這段時間為茄子的大量開花期,也是雜交制種的人工去雄授粉期,為防止植株落花落果,在不是嚴重缺肥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追肥。重施果肥,當根茄(或稱門茄)長至商品成熟度時,每株茄棵上基本上都掛了2~3層果,這時果實膨大需要大量養(yǎng)分供給,要大追肥,重追肥,一般每隔7~10d追1次肥,以稀豬糞水和復合肥為好,果實轉(zhuǎn)黃即可停止施肥。保證植株充足的水分供應是提高種子發(fā)芽力的關(guān)鍵,特別是生長后期,因處在高溫干旱季節(jié),更應注意灌水。茄子在開花坐果期即可澆水,一般全生育期澆6~8次水,茄子的單葉面積大,水分蒸騰較多,一般保持80%土壤相對濕度,當土中水分不足時,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引起落花,所結(jié)的果實果皮粗糙品質(zhì)差。當雨水過多時還要注意排水。從結(jié)果時即可開始浸灌,但應堅持“一淺”、“二急”、“三涼”的原則,“一淺”是灌水不能超過畦高的2/3~3/4;“二急”是急灌急排;“三涼”是水涼、土涼、天涼。因此,在晚上灌水效果較好。灌水后應及時追肥、中耕除草,其操作同常規(guī)栽培。結(jié)合澆水,施稀薄的糞肥或化肥;果實結(jié)果以后可追澆濃的糞肥或化肥,以氮肥為主,人工追施300~375kg/hm2尿素以供果實不斷生長的需要;果實最旺時期,也是需肥最多時期。
3.2授粉技術(shù)
3.2.1授粉花朵部位及單株授粉花朵數(shù)。最適宜授粉部位是第2~4層花,每株宜授粉6~10朵花,坐果5~8個。
3.2.2父本花粉采集。茄子開花習性是當花蕾長足后,在花冠逐漸開裂過程中,花藥逐漸破裂,花粉散出。可在上午8時左右花朵剛開放時,用電動采粉器收集花粉,此時花朵剛開放,花粉多,且發(fā)芽力高。也可在上午摘下當天開放的花朵,取出花藥散放在鋪有厚紙的篩子上,放在太陽光下曬干,約需4h。然后用花粉篩將花粉篩出,或?qū)窀傻幕ㄋ幯b入碗中,蓋上紙,上下抖動碗幾次,即可將花粉抖出,然后放入小盒中備用。3.2.3選擇母本花蕾去雄。茄子花在開放前1d至開放后2d,均有受精結(jié)籽能力,而以開花當天受精能力最強,結(jié)實率最高。選母本植株上花冠開裂的大花蕾,用鑷子輕輕撥開花苞,將雄蕊徹底去盡。去雄時,切忌挫傷柱頭、子房。
3.2.4授粉。對前1天下午去雄、第2天上午開放的花朵授粉。用帶橡皮頭的鉛筆或授粉棒(粗塑料電線殼中塞入海綿制成)沾取花粉,輕而勻地涂到柱頭上,看到柱頭上沾有足量花粉即可。如果花粉多,也可當天去雄、當天授粉。
3.2.5標記。用印油涂于花柄上或用有色毛線系于花柄上等方法進行標記。
3.2.6其他管理措施。在雜交制種中發(fā)現(xiàn)授粉量增加,其坐果率、單果種子數(shù)相應增加。因此,重復授粉可提高種子產(chǎn)量。每次授粉時,如果發(fā)現(xiàn)母本田內(nèi)有未做標記的花朵或果實要及時摘除,以免影響雜交種純度。每株坐果5~8個后,要將植株上部開放的花朵、自交果及生長點全部摘除,以證雜交種的純度和果實的生長發(fā)育。一般母本田可安排30~45人/hm2去雄授粉。
3.3茄子的落花及防止
茄子落花的原因是氣溫低于20℃時,影響授粉受精及果實生長,在15℃以下會引起落花,最適宜溫度為28~30℃,這種早期落花可以用生長劑來防止,一般用20~30mg/kg的2,4-D處理。
3.4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