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53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跨文化教學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注重教材建設(shè),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輸入。經(jīng)過幾十年的外語教學探討和研究,目前我國出版的外語教材種類繁多,它們由于受眾、目的不同,所編內(nèi)容和側(cè)重點亦有差異。但是大多數(shù)教材都會介紹相關(guān)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導致英語教學中母文化輸入嚴重缺位,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雪萊、莎士比亞的詩行,但卻不能把作為中國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詩翻譯成漢語;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節(jié)日津津樂道,卻不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用英語如何表達,更不用說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了。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熟悉我們的母文化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是當今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這不得不引起外語教學人員的重視。如我校英語專業(yè)使用的教材《綜合英語教程》,在每單元后面都有一個西方文化介紹,若能加上相關(guā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比,效果就會好很多。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此外,各類外語測試的導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視,如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的作文,2012年一改過去考議論文的做法,考到了對于中國端午節(jié)的介紹和描述,使學生意識到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補上,對外語課堂上中國文化的講授起到了積極作用。
跨文化傳播中端正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外語教師應認識到外語教學不是僅僅把對方的文化和語言介紹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在學會外語的基礎(chǔ)上傳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座談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diào),“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語課堂也要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向?qū)W生宣傳帶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統(tǒng)文化,教會學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內(nèi)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學生應學會在各種文化碰撞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目拒絕“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傳播活動涉及到很多方面。語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如何語用外語為我國的母文化傳播作出貢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外語教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外語溝通能力的主要方法,應順勢而為,在教學活動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我們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張莉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所開設(shè)的課程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根據(jù)商務活動中職業(yè)能力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自身的能力結(jié)構(gòu)而科學設(shè)置。商務英語課程比較注重實踐性教學,為培養(yǎng)品德良好,具備較高英語交際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商務活動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有較強的外貿(mào)商務活動適應能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服務。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必須要成為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chǔ),要能夠以國際商務活動為背景,以實踐教學活動為基礎(chǔ),有知識有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學生所需具備綜合能力和技能素質(zh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特色
第一,商務英語專業(yè)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必須要掌握扎實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譯的基礎(chǔ)之上重點掌握聽與說的能力;注重在基礎(chǔ)訓練的過程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第二,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之中的職業(yè)用途英語的一種類型,因此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技能之外,還應該將英語能力的訓練放在商務活動的背景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三,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屬于跨學科的專業(yè),因此該專業(yè)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僅要能夠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chǔ),還應該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商務知識進行商務交際,解決實際的商務問題。
二、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分析
(一)培養(yǎng)目標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指導,堅持產(chǎn)學研相結(jié)合,培養(yǎng)具備較高英語語言技能和口語交際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商貿(mào)知識與行業(yè)知識,具備一定商務技能,能夠基本勝任外貿(mào)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的國際商務活動的高素質(zhì)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而其根本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活動對象進行交流。加強商務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當前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二)培養(yǎng)規(guī)格
受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急需一大批既懂英語又懂國際商務的綜合人才,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商務英語這一學科隨之產(chǎn)生。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規(guī)格一般指的是“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熟練運用商務知識技能以及較高的商務操作技能,熟悉相關(guān)行業(yè)的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同時也要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與商業(yè)價值觀,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自己打造成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專業(yè)人才。
(三)課程設(shè)置
商務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shè)置問題是關(guān)系到能否開展好教學任務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我國高校的商務英語課程設(shè)置上,一般都突出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商務知識以及商務操作+行業(yè)技能”這種綜合型人才的特色,而目前我國國內(nèi)很多高校在該專業(yè)中僅僅設(shè)置了一些基本的課程,卻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
三、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一)商務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guān)系
眾所周知,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是緊密聯(lián)系的,這主要是因為英語不僅僅是一個用于交流的語言工具,同時也是一種交際和溝通的能力。如何運用英語知識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顯得更加重要。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把英語知識的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訓練融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交際能力。通常來說,作為一位英語使用者,其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某一方的英語掌握得越熟練,對方對該英語使用者的文化知識期望值也相對會提升,并且會覺得此人肯定也比較熟悉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具備調(diào)節(jié)自我交際行為的能力。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交際中一方雖然很可能非常豐富地掌握了有關(guān)對方國家的文化知識,但是卻對對方國家的語言了解非常少,或者交際中一方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卻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知之甚少。另外,由于文化因素而產(chǎn)生的某些誤解對商務活動中的人際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要比語言方面導致的誤解要多得多。對于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其根本目標就是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能夠更好的和有文化差異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重視對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現(xiàn)象的分析,讓學生掌握商務交流活動過程中所應該掌握的禮節(jié)與技巧,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對國際商務活動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和對話能夠有一定的了解,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問題能夠正確認識,同時能夠有效的處理一些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
(二)跨文化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產(chǎn)生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如果不能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那么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降低國際貿(mào)易合作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國家間的貿(mào)易和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但是合作增強的同時卻存在著很大的文化隔閡。比如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自信的民族,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時給人一種威嚴的感受但卻令人信服,這是一種他們民族特有的行為方式,但恰恰是這種在某些國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為方式,在國際間的商務貿(mào)易活動中常常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貿(mào)易合作的順利進行。在一個國家的文化里被看成是自信和具備專業(yè)水準的行為方式,在另一個國家的文化里很有可能被視為傲慢的表現(xiàn);在一個國家的文化中被看作是柔弱的表現(xiàn),但是在跨交際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自我謙虛。在國際商務界,由于很多跨國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對企業(yè)客戶所在國家的文化習俗不了解而讓本企業(yè)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現(xiàn)象非常多見。所以,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文化差異這一現(xiàn)象,并且能夠意識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對國際商務活動所產(chǎn)生的影響。雖然不可能要求學生了解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但是對于一些與我國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密切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要有基本的了解,從而避免在商務活動交流中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煩。例如與阿拉伯國家的企業(yè)進行國際貿(mào)易合作,應該事先找一個擔保人幫你進行預約安排;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對于首次商務會面也比較偏向于通過中間人進行介紹,同時在接洽的過程中最好以書面形式用意大利文進行記錄。另外,到不同的國家進行商務旅行,要注意避開所去國家的公共假日,因為在西方某些國家,在假日是不習慣談生意的。總之,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社會結(jié)構(gòu)導致的角色關(guān)系、行為規(guī)范的差異,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tǒng)的差異,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guī)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有基本的掌握和研究,同時還必須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商務英語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四、解決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建議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為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產(chǎn)生障礙的因素,學會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必須使學生充分地理解和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
正確地認識到不同國家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特征,能夠?qū)τ谀撤N特定的商務場景,預言一種或者多種可能的言語及非言語行為。這樣既可以避免把我國的文化習慣帶入到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商務人士的不同行為習慣做出有針對性的判斷。
(二)必須充分理解商務交際活動中雙方的價值標準,提升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意識。
要想有效的開展跨文化商務活動,必須充分理解商務活動對方的文化行為、價值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尊重對方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認識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復雜性以及文化的融合度等等因素對國際商務貿(mào)易活動的影響,從而能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從而形成更有效的文化交際。
(三)必須要遵循經(jīng)濟活動的行為準則。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國家在進行對外貿(mào)易時都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因此在國際上還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慣例性問題。為了讓國際貿(mào)易活動的雙方能夠達成信任與理解,成功地進行交際,就一定要有一個交際雙方相互認同的條件,以及交際雙方都能夠共同遵守的市場準則。這個共同的準則可以看成是彌補商務活動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差異的一種手段。
(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的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專業(yè)知識,并且在實際的國際商務活動中不斷的學習,積極的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文化都是從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一個人的生長過程其實就是對本國文化傳承和體驗的過程,這種文化背景已經(jīng)深入人的血液中,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對象時,我們也必須讓自己具備有關(guān)專業(yè)知識,不斷的學習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把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用到實際的商務活動中。
(五)要從心理上與認識上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樹立全球意識。
一、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guān)系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外語教學不僅應向?qū)W習者傳授目的語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語言、風俗、社會、宗教、禮儀、價值觀、生產(chǎn)方式等方面知識,同時也把本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交際形式輸送出去,這樣外語教學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識,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識的制約。成功的外語教學是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我們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發(fā)現(xiàn),成功的交際不僅要靠較高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還要有較強的交際能力?!敖浑H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喬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語言能力,而且還包括他能否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也就是說,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guī)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外語并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chǎn)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呢?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導入的途徑
我們知道,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通過個人和集體世代的努力和奮斗所擁有和積淀下來的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態(tài)度、社會遺產(chǎn)、宗教、時間觀念、角色、空間關(guān)系、宇宙概念和物質(zhì)觀念的總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習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對文化的掌握和適應大部分是通過相互作用和影響來完成的,也就是通過跨文化交際中的互動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對文化的“傳遞”,而后接受老師及更多“文化傳授者”諸如新聞媒體等的文化“傳播”。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可從文化的這一特性入手,除了傳統(tǒng)的文化導入途徑之外,還可從下列途徑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識。
1.從諺語、格言中獲取
諺語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種積淀和反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諺語和格言,這些語言都生動地刻畫了某種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攝取變得簡單而又難忘。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諺語和格言中感受語言是如何與文化價值和影響相聯(lián)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規(guī)則如同半個生命),從這條德國諺語中我們得知,德國人非常重視條理,以及事物的順序和結(jié)構(gòu),是一個認真而嚴謹?shù)拿褡?。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閉上嘴巴方能聽到心聲),這條比利時諺語滲透了比利時人在交往時非常注重直覺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這是在亞洲國家廣為使用的一則諺語,它顯示了亞洲人普遍注重整體和集體的思維定式。
2.從價值觀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價值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們很難得把握住它,但是通過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在政治領(lǐng)域和文化價值觀念里,英美人與我們的認識差異很多。我們重集體主義,強調(diào)合作,故有“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等之說。我們重大家,輕小家,所以我們在寫信封時,地點是由國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們的姓名也是先寫姓,再寫名。而西方國家正好相反,他們崇尚個人主義,講究個人奮斗,注重競爭,故個人的東西一律在前。如個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寫門牌號,再寫所在街道,地區(qū),最后輪到國家(由小到大)等。
3.從思維方式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思維決定語言。漢、英民族分屬東西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各自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歷史條件、社會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各自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徑庭。從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來看,漢民族發(fā)祥于土地肥沃、氣候適中的黃河中下游流域,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緊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靈”之說。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便形成了中國古達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使中華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種穩(wěn)定安閑、風調(diào)雨順的農(nóng)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響習慣及思想,故“同在一國,同在一時而文化之度相去懸絕,或其度不甚相遠,而其質(zhì)及其類不相蒙,則環(huán)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啟超語)。所以,這種有別于西方民族的適宜的自然條件便萌生了中國古代哲學特有的“天人合一”觀和重整合的系統(tǒng)思維方式以及求和諧、求同一的審美習性,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漢文化根基。而英語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和草原地帶,生活動蕩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經(jīng)濟模式,使他們更多地領(lǐng)略了大自然暴戾無常的一面。這樣在與自然抗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冷靜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產(chǎn)生了“天人各異”的元初心態(tài),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視自然課題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間為焦點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xiàn)在語言和言語交際中,中國人歷來重寫輕說,主張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歷來重說,自柏拉圖以來,雄辯術(shù)一直廣受重視;中國人重中庸,不喜歡與人爭論,而西方人卻喜歡把問題爭個水落石出,善于發(fā)表個人看法;中國人對某個問題總喜歡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容易認可權(quán)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見,而西方人則主張個性和不同,注重個人體驗和探索;中國人說話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卻直截了當;中國人思維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維,而西方人思維呈直線性,重抽象思維;中國人喜歡歸納法,而西方人重演繹法。如西方人對下面的對話會感到不知所措:“你能來參加周末的晚會嗎?”“不一定,看情況再說吧?!边@里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價值觀,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對此問題的回答卻只有“是”或者“不是”。
4.從本土文化知識中獲取
提起跨文化知識,人們較少會想到本土文化知識,可見在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知識的導入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內(nèi)容應豐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僅要完成外語自身知識的傳授,還應托起文化傳授之責任,從而賦予外語教學新的時代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成功交際的因素有時不是因為缺少外語或目標語的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識而產(chǎn)生的障礙。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誤區(qū),即在中小學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文本。我們很容易看到大量而豐富的中文版外國名著和文學作品,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文本。學生們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到大學,雖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著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識及語言的系統(tǒng)性灌輸和傳授,國文和本土文化沒有被提升到同外語或西方文化知識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語水平和文化知識都十分有限。他們往往只接觸西方意識,只學會了如何表達西方的文化內(nèi)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輸入和吸收,沒有輸出和傳遞,忽略了“雙語雙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這嚴重地影響了他們跨文化交往中的雙向交流,大大削減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也使學生喪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斷自我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梢赃@樣說:沒有自身的人文內(nèi)涵的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的緊急起飛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導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傳統(tǒng)的喪失。因此,中國要走向世界,不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讓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國;外語教學要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要避免成為某種優(yōu)勢文化統(tǒng)治的工具,就應當遵從“雙向文化知識”導入的原則,使外語學習者在自由運用目標語的同時獲得一種升華,即同時超越本土和目標語文化的狹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學習新語言時形成的多文化現(xiàn)象,又對外來的思想準則和價值觀念做必要的審視,使自己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文化的新時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陷入被淹沒的境地。
三、結(jié)束語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如果在外語教學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識的導入,進一步提高外語教師和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定會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外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二、英語影視文化導入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影視文化的導入,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較為直觀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發(fā)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學生對英語學習有無興趣,與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密切相關(guān)。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恰好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較為真實的英語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氛圍,從而使學生有機會了解陌生的文化,從而學習用英語與人展開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學習說到底也是文化的學習。但在,傳統(tǒng)上,我們的英語教學往往只重視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而忽視對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學習。運用英語影視文化導入法來進行英語教學,能使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在日常學習或者與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們就免不了會“以己度人”,即想當然地認為對方也和我們是一樣的。但事實上,文化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不了解這種差異,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障礙,甚至會導致誤解和交際失敗。運用用英語影視資料導入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觀賞影視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藝術(shù)熏陶的過程中,自然也更容易從中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及其歷史。例如,中國人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為傲,“龍”在中國是吉祥、幸運、高貴和權(quán)勢的象征,但在英語國家,龍卻是邪惡的象征,是噴著火的惡魔。再如,在文化導入的最佳選擇之一———美國的經(jīng)典電影《阿甘正傳》中,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美國在二戰(zhàn)后的歷史演變———越南戰(zhàn)爭、反戰(zhàn)熱潮、種族歧視、水門事件和中美之間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還有“蘋果”公司的影子。這一切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勢必會使學生對其中所展現(xiàn)出的歷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以阿甘的母親與阿甘的小學校長之間的對話為例提起學生注意:當校長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詢問阿甘的家庭狀況時,這位母親的回答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訴學生:母親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談論自己家庭的狀況。阿甘的母親與阿甘的小學校長之間的這兩句簡短的對話,體現(xiàn)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我們中國,雙方在談論中相互詢問對方的家庭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表示友好和親近的話題,但在一些西方國家則不然。所以那位校長在詢問時就顯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親是不可能一個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親的回答也是婉轉(zhuǎn)地告訴那位校長,她不想談論自己的丈夫。這些都是典型的英語國家人們的習俗,即年齡、收入和婚姻狀況等均屬個人隱私,交談中通常是一個受禁忌的話題。學生在對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與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就不會觸犯此類禁忌。另外,運用英語影視資料導入方式進行教學,還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不僅增強其學習趣味,還可以使學生從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影視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它能十分生動而直觀地反映出一個特定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及人們的生活狀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英語影視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導入,再加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就能從中了解到其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就能對學生的語言及文化的學習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翻譯教學中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比較
在翻譯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東南亞文化和中國文化,以區(qū)分其異同,以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和東南亞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提高留學生日后的跨文化適應。下面筆者就以幾個具體的實例談談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比較:
1.民族風俗節(jié)日是世界人民為紀念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而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適應生產(chǎn)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例如,在課堂上翻譯中國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時,筆者引用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文:菲律賓留學生讀此譯文時很難理解“清明”是個什么時節(jié)?奔走旅行在外的人,為何心里“欲斷魂”?那么這時老師可以從文化比較的角度,解釋西方的一個節(jié)日:萬圣節(jié)(Halloween),一個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節(jié)日。他們?yōu)榱吮苊夤砉值尿}擾,在祭祀亡魂的時刻,向先祖獻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過寒冬。菲律賓由于被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當?shù)匚幕c外來文化相融合。菲律賓人民也慶祝萬圣節(jié)(11月1日),是他們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師可以向菲律賓留學生解釋中國的清明節(jié)(thePureBrightnessDay)相當于菲律賓的萬圣節(jié)。對于菲律賓人民而言,這一天是個家庭團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紀念已逝去的親人。他們由于天性樂觀,在墓前不是哀傷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經(jīng)、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經(jīng)去世的親朋好友同樂。而中國人在當天的習俗有掃墓、祭祀祖先、食冷食,還有踏青、蕩秋千、植樹等戶外活動。這樣的文化比較拉近了留學生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距離感,他們感受到雖然慶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個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掃墓祭祖和緬懷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響,但中國并非全民信教國家,也沒有把任何一種宗教奉為國教。而東南亞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將伊斯蘭教視為他們的主要宗教,泰國、柬埔寨、緬甸和老撾則把佛教視為他們的國教。[6]所以在給東南亞留學生上課時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導入和比較。例如,在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化時,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留學生聽到有這么多中國文化用語與數(shù)字“13(thirteen)”有關(guān)時,他們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層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thePotalaPal-ace)、天寧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此外,還有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藝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被稱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商行總稱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傳輔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孫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別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視為神數(shù),在史詩《格薩爾王傳》(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zhí)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發(fā)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等。針對東盟留學生的不解,老師可以向他們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宗教理念是一脈相承,都同屬于天啟宗教。東南亞凡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都忌諱數(shù)字“13”,認為“13”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難。“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經(jīng)故事“最后晚餐”: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災的最后晚餐,參加者共師徒13人,于是13這個數(shù)字,就被沾染晦氣和殺氣了。中國幾千年來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數(shù)字“13”成為一個吉祥、高貴的數(shù)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數(shù)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圓滿。而在周易的81數(shù)理靈意中,數(shù)字“13”也是大吉數(shù):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數(shù)。此外,老師還可以向?qū)W生介紹,就像數(shù)字“13”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數(shù)字“4”對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中國人也意味著煞風景、犯忌諱,數(shù)字“4”的諧音是“死(death)”,人們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國人認為數(shù)字“8”是最吉祥的數(shù)字,數(shù)字“8”與廣東話中的“發(fā)(makingafortune)”是諧音,意味著繁榮、財富和地位。通過這種宗教數(shù)字文化的比較,讓東盟留學生加深了中國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幫助他們消除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的障礙。
3.地理環(huán)境語言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特別是熟語更是人民生產(chǎn)勞動的真實寫照,對中國熟語的講解是留學生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地理環(huán)境各不相同,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與之息息相關(guān)的熟語的文化內(nèi)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師在課堂上給泰國留學生翻譯中國熟語時,他們會有許多的不解和迷惑,這時教師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差異。因為泰國地處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豐沛,非常適合大象、鱷魚、椰子樹等生長,在泰語中出現(xiàn)很多含“大象”和“鱷魚”的動物熟語。老師可用下面的例子對中泰兩國的熟語進行比較:此外,教師還可以解釋漢語中含“大象”“鱷魚”的熟語很少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古國,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馬作戰(zhàn),所以對土地的依賴和對“牛、馬文化”的崇尚充分體現(xiàn)在了漢語熟語中,如:車馬盈門、一馬平川、鞍馬勞頓、兵強馬壯、車水馬龍、服牛乘馬、目無全牛、牛角書生、牛郎織女、牛毛細雨、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對泣、小試牛刀等。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b)-0172-02
當今社會,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隨處可見,語言環(huán)境中的文化因素應受到高度重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英語教學必須注意中外文化差異比較,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好英語、正確地使用英語。
本篇論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給文化的一些術(shù)語下了定義;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問題與其沖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沖突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啟示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結(jié)論部分概括了本篇論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應適當重視文化的傳播。
1 文化,交流與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
1.1 文化的定義
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共享共存的社會空間,或是歷史和形象交流團體中的一員,當他們離開那個團體時,無論他們是什么樣的,都會在信仰和行動上保持標準的統(tǒng)一性。這些標準通常被稱為“文化”。更簡單的說,文化既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
文化與交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們之間有直接的聯(lián)系。他們是如此息息相關(guān)以至于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這兩個術(shù)語幾乎是同一個意思?;魻朳1]曾經(jīng)說過:“文化就是溝通,溝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過交流來學習,表現(xiàn),傳達和保存的。當文化不相同時,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是內(nèi)在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個方面,反之,文化對語言也有所影響。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qū)W說總是被引用來說明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雖然完全接受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它適用于文化和語言是顯而易見的[2]。
我們看到文化在語言和交流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號或語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與這些符號和語言相關(guān)的意義。此外,文化還影響了人們在交流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礙。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2.1 文化沖突
對于文化沖突,目標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一方面,目標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引起誤解或不理解。舉例來說,當一個學生問一個外國人:“你是美國人,不是嗎?”外國人答:“是一個蘋果餡餅。”這個答案使學生很迷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無法理解。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蘋果餡餅不僅是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國本地人的昵稱。另一方面,文化沖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識的負遷移類型。如果一個人理所應當?shù)恼J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樣的方式理解詞語或行為的,或者試圖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語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這門語言,他們?nèi)钥赡苡龅轿幕系K,并且無法實現(xiàn)成功的溝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沖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陳述了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因此,對我們來說,認識到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盡量減少文化沖突。
2.2.1 地理和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來自內(nèi)陸地區(qū)的大風常常會帶來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因此,東風是我們最喜歡的,但與此相反,英國位于大西洋的一個島嶼,他被溫和并且潮濕的西風所影響,因此,西風與溫暖和積極有關(guān)。例如:
在許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凍得發(fā)紫,站在飛雪和東風之中。(John milton )
東風化雨,借東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習語帶有不同的內(nèi)涵。“一說魔鬼他就出現(xiàn)”,這似乎與中國的成語:“說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內(nèi)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習俗
宗教和習俗對語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義。三字經(jīng)已被廣泛用于中國。在英國,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國?;浇陶J為人是帶著罪惡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為自己贖罪的過程。有很多詞常常出現(xiàn),像:天使,僧侶,主教等?,F(xiàn)在這些詞都被廣泛的使用。宗教和習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們下意識的被滲透到人的認知系統(tǒng)中,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3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的聯(lián)系
3.1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
由于語言以多種復雜的方式約束了文化,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文化沖突可能在語言教學中的每一個方面出現(xiàn),并制約英語教學,降低英語教學的效率。這可以從許多學生中看出:他們擁有大量的語法和詞匯知識,卻沒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學生無法理解這句話“他見她一見鐘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計劃去追求她,但他卻連一壘也沒達到?!北M管他們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單詞,但仍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美國最流行的運動與表達的關(guān)系。這意味著學好一門語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語音,詞匯和語法就行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語言,還要教文化。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多獲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減少文化沖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識
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間的差異要求交流者應該對文化有敏感的意識。
語言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文化和社會語言間的差異,及本土與非本土英語使用者的基本行為,而且還要將這些認識傳達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可以且應該包括讓語言學習者意識到在言語行為中實際存在的差異。為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奮斗,并不意味著要將它同化為目標文化,相反,跨語言學習涉及了本土文化與目標文化之間的第三位的發(fā)展,即“自我與他人的發(fā)展?!盵3]。語言學習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語言的意思,即使他們不選擇通過重復本地人的行為來理解。[4]
3.2.2 分析,對比根源文化與目標文化
在進行文化比較時,首先應該對根源文化和目標文化做出精確的描述?!俺俏覀儗M行比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更多精確的理解,否則,我們不能對這兩種文化進行比較”。(Lado 1957:111)由于這兩種文化清晰明確,對比分析可能會廣泛用于顯示文化差異,從而說明哪種本土文化習慣會被轉(zhuǎn)移,并且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通過這種方法,誤解和曲解在很多情況下會被預知,并且很多的文化沖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書和教學資料。
由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通過與英國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說英語的國家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因此關(guān)于英語文化的教科書和資料對英語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有關(guān)文化背景和習俗的教科書讓學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語。此外,教師應該盡可能得將許多真實的材料加入到英語課堂中。真實的材料指的是來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這種材料的優(yōu)點是他們觸及到了許多有關(guān)文化和社會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學多媒體
由于可視媒體具有一些突出特點,因此它應該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第一,它們可以幫助教師展示目標語言與具有高真實性的文化給學生看。通過展示一幅人們在目標文化中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學生們可以加深對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訪朋友,打電話,問路。第二,使用可視教具的突出特點是:交際場景控制演示。教師或?qū)W員可以中斷或重新排序,凍結(jié)行動,甚至可以取消聲音或圖像。語言學習者可以被邀請加入到視頻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對他們所獲得的暗示有所回應。通過這類做法,學習者在目標語言中的交際能力將有所提高。
4 結(jié)論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樣性的干擾,因為語言,這個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將語言的使用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貢獻就是對文化的沖突問題及其根源進行了討論。這篇論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在英語教學中盡量減少文化沖突的一些建議性方式來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雖然每種文化都各成系統(tǒng),但至今為止,在外語教學中關(guān)于如何學習跨文化還沒有定論。教師們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現(xiàn)象就淺嘗輒止地說明一下,給人的感覺就是話題不定,隨意性很強,缺乏系統(tǒng)性。這也是困擾大多數(shù)外語教師的問題。細川認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時候,教師對所教知識在大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比如這部分對學習者來說將來會起到多大作用,為了擴大所起的作用,接下來要講哪部分必須要想好”[3]20。如果不這樣的話,也許課堂氣氛會很活躍,也很有意思,但是關(guān)于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許什么都學不到。那么在外語課堂中教師到底需講授什么樣的知識以及如何講授,這就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問題了。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參考外語專業(yè)的社會、事情、概況等課本及相關(guān)的大綱,明確對待跨文化的原則、內(nèi)容、方法、手段及學生的學習目標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tǒng)性的文化講授成為可能。
2.適度性原則
課堂中所導入的文化知識必須要適時適度,本著緊密為傳授語言知識服務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在外語教學中需要導入的文化必須要與外語知識學習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相關(guān)聯(lián)。如果理解成文學、藝術(shù)、音樂、歷史、地理、哲學等,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樣大量的導入,不但超出了大綱的范圍,而且也與教學目的和目標背道而馳。文化的導入目的應該是外語學習的補充,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隨時對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太難或太易的內(nèi)容都是不適合的。還應合理地把握時間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響教學的進度,又能達到文化導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則
文化的種類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應該導入的內(nèi)容也五花八門。既包括政治、經(jīng)濟等,也包括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風俗、習慣、禮儀等等。通常會有很多人認為“講什么都行”,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選擇出“什么(即所教授內(nèi)容)”[4]95。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挑選,盡可能的選取那些能為課堂知識服務的主流文化。
二、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手段
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充分利用文字資料
包括課本、雜志、參考書等書籍的閱讀。閱讀書籍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非常利于人們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為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傳統(tǒng)文化的積蓄。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欣賞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還應該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社會背景、歷史時代及文化風俗進行詳細地剖析,這樣才利于學生對該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從而培養(yǎng)其對跨文化的理解意識和運用能力。因此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責任。另外,雜志往往會及時地登載一些最新的信息,通過閱讀雜志可以了解目的語國家最新的文化發(fā)展動態(tài),以此來推察該國文化的變遷,以便系統(tǒng)完整地理解該國文化。
2.合理利用視聽資料
現(xiàn)階段人們使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幻燈、收音機、錄音機、錄像、電影、網(wǎng)絡(luò)等。視聽教育是把聲音或影像資料作為素材進行教學的。在外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視聽資料的長處,有機地使聲音和影像結(jié)合在一起,就會使外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的“聽”與“看(另一種形式的讀)”有效地結(jié)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視聽教材能夠把抽象的文化通過客觀的聲音、圖像等以影視劇等形式,再現(xiàn)活生生的生活畫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5]。
3.充分發(fā)揮實際指導者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指導者是指來自于目的語國家的外語教師、留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跨文化感興趣的人士。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邀請外籍教師來擔任會話、聽解、社會事情、作文等課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接觸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習得通常情況下在教室和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例如: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知道,與人見面時為了表示誠意,要主動把自己的手伸給對方,通過握手來傳達友好。而我們在書本上也學到了日本人見面時,要把自己的頭低下,通過鞠躬來傳達一種敬意。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對于互不了解對方文化的雙方來說,當時的姿勢、視線、表情、時間的長短、使用的語言等都是難題。而且這些東西不經(jīng)過反復實踐是很難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們的實際接觸會很自然地掌握。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請外教外,很多學校還邀請外國留學生走進外語課堂,互相做學習伙伴,以便在實踐中學會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種渠道拓展第二課堂
語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對學生加強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和學校利用各種渠道開展教學實踐滿足學生對語言實踐機會的需求,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二課堂的形勢主要有外語角、原版影視作品欣賞、外語專題講座、外事活動見習和去外企社會實踐等形式。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體會感悟和檢驗課堂中所學相關(guān)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指導,讓學生領(lǐng)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規(guī)律分析
教師通過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人們對跨文化的認識,通常有以下五個階段。在課堂中學生對跨文化的接觸吸收也同樣要經(jīng)歷這樣五個階段。以日語學習為例。第一階段:接觸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才剛剛接觸日語的。由于要接觸一門嶄新的語言和文化,所以他們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興奮和期待,習慣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觀去審視新接觸的文化,覺得這也新鮮、那也新奇,而忽視了對文化深層內(nèi)涵的挖掘。經(jīng)常聽到的話語有「日本人は優(yōu)しい「和室がすき等。第二階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隨著對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階段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兩種文化間的本質(zhì)差異漸趨明顯,特別是開始與日本人接觸時,本來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方卻不能理解,對于如何與日本人接觸顯得束手無策,于是慢慢的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chǎn)生懷疑。情緒陷入低谷。代表話語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ていない等。第三階段:自我調(diào)整(Reintegration)。在這一階段嚴重者甚至會全盤否定目的語國家文化,以惡語攻擊目的語國家的人或者事兒。從而排斥該文化,美化本國文化。在旁觀者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退步。這就需要學生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靜的公正的態(tài)度來重新審視該文化。第四階段:自律(Autonomy)。這一階段在明確兩種文化異同點的同時接受該文化。逐漸從以本國文化觀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到適應接受該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ても自分でやって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滿足感。這樣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恰當?shù)貞獙Ω鞣N問題。第五階段:獨立(Independence)。經(jīng)過以上各階段的磨煉,在此階段基本上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影響,而且也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自如地選擇采用哪種文化觀并付諸行動。在評價目的語國家的人時也不再籠統(tǒng)地歸類,而是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了解以上五個階段的特點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以傳統(tǒng)講義的方式把相關(guān)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包括讓學生自己閱讀有關(guān)文化、歷史、政治以及經(jīng)濟等方面的書籍。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很難獲得使自己發(fā)生根本改變的信息,也不能持續(xù)地從文化交流的實際掌握改變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們不太贊成學生通過此種方法學習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經(jīng)驗學習法。這里的經(jīng)驗學習法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見聞過的事情。而是強調(diào)通過“交流”這一重要因素進行實踐。其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客觀地重新思考和審視以往經(jīng)驗的機會和過程。具體的做法就是教師設(shè)置題目,有意識地讓學生經(jīng)歷某些事情,然后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讓其進行客觀性的分析。
新《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chǔ)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要求設(shè)計大學英語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并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把握好這一點,筆者擬就從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文化導入的原則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等談幾點認識。
一、文化導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則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其中可行性、得體性的實質(zhì)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要正確而恰當?shù)倪\用語言進行交際,人們不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語言的形式規(guī)則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規(guī)約的,是文化所能認可和接受的。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不僅要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還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知道什么時候說,說什么,以何種方式說,恰到好處地同別人交往,不冒犯別人的忌諱等。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隱私上的表現(xiàn)是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強調(diào)隱私。如英美人不喜歡被問及個人年紀、收入、婚姻狀況等方面的問題,而中國人把關(guān)心他人作為一種美德,對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等都主動表示關(guān)心,不關(guān)心反而是不友好的表現(xiàn)。因此在于外國人交際的時候?qū)﹄[私應采取回避,否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甚至造成不愉快。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某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人怎能與該族人進行語言交流。高等學校的學生,已處于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在這個階段應不斷加強文化知識的導入,并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jié)合起來,克服語言交際中的文化誤用現(xiàn)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束定芳,莊智象指出(1996)認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三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與大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與日常焦急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guān)。文化教學結(jié)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jù)大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lǐng)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有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有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3.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上的適度。教師對文化內(nèi)容的講解要有選擇。對于主流文化的內(nèi)容,或有廣泛性的內(nèi)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練習,舉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內(nèi)容本身就廣而復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
遵守以上原則以及交際法教學原則,筆者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具體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以下建議,共同仁參考。
1.挖掘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語言的構(gòu)成要素中,詞匯是其基本要素。對詞匯含義的解釋和挖掘也必然能體現(xiàn)民族或文化之間的差異。束定芳、莊智象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挖掘次詞語中重要的文化內(nèi)容:
(1)一個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有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導致詞匯空缺現(xiàn)象。如cowboy是美國社會所特有的它與美國西部開發(fā)有關(guān)系,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冒險傳奇色彩。反之,漢語中的有些詞匯在英語中也沒有對應項,如三伏、三九等。
(2)不同語言中指稱意義或書面意義相同的詞語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內(nèi)涵意義。受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些詞匯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在另外一語言中可能只是一個語言符號。例如daffodil,象征著春天、歡樂,而它譯成漢語是黃水仙,僅僅表示一種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聯(lián)想意義。(3)詞語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惡、邪惡,令人感到恐怖,而龍在封建時代是皇帝的象征。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
(4)不同文化對相同的現(xiàn)象所作的觀念劃分的差別在詞語及語義上的顯示。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灣(baygulfcreek,etc)
(5)體現(xiàn)一定文化內(nèi)容的習語。指的是美國文化的立國精神,即所謂的人人平等自由、機會均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們周圍缺少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西方人如何交際。通過多媒體手段,一方面其中精彩的片斷和對白對學生學習外語是很好的教學示范,另一方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能使學生領(lǐng)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tǒng),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地理概貌打開了一葉天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書本文字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識。例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采用每一單元設(shè)一個主題的形式,而且提供了與之主題相對應的著名影片的節(jié)選片斷,這些片斷不僅包括日?,嵤?,而且將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些資源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地道的英語,而且擴大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能力。
3.合理組織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讓學生就跨文化交際的點滴體會,向全班做言簡意賅的匯報。可用演講、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圖片、表格、實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動的效果。讓學生自己挖掘自己曾經(jīng)或者將來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逐步培養(yǎng)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教師還可以合理安排課堂討論。一種是分析原因的課堂討論。通常的做法是先敘述發(fā)生過的反映文化沖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幾種不同的解釋,有學生選出他們認為合理的解釋,然后于正確的答案做比較并展開討論。一種是體驗型的課堂活動。這種訓練中使用較多的角色扮演。教師指定學生一定的角色,有他們扮演,并體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和問題。然后讓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會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文化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知識得到不斷的更新、視野不斷的開闊、思維就會更加敏捷,對新文化的洞察力就會大大增強。這些方法通過外部文化的信息刺激,能夠促使學習者內(nèi)部產(chǎn)生變化,使學生不自覺地在交際中注意文化的差異。對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戚雨樹.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對語言形式和結(jié)構(gòu)等知識的傳授,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薄弱,不能恰當?shù)皿w地使用語言,無法完成交際任務。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chǔ)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而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直覺的敏感性,實現(xiàn)準確并恰當?shù)剡\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一、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及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底蘊,促進著語言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現(xiàn)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滲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基礎(chǔ)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向?qū)W生介紹異域文化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則是日后大學教師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識匱乏、交際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
據(jù)筆者長期以來的觀察,很多學生在考入高校后進行分班考試時,語法項目正確率很高,語音語調(diào)也頗準確,但卻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除了稱自己的老師為“Teacher”之外,在與外籍教師的交流中,學生還總是會問一些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語國家被人們認為是隱私的、不禮貌的問題。另外,學生們在與外教的交往中,經(jīng)常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來主導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應邀參加學生的英文演講比賽并擔任評委。當她走進禮堂時,一位學生站起來給她讓座,并說“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聽到這句話,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尷尬神情。學生說這句話當然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的影響,也是想表達對教師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事實上已經(jīng)冒犯了教師,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希望別人直言自己老的,這也是在英語中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義的委婉語,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雖然經(jīng)過多年的中外政治經(jīng)濟交流,很多外國友人已經(jīng)懂得某些漢語式英文表達的含義而采取了寬容的文化態(tài)度,但我們作為教育者,面對學生們所犯的這些錯誤,卻不得不承認,在中學英語教育中,對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忽略是我們工作中一個較大的失誤。學生們雖然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基本語法規(guī)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經(jīng)常會因為對目的語文化、交際規(guī)則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辭不達意、交際失誤,嚴重影響了交際效果,阻礙了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墩Z言和文化》一書指出:“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guān)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jié)構(gòu)正確,那么熟悉有關(guān)文化知識則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因此,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年來,世界經(jīng)歷了急劇的變化:首先是現(xiàn)代高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傳播通訊技術(shù)的改進;其次是交通技術(shù)的發(fā)展進步;多媒體的誕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還有經(jīng)濟的高度全球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時間和空間的緊縮,給全人類帶來了全球意識。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產(chǎn)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的困難也顯得格外令人關(guān)注。因此,我國的語言教育界應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及時調(diào)整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從基礎(chǔ)教育階段起就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代人,將來更好地在各個行業(yè)和領(lǐng)域參與國際競爭,為祖國和人民效力。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目標。
二、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和學生要正確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語言環(huán)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應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幫助學生把語言和文化結(jié)合起來學習。
(一)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shè)計中
現(xiàn)行的中學英語教科書是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極好材料。多數(shù)版本的教科書都有意識地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不經(jīng)意間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只要結(jié)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顯示文化差異的部分,精心設(shè)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就可以同時兼顧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比如,在學習英美等國家概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增加有關(guān)這些國家歷史、地理、人口、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文化內(nèi)容,并同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給學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語言層面的例子,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更通暢地理解、記憶和使用英漢兩種語言。例如,在講授《監(jiān)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EndishAroundtheWorld》時,教師可以對英語的發(fā)展歷史作大概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異同,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地添加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介紹英語中引進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例子,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語。
教師尤其要注重詞匯的文化含義的傳遞。許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詞語其實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也正是我們需要向?qū)W生傳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詞,很多學生
根據(jù)構(gòu)詞法都會把它單純理解為是“政治家”,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糾正學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這個詞在英語文化里很多時候是指“政客,政治販子”,而不是中國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漢語里“政治家”的含義應由“statesman”表示出來,指的是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級政治官員。
在課堂活動設(shè)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jù)角色的身份、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結(jié)合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正確使用語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文化失誤”,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外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其靈活多變的特點正好為我們所用。除了開設(shè)專題講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小品大賽、閱讀英文小說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或者開設(shè)調(diào)頻廣播英語節(jié)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設(shè)多媒體視聽的課程,定期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電影或錄像片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方面的縮影。通過欣賞片中演員的表演,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單元《Music》時,教師可以播放以搖滾音樂、鄉(xiāng)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或相關(guān)電影,讓學生切實感受英語國家人們在音樂欣賞上的愛好和特點,感受其人文氣息。當然,教師也可以同時播放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民歌,引導學生將國外的音樂同中國傳統(tǒng)的民歌相比較,領(lǐng)略不同的文化風情,使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有文化差異并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超級秘書網(wǎng)
(三)借助測試手段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
(二)學生的反應、決斷、運動表現(xiàn)等能力提高情況
表3是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反應、決斷、運動表現(xiàn)等能力測試成績的比較結(jié)果。可以看出,實驗后兩組學生的反應、決斷、運動表現(xiàn)等能力存在著顯著性差異,說明在跨欄項目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教學模式。當今的知識,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為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兩類。明確知識是指能言傳的,可以用文字等來表述的知識;默會知識則是指不能言傳的,不能系統(tǒng)表達的那部分知識,本質(zhì)上是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1]。在常規(guī)的跨欄教學中,教師是明確知識傳授的主體,師生都不重視技能直覺、教學實踐和個人經(jīng)驗等方面的默會知識,學生對跨跑技術(shù)、過欄技術(shù)等只能形成一種模糊的概念。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是默會知識的特點。信息化教學模式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更注重知識的均衡發(fā)展,更注重默會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資料、優(yōu)秀運動員的比賽錄像、教學現(xiàn)場錄像等,了解自己和同學跨欄動作的不足,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而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的增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反應速度、應變能力和過欄時的決斷能力。相關(guān)研究也表明,自信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有關(guān)[2],學生的成就動機與其運動表現(xiàn)呈正相關(guān)[3]。由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學模式不僅僅有利于學生較快地掌握跨欄的技術(shù)技能,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決斷能力等素質(zhì),而這些素質(zhì)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運動技術(shù)技能的提高。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即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guān)心、研究的問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更隨網(wǎng)絡(luò)的誕生,人類生活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中國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跨文化交際也成為我們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
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廣義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shù)的總模式。語言是文化的一個載體,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是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語言也是一個社會群體標記,體現(xiàn)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間自然會產(chǎn)生差異,這些差異有宗教、哲學、道德方面的表現(xiàn),更有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表現(xiàn)。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為語言上的差異,這就是語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內(nèi)斂,追求中庸,受到稱贊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謙之詞或歸功于集體,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推崇個人至上,追求自由主義,受到贊美和稱贊,總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詞匯中,凡涉及“豬”和“狗”的,多數(shù)用于貶義,因而有“狗仗人勢”、“豬狗不如”的貶義詞,而西方文化中,豬是聰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誠、勇敢的特性,“dog”極少用于貶義,也不會有“stupid pig”的詞匯。在英語中,常用狗來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為,習語“a 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fā)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時候)等等。這里舉的例證并不證明不同文化的孰優(yōu)孰劣,只是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當今時代,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不同文化會相互滲透與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來語詞匯和局部族群的語言變體,如黑人英語(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 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這些也都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則對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因誤解而產(chǎn)生誤會。
二、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可以將英語教學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環(huán)。雖然現(xiàn)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視,跨文化意識加強,但十幾年應試教育下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實際上,語法和詞匯只是語言學習的基礎(chǔ),不是語言的全部。二是學習方法陳舊。學習中只注意詞、句的理解,不注重章節(jié)。三是語用能力強,文化素養(yǎng)低。只注重口語的訓練,忽略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制約了英語學習的效率,也會影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從前述我們知道,語言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學習也同樣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內(nèi)涵,在英語教學中,單純的語言學習是枯燥的,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誘人的。
1·在教學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導入
桂林工學院已經(jīng)將《當代英國概況》、《當代美國概況》和《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作為選修課提供給非英語專業(yè)的工科學生,這雖然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也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英美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宗教道德、風俗習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識,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但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導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課文內(nèi)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時,可引導學生自己來對比中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學生了解有關(guān)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習慣的信息是:中國人喜食雞肉、魚和海鮮,美國人愛吃牛排;茶在中國和英國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舉國飲用的飲料),但英國人喜歡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檸檬。如果提問學生:“‘紅茶’英語怎么說?”學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實“black tea”才是正確的,學生會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語的搭配規(guī)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
當課文出現(xiàn)music話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音樂的大致發(fā)展歷程,介紹音樂的派別和風格??梢灾亟榻B美國音樂的發(fā)展:如何從blues經(jīng)歷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發(fā)展到現(xiàn)代音樂,特別介紹美國鄉(xiāng)村音樂發(fā)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并播放幾首經(jīng)典的鄉(xiāng)村歌曲,如:約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課文背景中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美國內(nèi)戰(zhàn)知識,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guān)美國內(nèi)戰(zhàn)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軼事,讓學生知道美國的歷史以及林肯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再如,在學習Romance這一主題時,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節(jié),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的修辭藝術(shù)和表現(xiàn)手法,增強學生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文學水平。
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節(jié)日習俗、中西方對待老人的不同態(tài)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在學習有關(guān)課文時,除了運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或上網(wǎng)查找資料等方法,逐一讓學生了解。同時,通過這些方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轉(zhuǎn)貼于
2·揭示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現(xiàn)象,除了詞匯的本義,還在詞匯中蘊涵了豐富的內(nèi)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穌蒙難的日子,你不會了解“Black Friday”的內(nèi)涵,更無從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臉”),與此相似的還有“Sunday”,學生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也會理解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為什么“Sunday”要做禮拜?因為沒有這樣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星期五”“星期天”是沒有這樣內(nèi)涵的。還有如“Chairman”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這能從中英兩民族的演化進程中得到答案,使學生領(lǐng)悟不同民族在演化進程中所衍生的語言構(gòu)造的不同。類似的詞匯比比皆是,信手拈來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師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
3·語法中的文化內(nèi)涵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且差異頗大。我們不但要探究其邏輯形式與結(jié)構(gòu)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內(nèi)在因素,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包涵豐富的文化因子。如漢語說“一塊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shù)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shù)名詞。在西方,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shù)片,有時還會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是一個不可數(shù)名詞。再如這樣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這里的謂語動詞怎么用單數(shù)形式呢?原來西方人用餐時的禮儀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雙手齊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個整體。因而,句中的謂語動詞要用單數(shù)形式。
總之,我們應該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實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會發(fā)展也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類交流愈加頻繁,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有著較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外語人才。在教學階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以及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 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8(6)·
[2] 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J]·外國語, 2007,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