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16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藥學英語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語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段注認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辭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據(jù)此可知,語與言的內(nèi)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言”常指自言;“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墩f文》曰:“文,錯畫也。”據(jù)段注,“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掇o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梢?,此義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tǒng),做出的系統(tǒng)總結(jié)。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xiàn)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zhì)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xiàn)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nèi)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qū)嵱玫模虎萑魏螄业恼Z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yǎng)作用,即人文性。
根據(jù)前文所知,我國對語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國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與linguistics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在教育與教學領(lǐng)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語言學而語言學,必須擴大其轄域,改英語為英語語文。其根據(jù)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各級英語課程的設置,無論是教學大綱對教學的性質(zhì)和目標、學習者所具備的英語能力的規(guī)劃和要求、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還是從各級考試的側(cè)重點來看,強調(diào)并突出的還是其聽、說等交際功能。然而,英語在我國畢竟只是外語,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qū),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所擁有的教學資源也極為不平衡,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強調(diào)學習的一個方面,勢必會影響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正由于語文概念的模糊性,才會對英語語文教育的復雜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等認識不夠,誤以為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英語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目標的單一性,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用失誤。
日常教學中,我們既要充分理解語文的外顯與內(nèi)隱意義,還要真正理解“交際”的語域。正如《教學要求》所言,“交際”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3]其實質(zhì)也就是“語”和“文”的統(tǒng)一與同構(gòu)。 束定芳也認為,“除了口頭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見的方式是書面的,即閱讀與寫作”[4]。董亞芬則強調(diào),“在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過程中,寫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作不僅有助于鞏固經(jīng)由讀和聽輸入的語言材料,促使語言知識的內(nèi)在化,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而且還能為實質(zhì)性的口語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5]。 并且,隨著人類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本身也體現(xiàn)出多元化特質(zhì)。對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圓說(concentric circle)——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處于內(nèi)圈(inner circle);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處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處于擴展圈(expanding circle)。處于同心圓不同位置的英語形式,其形態(tài)仍以同一個共核(common core)為基準,但它們會有各自的變體,這些變體還會擁有各自獨立的特點。顯然,英語要在中國保持鮮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須適應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特點,在教材中適當補充涉及到英、美等國文學、文化的篇章,滿足學生對異質(zhì)文化的好奇心,并通過對兩種文化形態(tài)的比照,達到成功交際之目的。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蘊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實際上也屬于文化的精神范疇。關(guān)于文化,《易經(jīng)》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語文教育所負載的文化功能還具有社會化與社會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來進行人格教養(yǎng)與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關(guān)鍵詞“化"曰之內(nèi)化、融合、升華與超越。從語詞的起源來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體性的對象化;從功能上來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筆者所力陳的語文學科教育,旨在說明:①語言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原型與母本。②作為人文學科的次范疇與下義項,語文這一定義不僅是對受教育者習得語言、文學等外顯知識的觀照,還通過語言文化的世界圖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學觀念等,使受教育者學習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語語文教育比英語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屬于教育這一個大范疇,同時也包含有語言、文化、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美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成分。
二、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理論與實踐意義
與漢語中“學科”相對應的英語語詞為discipline,《牛津英語大詞典》定義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掇o?!范x為:①學術(shù)的分類。②“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秦秀白認為:“學科是按門類劃分的,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tǒng),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下位概念……學科的分類過程就是對科學系統(tǒng)的逐漸認識并形成一個個具有獨自研究對象的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7]顯然,學科領(lǐng)域是以系統(tǒng)地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教養(yǎng)在其中居主導地位,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展開人格教育。
“課程”在漢語中始見于唐朝孔穎達在《五經(jīng)正義》里為《詩經(jīng)·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語義可理解為分擔工作的程度,學習的范圍、時限、進程或教學與研究的專門領(lǐng)域。在英語中的對應詞curriculum,源于拉丁語currer,譯為跑馬道;在現(xiàn)代英語辭典中轉(zhuǎn)義為教育類的術(shù)語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課程體現(xiàn)學科知識的教育形態(tài),為學科的下義項。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has not been stated definitely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China, thus it easily leads to some semantic ambiguity on the policy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property and aims. As English is no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its linguistic or philological scope in education can not be regulated and enlarg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two reasons above.
Key words: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ipline; curriculum
迄今為止,《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簡稱《課程標準》)、《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簡稱《基本要求》)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簡稱《教學要求》),都沒有將英語語文的教育功能作為一個明確的命題,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為目標的基礎教育和以專業(yè)教育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缺少銜接,出現(xiàn)錯位,也使得英語課程的教育功能難以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因此,本文試對建設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一、語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倍巫⒄J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掇o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據(jù)此可知,語與言的內(nèi)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言”常指自言;“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墩f文》曰:“文,錯畫也?!睋?jù)段注,“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辭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可見,此義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tǒng),做出的系統(tǒng)總結(jié)。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xiàn)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zhì)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盵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xiàn)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nèi)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qū)嵱玫?;⑤任何國家的語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yǎng)作用,即人文性。
根據(jù)前文所知,我國對語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國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與linguistics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在教育與教學領(lǐng)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語言學而語言學,必須擴大其轄域,改英語為英語語文。其根據(jù)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各級英語課程的設置,無論是教學大綱對教學的性質(zhì)和目標、學習者所具備的英語能力的規(guī)劃和要求、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還是從各級考試的側(cè)重點來看,強調(diào)并突出的還是其聽、說等交際功能。然而,英語在我國畢竟只是外語,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qū),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所擁有的教學資源也極為不平衡,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強調(diào)學習的一個方面,勢必會影響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正由于語文概念的模糊性,才會對英語語文教育的復雜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等認識不夠,誤以為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英語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目標的單一性,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用失誤。
日常教學中,我們既要充分理解語文的外顯與內(nèi)隱意義,還要真正理解“交際”的語域。正如《教學要求》所言,“交際”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盵3]其實質(zhì)也就是“語”和“文”的統(tǒng)一與同構(gòu)。 束定芳也認為,“除了口頭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見的方式是書面的,即閱讀與寫作”[4]。董亞芬則強調(diào),“在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過程中,寫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作不僅有助于鞏固經(jīng)由讀和聽輸入的語言材料,促使語言知識的內(nèi)在化,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而且還能為實質(zhì)性的口語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5]。
轉(zhuǎn)貼于 并且,隨著人類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本身也體現(xiàn)出多元化特質(zhì)。對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圓說(concentric circle)——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處于內(nèi)圈(inner circle);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處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處于擴展圈(expanding circle)。處于同心圓不同位置的英語形式,其形態(tài)仍以同一個共核(common core)為基準,但它們會有各自的變體,這些變體還會擁有各自獨立的特點。顯然,英語要在中國保持鮮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須適應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特點,在教材中適當補充涉及到英、美等國文學、文化的篇章,滿足學生對異質(zhì)文化的好奇心,并通過對兩種文化形態(tài)的比照,達到成功交際之目的。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蘊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實際上也屬于文化的精神范疇。關(guān)于文化,《易經(jīng)》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語文教育所負載的文化功能還具有社會化與社會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來進行人格教養(yǎng)與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關(guān)鍵詞“化"曰之內(nèi)化、融合、升華與超越。從語詞的起源來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體性的對象化;從功能上來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筆者所力陳的語文學科教育,旨在說明:①語言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原型與母本。②作為人文學科的次范疇與下義項,語文這一定義不僅是對受教育者習得語言、文學等外顯知識的觀照,還通過語言文化的世界圖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學觀念等,使受教育者學習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語語文教育比英語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屬于教育這一個大范疇,同時也包含有語言、文化、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美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成分。
二、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理論與實踐意義
與漢語中“學科”相對應的英語語詞為discipline,《牛津英語大詞典》定義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辭?!范x為:①學術(shù)的分類。②“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秦秀白認為:“學科是按門類劃分的,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tǒng),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下位概念……學科的分類過程就是對科學系統(tǒng)的逐漸認識并形成一個個具有獨自研究對象的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7]顯然,學科領(lǐng)域是以系統(tǒng)地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教養(yǎng)在其中居主導地位,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展開人格教育。
“課程”在漢語中始見于唐朝孔穎達在《五經(jīng)正義》里為《詩經(jīng)·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語義可理解為分擔工作的程度,學習的范圍、時限、進程或教學與研究的專門領(lǐng)域。在英語中的對應詞curriculum,源于拉丁語currer,譯為跑馬道;在現(xiàn)代英語辭典中轉(zhuǎn)義為教育類的術(shù)語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課程體現(xiàn)學科知識的教育形態(tài),為學科的下義項。
由上可知,課程的轄域比學科要窄。因此,在《教學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混淆了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大腦發(fā)育狀況,言語學能的培養(yǎng)階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學生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得到了加強,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也應該隨之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不能滯留在字、詞、句的淺表性教學上,導致其思維在具象性和直觀性上的固化,缺乏對英語的整體把握。我國的英語教學之所以“費時、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沒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語語文學科,并在這一學科的統(tǒng)籌下,根據(jù)學生認知心理、語言認知水平的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大腦發(fā)育狀況,突出大、中、小學各自的教學要求與目標及側(cè)重點。②沒有實施大、中、小學英語教育的銜接與對接。③沒有實行與中國語文教育的銜接與對接,在缺少真正的“雙語文”環(huán)境下,學習者不可能對兩種不同質(zhì)的語言做到準確地解碼與二次編碼,不可能通過移情實現(xiàn)對兩種語文融會貫通。④沒有明確界定語文的定義,使得一部分中國學生只把英語當作交際、特別是聽說的交際工具,因而學習英語的功利性過強。在這種狀況下,學生不可能全面地習得第二語文的知識與技能,也不可能主動吸納英語語篇中所提供的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同時積極地將這些理念與中國的國情融合,真正實現(xiàn)英語語文的教育功能。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語文”概念的不明確性,使得我國大、中、小學的英語課程標準或要求在教育目標的設定和課堂內(nèi)容教學上,都出現(xiàn)了程度不等的內(nèi)容重復現(xiàn)象,過分強調(diào)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加速了人們對其功利效益的追求,傷害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歸因。同時,“語文”概念的不明確性,實際上導源于英語學科建設的不科學性,以至于在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英語語文學科。因此,我國十分有必要及時將“英語學科”改稱“英語語文學科”。
[參考文獻]
[1]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 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4.
一、明確目的,細化內(nèi)容。
在以前小學英語預習作業(yè)中教師布置最多的是聽音式和朗讀式的作業(yè)。上完一堂新課,給學生布置新的預習任務:回家跟錄音磁帶朗讀三遍或更有甚者朗讀半小時等。這雖是一種最簡單、最低的要求,但是要求過于泛泛,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再加上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和自覺意識較弱,長期以往效果并不明顯。根據(jù)家長的反饋,我們意識到這種作業(yè)的不足,改變成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并細化預習內(nèi)容。年前去金寶雙語小學教研,看了他們的課前預習活動設計,很好,也引用了一些。
我們在新授課前可以設計這樣的預習題目:先聽音,找出課文中你不認識的單詞,并用鉛筆畫出來,通過查閱單詞表或者英語詞典先明白它的漢語意思,然后反復聽錄音,模仿跟讀,進一步讀熟課文,這樣便于在聽課時帶著問題聽課,重點聽自己不會的,真正學會了,再把標記擦掉,直到鉛筆標記都擦掉了,也就是把問題都解決了。
在練習課前可以設計有明確話題的預習題目:給出幾個重點詞,試著用這幾個單詞把課文內(nèi)容串起來,然后聽音跟讀,背誦課文,進一步試著復述課文。如第八冊Module3,Unit1,可以給出boy—sheep—bored—wolf—everyone—laugh—angry—wolf—lies—eat這幾個單詞,讓學生把課文意思串聯(lián)起來,幫助他們聽音背誦課文?;蛘吒鶕?jù)本課所學重點設定話題,準備口頭作文,在下一節(jié)課的freetalk中展示。
有了這些框架及精心設計的預習題目,學生預習目的性就更明確了。通過這一系列的口頭及書面的表達,學生在課堂上也變得有話可說了,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和學習熱情。
二、趣味預習,挑戰(zhàn)自我。
如果預習任務是一味地朗讀、聽音跟讀,學生會對預習感到厭煩,缺乏了預習的興趣,預習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時小學生本身所掌握的英語知識有限,不能布置難度很大的預習作業(yè),以防挫傷他們預習的積極性。我們的預習任務就要達這種程度,即讓學生努努力,就能做到。在學習新單詞時,可以設計這樣的預習作業(yè):由這個單詞,你還能想到哪些和它有關(guān)系的單詞?下一節(jié)課小組交流,又能鞏固不少以前的單詞。在第八冊第二模塊中,重點學習了形容詞,由difficult又聯(lián)想起以前學的形容詞,交流的時候?qū)W生說了幾十個單詞,不僅明白了語法知識,還溫故知新,這樣學生會饒有興趣地去完成,同時這也是一種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教師也應在課上及時地表揚這些預習充分地學生,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教學任務就能輕松完成。
三、調(diào)控預習,有效評價。
一、引言
學術(shù)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為而撰寫的、對論文進行簡明確切記述的短文。學術(shù)論文的摘要是關(guān)系到論文能否被錄用、發(fā)表及檢索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起著吸引讀者并為其提供主要研究內(nèi)容的作用。摘要作為論文的高度濃縮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一批有影響的成果紛紛問世。有的研究是比較總括性的,它們歸納英譯后的摘要的常見錯誤對翻譯做出指導,還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譯理論家有紐馬克(Newmark)、尤金?奈達(Nida)等,涉及的翻譯理論多為目的論、等值理論等,有著重體裁、人稱、時態(tài)、等文摘翻譯中某一具體的方面來研究的。
但是,這些對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的研究關(guān)注的重點多為科學技術(shù)類學術(shù)論文,只有少部分為人文社科類學術(shù)論文。同為摘要,人文社科類摘要和科學技術(shù)類要不同,沒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和模板,更加靈活。故本文以教育類期刊《全球教育展望》為例,對摘要英譯中的問題進行剖析。
二、錯誤分析
1.詞匯層面。在詞匯方面,通過分析所選10篇摘要的英文版,歸納出以下五類主要錯誤。
第一,錯誤使用或漏用冠詞。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該部分作為摘要的第一句話,卻用定冠詞“the”而不是不定冠詞“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個不定冠詞“a”。
第二,忽略復數(shù)形式?!癷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這樣的例子,都是本該用復數(shù)形式卻還是用了單數(shù)形式。
第三,錯誤使用介詞。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詞“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誤用,應該是“in”。
第四,沒有使主語和謂語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單數(shù)的主語不協(xié)調(diào)。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錯誤翻譯或選擇錯誤對應詞。例子有如將“理念呼吁階段”(①)譯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將“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譯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譯文因受直譯的影響而使譯文讓人無法理解、覺得生硬。還有將術(shù)語如“錯字和別字”(④)、“字形和音義”(④)和“反映式傾聽”(②)亂譯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錯誤。實際應該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術(shù)語的錯誤翻譯是影響準確的最大問題。
2.句子層面。摘要的英文譯文在句子層面的問題使得行文不夠通順流暢清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省略連接詞,其中“and”遺漏的錯誤尤為明顯。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個逗號后都缺少一個“and”。
第二,產(chǎn)出結(jié)構(gòu)混亂的句子。特別是有從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語序混亂在內(nèi)的結(jié)構(gòu)極不符合英語規(guī)范的句子還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錯誤使用標點符號。如分號“;”的錯誤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號“,”的錯誤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這里,譯者很明顯混淆了逗號和句號的使用。
3.篇章層面。在篇章層面,即從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來看,英譯的摘要不符合“簡練”的原則。這和近年來在各國各界盛行的“簡明英語運動”所提倡的基本原則不符。
隨機選取的10篇英譯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兩篇在它們100-150字長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紹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沒有背景知識介紹的情況,在英譯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這樣的弊端不僅是使得譯文顯得冗贅,而且使其重點不夠突出。
三、原因分析
從以上錯誤我們可以看出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英譯問題頗為嚴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較多。中英文摘要翻譯的難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在詞法、語法和句法上的差異。英文中有冠詞“the”、“a”/“an”,中文中沒有這樣的冠詞體系;英文中名詞有單、復數(shù)形式的區(qū)別,動詞也需要遵守主謂一致的原則、還需要注意時態(tài),但是中文中沒有這些曲折變化;英文的介詞和中文的介詞不一樣,比如中文中的一個介詞“在”就對應著英文中的“in”、“on”、“at”等多個介詞,這樣的一對多的介詞為翻譯時對應詞的選擇增加了難度;英文有簡單句和復合句,其中的復合句結(jié)構(gòu)在構(gòu)成上比較復雜,有著中文中沒有的關(guān)系從句(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表語從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則是通過邏輯而不是句型或標點來體現(xiàn)的:“漢語中句子的概念比較模糊,句號和逗號的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李長栓, 2004)。
譯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譯者的翻譯能力決定了譯文的質(zhì)量,譯文的質(zhì)量決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為了促進學術(shù)之間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shù)更好地走上世界舞臺,譯者需要平時要加強學習,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譯知識,勤加練習,積累翻譯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陳吉榮,趙永青.論文摘要英譯的翻譯顯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1),122-125.
繼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斷深入、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現(xiàn)行西安世園會的火熱舉行,社會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外語人才已成為各高校英語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從國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準頒布并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1]明確地得知英語專業(yè)課程可以設置為三大模塊。
1.職業(yè)技能(聽、說、讀、寫、譯);
2.職業(yè)知識(包括語言學、文學、英美概況等課程);
3.相關(guān)職業(yè)知識(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學概論、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學、商務和金融財會管理等課程)。這三大模塊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絕不是將其中的一塊用另一塊來替代。新教學大綱的頒布確立了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地位,并為英美文學教學在各高校中有秩序發(fā)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雖然英美文學課程在新教學大綱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著目前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因此重新審視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文學是一個民族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結(jié)晶,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習俗等許多文化。要掌握一門外語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學習者對文化和文學的敏感性及修養(yǎng)。外語專業(yè)學生首先應掌握好所授各門課程,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僅僅依靠正確的語法、句型、詞匯、語音語調(diào)是不夠的。只有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文化、行為習慣、各種思想文化才能減少對文學的誤解和沖突,促使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說英語人才的打造不盡是語言基本功的培養(yǎng),也是跨社會交際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而后者恰恰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的瓶頸,學習英語最理想的方法是親身至于英語語言環(huán)境,感受文化氛圍的渲染及熏陶,從而不斷地運用文學背景知識與歐洲人輕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況對我國大部分外語院校、系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我們只能給學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資料、雙語原版影視資料和錄音等資料,或者是聘請一些外教參與我們的教學,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只能解決學生的聽力和口語的問題。鑒于此,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氛圍匱乏的情況,英美文學當之無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彌補其不足和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學作品覆蓋了文學知識及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tǒng)、社會、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制度等背景知識的機會。通過學習英美文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和文學素質(zhì),塑造完美人格,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學鑒賞能力,使之成為具備較高素質(zhì)的英語人才。
2.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是語言大師經(jīng)過加工提煉的語言。它具有形象生動、凝練精美、美妙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最好語言材料;文學也具有生活語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極有利于學生閱讀和吸收的特點。而英美文學作品恰恰是學習英語的極佳材料,英語語言的發(fā)展與延續(xù)離不開喬叟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戲劇、拜倫的詩歌、狄更斯的小說和許許多多的英語文學作品。英語專業(yè)學生,若不閱讀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就稱不上高素質(zhì)的英語人才,即使英語說得再流利、語法再正確、語音語調(diào)再標準也是淡而無味,缺乏文學修養(yǎng)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學的作品里,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的材料。學生廣泛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學生在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同時,不會再是乏而無味地背誦單詞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學語言環(huán)境,以不同場合不同語言給之的感觸來進一步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對作品的鑒賞能力,體驗原汁原味、經(jīng)典精邃的文學語言的魅力。
3.文學對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心理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和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yǎng)文化鑒賞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英美文學學習中,學生可以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盡情翱翔于歷史的海洋中,親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進程。例如,在喬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國的英雄氣概、神權(quán)的至高無上
;在莎士比亞的劇本和詩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權(quán)意識的覺醒、人對科學知識對藝術(shù)的追求與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說里,可以體驗18至19世紀資產(chǎn)階級文明的啟蒙、發(fā)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業(yè)化進程中虛偽的資本主義對人性的壓抑、人類的無奈;在愛默生和梭羅的作品里,可以體會超驗主義的唯美與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國民主的實質(zhì)、人民的反戰(zhàn)情緒……總之,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體察到人類對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為之而奮斗的艱苦歷程,也會領(lǐng)略到歷代戰(zhàn)爭和經(jīng)濟危機給英美人民帶來的災難,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對和平的企盼,對帝國主義的嫉惡,對人類命運的迷惘和關(guān)切。在這萬花筒般的天地里,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將會得到純凈升華,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辨將找到正確的航向,他們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將得到驗證、鞏固和進一步的補充和發(fā)展。
二、英美文學教學的可行性
英美文學教學在我國各高校的開展經(jīng)歷了許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普遍認為要接觸西方文化,就要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大可通過閱讀大量英美文學材料及作品來提高。對當時大多數(shù)學府高校來說,教學任務的核心也隨之放在了英美文學的課程上,特別是外語院校,對其英美文學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都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同時也安排教師抽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到了1980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整個社會,乃至國際上的各種外語權(quán)威機構(gòu)的外語理念進入我國外語教學界,人們開始認為英語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聽會說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英美文學首先受到了史無先例的冷落。這一點可以從1990年教育部頒發(fā)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學課程被官方列為選修課,英美文學從此一直處于低谷境界。
那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什么呢?
1.許多愛好者被迫放棄了文學的研究。
2.各種國內(nèi)外教學與研究雜志登載的英美文學類的文章少之又少。
3.對各高校學生來說,四年的英語專業(yè)學習,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語,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顯得內(nèi)容很匱乏、思維膚淺、底蘊很淺薄。
文學素質(zhì)的下降必然導致外語素質(zhì)的下降,這一思想對社會的影響終于在新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該新大綱重新把英美文學課程推到了必修課的位置,這就使得各高校從新把文學對社會、對人類不可或缺的影響有了徹底清晰的認識,英美文學重新有了生機、有了生命。
鑒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歷史和在當前外語課程設置中的地位,我們應當重新認識文學課,激活文學課,使文學課具有真正的實際作用。隨著世貿(mào)的加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外語權(quán)威機構(gòu)對英語教學在各高校的開展將給予更多的支持,堅信英美文學教學將在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15
眾所周知,語言習得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創(chuàng)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現(xiàn)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 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 (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jié)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有了明確的歸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本唧w包括:英語中常見成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nèi)涵;英語中常見典故和傳說;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shù)家、科學家的經(jīng)歷、成就和貢獻;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情況;英語國家中主要大眾傳播媒體的情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的異同;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英語國家主要宗教傳統(tǒng)。新課標要求,通過學習了解世界文化,培養(yǎng)世界意識;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更突出語用,注重對真實語言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無論是聽力、單選、完形、閱讀還是書面表達對跨文化語用方面內(nèi)容的考查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高中外語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內(nèi)容呢?
一、通過詞匯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歸納、總結(jié)、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 dragon(龍) 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jīng)文化轉(zhuǎn)義而譯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Unit 10, Lesson 39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champagne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tǒng)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qū)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guān)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鱷魚淚,貓哭老鼠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xiāng)隨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二、在對話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高中教材中的對話課體現(xiàn)了交際功能項目。為了達到在某一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交際目的,除了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F(xiàn)代外語教學觀點認為語用錯誤比語法錯誤更為嚴重。沃爾夫森(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guī)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睘榱藢崿F(xiàn)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語用、文化形式結(jié)和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xiàn)、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
三、在閱讀課文學習中了解英語文化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容,諸如英語國家的地理、語言、飲食、音樂、媒體等。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教學時要注意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外,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語言學家Robert B.Kaplan 認為:英語段落的思維模式是直線的,首先提出論點,然后展開闡述論證。而東方語言段落思維模式是圍繞主題的轉(zhuǎn)圈子,不直接從主題入手展開討論。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jié),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胡泓, 175 )。通過對中英文語篇模式差異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避免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犯文化錯誤。
除了對語篇模式進行分析外,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習語、典故等需要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讓學生了解言外之意。
四、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緊密結(jié)合
一、引言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論文更為重要,因為它有可能決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學術(shù)界認可并廣泛傳播。大部分作者進行摘要寫作時,通常都是先撰寫中文摘要,然后將其翻譯為英文。中英文摘要的讀者群不同,前者服務于國內(nèi)的中文學術(shù)讀者,而后者則服務于國外英文學術(shù)讀者及國際檢索系統(tǒng)的工作者。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行文結(jié)構(gòu)和習慣有所不同,都為摘要英譯帶來不小的難度。本文以語料庫翻譯理論為基礎,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jié)合,從多方面討論了中外英語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異同及產(chǎn)生原因,并提出中文摘要英譯策略。
二、基于語料庫的摘要翻譯研究綜述
1、語料庫翻譯研究及其分類
語料庫翻譯研究的誕生主要受兩個相關(guān)研究領(lǐng)域的影響,一個是語料庫語言學,另一個是描述翻譯研究。以Mona Baker為代表的一批翻譯理論家倡導利用語料庫進行翻譯研究,對翻譯的性質(zhì)和特征進行描述。通過語料庫語言學的對比研究,翻譯理論家開始揭示翻譯中譯者獨特的文風和創(chuàng)造性,揭示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翻譯的規(guī)范和策略,并逐漸驗證翻譯理論家對翻譯普遍性規(guī)律所作的假設。
適用于翻譯研究的語料庫主要有兩類:平行語料庫和可比語料庫。平行語料庫收集某種語言的原創(chuàng)文本和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文本。研究者可以通過平行語料庫來對比兩種文本在詞匯,句子和文體上的差異來總結(jié)語言翻譯行為中的特征,歸納出其中的等值關(guān)系,研究翻譯腔產(chǎn)生的原因和特點等??杀日Z料庫收集某種語言的原文文本,同時也收集從其他語言翻譯成該語言的文本。可比語料庫現(xiàn)在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收集的主要是英語的文本和譯本,研究者通過比較分析可比語料庫中的兩種文本,探索在特定歷史、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翻譯規(guī)范,發(fā)現(xiàn)翻譯活動的一些特殊規(guī)律,即翻譯的普遍性,因此它對翻譯研究的意義最為深遠。
2、可比語料庫翻譯視角下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英譯
雖然國內(nèi)外學者已經(jīng)從不同側(cè)面對學術(shù)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憑借的是個人觀察和經(jīng)驗的翻譯研究,或是單純語料庫或文體學的語言學研究。目前將語料庫的定量分析作為基礎來定性討論摘要翻譯策略的研究少之甚少。將可比語料庫統(tǒng)計的方法引入翻譯實踐,是對學術(shù)論文摘要翻譯的有益嘗試。
三、研究設計
1、研究目的
鑒于論文英文摘要在閱讀及發(fā)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收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學術(shù)論文英文摘要,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旨在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寫摘要的特點作為中國人摘要英譯的策略,以此來指導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英譯。
2、研究對象
為了保證所選取論文摘要的權(quán)威性和時效性,分別從美國《科學》雜志及國內(nèi)《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各隨機抽取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發(fā)表的英文摘要三十篇,共選取60篇科技類學術(shù)論文的英文摘要, 從多角度對比中外英語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異同,以此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討論異同原因。
3、研究方法
采取語料統(tǒng)計以及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國內(nèi)外具有典型性的論文英文摘要進行了微觀文體特征及宏觀信息結(jié)構(gòu)方面的對比研究,比較時態(tài)、語態(tài)、長度、名詞性短語、句子復雜性及主述位方面的異同,深入了解國內(nèi)外英文摘要撰寫水平的差異,探索切實可行的英譯指導原則。
四、結(jié)果分析與討論
1、時態(tài)及語態(tài)
一般現(xiàn)在時是最常用的時態(tài),此外,還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具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如圖1所示:
按照數(shù)量來講,《Science》和《學報》(簡稱)對于一般現(xiàn)在時的使用比例差別不大,均有用于說明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結(jié)論和結(jié)果幾個基本語步。使用差異較大的是在研究方法語步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Science》30篇摘要應用現(xiàn)在完成時29次,幾乎是《學報》出現(xiàn)16次的近2倍,但前者應用一般過去時15次,僅是后者41次的少一半。這充分說明英美人士使用現(xiàn)在完成時比起一般過去時更占上風,他們希望把過去發(fā)生的或已完成的事情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過程的連續(xù)性和推理性,強調(diào)完成的研究內(nèi)容對結(jié)果、結(jié)論所產(chǎn)生的影響,而一般過去時只是表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過去某一研究過程,相對孤立。另外,在統(tǒng)計中還發(fā)現(xiàn),應用于結(jié)論語步的一般將來時在《Science》中僅出現(xiàn)1次,而在《學報》中出現(xiàn)8次。摘要的結(jié)論部分使用動詞需謹慎,作者需給自己的研究結(jié)論留有余地,不能過分的肯定研究結(jié)果?!禨cience》中發(fā)現(xiàn)英美人士多喜歡用情態(tài)動詞來描述結(jié)論,如用may, could來委婉表達,極少用將來時。在英譯中文摘要時,要注意英文摘要時態(tài)表達的自身特點、方式及習慣,翻譯的策略就是要符合摘要譯入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常用習慣。
摘要的語態(tài)也是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筆者詳細研究了60篇英文摘要中出現(xiàn)的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如圖2所示: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兩種雜志都優(yōu)先選擇主動語態(tài)來組織句子。目前大多數(shù)科技期刊提倡實用主動語態(tài),因為其表達更為準確,使讀者更易閱讀和理解。《Science》中主動語態(tài)的使用遠遠大于被動語態(tài),分別為142次和18次?!秾W報》主動語態(tài)的使用幾乎是被動語態(tài)的近三倍,與國際接軌較好,符合英美人士的寫作特點。不過,在翻譯英文摘要時優(yōu)先考慮主動語態(tài),也不能一概而論,滿足表達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如:BP神經(jīng)網(wǎng)絡建??紤]了普通高等學校數(shù)、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人數(shù)、普通高中畢業(yè)人數(shù)以及國家財政教育經(jīng)費投入4個影響因素。譯為Back propagation neutral network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the number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若此句采用被動語態(tài)形式,謂語較短而主語特別長,頭重腳輕,則顯得很不地道。
2、名詞性短語
在表達高度濃縮的科技信息時,譯文名詞性詞組的處理可以用來考查譯者的專業(yè)遣詞造句能力。統(tǒng)計結(jié)果如圖3所示:圖3英文摘要中名詞性短語的使用情況
可以清楚地看到,《Science》和《學報》在名詞性短語的處理上基本一致,形容詞、名詞以及Of結(jié)構(gòu)是修飾名詞最常用的三種手段,動名詞、后置短語及一長串名詞作為修飾語使用則相對少一些。在語言簡潔方面,摘要翻譯需盡量做到措辭精煉、重點突出。摘要本身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文字表達樸實簡練,句型相對單純。英語名詞性短語的處理策略可歸納為:能用形容詞做定語就不用名詞做定語,能用名詞做定語就不用動名詞做定語,如用experimental results,不用experiment results,用measurement accuracy,不用measuring accuracy。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做定語的,就少用of句型,如“用這種方法,丟包率和傳輸時延減少,HMIPv6的性能得到了改進”,可以英譯為“With this method the rate of loss packet and the delay of transmission were decreas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MIPv6 was improved”,譯文從語法角度上看是正確的,但從語言表達角度分析卻沒有做到文字簡潔,一句話里出現(xiàn)了三次of結(jié)構(gòu),顯然有些拖泥帶水,可將其重寫為: “With this method the loss-packet rate and transmission delay were decreased and the HMIPv6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通過使用連字符及直接將名詞用作修飾成分來達到摘要表達簡潔的要求。
3、句子復雜性
學術(shù)論文句子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也是翻譯中應考慮的一個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簡單句、并列句和從屬句這三個分類,如圖4所示:
《Science》和《學報》在句子復雜性差異較大。前者僅使用35句簡單句,應用從屬句的數(shù)量比簡單句多近一倍,達68句,而后者則大量使用簡單句表達,達到102句,并列及從屬句的使用則少了一半還要多。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英語結(jié)構(gòu)形式的特點,重形合,句子多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從屬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緊密連貫,邏輯性增強。由于漢語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銜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且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結(jié)構(gòu)松散,這無疑又為英譯增加了不少難度。因此,英譯必須要透徹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按照英語思維和行文習慣來重新組織譯文,必要的時候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處理。如翻譯“委婉語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類言語交際中的語言現(xiàn)象。外交語言也不例外,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委婉語...”,可譯為“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in whic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uphemism...”。原文“廣泛存在于人類言語交際中”是“語言現(xiàn)象”的修飾部分,是一個相對較長的定語,可譯為簡單句“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I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但這樣會使譯文行文松散,不夠嚴謹,因此更好的選擇是引入先行詞that來引導定語從句。另外,“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委婉語”與前一分句有較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可以處理為in which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這樣的嵌套處理在摘要英譯中可使句子結(jié)構(gòu)緊湊,增強邏輯性,進而提高可讀性。
4、主位及述位結(jié)構(gòu)
以主述位為基礎來確定翻譯單位對譯文語篇的建構(gòu)有直接幫助。主位是信息的出發(fā)點,是與句子信息相關(guān)的主題;而述位則是由主位發(fā)展而來的新的信息,是句子的核心。英文摘要高度概括論文內(nèi)容,傳遞某種觀念或理論的新信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把已知的部分說在前,新知的部分說在后,由‘熟'及‘生’,不僅可以逐步深入地表達作者的觀點,而且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預期及邏輯思維按順序展開的方式。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主位與已知信息、述位與新信息并沒有絕對的對應關(guān)系。有時候,有標記的新信息也會在已知信息前面出現(xiàn)”,如段落開頭第一句。由此,我們不對語料庫進行信息先舊后新的定量統(tǒng)計,只對改進翻譯實踐做定性分析。
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陸地水份及礦物質(zhì)的利用已增加超過10倍。未來人口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增長將加劇這種壓力。重大的環(huán)境變化從對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到對生態(tài)圈的干擾可能是人類活動的積累作用?!?譯為“The use of land water and mineral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enfold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Future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tensify this pressure.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are the likely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譯文基本按照中文順序逐詞翻譯,但仔細讀來,前兩句都是以人類的相關(guān)活動作為視角來闡述,而第三句的“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忽然轉(zhuǎn)到了環(huán)境,這樣的新信息主位,破壞了信息結(jié)構(gòu)的連貫性,使讀者思路發(fā)生跳躍,不如將“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選為主語,以舊信息視角引入,進而闡述新話題,改為“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lead to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英漢兩種語言表達形式不同,翻譯時應整合漢語摘要的信息后,按照英文表達習慣及連貫性要求重新組織。
五、結(jié)論
摘要翻譯的難點在于,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照原文的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翻譯就能完成任務。針對于此,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jié)合的方法,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寫摘要的特點作為中國人摘要英譯的策略,把原語信息用目的語的獨特結(jié)構(gòu)重寫出來。這樣的英譯摘要才會有較高的質(zhì)量和良好的交際性,有助于學術(shù)的傳播。
[參考文獻]
[1]Baker,M.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2]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Vol7.
[3]黃國文,2005,《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guān)鍵詞:英語論文摘要;跨文化;體裁分析;經(jīng)濟學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 analysis;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177-02
0引言
學術(shù)論文摘要是學術(shù)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guān)系到文章的錄用與否、信息檢索以及同行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傳播。同時,許多國際著名期刊都接受英語寫作的文章,因此,學術(shù)論文英語摘要對于研究者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論文摘要作為一種體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語言特征。英語論文摘要的跨文化和跨學科特征日益受到應用語言學界特別是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學者和教師的關(guān)注。本文通過自建的80篇經(jīng)濟學類英語學術(shù)論文摘要語料庫,采用體裁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了中美兩本經(jīng)濟學期刊摘要在跨文化視角下的宏觀結(jié)構(gòu)特征,豐富了體裁分析的實證研究,同時以期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供依據(jù)。
1研究背景
自從John Swales將體裁這一概念作為學術(shù)語篇分析的工具,體裁分析法就受到應用語言學界以及EAP和ESP教師和研究者的廣泛應用(Brett,1994;Holmes,1997;Nowgu,1997;Posteguillo,1999; Swales,1990)。近年來,由于摘要體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于摘要的研究就引起了學界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其中,關(guān)于特定領(lǐng)域中的摘要的重要研究有Salag-Meyer (1992;1994)對于醫(yī)學摘要的研究,Gibson(1993)對于信息與圖書館科學領(lǐng)域論文摘要的研究,以及Santos(1996)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研究。另外,還有部分研究涉及到跨領(lǐng)域的研究,如Hyland(2000)研究了1997年8個不同領(lǐng)域論文的800篇摘要,Samraj(2002)研究了野生動物行為領(lǐng)域論文和生物保護學領(lǐng)域的論文摘要,以及Dahl(2004)研究了經(jīng)濟學和語言學領(lǐng)域的摘要的個人與宣傳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少數(shù)關(guān)于摘要的跨文化對比研究。例如,Martin(2003)研究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論文摘要,Bonn & Swales(2007)研究了英語和法語的語言學類的論文摘要。鑒于此,本研究對比分析跨文化視角下經(jīng)濟學類英語論文摘要其宏觀結(jié)構(gòu)的特征。
2研究方法
摘要的宏觀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兩類:IMRD結(jié)構(gòu)(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多用于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中;CARS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多用于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s)中(任再新和馬靜,2008)。本文對于摘要宏觀結(jié)構(gòu)的分析采取的是前者。但是,本研究基于前人對于摘要的宏觀結(jié)構(gòu)分類,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學論文摘要的最后一部分應當稱為Conclusion(表1)。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于2008年發(fā)表的中美兩本經(jīng)濟學權(quán)威期刊論文摘要各40篇。這兩本期刊名為:經(jīng)濟學季刊(CEQ)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語料的選取充分考慮到可比性原則的諸因素如時間,體裁,語言等等。
3研究結(jié)果
摘要的基本數(shù)據(jù)特征(表2)顯示中國學者的英文摘要總字數(shù)和平均字數(shù)偏少;句子個數(shù)和平均每句字數(shù)也同樣少于國外同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表3)英語摘要在兩本期刊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部分是Introduction和Result,這也符合國內(nèi)期刊(CEQ)的基本數(shù)據(jù)特征,即平均句子數(shù)為兩個。雖然國外同行會省略如Method部分,但是國內(nèi)學者則更甚,會略去Method和Conclusion兩個部分。這一現(xiàn)象與我們的觀察(表4)高度吻合。美國期刊(QJE)的摘要通常會以完整的IMRD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而國內(nèi)期刊(CEQ)出現(xiàn)兩個和三個部分的摘要占所選摘要的大多數(shù)。
此研究結(jié)果表明,國內(nèi)學者的英語摘要在宏觀結(jié)構(gòu)的安排上受到了本族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中國學者會將兩個部分混在一個英語句子中表達,使得摘要的句數(shù)偏少。例如:
Using a firm-level data set for 1998 and 2005 including all of China's "above designated size" enterprises that together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perc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outpu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issu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derived from the Austrian School, this paper connects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s to the contracts that entrepreneurs obtai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udies how these contract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不注重英語科研論文的邏輯性,省略重要的摘要組成部分如Method部分等。例如:
We establish five facts about prices in the U.S. economy: (1) For consumer price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nonsale price change is roughly half of what it is including sales (9-12% per month versus 19-20% per month for identical items; 11-13% per month versus 21-22% per month including product substitution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for finished-goods producer pric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nsumer prices excluding sales. (2) One-third of nonsale price changes are price decreases. (3) The frequency of price increases covaries strongly with inflation,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price decreases and the size of price increases and price decreases do not. (4) The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is highly seasonal: it is highest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n declines. (5) We find no evidence of upward-sloping hazard functions of price chang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We show tha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ac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benchmark menu-cost model, whereas the fourth and fifth facts are not.
4結(jié)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經(jīng)濟學期刊英語論文摘要的宏觀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了兩類摘要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是受到各自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摘要提供參考,并為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些依據(jù),同時,豐富了體裁分析的研究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writing abstracts. (1979). New York: American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
[2] Bhatia, V. K. (1993). Analysing genre:L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3] Bonn, S. V., Swales, J. M. (2007). English and French journal abstract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6:93-108.
[4] 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47-59.
[5] Dahl, T. (2000). Lexical cohesion-based text condensation. An evaluation of automaticallyproduced summaries of research articles by comparison with author-written abstracts. Dr. art. thesis, University of Bergen.
[6] Dahl, T. (2004).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mentative abstracts. Akademisk Prosa, 2:49-67.
[7] Holmes, R. (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321-337.
[8] Hyland, K. (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London: Longman.
[9] Martin, P. M. (2003). 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2:25-43.
[10] Now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119-138.
[11] 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SpecificPurposes, 18,(2):139-160.
[12] Salag-Meyer, F. (1992). 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1,(2):93-113.
[13] Salag-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2): 149-170.
[14] Samraj, B. (2002).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abstracts: The case of wildlife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 J. Flowerdew (Ed.), Academic discourse (pp. 40-5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15] Santos, M. B. (1996).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Text, 16,(4):481-499.
(1)教師講解與師生互動相結(jié)合
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利用課堂組織各種有趣的語言交際活動,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雙人對話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聽說交際活動,如圍繞課文展開討論和辯論,運用課文主題進行演講、游戲、故事改編、短劇表演等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jié)合
除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安排和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英語自主學習活動,利用語音室、校園網(wǎng),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與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3)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jié)合
強調(diào)課外語言學習和應用環(huán)境建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接觸和操練英語的場所和機會。同時大外部的英語廣播站、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沙龍、英語角、英語才藝秀、英語主題征文大賽、PPT大賽等,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應用的環(huán)境和實踐的舞臺。
二、能力本位指導下的師生角色
能力本位指導下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轉(zhuǎn)變?yōu)榻虒W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情境觀察的指導者、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引導幫助學生建立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提高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輔導學生利用各種便利手段獲取所需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通過組織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教師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zhuǎn)而擔任起學習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究者、協(xié)作活動的參與者、學習問題的解決者、知識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者等角色。
三、能力本位指導下的公共英語評估體系
能力本位教學可采用形成性測評和終結(jié)性測評相結(jié)合的多樣化評價體系。形成性評估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監(jiān)控,不定期地組織課堂討論、隨堂聽說小測驗等活動,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等。終結(jié)性評估包括期中、期末課程考試和相應的水平考試。這樣做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各自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輕松自如、互相信任的氣氛中學習。多元化、多樣化的評估體系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動機、增強其語言學習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實際過程以及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隨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當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學以致用時,他們才能切實感覺到這些語言知識技能的存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 醫(yī)學科研
健康網(wǎng)訊:
4) 討論部分 總的要求:The author should tell the reader what the results mean by plac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published studies of the problem, 即:與先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何意義。 具體要求: A. 簡要說明研究背景(background) B. 簡要介紹總的發(fā)現(xiàn)(general findings); C. 介紹具體要點(introduction of points) D. 與現(xiàn)有發(fā)現(xiàn)(若有)進行比較(comparison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studies) E. 意義(suggested meaning) F. 結(jié)論(conclusion) G. 前瞻研究(future studies) 結(jié)論往往是論文中最長也是最難寫的部分,主要原因是作者要對研究結(jié)果和發(fā)現(xiàn)進行分析、推斷、演繹和推理,要求作者具有很強邏輯思維能力和英語文字組織能力。此外,這部分時態(tài)比較復雜,要分清實驗過程和結(jié)果(過去時)與分析意見(確定:現(xiàn)在時;不確定或假設:過去時)的區(qū)別;他人研究結(jié)果(過去時或現(xiàn)在完成時)與本研究結(jié)果(過去時)的區(qū)別;普遍適用的結(jié)論(現(xiàn)在時)與只適用本研究的結(jié)論(過去時)的其別等。因此,對于however, may, might, could, would, possibly, probably, be likely to 等詞(組)的使用以及we believe (think / consider) that, to our knowledge, in our experience (practice) 等插入語的使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示例: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being us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s a primary source of caloric support in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Numerous complicatio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PN, including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cidence of gallbladder disease [3-5,7]. The data here suggest that cholecystectomy is often requir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isks.[說明研究背景,包括意義] Of the 35 patients who required cholecystectomy for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54 percent and 11 percent, respectively. Maingot [8] has stated that cholecystectomy “is one of the simplest and safest of the abdominal operation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about 0.5 percent). A review of the pediatric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when cholecystectomy is performed in children, the operative morbidity is less than 10 percent, and the mortality is less than 1 percent. [8,9] Glenn [11] has reported a mortality rate of less than 0.1 percent in over 5,000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50 years who underwent cholecystectomy.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bserved in our group of receiving long-term TPN, therefore, were far in exces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for a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hose mean age was 29 years. [提出本研究主要發(fā)現(xiàn)并將其與其他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較] Our data suggest that are specific factors unique to patients who require long-term TPN tha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holecystectomy in this select group.[以下,作者用較大篇幅分析了這類病人死亡率和并發(fā)癥增高的臨床、實驗室和手術(shù)等方面的原因,原文從略]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ur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early cholecystectomy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bviously, all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isease should undergo cholecystectomy unless there specific medical contraindications. These opera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timely, elective fashion because delay may result in the need for urgent surgery and thereby, increase an already high risk.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holecystectomy may not be warranted in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20], we believe that this axiom does not apply to patie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ut data suggest tha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gallbladder disease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not receiving TP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elective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when gallstones first appear. Furthermore, cholecystectomy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in children without stones who are undergoing laparotomy for other reasons. [從對結(jié)果的分析及與其他研究的比較得出結(jié)論性意見,這是討論部分最重要的內(nèi)容 ] Whether TPN-induced gallstones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daily stimulated gallbladder emptying awaits the results of further studies. [前瞻研究] 5) 致謝部分 總的要求:Always get approval of your intention to mention someone in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approval of the form in which you will present the acknowledgement, 即:致謝詞和致謝方式必須征得受謝人或單位的同意。 6) 參考文獻 總的要求:Reference styles should be specific to each journal, 既:根據(jù)各雜志的具體要求,因為各雜志對參考文獻部分的編排順序和格式不盡統(tǒng)一?,F(xiàn)將URMSBJ要求的20多種參考文獻中最常見的5種格式列舉如下: 1) Vega KJ, Pina I, Krevsky B. Heart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pancreatobiliary disease. Ann Intern Med 1996 Jun 1; 124(11): 980-3. [標準雜志文章] 2) The Cardia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linical excise stress testing:Safety and performance guidelines. Med J Aust 1996; 164: 282-4. [作者是個組織] 3) Cancer in South Africa [editorial]. S Afr Med J 1984; 84: 15. [無作者名] 4) Shen HM, Zhang QF. Risk assessment of nickel cardiogenicity and occupational lung cancer.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4; 102 Suppl 1: 275-82. [某雜志增刊] 5) Browell DA, Lennard TW. Im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 Curr Opin Gen Surg 1993; 325-33 [無期無卷] 7) 插圖說明 總的要求:Type or point out legends for illustrations using double spacing, starting on a separate page, 既:插圖說明要另頁雙行打印。當插圖中有箭頭(arrow)、符號(symbol)、數(shù)字(number)或字母(lette[文秘站:]r)時,要在這部分(不是在插圖頁上)對其方向、位置等作出非常明確的說明。 8)插圖 總的要求:Design your figures for the appropriate reduction, 即:插圖要按雜志的版面大小比例進行壓縮;不要把插圖拍成照片。 9)表格 總的要求:A table should be a totally self-contained unit of information, 即:表格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信息單位另頁打印。表格要簡明清楚,完整(標題、內(nèi)容和腳注),即使只有一張表格也要標Table 1。 10)照片和說明 總的要求:與7)、8)部分相同。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tep Language in Dissertations
LI Dawei[1], CHANG Zhe[2]
([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analyze John Sinclair English abstract dissertations experiment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wales pragmatic step,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dissertation is typical language features step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ach languag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medicin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 English linguistic features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to some extent, basic grasp of basic writing featur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academic English.
Key words corpus; step language; dissertation;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 研究方法
基于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英語語料庫》的建庫平臺,構(gòu)建一個總詞量約32萬詞的子語料庫,其中包含540篇中醫(yī)院校8年的碩、博學位論文的英文摘要。
首先對從CNKI優(yōu)秀碩博論文庫中隨機抽取的每年30篇的中醫(yī)藥實驗性論文摘要處理成為干凈文本;然后,運用XML語言對其明顯的結(jié)構(gòu)語步分別進行標注;接著,用語料庫軟件分別提取相應語步文本,分別建立4個獨立的語步文本庫;最后,對每個文本進行詞性賦碼。
2 結(jié)果討論
2.1 人稱代詞
本文通過研究他們的語步內(nèi)頻數(shù)來觀察不同的語步中人稱代詞的真實運用情況。通過賦碼軟件的標注和語料庫軟件的提取可以得到這個人稱代詞語步內(nèi)詞頻的分布圖(圖1):
人稱代詞有三類: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通過圖1可以看出,第一人稱代詞I和we被用于目的語步,通過觀察索引行發(fā)現(xiàn),it多用來指代“本文”的研究目的;we多用來指代“我們”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而方法語步中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形式we具有很高的使用頻數(shù),第三人稱代詞的賓語形式them次之,因為在方法語步中,論文作者常用we表示試驗方法的操作者,用them表示實驗對象,“我們”對一些“對象”實施了某種試驗。
圖1
同時第三人稱it被大量使用在結(jié)果和結(jié)論語步,尤其是結(jié)論語步之中,結(jié)果結(jié)論多為客觀的事實描述,論文作者采用it做主語表明客觀性。
2.2 情態(tài)動詞
醫(yī)學論文的英文摘要中,情態(tài)動詞在作者的觀點表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運用語料庫軟件,在賦碼軟件處理過的每個獨立語步文本提取出所有的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的總頻數(shù)為1210,占總詞頻數(shù)的比率為0.54%。從情態(tài)動詞的分布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結(jié)論語步中出現(xiàn)了極高的頻數(shù);can的頻數(shù)最高,其次是could,并且這連個情態(tài)動詞主要被用在結(jié)論語步中。結(jié)論在實驗性論文中是作者總結(jié)關(guān)于結(jié)果數(shù)據(jù)的概括性觀點,經(jīng)常被用來證實研究實驗的目的。因此,在結(jié)論語步中,論文的寫作者會使用can或者could來表達他們對某種治療方法的肯定程度。
2.3 語態(tài)
語態(tài)是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形式;在某種特定語境下,當動作的發(fā)出這不需要解釋時,被動語態(tài)可以更好地強調(diào)作者的意圖。因此,通過同樣的方法,我們提取了每個語步內(nèi)的被動語態(tài)。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方法語步中的被動語態(tài)出現(xiàn)的頻數(shù)高達2199,要遠高于其它語步。通過觀察索引行可發(fā)現(xiàn),在這一語步中,作者常常被用來表達:“我們”對某些實驗的分組實施了某種治療方法。實驗的動作發(fā)出者均為“我們”, 因此,不必每次都進行解釋,但是需要對不同的分組進行強調(diào)。
2.4 時態(tài)
實驗型醫(yī)學論文摘要有其獨特地特征,因此,時態(tài)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并顯示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通過在語料庫軟件中運用正則表達式,提取出每個時態(tài),得到如圖2中的分布情況。通過觀察分布圖發(fā)現(xiàn),進行時、過去將來時和完成時在所有語步中均沒有出現(xiàn)。圖2的數(shù)據(jù)顯示,一般現(xiàn)在時高頻出現(xiàn)在目的語步和結(jié)論語步中。在方法語步中,最常用的是過去時態(tài),也會偶爾用到現(xiàn)在時。
圖2
在目的語步中,作者需要表達實驗目的,所以他們多使用現(xiàn)在時來進行描述;大量的描述實驗過程的句子出現(xiàn)在方法語步中,這些過程多發(fā)生在過去,所以方法語步多用過去時態(tài)。然而,在結(jié)果語步中,實驗者為了強調(diào)實驗結(jié)果的客觀性,可這些實驗結(jié)果又出現(xiàn)在過去,就表現(xiàn)出了有些人采用現(xiàn)在時,有些人采用了過去時態(tài)。在結(jié)果語步中,使用現(xiàn)在時還是過去時,目前仍存在學術(shù)爭論。結(jié)論是結(jié)果的升華和作者自己觀點的高度概括,多采用了現(xiàn)在時態(tài)。
3 結(jié)語
通過對中醫(yī)藥實驗性論文的英文摘要全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目的語步,常用現(xiàn)在時來描述實驗目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it表示論文,第一人稱復數(shù)we做主語表示實驗者。方法語步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大量的被動語態(tài),多用過去時表示實驗發(fā)生在過去。在結(jié)果語步中,現(xiàn)在時和過去時均被使用,現(xiàn)在時強調(diào)結(jié)果的客觀性,而過去時強調(diào)實驗結(jié)果得出的時間性。在結(jié)論語步中,采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來總結(jié)實驗的結(jié)果,并表達他們的觀點;這一語步的最大特點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情態(tài)動詞can和could。
總體而言,通過對中醫(yī)藥實驗性學位論文英文摘要進行語言學的全面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基本掌握了學術(shù)英語摘要的寫作特點。然而,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結(jié)論語步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態(tài)動詞,高于本族語者的使用,這可能是由母語負遷移造成的。